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1
由于中学生处在人生比较微妙、敏感的年龄段,自省、自律及判断识别能力相对弱化,在遭遇一些困难、挫折或家庭重大变故时,往往会产生悲观、烦恼、焦虑、狐独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发生行为紊乱,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面对中学生这些常见的心理危机,如果班主任或家长放任不管,错失教育黄金时期,后果将很严重,轻则神经衰弱,影响正常的学习,重则精神抑郁错乱,滋生社会问题。
下面是几则个案:
案例一:初一某女生,刚进校不到一个月,老师就发现她有吸烟、喝酒、打牌、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恶习。后来经了解她有这些恶习是因为父母平时对她的关心少,加之家里有一个残疾的哥哥,父母常为所累,家里经常闹得发生口角。
案例二:初二学生张某,初一时是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热心为同学们服务、遵规守纪的同学;初二时,上课变得精神恍惚,成绩明显下降,下课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后经了解,才知道是因为父母离异所致。
案例三:初三一男生王某与女生陈某“恋爱”,被老师发现并配合家长一起做工作,女生终于醒悟,与男生断绝来往;男生被拒绝后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阴影,时常精神不集中,无法安心学习,成绩跟着每况愈下。
不难看出,案例一和案例二所反映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其危机根源在家庭。这里涉及到一个家庭教育问题。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在教育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影响着孩子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家庭教育是以缩影的形式,几乎包涵了学校及社会机构的影响具有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值得注意,这包括:家长的教育期望值,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家庭的情感氛围等。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来看,相互渗透、多方面联系配合,可以有效地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支持。
上述两个案例,案例一属于典型的家庭情感氛围淡漠,致使孩子在尚未完成从家庭的强烈服从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即受到情感打击,造成心理危机。案例二则与家庭单亲式教育有关。所谓单亲式教育,一是指双亲虽在,但经常是由双亲某一方实施教育行为;二是指离异家庭。很显然,该案例属于离异家庭单亲教育。这种特定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孩子,其教育的缺陷是很难修复的,它需要从别的环境里“移情呵护”,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给予特别的情感关注,其中班主任及其他接触密切的人员能否有恰当的情感给予是关键。
案例三,便是常见的所谓早恋问题。青春期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冲击,已经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正确处理青春期问题,是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呵护,是对学生青春期成长的负责。尽管社会开放度已今非昔比,但青春期问题在我国各地仍属大问题。初中学校对此问题无法回避,如何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广大学生安全渡过青春期,值得大家思考。
对于上述学生心理危机,作为班主任应怎样处理?首先,班主任不能歧视学生,应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满腔热情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让学生对你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把你当成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中学生可塑性较大,教师一定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再次,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协调好社会、学生和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另外,班主任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决不能一把钥匙开万把锁。
如何让学生避免心理危机呢?我以为班主任应做好下面的工作:
第一,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班主任工作要有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利用发展性的教育观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烦恼,形成学生的心理能力;正确看待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相信明天更美好。
第二,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关心他人;遇到困难找家长或老师,做到心情开朗,同时多看有益的书,提高生活情趣。
第三,针对家庭因素诱发的学生心理危机,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不是一种特殊遭遇,不少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时,应当培养学生“以德报怨”的胸襟——心远地自偏,内心就会平静地看待这一切。至于青春期问题,不可惊讶,不可棒打,承认是一种正常心理需求,不过,应当让学生明白,过早地选择,意味着过早地失去;今日令你着迷亮点,明天说不定就会黯然失色。坦留言早恋的情感美好,如实告知其中不利影响,学生会从心理接受,一切将会释然。
第四,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班主任应经常提醒和开导学生,一个人不经挫折就不成熟,不经磨难就不能真正长大,遇到挫折困难,要顶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志坚强,精神乐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中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39-02
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据新华社近期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受环境及自身因素共同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而且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1.学校环境因素。当前的中学教育体制中,多数学校都是在题海战术中考试排名次、分快慢班、抓升学率。部分家长是分数控,只看分数,不善于和子女进行思想沟通、分析原因,中学生正处于思想上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阶段,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因素随之而来。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婚变家庭、留守儿童等情况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养成孤僻、自卑、唯我独尊、冷漠、自私等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有位离异家庭的学生说:“父母离婚了,父亲马上又结婚了,看着悲悲戚戚哭泣的妈妈,望着父亲的笑容,觉得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从而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不良的家庭环境不仅仅造成厌恶、悲伤等情绪,而是心灵深处的创伤。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由于中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复杂的状况,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具体对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建设。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坚定的信念、高素质的涵养、理智的行为、充满关怀的爱心等优秀品质,都会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态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表率的作用。例如:我校通过专题讲座与研究讨论相结合的沟通与交流,提倡活动观摩与自主实践、经验介绍与案例研讨、面授与远程等方式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家校联系模式是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加强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家长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学校应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例如: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开家长会;将普访、随访和定期访问相结合,进行家访;鼓励家长主动来访等等模式。
3.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针对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些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尽情倾诉,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等。
4.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中学生人生观、理想、信念、兴趣、态度等心理品质的形成。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大自然中的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只有将不良的社会因素进行抵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环境才能得以净化,健康成长。例如:有的学生利用放学的时间去网吧上网,浏览不健康链接、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要建议政府制定杜绝青少年进入网吧等社会场所,另一方面要进行“绿色网络”建设,将一些毒害青少年心灵的不良物质过滤掉,还孩子一片纯净的蓝天,摄取正能量,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中学生在此阶段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紧密合作,通力合作,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指导为核心、社会环境为保障,构建、织造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倾注全社会的教育力量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真正解决,才能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永健,仇玺萍,杜文东.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0).
[2]邓厚才,杨敬源,邓冰,庹安写,黄列玉,杨平,包毅敏.贵阳市城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08).
[3]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3
论文摘要:中学生的诚信意识决定着明天的社会信用。在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有重大的责任,三者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诚信教育效果。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估价、辩证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诚信道德
在中学生中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教育,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活动的蔓延,一些家长在日常行为中不讲信誉的行为,都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在诚信过程中受到欺骗,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欺骗转嫁给其他同学;有的同学内心想说真话,但是又不愿在老师面前说真话,怕说了真话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对不关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既不得罪老师,也不愿得罪同学,做“老好人”……
二、教师要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的魅力是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试想,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可能会不信任他,他也就难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好学生。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只有这样,才会不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榜样的力量。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教师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学生的。
三、实施诚信教育,须净化校园环境
第一,学校应该形成一种人人讲诚信、处处有诚信的氛围。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在日常学习中,针对同学中出现的脱离诚信的现象,教师应该发现苗头,及时加强引导与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他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也是在学校的大氛围中实现的。学校要营造诚信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处处感受到“诚信”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益处,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远离虚伪和欺诈的环境。这是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二,学校要深化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要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之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到诚信道德对其成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和主动地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体验互动中学会诚信做人,恪守诺言。比如开展无人售报活动,即在校园一角设置无人售报箱,给出报刊单价和投币箱,由学生自己投币取报,并组织学生轮流管理负责清点报纸和钱币,并把每天的情况作记录,写下自己的感想。小小售报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记录情况、发表感想等形式,使学生真实的体验了校园的诚信状况,并作出反思,较好地达到了诚信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形成诚信道德的校园舆论氛围。学校在实施诚信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板报、校园广播、电视和校报,宣传诚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诚信光荣,不守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真正形成“诚信者受赞扬,不守信受贬斥”的校园氛围。尤其对校园发生的不诚信的事情,要看准苗头,认真对待,及时进行舆论谴责。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密切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现在诸多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诚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或者理论的灌输,更多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政府职能部门在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中,要有号召,更要有行动。诸多报刊、电视对不诚信的案例宣传,在广而告知市民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作用。社会的倡导、号召和公务人员的以身作则都会在无形中对学校诚信教育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4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时常干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日渐增加并趋激化。目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思想表现错位,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学生的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道德观日趋现实,集体观念不强,以个人为中心;网络道德认识紊乱、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劳动观念淡薄,追求个人享乐等等。
人的成长发展深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行为,需要正确的理论引导和有效的实践干预机制。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现代学校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学校教育才可能开花结果。社会机构、团体则可以通过为道德教育提供场所、为学生探讨道德问题提供交流机会、为未成年人创设规范和有序的道德环境等履行德育义务和责任。
建立多方位合作德育联动机制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德育为先”表达的并不是教育序列的问题,而是对教育的核心与本真内涵的一种界定。目前在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德育。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德育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拳绣腿、应景花瓶。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关键在于如何真正落实、讲求实效。
要确立“重引导、严管理、重实践、严规范、重特色、严程序”的工作思路和“教学为主、全面渗透;教师为主、全员参与;学校为主,社会配合”的工作原则,建立以学校为主,多方合作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干预机制。具体做法:第一,学校要健全领导机制,形成以校长、书记负责,政教处协调,各部门配合、年级组、班主任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组成的校内立体化管理模式,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第二,加强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用高度的责任感与强烈的爱心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三,构建以人文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为主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在深化德育理论的基础上推进思想道德品质的实践。第四,完善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德育能力激励机制。第五,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六,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建立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通过定期交流信息、分析情况、共商对策,使学校与社会结成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共同体。
构建师师合作的德育引导机制,优化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人力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教育学生。”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潜移化地塑造着学生尚未成型的道德人格。首先,全体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道德精神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精神的体现者。科任教师或服务人员同样应当用个人特殊的育人方式,对学生发挥道德影响。其次,老师要以教育家的智慧,挖掘工作中的德育元素。学校中的教职员工无论从事哪个学科的教学,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找到育人的契机,“德育渗透”更多地就表现在这里。最后,构建以班主任为骨干力量,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师师合作德育引导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德育工作平台,整合提炼教师们的德育优势,形成系统的德育引导策略。青年教师必须经过至少3~5年班主任的岗位的锻炼,学校要形成班主任工作的“传、帮、带”机制。对于学生管理上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班主任、年级组、政教处等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要经常性地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教育管理研讨会,摆出事实,共同商讨,找到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
构建师生合作的品行矫正机制,优化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模式
构建师生合作的品行矫正机制,首先积极建设人文课堂,重视探索学科德育。中国儒家教育早就强调“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教之于事而喻诸德”。叶圣陶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基础,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注重学科的人文意蕴渗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师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创设充满关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挖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环节的德育因素,强化对学生的品行熏陶。其次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和管理艺术,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评价制度,加强学生品行始发期的激励与纠偏的及时性;最后,要重视转化工作,建立待进生档案制,切实落实帮教措施。以年级组为中心,各任科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对策,齐心合力攻坚突破,抓好典型。
建立青少年犯罪预警机制,在党员教师、组长、班主任中开展“待进生帮教结对”跟踪活动,有侧重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有效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最后要强化德育科研意识,加大理论探索力度,推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组织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认真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撰写德育案例与反思,重点加强对待进生的教育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多层面、多角度地实验、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构建生生合作的德育互助机制,优化
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生成氛围
社会学研究表明:同类群体的影响力往往对一个人品行形成有重要的干预作用。中学生最主要的交往群体是同学,相同年龄、相近的认知结构,使得他们更能够相互认同、相互模仿、相互接纳。在发展提高传统的纵向德育机制基础上,构建横向的生生合作德育互助机制,可以优化中学生良好品行生成的氛围,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社会公德为准则,以班集体文化为载体,以共性加个性的实践活动为内容,这种生生合作德育互助机制主要包括:以加强班集体凝聚力的内涵建设机制,以促进学业进步的互助机制,以增强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机制,以培育兴趣爱好与特长的社团活动机制,以发展个性与健康人格的自律与监督机制等。
通过建立有效的同伴合作机制,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学习互助、行动互补,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构建校家合作的德育共振机制,优化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结合,发挥各自的特长,互补不足,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家长与教师都是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立场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彼此实践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家长与教师应互为协同,畅通信息渠道,共同致力于教育,建立起“教育伙伴”关系。在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机制的基础上,要构建常态化的家长学校,宣讲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模拟家庭教育情景,剖析典型案例,为营造好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要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援助机制,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教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要充分发扬民主,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发挥家委会的作用,鼓励家长代表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监督学校的办学绩效,共商学校教育发展大计,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构建校社协作的德育互动机制,优化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区域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是相应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在社区之中,社区包含着学校,学生既是学校的成员,也是社区的成员。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德育通过共同生活的社会实践来进行,只有在共同生活中通过参与、协作、默契,才能养成道德,离开了群体生活,很难养成道德。”社区是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社区的德育资源是新时期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有效平台。学校要通过社区管理部门和关工委员会主动与社区携手,实现德育工作信息系统同步,德育工作计划同步,德育实践活动同步,德育干预措施同步,德育效果评价同步,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5
关键词 中职生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人的一生,需要接受的教育是终身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如果将人接受的教育分类的话,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三类。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为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的挖掘人的潜能,让人得到最好的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社会教育则是通过社会的风气、文化、风俗等影响人的发展,从这三种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对人的发展起到奠基与启蒙的作用。所以,当我们看到中职生身上出现问题时,我们就不得不从家庭教育中寻找根源。
1中职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问题学生背后一定有一对问题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父母给孩子创造怎样一个家庭教育环境,决定着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可以想像,一个和谐、健康、快乐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是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让我们从家庭这个根源来寻找“问题学生”的原因。
1.1新“读书无用论”
新的“读书无用论”左右着中职生家长的大脑,他们认为孩子读与不读,有无所谓,读职业学校也不过是出来给别人打工。家长就认为中职教育无用,根本不理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绝非一朝一夕可见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荒废孩子的学业,读书就真的被变成了“无用”。
一般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成绩差,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老师就会建议他们选择中职,而家长也认为中职学一门技能,是就业的捷径。然而,大多数家长对读中职的孩子没有什么指望,只说的是“让他把年龄混大一点,好出去打工”。他们这种悲观失望的态度,导致他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1.2过渡权威或放纵
中职学生有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里面去,一般叛逆、轻生、撒谎、打架斗殴、冷漠等这些问题,都与家长的教养方式离不开的。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教养方式多为两种极端,即过度的权威或者过度放纵。
案例1:唐可(化名),女,16岁。在班上是典型的问题学生,只要班上出现违反纪律的问题,基本上都有她的名字。该生每一次犯错,都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如有一次和家长吵架,离家出走,父母找到后,把她用绳子栓起来打。
案例2:安利(化名),男,14岁。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在家和爷爷奶奶过日子,对于他的学习和学校的生活,父母从不过问,爷爷奶奶又不懂,更管不了。该生常常逃学上网,打架斗殴,偷东西,结交损友,因一次与其他几名社会小混混偷盗,而被抓进了教养所。
权威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存在问题的,过度的严厉,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叛逆,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同样的,放纵型家庭教育也还让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不利的,过度的放纵也就是溺爱,这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当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关注和爱的时候,孩子就会轻生,认为自己来到世界就是多余的。从案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对,不能及时的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或者不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力量,可能让孩子误入歧途。
1.3缺乏尊重和信任
中职生这个群体很特殊,因为这些孩子,既不是传统观念的中学生也不是大学生。中职学校的管理也很特殊,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管理很严,类似于中学,对学生的成绩学分的管理又类似于大学。中职的这两个特殊性,也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同时,对于中职生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有些家长对于上中职的孩子不够重视,认为读中职的孩子已经没有任何的希望,只是混混日子而已,甚至有些家长在言语上直接重伤孩子,不尊重孩子,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常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自信,那么他的人格就不健全,对他将来的发展就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下一代。
1.4重男轻女
中职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以鼓励赏识为主,教他们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建立自信,如果家长乐意与学校配合,就能使孩子的学习或者行为习惯得不到很好的纠正,但是,有些农村的家长,仍旧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认为女孩子读多少书没有用,将来都要嫁人,还不如早早的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案例3:有一个小女孩,叫小文,14岁,来读中职,是属于年龄比较小的了,但是这个女孩很懂事。在学校里学习认真,乐于助人,很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才读了半年,她的父亲就叫她和亲戚一起出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小文不同意父亲的做法,父亲把小文关在家里,不让她去读书,也不让她吃饭。学校老师还有村干部知道此事后,都去给小文的父亲做思想工作。小文的父亲说,读了中职学校还是一样的去打工,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让她出去挣钱给她的弟弟上学还差不多。最后,小文的父亲还说:这是我的家事,与你们何干。
案例中小文的父亲重男轻女观念严重,且不配合学校教育,过早的将家庭生活压力强加给孩子,一意孤行,这样侵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的相关合法权益,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2改善中职生家庭教育问题策略
2.1建立家长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不止中职生的问题可追究到家庭教育的根源,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或多或少从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政府、学校、社区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婚前家庭教育学校;学校设立家长学习班;社区开设家庭教育辅导班,同过学习和宣传,让家长接受科学的教养知识,以达到科学的教育孩子,帮组孩子健康成长。
2.2家长要多鼓励支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必须要努力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应该从小时候做起,尤其是到了中职的孩子,更需要自信,所以中职生家长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中职生因为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灵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的自尊心就更加的需要家长的尊重和保护。在中职学校里,自卑的学生很普遍。有些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下,变的非常懦弱。让他做什么事,他连想都不想,“我不行”三个字顺口就说了出来,这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遇到事情总是向后退缩。自卑是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偏低的评价或对自己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它不仅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2.3男女平等,重视孩子的学习
案例4:王生龙(化名),90后,从小便是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不是来自父母,而是老一辈。我是独生女,至少在户口上是这样,实际上父母为了生男孩生了3个,结果三个都是女孩,另外两个因为家庭经济不允许,送给了别人家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父母这么执着地生小孩呢?原因在于爷爷奶奶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老妈当年因为生了女孩没少受到爷爷奶奶的指责,坐月子期间各种不公对待。据老妈说,当年我出生后,奶奶得知我是个女孩,泪洒医院,然后我爷爷干脆抱都懒得抱,直接扭头。
案例5:于萍,女,16岁。该生在校已经一年半,只有一年就毕业了。学习认真,对师长有礼貌,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有一天,她的母亲突然打电话给他说:你不要读了,家里也没有钱,你回来去打工挣钱给你弟弟读书……。
王生龙告诉我,他的名字都是爷爷取的,象男孩子,因为爷爷奶奶都希望自己是个男孩,然而,得知出生的是女孩的时候,爷爷奶奶直接不理睬。
如今的家长,要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就必须丢掉重男轻女,坚持男女平等,男孩女孩的学习一样的重要,要将孩子的学习当作家庭的重要事情来做,不论家里有多忙有多艰难,也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才是第一位的。孩子学好了,长大了,懂事了,家长也能从中找到成就感。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中职教育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中职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中职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更应该得到社的关注。中职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中职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还有中职生的成长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关注,都应该尽力的帮助中职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简介:唐米香(1985-),女,汉族。贵州省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职生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美]高夫,[美]托马斯,[美]切瓦特桑.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M].刘华,陈立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9.
[2] 郑日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12,10.
[3] 任勇.现代中职生成才导向[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02.
[4] 吴持英,沙江主.现代家庭教育指导策略[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6.
[5] 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9.
[6]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6
一、热爱祖国,崇尚文明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刚接触社会,思想并不成熟。加上现在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更是宠爱有加。一个孩子的品质好坏,我们不但可以通过他的平时语言看出,也可以通过他的日常行为举止得到答案。一个三岁小孩通过电视看到中国和日本的战争片时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对欺负自己国家的日本人恨的是牙痒痒。这不需要家长教,孩子自己就知道。这说明孩子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是他平时总是破坏学校公物、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欺负其他同学。这就是我们的德育工作,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爱祖国,更要让他爱学校、爱家庭。我们要对他的文明意识加强教育。没有一个人不痛恨背叛祖国的人,也没有一个人喜欢没有文明素质的人。我们既要爱国也要讲文明。
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道德教学规范中对小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诚信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教育小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尊敬师长,爱护环境、遵守纪律、诚实守法,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提高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到全面发展。
三、相信科学,积极进取
封建迷信思想在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对科学进行推崇。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在实践教育中,我们要通过最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讲解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并且通过参加劳动让他们在道德情操、进取精神、创造精神、竞争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和体验。相信科学,遵守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