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范文1
旧的教学模式强调老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实效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长垣一中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理论书籍、认真钻研新教材,为课改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摸爬滚打、风霜雨雪里锤炼了近半年,我们的课改已全面铺开。
一、语文课型的转换。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变成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学生是探究者、体验着、合作者、表演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者必须融入教育对象中,避免师生精神和情感的分离。尊重是办好教育的前提,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三、教室的黑板。传统教学是教室里有两块黑板,一前一后。如今,我们的教室周围全是黑板,共有六块。这样学生随时爬黑板或默写或解题或争论或评议,学生站着的写着的大声说着的趴着倾听的,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了起来。
四、学生的座位。传统教学教室里是面朝黑板坐几排,而现在我们是把学生分为六组,每组8人,大家都面对面,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中间留出空地作为舞台。具体的做法为:
1.预习环节:(发给学生学案,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提出预习方法及建议,指导学生按老师的步骤及方法全面系统地预习课文,整理双色笔记,即重要的板块用红笔写、知识点用黑笔或蓝笔写,有的是在书上作批注赏析。)
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这个过程既有自主学习、自悟,又有合作交流。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通过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一定的解答方法和答案。比如学生由语文课文中的一朵小花,引发出了几十种观点及情绪的联想,其中有喜有忧、有爱有恨、有怜有憎;学生们又运用诗歌、舞蹈、散文、小说、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对一朵小花进行表述,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2.展示环节:这一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
学生先就自己的预习展开交流,接着确定目标,然后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里的分配任务就是立体式教学的体现,原来一节课是在教师主持下,从头至尾的“一条龙”服务教学法,全体学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打个比喻,就像学生食堂的打饭窗口一样,一个窗口,一排好长的队伍,如果多开几个窗口,不就提高效率了吗?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的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者在某小组展现时受到,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由一条线变为立体的网路。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完成及展现提升,课堂容量加大,原来一节课完成三个问题,现在能完成几十个,原来一题只有几种解法的,现在又有了新的思路和看法。学生的理解掌握体会变得更深更透更快。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中职; C语言; 案例教学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23-001
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中职学校要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确保课程与职业特色相符,以此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系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中职教育的使命。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即在课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教学目的,教师将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表达观点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会进行角色的代入,以亲身体验的方式积极思考与探索,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也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
1.真实模拟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提供的案例是真实的,不可胡编乱造,最起码的要与书本知识、应用实践有关联。也就是说,中职C语言课程中的案例要取自生活,来于生活,确保案例的鲜明性、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应用时的真实场景。
2.扩展性
要求所例举的案例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内容适当的扩展。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上来,丰富案例的实质内容。
3.导向性
有的教师喜欢在选择案例上大费周章,希望选择的案例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过多的关注到了案例的形式上来。其实,引用案例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其目的都指向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应该站在课标要求、课程教学任务上来,不能盲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
二、案例教学法实践分析
中职学生接触计算机C语言的时间并不长,对内容会感到陌生。因语言学习比较枯燥,这更降低了他们对此的兴趣。所以,案例的选择要确保与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要在案例中突出教学内容,更要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任务要求。例如在讲解break与switch语句时,可以引入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案例;在讲解嵌套、if语句时,可引入“三好生”的评定条件为例子。选择与生活有联系的案例,可让学生觉得计算机C语言不仅仅是停留在机器当中的,它也对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有巨大的帮助,以此拉动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效果。
1.导入案例
在讲解switch语句、if语句时,引入了学生考试成绩统计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第一,教师要将统计成绩的方式向学生讲明。如通常的情况是,将日常课程成绩分为A到D四个等级,考试笔试成绩占80%,二者的总和变为学期成绩。其计算过程是:将A-D四个等级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即等级转化(A-20,B-15,C-10,D-5),然后再加上80%的考试笔试成绩。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程序?
2.分析程序算法
首先,学生输入日程成绩等级、考试笔试成绩;若以a、b、c、d来表示日常课程成绩等级,那么要确保转换得到对应的大写字母;对比预先的设定等级分数对应值,进行二者间的转换;总成绩等于日常课程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80%;得到某位学生的期末成绩。
在程序算法过程中,也可以预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转换大小字母时,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独立解决。教师先不把此注意点告知学生,学生在编程环节,将会发现一些字母应用上的故障,在主动发现的前提下,印象也会更深刻。
3.重点解析
在此案例中,不要过多的把重点放在案例本身上去讨论,而要注意switch语句、if语句的格式与执行过程。另外,还要回顾前面课程中讲述到的问题,如逻辑预算、关系预算等。
三、浅述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的注意点
1.案例的适当性
作为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我们可以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到许多可以运用于C语言教学的案例。但是,在众多数量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却是一项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前,一定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对比选择。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案例难度、教学进程等,以便于学生消化知识。针对中职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适当从简,因为学生在解答简单的案例时,是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的,并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愿望。
当然,选择的案例是可以从生活中索取的,不一定要从课本上选取。为此,教师应该扩大知识面,保证选择的案例同教学目的有十足的贴合点。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
即使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式来辅助,如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因为计算机教学的时代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多如牛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适合辅助于案例教学,这就要针对性的选择了。
最后,做好结果评价。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案例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也要在课终做总结性的评价。结果评价是总结案例教学实施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持学生积极性的最终保障。
四、结语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前,中职学校更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考虑C语言的特点,本文以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分析了课程实施步骤,希望教师能够精心选例、合理运用、客观评价,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风雷.中职院校C语言基础的讲解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77-77
[2]杨雪萍.探讨中职C语言课程中算法,实现游戏化展示[J]华章,2014,(17):262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范文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发展。为了探索我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及贯彻我区课堂教学效益年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合作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改变思想政治课原来的陈旧过时的教育教学模式,扭转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参与性不足的状况,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新的尝试。
设计主题:
通过围绕消费与维权这一主要教学内容,凸显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设计,力求教学内容活动化,体现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参与性及主体性;教学手段形式化,内容的呈现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使教学方式情境化、生活化和多样化;教师教学指导化,即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发挥点醒、点拨、点化的指导作用;从而最终实现目标素质化,即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质,结合学生特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掌握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及保护的知识。
能力目标: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消费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学法、守法、护法的思想觉悟。
教学重、难点:
消费权益;消费维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一)消费小调查
步骤要求:
1.要求2(1)班四个小组每组推选3名成员,组成消费调查活动小组,并进行组织成员的分工。
2.要求小组围绕消费与维权这一主题,明确调查主题、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及调查问题内容的设计。
3.要求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完成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整理。
(二)小品排演
实施要求:要求扮演同学根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主持要求,排演案例小品。
二、课堂教学片断
(一)课堂导入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那么在你消费的过程中,一定也遇到过许多的问题、困惑,下面就请我们班的调查活动小组成员上台展示一下有关消费的调查数据结果情况。
(二)消费调查活动
(多媒体展示调查的数据结果)问卷内容数据统计如下:
(1)你平时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有哪些方面?零食、衣服、玩具等类40%;书籍、音像制品、游戏、上网、看电影、旅游等类60%。
(2)你是否买到过伪劣商品或接受到不满意的服务?有过的80%;没有的20%。
(3)买了伪劣商品后,你是否想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想过的90%;没有想过的10%。
(4)买了伪劣产品后你是否采取了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的30%;没有的70%。
老师提问1:问卷中的第一个问题从满足消费需要的角度反映了同学们的消费可以归为哪几类?具体的数据又表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略)
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老师点评:人的消费包括物质方面的消费和精神方面的消费两大类,说明消费是个动态概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反映出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
老师提问2:看了问卷中的第二个问题的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
老师点拨: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具体到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经营者处于有利的优势地位,而消费者处于不利的劣势地位。从生产的规模、科技的快速发展、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和强大实力角度剖析,明确各自所处的不同地位,认识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和意义。
老师提问3:比较问卷中的最后两个问题的结果,你认为同学们在想和做方面为何出现巨大的反差?
学生回答:说出了各个方面的真实的原因。
老师点评:从消费者角度看,同学们具有的权益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够强烈,认识不够深入,只考虑自我的实际利益,怕麻烦等。从社会角度看,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执法、监督、服务等水平还很低。
(三)评析
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人,既注重了学生的潜质开发,促进了他们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又面向了全体同学,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的开展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又考虑了个体差异性,通过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使参与活动的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和特长得以发挥。如有的同学善于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就扮演了组织者、发言者的角色,有的同学侧重于动手实践,就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由于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反映问题来自学生生活,所以学生的回答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样,老师的剖析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易于收到实际效果。
三、情境活动
(一)活动情境——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主持人登台:观众朋友们,我们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在社会生活中都离不开消费,愉快满意的消费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消费故事却给故事主人翁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下面请看故事(学生表演):
五一节假日,一对好同学小明和小飞去相约去北京某商场买鞋子,他们到了商场转到一处鞋子专柜,看上面写着“全场4.5折,售完即止”的促销告示,便去问服务员:“有适合我穿的鞋子吗?”服务员一看他俩是学生,便说:“你们自己看,自己挑,都是新的,挑到合适的就去开票付账。”小明和小飞就自己挑选起来,一边试穿,试了几双以后,但总觉得有点不满意,最后不想买了。说:“没有合适的,我们不买了。”服务员一听,脸色立即阴沉下来:“说什么?不想买了,不想买,跑来干啥,真是吃饱撑的。”小飞一听顿觉没面子,便说:“谁没有钱买不起。”于是气冲冲的,拿着一双标价400的鞋子到收银台付款,收银员说:“400元。”小飞争辩说:“不是4.5折吗,180元钱?哪来的400元?”“服务员说:“那是指旧款,这是新款”。小飞不想买了,服务员说:“说买就得买,这是生意规矩。”小飞极不情愿买下了鞋子,并穿上鞋子与小明一起往外走,突然小明重重地摔倒在地,原来地上有很多水,本来地就很滑,再沾上水更滑了,小飞准备扶小明,服务员赶上来说:“我少了一双鞋,是不是你们拿了,把你们包打开让我检查一下!”小明和小飞同声说:“我们没拿,干吗让你检查?”服务员说:“不让检查就说明你们心虚,说明东西是你们偷的。”此时,围了许多人,小明和小飞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就让她搜了包。接着,小飞扶小明上医院诊断,受了点轻伤,花去医药费80元,小飞送小明回家途中,发现新买的鞋子有处地方脱胶了,最后小明和小飞一起说道:“今天真是倒霉透了。”
老师提问:看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有同学认为经营者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有同学认为故事中的两位同学,缺乏维权意识,没有敢于同商家的侵权行为作斗争。
老师提问:你们认为经营者侵犯了该故事主人翁的哪些合法权益?
学生热烈讨论,并结合课本知识归纳。
老师提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哪些消费的权益呢?
引导学生回到对消费者权益的法律知识认知上面来。
老师提问:如果是你们遭遇了这种情景,你们会像他们一样自认倒霉,选择沉默吗?如果不是,你知道采取哪些措施维护你的合法权益吗?
学生回答:(略)
老师归纳:作为消费者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所应采取的正确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
(二)评析
今日说法的情景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掌握知识,从而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再加上提问的启发引导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具体到抽象,把枯燥的法律知识转为生活化、情感化、体验化的东西,使得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从同学们对提问的回答中可以验证。
情景活动的创建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气氛热烈,打破了过去思想政治课的沉闷局面。小品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聚精会神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兴趣,再加上表演者是身边的同学,一种亲近感自然就形成了。
四、案例反思
实验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倡导“新教育”的理论,提出“反对灌输”,即来自外部的、机械的、强制的教育,不给学生机会的教学更是危险的,这样必然阻碍学生个体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就是瞎说一顿。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就是本着这样的教育指导思想,选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价值体现如下:
(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即不以封闭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发展为目的,整个教学活动注意激发动机,创设开放情境,实现生活教育、快乐教育的目标。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对话教学 目标清晰 幽默趣味 动静相存 立意创新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它包括: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这是新课程标中的要求。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对话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再是霸占课堂,独自表演,学生不再是洗耳恭听,鸦雀无声。而今的英语对话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教学为主,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要能够听得明白,学得轻松,尽情投入到教学中,使对话教学的内涵能真正地得以落实。
笔者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做一些分析并浅谈一点体会。
一、目标清晰的对话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8B Unit 4 A Charity Show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时,先用卡片进行单词、短语教学,然后用图片呈现fund-raising activities多种形式,将这些图卡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呈现一个个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创造对话,去体验raise money for charity的过程。在对话教学中,教者意在指导学生要积极地想方设法去为慈善作贡献,而且要引出中国的慈善组织。学生小组展开活动,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但仔细聆听后笔者发现,学生之间对话的并非围绕在中国有哪些慈善组织,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中可捐什么东西上,因此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
教者“精心”设计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这一活动实为一次合作任务,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合作的交互性、互不够,主要原因为教者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未能紧扣教学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关注的是可捐什么东西而并非是帮助的方式和话题的延伸。
在对话教学中,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对话教学中,我们的设计要体现出教学的清晰性,操练及拓展的内容要在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要拓展得太广。如果扩充内容太多,学生不能把握住重点,不知如何记忆。我们应该立足课本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操练并适当拓展,这样学生就清楚重点是什么、该操练什么,并边学边用,学用结合。
二、幽默趣味的对话教学
课堂上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只做旁观者,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老师看来是自以为努力准备了,却为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灵动起来,不得不迎合学生们的口味,投其所好,方能解决以上的尴尬场面。初中学生喜欢做中学,学中玩,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根据内容适当采取一些猜谜、实物展示、表演、游戏、简笔画、讲幽默小故事等教学活动来调节课堂氛围。例如:
9B Unit 2 Robots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要求讲授What can a robot do?的对话课,由于其构思巧妙,设计新颖且活动富有实效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者将抽象的、遥不可及的事物具体化了,让学生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可以自由发挥。教师借助玩具模型并运用拟人化方式交流,表达时学生毫无顾忌。农村的初中生在英语课堂上怕开口,怕出错,用这种模式,能克服这样的心理。
孩子的心,教师的心!如果你的教学能赢得孩子的心,这就是成功的一半了。由于该活动形式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组织有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别出心裁地将对话内容设计成人与物交流,对话活动趣味性大,实现了教学实效与活动预期效果的一致。这样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中运用,真正做到在学中用,练中用,以达到综合语言运用的目的。
三、动静相存的对话教学
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动”,是指朗读、对话,游戏等;“静”,是指学生的听、看、写、思考、想象等。“静”的范围应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复习。
8B Unit 6 A Charity show中的Welcome to theunit要求讲授How can we help people in need?的对话课。教者精心设计了相关海报,意在学生能脱口而出他们是什么样的弱势群体。可是没有预习的学生怎么能做到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预习,也就是在进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锻炼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接着在回答“如何帮助他们”时,教者未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且学生用单调的、一成不变的句型来作答,一是思维比较局限,二来同义句式未能体现出来,失去一个很好的操练机会。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其良好的英语思维也难以形成。如果教者能及时提醒学生“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in another way?”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学习气氛要更浓一些。对话教学中的动“多”静“少”,若一直处于动态,缺乏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课堂对话不能等同于我们平时的聊天,它不仅仅是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深化文本、活跃思维、提升思想的过程。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对文本作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澄清思考判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因此,英语对话教学中做到动静相存、动静有致,既减少了“平”、“淡”、“直”、“浅”,又提高了英语对话课堂的教学魅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立意创新的对话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重中之重。英语对话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所学课本的知识,更是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想、所感。
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中Reading涉及中学生无法平衡好学习与爱好之间的关系。教者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让学生在毫无设防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这样不仅锻炼他们的胆量,又操练了口语,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符合新课标的做法保留,对不符合新课标的做法进行剔除,再有创新性的渗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所以在英语对话课堂上,应该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赞扬鼓励学生一问多答,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他们通过启发,讨论,体验等教学活动,拓展视野,开发英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敞开思路,尽情发挥。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初中英语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为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服务。教师在设计对话教学活动时,只有真正关注到对话的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对话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范文5
设计意图:
亲亲家园幼儿学苑绿山环绕,空气清新,一座独特的过街天桥直通山坡近80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儿童乐园里设有可供幼儿参与种植的园地和可供采摘的果树,各种小动物,可供幼儿进行踏青活动。《纲要》中提到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资源。“踏青”活动能够使幼儿身临其境感受和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丽。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亲近自然,开阔视野。
2.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3.让幼儿感受春天的变化以及春天的美。
活动地点:
亲亲家园幼儿园山上儿童乐园。
活动人员:
中班组全体师生
活动时间:
4月10日10:00-11:00
活动准备:
1.教师确定参观的路线(过街天桥-石阶-山上儿童乐园)。
2.向各位家长做好通知工作,告知家长本次活动需要给孩子穿轻便的衣物。
3.幼儿人手一瓶白开水。
4.各班级老师要加强配合,保证幼儿的安全。
5. 班级教师对幼儿进行踏青活动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注意言行文明,爱护公物,不随地乱扔垃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游戏的形式让不同班级的幼儿相互认识,向幼儿介绍踏青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我们身边很多的小植物都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两个班级的小朋友要一起去踏青。有很多小朋友还互相不认识呢,我们一起唱《找朋友》去找一个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拉手和他做朋友。
二、 观察
带领幼儿沿着过街天桥,石阶散步踏青,感受春天的变化,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们边走边看一看山上的树林、花草、小动物它们都有什么变化呢?可以和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
三、交流
教师带领幼儿到小亭子底下遮阴,请幼儿小憩喝水之后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都发现春天到了我们周围有什么变化呀?我们怎么保护周围的植物和小动物呢?
四、放松
教师带领幼儿在山林草地席地而坐,梳理总结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请幼儿合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活动反思:
四月十日,春暖花开,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蜜蜂蝴蝶都飞来了。我们亲亲家园幼儿园中班组的宝宝和老师们相聚在幼儿园的山上儿童乐园,开展“踏青”活动,整个活动安排紧凑,幼儿兴趣高涨,现将本次活动的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活动前精心准备,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活动前,在各位老师的商讨和实地调查中,我们确定了踏青的路线,从幼儿园的操场正门草坪沿教学楼环绕。
二、围绕主题,活动纷呈
(一)小手牵小手,找到好朋友。《找朋友》这首儿歌拉开了我们的序幕,孩子们在欢快的歌声中,在老师的关注下,找到了不同班级的小朋友,相互握握手,相互笑一笑,相互深情地拥抱,这一个个镜头不断地在咔嚓声中留下,留下了欢乐,留下了友情。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范文6
那天,下着中雨,教室外面天色阴沉,地面有少量积水,我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应付着一年级的孩子们,家长在门外走廊上焦急地等待着……终于该讲的都讲完了,把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赶”出教室,少部分家长迫不及待地找我沟通。其中有个妈妈长得很漂亮,她的儿子是个憨头憨脑的高个子男孩,我记得刚刚把他分在了教室最左边。此时这个男孩正依恋地抱着妈妈的腰,脸埋在妈妈的胸口,似乎在呢喃着什么,而妈妈摸着他的脑袋正低声安慰着。突然,这个男孩推开了妈妈,跌跌撞撞地冲出了教室,跑入了雨中……我愣了一下,紧跟着跑出去找他,可他人已经不见了。回到教室,发现他的妈妈气定神闲地等着我,然后拉着我说:郑老师,你别急,外面有他爷爷,他不会跑丢的。我疑惑地望着她,教室里几个家长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搞懵了。也许是看出这位妈妈有重要的事情告诉我,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剩下外面两人了。那天,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我知道了这个“自闭儿”的故事:他刚一出生就做了心脏手术,没多久大人就发现他对声音没有反应,开始以为他听不到,但做了一系列检查证实他听力正常,最终,他被确诊为“高功能自闭”患者。
一
接触这样的孩子并不少。我很清楚自闭儿童的特点: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的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在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孤独离群,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8.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
9.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
10.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
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闭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属于自闭症的高功能人群,患者自我封闭,但智商高于其他自闭症患者甚至远超正常人。
二
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也算是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之后的相处中,我经常在QQ上、电话中跟他妈妈联系,在教室里、校门口跟宠爱他的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告状”。
他是个恋家的孩子,第一、二周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下课就扯着腿往外走,一分钟都不想在学校多留,老师想留他下来多做几分钟发音,他就会用号啕大哭来对付。记得有次课堂上我们做归类,他不想学习,一开始趁我没注意背上书包偷偷从教室后门溜了出去,结果被我一眼发现了。当他被我抓住的那一瞬间,他开始掉眼泪,企图博同情,无果,便开始惊天动地地哭号,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站在他面前看他哭,时不时跟别的孩子说两句,只把他看成隐形人。哭了十几分钟后,嗓子也哭哑了,没什么力气了,我很严肃地跟他说:***,哭是没有用的,今天你必须完成归类。他回答:我要回家。我严词拒绝:不行。此时,他奶奶想替他求情。我把他奶奶挡在旁边,认真地说:***奶奶,今天他要在课堂完成归类才能下课,你先别急,等他完成了,我就让他下课。***看到奶奶的身影,刚歇下来的哭声又扩大了几倍。奶奶心疼地坐在座位上等他,但在我的眼神示意下还是狠狠心不去看他。至此,我的心理战术才见成效,他很快就把归类任务认真完成了。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
1.提供给自闭症儿童多元化融合、友爱、温馨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给予每个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2.对自闭症儿童的学校教育目标和策略主要是融于集体。具体做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始终对自闭症儿童提出同样的教育要求(应根据其情绪、认知水平做出相应调整和妥协);二是对自闭症儿童要有一定的宽容、等待和耐心,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创造一个温馨、关爱的环境。
3.对低幼年龄的自闭症儿童,需要通过个别训练培养互动、沟通、接受指令的能力,启蒙遵守规则的意识。但必须逐渐减少个别训练,代之以融于环境的个别化教育。
4.生态环境中的个别训练为最佳训练方式,助教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式,学校要加强助教的配备,同时要注意助教方式的层次,以逐渐退助为目标。
5.每天有规律的运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