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文1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用培养学生软件系统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在对C#程序设计基本概念讲解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由浅入深的提出案例教学理念。目的在于加深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C#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案例讨论

0引言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结构化程序设计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念的转换。为了提高大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和科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和国际上的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程序设计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大量的知识需要通过编程实践才能熟练的掌握。当前,C#程序设计语言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之一,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将该语言作为工科类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能力。在传统的《C#程序设计》的授课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基础理论,如语法结构及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使得学生对语言类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或者虽熟练掌握了语言的语法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早在20世纪初,哈佛大学的mba课程中就采用了案列教学的理念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案例教学灵活多样,可以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引起了国内众多高校教师的研究和重视。针对这一情况,为了达到加强培养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科学工程问题能力的目的,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在教学中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并有效的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1案例教学与实践

针对学生的专业和层次差异,我校对部分专业的大一新生开设了《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由于C#语言是一种面向程序设计语言,它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中的三种基本结构作为局部代码设计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先理解了结构化再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在详细讲解基本概念和语法的基础上,如果设计恰当的实际案例,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手段有效的结合,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案例教学要与简单的例子教学区分开来。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对语法能力的运用,教材往往会配以适当的例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打印九九乘法表,牛顿迭代法方程求解等,这些例子往往只针对某一具体的语法现象进行讲解。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法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但这些例子缺乏知识点的前后贯穿,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我们认为,案例教学除了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兴趣性外,还应该具有贯穿教学实践过程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案例和例子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并不能完全的割裂开来,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案例教学应该包括例子教学,是众多例子的有机结合过程。

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实践中,案例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和教学实践的成败。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动力。因此,在C#程序设计通过有浅入深的几个相关教学案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案例可以是解决一项实际的工程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小游戏,五子棋,黑白棋等。

下文介绍了作者在《C#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设计的一些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猜心游戏

猜心游戏是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游戏者首先默想一个整数(要求在设计区间内,本例为),然后在不同的数字卡片中进行有无判断,最后,可以根据游戏者的有无判断,准确的计算出游戏者默想的整数,具有一定的可玩性和趣味性,能成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性和学习的兴趣。游戏界面如图1所示。

设计原理:

计算机内数值都以二进制存储,字节内由低到高每个二进制位置代表的数值大小是不同的。如:二进制10001001代表的十进制数的137。

设计步骤:

第1步:数字卡片设计,如第1张数字卡片,要求卡片中十进制整数的相应二进制数值的第0位为1,如图1中卡片所示。第2张数字卡片则列出十进制整数中相应二进制数值的第1位为1的整数,依次类推。

第2步:顺序切换卡片,并记录游戏者对卡片的“有”“无”判决的状态。即判断游戏者心中默念数字是否在该卡片中,并记录判决结果。

第3步:在显示完最后一张卡片后,根据游戏者对所有卡片“有”“无”状态判决,计算所采数值。如:1001001计算所默想猜数。

知识贯穿:

程序界面的设计与布局,循环程序设计,数字筛选,二进制原理,位运算等。

1.2评委打分及案例延伸

设计原理:

评委打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排名竞争的方法,要求记录每个评委的打分,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求和取平均值得到打分。

设计步骤:

第1步:记录每个评委的打分。

第2步:通过打擂法,找出最大打分、最小打分。

第3步:掉最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剩余打分总分并求平均。

第4步:输出最后打分值

知识贯穿:

数组定义和赋值;打擂法求最大数和最小数;数字的输出。

案例延伸:本案列设计较为简单,在实际设计中,可以通过该案例中对数值的输入,延伸至数值的排序,例如,学生成绩的录入和排序,在排序过程中,怎样保持在分数排序后,分数与学号或姓名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可以进一步对数值的平均值,方差等进行分析以及绘图等。这样通过简单的案例延伸,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了案例的设计效果。

1.3集合升级器设计

设计原理: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C#下集合有数组,ArrayList(动态数组),HashTable(哈希表)。为了便于理解这几种集合的优缺点,设计集合升级器程序。

设计步骤:

第1步:定义数组存储当前课堂对象信息Person[],人数在上课下课过程中要有增加或减少,而数组的缺点是不能动态扩展和伸缩。

第2步:继续提出改进方案,定义动态数组ArrayList存储课堂对象,可以动态伸缩。缺点,伸缩会引起索引值的重新更新,寻找固定对象不好表达。

第3步:继续提出改进方案,定义哈希表HashTable结构存储课堂对象,哈希表的数据通过键值(key)和值(value)来组织的。可以通过key定位固定对象。

设计思考:

课堂对象有老师和学生两类对象构成,在读出集合信息时遇到类型转换问题。能不能限制类型安全机制,如只能有教师对象或学生对象。需要使用泛型集合机制限定集合类内元素是同一类对象。如果既要包含教师类又要包含学生类怎么解决呢?通过定义教师类和学生类的父类Person来限定类型,如泛型集合List<Person>。但是缺点是动态伸缩同样会引起索引值更新,不好查找固定元素。可以通过泛型集合Dictionary<ID,Person>,通过key和value两部分遍历访问内部元素。该实例大大加深了C#下几种集合类型的理解,为后续编程打好基础。

2结束语

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教学案例,可以使乏味枯燥的基本理论变得趣味生动。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3个案例,介绍了在C#程序教学中,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脱离了为教语法而写代码的旧有模式,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通过几年来,对我校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C#程序设计能力,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性。为了充分发挥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案例的设计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进,做到与时俱进,以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文中的常见案例的设计和分析,也给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秋香,王云.VisualC#.NET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云吉.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2):46-47.

[3]WingJM.Com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49(3):33-35.

[4]杨炼,邹超伟,毛韶阳.应用型本科院校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21):95-97.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案例项目任务驱动 实践教学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共有323所,大都是依靠母体学校优良的教学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基本上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强调“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实验课程在设置上,往往依附在具体的理论课程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演示实验为主;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教师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很大程度上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实验方法和技能,难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大多院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我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比例平均在48:52左右,专业课达到甚至超过了1:1。在实践学时等条件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达到“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应该对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实践教学的经验,探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项目为实践教学对象,将知识点融入项目中,教师以一个典型项目为依托,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任务案例进行剖析,通过教师的指导,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围绕教师所下达的项目要求,通过模仿,将自选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与案例相近的任务模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相关任务模块,并最终将一个个任务模块“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场景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模块,以完成具体任务模块为主线,把知识点贯穿于任务模块中,学生在一定的场景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模块,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

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各自特点的一种综合教学法,很适合程序设计课程(如:《Delphi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以“案例”为“引导”,以“项目”为“主线”,将课程知识点贯穿于项目的每个任务模块中,“驱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模仿具体“案例”,完成每个任务模块,再将每个任务模块“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知识技能。

三、教学过程

1.选取项目

教师在授课前,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精心设计、挑选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熟悉的行业,且功能相对完整的小项目(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收集并整理相关教学资源,并提供给学生熟悉的行业且基本能够完成、与教学项目相近的小项目(如:学生报到缴费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等),供学生选择,并引导学生进行项目选题。在项目选取上要注意:项目难度不宜过大,且在功能设计技巧上和界面设计上不宜过于完美;否则易于让学生感到“望而怯步”,丧失自信和学习的兴趣。我的做法一般是从学生“师兄师姐”的作品中选取功能较完整、做得比较好的项目作为讲解项目,切合广大学生实际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挑战”的色彩。从2004年开始,我对每一届的学生的“作品”以及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学习资源库,为以后教学“选取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2.分解项目,剖析案例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安排,将项目分解并设计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简单的案例模块,并进行剖析。项目分解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分解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以《delphi程序设计》为例,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可以分解成: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数据库设计、登录、用户管理、系部管理、班级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成绩管理、查询、数据管理、报表管理、帮助、程序等15个模块;前面2个模块,学生利用以前所修课程的知识来完成,属于预备知识范围;本门课程知识点贯穿于后13个模块中。分解的案例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先后关系,层层向前推进,如:完成“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模块后,才可做下一个模块:“数据库设计”。针对每一个案例模块,采用螺旋式的教学方法,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评价和优化,分析每个案例模块运用的知识点、语法逻辑、用到或可能替代的相关算法以及相关联的案例模块等,并实现和演示。

3.布置任务

每次案例剖析完毕后,指导学生依据老师讲解的“案例”,将所选的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使其与所讲解的“案例”密切相关,通过“模仿”、利用教学资源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堂上案例步步深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该任务“组装”进来,最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系统。

4.严格考评

在教师分析、演示案例过后,学生就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但也存在有一些问题,如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学习主动性差异等。因此,教师要巡回指导、察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对每一个任务,进行考评,对于操作熟练、进度较快、有创新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考评奖励。严格考评可以防止由于“偷懒”导致“欠账”过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对该次实验内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发现学习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新思路、新方法,实时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新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观点,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保障后续的实践课顺利进行。在课程结束时,每位同学对自己所完成的项目进行总结和演示,并接收老师和学生的提问,教师最后做点评;学生根据所提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并上交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系统,老师结合前面每次任务的考评成绩,最后给出一个最终的考评成绩。

四、教学效果

在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将知识和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在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最后完成项目情况和上交的作品来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达到“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有些项目作品直接投入实际应用。(2)由于项目分解的每个任务,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同时任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层推进关系,能够让学生在步步深入的过程中,领略到每步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编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3)提高了就业率。由于学生参加了项目开发的每一个环节,熟悉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相应的相关经验,同时能够向用人单位提供和展示自己的“作品”,面试成功率大大提高。

五、结束语

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以“案例”为“引导”,以“项目”为“主线”,通过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与“案例”密切相关的任务,以完成任务为“驱动”,理论联系实际,将“引导―模仿―学习―创新”的学习过程有机地贯穿于教学中。因此在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畜牧兽医 中等职业学校 《猪病防治》课程

引言

本人对案例教学法做了积极的探讨,在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2010级至2013级的423名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巧用案例教学法,发现其教学效果很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目的明确、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青睐,实践证明很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的教学。

1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的教学现状

1.1生源的现状及其特点

目前的中职学生因生源等原因,大多是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案例教学法适应能力不强。但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动手能力强。

1.2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学能力有限,缺乏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因而在案例分析的力度和深度上都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思想认识的局限, 案例教学法虽好, 但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却不大容易, 尤其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有较强依赖性的教师来说, 更是把案例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举例说明,潜意识里有意无意地拒绝接受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致使教学效果一般。

1.3案例教学的教材不规范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的案例教学教材,没有统一的案例教学资料,缺乏案例教学资源库,大多是任课教师自编,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规范性,难以满足现代案例教学的要求。

1.4教学方法单一

不少教师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教学方法单一, “填鸭式、满堂灌”常而易见,学生被动学习,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上课无积极性,无成就感, 甚至是应付式上课,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底,忽视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2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效果

2.1案例教学实践性强,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面对的是一线生产岗位, 主要培养面向基层一线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通过典型案例教学, 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乐学

所选用的案例来源于畜禽生产工作实际, 案例真实,说服力较强。 有些案例直接由学生讲述, 然后通过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再结合多媒体辅助、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案例之中,做中学,学中做, 有利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理解。 比如在《猪病防治》课程的“猪链球菌”病防治的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设置在实验室,教学辅助材料就有病猪 、临床诊断的器械、实验室检验设备、兽药等,创设仿真环境,让学生进行临床检查、病理剖检、细菌学检查、兽药的使用等,让学生能动脑又动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 去思考, 便于学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 通过认真思考, 提出解决办法。

2.3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学环节有学生阅读理解、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代表发言、辩论、归纳总结等,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实践动手能力等,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可从调查问卷的资料就可以说明,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法。从2010级至2013级的423名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知,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习兴趣的占98.7%;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占97.36%;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占98.6%;认为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占100%。

2.5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方面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2.6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愈来愈受重视。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升培训实效, 案例教学法因擅长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被教师采用。教师首先必须搜集、 整理合适的案例, 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抓住时机, 组织协调好。最后, 教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 从而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设计及实施步骤

3.1案例课程的设计

3.1.1确定教学目标

这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以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猪病防治》为例。该课程是集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提升职业能力的课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满足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的一线的饲养管理人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及动物药品、动物饲料、养殖器械经营和销售人员所必需的猪病防治知识和技能需要。该课程的教学,根据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目的就是设法让学生乐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本人在教学上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设法让学生进入本人设计的案例中,感受其真实的情景,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分析、思考,解决案例上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上,把该课程学习与整个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一个系统,课程中每一个模块的内容之间也是在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各自虽然独立但又是相互联系,层次递进的,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都认真考虑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都认真分析。比如讲“猪瘟”这个病的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是这样设计:

3.1.2知识与技能

掌握猪瘟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诊断要点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借助图片、视频、录像等能识别出该病的主要症状、剖检变化;懂得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3.1.3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导(讲、演)和学生的练,从一个猪病案例,让学生从病原、病状、剖检病变以及诊断要点和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学习分析,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1.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以提升学生各种能力。

3.1.5选择好合适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影响力大的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案例选择是否适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效果。

在进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中,对于“猪链球菌”模块的学习,本人是这样设计案例的:

案例:某猪场饲养猪228头,其中母猪12头,其中哺乳仔猪52头,35公斤左右的小猪72头,其余是60公斤左右中猪。已按常规做了免疫接种。2013年6月23日早上,饲养员报告说有2头小猪已死亡在猪栏里。饲养员还说昨天就有两栏体重在35公斤左右的小猪吃料减少,看到有一头小猪的左前肢出现跛行,饲养员以为是猪打架的原因造成跌伤,没有太注意。请兽医速去诊治。

兽医进行临床检查,发现猪体温升到40~41.2℃,猪眼结膜潮红,流泪,有鼻液,呼吸浅而快。有的病猪在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可见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5头小猪倒地侧卧,神经症状, 四肢作游泳状;有的病猪表现一肢或多肢关节肿胀,高度跛行,甚至不能起立。

兽医对死亡的小猪进行剖检,可见各器官充血、出血;心包液增多,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脾肿大1~3倍,呈暗红色,边缘有黑红色出血性梗死区,脾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着; 胃和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肾肿大、充血和出血;神经症状死亡的猪脑膜充血、出血,个别脑膜下积液, ,脑实质有化脓性炎症变化。跛行的病猪关节肿胀、充血,滑液浑浊,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经过兽医的综合诊断,这猪场的猪患的是猪链球菌病。采取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用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安痛定等药物的进行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阅读案例请思考以下问题:

猪场兽医是怎样确诊该病的?

对有相似病状的病有哪些?怎样进行鉴别诊断?

假如你是猪场兽医,你认为应该如何控制这个猪病?

请你根据诊断结果,出具治疗该病的处方。

假如这猪发生跛行是因打架所致关节扭伤,你应该怎样确诊?你又怎样处理这个病例呢?

这个案例里,包含有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养猪生产中猪疫病的防治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有趣味。

3.2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步骤

在课堂实施的基本过程概括为:案例导入――问题情境的建立――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总结拓展――评价与反馈。下面以《猪病防治》课程“猪链球菌”的学习为例,细致地逐一分析每一个步骤。

3.2.1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按教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学生根据老师给予的案例和思考题进行自主学习,查阅有关资料,寻找问题答案;分好学习小组,学生的层次搭配均匀,好中差都有,每个学习小组6个人,任命小组长;实验室准备相关的教辅材料;教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3.2.2案例引入

案例引入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与学生打招呼、讨论事先布置的与案例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介绍有关案例的趣闻轶事、介绍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安排等方式进行。在这门课里,本人是在课前将案例打印出来,直接发给学生。上课开始直接导入,目的主要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案例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告诉学生这个案例讨论的难度、在整门课程中所占的位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以及接下来的活动计划、活动要求、时间安排等。

3.2.3问题情境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学习,案例中包含了多个问题,同时也包含了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 案例教学的课堂就像是随着一连串问题不断深入的课堂,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边看案例边进行思考。 案例教学是否能成功进行,问题的创设成了关键环节。 由于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刺激物,而且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背景。本人所创设的猪病案例是真实而很有代表性,生产实践中都可能遇到,很有应用性 。

3.2.4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给学生的时间和方式可能因为教学目标、案例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人是用文字资料结合多媒体视频结合一起,运用视、听、说的效果,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这种文字和录像形式结合起来的案例,由于它直观、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案例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案例呈现方式,是一种保留学生的新鲜感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时本人尝试人物角色扮演、表演小品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2.5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一般围绕着前面问题情境的建立展开,讨论的是案例里的核心问题,并要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案例讨论可以按以下四个阶段展开:讨论开始――讨论案例的核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讨论实施策略。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小组长做记录,归纳成员的意见。 通过这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将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都想到,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碰撞,虽然最终也许并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但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己经被师生充分地预见和了解到了。

开展有效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本人的角色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主。如在这个猪病案例中,引导、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诊断猪病方法入手。让学生懂得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听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观点多给予表扬并加以肯定,让学生树起信心,积极投入案例的分析学习之中,同时也关注学习掌握知识较慢的学生。首先是案例分析,小组长收集组员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小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让每一学生都能得到演讲的锻炼机会。由于学生的理论素养或语言表达方面的欠缺,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归纳各小组的观点。

3.2.6总结和知识的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己的收获, 指出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并言简意赅加以补充说明。 教师通过对案例多角度的解读和总结,强化前面所讨论的内容;通过对整堂课的学习过程的反思,提出案例讨论中的长处与不足,给予学生鼓舞;提示后续的案例,分发参考资料,为下堂课的教学提供准备。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将案例提出的问题一一做讲解,强化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点,并拓展所学知识,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以上这个猪病案例,让学生掌握怎样诊断猪细菌性疾病,怎样进行类症鉴别,这些知识与技能对今后应用于生产上非常有用。

3.2.7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 ,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不仅重视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获得的成果,而且更重视案例学习时学生参与的全过程。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以这两个方面作为依据,评价的实施可通过明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设计评价工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结合的方式实现。 二是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以教师的自评为主,管理者、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文4

[关键词]西部 校本研究 农村 中小学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28-04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教育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参与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推手。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能熟练、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教师的专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寻找各种条件和机遇,探索发展的途径。西部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使用于教育的经费受到限制,这给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教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研究,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开展校本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能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往前发展。

一、校本研究的含义

所谓的校本,源自英语的“school-base”,意思是“以学校为根本”或“以学校为基础”。20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探索解决学校教育实际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从最初一些学校的“小打小闹”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校本研究指以学校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基础,以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学人员为研究主体力量,针对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其主要含义涉及for school(为了学校)、in school(在学校中)及based on school(基于学校)等三个层面。“为了学校”,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和挑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双重发展。“改进”是校本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既要解决学校和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也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究的问题一般不涉及宏观问题,而是涉及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把具体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强调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把决策和理论体现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在学校中”指学校自身的问题由学校的人解决,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构成解决问题的主体力量,他们组成研究共同体,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渠道。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体验和观察研究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实践的方式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效度。“基于学校”的意思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切都以解决学校的问题为核心,围绕学校具体问题开展,“组织的各种培训、开展的各种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许伟等,2009:34-35)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自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是一种以学校管理者、教师为研究核心力量,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学校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为研究主体力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究的以学校和教师问题为研究基础的教育研究模式有着与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研究不同的本质和特征。

二、校本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促进

教师发展也称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所从事的学科及其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发展,即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成长过程。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界加大了对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关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话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所需的素质已不再是传统上学历层次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获取,而是教学能力与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的是由“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问题解决的一种校级课题研究活动,对促使学校问题的解决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一)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师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等等。”(贺永旺等,2011:15)校本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反思、研究和总结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在研究中教师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按新一轮课改要求,用新的理念和理论观点审视、评价和分析自己教学行为,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促使教师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校本研究要求教师带着有关案例问题,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先进的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的理论学习旨在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习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愿望强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研究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成效。

(三)促使教师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校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及课题研究材料的撰写,这些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论文是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最好的表现形式,课题研究材料是教育教学案例的一种升华,案例研究能给论文和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材料。校本研究使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育教学做到有机结合,促使教师拓宽研究的思路,开阔研究的视野,扩大研究的渠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解析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评价能力及交往能力等,核心要素是教学实施能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大都位于偏僻的乡镇,办学经费紧缺,教育发展困难,教学实施能力和教育研究的能力整体不高。不少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安于现状。面对新课改,教学方法简单,没有创新精神。教学手段落后,无法较好地利用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能效。他们不写论文,不做课题研究,不知什么是科研,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总体说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体现在施教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技术手段运用能力等方面。

(一)教学能力整体不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个人专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主要表现为: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教师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指的是在选择用于教学的资源时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的目标、合适的教材、有用的资料、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指教师不能根据选择的资源及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采用有效的策略,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缺乏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缺乏课堂协调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有限,评价方法较为简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够客观和恰当。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指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保守,教学没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热衷使用老的方法,采用 “灌输式”、“教条式”等方式教学。

(二)反思和研究能力不足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较弱,不少教师的反思限于教育教学问题,方式较为简单。邓泽军教授做的调查发现,“53.7%的教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趋向于与同事讨论,而查阅书籍报刊以及自己摸索这种内省式反思方式仅占14.4%和3.5%。”(邓泽军,2013:40-41)大多数教师不做教育教学研究,缺乏科研成果。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还表明, “从未发表过论文和著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其中38.8%的教师写过论文但未发表。”(邓泽军,2013:40-41)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西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配套不足,很多学校只配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比较淡薄,有效运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表明,“西部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电教设备的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而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则高达54.5%。” (邓泽军,2013:41-42)

四、开展校本研究的策略

西部中小学教师能力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需要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方式,梳理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论题,探究问题解决的路径,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开展基于本校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使自身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研究的方向和合适的研究方式。

(一)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把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的一项研究活动,可以用“观察”、“反思”和“运用”等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研究的特点包括“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三个方面。“为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教学的实践者及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构新的学术理论,其具有实用性和即时性。“在行动中研究”指的是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研究的环境就是研究者即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研究过程就是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研究者行动的表现。“由行动者研究”指的是研究的主体力量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研究的问题是学校特有的问题,属于个案研究。研究结果是解决问题,在小范围内有效,不值得推广运用。教师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应认真梳理,从中选择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 (确定问题)、分析问题 (界定并诊断问题的初步原因)、拟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与实施计划、检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效果修正原始计划、整理研究成果。行动研究能使教师能自觉地从事研究,培养教师感知问题的敏锐性,增强教师对学生需求的关注,随时收集资料并思考其意义,发展其在教育活动情景中分析、反思和决策的能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者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如果叙述的内容是叙述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就可以被看作是叙事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旨在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者只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而事件的记述者由其他教师或教育研究者承担。这种研究方式常被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所采用,通常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从教师的叙述中,或从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如备课本或工作日志)中分析和归纳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解释或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叙事研究的过程通常是: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确定个体故事包含的主题或类属―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

(三)教学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case)指的是已发生的、真实的、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包含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教学案例则是对教学活动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教学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和分析,其一般是课堂教学发生的真实故事,是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所做的真实记录。其内涵包含五个层次:1.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虚构的。案例的撰写者为当事人或者直接的旁观者,其亲历事件的发生过程。2.所描述的事件或情境中包含有矛盾冲突和普遍性的疑难问题。3.反映的问题必须是典型性与普遍性问题。4.案例所描述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主题能给人们带来思考,给其他教师带来借鉴。5.案例的叙事性。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或以理论逻辑的方式将事件概括出来。教学案例的结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教学中的某一现象即教学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讨论、查阅文献等分析和研究,以一定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教师提升教学成效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他人的教育教学进行剖析,也可以以“当事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享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析诊断问题并寻求对策,自觉调整、改进、完善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案例研究的步骤是:明确案例主题―精心设计―进入教学―反思教学―撰写案例―形成案例。

(四)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属于校级课题研究的范畴,与“学术派”的教育理论层面研究不同,它“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被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并取得实效”(徐世贵等,2011:25)。小课题的显著特点是研究的范围小,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短,用于研究的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其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遇到的,可以是某个单元、某个环节的问题,也可以是某些现象、案例。课题的研究形式多样化,可以申报立项,也可以不申报立项。研究的内容和时间自主,研究什么、何时研究、如何研究由教师自主决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小组行为。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反思自身教学行为,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各种疑惑进行研究。

小课题的研究方案:问题现状―成因解析―研究目的、内容与对象―研究时间―采取措施―成果预测―研究成员。

五、结束语

教育要发展,其根在改革。改革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没有改革,教育的发展就会停滞。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遇到不少困难,应在现有有限的条件下,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根据新一轮课改要求,立足本校问题实际,开展校本研究,以科研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许伟,胡庆芳,等.校本培训创新:青年教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贺永旺,等.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文5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准上。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育才学校建校三周年大会上作了《每日四问》的讲话,这四问是:第一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的每日四问,涉及了教师多方面反思的问题,也给教师的反思指明了基本方向。2010年我校出台了教师每日七问:今天的课我准备充分了没有?我对学生的状态关注了没有?今天的谈心对象是谁?我所教班的学生学习、思想状况是否稳定,我是否需要与班主任作些沟通?有没有值得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故事?我在教育教学上有没有新的设想和尝试,效果如何?我向同事或通过读书学到了哪些新的观念和做法,对自己的触动是什么?这些问题具体实用、有针对性,促进了教师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同伴互助

教师的专业素养分为显性的专业素养结构和隐性的专业素养结构。显性专业素养结构包括外显的,易于观察和测量,也较易通过学习与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隐性专业素养结构包括职业理想、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维持专业动机和积极性、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智慧、实践性知识等,比如:优秀教师具有的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以及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追求创新、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内隐知识难以通过语言传授和浅层次的训练获得,但会以一种慢慢出现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群中散播,因此建构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信任是教师群体团结合作的前提,教师之间彼此信任,会减少沟通的成本和障碍,促进知识的共享。信任的基础上,才是合作、分享与互助。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积累的知识、体验和体会如果经常得以交流,不仅使其他教师受到启发,少走弯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也使自己在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营养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不足,生成新的知识、升华新的经验。

1、任务型校本教研与自主合作式学习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任务型校本教研的思路基于英语教学引进的新理念――任务型教学。引入“任务型校本培训”的核心机制是要通过先期的任务型学习方式,强制规定学习内容、限定学习时间、加强考核评价等手段,引领教师走入校本学习的广阔天地,通过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感受学习的成效和乐趣,从而逐步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深化校本培训的内容,提升学习培训的成效,达成校本培训的目标。与此同时,创设条件让教师更为主动地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在学科教研方面,任务型校本教研与自主合作式学习的结合更显得尤为突出。除了学校要求的理念学习、考试研究、教学研究外,学校要大力提倡各学科积极开动脑筋,自主创新,拓宽学科活动的工作思路。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成为学科教研时大家关注的话题;有的学科密切关注前沿信息,为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知识保障;鼓励教师跨学科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有的学科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为特色;有的学科探索以实验室为依托的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颖的校本课程资源;有的学科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新形式;有的可以把重点放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及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还有的学科可以实实在在地积累形成学科动态能级题库、学案和竞赛培训题库。

2、特色系列活动为同伴互助创设环境。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观摩与反思等活动,以活动促同伴合作与交流,以活动促教师思考与进步,从而带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还可以进行经验合作教学模式的尝试。经验合作教学指教师在既有教学环境中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教师间在课程资源、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整体教学经验的深层交流合作,全面整合和重构自己各个侧面的教学经验背景,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综合教学经验,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3、创建新型的教师组织结构,构建校本教研新格局。

学校可以创建面向青年教师的“未来教育家学校”,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扎实掌握教学基本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除开设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德育工作教育课、教育方法研究课、教育科研辅导课、教学基本功课、计算机培训课、新教材研讨课、心理辅导课等基础课程,结合学员的教育教学实践,分别进行基本功展示课、软件展示课等等,学员要系统听指导教师的课,定期整理教育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等,并进行命题演讲、拓展训练等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的岗位培训始终充满活力,让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师有所追求、不断提升。

4、以案例诠释理念, 以叙事体验成长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十分具体的,抽象的理论固然动听,但面对实际问题却常常显得苍白无力。案例分析和叙事研究正是发掘、丰富教师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范式,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 主要是教师) 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教育叙事研究要求研究者通过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的观察、分析、反思, 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案例研究则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教师获得学习经历和解决问题的乐趣。面对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多元回答,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可以迁移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并且在此过程中沉淀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教育原则,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无论是开发教育教学案例、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是组织“叙事团队”,都不是在低水平上“就事论事”,而是强调问题情景下的高层次学习,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教育研究。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专业自觉”,智慧解决教学问题,发展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每年定期召开教育叙事交流活动,评选优秀教育案例分析,编写教育叙事精选,创建共享的平台和环境,为教师分享经验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空间,教师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进行重新评价,还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

5、教师论坛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双优课评选,让教师在双优课大赛中锻炼成长。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强调个人反思在校本教研的地位,学校可以举办双优课获奖教师论坛,除了汇报他们精彩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外,更重要的是谈体会、聊感悟、传播新课程理念、交流实践经验,台下与台上教师互动讨论、学习,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影响。

学校还可以用专门的学习时间,请部分专家教师给全校教师讲授他们的教育思想、成长历程和经验反思,这是发挥同伴互助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作用的又一次很有益的尝试。

三、专业引领

一是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同时还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需要教师与专家的相互协作与支持。因此,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走进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在经费投入上对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倾斜力度,为教师专业发展合理安排充裕的时间,并且加强在物质设备建设上的投入。这样,不仅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提供了便利,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很好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期刊杂志库中轻松学习新课程理论、了解兄弟校经验,还可以收集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甚至形成个性化教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案。三是鼓励参与课题研究。四是发挥校内专家的典型示范作用。五是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崛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学校将通过调研论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构建策略和运行方式,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师教育的需要。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文6

――哈迪(Hardy B,1968)

时下,很多一线老师都写过很多讲述和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小文章,有的叫“教育随笔”,有的叫“课程故事”,有的叫“教学案例”等等,他们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在教育研究领域,这样的“故事”被称为“教育叙事”。

因为只是凭感觉讲故事,许多老师并不了解这种教育文体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特征,有的不加选择地记录一切琐事,叙事成了“流水账”式的生活记录;有的叙事缺乏逻辑条理,没有诠释出叙事中的内涵,失去了教育叙事应有的意义;有的老师选择的叙事内容不恰当,既不能提升自己也无法启迪他人。看来,小文章里有大道理,要想写好教育叙事,我们仍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叙事,或称叙述,是人们经常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指通过口头、书面或映像的形式描述所发生的系列事件。通俗的讲,叙事就是“讲故事”。[1]20世纪80年代“叙事研究”被应用到了教育研究领域,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亲近教师、贴近实践,很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也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真实的故事”。[2]

具体说来,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体悟理解。[3]在规范的学术研究中,教育叙事只是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部分,叙事是为了创建一个供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的文本材料。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尽管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叙事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一种最易起步的教育科研方式,是一种“草根式”的写作,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师写作教育叙事的意义

1.留存精彩的瞬间

马克思・范梅南说:“教育学不能从抽象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世界中去寻找。”[4]审视教师每天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每位教师的生活中,都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教育事件”。这些教育事件不管是带给我们创造的惊喜、失败的沮丧还是悠远的哲思、深切的感动……都蕴含着教师丰富的教育智慧,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折射出众多教师各不相同的实践智慧和教育个性。可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把它们记录和整理出来,这些蕴含智慧和意义的教育事件往往会从我们身边不经意地掠过,再也难觅踪影。反之,如果我们能把那些引起我们深切感受和思考的事件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教育记叙文”就能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所以,教育叙事,能“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5]是我们敞开教师生命意义之门的重要方式。

2.俯瞰熟悉的风景

教育叙事虽然“叙”的是教育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滴琐事,但教师叙事不是为了保存记忆中的往事,而是为了在故事中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对教育生活作出意义的梳理与提炼,将原初的教育经验提升成为知识性经验的过程。因而,展现故事是次要的,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故事虽然谈的是旧事,但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应是新的启示。此时的回眸和叙述,不是简单的“回头看”,而是使自己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俯瞰熟悉的教学实践。要“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能“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6]

3.展现“缄默的知识”

教师知识有着不同层面,如同一座冰山,外显于水面的是认知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它决定着教师“知道什么”,隐藏于水面下的是实践性知识,它镶嵌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育情境中,决定着教师“如何做”。这种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积淀,通常是内隐的、缄默的,[7]但却是教师理解和解释教育教学事件的最直接的知识来源,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如何洞悉和把握自己缄默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也就变得格外重要。

撰写和描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最佳方法。叙事本身是一个意义澄清的过程,我们在故事中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些内在的,自己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教师对故事的撰写与分析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包括“如何做事,何时何地做这些事情”这些认知性的技能,更表述了自己“如何看待和诠释与教学行为相关的事件”这些价值观念的问题,展现和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教育观念,将原本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缄默知识”表达了出来,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在认识、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发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惯的深层意义,教育叙事因此成为促进我们增长实践性知识、提升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方式。

4.超越日常的自我

教育叙事,叙述我们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每一次叙述都能促使我们沉静思考,质疑自己习惯化的教学行为,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的解释,追问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品味、体验、发现、评价、判断的过程,是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发现的过程,它让我们发现自己平常教育生活中蕴涵的丰富意义,也在不断地让我们驻足沉思,走出“惯性”,改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促进我们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质量。教育叙事,让我们在“接近自我”的同时“超越自我”,真正获得我们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5.生长“草根理论”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8]教育叙事让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自己说话,让我们在与自己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产生基于自身教育生活的、带有自身生命体温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这种教育的理念或思考来源于我们自身教育生活的知识,是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不仅为教师已经历的事情提供有意义的保留形式,而且还提供一扇向前看的窗户,帮助教师在遇到类似情况之前就有所准备。”[9]正是在这个探索实践――叙述记录――反思整理――追问提升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草根理论”,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一个教育家。

6.创建开放的文化

叙事,是人类表达、交流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在讲述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驻足反观自己的经历,听故事的人获取故事经验的启示意义,因此叙事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叙事创建了一种叙事者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开放的文化。一方面,作者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所识、所感、所困和所悟通过写教育故事表述出来,为教育同行、专家、学者等众多不同角色的人创建了一个可以评说、讨论教育问题的平台。另一方面,阅读和倾听教育故事的人“可以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教育情境之中,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教育案例认真地加以分析、梳理,认清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规律或原则,在阅读和倾听中,把别人经过探索、努力得到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某种知识,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发展。”[10]因此,教育叙事创造了一种分享思想,共享知识的有效方式,无论对叙事者还是读者,这种沟通和交流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惊喜和进步,这种多向、开放的教育文化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习、交流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叙事的文体特点

1.寻找熟悉中的“陌生”与“冲突”

教育叙事可以是记录自己一次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掘亮点”;可以叙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呈现矛盾和问题,“展现机智”;可以讲述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故事,“追忆难忘”,可以呈现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困惑与遗憾,“反思缘由”……一个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其他老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教育叙事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教师要学会“寻找”自己“熟悉风景”中的“陌生”。要搜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对自己产生深层影响的故事,要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中发现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让自己讲述的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从而让自己和读者都有新的发现。

2.追问故事“背后的意义“

叙事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其背后的研究,并不如讲故事那样简单。其实,“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披在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在于发现和阐释故事背后的意义。”[11]如果纯粹是讲故事,没有专业的视角,教育叙事就和一个文学报道没有区别。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鲜活的故事讲述出来,还要对自己的教育故事进行解释,必须穿透这些故事和叙述,透视其背后的意义。让故事体现你对该教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出你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对教育的洞察力,促进自身发展。对于阅读者、倾听者来说,才能够从这些思考阐释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你的教育叙事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3.在叙事中把自己“摆进去”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在故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你要有直面自我的勇气和胆识,能够敞开自我,直面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将自己的自信与成功讲述出来,而且能将自己的失误与遗憾显现出来。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自己要对这些问题追问和反思,在思考反省中重新建构自己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把自己“摆进去”,还意味着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也不是一个“评论家”,而是要在反思和追问中对教育问题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有新的行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此,叙事才能成为你提升自我,改进实践的有效专业发展方式,照亮你未来的教育生活。

四、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学会观察与积累――“从今天起,每一天都仔仔细细地过”

写教育叙事离不开大量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要靠平时点滴地积累。老师们应该学会“戴着教育的眼镜看世界”,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常看报刊杂志时政新闻;时刻关注专业期刊的教育动态;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和事件中发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的案例;学会通过写教育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感受、产生的问题、与同事的讨论甚至是身边同事对某一教育现象的抱怨。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敏感性,提高自己教育研究的眼光、理解力和判断力,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慧眼识冲突”,从平淡中发现精彩,找到蕴含丰富意义和价值的写作素材。

2.唤醒自己的教育意识――“故事,使我们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对教师来说,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还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涵的问题。教师在叙事中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叙述和发现中主动发掘和提升自我,让自己走出庸常的状态,成为自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成为我们自己想做的人。

3.不断尝试和创造――“有行动才有故事”

如果说作家用自己的想象创作,那么教师就是用自己的教育行动创作。“所谓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际上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12]教师叙述、解释自己教育生活的前提,在于他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生活要有思考和行动。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老师需要积极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变革,不断尝试用新的行动去完成教育的过程,在探索和变革中,你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反之,很多教师之所以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主要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的习惯,没有学习和改进的动力,所以自己的教育生活永远是“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习以为常”,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 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

4.让常识与专业对话――建构自己的的文化工具箱

“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13]教育叙事不仅是描述一个现象,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求老师要把对事件的考察、描述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要写好教育叙事,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如果仅仅是用事实说话,缺乏对体验感受的反思,那么即使你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也会显得单薄、缺乏深度。

“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应该来自“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对话。[14]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布鲁纳Bruner,J.),即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了解国内外人文学科的前沿进展;拥有丰富的、深刻的理论洞察力;不断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从自己的故事中“解读”出内在的理论“意义”,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真谛与价值。

5.学会深描――让故事引人入胜

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的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是否保持了描写和分析的“深度”。“深描”能够让你将日常教育事件制作成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

(1)深度描写细节

在叙述时,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或是画家,充分关注故事所发生的特定背景,要对当时的情境做细致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述,运用一定的叙述手段和技巧,如倒叙、深描等文学手法,把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写事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那些能引起老师们共鸣、难于调控、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尽量具体地描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反思和阐释拥有扎实的“根据地”,同时要注意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例如一件事情,如果浅度描述只是列出事实,如2005年12月20日,上午8点,W校长来到办公室,准备打开电脑,看看老师们的“博客”。同样的事情,深度描述则可能是这样的:W校长先倒了杯水,他每天都有个习惯,一上班先打开电脑上学校的网站看看昨天老师们又发表的新的网络日志。因为自从学校建立了“博客”,老师们的积极性很高,这成了老师们敞开心扉、分享专业经脸的共同平台。他还记得这几天大家对一位老师关于课堂纪律的日志讨论十分热烈。他把电脑打开,开始浏览。他昨天就在想应该参与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再与老师们作些讨论。[15]

(2)深度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

“深度描写”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华丽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其实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教育叙事并不直接论述教育道理,但是,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多重意义,每个读者对故事或经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光讲故事或事件的经过是不够的。还要把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表达出来。只有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事情进行解释,你对事件的理解和故事中的内在意义才能被别人领会。因此,在叙述事件时,不仅要叙述故事情节,还要尽可能地描写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状态,在其中夹杂些对细节的感悟及反思,做到夹叙夹议,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但要注意事例和理论不是两张皮,而是融于一体、水融的。理论蕴含在故事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体现在基于故事内容的适时而巧妙的议论、抒情中。

(3)围绕主题描写和阐释,形散神不散

需要强调的是,每篇完整的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叙述的故事总是隐含着一条意义线,这根主线就是叙事的主题。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把握事件的主线,不能偏离主题,一发不可收。叙事是为了表达你的思考或感受,叙事的方式和内容就是你的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哪些讲哪些不讲,哪些详讲哪些一带而过,都应根据主题来决定。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教育叙事让我们跃上这个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生命中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会让其他人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写吧,还等什么呢?

参考文献:

[1]周国韬.略论教师叙事研究.中国教育学刊【J】,2005(12).

[2]康纳利、马莱丁宁著,丁钢译.叙事探究.全球教育展望【J】,2003(4).

[3]牛晓颖.从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困境看教育叙事研究.现代教育科学【J】,2009(1).

[4]马克思・范梅男.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刘铁芳.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5(11).

[6]王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比较教育研究【J】,2005(6).

[7]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人的认知中存在一种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它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于人的知识结构中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被清晰地陈述和传递,也难以与他人共同分享,而只能靠个体去体悟和感受。

[8][14]陈向明.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J】,2010(2).

[9]伊森伯格,贾隆格著,张涛译.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P88.

[10]陈列.叙事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当代教育科学【J】,2009(17).

[11]杨明全.教育叙事研究:故事中的生活体验与意义探寻.全球教育展望【J】,2007(3).

[12][13]刘良华.教师如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福建论坛【J】,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