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学案例分析

德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旧的教学模式强调老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实效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长垣一中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理论书籍、认真钻研新教材,为课改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摸爬滚打、风霜雨雪里锤炼了近半年,我们的课改已全面铺开。

一、语文课型的转换。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变成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学生是探究者、体验着、合作者、表演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者必须融入教育对象中,避免师生精神和情感的分离。尊重是办好教育的前提,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三、教室的黑板。传统教学是教室里有两块黑板,一前一后。如今,我们的教室周围全是黑板,共有六块。这样学生随时爬黑板或默写或解题或争论或评议,学生站着的写着的大声说着的趴着倾听的,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了起来。

四、学生的座位。传统教学教室里是面朝黑板坐几排,而现在我们是把学生分为六组,每组8人,大家都面对面,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中间留出空地作为舞台。具体的做法为:

1.预习环节:(发给学生学案,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提出预习方法及建议,指导学生按老师的步骤及方法全面系统地预习课文,整理双色笔记,即重要的板块用红笔写、知识点用黑笔或蓝笔写,有的是在书上作批注赏析。)

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这个过程既有自主学习、自悟,又有合作交流。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通过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一定的解答方法和答案。比如学生由语文课文中的一朵小花,引发出了几十种观点及情绪的联想,其中有喜有忧、有爱有恨、有怜有憎;学生们又运用诗歌、舞蹈、散文、小说、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对一朵小花进行表述,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2.展示环节:这一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

学生先就自己的预习展开交流,接着确定目标,然后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里的分配任务就是立体式教学的体现,原来一节课是在教师主持下,从头至尾的“一条龙”服务教学法,全体学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打个比喻,就像学生食堂的打饭窗口一样,一个窗口,一排好长的队伍,如果多开几个窗口,不就提高效率了吗?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的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者在某小组展现时受到,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由一条线变为立体的网路。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完成及展现提升,课堂容量加大,原来一节课完成三个问题,现在能完成几十个,原来一题只有几种解法的,现在又有了新的思路和看法。学生的理解掌握体会变得更深更透更快。

德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教师“冷暴力”往往是隐性的,但是通过对事件中教师冷漠态度、行为的具体审视和分析,不仅可以寻找到冷暴力的踪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其产生原因、行使方式、不良影响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下结合案例,具体考察冷暴力的运作。T是省城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A是从外县转入T班的插班生,体态圆胖,习惯讲方言,不会普通话,考试成绩不太好,没过多久T对新来的插班生A就开始头疼了。“小胖,多少次没交作业了?今天还交上来个白板!要不以后改叫你‘白板’吧!”T笑眯眯地说道。A同学低着头不说话,班上发出几声零星的笑声,有些学生捂着嘴,想笑不敢笑。“怎么不说话!每次叫你来办公室都不见你人,是不是得同学八抬大轿抬你来?”T老师调侃道,“真是长了一身懒肉,屡教不改!”学生A面红耳赤,低着头不说话。

“把作业补齐下午按时交过来,交迟了以后都别交了!以后给我注意点,别以为新来的就不敢收拾你!”T老师冷冷地瞪了“小胖”一眼。自从学生A当着全班同学被班主任批评、调侃后,他都打不起精神,还委屈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只有A自己知道不写作业是因为自己不会,刚来这个班有些知识内容跟不上。之后在班主任课上也不愿听讲、时常走神、小动作不断,有时甚至在课上睡觉。教师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适当批评教育在情理之中,但是批评应就事论事,而不能就事论人。该教师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调侃、嘲讽的言语,不耐烦的态度,带有暗示性的威胁,这些都已超出了适当批评的范畴,使孩子觉得尴尬,在无意中对孩子自尊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在这一阶段,教师也许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不当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姑且称其为“准教师冷暴力”。来班上没几天,几个孩子就开始欺负学生A。刚开始最多是起哄,喊他“懒胖子”、“白板”。后来,欺负行为愈演愈烈,逐渐从口头攻击、嘲讽升级为针对其身体的攻击行为。最先发现A被欺负的是F(A学生的父亲)。F如是说:“有几次看到小孩回家后,校服上有不少鞋印,问孩子吧,他还支支吾吾不说。后来发现孩子胳膊上、手上出现擦伤,我心里就明白了。几经盘问他才告诉我在学校被欺负了,刚开始那些小孩只是往他身上丢粉笔,拉书包链,起哄嘲笑他,后来就开始推推搡搡动起手来。因为这个事情找了班主任好几次,班主任每次也赔着笑脸满口答应会处理好这个事,但是后来总是不了了之,孩子依旧被欺负。

我也是没办法!”T教师:“我真拿这个A没办法,之前不管他吧,他问题多得很!后来说了他几次,他不仅不听,还‘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问问其他同学看看A的表现,他愿意破罐子破摔,我也拿他没办法!现在又闹得跟其他同学合不来,就他事最多,我也很头疼……再说了,都是孩子嘛,平时打打闹闹很正常,费那么多心思也没用……”好景不长矛盾终于爆发了。课间休息时A跟几个同学在楼道里扭打起来,乱作一团,正巧被年级组长撞见了。

A伤得不轻,门牙都磕掉了。小学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欺负行为比较多,外部特异性假设认为那些有外部特异特征的儿童更容易被欺负,这些异常特征往往成为别人攻击他的借口或理由,这些特异特征包括:戴眼镜、讲方言、肥胖等。欺负行为的出现也许是因为学生A的一些特异特征。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欺负行为的漠视和不作为,恰恰成为欺负行为升级的“催化剂”。教师的这种言行、态度无形中使学生丧失了归属感和安全感,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境地,最终使教育管理偏离正常的轨道。下午F就找来了,还非常生气。“T老师,你说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才几天,就搞成这样……”说罢指指A同学那半截门牙。“是我疏忽了,但我带班这么久了,班里这么多孩子,哪个不欺负,就欺负你儿子?”T老师反驳道,但底气不足。

“我儿子在学校被欺负,你算算找过你多少次了,你到底有没有管过?孩子打架也是被逼出来的!”F正在气头上。T老师神色有些不悦:“这样吧,你儿子在这既跟同学处不好,学习又跟不上,要不考虑一下……转学吧?”F有些不快:“转不转学、调不调班也是我说了算。儿子成绩不好跟被欺负是两件事,如果孩子被欺负这个事你解决不了,我可以去找校长!”“嗯……”T老师见F被惹恼了,话锋转而委婉了些,态度也软了下来。“消消气,确实是我疏忽了,以后我会多重视此类事情,这个事我也尽快处理。”事后,T老师被教务处领导通报训话,A同学及其他打架者也被批评记过,当然班里的荣誉分也被扣了不少。教师建议A同学转学,这一行为到底是教育者为了学生的管理,还是为了管理的管理?这样的态度、行为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否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了学生甚至家长的尊严,使教育管理过程中充满了冷漠的气息。事后T在班上说道:“总有些人就像那老鼠屎,一坏就坏一锅粥。在此我也不想再批评、指责任何人了。只是希望以后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做什么事情三思而后行。”后来A同学跟那几个打架的同学也受到了惩罚,座位被调至最后一排,身后就是拖布、垃圾桶等清洁用具。

在后来的生活学习中,A无论做什么T都不闻不问,上课回答问题也从来不叫他,A似乎被T和同学疏远、孤立了,被放逐到“视线的边缘”、“班级的角落”。甚至有一段时间A像变了个人似的,听爸爸说放学后去接他,马上变得很神经质并且着急地央求爸爸千万不要去接他,说什么他一去学校就跟老师吵架,他觉得很丢人、尴尬。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所提出的权威阶段,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并且对教师充满了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因此,教师不当的惩罚,冷漠的态度、行为对孩子的伤害、影响也大。作为一种惩罚,将孩子调至最后一排不仅是对孩子的排斥,更是一种无声的抛弃,将孩子置于课堂教学、班级文化生活的边缘。冷暴力悄无声息、不动声色地渗入不当的教育管理、惩戒中,对孩子的精神造成了摧残。

1.教师的无意伤害与冷暴力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批评是理所应当的,教育批评本来就是一个认识、发现、暴露问题,并提出建议改正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其教育批评行为往往出现异化,与最初的良好初衷相悖,最终导致事与愿违。教师原本希望孩子改正其问题,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教师调侃、讽刺的言语不仅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暴露和扩大了问题,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批评教育的原有目的,还使师生关系陷入恶性发展。在案例中,教师诸如“白板”、“懒肉”这些讽刺和调侃其实戳中了孩子的软肋,伤害了其自尊心,导致学生后来出现不满、消极的情绪以及消极抵抗的行为。教师的不当行为表面看似乎是偶然的,但实则不然,这种行为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即教育场域中师爱和教育责任意识的缺乏。另外,有些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甚至将“不当的教育行为”作为管教、震慑学生的法宝,屡试不爽,不但导致问题和矛盾得不到真正解决,反而使其进一步加剧和升级,教师冷暴力在无意中逐渐显现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2.学生的不满情绪与教师冷暴力的加剧学生A属于“处境不良”这一类学生,他们的先天智能并没有缺损或丧失,其学业成绩不良往往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不良的师生关系、紧张的朋辈关系造成的,他们应该算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造成了对孩子的无心伤害。由于孩子处于教育场域中弱势地位,因此孩子通常运用非对抗的方式去影响和对抗教师,诸如在该教师的课上不听讲、时常走神、小动作不断、睡觉等。这种对抗类似于斯科特理论中的“弱者的武器”,弱者以无声的反抗去发泄自己的不满,默默地挑战权威。斯科特对在马来西亚田野研究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民通常通过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怠工等等来进行日常反抗,以反抗那些持续不断地从农民那里索取超量的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益的人。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消极反抗、消极情绪并没有理解,因此为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埋下了伏笔。在这一阶段,教师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并不是“无心的”,而是其有意为之。在教育管理中忽视和漠视孩子,对其行为不闻不问,导致了教师冷暴力的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这种冷暴力,即“冷面伤人”,对孩子伤害更大,于无形中痛及孩子的灵魂。低年级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向师性,由罗森塔尔效应可知,教师的一言一行、态度、期望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也可推想出教师的这种冷漠、不关心对孩子身心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不仅会置孩子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更使师生关系陷入冰点。

3.家长的介入与教师冷暴力的升级在案例中班主任向学生A的家长提出让其转学,教师委婉地妥协、道歉,矛盾表面上虽然缓和了,但内里实则暗潮汹涌。挫折—攻击理论最初由多拉尔德、梅尔、米勒于1939年提出,这个理论认为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后来米勒等人调整了他们的立场,他们提出了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击。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一种就是将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另一种方式是用间接的方式攻击;最后一种方式是升华。[5]当教师打了圆场矛盾似乎解决的时候,其实教师的委屈与不满并未解决,而是经过转化成为一种间接表达的攻击,最后作用在对孩子们的不当惩罚中。教师的冷暴力是通过对孩子的“孤立”惩罚实现的,这不仅仅是教师本人对孩子的排斥,同时也会遭到其他孩子的排斥,因为教师的孤立像是对孩子贴上了标签,使其常常遭到班里其他同学的疏远。将A调至最后一排,即教室的边缘,传达了其无声的抛弃,不仅使孩子短期内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还像一剂慢性毒药,慢慢地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治愈的创伤。

二、基于案例的思考

1.教育场域中的冷暴力在福柯的眼中,惩罚是能够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的任何东西,是能够使他们感到羞辱和窘迫的任何东西,从轻微的体罚到羞辱,一种严厉的态度,一种冷淡,一个质问,一个羞辱,一项罢免。而这种惩罚涉及时间(迟到、缺席、中断)、活动(心不在焉、疏忽、缺乏热情)、行为(失礼、不服从)、言语(聊天、傲慢)、肉体(“不正确的”姿势、不整洁)。惩罚机制如此缜密,每个人都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动辄得咎的惩罚罗网中。另外,对肉体的惩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灵魂的惩罚,并且惩罚得越来越温和而有节制。冷暴力是行使这种温柔而有节制的惩罚的一种手段,虽不及皮肉但却痛及学生心灵,犹如一把无影刀伤人于无形。因此在教育场域下教师的教育惩罚必须有其道德阈限。惩罚必须以尊重、关爱为前提。惩罚只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手段,惩罚应以学生生命的保存与发展为终极目的,惩罚的前提是关爱和尊重;惩罚必须以公正为标尺,只有被惩处者认为惩罚是公正的时候惩罚才具有道德属性和道德价值;惩罚要以对学生的理解作为基础,只有当学生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减少抵触情绪,这样的惩罚才是有效、道德的。

2.教育中的冷暴力源自哪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案例中大多数学生以及班主任选择以冷漠的姿态和沉默的方式对待陷入困境的学生A?在这样的情境下甚至连社会支持都寻找不到?情境中的所有人都没有故意使学生A陷入困境,只是对他缺乏同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冷漠所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这其实是源于善的缺乏或者是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隔膜与疏远,在行为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道德冷漠是滋生冷暴力的温床,冷暴力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冷漠、疏远的发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内尔•诺丁斯在其《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构建了既有女性气质,又有普遍人性基础的关怀伦理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道德冷漠。首先,关怀伦理特别注重情感因子在道德发展中的认知作用,强调道德情感的内驱作用,既“面对邪恶,我们要感到厌恶;看到他人的痛苦,我们要有消除或减轻这些痛苦的愿望;面对自己想伤害别人的意图,我们必须感到震惊。”情感的感染力和内驱力,无疑会融解软化当下的道德冷漠,唤醒道德冷漠者本体的道德情感意识,并使其最终冲破道德冷漠的桎梏,重新激发起应有的道德热情。另外,关怀伦理是一种情境性伦理,就是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规则实施关怀行为。

德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

德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科研;竞赛;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牟永敏(1961-),男,山东烟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丁媛(1988-),女,河南安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基金(项目编号:PXM2012_014224_00003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0282234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29-02

科学研究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练兵场。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为今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研,学生开阔了视野、思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开放系统实验室,自2002年对外开放以来,通过选拔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吸收了许多本科生,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积极发现小苗子(大一新生)并重点培养

1997年笔者来到我校的计算机学院工作以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尤其对那些有动手动脑意向的学生。如,2004年笔者教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有不少学生想早日学完C语言,以便能早一些编写计算机程序。对于这些学生,笔者在讲到1/3课时的内容时,就宣布3个课程小项目题目:一是编写一个人机对战的五子棋游戏;二是编写一个俄罗斯方块游戏;三是编写一个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程序(用文件保存数据)。在期末前一周完成程序的编写并能进行公开测试、答辩(随机抽取同班同学上来对其作品进行现场测试,由教师和同学对其产品的算法、功能、程序质量等进行提问)的学生,他们的平时成绩将给予满分(平时作业没交齐、上机缺席都忽略不计),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进入实验室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当时出现了非常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周以后,有7位学生完成了程序,教师安排了1学时让这些学生演示自己的作品,并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参加演示的学生有的神情自如(水平较高)、有的面红耳赤地争论算法优劣、有的非常紧张。70多人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答辩结束后,有的学生兴高采烈,有的学生垂头丧气。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对这些失利的学生进行鼓励,他们可能就失去了编程的信心,甚至失掉了专业兴趣,最后的结果就是“高兴而入,败兴而出”。于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加以肯定,从算法设计、代码规范性、功能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评判,对不太完整的程序作品进行了补充和指导。至此以后,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营造了自学C语言程序设计、编写自己感兴趣的程序(教师允许学生自由命题,经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参与答辩)的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值得提倡的是,几位优秀的学生当起了小老师,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答辩和知识点讲座。链表是C语言程序设计中较难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期末考试之前班级自发组织了学习小组,由三位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教师平时讲过的重点例题分别以三种不同的编程思路对同学进行讲解,重点是链表和文件部分。最终,全班学生都通过了期末考试,并且成绩非常好。

2004年下半年笔者继续给这个班讲授32学时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在第一节课就布置了课程小项目:简易绘图工具;课堂随机点名系统;简易文本编辑工具。部分学生利用暑假自学了C++程序设计(上学期期末教师提到下学期将讲授C++编程),甚至有的学生参加了程序设计培训班。这样一来,这学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讲授异常顺利。班级中涌现出很多编程爱好者,直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有12人,实验室实践简历见表1。

表1?实验实践项目表

学期 作品 所用环境 项目性质 指导教师

1 五子棋游戏 C语言 课程小项目 牟永敏

2 课堂随机点名系统 C++语言 课程小项目 牟永敏

3 教师任务短信提醒系统 C++语言 校课外活动基金项目 牟永敏

4 全方位汽车导航监控系统 C#语言 校课外活动基金项目 牟永敏

5 学生平时成绩管理程序 C#语言 校课外活动基金项目 牟永敏

6 开发系统实验室网站 PHP+MSQ 教师科研项目 牟永敏

7 车辆限高导航系统 C语言+嵌入式平台 教师科研项目 牟永敏

获奖情况:Intel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专题邀请赛,三等奖。

:《车辆限高导航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02期)。

小结:从一年级发现和培养苗子,4年1名指导教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敢于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方式,尽早培养学生,可以从二年级开始;随课程加入课程小项目,提高学生对编程的兴趣,激励形成学生自学的良好学风;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德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 S-T分析;教学分析;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19-04

S-T Analysis of Case for Teaching Evaluation//Wang Xin, Feng Chunmei, Gong Xiaying

Abstract Teaching is a complex activity. There are many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process. S-T analysis could give common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to evaluate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 S-T analysis; teaching analysis; teaching evaluation

教学分析是一种以一定的方法,寻找教学中的诸要素,明确要素间的各种关系,明确教学的整体结构形式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分析,得到某种知识和信息,并通过这种知识和信息来评价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改善教材开发的诸项活动。

S-T分析是一种用图形的方法直观表现教学性格,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构进行定量处理与评价的课堂结构分析。S-T分析中的行为仅有S行为和T行为,其中T行为定义为教师视觉的、听觉的信息传递行为,S行为定义为T以外的所有行为。笔者此次观察的课程是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某班的编译原理课,班级人数为42人,以下分别从总体与分时段对S-T进行分析。

1 总体分析

1.1 课堂组织活动分析

由图1、图2看出,在课堂组织活动的形式上采取的是传统的全班教学:教师课堂活动组织是全班活动,学生也是按照教师的组织方式进行全班学习活动。

1.2 教师和学生的言语分析

由图3看出,这堂课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型,因为教师讲(29.2%)、提封闭性问题(20%)、结果评价(23.1%)、过程评价(26.2%)加起来就有98.5%。相对而言,如图4所示,学生就是回答封闭性问题(58.3%)、澄清提问(4.2%)、主动提问(2.1%),加起来也有64.6%。这种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主要是直接给出答案),而且全都是封闭性的问题,学生很少有主动提问。这也与课程的性质有关:编译原理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1.3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分析

由图5可知,教师的课堂活动主要是板书板画(86.4%),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因此,由图6可知,学生主要活动是观察教师或同学活动(30.6%),也有一部分抄板书与记笔记(6.5%)、闲聊(12.9%)。整个课堂缺乏互动,纪律散乱,学生本身缺乏对该门课程的自主探究。

2 分时段分析

2.1 课堂组织活动分析

由图7可知,教师在整个课堂上都是板书板画,其中课堂开始前10分钟与后10分钟较多,在中间20分钟的时候有适量的演示展示。由图8看出,学生整个课堂活动都是全班学习活动。同时从这两个图也证明了图1与图2的结论是正确的。

2.2 教师和学生的言语分析

由图9看出,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言语主要是讲、提封闭性问题、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前10分钟教师主要是利用提封闭性问题来复习前节课内容,并对全班学生的回答进行结果性评价。图10中也反映了学生与教师配合,言语主要是回答封闭性问题。由于整个课堂主要是教师在讲(也证明了图3与图4的正确),学生沉默较多,澄清提问与主动提问较少。中间20分钟也是利用提封闭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最后10分钟相对较少提封闭性问题,结果性评价较多,主要是对整堂课的内容做出总结。如图9所示,相较下来,在中间20分钟与后10分钟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较多,此时主要是在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2.3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分析

由图11可知,教师在整个课堂上板书板画运用最多,其中前10分钟与后10分钟的活动基本上是相同的,中间20分钟则相对来说还有一点儿演示与展示。而由图12可知,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活动主要是闲聊、抄写板书或记笔记、观察同学或教师活动。在后10分钟时,学生闲聊相对多,由此看出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在课堂;中间的20分钟教师板书较多,这时候学生记笔记也相对较多,同时可以看出学生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在前10分钟,由于刚开始课程,学生注意力还没放在课堂上,相较来说闲聊较多。

3 总结

这堂课总的来说,是一堂讲授类型的课。教师在刚开始上课的10分钟是以提封闭性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内容;在中间的20分钟又是以提封闭性问题来让学生对当堂课所学内容加强记忆,同时给予学生指导反馈;最后10分钟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但是此时的学生已经注意力分散,所以闲聊的学生增多。

参考文献

[1]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薛理银.教育信息处理原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德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098-03

An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of the Case Study in S port Statistics Course

HUANG Liuqi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 in 537000, Gu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ase study in s port statistics course for promoting a proper design of education and cases in t he course of sport statistics. It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 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data. It finds that the compa 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n this co urse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P

Key words: sport statistics; the teaching of case study; effect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和手段,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积极参与,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对话与研讨,对案例进行分析 、评价,并寻找对策,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 力创造有利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教学方法[1]。郑金洲教授认为: 案例教学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所提 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2]。孙军业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 、蕴涵一 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包含有一个或 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的教学[3]。由于体育统计 学科具有 运动性特征、综合性特征和客观性特征,因此,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是按照该学科的随机性特 点所设计和组织的具体教学、训练、锻炼和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对计算过程和结 果进行评价,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实践性的、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过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2006级体育教育专 业本科学生136人,其中01教学班(对照班)有68人,02教学班(实验班)有6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以及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期刊等,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科学研究 该文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在玉林师范学院教务系统网上进行,时间是在大部分课程结束或期 末考试之前两周进行,以教学班为单位,由教师所在的系部(院)组织,在网上评价表对任 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其中对照班参评学生人数为67人,有效参评学生人数为61人;实验班 参评学生人数为60人,有效参评学生人数54人。问卷的具体指标内容与结果见表1。该文主 要选取一级评价指标中教学

投稿日期:2009-12-14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07YJJG023)。

作者简介:黄柳倩,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论和体育统计学。 效果指标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评价分析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习其他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可以明显 减缓学习新知识的曲线。也就是说,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新知识 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越好,越能灵活运用知识,则 对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该文研究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基础理论知识( 表2)的差异性是极其必要与关键的。这表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方差 齐性检验(表3),是检验实施案例教学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体育统计课程考核成绩差异性 的前提,是进一步检验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是否有效的方法。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考文化成绩统计

序号对照班实验班135730222953163301315………663263106730331068343322注: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招生办公室。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高考成绩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对照班实验班 均值329.9 558 824326.1 911 765方差1 272.042 801958.6 643 986观测值6868df6767F1.326 890 623P(F0.05),认为两样本的的总体方差齐性,其均值的差异是由于随机误差引起的。因 此, 可以通过高考文化成绩,检验学生经过一学期学习体育统计后期考成绩是否有差异,从而检 验实施案例教学是否有效。

2.2 实验后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教学过程的理论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 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满意或是否获得了预 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因而学生对教学评价最具有发言权[4 ]。从 而可见,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效 果的重要指标。

2.2.1 体育统计期考成绩效果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受到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思 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5]。从表4和表5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有 非常显著 的提高(P

表4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统计

序号对照班实验班178702765536853………668191675678687788表5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t-检验

对照班实验班 均值65.27 941 17672.95 588 235方差156.7 715 101254.3 711 589观测值6868合并方差205.5 713 345假设平均差0df134t Stat-3.121 905 632P(T

图1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图,其指标来源于表1的一级评价指标中的教学效 果指标(其中对照班、实验班的有效参评学生人数分别61人、54人)。

从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图1可知,实验班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知识掌 握程度、学习收获程度、学生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班的,这表明,通过案例教学,全面提高 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满意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图1 课堂教学效果效果满意度评价图2.2.2.1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普遍满意 体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原理 和计算公式较多,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不但具有 提供理论知识的功能,赋予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还具有对同一问题尝试多种策 略的思维,以及对实际问题进行交互式探索的功能。通过案例教学的剖析,不但能加深学生 对书本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让学生领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统计思想与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自我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案例教学 的情境是可以相互讨论且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是在轻松氛围中进行,符合学生的 心理取向,因此学生普遍满意。

2.2.2.2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收获很大 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 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 8]。 案例教学实质上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即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案例 的分析,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运用案例 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在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上收获很大,不但能把握统计指标的应用, 能结合专业知识,去寻找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还能进一步对自己 所关心和所学习专业的实际问题,做出具有一定效度、精确度的描述、预测和判断,并达到 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案例教学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与掌握。

2)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细致分析和评价问题,促进对难点和 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领悟能力,有效启发并拓展了学生解决 问题的思维,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知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4) 案例教学有效促进了教与学的密切配合,提升了师生的智慧,实现了教学相长。 并且促进了教师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 建议

1) 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实用性原则: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体育实践中的具体 例子为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需要而编制。通过实用性案例教学的分析、讲解 、研究等模拟性的教学活动,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能解决体育 教学、科研、训练以及管理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应用能力,获得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

2) 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教学, 而案例教学是立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 写于调查统计之后的实践教学[10]。通过实践性案例分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事 件的真实 情景中,为学生创造一个防真环境,通过互动交流,讨论、分析与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点,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典型性原则:典型性案例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初步分析和评价一般的案例,还教会学生获得一种分析问 题的规律。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学生能分析、归纳与整理相关的资料,能从多视角、多方 向地观察问题,能提炼与掌握具体的统计方法,能有效领悟、获取解决问题的规律,并提升 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拓展学习的思路,从而能进行一些实地调研,提高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力 。

4) 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互动性原则:互动教学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导向开展人际合作的 教学过程[11]。通过互动案例教学不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活动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 互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要点与难点,引 导学生注重理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体育统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应 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瑞林.论体育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J].体育科学,2003,23(6):4 4-48.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3] 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8-19.

[4] 宋彩萍,王江红.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9转11 .

[5] 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6-237.

[6] 宋彩萍,王江红.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2):28- 31.

[7] 魏红.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 13)3,68-72.

[8] 谢安.浅析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J].统计教育,2005,4:9-10.

[9] 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 (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