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个人信贷业务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守信意识
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中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个贷业务在刺激需求、稳定经济等方面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信贷工作者,每当想起不良贷款给国家造成的损失都十分痛心,深究其中的种种原因,诚然有银行产品设计不合理、抵押屋贬值等原因,但这都不是主要因素——个人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公民守信意识薄弱才是根本原因,笔者就此谈一下如何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个人信用制度的定义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经济生活中管理、监督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则、政策和法律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为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信用情况提供依据,并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
个人征信是指征信机构通过合法渠道采集、调查、分析消费者个人的资信,以信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个人信用信息使用者,作为其授信决策的参考依据。
二、个人信用体系薄弱的原因
1.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政府一道命令银行就要贷出“工资贷”“福利贷”(往往无法收回),使国有企业把银行贷款当作“第二财政”,借银行钱不还的风气日益浓重。
2.受多年来拖欠银行贷款风气的影响,我国公民的守信意识普遍不强。笔者在车贷工作中就遇到类似情况:一旦借款人手头资金紧张首先想到的便是拖欠贷款,好些的几月后一起还上,而有的客户索性就不还了;更有甚者冒用他人证件贷款。
3.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违约借款人的应对措施。众所周知,建立法制社会最重要的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的《刑法》《民事诉讼法》已日渐完备、但是对处理借款人拖欠、骗用银行贷款的相关法律还较薄弱,拖欠贷款银行只能后执行抵押物,可是车贷中汽车贬值快很难足额抵偿贷款,而房贷中只要户主不搬出贷款住房银行最终也没什么办法,而且我国对于恶意拖欠银行贷款者也无法进行刑事诉讼,这些都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就银行方面而言,个人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可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风险防范与处理几个部分,风险识别排在首位,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又是识别客户质量的首要条件。
从社会意义来讲:(1)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2)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3)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4)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效率;(5)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6)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适应我国个贷事业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对策
1.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立法步伐
首先,要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在我国,个人信用数据源至少与10个以上的政府部门有关,或者由这些部门负责管理。除国家《保密法》、《商业银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数据有限制规定以外,目前尚没有其他对个人信用数据进行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对某些不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个人征信数据进行严格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在许多政府部门管理的数据中,只有部分工商数据向社会开放。修改后的法律应明确规定何种个人数据可以向社会开放、开放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以及时限等等。
其次,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规范使用征信数据的法律法规。一是应该建立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或法规;二是应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即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经营和传播的方式。
再次,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如进一步完善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为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保证个人的财务数据完整;建立个人基本帐户制度,保障个人征信能及时与主动进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允许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破产程序,豁免其剩余债务,保障个人信用制度良好运行。
2.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个人征信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必须由政府来建立并管理,这样可以减少欺诈、舞弊等不实行为;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中所有市场要素和体系的建立都有赖于市场行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发形成信用的供需机制。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最佳模式。
3.建立最广泛的数据采集机制
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国内银行的内部征信(即便这样各银行之前也存在壁垒),即通过查询人行征信系统可以获悉客户在2000年后在本人在国内银行的贷款和信用卡还款情况——可这样的数据采集广度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贷款或持有信用卡。人行征信系统对那些信用卡有过违约记录的客户打分不高,但仔细分析,那些经常使用信用卡的客户往往是有较好超前消费意识并且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而系统对那些不曾有过任何贷款和信用卡记录的人打分往往比这些有逾期记录的客户更高。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行的征信系统仅仅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借款人守信程度很容易会“盲人摸象”似的得出错误结论,甚至会导致优质客户被拒贷而漏掉坏人的结果。
同时,笔者通过总结实际工作经验,认为人行征信系统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数据更新较慢:一般客户信用卡和贷款信息往往3-4个月才更新一次,这给需要申请新贷款的人带来许多不便。二是对于逾期记录的保存时间问题——对于人行征信系统中的贷款逾期记录到底保存多长至今没有明确说法,使那些有过非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有违约记录的人再申请贷款很困难。三是对于违约金额计算过于苛刻:建议征信部门把小额欠款的客户不纳入逾期贷款管理,使信用管理更具有人性化。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2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
近年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快速发展,担保资金不断增加,业务水平和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行业管理不完善等,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的要求,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
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在国家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地区也要结合实际,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
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资人增加资本金投入。对于由政府出资设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担保机构,各地区要视财力逐步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三)
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为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开展担保业务,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
(四)
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各地区可根据实际,逐步建立主要针对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增信、风险补偿机制。
二、
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五)
继续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2000〕59号)中规定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三年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担保机构发展的其他税收政策。
(六)
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可按照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七)
为促进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对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实行与其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也可经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同意后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
三、
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
(八)
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加强互利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协作,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九)
金融机构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政策性银行可依托中小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业务。
(十)
金融机构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下放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简化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项目,可按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适当下浮贷款利率。
四、
切实为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十一)
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中涉及工商、房产、土地、车辆、船舶、设备和其他动产、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凡符合要求的,登记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为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担保机构可以查询、抄录或复印与担保合同和客户有关的登记资料,登记部门要提供便利。
(十二)
登记部门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推进抵押物登记、出质登记的标准化和电子化,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登记成本。同时,担保机构办理代偿、清偿、过户等手续的费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过程中,有关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押物(质物)进行强制性评估,不得干预担保机构正常开展业务。
(十三)
各部门和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可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向担保机构开放,支持担保机构开展与担保业务有关的信息查询。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可公开企业信用信息与担保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
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指导和服务
(十四)
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由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参加,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将其纳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推进。
(十五)
加强对担保机构经营的指导。各地区要指导和督促担保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和防控风险能力。要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督促担保机构到有资质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将信用等级向社会公布。根据实际情况对担保机构实行备案管理,全面掌握担保机构经营状况,及时跟踪指导。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发电企业 业务流程管理(BPM)一体化 信息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和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开始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整合,经营重心已经从生产安全逐步向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倾斜。
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是从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处理、业务整合全局考虑的管理模式,覆盖企业内的各种设备、人员、日常应用系统、桌面应用系统等内容的优化整合,从而实现跨应用、跨部门、跨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企业管理运作。
一体化管理是在发电企业部署信息系统时,从基础的设备编码或者KKS 编码管理,到控制系统上层的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以及厂级管理信息系统(MIS),由此三方面将发电企业内部的设备、运行及经营整合为全局考虑的信息系统。
1 BPM 业务流程
目前,国内各大发电企业开始加强内部业务单元的业务协同,推行采购和销售两端环节的集中化管理,并加强管理体系的整合,纷纷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精准化、精细化管理、流程管理等管理主题,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水平。
通常以Internet网络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数据的同步、业务实时监控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升级优化。BPM 不但包含了传统“工作流”的流程传递、流程监控的范畴,而且突破了传统“工作流”技术的瓶颈。
BPM 管理理念的推出,是工作流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一次划时代飞跃, 并且给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业务流程管理(BPM)不只是让流程更好地发挥作用,它还让业务流程更加具有延展性。
BPM 在实施过程中更关注为企业树立一种理念,对现有业务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确定重要流程持续化。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战略层、运营层和作业层,完整的IT 信息系统规划提供对这三个层面的支持,BPM 得以有效集成ERP 作业层管理将使得企业战略、决策和作业的敏捷化、自动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能够实现真正的一体化企业管理系统平台。
2 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面对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自身资源,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宗旨,发电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发电企业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来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技术,经企业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管理信息系统中,行程管控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另一方面,能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对物资采购、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加强对设备的检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需要综合采用商业智能(BI)技术、管理驾驶舱(MC)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组件技术、工作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来架构,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运用可定义的工作,对生产运行、设备检修等进行规划;采用科学的决策根系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机组性能进行分析,构架管控一体的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逐步深化和发电企业管理的逐步细化,发电企业都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取代现有系统,EAM 和ERP 系统在此时进入了发电企业管理者的视野。但是, 究竟是采用EAM 还是ERP,成为了发电行业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目前,软件厂商所的发电企业解决方案, 都表现出了对这两种系统的集成和融合。例如,用友IFS 的EAM/ ERP 解决方案采用了二者并举的策略,而SAP、Oracle则采用统一平台、套装软件的模式强调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规避了EAM 和ERP 的概念。厂商的这些策略和解决方案, 实际上都预示着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向着“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
发电企业管理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这三者看似独立,但却需要一致的信息服务和协同的工作环境。只有能够获取一致信息并实现共享的一体化系统,才能够满足各层面水平交流和垂直交流的需要。
3 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1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框架
鉴于发电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实际需求,结合多年发电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践经验,许多公司提出了针对发电企业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案,方案由平台、保障体系和应用系统共同构成,总体架构如图1 所示。
图1 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图
首先,“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集成平台概念要从两个层面理解。对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级应用这一层面,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电厂能将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能完成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等企业级的数据、业务交换和信息的统筹管理,“一体化”系统必须能够与信息集成平台进行有效整合。
其次,要实现“一体化”系统,必须通过体系规范的建立,保证“一体化”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有着共同的标准。目前主流的保障体系包括信息信息化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再次,“一体化”系统为了实现具体功能,必须有相应的应用系统模块,实现四大应用系统模块,即监控-资产-生产-经营与其他管理集成系统模块。其中,控制管理部分是在KKS 编码的基础之上,在全厂实施的厂级管理信息系统(SIS),以集散控制系统(DCS)为基础,以提高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为目的,是实现电厂底层控制系统信息传递到管理信息系统(ERP 或者MIS)的桥梁,实现全厂范围内的实施信息共享和管控一体化,帮助发电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通过这四大应用系统和其他管理集合,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燃料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最后,必须建立起具备良好客户体验的企业信息门户。“一体化”解决方案是一套庞大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众多系统模块组成,并包含着海量的数据、业务、流程信息。“一体化”系统的最终应用对象是个人,优秀的企业信息门户,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方便、清晰、快捷的操作体验。
3.2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选择
通过借鉴相关同行在一体化信息建设中的经验,对一体化信息平台的了解,其中,运用较多的Oracle平台和SAP平台,对此,本文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如表一。
表1 Oracle 和SAP信息系统平台对比
1)Oracle 平台。Oracle 应用系统是真正完全基于互联网Internet 架构,并且采用了JAVA 语言和技术标准进行编写的应用软件。平台充分利用了Oracle 数据库上的先进技术,将有些系统功能放到数据库中去实现,因而大大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Oracle 电子商务套件已经脱离了传统的ERP 软件模式,提供了集成的商业智能、个性化管理界面、工作流等功能。Oracle平台基于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并且共享统一的数据模型。企业内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和权限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提供了清晰的业务流程,可以帮助企业在实施的同时理顺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更适应企业的个性化管理。
2)SAP 系统平台。SAP 系统具有通用、开放的体系架构,实现了平台无关性和圆满解决了异构数据的集成问题,支持网络化应用,可以满足发电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化要求。
SAP 建立了面向发电行业的ERP 组件库,开发了组件库管理工具,提供组件浏览、检索、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版本控制、参数调适、认证发放、权限控制和监控等功能,其内嵌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使得ERP 可以快速部署和实施新的企业应用,支持BPM 管理在企业的实现。该系统可以实现工作流实例的启动、运行,流程内部不同活动间的导航、工作流实例的监控、协调管理等。SAP 具有面向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用户的ERP 报表自动生成器,提供对象设计、报表设计和报表生成功能。SAP 具有系统快速实施需要的一套完整的实施规范和工具集的支持,企业建模和咨询诊断是ERP 系统实施的前期重要环节。SAP 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的集成和优化的方法与技术,通过XML 数据交换技术,利用中间件技术实现了异构数据源和异构系统间的互连、互访、互操作,可实现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快速搭建,形成了灵活、开放的发电企业集成平台。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煤矿综合信息化自动化 煤矿建设 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09-01
1 前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煤矿企业中普遍的应用,这一阻挡煤矿产业高速发展的“瓶颈”有希望发生质的变革。煤矿的矿井综合信息化的技术革新,就是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平台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井下环境的安全参数以及设备运行时的状态等等重要的生产参数实现实时监测、控制以及分析,使得煤矿能在最大的限度内实现安全、高产以及高效的有效统一,是科学发展的必要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所必要的重要方面。综合信息化自动化在煤矿矿井的广泛应用给煤矿企业的管理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变了传统意义中的管理方式,使得各个煤矿企业都快速的实施了矿井的综合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管理技术,但是在这股浪潮之下也反映出了不少在认识以及使用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急需及时的解决。
2 JE确认识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真正内涵
2.1综合自动化信息化有比较强的实用功能
矿井的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内容包含的非常广泛的,就一般情况来说,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各管控子系统,二就是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的信息平台。各管控子系统就是针对煤矿中不同种类的电气、机械的设备进行管理、控制以及监控的子系统,它们都是一个一个比较分散的独立系统,自己各成一个体系,自我掌控和运转,来实现各个管理信息的采集以及传输。然而综合自动信息化的信息平台,它的与各个管控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大脑与肢体的关系,相互的交融,缺一不可。子系统能及时的为平台提供数据,然而平台同时能充分的利用各个管控子洗头膏来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被相关的管控子系统利用,同时也为管理和指挥提供决策的根据。
2.2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整体的颠覆了传统管理模式
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模式从实质上看,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的体现,但是表面上只是先进管理的手段之一,两者关系类似于机械化的生产本质与小农经济的区别,是先进的新生产力代表,同时也是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必经之路。但是在还没有实施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之前,煤矿的指挥中心主要是通过了网络系统能够被动的接受信息来进行以人工呼叫的方式进行事物处理。这样即使存在数量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但是系统一直都是以配角的身份来进行的一些数据备份、下井考勤等等的工作。这样使整个煤矿的管理系统指挥中心出现杂乱和邂逅的现象,几乎也都是穷于应付。
但是在建设好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之后,就可以根据各种监控设备以及井下视频做到井下各现场同步监控,还可以了解和掌握到各种类型的井下作业生产的安全环节的检测数据,使得综合系统做到有效的决策,超前预防。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指挥中心展示的井下安全生产的状态来分析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这样便于智能的对井下进行控制。总之,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具有实时型、现场型、智能化、预测性等的特征。
所以,我们在建设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的本质就是要建设煤矿的管控和现代化调度指挥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计算机深入的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使计算机更加符合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但是计算机的网络管理系统只是一种手段,真正体现内涵的还是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变革。
3 结束语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注重互动、依赖技术的信息时代,传统出版企业和数字出版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未来的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这两种形式会长期互为补充,相互并存,并且结合两种形式共同发展,使得计算机真正的体现出煤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内涵。在调整经营思路以及确定媒体的观念同时还需要尊重市场的准入原则,以推动出版作为传统出版企业的主要任务。总之,解决出版怎样才能不被数字化淹没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侯吉祥;崔小立;综合灰分等值线图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李恒堂;雷宝林;杨光明;;我国煤矿地质的保障体系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董金岳;循环经济在煤矿生产中的实施和发展前景[A];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5
“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了上层的政府、政策,中层的产业、教育资源与科研机构,下层的用户需求。“政产学研用”的合作能使得分散的多方资源发挥“五位一体”的综合效应。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近千所,如何摸索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的院校均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探索。长期以来,在“产学研”的背景下,湖北高校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艺术设计教育尝试着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很多学校尚处于借鉴、摸索的阶段,再加上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社会资源等客观因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都还比较偏重课堂教学环节,建立在课堂以外的实践体系也大多依托于有相应专业设置的合作企业或老师的部分研究性课题,而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大背景而言,教学平台中很少涉及到对社会、产业发展的关注,与科研企业与平台的合作也较少,整个艺术设计专业协同创新的教学体系不健全,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设计综合能力的提升。
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为基点,与社会政策、产业链对接,建立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通“五位一体”上下游的合作渠道,以期全面构建融合学科要求和现实需求的专业教学平台,从而切实提高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教学平台的建立也需要依托于多个环节的相互作用,才能达到一个有机的发展。其中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为艺术设计的教学与实践环节,要以相关学科技术前沿、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为导向,并融合科研院所的研究优势,融合社会创新应用的具体要求,通过“两导向、两融合”的教学平台建立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宽阔的认知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并将高校转化为协同合作的窗口。
此外,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以及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学科建设与资源配置方式,也能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下的教学平台。
1 传统“产学研”合作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1)“产学研”合作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能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更大意义是打通了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平台,让科研成果能更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在此过程中能充分调配各种资源因素。长期以来,高校致力于科学研究、方法探索、数据积累等,而这些原始创新的结果没有合适的渠道全部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而产业界又迫切需要原始创新的力量来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改造,艺术设计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通过产学研的协同合作,可以满足相关产业的原始创新要求,取得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2)“产学研”合作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艺术设计教育的权重则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产学研的协同合作能充分调动高校以及社会平台在人才培养上的各项资源优势,高校能解决理论、方法层面的问题,而社会平台为人才培养孕育了一块更好的实践土壤。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方法结合实际需求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产学研的合作教育模式较好地打通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链”,由此也有利于高校教育制度的改变。
2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
(1)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无法真正达到协调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在于通过社会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各项资源、利用技术方式,最终以产品、服务、体验的多种载体形式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协调相应层面的社会生产关系。而当今社会中,资源的消耗、技术的研发应用都不一定是以规划的设计蓝图为先导,由于各方利益的着眼点不同,引发了生产关系中的诸多问题,现代生产的大投入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不平衡,使得能源、材料以及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学生无法有效达到社会对相应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高等教育最终目的是人的需求的满足和市场发展,因此可以说设计的本源是在设计和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常规的设计流程是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开始的,要善于用观察的眼光去捕捉到生活或者现有设计中的问题;其次,用合理的设计方法、流程去分析问题的成因以及提出问题的相应解决渠道;最后,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人群定位,从众多可解决问题的渠道中寻找相对合理的答案。从社会层面而言,用人单位都是希望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能善于捕捉问题,并能有效提出解决问题之道,并通过设计的各种变现手法对结果予以呈现,教学方法的差异化以及教学资源的不平等化造成了高校人才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各种层面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局面。
3 “政产学研用”背景下实现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渠道
(1)上层的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建立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协同创新,唯有在源头上有积极的引导与激励,在今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方针,并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以看出,从国家、政策层面而言,政府的有力扶持以及在政策上的积极引导能为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带来更好的孕育土壤,因此,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要关注政策导向,紧跟政策步伐。
(2)中层的产业与教育界融合、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艺术设计学科体系中,专业的实践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能锻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能促进从理论到实践成果的快速转化。在政产学研用的中层因素中,要综合考虑到产业与教育界、教育界与研究机构以及产业届与研究机构的多方合作关系,将协同合作的方式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之中,寻找人才培养计划与政产学研用二者结合的切入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而我校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在修改与制定2015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结合社会装备制造业的人才能力要求,旨在培养能在相关专业设计机构、科研单位、特别是在装备制造行业从事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业设计专门人才。此外,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中,不仅要考虑到教育界与研究结构的合作,更应该充分促进高校相互之间的协同,由于高等院校的平台不同,造成了各校的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等现象,加强高校间的协同合作,一方面有利于高校相互之间的社会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我校在研究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此方面也有积极的探索,通过校内与管理学院的协同合作,联合培养艺术管理专业硕士,此外还与武汉其他兄弟院校联合培养设计艺术学的专业硕士,充分利用到不同学科间以及不同学校间实践平台的优秀资源。
(3)下层目标用户的需求满足,建立鼓励原创的动力机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社会与产业需求,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多以社会发展的角度辩证地看待设计问题,倡导学生多以市场为导向的策略来做原创设计,并大力扶植原创品牌以小批量制作或者生产的方式来满足一定层面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更积极引动学生到社会实践平台去历练个人能力,让学生在能力提升的同时认识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信用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47 — 02
2009 年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五项金融措施支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明确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各地在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在积极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体系建设。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诸多因素直接制约着信用体系建设,日渐成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瓶颈,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长足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某县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4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284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74个,服务业专业合作社56个,其它类型合作社10个。全县有4个合作社被评选为全省星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总计19.9亿元,资产8亿元,共吸纳农户7.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通过合作社带动,目前全县实现稳定规模经营面积2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带动劳动力转移14.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的信贷需求快速增长,全县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共为1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资金需求量逐年增加,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目前农民专业合社的蓬勃发展也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覆盖面。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户的信息采集与评定以及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信用建设对于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将是以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不仅能够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而且也会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力。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各相关部门将以信用优先为原则,对运行规范、盈利能力强、信用等级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支持与扶持力度,提高其运营效率与规模。通过划分信用等级的激励约束机构必将促使合作社自觉规范自身业务行为,不断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增强风险意识。通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促进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也是扎根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的服务者。农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农民专业合社的信用评价既代表合作社自身的信用,也是每个社员自身信用联盟的集中体现。推进农民专业合社信用建设不仅是合作社自身发展需要,更加有利于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信用意识,并提高农民的市场对等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吸引信贷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近年来虽然支农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力度,但远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需要。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不规范、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等因素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投入的主要因素,建立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机制,使金融机构进一步通过信用评价系统来了解与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状况,并对评级较高的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促其发展壮大。
二、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的几大主要因素日渐成为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