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打包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废物打包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废物打包方法

医疗废物打包方法范文1

【关键词】儿科;院内感染;因素分析;对策

院内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儿科的诊治对象主要是儿童,这就决定了儿科病区和其它科室相比有其特殊性。儿童因为身体抵抗能力较差,儿科病房内的各种病原微生物集聚较多。院内的患儿感染会额外地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并且会延长住院时间。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抵抗力弱,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因此儿科是医院监测院内感染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医院儿科发生院内感染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儿科院内感染发生原因并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率,提高儿科治疗和护理质量。

1 原因分析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与科室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并与儿科医务人员缺乏相关预防感染的知识有关。因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表面上看不见经济效益,部分医院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成立感染科。此外,部分医院因未重视儿科院内感染,虽然其已经成立感染科或相关部门,但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制度,未严格履行医院感染委员应有的工作职责,且未严格按照委员会的相关要求落实工作,造成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责不明确,督导检查力度不够[2]。

1.2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规范

部分医院因为未能严格对医疗器械、物品敷料集中清洗和消毒,使得灭菌效果未达到要求,亦是造成院内感染高发的原因。因医院未建立或成立专门进行清洗的消毒供应室,儿科科室内所用医疗器械自行清洗并打包后,再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容易造成清洗步骤和流程不符合消毒灭菌要求。

1.3 院内感染监测工作落实不好

部分医院对院内感染监测工作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具体,责权不明确,兼职管理院内感染的护士长或其他人员管理及业务知识欠缺,未有效监测消毒、灭菌效果,未监测消毒剂浓度及紫外线灯管强度[3]。

2 对策

2.1建立建全管理制度

医院应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院感委员会会议,全面领导院内感控工作,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范,建立建全儿科门诊医疗器械消毒制度、患者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理规章制度、问题上报及反馈制度等,从而及时控制感染的传播,使医院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率逐步下降。

2.2加强病房管理,合理安排病房

严格按规范对病房内设备设施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通风2~3次/d,并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3次/d,紫外线杀毒灭菌,1次/d,严格执行患者隔离制度,将不同病种患儿安置在不同病房,将免疫功能低下和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安置在保护性隔离病区;加强宣教工作,避免新入院患儿与恢复期患儿接触,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对1岁以下患儿所用奶嘴、衣物等用品的消毒管理,对已污染的物品用消毒剂擦拭或焚烧;制定家属探病时间表,做好患儿陪护、探病人员管理及预防交叉感染知识的宣教工作,尽量减少探病次数和时间,减少病房内人员流动[4]。

2.3 加强抗生素的管理和合理应用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要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避免使用光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保护宿主体内微生态平衡,并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剂量,以减少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引起的脏器功能损伤。

2.4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的废物[5]。医院应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医用废物处理流程,并严格执行。此外,需根据医疗废物种类不同分别存放,容器必须标识明确、保持完整,必须有盖。对于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用品,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毁形[6]。

2.5 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科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有关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教育,强化消毒、隔离等各方面知识,要定期进行考核。此外,尚需加强对卫生员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使其规范上岗。

3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病房管理,合理安排病房,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并通过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等措施,可实现综合性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率的逐渐下降,在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患儿的病痛和患儿家庭负担,实现医患双赢。

参考文献

[1]吴彤.浅谈儿科患者院内感染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1:130-131.

[2]文舜康,陈怀生,温隽珉,等.降钙素原预测创伤及外科术后院内感染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963-964.

[3]潘蓉.控制院内感染的对策及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4):109-110.

[4]傅静芬,顾军养.综合护理干预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8):694-696.

医疗废物打包方法范文2

1.南阳市中心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南阳 473000;2.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探究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控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从2012年开始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增强监控措施。该实验将该院手术室相关医护人员240名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手术室医院常出现的感染管理隐患。观察经过系统施行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和监控措施后,相关医护人员对管理的评价、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医院手术室常出现的感染管理隐患主要有:医护人员对医疗流程不熟悉25.00%(60),缺乏手术室医院感染知识30.00%(72),医疗器械清洗不洁净25.83%(62),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不当18.75%(45),医疗废物处理不当33.75%(81),自身职业安全防护不当28.75%(69),消毒器械操作不当22.08%(53)。系统管理方法使用前相关医护人员对管理方法的评价和满意度显著低于系统管理后,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合理的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增加相关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评价,降低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09-02

[作者简介] 张羽(1985-),女,河南南阳人,本科,医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妇幼保健、流行病、公共卫生等。

目前,手术室医院感染已经是医护人员普遍关心的医疗问题之一。感染管理即是指在医院手术室的特殊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手术室所拥有的医疗人员、器械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控制感染率的目的[1-2]。着重健全关于感染管理的制度,为各项关于感染管理的工作提供一个衡量标准,以此来保证感染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该次实验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的手术室医院感染隐患进行分析。系统合理的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增加相关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评价,降低感染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实验,将该院手术室相关医护人员24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9名,女性131名。年龄跨度为21~54岁,平均年龄为(34.5±9.7)岁。实验人员的年龄跨度、性别等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 方法

该院从2012年开始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增强监控措施。该实验将该院手术室相关医护人员240名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常出现的感染管理隐患。观察经过系统施行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和监控措施后,相关医护人员对管理的评价、满意度等情况。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如下。

①针对医护人员对医疗流程不熟悉的问题,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要做到有章可循,以科室作为基本组成部分,科主任作为负责人领导各科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指标的控制和管理,以保证科室所属手术室的健康运转。增加相关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定期举行相关手术操作流程的详细介绍会。主刀医师会适时的改善手术操作方法,增进手术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手术流程、治疗流程适当与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共同运用各自的专业技能知识制定感染管理要点,科室医护人员共同遵循所制定的医疗流程。

②针对缺乏手术室医院感染知识的方面,我们要定期举办感染管理知识培训。首先重中之重要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学习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知识。因为法律知识是经过众多次医疗检验的经验总结。再参考国内外相关手术室的规章制度[3],对相关医护人员做定时的培训。

③针对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不当的问题,我们要规范相关使用过程,总结制定关于医用器械消毒及一次性使用器械的管理制度。对于购买的一次性医用器械做到规范保存,并且对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器械进行规范处理。

④针对医疗器械清洁不当的问题,我们要严格按照医疗器械清洗要求操作。有针对性的去除污染物才能达到最佳清洗效果。譬如被金属物污染的器械可选择弱碱性清洗剂;而被有机物污染的器械应选用碱性清洗剂;被无机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则可考虑酸性清洗剂;对于表面粗糙、结构复杂的器械需用含酶清洗剂。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灭菌效果的前提[4-5]。医疗器械在使用后,残留的蛋白质、血迹等有机物会防碍微生物与消毒物质的有效接触,如果器械清洗不到位,将形成细菌的保护膜,影响灭菌剂的穿透,从而影响到灭菌效果[6]。对于精细多次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更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清洗,拆解精细部位,保证表面附着的细菌被清洗干净。需要高压灭菌容器消毒,相关医务人员必须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对每批次需要进行杀菌的器械进行严格的生物监测,符合标准以后方可发放,同时医务人员还对医院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剂等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对清洗各类设备的水质进行定期的监测,做到全方位的监控[7]。

⑤针对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的问题,我们要做好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分类,并且打包医疗废物的容器也要符合相关的要求。规范暂时存放医疗废物处所,对医疗垃圾进行了无害处理,减少各种疾病的感染与传播。手术室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垃圾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包装。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垃圾袋分别存放、处理。

⑥针对自身职业安全防护不当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关管理方法:增强对医院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操作时全身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调查。在平常操作、检查过程中,没有使用手套、口罩、面罩等防护工具,相关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效果不好,不但威胁自身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8]。我们要保障医院的供应室定时定量的给医护人员配备防护衣、面罩、胶鞋等防护用品。不能因为相关医疗物品的缺乏,而导致防护工作的疏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施行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和监控措施后,相关医护人员对管理的评价、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医院手术室常出现的感染管理隐患主要有:医护人员对医疗流程不熟悉25.00%(60),缺乏手术室医院感染知识30.00%(72),医疗器械清洗不洁净25.83%(62),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不当18.75%(45),医疗废物处理不当33.75%(81),自身职业安全防护不当28.75%(69),消毒器械操作不当22.08%(53)。系统管理方法使用前相关医护人员对管理方法的评价和满意度显著低于系统管理后,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疗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我们能够很完整的根除病灶。但是手术室医院感染会极大的破坏治疗效果,使医疗资源大大浪费。因此,我们要注重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发展,增强监控措施,双重保障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该次实验我们发现,医院手术室常出现的感染管理隐患主要有医护人员对医疗流程不熟悉、缺乏手术室医院感染知识、医疗器械清洗不洁净、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医疗废物处理不当、自身职业安全防护不当、消毒器械操作不当[9]。系统管理方法使用前相关医护人员对管理方法的评价和满意度显著低于系统管理后,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舒琴,王学凤[8-9]报道的相一致。感染管理措施制定后,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监控措施的实施。监测既是指通过对影响感染管理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感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感染监测的过程一般为制定监测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综合评价等。医院要成立巡查组,定时组织专业人士进行考核评价,督促手术室医护人员规范所学习的知识,加强管理效果。医院应当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修改或者整编出一套完善且适用的监测制度。着重健全关于感染管理的制度,其中应该包括消毒水浓度监测,消毒隔离时间间隔等,为各项关于感染管理的工作提供一个衡量标准,以此来保证感染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综上所述,系统合理的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增加相关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评价,降低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 张为华,甘华,李正荣,等.重庆市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现况调查[J].重庆医学,2012,41(16):1625-1626.

[2] 张艳红.神经外科中的医院感染管理[J].江苏医药,2014,40(1): 115-116.

[3] Cawich S O, Tennant I A, Mcgaw C D,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 in the operating room: staff adherence to existing policie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Perm J,2013, 17(3):114-118.

[4] 韩燕荣,张金伟,吴丙杰. 社区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的方法与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5016.

[5] 周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角色和作用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11.

[6] 王道英.护理部在实行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中的作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59-60.

[7] 毕迎月.肺外结核手术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 21(22):4683.

[8] 王学凤. 持续质量改进加强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769.

医疗废物打包方法范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27-03中图分类号:R 512.910.1文献标识码:A

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1],因此加强职业防护,防止艾滋病病毒(HIV)传播,减少职业危险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作一综述。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有报道职业性暴露通过皮损引起血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2%~0.5%,经皮肤黏膜暴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1%[2]。李映兰[3]也报道,被含有HIV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是0.3%。在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HIV经过血液传播的概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4]。针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取决于人群中HIV/AIDS患者的流行程度,还与针头种类及受伤时是否戴手套有密切的关联。同一直径的静脉穿刺针比缝合针携带的血液更多,针头越粗、刺入的深度越深、或直接刺入动脉、静脉,感染的机会则增加。如患者处于疾病急性期或晚期时,血液中病毒含量高,接触的血液越多,增加感染的机会也越大。尽管有报告在职业感染病例中,约90%是由针刺和其他外伤引起的,少数可通过皮肤和黏膜同污染血液接触感染。而美国一刺伤统计组数千名医务人员被含HIV血液的针刺伤后,发现其血清转化率为3.55‰,另一组统计为2‰,认为职业接触很少造成HIV感染[5]。对于职业暴露而没有感染,研究发现这些人有HIV特异的细胞素T淋巴细胞反应,在多次暴露于HIV而没有感染的其他人群中,也发现类似的现象,认为这可能是宿主的免疫反应能够预防HIV感染。

医疗锐器伤为护理工作最常见的损伤,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黄小红等[6]对91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0.47%。急诊科、手术室是针刺伤的高发科室之一[7、8]。 针刺伤发生的时间及操作环节,多见于护士进行注射及抽血后,对针头的处理及手术中接递缝合针的过程,如违反原则用双手回套针帽、摆弄针头或取下针头的时候;没有使用传递容器传递缝合针、穿针动作不正确等。在护理过程中, 病人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针刺伤,特别是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9]。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和差一点针刺伤的危险,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计的原因而不是粗心[10],也有研究认为,造成针刺伤人为的原因是主要的[11],如工作中养成的不良习惯;缺乏相关职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操作程序、步骤、难点、不熟悉不熟练;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12];心理素质不健全,忙中出乱;医护之间彼此在性格、操作配合上缺乏深层了解等。玻璃造成的锐器伤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传统的徒手掰安瓿仍是护士临床操作的方法,因掰安瓿发生锐器伤的事例并不少见。潘淑琴等[13]对193名护士锐器伤的调查,发现护士因掰安瓿引起的玻璃伤占整个玻璃伤的91.1%,玻璃伤的高比例可能是我国护士锐器伤的一大特点,提示传统的操作环节应给予改进。

护士在手术配合、器械清洗、打包等操作时,常被手术刀、剪、布巾钳、克氏针、骨折碎片刺伤;骨科力量性操作如敲打、器械意外松动或脱落,造成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等受到污染[14]。

防护不到位的安全隐患

防护不到位包含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缺乏、医疗废物污染和防护用品不到位等等。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如在采集、运送患者血液标本时,没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用品,使患者的血液进入有破损的皮肤黏膜或飞溅到口腔、鼻腔、眼睛[14]。在配合口腔诊疗操作时,高速运转的牙科手机能使患者的血液、唾液四处飞溅并雾化,当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时[15],即可增加HIV感染的概率。

HIV是传染病中新的一族,职业暴露知识对较多的临床护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HIV的认识程度明显不够。刘伟等[16、17]对HIV知识调查中发现,临床对HIV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HIV等知识贫乏,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HIV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因为对HIV的危害认识不足,所以在操作中就会疏忽大意[18],如对于预料要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时并非做到人人戴手套和主动穿隔离衣[19],尤其是面临危急症应急抢救时或工作量超负荷时。有些护士在临床操作中,甚至不清楚是否需要防护而较少使用或不用防护措施;在处理医疗废物时,自身防护意识薄弱,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如直接抓取污物或是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挤压废物等,被利器刺伤时不挤压出血,不清洗消毒,埋下不安全的隐患[20]。

医院医疗设施的配置和防护用品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但国内大部分的医疗机构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配备专用的利器盒,注射针头在使用后处理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护理人员受伤。受经济能力承受的影响及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力度的影响[19],部分医院的防护用品不到位,或甚至没有基本的防护用品,造成了护士因防护用品供应不上而放弃防护措施的尴尬局面。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全面性防护”的概念。无论患者是否有血液传染性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应视为可能具有HIV、HBV、HCV及其他血液传染病的传染源,即视所有的患者具有传染性,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21]。我国卫生部实施的《医务人员爱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突显了“标准预防”的概念,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22]。彻底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每次操作前后应认真洗手,如果手被体液或组织污染应立即用肥皂在流动水下清洗,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每日洗手的频度应>35次。完整的手套是预防血液、体液污染的屏障。韩晶等[23]对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24]。提示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防护用品的使用,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评估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情况合理选择防护用品。如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污染到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靴子等。Castella A等[25]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其中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统计显示,安全使用、装置注射器及医疗锐器,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26]。使用防刺破、防渗漏的塑胶收集器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强调不直接用手传递锐器;使用或处理锐器前,不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用手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必须回套针帽时,应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扔入锐器盒或锐器收集箱内;不赤手处理破碎的玻璃。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27],不能用手翻动,采用10%漂白粉、丙酮、2%次氯酸钠、戊二醛、福尔马林等消毒液对HIV能迅速灭活[20],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标本、分泌物可选择进行特殊处理。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详细记录暴露的日期和时间,暴露的详细过程及详细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皮刺伤的深度,暴露来源、治疗历史、病毒载量等,以及暴露后现场处理和追踪随访情况等。职业暴露后应及时作局部处理,皮肤黏膜接触患者的血液后用清水清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3]。当皮肤接触到体液,应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充分清洗,除非需要包扎,不必包扎;当被患者的体液进入眼睛、口腔、鼻腔时,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挤压受伤部位,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肥皂和大量的流动水冲洗伤口,并用70%酒精擦拭消毒,70%酒精作用1分钟可灭活HIV病毒[28]。根据伤口的深度及暴露来源情况,评价暴露后的危险性,按潜伏期确定暴露后追踪观察的时间和检查项目,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及怎样用药。同时对暴露者提供咨询服务和教育等。

鉴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中HIV职业暴露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教育、管理、工程干预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是能够降低HIV职业暴露的。对HIV职业暴露采取预防为主,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护士对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意识淡漠、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致使她们不能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工作,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等,医院的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培训,使她们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程序,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暴露大发生。

参考文献

[1]Mishal Y,Yosefy C.Risk oftransmissioncfviral diseasebyneedlePuncturesandcutinhospitalhealthcare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2]GerberdingJL Managementofoccupationalexposurestoblood-bornevirusesN Engl J Med,1995,332(7):444-451.

[3]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8.

[4]衡秀程.手术室护士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396.

[5]王 晓,张世清,王 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

[6]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

[7]应菊素,徐国英,王 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5.

[8]李柳英,张石红,毛晓萍.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5.

[9]GouYL,Shiao J, chuan YC, et al.NeedlestickandsharpsinjurrirsamonghealthcareworksinTaiwan[J].EpidemiolInfect.1999, 122:259-265.

[10]TanL.ReportoftheCouncilonScientificAffairs:preventingneedlestick injuriesinhealthcaresettings[J].ArchInternMed,2001,161(7):929.

[11]王昕辉,杜素娟.医务人员利器损伤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135.

[12]任小英,邓 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0-261.

[13]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6.

[14]卢爱工,李莉莉,刘东玲,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

[15]吴建文,蔡茗叶,李学勤.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手术室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73.

[16]刘 伟,林 丽,黄良杰,等.新疆伊宁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病爱滋病防治,1998,4(3):130.

[17]刘大华,李 征,邱 扬,等.北京市石景地区医务人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3):220-221.

[18]尤飞龙.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59.

[19]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31.

[20]陈平治,护士HIV职业的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国实用新医学,2005,2(9):77.

[21]侯美荣.临床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82.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C].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23]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8.

[24]李秀云,徐 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6.

[25]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 l ityofpercutaneousinjuriesinhealthcareworkers: ayear-longsurveyinItaly[J].JHospInfect.2003,55(4):290-294.

[26]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医疗废物打包方法范文4

【关键词】静脉用药;配置;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51-01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 是指药学部门依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适宜性审核,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进行调配,可直接供临床使用的操作全过程,是“药品调剂”组成部分。[1]

自1999年上海市静安区成立我国第一个PIVAS以来,近几年国内医院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有超过100家大、中型医院建设了PIVAS。在病区开放环境下加药冲配输液存在安全隐患、职业暴露和非专业化问题,开展静脉用药的集中调配有利于确保输液质量,扩展医院药学工作的服务内涵,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质量提升。但是,由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流程复杂,对环境和时效要求高,医院在建设和运行PIVAS过程中难免遇到效率和成本平衡问题,需要不断摸索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和质控标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PIVAS自2010年12月1日运行以来,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业务流程优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现对“一对一”模式和“单人+巡回”模式加药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效率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1日~2013年5月15日实行“一对一”模式加药,2013年5月16日~2013年5月30日实行“单人+巡回”模式加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经过药师审方――提取医嘱――打印标签――贴标签――排药――核对后,已经将药品按照单品种传入配置间内,在准备工作很充分的前提下,次日早上在配置间进行静脉药物的配置。“一对一”模式是指配置人员两人一组,一个人只负责加药,助手负责摆台、消毒、核对、收成品及医疗废物。具体流程为助手先把大输液抠瓶盖放在生物安全柜(或水平层流台上),按照标签将相应的药品摆在大输液袋前面,消毒,加药人员加药前进行复核并加药。配置人员配置完毕由助手收取空安瓿,核对无误盖章,传出舱外。每个配置间6人。“单人+巡回”模式是指每个人自成一组,摆台、消毒、加药,将配置好的成品及空安瓿放置小筐内,由巡回核对后负责传出舱外,每个配置间2名巡回,8名加药人员。配置间外有两名工作人员进行最后的分科工作,分好之后送至各临床科室。在此我们仅对配置药品这一环节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每人每小时的配置量。

2结果

3讨论

“一对一”模式大大缩短了静脉用药配置时间,应作为首选调配模式。配置环节优化的效果是节约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质量和安全系数,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后续业务流程改革应重点关注并进一步解决以下细节问题。(1)建议各病区规范患者用药时间,减少打包下送的液体。做到不配置的药品不发至PIVAS。(2)输液标签上的特殊用药标识不够全面,例如现配现用的无特殊标识。补充完善特殊标识。(3)第一批输液量过大,影响发送时间,且送至病区后无法及时用至患者身上建议01批保证每个患者有一袋输液,第二袋调整至第二批次。(4)病区发医嘱不及时常常影响PIVAS处方审核的进度,建议与护理部协商把发送医嘱时间统一提前。(5)药师对医师的随便开药、停药、多联用药以及护士的随意调整给药时间无力监控,建议医院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并安排药师定期到临床对一些新的联合用药进行考察。(6)新药层出不穷,药师及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与时俱进,建议在科室增加新药或是出现新的联合用等情况时安排短期业务培训。[2]

参考文献

医疗废物打包方法范文5

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手术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手术教学过程中模拟手术环境下手术的各项操作环节,达到使学生掌握进入临床实习前和到临床医院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手术操作基本技能[13]。这种手术教学实验特点是:参加学习的学生人数多;手术用品使用量大;用活体动物或模拟人作手术操作练习对象。在手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教学安全性和环保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收到较好管理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手术衣物使用的安全管理措施

手术衣物(包括拖鞋)是每个学生每次上手术实验课都必须使用的,由于每天上课学生人数多,实验室技术人员有限,加上又是模拟手术教学实验,不能每次课后手术衣物都按医院手术室要求严格消毒灭菌处理,这样将会大大增加工作量和实验成本。手术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手术无菌操作的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但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穿手术衣物的安全性,避免疾病传染,特别是手术室公用拖鞋。在加强手术衣物定期消毒灭菌处理的同时细化手术衣物的使用,尽量减少其重复使用次数。具体措施就是把手术衣物按大班、小班、手术小组编好号固定,手术人员分别打包领用,拖鞋采取由学生自带到实验室更换或用手术室专用的薄膜脚套,教师应给学生说明这样做的用意,避免误导。每周应根据手术衣物的使用污染程度清洗消毒2~3次。

2手术器械和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环保措施

手术器械同样是每次手术实验操作都必须使用到的手术物品,手术课前实验室技术员准备器械和敷料时要仔细核对数量和功能完好性,避免误差。手术开始时和手术后学生都要严格按手术操作要求核对器械、敷料的数量和好坏,发现与实际配给数量不符或有损坏应即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术中应注意学生器械的正确使用,避免误伤其他人和损坏器械,还要注意器械无菌管理。使用过的废弃的刀片、手术手套、敷料以及手术切除的组织等不能随便扔掉,避免污染环境和发生意外,应按医疗废物分类集中处置。手术间设备应注意电源安全接地,插头、电源线要包裹好,放置在安全合适位置,并定期检查维护。

3手术麻醉品使用安全管理措施

手术教学中麻醉药品的使用安全管理问题是最需要重视的,一旦使用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不可大意。我们的做法是采取三级双人负责制管理和使用。一级购入总量由学校和各使用部门领导负责管理,药品放入保险柜中,开启时必须两人在场核对密码方能打开,二级领用量由部门领导和麻醉配制技术员同时负责管理,三级使用量由配制技术员和使用技术员负责,所有麻醉药品均用保险柜放置保管,并建立安全使用档案。每次用剩量由技术员立即负责收回登记保管。

4手术教学动物的安全管理措施

手术用动物必须是符合教学实验用的合格动物,不能带有规定人畜共患传染病。手术教学实验时要避免动物抓伤或咬伤老师及学生[3]。动物的选择要适合各个手术实验的要求,动物的抓取、麻醉、固定主要由技术员完成。抓好麻醉现场组织管理,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实验动物伤人的有效环节。麻醉中应注意尽量在动物的背侧进行操作;如果是犬的麻醉,握持犬颈夹的人员应将铁夹以70°左右的角度在地面与胸口之间抵紧,以身体重力而不是单纯臂力固定犬的头部。麻醉后的手术过程中,只要注意确实固定好实验动物,控制适当的麻醉深度,一般不易出现伤人事件。手术结束将实验动物送回时,则应注意观察动物苏醒情况,如无明显躁动,首先松开四肢,再以器械将犬嘴牙垫松开以策安全[1]。手术实验后废弃动物按照《实验动物管理规定》统一回收处理。

通过加强手术教学中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把手术实验教学中可能预见到的安全隐患尽可能防于发生之外,提高了手术学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性,有力地保障了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雷艳,朱志立,余汇洋,等.手术学教学中的安全管理与防护[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5):348.

医疗废物打包方法范文6

废弃纺织纤维的再加工以其废物利用、资源回收的合理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介绍了废弃纤维的来源、处理方式和加工技术之后,分析了影响再加工纤维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再加工纤维的不同加工工艺和用途对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废弃纺织纤维;纺织废料;再加工纤维;质量安全控制

Abstract: The reprocessing of waste textile fibers is concerned by the community because of its recycling, resource recovery and rationalit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waste fiber sources, processing methods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ies of reclaimed fibers were analyzed. For the different fiber re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uses on reclaimed fiber,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waste textile fibers; textile waste;reclaimed fiber;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纺织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天然纤维是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纤维,如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矿物纤维;化学纤维则是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聚物经过化学合成或机械加工制得的纺织纤维,一般以石油、天然气、煤、农副产品及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1,2]。从纤维的来源可以看到纺织纤维的稀缺性,因而,使用适当的方法对废弃纺织纤维进行再加工不仅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具有废物利用、资源回收的合理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复杂变化、石油价格大幅上扬等因素的影响,回收利用废弃纺织纤维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

1废弃纺织纤维的来源

可供回收利用的废弃纺织纤维很多,除了禁止用于生产再加工纤维的原料以外,主要来源于轻纺工业的废料和各种废旧纺织品。

1.1纤维加工产生的废料

无论是天然纤维还是化学纤维的生产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副产物或废弃物,如轧花产生的落花和棉短绒、梳麻产生的亚麻下脚和麻屑、生产化学纤维过程中产生的粗纤维屑和废丝等。这类纺织废料成分单纯,且主要呈纤维状。

1.2纺纱工程产生的废料

在纺纱工程中也会产生各种纺织废料,如落花、落毛、落丝、回丝、废纱等。这类废料成分易于确定,有的呈纤维状,有的则以具有一定捻度的纱线形式存在。

1.3服装、纺织品加工产生的废料

服装、纺织品加工过程中,剪裁和缝制时产生的线头、布边、布角、布头等纺织废料除了可以拼接加工布艺产品外,还是生产再加工纤维的主要原料。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每年纺织行业产生的纤维废料数量相当可观。这类废料的成分比较复杂,花色多,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1.4生活中的废弃服装和纺织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纺织品的更新周期加快[3],生活中的废弃服装和纺织品数量惊人而且随处可见,如旧服装、旧絮片、旧地毯、旧的纤维制包装物等。这类废弃物均可作为生产再加工纤维的原料。而且,其中的一些旧服装或纺织品还可以进入二手市场流通。这类纺织废料的成分复杂,不仅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而且颜色和形状多种多样。

1.5禁止使用的原料

根据《再加工纤维质量行为规范(试行)》的规定,医用纤维性废弃物、使用过的殡葬用纤维制品、来自传染病疫区无法证实其未被污染的纤维制品、国家禁止进口的废旧纤维制品及其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纤维和纤维制品禁止用于生产再加工纤维。

2废弃纺织纤维的处理方式

鉴于废弃纺织纤维质量状态存在的差异性,对其处理的方式可分为再加工利用和弃置两种。再加工利用是指利用机械对废弃纺织纤维进行切割、开松、除尘、梳理以获得纤维状物质。弃置的废弃纺织纤维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掩埋,也可以焚烧的方式作为热源使用。

3废弃纺织纤维的加工技术

挑拣分类是合理利用废弃纤维的首要步骤。经过回收的废弃纺织纤维因为成分复杂,颜色、状态差异大,所以,必须要先根据颜色、成分或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分级。经过分拣,废弃纺织纤维中的一些大而硬的杂质如纽扣、拉链、金属装饰物等被去除,纤维的成分、状态、颜色等趋于一致。既可以保证后续工艺步骤的顺利进行,又可以提高纤维的可利用程度。

经过分拣得到的废弃纺织纤维有的呈纤维状,有的呈织物结构。呈纤维状的废弃纺织纤维可直接喂入开松设备进行开松。呈织物状的需要进行切断处理,被切割或撕扯成一定尺寸后喂入开松设备进行开松,以获得再加工纤维。废弃纺织纤维在开松设备中多次经过多孔尘笼、开松辊筒达到开松、除尘、混合的效果。在开松前后均可以对纤维进行混合。最后,将再加工纤维打包。

在加工废弃纺织纤维过程中,一些有资质的企业可以对再加工纤维集中进行脱色漂白,但须经过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批准。

4影响再加工纤维质量的主要因素

4.1分拣

分拣不仅仅是为了排除杂质,关键在于要能够根据废弃纺织纤维的各种性状做好分类和分级,以保证获得的再加工纤维具有均匀的品质。如,服装加工厂下脚的同一色系的纺织废料,既要区分纤维成分分类,又要区分色差进行分级。

4.2开松

开松是加工废弃纺织纤维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再加工纤维质量的优劣。开松工艺有干法和湿法之分[4,5]。干法开松流程短,工作环境较差,加工剧烈易拉断纤维,得到的再加工纤维的纤维长度较短,质量偏低,对捻度较小、组织结构较松散的纺织废料开松效果较好。湿法开松有润湿洗涤作用,工艺流程较长,工作环境较干法有所改善,对纤维的损伤程度降低,得到的纤维长度保持较好,质量较干法好,对捻度较大、组织结构较紧的纺织废料有良好的开松能力。另外,开松设备的设置也会影响开松效果,如锡林隔距。

4.3原料的结构

废弃纺织纤维既有松散的,也有紧密的。这种结构的差异性会影响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如,纱线的结构越结实,越难保证低损伤回收纤维。

5再加工纤维的用途

利用废弃纺织纤维生产的再加工纤维根据其性状和品质既可以直接使用,还可以生产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按照我国的规定,再加工纤维禁止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脱脂纱布和脱脂棉等医疗卫生用品、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符合GB 18383―2007 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 之4.1.3规定的除外)、婴幼儿用品和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及国家规定的其他产品。也就是说,在我国使用再加工纤维是有限定要求的。

5.1纺织原料

再加工纤维可以作为纺织原料直接用于纺织品加工。如,加工非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再加工纤维能纺出较好的纱[6],可以织造牛仔布、粗纺面料等用于生产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还可以织造帆布、滤布、地毯、装饰布、包装布等工业用布或家用纺织品。

5.2非织造布

加工非织造布是利用再加工纤维的重要途径。用于加工非织造布的原料范围广,对纤维长度、性能等要求比较宽泛。随着适合利用再加工纤维生产非织造布的成套设备的研制和升级,以再加工纤维为原料生产非织造布的技术日趋成熟[7],加工的非织造布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这种非织造布可用作鞋帽的衬里、工业用手套、皮箱皮包内衬、人造革基布、沙发毡垫、地毯基布、汽车车体内衬和壁板、隔音层、隔热层、减震材料、包装材料、农业用覆盖材料等[8,9,10]。

5.3造纸原料

棉纤维、麻类纤维是天然纤维素纤维。这类再加工纤维可用作造纸原料,生产钞票用纸、复印纸、滤纸、绝缘板等[11]。

5.4再生纤维

以再加工纤维为原料生产再生纤维可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物理法适用于纯组分的化学纤维,是利用化纤的热塑性,通过加热使再加工纤维熔融呈颗粒状,继而加工成新的再生纤维。这种再生化学纤维的品质与原产化学纤维相差无几,且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12],可以用于毛绒玩具、枕垫的填充物,也可以用来生产织造布。化学法则适用于天然纤维素纤维,是利用化学试剂将纤维素纤维溶解,再纺丝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如将废弃棉纤维回收利用纺制Lyocell[13]。

5.5复合材料

再加工纤维可作为增强材料与其他物质制备复合材料用于建筑等领域。如,将以废旧地毯为原料加工得到的再加工纤维作为混凝土的增强纤维,改善了力学性能,降低了成本[14];将碱处理的废弃剑麻纤维与脲醛树脂经乙酰化处理得到的复合材料,其弯曲强度、耐磨性、热分解温度、吸水性及电绝缘性都超过了脲醛树脂/木粉复合材料[15]。

6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

从再加工纤维的加工技术来看,方法简单,设备投入有限;从再加工纤维的用途来看,应用广泛,进行深加工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投入。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商贩将再加工纤维制成“黑心棉”、“黑心纱”等牟取暴利,甚至在国内的某些地区作为产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为了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保障纺织废料再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必须引起重视。

建立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要求既要符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还要考虑再加工纤维的加工工艺和用途。加工工艺不同,再加工纤维的组成成分和质量状况不同;用途不同,对再加工纤维品质要求不同;生产的产品不同,对应的产品标准要求不同。有的是共性要求,有的则是个别要求。要充分考虑技术发展水平、产品质量等现实因素,使建立的再加工纤维质量安全控制要求既能达到提高产品水平、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的目的,又能将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6.1卫生要求

废弃纺织纤维来源复杂。原料在堆放、加工和贮运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受到细菌的污染,尤其是一些化脓性致病菌危害性比较大,对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使用再加工纤维加工的絮用纤维制品,其中符合GB 18383―2007之4.1.3规定的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的产品标准对卫生指标有所要求,非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尚未建立国家或行业标准;其他用途涉及的产品标准未见对卫生指标的要求。鉴于再加工纤维来源的复杂性,从安全角度考虑,应该对再加工纤维的卫生指标提出要求。

笔者认为,参考一次性卫生用品初始菌的技术指标要求,把再加工纤维的菌落总数、真菌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作为考核指标意义不大,设定检测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化脓性致病菌作为技术指标比较适宜,并且要求再加工纤维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

6.2异味和杂质

异味作为考核再加工纤维的技术指标,主要是考虑虽然再加工纤维禁止用于生产医疗卫生用品、婴幼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及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但是再加工纤维无论是作为直接使用的产品,还是作为终端产品的原料,最终都要进入百姓生活和社会生产中被人们使用。所以,参考GB 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设定这个技术指标。

再加工纤维不应该含有针状物和沙石等硬质颗粒状杂质,否则会影响使用,也会影响后续的深加工。因此,设定杂质这个技术指标,要求采用手工挑拣的方法,不得在再加工纤维中检出针状物和沙石等硬质颗粒状杂质。

6.3pH值

再加工纤维的生产过程中,洗涤、润湿、漂白脱色等步骤引入的化学助剂会使再加工纤维的酸碱性发生改变。众所周知,纺织品的酸碱性对皮肤健康有影响。因此,参考GB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对C类产品的技术要求,设定pH值检测技术指标,要求pH范围为4.0~9.0。

6.4助剂残留

再加工纤维生产过程中加入助剂的种类不多。其中,进行漂白脱色时加入的某些漂白剂在一定的酸碱条件下可生成强氧化剂,因此,这类助剂的残留应引起重视。《再加工纤维质量行为规范(试行)》规定,再加工纤维生产企业的生产、排放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规定要求,并经过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批准才可以对再加工纤维集中进行脱色漂白。其原因就在于漂白工艺不同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投入和环境污染的程度。

纺织品漂白使用的漂白剂主要有次氯酸钠、过氧化氢和亚氯酸钠,相应的漂白工艺称为氯漂、氧漂和亚漂。氯漂成本低廉,设备简单,对纤维的损伤大,漂白废液污染环境,漂白效果不及氧漂和亚漂;氧漂对设备要求较高,对纤维损伤小,环境污染小,漂白效果好;亚漂成本高,对设备腐蚀性大,漂白效果好,漂白时产生的二氧化氯毒性大,危害人体健康,并且污染环境[16]。鉴于上述原因,对于可能经漂白脱色处理的再加工纤维要考核助剂残留指标。根据漂白工艺的化学原理,设定检测余氯和过氧化氢残留量作为技术指标。关于纤维及纺织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尚未建立此类限值,所以限值的设定建议参考饮用水或食品标准的相关规定。

6.5产品说明

根据《再加工纤维质量行为规范(试行)》规定,再加工纤维最小单位产品包装物上要标明以下内容:“‘再加工纤维’的产品名称,并注明‘回收再利用’字样;在显著位置标注‘禁止用于生产医疗卫生用品、婴幼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及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的警示语;在再加工纤维最小单位产品包装物上附有产品合格证;国家的其他规定。”笔者认为,再加工纤维产品包装物上还应该标明纤维成分。另外,呈白色的产品必须明示是否经过漂白脱色。

参考文献:

[1]肖长发,尹翠玉 张华,等.化学纤维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2] 瞿才新,张荣华.纺织材料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 裘愉发.废弃纺织品的综合利用[J].江苏纺织,2007(6):68-70.

[4] 冷纯廷,袁成侠.再生纤维深加工及其应用技术[J].产业用纺织品,1996,14(1):1-5.

[5] 季晓雷,吴绥菊.毛纺再生原料的开发与利用[J].北京纺织,18(1):40-44.

[6] 郝泉兰,徐景义.利用再用纤维加工转杯纱[J] .棉纺织技术,1999,27(1):13-15.

[7] 李传荣.纺织品废料的再加工[J].再生资源研究,1996(1):22-25.

[8] 姚培建.纺织废料的回收与利用[J].纺织装饰科技,2008(2):29-30.

[9] 冷纯廷,辛琰.再生纤维非织造布新型棚布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纺织,2001,22(2):11-13.

[10] 高延敏,王绍明,陈立庄等.利用废旧纤维材料制造汽车内装饰材料[J].产业用纺织品,2005,(8):10-14.

[11] Maggie Thurgood纺织品回收、重复利用和再制造[J].产业与环境,1995,17(3):23-25.

[12] 张卓.纺织品回收业的现状[J].天津纺织科技.39(3):9-11,49.

[13]周立平.生态纺织产品最新标准规范和应用技术及质量控制手册[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14]王建坤,高晓萍,刘玉梅.纺织废料再生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24(4):12-15.

[15]韦春,牟秋红,董鑫.脲醛树脂/废弃剑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J].工程塑料应用,2004,3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