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情境教学案例

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案例情景化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毕业生,与同龄高中生相比,他们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起点低,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中职生更热衷于具有实操性、趣味性的课堂。但是,目前中职教育模式仍以传统讲授为主,效果不佳,没有达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提高和优化《市场营销基础》、《企业管理基础》等文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的基础上,探索一种将真实个案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法――“案例情景化”教学法,这是“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的一种结合和延伸。

一、“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有效尝试

中职课容易出现“走过场”的情况,即学生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尤其是文科类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必须让他们有兴趣地学习,并能主动思考,自发探究。所以,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目标有三: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近年来,在“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的应用中,笔者发现普通的“案例教学法”只是采用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某个知识点,其出发点还是理论,因此,不能完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普通的“情景模拟法”则是采用各种形式创造一个综合了时间、地点、仿真人物和事件的具体场景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具有虚拟性,容易出现为游戏而游戏的情况,学生缺乏认真参与、积极思考的态度,在唤醒学生求知欲和锻炼学生能力方面会大打折扣。于是,笔者尝试将“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结合起来,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情景化”教学法。

课堂教学“案例情景化”是根据教学内容,整个课堂教学用一个真实的营销个案作为背景,由一个引人入胜的营销案例提出问题,交给学生解决,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在相互的否定与肯定之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加以总结归纳。它与“案例教学法”在起点、过程和目标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

同时,“案例情景化”与“情景模拟法”也有根本的区别,因为案例的真实性,案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都有证可查,使案例情景减少了虚拟和游戏的色彩,可以使学生态度更认真,参与感和成就感更强烈,教学效果更佳。

二、“案例情景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和课后拓展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个案,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个阶段包括个案收集筛选、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三个步骤。“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课前准备与其它教学法相比,教师更需要在个案收集、筛选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下功夫。

(1)个案收集、筛选。首先,任课教师要养成从生活细节、朋友交流、媒体和影视作品中随时收集案例信息的习惯。然后,在收集的营销案例中,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部分,教师应做到保证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相应的案例内容。

(2)课件制作。任课教师将选出的个案资料和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归纳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动漫和视频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演示出来。这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与多媒体软件使用的能力。

(3)教学设计。任课教师以一个教学单元时间为单位,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对课件演示、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与时间进行规划设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预测和设计,以确保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2. 课堂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承担组织与引导的责任。任课教师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合理完成个案展示、问题讨论和归纳总结三个步骤。“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与其它教学法相比,教师的重点在于过程的控制。

(1)个案展示。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营销案例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画面、图像或声音。这个阶段要求在计划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好奇。

(2)问题讨论。通过案例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当主角,参与思考、交流、讨论、争辩、选择和决策,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这一阶段,任课教师要控制时间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是要对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进行正确处理,使之化险为夷,给课堂带来新的转机,注入新的活力。

(3)结果归纳。归纳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最后回归到教学的知识点上,让学生感觉知识是自己探究出来的,而不是外界灌输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做出评价,重点对讨论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并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

3. 课后拓展阶段。

课后拓展阶段是学生的复习巩固阶段,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阶段。包括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评价学生作业两个步骤。“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课后拓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学生除了在作业本上完成作业之外,还需要参与小组的案例讨论;教师评价教学效果除批改学生作业之外,还要对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完成作业。学生作业分为“写”与“说”两个部分。“写”的部分由学生利用晚修时间独立在作业本上完成;“说”的部分,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完成,内容是课本上或者教师补充的营销案例,以小组为单位交一份讨论记录与结论。

(2)教师评价学生作业。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情况,通过阅读讨论记录了解学生思维能力与组织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完善下一步教学计划。

综上所述,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如表2所示)。

三、“案例情景化”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 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大。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与一般的案例教学法相比,要求教师对案例内容、规模和表现形式等都要精心设计和准备,因此教师课外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2. 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大。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对学生的参与度要求更高,把握不当容易出现片面追求双方互动与学生参与的问题,让课堂变得过分热闹和游戏化,实际上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所以,保证做好课堂引导,妥善安排和控制好时间,规范学生行为等尤为重要。

3. 学生成绩考核方法的配套有待实现。

“案例情景化”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参与,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所考核出的成绩,不能有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所以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应采用过程性成绩占60%、考试性成绩占40%的考核标准。但过程性成绩在时间与内容的统一方面,还存在难以标准化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二虎,戴玉蓉,熊宏齐.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11,(3).

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更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正在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经验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接收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实践经验要求,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对专业课程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师生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方式的总和。教学方法既是一种认识方法,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在中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学习指导法、讨论法等。在特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某种教学方法适用与否,关键在于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一、情景式教学的含义与优点

情景式教学就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创设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情景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近现实的场景,提高其学习兴趣。其具有以下优点:

1.情景式教学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由于教学环境与过程比较接近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提供的情景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叙述性知识内容以场景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2.情境式教学中各种场景的引入可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能够让受教育者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工作要领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以拟现实的方式体验现实。

3.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境式教学中,采用学生参与创建场景的方式有利于让受教育者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发现自己的创新潜能,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

4.能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的结论中领悟到事件或事物的发展变化

学校以培养能够从事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管理和对各种类型的物业提供日常管理服务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都要突出课程理论与企业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为了减少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脱节、发展不平衡的尴尬现象,我以《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在实践中探索情景式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与实际去现场参加实践相比,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大大降低了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能够完成预定的知识内容,在时间利用上更加高效。另外,情景资料具有可积累性,能够重复使用。

二、情景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情景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与课程的知识教学相结合,每次实施情景式教学都需要提前进行精心地组织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可按如下五个步骤进行:明确目标―设计情境―创设情境―实施情境―评价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应用情景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析教学对象,研究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规划和整合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列出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2.设计模拟情境

根据课程所确定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况,构思能够包含知识点的情景轮廓,设计出情景框架。这就要求教师对物业专业培养方案非常熟悉,清楚学生已具有的知识结构,掌握的知识点,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情景框架。

3.创设教学情境

本环节是将设计的模拟情景教学实践化的过程,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的过程,也是情景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有多种,比如:情景教学片,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器材的使用,情景剧,纠纷小品演练等,各种情境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实施情景教学

实施情景教学是将创设的情景在课堂上展现的过程,教师需要做适当的指导工作,向学生点明知识点和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融入情景之中。情景展现完成后,组织学生主动地采用的适当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

5.评价与反思

每次情景教学实施完毕后,教师对学生分析与讨论的结果加以集中、归纳和点评,以理论与情景相结合的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总结。

三、教学情景的引入与创设

情景式教学有不同的展开方式,在预设的情景中展开情景教学,需要根据所确定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具体情况,考虑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根据知识主题与教学手段的不同,情景教学的展开方式也有所不同,这里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实际加以介绍。

1.使用教学器材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教学器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设备模板、实物模型、多媒体平台等。使用上述教学器材进行教学能把讲解要领、实际操作、验证效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学生不能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查的难题,增强了教学的仿真程度。同时,还可代替实际器材,节省了大量购置设备和配套保障器材的资金。另外,不受教学场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情景教学片

电视情景剧式教学片《物业管理是怎样炼成的》、各类物业管理相关的新闻报道、清洁绿化技术以及《物业管理员》上岗培训等物业管理相关领域的情景教学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进行选择播放教学,形成教学情景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

(2)建立校外专项实训基地

结合学校实行的“2+1”定岗实习模式,学校已经与市房产管理局和多家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了长期实习基地的联系,作为物业专业的学习,还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专项实训基地,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全面的专业化管理方法。在建立校外长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可以与专业公司建立专项学习基地。比如:与清洁公司建立清洁服务基地、与绿化公司挂钩花圃苗木养殖基地、与保安公司建立学习基地等,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参与其中的管理。在活动中进行现场拍摄录像片,这些录像片是学生实习的真实记录,是我们进行情景式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这些纪录片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3)设备器材、图纸的使用

我校具备优良的教学实训基地,作为物业管理专业的情景教学是重要的设备器材使用讲解的资源,在涉及《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清洁、绿化、保安、车辆、消防管理等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学校自主的设备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操作使用,比如消防知识中灭火器械的使用、学校车辆指挥管理系统演练的操作、清洁部清洁设备的运用、绿化部修剪植物时修剪施肥除虫的操作等,都是学生动手学习的资源,另外还可以使用平面图纸资料,例如在学习小区绿化管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某一小区的绿化,针对小区的特点,对绿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景观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技能,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也比较突出。

2.通过角色演练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这种展开方式不受技术设备的影响,主要是根据模拟演练方案中确定的角色、任务、时间、步骤、背景等,实施人工演练。它特别适用于对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处理的模拟,比如:模拟处理清洁工人与业主矛盾的过程,模拟物业保安巡检过程,模拟绿化破坏与制止的过程,模拟小区车辆偷盗与制止场景等。

(1)设立虚拟组织,为学生分配角色

根据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主体――物业管理者、清洁部门、绿化部门、保安部门、业主及使用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等,在学生中建立起相应的虚拟组织,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组织之中,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提前调查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就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物业管理“运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学生融入角色之中,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处理“现实”问题之中。例如:针对清洁卫生管理知识学习时,结合学校的清洁管理,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扮演,学习清洁部门的设立、人员的招聘、工作的分配以及日常工作的管理等。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上互相交流,找出学校清洁管理的不足,改进管理方法,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按以上方式设立的虚拟组织存在的时间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并且相对稳定。这种虚拟组织的设置,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课前积极准备,上课时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角色案例纠纷演练

通过案例进行角色模拟,增强真实性。把生活中的案例搬上课堂教学的舞台,学生模拟案例并分析处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的运作中,业主、清洁、绿化、保安与物业管理企业会有众多的接触和冲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准备资料,上课时在老师给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纠纷处理”,模拟管理中出现的“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等矛盾进行处理,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和点评。

以上只是我们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使用的创设教学情景的几种方法。当然,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不只是这几种,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有时还需要将几种创设情景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四、运用情景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学方式的开展与组织密不可分,充分周密的课堂教学准备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运用情景教学法,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

《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教学设计上,一个内容完整、步骤规范的情景模拟教学,应当包括以下环节:设计模拟教学方案;准备模拟场地与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准备;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验证;任课教师讲评;撰写模拟演练报告。

例如在讲述绿化管理章节的时候,可以采用模拟绿化景观设计进行情景教学。模拟绿化景观设计,学生必须在掌握绿化植物的特点、熟悉小区平面图的基础上开展情景教学。设计情景模拟的时候要结合课程的知识特点,结合以上的教学环节,设计“绿化景观设计”模拟的方案,准备所需的图纸、器材,课堂讲解模拟要点,并将学生分组分配任务,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演练,对模拟效果进行讲评,撰写模拟演练报告,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模拟教学环节。

2.充分周密的教学准备

对于课程中进行的案例分析、情景处理等模拟教学时,比如清洁人员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等案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事件涉及的基本理论、解决的正确方法、一般发生过程,能够预见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对于必须借助设备或模拟器材方可展开教学的课程知识,比如课程中的清洁设备、绿化修剪器材、停车场设施等设备的使用,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器材的性能、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对器材性能、必备配件、安全措施等进行严格检查,并进行至少一遍的试演试练,确保开课后模拟演练能够顺利地实施。

3.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在运用模拟手段组织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把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作为运用模拟手段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应变技巧、合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建立教学模型、编写模拟方案要结合物业各项目比如清洁、绿化、保安等实际工作情景,设计演练情节,促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体会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把分析、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活,更好地把握模拟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与管理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应紧密联系起来。

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从纯粹的《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理论、抽象的学习逐步转向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弥补学生现场实践的不足,实现兴趣学习。结合《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使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一同准备。也只有充分准备、合理组织,才能在物业课程中发挥出情景式教学的良好效果和优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加以控制和总结,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应该结合情景教学,改进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部参与到情景教学过程中来,还要注意情景式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确保本课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游.物业管理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杨志贤,杨玉相.浅谈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投入.基础教育研究,2005(2).

[3]韩翔.角色模拟在《物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6(4).

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对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选手的课堂案例进行质化研究,利用NVivo77软件对课程逐字稿以进行质化分析,得到23种教学幽默技能,并得出符合我国教学情景的五种教学幽默方式:回应社会、回应知识点、回应历史、回应教师以及回应学生。

一研究背景

幽默指使人感到好笑、高兴、滑稽的行为举动或语言,常常与“风趣”、“妙语”联系在一起。但它却不同于嬉笑怒骂、嘲讽,是高智能的,情理交织的,具有友好善意的性质而教学幽默由于受教学环境所限,具有不同于其他日常幽默类型的本质特点:寓庄于谐,形神兼备与知情交融。可以把教学幽默定义为,在教学时用一句出乎意料的语言回应事先铺陈好的某一现象,或借助肢体语言与听众设想产生反差引发笑声,揭示内涵或内在联系,创造出愉快融洽的课堂气氛。大量研究表明幽默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融洽师生关系,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造力。另外,有国外研究发现课堂中运用幽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促进学生思维。因此,对教学幽默的形式和内容特征的研究十分重要。

综观国内外己有的教学幽默研究,多数是从课堂幽默的作用、类型或教师幽默技巧来说明,未能提出课堂幽默的具体运用方式和内容。陈国海在2006年对1994年以来我国有关教学幽默研究的52篇论文进行了综述,指出国内对教学幽默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什么是教学幽默,教学幽默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教学幽默的作用技法三方面。教学幽默的应用技法有多种形式,例如胡兴松提出的形象比喻、巧妙移用、极度夸张、故意曲解、反语倒置、虚拟情境、婉言曲语技巧等。然而,对教学幽默作用技法的研究多是个人经验总结而来,缺少实证研究的结论,而且缺乏系统的归类和梳理。在国外,学者常将幽默看作是教师的个人特性,很难在后天习得“幽默感”,鲜有教学幽默技能或技巧的研究结论。在针对幽默的作用和种类研究上,却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结论。美国研究中詹姆斯·纽利普(2003)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教学幽默种类包括,教师通过自我贬低的指向教师的幽默,嬉笑学生错误的指向学生的幽默,讲笑话、语言不协调的无靶子幽默,讲授幽默的历史事件,与课程有关或无关的卡通、电影,自然现象的扩展型幽默,教师做鬼脸、身段幽默达到效果的非口语幽默。

本研究试图通过质化研究找出教学幽默更深层次的运用方式和内容。通过对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案例进行质化案例研究,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的活动,利用NVivo7软件对引发课堂轻松气氛的教师行为进行萃取,获取符合我国教育情境的教学幽默技能,并结合案例对它们的运用方式和内容进行归纳和举例。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样本来自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选手,利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了课堂表现良好的17例个案,对他们授课现场情况进行文本逐字登录,再用NVivo7软件对案例进行本土化萃取得出教学幽默技能。总结来看,本研究第一步为文本登录,即将研究对象的讲课录音、课后结构化访谈录音逐字登录为文本形式;第二步为开放编码,也就是结合现场的教师、学生同步双向视频,使用NVIV07软件对文本逐字稿进行幽默技能萃取,这一过程要求研究者尽量“清空”自己头脑中的主观倾向,避免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被自己的固有观念掩盖;第三步形成编码簿,即用EXCEL对萃取的幽默技能进行整理归类,得出幽默技能和学生反应行为的编码簿。最终得到的编码簿种项目包括编码(nodes)和描述(description ),在对技能的描述中突出使用关键动词,弱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技能,防止了研究对象的讲授内容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此外对每个技能进行了应用举例。

三研究结论

利用NVivo7软件质化分析共得到23种教学幽默技能。从表1可以看出,对幽默技能编码的命名和描迷基本上遵循“本土化原则”,以还原出样本运用幽默的真实情境,避免了研究者主观性的总结或推测,有较强的复制性和迁移性。

美国的教学幽默研究显示,课堂中使用的幽默有10%来自于对学生的嘲笑、指责和打趣,而在所有的幽默中,只有30%与教学内容有关。本次研究却发现,我国教师通常可以回避敌对性和自我贬低性的幽默,更多采取包含实质性内容的积极回应方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所谓回应就是借助一个超乎听者想象的语言,回应某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从而使听者在思考其内在联系时产生愉受。在教学幽默中经常使用的回应方式可以归纳为五种:回应社会、回应知识点、回应历史、回应教师和回应学生(表2)。

是我们说这些信息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它是状态性镜头,状态性镜头就只有一个状态在,而并没有真正的过程在……。我佑计现在我们有一些同志拍时政新闻还这么拍。我们叫领导只要一出现,就是与老百姓做亲切握手状,做热情寒暄状,做抱抱孩子状,走人(老师表演这些动作配合讲解,引发笑声)。”

2回应知识点

为了回应知识点而设计教学幽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实物进行演示产生幽默气氛。例如某老师在讲到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的串行环节容易卡壳:“再请各位思考一下,结合大家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是并行关系容易施后腿还是串行容易花后腿呢?(答:串行)非常正确。为什么串行容易拖后腿呢?因为首先串行的链条本身比较长,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另外串行关系有一个特点,我们骑自行车最怕什么?(答:掉链子)为什么怕掉链子?(拿出一条自行车链子展示)我昨天专门买了一个链子。(笑声)链条是典型的什么?(答:串行)串行,一个环节中断链条整体中断。链条断了自行车也就没法行走,整个体系陷入中断”

3回应历史

第三种教学幽默的回应方式为回应历史。比如用现代词汇形容古人,即用现代词汇或流行语形容古人引发幽默,原因在于其对比性强的语言。例如讲授《内科学》的老师开场中这样介绍本次课内容: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有关糖尿病的基本内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大诗人杜甫,那么作为一个医学生,大家可能会像我当年,这句话他到底有多老,他到底得了什么病。其实那一年他才56岁,按现在的标准他还没到退休年龄,依他的影响力和他的作品的这种的广泛的引用率,相信破格给他个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作家是没有问题的(笑声)。但这个病是真的,这个病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糖尿病。

4回应教师

教师在课堂上幽默地回应自身的行为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幽默效果。答非所问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即提出常理式的问题,却给出非常理式的回答,这种表面上不合逻辑的回答常常能够达到幽默课堂的效果。例如在《项目管理》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首先跟大家来分享一句话,学习项目管理是一件令人欢心愉悦的事情。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句话?”有同学回答“听过”后,他却这样做出回应,引来同学大笑:“啊?我的名气有这么大,我刚说的一句话你们就听说了啊?可见这么经典的话,也不必非要出自大师之口是吧?”

5回应学生

巧妙地回应学生课堂表现,会产生较好的互动效果和活跃气氛。反向解释学生表情产生幽默氛围这一技能,就是利用表面不合逻辑且出乎意料的回答,产生幽默氛围。例如一位老师这样向同学们提问:“我有一次去一个企业讲课呢,我就问这个企业的负责人,我说你认为一个项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算是成功,在什么样的情况算是失败?这个企业负责人就说呢,一个项目,这五重约束都解决了,所有这些目标都实现了就成功了,大家说对不对?”等待几秒后,同学们面露难色没有作答,他便反向解释他们的表情:“我看大家这个表情在扰豫,在扰豫说明你已经明白了,答案是不一定。”取得很好的效果,部分同学笑了起来。”

四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案例为研究样本,利用NVivo7质化研究软件,萃取得到23种教学幽默技能,并对它们进行了准确的命名和详细的描述。此结论较之前对“教学幽默技法”的研究,种类更多、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提出教学幽默不同于国外教学幽默分类的特点,它本质上是一种“回应方式”。这里的回应方式共有五类:回应社会、回应知识点、回应历史、回应教师和回应学生。

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25-02

一、教育案例概说

1、教育案例研究法概念

具体地说,教育案例研究法,一般选定典型的个人、教育事件、教育机构或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搜集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依次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完善研究对象发展的方法。

2、教育案例的价值

(1)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的、典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2)教育案例知识是教育知识结构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学者(Shulman,1990)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①原理规则知识;②专业的案例知识;③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3、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案例有大有小

有的以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甚至一道题为对象,有的以一个国家、地区为研究范围,但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展开。案例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如观察、访谈、测量、调查、统计等,要有利于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存在标准的统一的报告格式,哪怕只是一孔之见,或仅是特殊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它依然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品味。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1、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2、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数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一培养能力一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恩,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只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3、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

4、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5)在课外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①培养竞赛尖子,探索个人个案;②开设“趣味数学”,探索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连接;③开设“数学史话”,探索德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④开设“数学与美”,探索美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育的途径;⑤开设“数学与棋艺”,探索思维训练的共性。甚至群体参与,探索课本课程改革创新案例。

三、数学教育案例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报告应区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实验研究报告、故事或实录。除了以上归纳的价值和程序外,也融合了科学性、文学艺术性和可读性。

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文5

历史现象学为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历史现象学和教学现象学却是不同的,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而且他们也拥有了前人未知的一些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历史现象转化为教学现象,采用自然的方式呈现所教的知识[1].

1.1 从“数”的角度引入中位数,激发学习动机

历史现象 在历史上,中位数几乎是作为平均数的代替品而出现的.1874年,费歇尔(G. T. Fechner, 1801―1887)借助于天文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中位数来描述社会和心理现象.埃其渥斯(F. Y. Edgeworth,1845-1926)发现平均数对极端值的敏感性,而中位数比平均数更稳健(robustness)(稳健性用于描述对极端值的不敏感性),因此选择了中位数代替平均数.这可能源于埃其渥斯对经济学的兴趣,因为经济学中大多是一些不规则的数据.现在,中位数的稳健性是使用它的主要原因.

教学案例1 在汶川大地震的捐款活动中,某校八年级(1)班第3小组11名同学的捐款数如下(单位:元):1,1,2,2,3,4,1,5,8,10,8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全班同学捐款的“平均水平”吗?

设计说明 学生习惯于把平均数作为数据的平均水平,他们对平均数的选择使用往往优于中位数和众数.该案例的设计拟合了中位数的历史发展规律,即采用一组带有极端值的不规则数据,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论证中位数代替平均数的合理性.

教学实践 任课教师认为,如果先介绍中位数起源的历史,则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中位数作为平均水平的代表,这就失去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因此,教学中需要先讲案例,引入中位数概念,再介绍中位数的历来起源.以下是关于该案例的一段师生对话:

教师:你能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学生:能.(过了一会)平均数为106.

教师:平均数能反映全班同学捐款的“平均水平”吗?

学生:捐款超过106的人数只有1个,因而不能代表全班同学捐款的平均水平.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过大,其中最大值80远远大于其余的数据,拉大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教师:也就是说,当数据中出现极端值时,平均数不能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这时我们需要学习另外一个表示集中趋势的概念,即中位数.

1.2 从“形”的角度考察中位数,强化概念理解

历史现象 1882年,高尔顿(F. Galton,1822―1911)第一次使用“中位数”这个术语.与数学历史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高尔顿在使用这个术语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概念,但他使用其他的术语,如“最中间的值”,“中等的”等.1874年,他在一次演讲中给出了下列描述:“一个占据中间位置的物体具有这样的性质,比它多的物体的数目等于比它少的物体的数目.”[2]

教学案例2 如下图,数轴的上方有一些质点,每个质点的取值用数轴上的坐标来表示,如何寻找这些质点的中位数位置[3]?

设计说明 数据的分布是决定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关键所在,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数据呈现偏态分布的意识,因此,当数据呈不规则分布时,他们容易混淆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理解.该案例改编自历史现象,要求在偏态分布中,学生能够区分平均数和中位数所处的位置.

教学实践 有学生错误地认为,中位数就是质点最大坐标与最小坐标的中点值,或数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数,还有学生干脆把印发材料的那张纸对折,中间那条印痕就是中位数所在的位置.通过讨论,大家澄清了各种错误认识,认为中位数所处位置应该使左右两边质点的个数相等,即在数轴上坐标34偏左一点.

课后有一个学生说,可以把右边比较分散的点移到坐标34~36的上面,把左边分散的点移到坐标30~32的上面,这时质点比较集中,就容易看出中位数的位置在坐标34附近.这个想法可谓别出心裁,大大超出教师和研究者的想象.研究者对该生进行了访谈:

研究者:你是如何想到移动质点这个方法的?

赵同学:这些质点一个一个地数就太多了,可以把它们移动了放在一起,两边相互对称就容易找到中位数的位置了.

可见,该同学寻找质点中位数位置的方法与高尔顿描述的方法具有历史相似性.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位数的理解比平均数更困难.(1)“献爱心”捐款活动,中位数的引入遵循历史发展顺序,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存在的意义与必要.(2)设计质点中位数问题,从“形”的视角加深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可低估.

1.3讲述古代战争故事,引入众数概念

相对来说,众数容易理解.第一个使用众数的例子,可能出现在雅典和斯巴达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教学案例3 在公元前428年冬天,普拉铁阿人被伯罗奔尼撒人和皮奥夏人包围.不久,他们开始出现粮食短缺,处于绝望之中.由于从雅典人那里获得援助已经没有希望了,也看不到其他安全突围的方法,普拉铁阿人和被包围的一些雅典人计划弃城而去,他们打算做梯子翻过敌人的城墙.由于梯子的高度要与敌人城墙的高度一样,为此,可以数敌人城墙上砖块的层数来计算城墙的高度.在相同的时间,很多人数了砖块的层数.问:如何确定砖块的层数[2]?

设计说明 历史故事情节可以直接用作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案例的情境中,很多人去数城墙砖块的层数,也就是对砖块重复计数,出现频率最高的值就是正确的,这时已经使用了众数概念.

教学实践 教师神情激昂地讲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战争之中.学生讨论的氛围非常热烈,他们认为,士兵在数砖块层数时,有些可能数错了,但大多数可能得到一个真实的数目,特别是那些距离城墙不太远,能看清城墙的人多次数的结果,然后再估计出一块砖的厚度,从而计算出梯子的高度.随着战争故事的结束和课堂氛围的降温,学生知道了,众数就是一群人数一堵墙的砖块,所得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1.4 联系现实生活问题,拓展众数应用

历史现象 还有一个众数使用的例子,即关于选举的问题.在古希腊和意大利,选举机构已经作为一个基本形式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了.在原始的君主统治时期,往往通过一些喧闹的聚会来记录他们的观点.随着政治的发展,这些国家已经牢固建立了政府行事采纳大多数人意愿的原则.根据宪法规定,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法案都要通过正式的投票来决定.

教学案例4 如何表示八年级一个教室里学生鞋子的颜色?在投票表决中,当票数相对集中时,如何确定票数的代表性?众数一定是一个数字吗?

设计说明 当一组数据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时,宜采用众数作为其平均值的代表,而且众数还是测量非数字类型的统计量.本案例与人教版教材中鞋子销售问题是不同的,教材中的众数指鞋子的尺码,这里是鞋子的颜色.把众数的概念拓展到非数字类型,虽然超出了教材的要求,但由于非数字类型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因此,适当拓展众数的应用范围是必要的,学生也并不难理解.实际上,美国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就已经指出,sad,glad,glad,mad,sad的众数是sad和glad.

教学实践 学生热烈讨论鞋子颜色问题,有些同学弯腰去看,有些站起来看,还有些跑到其他组去看,整个教室热闹非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发生了一段对话:

教师:如何描述全班同学鞋子的颜色?

学生:鞋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例如有红色、白色、黑色、彩色等.

教师:用哪一个数作为鞋子颜色的代表?

学生:为了反映大多数同学鞋子的颜色,应该采用众数作为代表.

教师:今天我们选举一个临时的数学科代表,当选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选票.

教师:如何确定选举产生的科代表?

学生:票数最多的当选.

教师:用哪一个数表示票数的多少?

学生:众数.

教师:在描述鞋子颜色的问题中,众数是什么?

学生:白色鞋子.

教师:在刚才选举的例子中,众数是什么?

学生:(思考之后得出)得票最多的同学.

教师:那么,现在我问大家,众数一定是一个数字吗?

学生:不一定.

教学反思 (1)以历史故事作为背景引入众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2)设计学生最喜欢的电影或鞋子出现最多的颜色,是众数的一个直观应用,这种拓展是有必要的.

2 学生反馈

2.1 问卷测试

为考察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在本单元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1所示.

前测试题:某人花费在因特网上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50,276,57,50,62,53,72,71,63,60,22,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个数最能描述他花费在因特网上的时间?说明理由.

后测试题:某人11天看电视的时间分别为:45,256,52,45,57,48,67,66,58,55,17(单位:分钟),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个数最能描述他看电视的时间?说明理由.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之前,很多学生认为平均数就是数据的典型代表,因此选择平均数的人数最多.教学之后,选择中位数的人数有了大幅度上升,达到班级人数的一半以上.学生对中位数的学习感到困难,主要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数据呈现偏态分布的意识.为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中位数,对学生前后测中选择中位数的理由进行统计,发现前测中仅有6名学生给出正确理由,而在后测中却有32名学生说理正确.究其原因,笔者推测,这可能与基于数学史设计的中位数的教学案例有关.

2.2 个别访谈

梁同学是一个学困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他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回答问题,有了较大的进步.叶同学是一个优秀学生,近期表现更为突出,作业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为了解这两位同学产生变化的原因,在该单元教学内容结束之后,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访谈.下面是研究者对梁同学的访谈片段:

研究者:老师上课的方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梁同学:讨论比以前多了,一个人在那里想,只有一种思路,4个人围在那里讨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研究者:在这些课中,你最喜欢哪一节课?

梁同学:众数比较好学,我比较感兴趣.这一节,既讲了故事又学习了知识.

由于数学历史故事吸引了梁同学,按照他说的“有兴趣就学会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是对叶同学访谈的一个片段:

研究者:你认为这些历史知识有用吗?有什么用?

叶同学:有用.这些历史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研究者: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内容?

叶同学:中位数.

研究者: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内容?

叶同学:老师用数形结合的形式帮助我们判断中位数的位置,小于和大于它的数各占一半(意指判断质点中位数位置的那个示意图).

从这个访谈中可以看出,利用数学史设计的教学案例加强了叶同学对统计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她能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理解中位数概念,这是一个优秀学生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

综上,基于数学史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自然发生过程,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骏,黄青云.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J].数学通报,2013,52(11):16-21.〖ZK)〗

历史情境教学案例范文6

下面我以“传统工业区”的教学为例,简单谈一谈高中地理新课改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演示式探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归纳的方式进行演示式探究,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层层设疑,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的兴起

1.回顾知识:让学生回顾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复习工业联系的相关知识。

2.建立表象:让学生观看“世界某传统工业区”的视频片段,介绍其历史背景、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组织形式、地位和作用等,并通过动画形式演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传统工业区的兴起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3.知识对接:让学生提炼、概括出表述以上内容的相关语句,并填写在学案的适当位置。

4.思维建模:让学生构建“传统工业区兴起模式图”,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5.归纳小结:对照“传统工业区兴起模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传统工业区兴起的基本规律,教师引导补充,集体评价。

二、案例式探究――将个性知识共性化

案例式探究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论证、评价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案例的设计,一要包括关于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二要包含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的与现实结合的学习情境;三要包含能够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问题或疑问。

教学案例: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关于“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和整治”,教材提供了德国鲁尔区的案例(略)。

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通读案例,初步了解鲁尔区崛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综合整治措施。

2.引导学生读图,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资源状况、交通市场等方面探究鲁尔区崛起的条件。

3.结合案例和历史知识,提出“我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4.角色扮演或合作讨论,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5.教师参与,总结得出“传统工业区形成、发展和综合整治措施”之共性。

6.举一反三,拓展提高。

三、假设式探究――将复杂知识简单化

一些地理问题或现象的生成因子有很多,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生直接探究此类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思维往往会遇到障碍。如果学生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式探究来化“复杂”为“简单”,即先假设只受首要因子影响,其他因子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子,不断深入分析,从而达到破解复杂地理问题的目的。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衰落原因分析

1.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资料构建“工业的生产结构及工业联系”模式图(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各部门之间联系紧密、煤炭是其基础工业的状况。

2.媒体展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假设仅仅是因为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变化对鲁尔区工业产生了哪些连锁反应,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单一的工业结构的脆弱性。

3.假设鲁尔区的工业受到“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和“世界性钢铁过剩”的共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模式图上分析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支柱产业的兴衰是影响整个工业区发展的关键。

4.联系实际再认识。教师再次提出: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又会给传统工业带来哪些冲击?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不难得出技术老化、产品滞销、管理方式落后、灵活性差等结论。然后启发学生明确现代企业发展必须狠抓技术革新,与时俱进。

四、参与式探究――将感性知识理性化

参与式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角色扮演,通过阐述事实,发表观点,提出措施,预测结果,使地理原理和规律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拓展和升华,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参与式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讨,使地理原理深入人心,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概括

通过案例分析,在学生系统认识了传统工业区衰落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参与式探究的方式完成“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我的观点”,并整理归类,然后分配给各学习小组,由各组成员进行讨论。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从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工人、普通市民、学生的角度对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3.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用最简炼的语言概括总结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4.迁移应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示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整治的具体措施,教师引导补充,集体评价。

总之,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的驱使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形成刻苦钻研的品质。

作者简介:

李洪锋(1980―),男,汉族,甘肃张掖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