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1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性格养成 路径分析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样本取自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等7个省市12个县区,样本区域农村留守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1.7%。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使得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异,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缺乏思想道德及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及时帮助,极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疏离感,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监护教育效果令人担忧。若要促使他们形成良好性格,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表现
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表现,我们课题组借助分发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网络互动等形式,对湖南省郴州、衡阳、邵阳、永州等9个市州12个县区65个乡镇的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特征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解剖麻雀”的方法,翔实访问了4个自然村的村民。此次发放调查问卷421份,含教师卷、儿童卷、家长卷、祖辈卷,有效问卷回收率61.5%。通过对有效问卷及调查表册、笔记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内向,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对自然村与建制班调查发现,同村或同班孩子之间,留守儿童性格呈现两个极端,或内向封闭,或顽皮捣蛋。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经常和老师、亲人交流的只占9.75%,较少沟通的达56.73%,存在一定沟通障碍的占16.38%,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的有17.14%。湖南省石门县某小学五年级女生,其性格以9岁为拐点,此前开朗活泼,此后内向胆怯。究其原因,她8岁时父母南下务工,觉得父母不要她了,加上她数次受同村男孩欺负,归罪于没有父母庇护,从而变得沉默寡言。
2.性格叛逆,盲目反抗,不愿顺从师长意愿。叛逆是孩子青春期的重要表征,可是,许多远未到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却叛逆任性,祖辈监护人觉得,“孩子像变了个人一样,对着来,难管教”。文化程度偏低的祖辈,只能监护正值心智发育关键期孩子的安全与生活,没有能力顾及他们的学习、思想和心理问题。对成建制班级孩子调查发现,叛逆期提前或突变的多为10岁左右的留守儿童。有的留守儿童起初的反叛心理是希望得到师长关注,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有的因得不到师长的信任与理解,形成抵触情绪,最后发展成盲目反抗;有的因祖辈过分溺爱,认为孩子任性是小事,慢慢任性演变为叛逆。
3.性格自卑,缺乏自信,不愿主动追求上进。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学习不自信的占37.7%,生活不自信的占35%,想当班干部却没有勇气的占13.5%,从未想过当班干部的占22.9%。学生卷统计结果显示,23.5%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受到过歧视,26.8%的因惧怕被讥笑而不愿参加集体活动,42.4%的受委屈无人倾诉,37.8%的学习无人帮助,94.7%的留守儿童最大的愿望是希望父母回家,在父母的关爱下学习生活。
4.性格散漫,难以自律,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祖辈监护人娇惯多、严管少,学习上鼓励、引导不足,压力、动力缺乏,自由散漫,自律性和荣誉感差。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的占25.2%,学习成绩优秀的仅占8%,经常违纪的占18%,撒谎欺骗老师的占22.9%,有抽烟、喝酒、夜不归宿、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的占7.6%。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1.学校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形成不良性格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对薄弱及小学教师队伍力量不雄厚,加之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教师的教龄偏大,使留守儿童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情感上的交流。据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问卷第13题:您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吗?20.70%选择关注,27.80%的教师选择关注并不知道怎么办,51.50%的教师的选择没留意。问卷第16题:您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吗?10.54%的表示经常,22.38%的表示有事就谈,21.22%的表示很少,45.86%的表示基本没有。
2.社会因素。如今,农村的精神、经济及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导致形成一股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社会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并且阻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例如:沉迷于用网络游戏、采取打架斗殴等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农村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监护力,使得无法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家庭因素。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的缺失及教育的缺失。学生问卷第3题:你长期和谁住?80%的表示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调查问卷第四题:你最喜欢和谁住?95.73%的选择父母。祖辈的封建思想观念对留守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是毫无意义的,促使孩子渐渐产生厌学情绪。在祖辈的溺爱下,更容易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习惯,长时间的积累使留守儿童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通过特殊的气质和智慧来影响人的性格。心理学上的气质主要分为多血质、黑胆汁质、黏液质。教育心理学家詹森研究证明:遗传对智力和性格具有较深程度的影响,优良的遗传基因促进留守儿童的良性发展。反之,不良的遗传基因将阻碍留守儿童的良性发展。
5.大众传媒因素。当前,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传递信息、学习的重要媒介之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提出儿童以视觉记忆占优势。以公益广告为例,公益广告对促进儿童的德育教育,深度唤醒儿童情感,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叛逆心理并且实现教育浅隐化。反之,不好的广告、视频等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性格形成的路径分析
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性格,解决留守儿童性格缺失的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致使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条件。因此,为了使留守儿童性格的良性发展,政府需充分发挥其经济、政治和为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动乡镇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待遇。除此之外,各地基层政府也应多加关注留守儿童。
2.开展集体活动。学校应该多开展班级集体活动。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以游戏、娱乐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情感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
3.设置心理辅导课程。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普遍偏低,心理健康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极为重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教会孩子心理健康知识、如何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矫正不良性格形成的趋势。心理辅导师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成为每一位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4.培养留守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及其记忆与兴趣的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促进留守儿童的良性发展。
5.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对个人的评估,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以鼓励方式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比赛环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自我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性格发展得更好。
6.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优良的性格的开端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小学是性格养成的最重要的阶段。“若你洒下行为的种子收获的便是习惯,洒下习惯的种子收获的便是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的将是命运。”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21世纪全球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威胁。初中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健康心理塑成的重要时期。据国内大量调查,10%~20%的中学生已经存在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过度焦虑、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中心、多动症、忧郁症、强迫症等。另据调查,青少年心理障碍引发的恶问题也日益突出。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其根源在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困惑没有得到及时疏导。
因此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已成为教学常规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笔者以前所在的一所私立学校初中八年级学生为例,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人或事物的判断和评价比较偏激,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因素使其心理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偏态)。比如在笔者班上有一个男生,从小因家庭离异,又受继母虐待,因而性格古怪,脾气暴躁,自卑,很难融入班集体,在情绪表达上粗暴且激烈;还有另外一名女生因在初一第一学期一节数学课上偷玩手机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导致对数学极其厌恶,对数学老师及其他老师持敌视态度,思想偏激,行为叛逆。类似这样的初中生心理问题案例还有很多,因此身处教学一线的笔者深刻的感受到,在私立学校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各种因素的关系,并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进行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干预,加强“辅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观察,调查初中生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状况发现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五种类型、八种表现状态:
1. 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有的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依赖性增强;有的学困生最终不适应学校生活,导致辍学。
2. 强迫型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在笔者班上有一个初中生,老师强调错题必须用红笔改正,学生也当面保证下次会按照要求做,可每次仍然坚持用蓝色笔改正。
3. 抑郁型的心理问题。笔者班上有一个孩子整天心理压抑、情绪苦闷不愿参加任何班级活动,看起来疲劳不堪。她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作“超人”和“怪人”。
4. 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而且在学校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萎摩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整天处于焦虑状态。
5. 恐怖型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惧怕心理、唯我独尊心理、贪图享乐心理、厌学心理已经成为困扰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二、私立学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 学生自身及家长原因。由于私立学校收费较高,因此招收的大多学生出生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家庭,“非富即贵”,导致这些初中生存在以下特点:
(1)自私,没有自理能力;(2)不珍惜学习,不愿长大,怕辛苦,没目标;(3)几乎未经受任何苦楚及伤害,抗压能力差;(4)炫富,什么都不在乎不介怀不思考不要求;(5)规则意识差。
由于私立学校孩子的家庭比较特殊,大多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生理变化,甚至有的家庭离异或者属于“私生子”,因此他们认为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就完成任务,对学习心理变化较少了解或沟通,任其“自生自灭”。长期以往,孩子缺乏正常且主要的倾诉机会和倾诉对象。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中生一个月才放假回家一次,只待三天,家长只能以物质作为补偿,有的甚至带孩子进出一些娱乐场所放松。这样的家庭教育让这些缺乏正确是非观的孩子与无形中看在眼里,心理上接受,更会在行动上模仿。因此这样的家庭行为使得学校长期的德语工作化为乌有,形成了“6+1=0”的恶性循环。(六天的学校德育教育+一天的不良家庭行为习惯=归零的德育)
2. 私立学校的特点。私立学校归根结底是一所企业,“生存与发展”是最根本的问题。因此私立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学校推行“保姆式”、“一站式”、“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学生与人交流的自由度降低;(3)“低进高出”,“优进特出”的承诺使得学校不得不制度严格,管理军事化;(3)以升学为目标,奉行“加工”的理念,更注重整齐划一的形式输出,让学生更缺乏自由个性的心理发展;(4)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投资者为了追求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尽量减少对学校软硬件的投入。为了增强竞争力,成绩成为最主要的追求目标,加大教学课时的比重,忽视心理辅导。
3. 私立学校的教师原因。除此之外,由于在私立学校教师竞争压力大,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只能超负荷的工作,频繁的测验考试,大张旗鼓地分数排位,使初中生感到竞争压力剧增,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挫折担忧等不平衡状态。然而老师日常工作繁重,且一部分教师也是来自异地,压力大,独身一人心情也处于压抑状态,所以教师在跟家长的沟通中往往只是“报喜不报忧”,大肆表扬孩子成绩的进步,并未提及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形式大多限于电话交流,使得最重要的家校交流流于形式。长期积累,孩子的心理变化、心理困惑、心理问题被尘封,属于不受关注或忽略的地带。除此之外,在私立学校工作的教师大多远离故乡,工作压力无法排遣时也会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横加干涉教育行为,影响学生。
以上学校,教师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大大忽略和阻碍了初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在心理辅导方面力量未协调统一。
三、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 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私立学校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和抓好升学率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那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中小学教师无力也难以解决,或简单地以德育工作取而代之。因此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首要的是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2. 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是教育适应学生的个别特点。
3.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人际交往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等。
4. 建立约束机制,加速“转轨”进程。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私立学校要想生存,应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考核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要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建立教师评估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的监测保障机制。
5. 全员参与,构建教育网络,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三教合一”,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心育体系。除此之外,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共铸整体教育合力,作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3
关键词:学生叛逆期;教育策略;改进方法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教育和环境影响等外部因素。从学生自身来看,逆反心理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这种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一旦得不到有效引导,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厌学。作为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放低姿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准确把握其“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一、掌握心理学知识,为科学有效转变增加“砝码”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对待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重视心理辅导,“心病还得心药治”,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尽量与学生形成心理认同。学习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能为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加一定的砝码。
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为科学有效转变提供“保障”
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教师或家长经常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审视,尽力掌握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
1.加强感情投入,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与学生多些相融、多些亲近,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2.要严而有度,讲究艺术,并善于运用“暗示效应”
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错误言行要宽容,但绝不能迁就。教育中一定要讲究艺术,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要注意场合和方式,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限度,做到严而有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尤其应注意巧妙运用“暗示效应”,尽量少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
3.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中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模仿和崇拜心理,他们心目中一旦把谁看作自己的“偶像”,就会刻意去模仿,因而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普遍心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升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祟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一旦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在你的影响下其逆反心理就会自然化解。
4.遵循教育规律,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
教师在对“逆反心理”学生的改变上,一定不可揠苗助长。要精心呵护,“润物细无声”般滋润学生心理,春风化雨般地改变学生行为。切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三尺也非一日之暖。
三、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为科学有效转变提供“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他们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纳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并教会学生对别人正确认识,公正评价,使学生既会自我调控,又善于自我解脱,自我振奋,从而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避免产生消极逆反心理。二是教师要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当学生看到希望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三是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逆反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使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种子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们沐浴阳光雨露,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之,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要顺其自然,静待花开,教育要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4
这种逆反心理现象往往让家长和老师不解,处理起来颇感棘手。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精神萎靡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教师对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要积极研究教育策略。
要处理这种现象,我们首先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的这种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形成这种心理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在于学生看问题片面和偏激。青少年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行为极端。这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客观原因在于教师和家庭。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法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说教多于疏导,惩罚多于宽容,看缺点多而不注意挖掘闪光点,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在家庭方面,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或精力有限而无暇顾他,造成孩子缺乏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因此亲子关系疏远。
其实,大多数喜欢顶撞、不服从老师的孩子,其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下述三点:第一,孩子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严重。第二,家庭因素,父母由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和孩子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与交流。再有就是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脾气暴躁,使得孩子的反叛情绪更加严重;有些父母由于本身就有人格缺陷,所以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人格及心理障碍。第三,是教师方面的因素。老师普遍喜欢学习好的孩子,一些素质较低下的老师,根本不正眼看待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使得这些孩子有了被忽视的感觉,进而使得逆反心理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加重了。
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1、经常、持久的心理辅导。对于青春期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同时,要教育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本人的自我调节。要指导这类学生多一些阅读,开阔视野,把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3、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与帮助。可以要求学生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写下并贴在家中的书桌上。教师和学生应相互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心情,原谅他们的错误,学会运用“角色转换”和“心理移位”,从而减少逆反及不服从心理。
4、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家长要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
5、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努力去理解学生,正确对待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尊重他的知识,可以向他请教他感兴趣的知识,当学生听到老师想跟他学习时,他会感到很兴奋与自豪,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就缩短了许多。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乐意与班主任亲近,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
6、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的上进心,变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被人重视的喜悦。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5
关键字:班主任;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
由于我国中东部经济和西部经济之间差距日益加大,不少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收入,选择到城市务工,这也造成了很多农民无法近身照顾儿女和关心儿女,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也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一、 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纪大多在15周岁以下,这个年纪正处于成长期或者叛逆期,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加之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大多数存在心理方面问题。在孩子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家庭起到的作用往往远远超过学校带来的影响。而留守儿童本应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关爱被生生切断,大多数留守儿童常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这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性格偏激、心理素质较差、精神脆弱,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和交往、狂躁、缺乏安全感、逆反心理过重、自卑等等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在校成绩一般比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和管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导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课后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学生对学习态度散漫、心不在焉、消极被动,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回家后大多沉迷于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交友之中,很少付出时间认真完成作业,根本没有养成应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加之留守儿童在个性上内向或者孤僻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课程的速度较慢。一些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即使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或者具备很高的学历,也能够赚到不少的钱,在物质生活中也很满足,他们上不上学并不重要。
最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存在很大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对子女存在歉疚和补偿的心理,并选择用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常年不在子女身边的遗憾。在一年仅有几次的见面中,他们经常花费大部分时间满足子女物质方面的各种需求,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渐渐扭曲和变质,他们往往物质至上、享乐最大,拜金主义思想倾向非常严重,世界观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好逸恶劳、好显摆。而作为替代家长教育的监护人大多数时候对这种现象不闻不问,他们觉得孩子只有不犯大错就可以。缺乏父母即使监督和管教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对学校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旷课、早恋、沉迷网络等种种问题。更有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流氓青年相勾结,严重败坏学校风气、损害个人健康发展。
二、 班主任如何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
(一) 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独特的档案
班主任要了解到班级里哪些同学是留守儿童,并针对这些同学建立独特的档案以随时随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档案中应该将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构成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和地点、家庭电话和被委托的监护人的情况等等,并随时跟踪留守儿童信息,如果出现变化,及时更改档案。建立好档案之后,班主任要根据档案记载的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情况开展个性教育和关爱教育。班主任要认真和彻底的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档案是基础工作,班主任应该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 班主任有效落实家访制度
如前文所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父母关爱严重匮乏。为了做好补偿教育工作,班主任有必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家访制度,将家访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家访工作开展之前,班主任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在家访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笔记和记录,在家访之后要善于总结,利用好每一个家访的机会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并和监护人或者看护人进行细致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并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班主任要定期和孩子在外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定期告知他们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要及时通知父母,双方共商对策、共同探讨,做好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 班主任应该重视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可以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需求的基础上,与心理老师合作,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辅导工作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更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每一个人都是感情动物,如果教师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自然能够取得学生的爱戴。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之中,教师可能只是多看学生一眼,多给他们一个鼓励的手势,学生便会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班级中是受到欢迎的,渐渐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带来的温暖能够弥补孩子小家温暖的缺失。这样学生才能够安心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对孩子隐私的保密,切忌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伤害。
(四) 班主任可以组织结对帮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班主任要做好资优生和班级干部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和留守儿童结对学习,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扶助。班主任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帮扶活动,让班级同学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爱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如果能够感受到同龄同学带来的友情的温暖,那么他们的性格也不会走向内向和孤僻的道路,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 2010
[2]覃允其.班主任应怎样教育留守儿童[J].班主任工作艺术,2011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6
一、让聋生勇敢地走出残疾人的阴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聋生由于先天条件的缺陷,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常叹命运的不公。针对此种情况,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自尊、自强、自立的主题班会,给他们讲一些身边残疾人或名人成功的经历。特别是针对刚刚当选残联主席的张海迪同志,我们专门找来了一些纪录片,让学生观看,看看她是怎样同病魔作斗争的,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同时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分工不同,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最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干出自己的天地。作为学校,要结合社会用人实际开设一些实用课程,如缝纫、刺绣、电脑打字、维修等,并把职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
二、给聋生传授一些青春期健康知识,让性教育走进课堂
让学生对自己及异性生理上发生的各种第二性征的变化能大体了解,他们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好奇。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女生的青春期教育作为重点,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团体辅导,把学生请到心理辅导室,通过教师讲解、同学交流,加强对生理期的交流与适应能力。另一种是伙伴辅导,请身体发育快的学生作指导,一方面她们会积极主动地帮助那些生理心理上有问题的小同学,另一方面有问题的同学可以把她们作为倾诉对象,这些小指导必须是专门培训的,她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培训所得到的知识为同学解答一些问题。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直接接触老师可能引起的尴尬,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作为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营养与睡眠。
三、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
聋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使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里活动,无法真正地走向外界。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告诉聋生,正是由于自身的限制,所以要想成功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倍的努力,而不应只是在虚度。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结合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给他们讲述一些残疾人成功的“秘诀”。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正常交往,在班级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剩余精力得以释放,情感的兴奋点得以转移,如组织联欢会、开展文体比赛、庆祝生日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合理的宣泄,同学交往也自然融洽。最后,给学生讲解早恋的危害,人在年少时应多读书多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以求生活的道路能更宽广一些。对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则采取暗示、启发、个别教育的原则,让其珍惜青春年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正确对待聋生的逆反心理
聋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从小都是唯父母、老师的话是瞻,但到了青春期却出现了严重的叛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镜子,如果能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会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与聋生平等相处,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要真诚地做他们的朋友,特别是当聋生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不要搪塞了事。其次,多用“大拇指”对其进行赞美,人的心灵最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对聋生而言,赞美更是一种催化剂,能播下奋进向上的种子。最后,帮助聋生学会自律,遇事尽力克制自己,多请教别人,多一份沟通就多一份理解。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体现自我价值,远离逆反心理。
五、增强聋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如今的社会,诱惑可以说是太多,一些懵懂的少年儿童往往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而误入歧途,深受其害。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抵制社会不良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选择有益于健康的信息内容阅览,让学生明辨是非。特别是女生,学校应多组织开展关于女生自我防护意识的讲座,教给她们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应急措施,发现异常状况应机敏、理智地处理,并及时报告老师。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地做孩子的朋友,试着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地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心理上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