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针灸;荨麻疹;穴位
1 中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中医学历代文献对荨麻疹记载较多,大多以症状命名,如“瘾疹”,“赤白游风”,“风疹”等等。荨麻疹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根据所查到的文献,笔者认为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大致有如下五条:
1.1 素体虚弱 体弱原因一是先天禀赋不足,二是后天失养造成;两者均可造成身体虚弱。身体虚弱,则可导致脏腑失却充养,而致气血不足,卫气下降。卫气不足,则卫外失固,风邪乘虚而入,以致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而产生皮肤瘙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云:“风邪多中表邪之人”就是说明如此。
1.2 脏腑失调 在《舟仙述・瘾疹》中有:“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间,发而为痒,或通身红者或不红者。”《医学入门・外感类》云:“赤白游风属于火”。又如《疡医大全・斑疹门主论》说:“胃与大肠之风热亢盛已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肌凑之间,轻则为疹。”由此可见,瘾疹的发生与各个脏腑功能失调有重要关系。
1.3 六致病 荨麻疹骤起骤消,发无定处,符合风邪的致病特点。《诸病源候论・风疹身体瘾疹候》谓:“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瘾疹。”此外,风邪为六之首,亦可与寒,湿,燥,热等邪合而致病。
1.4 饮食不节 《证治要诀・发丹》:“瘾疹……此病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得见系脾风。”可见,有些食物对于体质敏感者不宜食用。
1.5 冲任不调 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二脉的气血盈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若冲任二脉气血亏虚则诸经气血失却供养,从而致病。另外,冲任二脉也可与六病邪相合而致人发病,引起瘾疹。
2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荨麻疹方法多,见效快,疗效好且副作用小,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中医疗法之一。现常见的疗法有:体针疗法,穴位注射法,针刺加穴位注射法,刺血拔罐法,电针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灸法,穴位埋植法,穴位激光疗法,针药并用等。
针灸治疗荨麻疹常用穴位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辅助治疗穴位有:风池,合谷,肩,肺腧,脾俞,风府,风门,风市,天井,照海,心腧,太冲。①风热犯表加:孔最、大杼、尺泽、大椎;②风寒束表加:列缺、尺泽;③胃肠湿热加:天枢、大椎、梁丘、内庭、阴陵泉;④肠道寄生虫加:迎香;⑤冲任不调加:关元;⑥烦躁失眠加:神门、印堂;⑦恶心呕吐加:内关、天枢、中极;⑧气血亏虚加:气海、关元、中极;⑨血热瘀血加:委中、膈俞、大椎;⑩食物过敏加:璇玑。
3 机理探索
曲池:又名阳泽,鬼臣,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又为十三鬼穴之一。具有祛风解表,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的功效;主治热病,目齿头痛,上肢不遂,腹痛瘾疹等。肺属卫主表,外和皮毛,风邪外袭首犯皮毛,肺卫首当其冲;阳明主肌肉,联系肌表皮肤。而曲池既能解肌又能宣肺,对相表里的肺经和大肠经都具有调节作用,所以曲池穴是临床治疗皮肤病的首选,在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尤为突出[1]。《千金方》云:“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再如《针灸资生经》中谓:“曲池治风瘾疹,……曲池治疗大小遍身风疹。”亦是说明曲池治疗瘾疹的作用。例如,廖小七和肖鹏[2]采用曲池穴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针刺组用三棱针刺曲池穴,隔两日治疗一次;西药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mg,每日一次。治疗结果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
血海:又名白虫窠,血郄,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主要有养血益气,健脾除湿,解毒止痒的功效;用治月经不调,湿疹瘾疹,丹毒等。通过现代研究,张巧凤等[3]发现针灸血海穴治疗皮肤病可能通过促进血液运行,改善微循环;通过调整垂体的性腺功能;通过影响皮肤血管活性胺来实现的。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是血热还是血虚均可以生风动血,因此通过针灸血海穴可以达到祛风止痒,活血养血目的,是治疗血热血虚和现代医学中某些过敏性皮肤病的首选穴位之一。
足三里:又名鬼邪,下三里,下陵等,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之下合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治疗胃痛呕吐,咳嗽气喘,下肢痿痹,脚气水肿,风疹瘙痒等症。现代研究证明,针足三里可促使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提高,对免疫球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和DHA值,从而控制发病。
三阴交:又名承命,太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是足太阴,少阴,厥阴经的交会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此穴具有运化水湿,祛风通络,补益肝肾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遗尿水肿,下肢痿痹,皮肤瘙痒等症。
神阙:为任脉的要穴,在腹中部脐中央,具有回阳救逆开窍醒神的功效。雷静涵等[4]发现调理神阙穴与治疗荨麻疹密切相关。神阙穴具有调节人体神气,元气的作用,因此通过调神阙穴就能起到调节五脏功能的作用,而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五脏功能失调密不可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疹证治》曰:“世医论瘾疹……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寒暑风湿。”《黄帝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通过调神阙穴进而可以达到调和脏腑营卫气血的功能,使疾病得以治愈。现代临床上取神阙穴用闪罐法治疗荨麻疹,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三天,效果甚好。
4 范 例
范例1:赵桂华[5]对生漆,花粉,冷空气,食物,药物等不明原因所致的顽固型荨麻疹针刺强刺激及留针的方法,疗效可观。治疗期间停用所有抗过敏药物,取风池,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5穴为主,风疹块在腰部以上针刺风池,曲池,合谷;疹块在腰部以下针刺血海,三阴交;疹块遍布全身配风市,大椎,大肠俞。经1次治愈6例,2次治愈13例,5-7次治愈9例。
范例2:唐春蕾[6]等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取穴: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肺俞,脾俞。风寒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证加孔最,大杼;胃肠湿热证主穴去大椎,曲池,加梁丘,内庭;气血两虚加关元,气海,中极;冲任不调加浮兔,三阴交。结果:痊愈58.75%,总有效率86.25%。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赵吉平.浅析曲池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2,22(6):41-42.
[2] 廖小七,肖鹏.曲池穴放血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119.
[3] 张巧凤,林宏,黄碧玉.针灸血海穴治疗皮肤病的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6):55-58.
[4] 雷静涵,周涵,钱俊辉,等.调神阙穴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初探[J].北京中医药,2008,27(7):512-513.
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2
银屑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皮肤病,至今未发现根治银屑病的方法,是广大基层全科医生必须面对也是目前非常困扰的临床问题。本文探讨了银屑病的病因、临床分型、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方案及诊断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基层全科医生参与银屑病控制提供参考。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约为1%~3%,2010年中国六省市银屑病调查,患病率为0.47%。该病病情顽固,至今未发现根治的方法,是严重困扰我国广大基层全科医生和患者的疾病。近年研究表明,银屑病不仅是一种皮肤疾病,表现在皮肤组织和关节受损,还常与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是一种多系统疾病,需终身治疗。基层全科医生是接触银屑病患者最早、最多、最广泛的医生群体,全科医生加强银屑病基础知识和基本治疗措施的掌握及应用,注意银屑病诊疗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开展银屑病诊疗,做好银屑病控制。
银屑病病名与病因学
银屑病(Psoriasis)于1809年由Robert Willan首先准确描述,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或斑片上覆有银白色鳞屑,可有不同程度瘙痒,以四肢伸侧、头皮和背部较多,部分患者可有脓疱、关节症状或红皮病,一般冬重夏轻,愈后易复发。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多认为本病有遗传背景,除遗传外,酗酒、吸烟、熬夜、精神过度紧张、过度营养、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银屑病临床分型与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银屑病主要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多年后,可有10%~40%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银屑病型关节炎,它是破坏性的炎症性关节病变之一,常会致残。根据发病年龄,银屑病主要分为两型,Ⅰ型有家族遗传倾向,发病年龄早(40岁前发病,皮损多且广泛),与HLA-Cw6有相关性;Ⅱ型散发,发病年龄晚(60岁左右,皮损局限),与HLA-Cw6有微弱相关性。
银屑病目前尚无可靠的血液学检测明确其诊断,临床主要根据体格检查,对于皮损的特征性特点,即银白色鳞屑、红色光亮薄膜、点状出血,比较容易诊断。头皮、肘膝关节伸侧和腰背骶尾部的皮损以及指甲的点状凹陷有助于诊断的确定。
银屑病治疗目的与原则
2008年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中指出银屑病治疗目的:减轻临床症状,延缓向全身发展,避免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其治疗原则:(1)正规:使用目前皮肤科学界公认的治疗药物和方法;(2)安全:治疗方法应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为首要;(3)个体化:治疗方案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需求、耐受度、经济承受能力、既往治疗史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选择制定治疗方案。
银屑病的治疗进展与方案选择
银屑病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物制剂治疗、心理治疗及祖国传统医学治疗。因为银屑病治疗过程的漫长性、反复性和复杂性,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精神疾病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患者往往承受疾病、经济和心理多重负担,生活品质大大降低,因此,银屑病患者需要更科学、更安全、更经济的长期治疗和管理计划。全科医生的早期介入,制定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做好银屑病控制工作的重要保证。
药物治疗
银屑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外用药和内服药,外用药主要为糖皮质激素、角质松解剂、角质促成剂、维A酸、维生素D3衍生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内服药包括甲氨蝶呤、阿维A、环孢菌素等。甲氨蝶呤具有疗效佳和成本低的特点,对严重银屑病有效;阿维A是美国批准的治疗银屑病一线药物中最安全的一种,对需长期服药的患者尤为合适,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疗效好;环孢菌素被认为是非生物制剂系统性治疗药物中效能最高的,对于顽固难治银屑病可快速起效,可用于患银屑病的孕妇。
物理疗法
银屑病的物理疗法主要包括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疗法(PUVA)、长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光疗(宽谱UVB和窄谱UVB)、准分子激光、浴疗等,可以与药物治疗和生物制剂联合使用。窄谱UVB与宽谱UVB及PUVA相比,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并且可用于孕妇和儿童,作为泛发斑块型银屑病的一线治疗方法。
生物制剂治疗
目前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包括以下三种:(1)T细胞调节制剂:阿法赛特;(2)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阿达木、益赛普、英夫利西和戈利木(主要用于银屑病型关节炎);(3)IL-12和IL-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生物制剂的应用开创了银屑病治疗的新纪元,国外应用多年,疗效显著,但价格昂贵,在我国推广将严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心理治疗
银屑病的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分析、心里谈话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方法有生物反馈疗法、腹式呼吸训练等。行为治疗作为“绿色治疗”方案,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
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根据不同中医医疗体系和经验理论阐述,将银屑病分为血热型、血虚型、血瘀型三类,组方有中医名家张志礼、朱仁康的白一号、二号、三号、消银方等,中成药验方有克银丸、复方青黛丸、雷公藤多甙片等。雷公藤多甙对寻常型急性点滴状银屑病的进行期或有发展成红皮病趋向的银屑病疗效最好,对脓胞型、关节型和红皮型银屑病也有效。
银屑病的治疗包括以上诸多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每种药物及方法均有其优点和缺点,基层全科医生在确立银屑病的诊断之后,如何选择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一般原则是:轻度银屑病患者以局部治疗为主,直接针对患处皮肤,有效、安全、耐受性好。局部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类似物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维甲酸类药物他扎罗汀、他可莫司等。另外,保湿剂需在治疗和日常护理中推荐长期使用。也可考虑光疗,必要时内用药治疗,但是必须考虑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中、重度银屑病的患者治疗常需联合用药,光化学疗法、甲氨蝶呤、环孢素、维A酸类、生物制剂、联合治疗等。临床上银屑病轻度患者占患者总数的80%左右,是全科医生接触最多的银屑病患者。因此掌握好轻度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全科医生非常重要。
银屑病诊断中需注意的问题
注意皮疹的观察
银屑病的皮疹表现是红斑和鳞屑,红斑是原发皮疹,鳞屑是继发皮疹,观察以红斑为特异性。临床中全科医生要注意观察皮疹的形态、颜色、大小、部位、分布等。皮损颜色变化:鲜红色表明疾病处于急性进行期;暗红色表明疾病处于慢性静止期;淡红色表明疾病处于退行期。皮损形态变化:点滴状表明处于急性进展期;地图状、回状表明处于缓慢进展期,皮疹不断融合发展;钱币状表明处于慢性静止期;环状表明处于消退期。皮损分布部位:躯干四肢等不暴露的部位,对患者精神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面部、手足、生殖器等暴露和特殊部位,对患者精神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通过皮损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注意皮肤的检查
虽然专业皮肤病检查种类繁多,但全科医生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检查就可帮助诊断银屑病,比如:鳞屑刮除检查,用钝器或玻片轻刮皮疹表面,可出现特征性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三联征”,有助于我们诊断银屑病。
注意患者的自觉症状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瘙痒程度有关,询问瘙痒程度,重点是询问瘙痒是否影响睡眠,若患者瘙痒难耐,夜不能寐,说明较重,反之较轻。银屑病关节炎常伴有疼痛,需详细询问疼痛的部位、程度等便于观察病情。患者银屑病发病的季节、季节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情志变化、女性患者生理周期对疾病的影响、以及询问患者每日能从床上扫出多少鳞屑,以此评价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银屑病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
注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银屑病对于控制轻、中度皮损非常有效,使用方便并且起效相对迅速。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临床医生仍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停用后,原皮损迅速加重、反跳,甚至诱发脓疱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这也是大部分患者谈激素色变、坚决不使用激素的重要原因。因此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银屑病在各国的指南中均是禁忌,仅在特殊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允许使用:比如红皮病型、急性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高热伴中毒症状较严重时,且其他药物治疗禁忌失败时,方可与其他药物配合应用。
注意外用药物的选择
在局部治疗银屑病患者皮损时,要根据银屑病的皮损特点选择外用药物,银屑病急性期宜用温和的保护剂和润肤剂,稳定期和消退期可用作用较强的药物,但应从低浓度开始,一般每天2次。他扎罗汀、中效与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卡泊三醇可作为局部治疗的一线药物。
注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银屑病患者既有皮肤上的缺陷,又有心理上的缺陷,两者互相关联,相互影响,致使患者在生活中不敢去游泳池、理发、日光浴、洗澡,常年穿长袖衣服,不能穿裙子,不敢谈朋友和结婚,害怕因银屑病失业或收入减少,情绪低落甚至不少女性患者有自杀的想法。国外的调查发现,银屑病对患者的影响要大于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症等,与肿瘤患者相当,因此提醒全科医生不要低估患者的心理负担,开展心理医疗,促进患者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其心理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在全科医生的积极参与下,增强患者自我认知能力,改善患者行为方式,知识求医,合理用药,绿色治疗,避免过度治疗,避免医源性和药源性伤害,充分重视心理状态,维护身心健康,必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慢性皮肤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2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健康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健康从原来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延伸到包括身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完好和正常。这对医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医院的治疗不单单是消除患者肉体上的病痛,还要从精神上和心理上使患者感染满足、感觉良好。由此,医学界产生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主要用来评价患者在慢性疾病及其治疗影响下的生活质量[1]。慢性皮肤病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一般较为复杂或者不明确,缺乏特效治疗,此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严重者甚至可危及性命。慢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损,常伴有瘙痒、疼痛、皮肤黏膜损害等症状,对患者的睡眠、饮食、工作、情绪等方面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笔者此次就慢性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研究进行综述。
1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
主要测量工具包括两方面,普适性量表和皮肤病特异性量表[2],普适性量表常用的有:国家标准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国家标准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麦克麦斯特健康指数调查问卷(McMaster health index questionnaire,MHIQ)、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疾病影响程度量表(Sickness impact profile,SIP)、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等,皮肤病常用量表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life quality index,DLQI)、湿疹伤残指数问卷(Eczema disability Index,EDI)、痤疮伤残指数问卷(Acne disability Index,ADI)、银屑病伤残指数(Psoriasis disability index,PDI)等。
2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近况
根据诸多调查显示,大部分慢性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4]。何丽慧等[4]人对256例慢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调查,按照DLQI评分从大到小依次为银屑病、老年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浅表真菌感染、神经性皮炎、痤疮、甲真菌病、白癜风、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角化病以及正常对照组。慢性皮肤病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王晓玲等[5]人调查发现炎症性皮肤病DLQI评分最高,特别是痤疮、应性湿疹、湿疹、银屑病特位居前列,肿痛性皮肤病分值相对较低,例如先天痣、基底细胞癌。根据患者的答卷情况,感到瘙痒、疼痛以及皮肤表面的阳性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根据袁玲玲等[6]人的调查,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的工作、衣物、感觉和性生活影响较严重;银屑病患者由于此病容易反复发作,长期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丧失信心等情绪,因此对社交、情绪、娱乐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慢性湿疹的主要症状是瘙痒,对衣物的选择、感觉、家务劳动(特别是手部湿疹);白癜风,尤其是发生在部位的白癜风,严重影响了患者情绪、运动以及可选择的衣物;对于浅表真菌感染影响的方面有所不同,足癣对运动以及股癣对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痤疮主要产生于面部,对患者自信会产生影响,通常会影响其情绪、社交和休闲活动。
3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
3.1 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年龄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部分慢性皮肤病的发生和年龄有很大关系,如特异性湿疹多发生在儿童时期;痤疮在青少年期间发生率最高。Paradisi等[7]人研究发现,白癜风生活质量和文化程度、经济水平高度相关,文化水平高,对疾病的了解更广泛,因此善于自我调节,提高生活质量;调查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认知水平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湿疹患者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成正比,经济状况越好生活质量更好。
3.2 心理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慢性皮肤病患者通常有恐惧、自卑心理和预感性悲哀,因为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以及慢性皮肤病久治和容易复发的特点,患者多表现为不喜欢社交和与人交谈、悲观消极、羞于见人,怕他人知道等。严重者甚至产生恐慌、怨恨、易怒、食欲下降、失眠等情况。陈金春等[8]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湿疹、特异性湿疹的影响很大,在湿疹的发生、发展、治愈和预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心里负担太重,压力太大,会影响机体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从而造成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内分泌功能的降低。Cvetkovski等[9]人研究发现抑郁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Brzoza等[10]人认为慢性皮肤病是急性焦虑症的风险因素,焦虑能够影响疾病的疗效和病程发展。此外,国外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与患者心理状况联系密切,心理因素会导致皮肤生理的变化而产生疾病并影响疾病的预后。
3.3 疾病情况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慢性皮肤病需长期使用药物、激素治疗,在对疾病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部分患者由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或认为没有必要吃药从而随便减量甚至停药,从而造成病情加重对。Cvetkovski等[9]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湿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线性相关,病情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Paradisi等[7]人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大多未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服药依从性低,从而病情加重,从身体和精神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
4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干预方法
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疾病认识、心理开导患者,提高患者信心、改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病痛、加大社会支持力度等多方面入手。健康教育主要指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教导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减轻、消除影响其病情的风险因素,促进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由于慢性皮肤病久治不愈,患者情绪会比较低落、失去信心。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在精神上给患者提供支持,减轻其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病魔的信息。此外,患者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家属和朋友除了给予经济支持和有效的监督外,还应在情感上给予慰藉。政府应尽快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制,减轻社会成员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江波,司爱丽,邓蕾,等.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的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47-49.
[2] 黄鸿达,邓列华.睡眠不足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中的表现及处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05(3):155-158.
[3] 陈嫚轩,刘玲玲.抗组胺药不同用药方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1,05(3):228-232.
[4] 何丽慧,陈金春,周贻飞,等.老年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2):118-121.
[5] 党宁宁.不同皮肤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4):221-222.
[6] 彭科.银屑病患者208例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临床医学,2012,32(2):88-89.
[7] 罗婕,李垚莹,宋志强,等.42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的评估[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11):776-778.
[8] 马一平,姚煦,林麟,等.WHOQOL-BREF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应用的信度、效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007-4009.
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和谐城市社区 中医药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特有的医学理念与实践体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医药在诊治疾病、保护人群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已对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予以充分的肯定,从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空间。大力促进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所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所决定的,也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是行业价值取向的导航灯。中医药服务因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中医中药的调理与应用在民间具有广泛的认同度,中医药的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在广东地区,因岭南的气候及其特殊的水土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凉茶多过米铺”的街边风景,贴近社区、走进家庭也是中医药自古以来的传统。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需求人群
中医在我国几千年来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与中医在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中所获得的良好效果是分不开的。中医药在社区颇受群众欢迎,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这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厚的社会基础。
2、中医指导思想与社区服务内涵相吻合
中医不仅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而且重视情志、环境对疾病变化的影响。对于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尤其是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综合性卫生服务非常适宜。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基层卫生服务方式。这说明中医与社区服务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3、中医机构日趋完善
我国中医医疗机构在近几年发展很快,1997年全国有2594所中医院,床位25.4万张。到2007年全国有3072所中医院,总床位数达到33.3万张。全国综合医院大都已设立了中医药科室,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及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已建成全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项目615个。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重大疑难疾病、新发传染病等防治作用都有所增强。
4、中医药疗效独特,发展的潜力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我国目前的疾病谱从过去以传染病为主逐渐向以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慢性病衍变。近年来,中医药始终保持在传统的温病、骨伤科、妇科、儿科等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坚持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注重继承与创新、引进与发展。在专病方面,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血症、不孕不育症,防治病毒性感冒,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SARS、恶性肿瘤,青蒿素治疗脑型疟疾,伤寒方治疗糖尿病等,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力。
5、使用简便,药价低廉
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简单、方便、效果肯定、价廉等优点。中医药在防病时采用的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有药物治疗,也有非药物治疗,如食疗、体疗、药浴、蜡疗、针灸、推拿、刮痧、按摩、正骨、药膳、贴敷、导引、气功锻炼等,这些方法有的可以就地取材;有的使用设备和器材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且服务成本低,药用安全、副作用小。中医药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病控制的效用十分明显,适宜社区医疗服务推广利用,尤其适宜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
6、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符合“三医”改革目标
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是收到了社区居民和政府都满意的双重效果。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二、中医药将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中医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中医药与整个社区服务产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1、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对中医药的利用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显得更为迫切。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化学合成药品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医药市场,这类药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专家们十分关注这类问题,提倡使用天然药物的呼声日增,中医药正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的药材来诊治疾病的,顺应了这个世界的潮流。因此,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它必将得到广泛的利用,也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接受。
2、中医药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促进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我国的民族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疗效。中医学以中国人的人文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现代中医更为重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取长补短,更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特别是对社区居民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中晚期肿瘤、妇科病以及皮肤病更具优势。可以说,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因“简、便、廉、验”的适宜技术而使社区居民乐于接受。
3、中医药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创新示范作用
从2003年开始,卫生部、民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命名了第一批13个,2006年命名了第二批12个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被命名地区以人民群众受益、人民群众满意、工作具有可持续性为核心标准,从实际出发,切实推动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被命名地区在工作中,注重推广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经验,发挥其典型创新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目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发展观的要求,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保障不够,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的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设备条件的简陋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尚有较大距离,亟须改善。
2、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生
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缺少经过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为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少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科学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可以说,人才缺乏,中医诊疗水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瓶颈。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
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多数社区服务中心(站)仅开展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而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甚至大多数服务站还没有中医药诊疗的项目。此外,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市场定位不明确,中医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形成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影响中医药在社区的持续发展。
四、推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建议
1、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要想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能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组织专家编写形成中医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培训教材,填补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空白,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培训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防病、保健、康复知识和中医健康教育等。
吸引中医药本科毕业生选择社区全科医师职业,逐步培养一支具有中医药知识技术和社区卫生服务本领的新型中西医结合的全科人才,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主要依托现有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以基层综合医院为辅或联合参与,并引入竞争机制。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考虑以一级医院为主,欠发达地区可鼓励集体、社办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与。值得提出的是基层中医院参与成功的关键是是否进行了内部运行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特点,顺应社区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运用在社区卫生服务各个环节中。
3、加强中医院与政府之间在社区医疗方面的有效合作
特别是在社区预防保健中应充分发挥中医院的作用。有资料表明,在广东有90% 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其服务的质量相对于民众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作为医院和政府均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资源的宝贵,应加大投入与合作,拓展中医院的保健服务功能,担负起社区的保健指导作用,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心理健康、中医传统保健运动、亚健康调理、妇幼保健)、针灸美容、康复、食疗、四季保健等。一方面通过为民众提供预防、保健指导,合理利用中医人才资源,为中医院作无声宣传,扩大中医院的影响,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社区预防保健指导,改善预防工作的弱势环节,有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大减少政府医药资源的投入与浪费现象,从而实现政府与医院间的双赢。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
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完善社区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增加中医医疗器械的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真正做到 “政府搭台,中医唱戏 ”。尤其要重视针灸、推拿、正骨、药膳、贴敷、导引、气功锻炼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方便快捷地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和谐城市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城市总体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设和谐城市社区就是要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城市文明的成果。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汲取祖国医学精华的同时,要充实医学理论与实践,使中医学这一古老的科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7-06-07.
[2]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
[3] 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