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

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范文1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包装质量缺陷;发生原因;防范对策

消毒供应室消毒灭菌质量控制,是防止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1],供应室供应物品种类多,数量大、周转快、消毒灭菌质量高等特点。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既独立又环环紧扣,工作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差错发生。本文针对我院供应室近5年来包装质量缺陷,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其防范措施,避免此环节发生差错。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5年来院内及科内自查器械包质量情况,对包装质量容易发生的缺陷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

1.2 结果 包装质量容易发生的缺陷为:品名与内容物不相符、包内器械缺失和包内器械质量不佳等情况。

2 分析

2.1 包装质量缺陷 器械包名称与内容物不相符,是由于包装人员包好后,不是本人写化学指示胶带,而是由他人帮助写的品名时错误。

2.2 诊疗包内器械物品不配套、欠缺 其中有腰穿包内少纱布块,手术器械包内缺有齿镊,或刀柄、刀片等。主要是常用包欠缺,由于工作重复性强、工作量大、缺乏新意、枯燥无味,而又要求高度的准确性、责任心。还有机器产生的噪音,使工作人员容易疲劳、烦躁、思想不集中,造成差错。

2.3 包内器械质量不符合标准 主要表现在器械物品不洁净,器械老化、有锈迹,穿刺针弯曲、针头有钩、橡胶管老化、管腔内不洁,主要原因是缺少必须的设施和设备。工作人员未按清洗规程进行清洗,器械检查者工作责任心欠缺,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刚调入供应室工作的人员经验不足,质量标准掌握不牢。

2.4 包装方法不正确 棉球、纱布与器械包装一起,锐利器械为采取防护措施,包装过大过重,主要原因是:包装者对包装质量标准不熟悉。

3 对策

3.1 完善与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消毒供应室管理标准的要求,根据医院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消毒供应中心各项人员的职责,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及工作日程,组织科室人员反复学习,逐条理解掌握、落实,开展绩效管理,实行奖惩措施,让管理科学化、人性化。

3.2 加强人员知识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供应室应加强中青年力量,除每周开展一次专科知识学习外,还应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消毒供应室培训班,或利用院内网络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培养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2]。预防差错必须从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抓起,使其主动适应当前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质量观及危机教育,整体素质,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工作责任感,从主观上防范差错。

3.3 加强质量管理,加大质控管理力度,实行标准化管理 科室成立质控小组,设立组长及成员;负责检查本组的工作质量,人人参与,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相互补漏,注重环节及终末质量控制,保证物品质量。包装质量直接影响灭菌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3]。

3.4 包装环节的工作内容除技术含量外,质量的关键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应落实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质量意识及责任心,对本月发生差错者罚款,奖励未发生差错者,以资鼓励、奖罚分明。将所有诊疗包内容物打印成册。人手一册,护士长随时提问,定期举行包装比武,科室人员与打分,记入业务考核档案。

3.5 针对包内器械质量不符合标准 加强设备,购置洗涤用品,加强洗涤班工作质量。多酶洗液、水溶性油及除锈剂的配制责任到人,有记录。人工刷洗与机器刷洗相结合,保证洗涤环节的质量,包装组认真检查,不合格者立即返回上一个工序,重新处理。

3.6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根据工作量,排班时将年轻与年老相结合,包装人员主要由主管护士承担,应用照明放大镜,以更好地检查器物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7 建立质量召回制度与追溯制度 每月征求科室意见,及时与科室联系,收集包装质量缺陷信息,及时改进跟踪监控。

4 体会

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与临床各科的医疗、护理质量有密切关系,与患者的安危息息相关,控制和减少包装质量缺陷的发生,大大提高了供应室灭菌工作质量,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跃平.加强管理确保消毒供质量.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032.

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范文2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是一种回溯性失误分析并找出分析工具的科学管理的方法[2],在医疗界的运用起步较晚,1997年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JCAHO)在医院不良事件调查中引用。是指对于所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通过找出事件的根本问题、症结和原因,找出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薄弱项并加以矫正,从中吸取和借鉴经验教训,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降低同类型事件的再次发生[3]。

2014年8月我们将根本原因分析法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关于无菌手术器械包内化学指示卡漏放的质量缺陷改进,制定了各种改进措施,降低了漏放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放床位2200张,设西区、东区两个消毒供应中心,西区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病区诊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清洗、消毒及灭菌,我科为东区消毒供应中心,于2014年5月1日正式成立,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主要负责各个手术部复用器械、器具、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及发放工作,每日为手术部提供各种无菌包约900个。

1.2方法

1.2.1成立RCA小组 小组由包括护士长在内的7名质控小组成员组成,团队成员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工作流程,掌握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并且要学习及掌握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1.2.2收集相关资料 2014年8月通过到手术部发放无菌手术器械包不合格调查表及科室内随机抽检待灭菌包两种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15484个无菌包,其中不合格包数为1176个,不合格率7.59%,但发生频率最高,存在直接或潜在影响手术的项目为包内化学指示卡漏放,漏放率达2.21%,因此将这一质量缺陷作为质量检测与改进的对象。

1.2.3找出近端原因 采用护理质量管理中常用的鱼骨图对所发生的该质量缺陷的近端原因进行分析(图1)。

1.2.4确认根本原因 从调查表中发现342个漏放化学知识卡的无菌包及待灭菌包,从名称类别上统计其中持物钳、无影灯把手占30%,此类物品不需装配,仅需包装,由于科室新成立不久,人员配置不足,工作中持物钳、无影灯等小物件由实习学生完成包装,带教老师仅仅给予指导,但未进行双人核查;对检查、核对人员进行统计,新上岗人员占56%,虽然包外信息显示检查、核对由双人完成,但由于人员紧张,工作量大,双人核对流于形式,部分物品由新上岗人员独立完成,带教老师未进行核对,同时新上岗人员由于工作时间较短,责任心及工作熟练度均有待提高;部分物品化学指示卡放置时机及位置错误,为方便手术部护士操作方便,该部分物品的化学知识卡在装配过程中未放置在包内最中间,而是最后由包装的工勤人员放置在器械最上层的弯盘内。如何从众多的直接原因中发掘出根本原因呢?要问3个问题:①当这个原因不存在时,问题还会发生吗?②如果这个原因被纠正或排除,问题还会因为相同因素而再次发生吗?③原因纠正或排除以后,还会导致类似事件发生吗?如果答案为"是",为直接原因,如果为"否",则为根本原因[4]。通过验证分析,确定无菌包内漏放化学指示卡的根本原因为:①人员配置不足,无法全部实现双人核对;②新上岗人员及实习学生培训不到位,没有完全掌握装配包装流程;③操作流程不规范;④配包清单上缺少化学指示卡这一物品名称。

1.2.5制定并执行整改措施 根据以上确定的根本原因,制定了整改措施: ①向主管部门申请,按照山东省质量评价标准根据床位及工作量配置合理的人员,原则上100:2-3,我院目前实际开放床位2500张,我科原配置27人,现34人,另外西区消毒供应中心配置27人,总数为61人,符合相关标准;②完善了工作流程,装配时严格执行双人核对,见图2;③重新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装配时将化学指示卡放置器械最中间;④新上岗人员及实习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并进行考核与奖罚;⑤设计合理的配包清单,在项目中添加化学指示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前后无菌包内化学指示卡漏放率比较,见表1。

2.2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前后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提升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将护理缺陷的原因直接归咎于护士个人行为上的错误。而护理缺陷的原因是众多环节因素中组成的,其中有个人主观上责任心不强的原因,更多的是系统流程上的原因[5]。根本原因分析法是着眼于改进系统,而不是惩罚个人,从而使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由"过错在个人"转变为"过错在系统"由"人不应该出错"转变为"人是容易出错的"[6]。同时作为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修订制度、流程等,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3.2降低了化学指示卡漏放率,提高了工作质量及手术部等服务对象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满意度。

表1、表2显示,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后化学指示卡漏放率由2.21%降到0.3%,而满意度由87.5%升到98.7%。根本原因分析法是科学地管理方法,它以调查的真实数据为基础,经过科学地分析,找出发生的所有直接原因,然后确定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杜绝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秀兰,彭刚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指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2]徐伟萍.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质,2008,23(5):414-416.

[3]柴颖 .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中的应用[J]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质,2014,2(1):53-55.

[4]苗京亚.护理缺陷管理的文献分析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09,11(4):360-362.

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范文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65-02

【关键词】医院管理 制度建设 措施

卫生部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全国展开对医院质量管理,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创建优秀二级医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医院质量管理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医院创建优秀二级医院的检查、督导和反馈,也发现医院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医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医院寻求向前迈进的关键因素。为了创建优秀二级医院,使医院质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进一步分析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新方法,使优秀二级医院的管理得到持之以恒地落实与不断改进。

1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规范医疗服务环节

用制度保证有效的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实行患者住院、出院、术前、术后的医患沟通制度,对患者需使用的贵重药品和进行大额费用的诊断治疗实行解释制度,对出院患者有随访制度。

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服务改善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地抓。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实施患者满意度管理,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其需求和建议。针对自身服务存在的差距进行改进,努力缩小与患者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尽可能提供超值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2 以质量改进为重点,夯实医护基础质量,规范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管理控制体系

2.1 完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保证。建立了由院长办公会,各质量管理委员会,各科质量控制小组,自我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医院建立院、科、个人三级医疗质量管理网络。成立医疗质量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药事管理及医疗安全管理6大委员会,各委员会在工作中明确各自职责,及时发现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提出整改建议。临床科室设立医疗质量监控管理小组,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加强科室医疗质量自我监控能力,强化环节质量控制.实施医疗质量科室负责制,落实质量自主管理和自我监控,层层负责,逐级把关,从而形成了一个全员,全程质量管理网络。

2.2 坚持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每月召开会议,针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发挥质量控制与改进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形成决定后由其负责传达,并组织督促科内实施。认真贯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每月由医务科通过实地检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记录,科室自查等方式来反映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以现场督控方式,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反馈科室及时整改。

2.3 建立医疗安全预警机制 加强医疗危机管理,完善医疗纠纷、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流程,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 完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以专科建设为契机,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3.1 搞好重点专科建设 强化医疗质量标准化管理和医疗质量监控、督查。加强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特色技术、关键环节质量的自我监控与督查管理。以点带面,医院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并修改完善了一系列医院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在终末质量管理方面重点查找医疗护理缺陷,加强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制定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质量考核标准》,《业务在查房》,《核心制度落实督查表》,三级医师查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检察内容。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后全面推行。

3.2 规范医疗行为、诊疗常规、护理常规、操作规程,重视病历质量管理

病历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基础,抓好病历质量是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的前提。病历质量的重点是审查病历的内在质量,包括诊断、鉴别诊断是否正确,检查是否及时、合理、正确;治疗是否正确、有效,医护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是否落实等,着重查找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疗安全等存在的缺陷,提出整改建议并限期整改。

4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4.1 加强人才培训与考核 对新分配、调入或进修人员实行上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以达到统一思想、文化传承作用。每年对各级医师技能进行综合考核,住院医师重点加强“三基”训练,考核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突出抓好“三新”教育,即新技术、新理论、新进展,考核急救技术、专科技术、疑难病历分析等。

4.2 完善考核与奖惩机制 制度的考核与落实必须有奖惩机制的监督,否则会落空。制定一个制度及考评细则,严格落实考评方案,要将医疗服务质量与薪酬分配、个人考核、评先评优和晋升晋级紧密挂钩,坚持用数据说话。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奖惩结合。

5 以信息公示为手段,规范医疗收费行为

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范文4

李领香: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李领香

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管理应用到血液透析治疗中,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作用。方法:通过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法,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化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效果。结果:信息化管理使记录时间提高了60%,终末质量检查时间提高了81%,护理记录质量缺陷率下降了11.30%。结论:电子信息化管理减少了护理记录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积极推进血透析电子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力度。

关键词 血液透析;电子信息智能管理;护理工作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52

血液透析是代替肾脏功能治疗尿毒症的最有效手段[1]。血液透析患者分布全国各地的血透中心,护理记录不仅反映病情,而且也是临床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在执行中由于记录数据量大,专业性和监控性的复杂,不良事件屡见不鲜,造成了严重后果。为此,建立科学、监控性强的电子信息系统,非常重要。

1血液透析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步骤

1.1建立完善可靠的信息系统平台在透析科室配置电脑,设立中心机房,完成局域网的建设;设计程序语言,设置血液透析实时监控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以便于患者治疗期间所发生情况的监控、记录以及医疗信息、检验数据和透析时的各项医疗数据的汇总、储存和管理。

1.2建立规范的透析护理电子信息治疗单透析护理电子信息治疗单不仅采集每次透析时的各项医疗数据还采集了患者生命体征;通过信息手段,规范了护理的登记内容,还便于病例质量控制。

1.3设置数据及时采集与生成按照标准的透析操作和护理操作规范、病例书写规范、患者生命体征及透析参数等数据,通过电子表格等形式制定细则,采用输入或自动生成的形式及时有效地保存,并明确记录时间间隔,包括首次检测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时间和护理观察次数与时限的界定等,做到细致、科学、合理[2]。

1.4设置医嘱、修改数据和监控治疗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法在指控平台上,设置医嘱服务窗口,便于患者查看;在数据的修改上,设置用户名访问权限,每个人只能修改自己的记录,无权修改或删除他人的记录;为确保百密无一疏,系统设置参数预设,在输入过程中有明显不符合数据,系统给予提示,确保电子透析护理病例的质量;所有数据的保存同时方便护士长的日常护理安排,只要通过实时监控信息就可以制定改进措施,保证护理质量。

1.5制定安全可靠的管理系统评估体系建立系统稳定性评估和治疗安全性评估体系。系统稳定性评估体系防止数据的丢失和硬软件的故障排查安全等;能够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医疗事件,方便日后的维权和改进医疗措施等。

2电子信息监控管理系统的作用

2.1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透析护理治疗单中的内容采用表格或文本模板通过点击选择规范化的标准选项,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规范了信息的采集。护士有大量时间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2.2优化了诊疗护理工作行为将电子病例系统应用于临床,改变了手工记录单记录的繁琐,节省了流程时间,医嘱的变更及时体现在电子治疗单上,便于护士执行、核对和记录。规范了护理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工作中的失误。

2.3确保透视治疗记录的质量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需要定时巡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透析参数,并根据病情采取护理措施等主要内容,因数据量大,此过程由多人、多时段完成。一名护士管理多例患者,遗漏、错记时有发生,程序按照规范指令对护理时间和数据进行监控,对超时限的床号发出提示信息,督促护士按时巡视记录操作,使护士由被动到主动观察患者病情,确保各项数据记录的质量。

2.4激活透析护理治疗单的信息治疗单是每次透析治疗的记录,通过计算机按照预定的规范记录数据,改变了以往手工记录方式的透析参数与患者生命体征之间以及连续几次透析之间延续关联性不强的缺点,真正激活了治疗单上的信息,真正成为评估透析效果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工作等的重要依据。

2.5优化护理病历的质量护理病历是医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体现了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传统书写护理病历虽然有统一的书写格式和规范而较之智能化电子护理记录,改变了以往涂改、字迹潦草、项目填写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实现了记录模式化和规范化。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了电子病历信息记录的多方位监控,包括字符、数值的识别、运算和交流功能[3]。

3小结

通过我院护理部记录对比发现,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使记录时间较以往手记记录提高了60%;终末质量检查时间提高了81%;护理记录质量缺陷率下降了11.30%。医院信息化管理符合与时俱进要求,信息化管理应用到血液透析护理上既确保了数据的及时准确也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透析护理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液透析登记组.我国面临快速增长的终末期肾病治疗负担[J].中国血液净化,2010,9:47-49.

[2]邵建华,陈靖,李海明,等.血液透析信息电子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评估[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514-517.

[3]尤爱红,朱亚娟,陆瑞娟,等.应用电子信息监控血液透析治疗护理质量[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46-2148.

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范文5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因素分析措施

【Abstract】Operating room is a surgery and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an important place for inspection. Is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n important place. The quality of operating room nurs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surgical quality and patient safety, Therefore, the operating room to provide security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surgery. To strengthen safety management operating room nursing, operating room nursing insecurity through analysis, to identify accident prone nursing a weak link in effective management tool. Safety management to the operating room nurs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surgical patients.

【Key words】operating room nursing; Safety factor; Analysis; Measure

引 言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手术室是个特殊的场所,由于涉及面广、人员流动量大、工作节奏快,同时病人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大。加强安全管理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关键。

1.影响手术室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1人员因素

主要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保洁公司员工素质的原因不能满足工作要求而造成安全隐患。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意识的增强,各医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管理者们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尽量压缩医务人员的编制。由于择期、急诊手术多,护士加班过多,超负荷工作,易造成身心疲劳。有研究表明,如果护理人员不足将会导致更多的院内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不利于病人的预后,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1.2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室各种先进设备的大量使用,各专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各种腔镜手术开展及多器官联合移植获得成功。手术室护理工作复杂程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如果护士业务知识缺乏或经验不足,医护沟通不够,与医生配合差。比如:不能正确使用和保养仪器设备造成毁损,手术前器械物品准备不足延误手术。新开展的手术或手术中需重新修改手术方案,护士不熟练手术步骤,不熟悉医生习惯,手术配合忙乱,易发生器械清点错误,医生切下的组织标本忘记存放而造成标本丢失。违反操作规程将会导致操作失误或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

1.3药物因素

病人手术中病情变化快,用药品种多,且要求及时。尤其是体外循环及器官移植手术,病人输液路径多,护士缺乏药品知识,加上不熟悉病人病情,易发生用药错误,造成不安全因素。

1.4管理因素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量高尖技术用于临床;手术病人多为高龄,病情重而复杂,更要求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原来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难以适应现代手术室的管理。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减轻超负荷工作的压力,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现有人力资源情况下,可实行弹性排班制。建立合理的劳务费分配制度,根据工作质量与超时数,实施每日工作计分制发放劳务费。加强与保洁公司的合作,调肯干、能吃苦、有文化的工人到手术室工作。

2.2重视专业理论与技术培训,提高科室全体员工素质由于手术技术不断向更细微、更复杂方向发展,各种新器械层出不穷,以及无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等原因,促使护理人员专科技术向更专业化或一专多能方向发展,护士配合手术的方式已从过去的随意性全面参与型向专科性定人参与型转变,以适应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护士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才能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预防差错事故。全面抓好护理业务质量,科室专人负责教学管理,制定各级护士培训计划,新难复杂手术参加术前讨论,鼓励护士参与各种学历教育。加强保洁公司员工培训,要求公司先进行工人培训,进入手术室后指派组长带班工作一周,护士长定期召开工人会,强调服务态度,接送病人安全管理程序,接电话礼仪等培训,全面提高科室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

2.3重新修订护理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分析手术室现存和潜在不安全的护理问题,重新制定护理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2.4加强医护沟通与合作,营造安全护理文化手术室是医院中进行多科协作、集中治疗的一个特殊科室。由于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来自于各个科室,且人数众多,各科室各类人员之间的协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安全行为是一个机构的社会信仰及对安全的态度所影响的。而这些信仰和态度可约束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我们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即在日常工作中着力培养和影响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强调安全护理既是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加强相互间的沟通,鼓励医护之间、护士之间的团队协作,调控负责情绪,唤起有意注意。

2.5成立质控小组(QC),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科室成立质控小组(QC),每月分析护理过程和环节,评价、监测护理安全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寻找护理安全隐患,寻找改进的机会与环节,制定预防措施与纠正措施,发现安全隐患时,及时查找原因,寻求对策,然后形成制度。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结 语

通过对手术室不安全因素的分析,我们体会到,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强化安全质量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关键。总之,手术室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多方面管理,减少差错,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霍春梅张爱玲马艳玲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河南外科学》2005年 11卷 4期

医疗质量缺陷与改进措施范文6

【摘要】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手术室作为手术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病人手术成败与否以及性命安危。高质量的护理工作,不仅可以确保医疗质量,而且能够达到患者满意的基本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缺陷,有时可能延误手术进程,有时甚至可能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等等。因此,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相关人员技术素质和责任心,都非常重要,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本文作者讨论手术室护理工作日常较易被忽略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忽略的问题;预防对策

手术室是外科及其相关专科患者进行手术的场所。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点,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到结束为止,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加强安全管理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需要。然而当前手术室建设方面以及手术室护理工作却远远无法达到接受手术数量以及护理质量标准的目标,尚存在许多细节上的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如何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质量意识,树立安全观念,确保病人安全,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1 目前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缺陷

1.1 容易接错病人:是病人术前紧张及应用镇静剂或昏迷病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容易发生接错或错送手术间床位的现象。

1.2 手术器械、物品清点不清,发生忽略:进行术前与术后清查器械、敷料非常重要。清点差错,操作不当? 忽略检查校验,导致异物遗留术后清点是防止手术器械与敷料等遗留于病人体内的重要举措之一。倘若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术前不严格按照手术器械清点核查制度进行,或是手术中未对添加物品及时登记在案,有可能使棉球、纱布、缝针或手术器械等遗留于患者体内的情况发生。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造成医疗事故,术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可能为今后埋下了隐患。

1.3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观念不强,手术室护理工作常常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一般只关注手术医生,严重忽视了手术护士的重要性,这间接促使相关护理人员缺乏成就感与责任感。如手术中聊天说笑、接听电话、讨论与手术无关话题等现象时有发生,可见其法律意识极其淡薄、欠缺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导致患者误解进而引起纠纷的原因之一。

2 完善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2.2 清点制度: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清点台上用物,如纱布、缝针、刀片等,并做好记录。安全管理?,术前严格执行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六查:按病人查(病区、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术前准备及过敏状况;病人入手术间再次核对;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执刀时;关闭体腔前查。十二对: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间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需药品、物品、药物过敏情况、灭菌器械敷料是否合格,用物是否齐全适用。四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电凝止血器全部备齐。

2.2 手术室一般制度:抓好落实手术人员规则,洗手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各岗位责任制及考勤制度,奖惩措施。

2.3 落实并完善无菌技术管理: 无菌技术管理属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重点任务,更是手术室感染防控关键,对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术后愈合情况等均有影响。为完善无菌技术管理,应当要求相关护士定期(30日)进行空气培养与物品培养,手术室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一般不可超过200cpu/m3,将培养结果做好记录;每天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对于施行感染性手术后的手术间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空气传播、器械与物品污染后再使用等情况所致的交叉感染。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每一份任务,也就是自进入手术室手消毒开始到手术台的每一项操作环节稍有遗漏均可致无菌操作失败,引发感染。全体手术室相关工作人员对无菌技术的认真操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4 严格落实手术安全相关核查规章制度: 手术安全相关核查需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以及手术室护士共同完成。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前以及术后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必须对患者具体情况以及手术部位与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核查。由此对于手术室安全核查任务提出了更高标准,相关护理人员需严格落实该项制度,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仔细核查,以确保手术顺利安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5 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从根本上纠正旧有的轻视工作、认为其与法律无关等错误思想,需要钻研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日常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对于履行法律程序等予以重视,唤醒工作的责任心,进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2.6 业务学习:定期组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再学习,外出学习和进修。提高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做到术中主动配合,对新知识、新改进有所领悟。加强护理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2、8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加强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增强责任心,做好警钟长鸣,预防为主。

3 结语

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超负荷的部门,是医护人员一起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与抢救的重要场所。可见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与抢救病患质量。因此作为手术室护理工作者,首先,大家必须意识到所负责工作自身的重要意义,落实好每一个手术相关的基本护理工作,严格遵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要注重提高护士专业技术素质、新护士要加强岗位培训,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总之,手术室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全面管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翠兰,手术室护理隐患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临床护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