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

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2-02

教高[2006]16号文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90后”为主的高职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的意识和行为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党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不但适用于心理障碍的治疗,还广泛用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1.对象相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组织活动、创造特定情境来间接地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人是主体,人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彼此交流、彼此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格,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等问题,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人为对象,所有工作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2.目标相交。团体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的成长,达成自我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内容还包含对人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来促进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两者在实现的目标上是相交的。

3.功能相似。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育人功能,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流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自我增长过程。而中央16号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由此可见,两者在培育人的过程具有相似性。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吸收心理学、论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其他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其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知识化,尤其是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更增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而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咨询方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显优越性,把团体辅导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1.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现今“90后”高职学生个性明显,对他们采取完全共性的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有所欠缺。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团体内各成员的互动,集思广益,相互影响,在特定情境下的教育指导丰富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团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学到新的行为方式,并学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得到成长和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资源和新视觉。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思维活跃、思想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在团体辅导中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引出各种观点,成员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探索个人价值等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且将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容易激发出思想火花,多种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和交织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使其产生新视觉,彼此启发。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加活跃,积极主动,并且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育人效果将更显著,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互动性、生动性,将其中的方法和理念融入到理论教育课堂里,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模式单一、理念陈旧等问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育中,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实效性。

2.团体心理辅导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运用。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学生都是以不同的群体形式来学习和生活,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技术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更加深刻,体验也更加强烈。首先,运用在班集体上。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把班集体作为一个团体,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大一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如何应对学习压力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首先,以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以活动塑造健全人格。其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关注“三困生”(指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心理困难生),针对这些特殊群体不定时地展开团体辅导,例如,以促进学生相识并且彼此接纳、信任为目的的团体活动,或以消除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焦虑、自卑为目的的团体活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逐步引导他们在现实日常生活中自助,互助,共同进步。

3.团体心理辅导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的运用。中央16号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具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学习更多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才能与教育对象进行更好的双向互动。实现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人员是关键。要通过工作人员的配合,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咨询意识和水平,着力造就一支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2

关键词:职中生教育;就业心理;就业策略

一、职中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受国家各个层次院校扩招和整体经济状态低迷的影响,就业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状,职业中学毕业生也不可避免承受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在职中生“就业难”的同时,就业市场却出现了另一种相反的现象:用人单位难招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原因:职业中学数量在增加,学校不断扩招且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中生应适时调整就业心态,正视现实,发挥专长,敢于竞争,放眼未来,方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顺利迈出第一步。

二、职中生就业心理状态分析

职中生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从年龄上来说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典型的青少年心理特征。青少年期是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迈向成年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身体各项机能的迅速发展对青少年心理转变具有重大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要求独立自主,竞争意识强,不再盲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来源广泛,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1]。这些因素导致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具有鲜明的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前者主要体现在个性突出,思想解放,学习能力强,易于接收新事物。职业中学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原因使得他们不仅具有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征,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劣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职中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没能考上高中的那部分同学,职中生通常自制能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文化知识基础较差。他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蔑视和家长的训斥。然而职中生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更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难免产生迷茫、焦虑的情绪。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职中生普遍会产生自卑心理,一旦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就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会破罐子破摔。面对就业考验,更是如此。

(二)叛逆心理

正处于青少年期的职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思维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自信心的不足和学业上的挫折极易让心智尚未成熟的职中生产生偏激极端的行为。职中毕业生在就业遇挫时,容易逃避自我反省,反而将矛盾归咎于他人和环境,甚至对家长和社会产生对立和敌视态度。

(三)攀比心理

相对于封闭的高中生,职中生更容易接触到外界社会,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已经污染到校园。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攀比”。仍处于青少年时代的职中生极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错误价值取向所侵蚀,这将导致职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关注点产生错位,他们比较谁穿得好,谁花钱大方,甚至谁的恋爱对象更好,反而忽略了最应该“攀比”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将来的发展。互相仿效和攀比使职中生产生了不良的人际关系,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滑坡和学习目标的迷失,也给他们就业带来负面的影响[2]。

以上三种职中毕业生常见的心理劣势,对他们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培养职中生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职业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克服职中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职中生就业的自信

如何改变职中生多年以来积累的负面心理状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应成为学校一项系统和常态的工作,学校应设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对职中生的就业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指导学生要做好“到基层,到一线工作”、“珍惜第一次就业机会”和“不轻易跳槽或辞职”等心理准备。让职中毕业生全面了解社会,客观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

信心来自于成功,而成功依赖于实力。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干好干长的前提都要精通业务,所谓行家里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能让自己成为专家,也至少应该通晓常识,这样才能有信心和底气在所从事的职业里面站住脚跟。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较强的操作能力,保证把职中毕业生培养成为有用的技术人才。通过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职中生可以不断地积累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最终更加从容和自信地面对就业市场。

(二)家校结合,加强职中生就业心理辅导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最主要力量,但不是全部。人的发展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家庭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职中生知识基础薄弱,易于自卑,容易叛逆的特点往往和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3]。因此要培养职中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特别是就业方面的心理辅导。学校应和学生父母育思想,尤其是要转变部分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防止家长使用责骂甚至暴力来批评学生或仅靠金钱来奖励学生就业的做法。学校应帮助家长了解职业方面如衣着装饰、礼仪习惯、劳动素质,就业意识等知识。家长和学校还应统一认识,共同教育学生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稳定、清闲、福利好等眼前利益,忽视职业的长远发展;应改变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改变在择业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负面的人格心理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或过于自负,竞争或进取精神欠缺等。

(三)树立职中生“先就业,后择业,再谋发展”的思想

职中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型”初级人才,在目前的生产水平条件下,此类人才通常在人才市场上仍然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就业并不困难。但是由于职中生起点低,尤其是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本科以上的学生会有更大的挑战。因此,职中生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自己在就业入行门槛低,心里就先矮别人三分。在就业过程中,很多职中生对自身价值分析存在不足,工作中过于自卑或者过于自负,产生了冷漠或者排斥的想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前途失去信心和耐心,这种做法对自己的前途是有害的[4]。提高自信,先就业,从低职业做起,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在就业之前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企业选择人才并不主要是看重谁的学历,而是看重他的实际操作能力,行行出状元正是这个道理。从事一个职业,就要在这个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资本和经历,即使将来转换工作也可以从容面对。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积累了职业经验再择业的事例,因此,职中毕业生不要奢望一步到位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而是要有耐心,有长远步骤地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先从小处着眼,慢慢积累各种资本,然后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职业理想。“先就业,后择业,再谋发展”,怀揣信心,在择业和就业的路途中踏实走好每一步,必将最终迈向成功。

职业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工作对象是职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因此需要更加细致、耐心和系统的开展工作,加强职中生心理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培养,从而引导职中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克服心理障碍,积极调适职业期望,确立合理就业目标,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2]代月明.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41-42.

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习惯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4-01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学模式大部分为全日制走读的应试教育,再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殊现象,在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学习、决策、社交的信心,出现迷茫和怠倦的心理,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不习惯大学生活而心情抑郁选择退学。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了解一下大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并分析一些引导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习惯养成现状

1.1 生活习惯

寝室脏、乱、差几乎成为了大学生寝室形象的代名词,也是每个辅导员老师和寝室管理员比较头疼的问题。物品随意摆放,个人卫生不注意,集体环境无人问津,垃圾几乎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在寝室中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衣物尽量选择一次性,或者邮回家中让父母清洗。很多学生对近在咫尺的学校食堂和美食区敬而远之,选择订餐和送餐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只因为可以少走几步路。而生活作息的时间更是无规律可言,想睡就睡,想吃再吃。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现状对其今后发展和个人健康都会带来很大危害。

1.2 学习习惯

很多人说,大学生对大学的误区源于高考时大家鼓励的一句话“好好学吧,考上大学就可以尽情地玩了。”这样的暗示对于刚刚结束了紧张的高考的大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心理引导。其实,我国的高中生在教育体制的规范中大多已经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但是到了大学以后反而十几年的学习习惯就彻底瓦解。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对大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二是,是很多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习惯了别人强制、安排的学习模式而不会自主学习,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学,因此产生厌学心理。这就养成了学生逃课、迟到、替课、上课玩手机、下课打游戏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只有在期末时才开始学习一学期的知识。

1.3 行为习惯

现在很多社会舆论都提出了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担忧,其实不能仅仅归咎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整个社会青少年的行为习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人们觉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社会行为的标准和榜样,因此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从校园中的一些常态来看,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确实不容乐观。无故在课堂讲话、出入,对老师说话没有称呼,在校园里大声喧哗、吵闹,衣着怪异过于暴露,甚至有些学生在老师进入寝室时不但不起立问好,还继续电脑游戏,如果这些行为习惯只是个例我们还可以更正,当其转变为常态时则必须引起重视。

2 引导途径

2.1 思想引导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进行学习和传播,让学生建立正取、积极的人生观、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良好习惯养成的必要性才能从行动上得以改正。高校应多开展相关的讲座,如:上大学的目的,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提升幸福高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解惑,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回归青年人阳光的心态。在这种话积极心里的影响下,学生对大学、学习、校园和住宿生活都会有一份喜悦和期许,自然会对其加大关注和投入,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2 环境引导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的习惯养成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高校可以从校园环境的构建上进行思考,来引导学生的习惯养成。比如:校园的环境一定要符合高校幽静、方便的特点,校园、公寓公共环境整洁。可以在校园各处设置宣传栏和标语,建立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爱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建立爱的观念,从而养成爱惜周围人和物的习惯。高校还可以利用自己网络平台的优势营造一个正能量的思想环境,在校园网客户端中推荐一些有益的讲座,励志的演讲和信息。

2.3 氛围引导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风,旨在培养学生特有的品质和性格,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标准。而学风、校风建设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自我克制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差,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指导,让其对自身行为准则的好坏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避免进入误区而不自知,养成不良的习惯。

2.4 教师引导

教师的职业具有双重任务的特点,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其成长进行帮助和引导。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想接近老师的,并且对老师的建议和教导大多能够虚心接受和采纳。因此,在学生大学四年的习惯养成中老师是不可取代的引路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完成个人知识传授工作的同时,要关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当发现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习惯养成现状的陈述和引导途径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习惯养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应加大重视和投入,培养良好习惯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4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才教育需要从全方位全面提升。知识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考察我国小学生心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都有发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的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受不了学习成绩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一名男学生因女友不接受自己的求爱而举起屠刀,杀害了女孩的全家,等等。他们的心里都有障碍,性格比较脆弱。有的厌学习,有的缺乏自信,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有的不会与人交往,自私任性,不懂得关爱他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动不动就想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或者杀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教委新颁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好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范的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为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小朋友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争吵,非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三)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的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老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一位即将升初中的女生曾因家长不让看“超级女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与家人“对峙”几个小时;一名小学生因受不住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将全部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一名学生因为遭父母斥骂而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之频繁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但那些都是事后诸葛,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

2、教育理念以学习论英雄。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得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应该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不敢问,同时也没联系孩子的家长,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二)家庭方面

1、物质的满足磨灭了自我奋斗意识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城市到乡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吃喝不愁,要什么有什么,这代人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那样奢华的生活,竟不惜放弃自己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轻易得来的物质享受,让他们体会不到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真理。

2、过度的宽容与爱护模糊了对与错

“六爱一”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而且,这种教育抚养的方式使得孩子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就是没错,即使是错的,我也要一意孤行,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自尊心”。总而言之,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期,不能让宽容和庇护模糊了是非。

3、独处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的玩具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溺爱削薄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家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力的井井有条,孩子摔倒了家长扶起来;孩子上学,专车接送;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去学校理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赶紧请家教;家务活不让孩子干,这种种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减少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说,怎么会让孩子承受社会上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呢?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待胜负、输赢、批评的平常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各个阶段均可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生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历都很有限,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思想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真实的表露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捕捉小学生的心理信息。此外,小学生内心有意识的闭锁不够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毫无保留的接纳老师的各种有效地教育信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道德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易于培养。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相关研究也表明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长效机制。小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对待心理咨询就向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有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去找心理医师咨询。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咨询中要告诉学生彼此之间的谈话会保密的,或者学生信任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要设身处地考虑,动之以情,正确疏导。总是,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前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心理教育课,用真实的案例或者参与式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健康的与病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采取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观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图文声合茂地展现少年如何走向犯罪的道路。(2)角色游戏。老师可以利用让大家排练“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话剧活动,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的和别人真诚沟通。(3)集体讨论。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课上讨论活动进行自由发言。由于小学生容易受集体的感染,所以通过集体成员充分发言,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关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所说有各种问题的“差生”和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歧视他们,更不应该视他们为包袱,而应加倍地关注、鼓励他们,并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帮助下,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和自卑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手段,以“人人都是好学生”为理念激发每个学生的向上、从优的欲望。从而改变其说谎、骂人、作业不完成等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家长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韩清华.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陆远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