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57-03
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是适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下文中称“概论”课)教学的两个重要教学方式,如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把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专题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用案例教学来深化专题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提升学生兴趣、增长学生知识能力的作用,这对于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意义。
一、“概论”课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前提
“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领域广、涉及时间跨度长,特别适合专题教学。通过不同的专题讲授来加深同学们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来整体把握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得到众多专家和许多高校教师认可的重要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长期以来就是在这门课程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更是得到各级领导机构的认可和推广,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这就为把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准备了条件。要做到把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科学结合,必须坚持如下前提:
1.正确认识和运用“概论”课专题教学。“概论”课特别适用于专题教学,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这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专题,按专题讲授是当前“概论”课专题教学的重要模式。
首先,要正确认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目的。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为整体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服务的,是为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不能仅仅重视不同专题的讲授,忽视甚至无视这些专题作为同一门课程内不同专题的性质,割裂这些专题之间联系;不能不顾这些专题作为“概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性质,把这些专题当做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来讲述。否则这些专题教学就只能成为其他学科的普及讲座、当前热点问题的简单分析,很难起到“概论”课的应有教学目的。
其次,要正确认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优劣点。专题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讲授内容大、空等状况,深化研究层次、提高研究水平。专题教学深化了授课知识的相关度、整合度和扩展度,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有助于授课内容专题化、系列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认知、加强认同、提升自觉。专题授课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选定若干专题进行教学,力图达到“专”、“精”、“深”、“实”的教学效果[1]57。可以使讲授的着力点放在“对学生看书和思考提出要求、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学术层面的阐述等。”[2]5总之,专题教学是一种特别适合“概论”课程,特别有利于提升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题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单独承担“概论”课程的教学。“由于专题的特性,完全采用专题讲述的方式不能全面掌握这门课程。”[3]470要充分考虑到这门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考虑专题教学可能会对这些特性的损伤,对于各专题都涉及不到的知识点,要坚持其他讲授方式,使之和专题教学相结合,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2.要正确认识和运用“概论”课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最近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强调、提倡的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抓手”。“案例教学是一种方法,运用于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4]4在“概论”课讲授中,案例教学既有自己的优势,也面临着自己的劣势。“概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政治性极强,和现实联系极为密切的课程,更多的是从历史的大视野中,从国家发展的全局中来论述中国化的进程、成果、意义,来论述党和国家的基本制度、重要国策及其实践形式和效果。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案例教学可以通过鲜活的案例提升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在大范围、大视野中来考察、比较中,运用较多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在国家、社会的发展实践中来证明“概论”课程内容,因此“概论”课案例教学有它的局限性。“个案并不能代表全部,精心选择的个案往往并不是普遍的现实。”[5]65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几个例子来论证一个基本制度、基本国策的正确性。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包括案例文本、案例问题、案例解答和教学建议等内容,讲述一个教学案例需要较长的时间,“概论”课程内容的丰富和课时的紧张决定了不可能在教学中大量运用该教学方法。一般而言,一个专题中“安排一、二次案例教学即可。”[6]729要对案例教学精雕细琢,运用恰当,防止出现不良效果。
二、“概论”课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案例教学 思政课 思考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较大。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担任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新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对思政课堂的作用和意义
(1)案例教学提高学生驾驭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能力。把单纯的说教转变为活学活用,通过“从例到理”或“从理到例”,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可以更好地驾驭和扩展自身的知识体系。(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攻克教师提供的案例难题,学生将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条理分析、全面思考,最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自学自研潜能。(3)基于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法研究,无论是思修还是毛概,亦或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理论性是思政课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借助案例教学,将使课堂活跃化,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思政课堂中的特点
1、案例应具有时代典型性
思政课堂以前常被诟病过于枯燥,究其根本是由于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思考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过于艰深的理论以及社会化的认知必然会令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具有时代典型性的案例,这种案例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生活的典型现象,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参考价值,并紧密结合时代生活,学生在了解并分享这个案例的过程中不至于感到脱离个人社会认知范畴。选择案例引入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就是让理论知识有“温度”,将之更拉近于学生的认知范畴。有些教师在引入案例时引经据典、东扯西拉,结果冲淡了案例的核心意义,往往引起的是学生的“题外话”,这样的案例教学都是失败的。因此案例的选择务必要抓住简洁的特点,紧密结合时代并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
2、案例应保证客观真实性
思政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只不过是具有高度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化精髓,因此学生很难通过自身浅显的社会认识去内化。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保障案例的真实性,必须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这些事件也必须具有完整性。很多教师在引入案例时,不关注事件的完整性,给学生的都是一些片段,学生在分享和了解这些片段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质疑,认为事件本身是虚构的,这都会影响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和学习的能动性。一旦学生产生了一些反感质疑的情绪,就必然影响到学习效果。
在保证了事件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案例阅读技巧,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的信息,抓住案例所呈现的关键要素。学生如果能够在案例中找到关键要素,主动去分析思考案例,这样的教学要比教师的纯讲解分析更有意义。而案例阅读技巧的训练需要教师先对案例进行详尽的阅读和分析,教师能够把案例由厚读薄,由大量信息删减到关键信息,再找到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要素,这都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职高专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及成效评估
1、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确定案例教学法策略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直接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强调“应用型”。与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师资水平、学生知识储备,还是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目标等,都有待于完善和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每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学到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从事与该课程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因此,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政课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而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最终对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求异思辨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案例引入教学的操作原则和成效评估
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1)选择符合教学计划的案例: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时,在案例的选择上应遵循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客观性、启发性、导学性、析理性和激励性等原则。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案例内容、篇幅大小、时代价值等)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案例选取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能够将案例进行初步整合,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对案例引入的环节和案例性质进行严格设计和评估,以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每一个案例真正有效地与理论知识相勾连,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启发、由抽象理论到实际应用的作用。(2)设置配套的案例还要思考的问题有:问题难度、质量、数量、与案例内容的吻合度等都必须恰到好处,应由简到难、由国内到国外,循序渐进。除此以外,教师要善于抓取所提供案例中对课堂教学最有效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旦学生的关注点发生了偏颇,就能及时引导学生遵循教师提供的思考要点或阅读案例的方法回归知识学习的主体。(3)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必须要提前考虑到学生课前准备是否主动、教师课堂准备是否充足、学生学习兴趣能否提高、重要知识点是否掌握、教学进度是否科学、学生反馈意见如何、未来如何改进等因素。
如何评估教学案例的成效,往往需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去展开,因为课堂是一个综合的特定环境,课堂教学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关注课堂上学生对案例感兴趣的程度、探讨的热情、因案例而引发的思辩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评估案例的引入是否有效。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范文3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形象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门课程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内容庞杂、广泛,理论性极强,抽象性和概括性极高。如果授课方法不当,就会出现教学枯燥、空洞、乏味,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同时,许多学生也认为《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太抽象、难于理解,多是泛泛而谈,课程逻辑性太强、太严密,让学生难以产生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而案例教学法能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使该课中非常不好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把《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在详实、具体的案例中鲜明生动地体现出来,由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理论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案例教学也会消除学生因理论的过度抽象所产生的厌倦情绪,让学生在兴趣中理解、认同相关的理论。如用“给黄鼠狼(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例子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原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案例教学符合该课的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达到简单的单向传递,很难促进学生的深思和创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而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能为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引入生动活泼的案例,学生在案例启发、带动下,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既增进了师生的了解,又理解了理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激发了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一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和说服力。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恰好成为理论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透过案例能使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都是来源于人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鲜明生动的生活案例,有效地将社会这个大熔炉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结合实践教学,通过社会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学习该课的思维意识,并且积累社会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解决学习该课中的问题,还获得了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
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的选择 对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适当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喜好。具体来说,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掌握处理事件的方法和原则,有助于带给学生思考和启发,理解教学知识,尽快地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的选择,应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事件,选择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时代性原则。在信息瞬息万变、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他们对现实问题很感兴趣,但也存在无人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遗憾。《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时俱进,所选案例要能及时反映学生近期比较关注的问题。例如,我国“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反映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即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个人隐私更容易被窃取。通过近期案例的热议,使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良好习惯。
专业性原则。案例的专业性主要指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即把基本原理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带有具体的专业特色。比如,认识论中在阐释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时,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发展”举例,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举例。
在选取案例时尤其要注意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文科一般多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案例,而理科应多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案例。比如,用来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的经典案例:“对称性革命”(选自杨惠民等编著的《哲学基本原理教学案例》),这个案例由于涉及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专用名词,所以只适合理科学生,对于文科学生就不合适。因此,案例的选取首先要确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选取适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案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的呈现 案例的呈现最主要的是呈现时机,也就是在讲解理论之前呈现案例,还是在之后、之中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对时机把握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时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慢慢体会和把握。传统的方式是讲授原理之后增加一些案例,再进一步论证、阐释和具体化。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的整体性,不能充分体现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因而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放在原理之前呈现的方式就是首先给出案例,结合原理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再总结出原理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但是比较耗时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案例适用于比较复杂、比较抽象的原理的讲解。通过案例的引入,既可以进一步阐释与论证前面内容,又可以提示和引导即将要讲述的内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可以说,每一种呈现方式都各有千秋,具体运用哪一种,要围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根据原理和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不要每次课都采用同一种方式,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会降低授课效果。
案例的分析和总结 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对所选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在对案例进行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围绕题目展开讨论,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不要离题太远。讨论、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教师要予以充分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倾向以及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因势利导,把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此外要注意,教师的总结不是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的综合,而应当在肯定、修正的基础上有所升华,通过总结提升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观察问题,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案例教学法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运用时要注意:案例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教师一定要摆正案例在课程中的位置,不能主次不分,为了使课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果那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辛勤.《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案例选取原则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2]杨惠民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仕伟.浅析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4]张立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阈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2(2)
[5]姚作忠.试谈党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6]李树喜.政治理论课的魅力――陶祖伟老师讲课侧记[J].人民教育,1980(6)
[7]王德源.谈谈党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1(0)
[8]吴树青.要重视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J] .教学与研究,1980(4)
[9]刘汉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政治课质量[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7)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库;案例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的课程。建构质量较高的案例库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基础”课案例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增强教学效果;有助于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本文结合笔者参与“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实践,对“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做如下内容的探讨。
一、高度重视案例库的建设
“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对于开展案例教学、加强“基础”课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工程的有效落实,需要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院、系以及教务处、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都应当相互配合协作。在经费保障、规章制度、技术支持、师资培训等方面切实保障“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高校各方力量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基础”课精品课程负责人应该直接主持和管理案例库建设,组织案例库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防止出现精品课程缺乏案例库的现象。此外,构建“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不仅需要精品课程负责人与参与成员的重视,还需要要调动全部“基础”课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案例库资源优势,从而进一步地推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
二、规范案例入库的流程
为了确保案例库建设的有序进行,为了确保入库案例的质量,需要规范案例入库的流程并严格遵守。“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入选流程如下:
确立案例主题。按照“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与各章节教学内容来确定案例主题。“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成为我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收集案例原始资料。“基础”课案例的收集主要有从现成案例中选取适合案例、加工整理报刊电视网络等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事迹素材、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编写新的案例的三个来源。同时,要以收集近两年内的资料为主,以保证案例的时效性。
编制案例。不论何种类型的案例,都要按照统一的组成结构和格式来编写,即应包含案例标题、案例正文、案例问题、案例评析、教学建议等内容。同时案例叙述语言要生动精炼,案例文本长度要恰当,以小型案例(1000-3000字)为主,以大型案例为辅。
评审案例。案例的评审筛选应由“基础”课精品课程负责人与案例库建设成员依据目的性、客观性、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时效性等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共同讨论决定(否决或修改或通过)。只有符合标准的优质的个案才能进入“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
案例入库。选定的个案要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格式上传到“基础”课精品课程网站的案例库中,同时要按照案例库技术指标对其进行加工、转化、优化等技术性处理,将案例资源加以整合建成案例库。
上述步骤,基本完成了“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但为了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案例库的资源,还应有最后一个环节——案例库的共享和动态更新。不论是本校师生还是外省外校的师生都是可以共享案例库资源。同时,要有专人对案例库定期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对案例库进行扩充、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案例教学的需要。
三、多方合力共建案例库
要建成一个持续的案例来源系统,需要具有一支强大的案例采编队伍。“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采编队伍,应是以精品课程建设成员为主,非课程建设成员的其他“基础”课任课教师、本校学生、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可以提供案例素材的非学校人员等多方力量的共建队伍。“基础”课精品课程的建设成员往往都是本课程的专家或优秀教师,他们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善于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将案例素材中蕴含的理论问题加以提炼、概括,编写出优质的案例,理应是案例采编的主要人员。其他“基础”课任课老师虽然不直接参与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但他们作为一线教师,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到更有价值的案例,同时也可以在运用案例教学中发现已有案例的不足,从而推动案例库的完善。同样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人员可以提供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真实案例素材,有助于编写出新颖的高质量案例。
此外,我们还应鼓励本校学生积极参加案例的编写,大学生作为“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学习讨论案例的主体,也是案例库建设的服务对象,因而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青年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心态开放,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案例会有多层次的多元思考,这些想法可能是教师也未曾考虑的,学生的参与可以增加案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完成实践活动或作业的方式,可以发动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案例材料,既可以减轻教师搜集材料的负担,提高教师编写案例的效率,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搜集到身边同学的或学生关注的热议的案例材料,从而丰富了案例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缺乏采编案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生采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编制案例,必须经过教师进一步的加工整理,才能充实到案例库中,保证“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质量。
四、完善案例库建设的保障系统
“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首先,资金保障。建设“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耗时耗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获取案例原始素材的调研费用、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费用、案例的编写开发费用、案例库管理和维护费用、案例师资的培训费用以及外部联系费用等。案例库建设是多环节的长期过程,很多琐碎的工作是无法量化无法物化的,因而学校层面不能只是按照其他科研经费的报销流程,出成果后凭发票报销,而应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评判所需金额并确保资金到位。
其次,制度保障。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中, 要建立完善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如案例入库标准、案例评审制度、案例采编激励制度、案例反馈制度等。根据当前案例库建设的实际,需特别强调的是案例采编激励机制。目前,案例编写既不能算工作量,也没有相应的奖励,对教师职称晋级评定也没什么价值,案例写好写坏都一样是免费劳动,很多高校教师都是出于完成任务被动的开展工作,严重缺乏编写案例的热情,如此很难建成高质量的“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因此,高校应该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和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案例资源研发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案例采编人员激励机制,包括科研评价体系的健全、案例编写奖励机制、案例采编者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等,调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采编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不断发展。
最后,技术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也必然需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包括案例库内容上传、案例库网页的优化、案例库的共享与应用、案例库的维护和更新等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很多“基础”课案例采编人员虽然采编能力强,但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则可能不足。因而,“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就需要学校网络技术中心甚至校外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支持,实现案例库的数字化、技术化,增强案例库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殷 荣.刍议军队政治工作教学案例库的发展和完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6).
[3]张晓,闫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库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立体化”教学模式;三个阵地
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渲染力与感召力。因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殊使命的实现要求建立“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达到一般意义的育人要求,还尤其应立足办学实际,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与现代化实践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为根本。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要求建立“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出现诸多问题,我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重视程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更多期待。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采取强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增强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正确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需建立“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其现实生活中是“立体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逐步成熟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期,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同时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经过认识、情感、信念、意志等反复多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对社会各种复杂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进行知觉、辨别、分析、选择、吸收、运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观念的复杂过程①。因此仅靠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难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是大学生正确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构建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独立学院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三个阵地”为核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教学评估、社会实践均体现立体化的新模式。
(一)课堂教学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视域下,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师德水平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课堂,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授课质量。把握好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及实践性原则,做到课程的知识点同学生的兴奋点相联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
1、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的立足点是在坚持基本原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内容上的拓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论水平、心理状态和自觉性方面存在不足的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此门课程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本门课程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选实例提供思维材料,引人入胜。例如讲到人生价值及人生意义时可以结合学生们比较喜欢的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中的快递哥窦立国成功的经历引导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涉及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引作用时,可以结合《非你莫属》节目中身残志坚吴建平的成长经历,使学生们感同身受,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讲到大学生择业和创业时结合《非你莫属》节目中的断臂男孩赵亮用双脚创造未来来鼓励学生们勇敢实现自己的人生。通过这些与他们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创新中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在课堂共同参与的过程,就是课程内容创新的过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成为“吸引学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典型式等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调查了解到学生们对目前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如社会道德逐渐缺失问题、腐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并且就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视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途径有:通过精选实例提供思维材料,从而引人入胜,例如涉及到社会道德意识逐步缺失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简短视频――“范跑跑”事件、“小悦悦”事件等,使学生们通过情景再现,真实感受到此问题值得关注,进而发人深省。
典型式教学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采取典型教学法.把各类典型引进课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深层次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因此从正反两方面采用典型教学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性。例如讲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正面案例――“最美司机吴斌”和反面案例――“范跑跑事件”,针对这两个案例,作为教师可以积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启发、带动学生向先进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运用反面典型警示和教育学生,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实践教学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第二阵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性,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需广泛推进思政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
针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等问题,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知识的综合培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广泛推进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高效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专业和课程合理选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环节,不断改进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益。如针对大学生缺乏文明素养、感恩心缺失,目标迷茫等现状,开展道德小品大赛、感恩主题班会、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教育活动,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说讲、情景模拟,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把所学到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扩大学生社会实践视野,可以把勤工俭学,志愿者工作,科技研发,金融活动,体育竞技等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范畴,尤其是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机和场合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积极让学生参与和操作,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本学院近两年针对大一学生的开展的道德小品大赛活动收到的效果来看,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相关主题内容,在寓教于活动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崇尚张扬独立的个性特点;针对大二学生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对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批阅,可以了解到这些大学生虽然涉世未深,但是能够明确自身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知道应该针对性地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弥补差距。
(三)教学技术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阵地
教学技术的立体化,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整个教育系统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丰富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带进课堂,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我院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结合当下热点问题和现象,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与学生们分享相关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第二,加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针对目前的大学生中手机和电脑已经普及,而且已经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应该重视并牢牢地抓住这点来促进教学的推进,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提供的平台是互动式的,对等式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和人格需求,平等交流,即时互动,轻松愉快。当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后,思政工作的效率就能发挥到最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重视网络教育,积极主动建立德育网站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地主动拓展到网络世界,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如QQ群、飞信、微信、班级博客、班级网站等的形式,在工作和课余时间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些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目前我院思政课程教学已开通网络平台,可充分利用该平台以及E-mail、短信等进行答疑和辅导,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与学生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应开创更多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以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氖围。②
参考文献:
[1]赵蓉,沈蓓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 2012(1).
[2]邹萍,陆喜培.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引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J]. 学园,2014(23).
[3]张迎春,郝海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 2006(2).
[4]黄敬卫,尚庆为,尹思琪.思想政治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12).
注释: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思政工作;高职院校;整合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校扩招后,高职学生的数量大大增加,高职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一、高职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来源比较复杂,有因成绩不好无法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而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也有通过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继续到高职深造的。不管是哪种来源的学生,他们都是成绩曾经不理想,要么不能上高中,要么不能上本科院校,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自卑感较强,普遍缺乏自信,意志消沉,没有学习动力。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之间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成为同学们的“副业”,而比吃穿、秀时尚、玩手机、打游戏反倒成了大部分同学的“主业”[1]。
二、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存在问题
1.主渠道教育缺乏实效性
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两课”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与教学作为双边交流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相违背。部分思政教师的理论功底、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社会急剧变革条件下思政教学转型的挑战,对难点和热点问题缺乏研究,网络等庞大的信息流量让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相形见绌,如果选择的教学案例、现实生活实例不具有典型性,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2],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可想而知。
2.思政教育队伍分工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队伍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院系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其中思政课教师只负责思政课的授课,辅导员(班主任)分管学生的日常事务,院系学生管理人员仅在宏观上指导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工作。由于思政课教师不参与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没有深入学生当中,解决学生现实生活困惑和思想问题,思政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而直接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由于忙于应对繁杂的日常事务,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或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种机制下的结果不能激发思政教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效率低下。
3.思政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者对自身工作的认同度不高,高校中“两课”逃课现象严重,很多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两课”课程不感兴趣,相当多的学生仅把它当作获取学分的工具[3]。学生对课程的抵触直接影响着老师对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缺乏对思政课的考核机制,思政课进入学生不愿意听课,老师无心思备课的恶性循环中。
对于辅导员来说,由于长时间忙于学生的日常事务,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继续教育、进修的机会,加上辅导员的地位、待遇相对低,评聘职称没有优势,一些辅导员看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转而对工作变得麻木不仁,根本没有心思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或工作效率。
三、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搭建全员育人的思政工作平台
1.改革教学方式和模式,提高主渠道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正面作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的组织形式由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向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化,即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内容设计上应尽量联系学生关注或最近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热点事件去展开,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热点问题的了解,也可以提升他们对理论的认识,让他们感到理论是“有用”的。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的地点实施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变动,比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研等形式拓展课堂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
为了使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学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的日常教育及管理,比如让思政课教师当班主任或联系一个班级,学生的操行评定与思政课程挂钩等。
2.立足专业,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专业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开展专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师也同时承担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这部分教师,尤其是对口专业且责任心较强的专业教师,他们能从专业学习和思想状态两方面共同教育和引导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一些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关心并积极参与由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发动的学生专业活动。虽然对专业教师来说,也许需要牺牲自身的业余时间,但通过活动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专业教师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提高。这种思政教育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引导学生做人做事的氛围,使学生在思想水平和专业技能两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3.工学结合,共建思政教育的平台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1/3 的时间在校外,如何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政教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实习期间,教育管理的地点发生变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也在变化,教育者由老师变成企业的员工、指导师傅。因此,学生实习阶段,学校应与企业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双方组建专门的由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和学校老师共同参加的学生思政工作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的联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提高思政工作者素质
辅导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他们的业务能力及素质的高低对有效开展学生思政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关心和引导辅导员的发展和成长,给他们创造继续教育、学习的平台,定期给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让辅导员承担部分思政课程,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师德培训,不断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辅导员的发展上给他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比如转为政工干部或在适当的时候考虑转为专业教师等。
时代在发展,学校在前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开创高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柴成鱼.思想政治课程对改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观念的作用——以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