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文1

1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缺乏一套完善成熟的农村财务管理体体制。现行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局限性与农村实际发展情况不符合,农村管理机制缺乏合理的资金收入和资金管理机制,对资金使用去向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群众监督更是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中的短板,许多村民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村干部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掌握的权利多于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权利,容易造成村干部贪污或者挪用公款等腐败现象或者违法乱纪情况,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1]。第二,在农村财务管理中没有科学合理的记账档案。村会计在进行账务的记录时缺少一致规范的手段使得账务与实际数目不符出现数据误差,或者对记账的科目记录较为随意,资金的收入支出情况没有一一落实和核对,这种不完整的财务记录和财务管理档案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农村财务管理活动状态,对农村财务管理监督起到了负面影响和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对收支情况的管理不严格,多数村会计由村干部兼任,这样缺少了一个对农村账务管理有效监督的程序,对财务管理和记账管理不够重视,为腐败和违法行为营造了一个能在农村中快速发展的温床。第三,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缺少标准规范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程序。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时不能开出财务原始凭证,或者是缺少专门的审批人员签字,对支出项目和使用金额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账务记录之中,仅凭工作人员的人工记忆或者印象记录,在对资金进行盘查和清点时往往会多出现金或者缺少现金。第四,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对账务收支没有一个标准的管理程序和规范。凭证审核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在现存的农村财务管理中开支凭证既可以由村支书签字,也可以由其他村干部签字批准,并且审批手续较为简单、审批较为宽松,村干部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知晓批准项目违规的情况下依旧会批准,这种错误的财务管理意识滋长了农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腐败行为,没有一套对财务管理监督的体系就无法对农村财务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村级监督小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第五,农村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缺少有效的财务预算规划。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对资金的预算规划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分为年度预算、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避免在年终结算时由于预算规划不当造成收支不平衡,减少资金乱投入的现象。第六,在农村财务管理中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许多农村还不具备建立村级档案室的条件,对财务管理的资料更无法进行记录和整理,许多财务支出和收入情况就在会计家中或者根本没有原始凭证,会计人员的自由性很大,缺少严格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会计人员将发票乱扔乱放,年终结算时找不到账本和单据的情况时有发生,长期储存在村中的凭证和资料,也由于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经过长时间的腐蚀、虫蛀、发霉等情况,这些原始凭证和发票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无法反映出完整真实的财务数据[2]。第七,农村财务管理中缺少一个稳定、高素质的会计团队。对农村财务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会计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没有接受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学习,不具备对村账的专业管理和综合分析核算素质,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比较混乱。村会计多数由村干部兼任,受换届影响,更换较为频繁,且文化水平与总体素质参差不齐。

2推动农村财务管理完善的方案

第一,在农村财务管理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需要提高自身对财务方面的领导能力,强化自身法制意识,推动农村财务管理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重中之重是提高管理层的法治理念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把村级财务管理作为农村领导层重要的事项之一,营造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工作外部环境,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形成一整套完善、合理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从资金来源入手一直到资金的使用去向和对资金的监督情况,形成一套农村民主资金管理机制和报表机制向有关部门时常进行汇报工作,将村中的账务公开化、透明化,尤其是资金的使用去向和收入支出账目。第二,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会计水平,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会计团队建设,选取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专业技术能力、认真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来担任农村村级会计,把素质较差能力较低的原有会计清除出去,所有会计人员必须遵循凭证上岗制度并且接受定期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学习培训,培训合格的会给予证书,若考核不合格或者没有接受培训的不具备证书就不能担任村级会计职位,不断提高会计职称考试的优惠政策,例如村集体来承担村会计的考试费用来减少农村人才流失;还要建立一个会计团队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取得较好工作成绩的人员可以进行表彰给予奖金,工作效率低下或者在账务管理工作上出现误差的会计要给予一定的批评和相应惩罚,例如扣除奖金、写检讨等,通过这种对会计的培训、凭证上岗机制和奖励惩罚机制,确切地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会计对工作的负责任程度,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有效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整个会计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第三,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对形成的规范制度要严格遵守,村级会计管理账务,资金和账务管理任务需要分配给两个不同的人,出纳管理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每一笔项目支出或者资金收入都需要有事由、验收人、经手人和审批人签字批准作为原始凭证,确保原始凭证的手续符合规章制度和内容真实可靠,农村财务管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推动村级账务的账款与原始凭证一致,在每一日都能够清算出当日的资金收入和支出情况并且在月底的时候结算清楚不拖延到下一个月;创新原来的农村财务管理方式,将村委会集体审批方式与支出一人决定机制相互融合共同作用,避免个人资金支出容易的现象产生,推动农村资金使用收益审批和资金收入支出预算规划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所负责分析和测算村级经济发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做出一份农村财务收支管理计划报告发送给政府、人大和党委,农村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一定要符合中央的重要指示与群众融为一体,将账务和收支项目、收支预算规划公布给民众从而接受村民的公开监督,杜绝擅自建立收费项目的情况发生,保证村中资金的审批都是专款专用而不是私自使用,当村干部换届时一定要进行资产审核,村民如果有问题要举报或者反映要积极听取并展开充分地调查,对村中干部、会计触犯了法律的必须要严格审理和追究[3]。第四,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加强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成立农民理财小组来监督财务的收支和预算情况,对预算规划方案有没有贯彻落实,在年度、季度和月度都做出一份财务管理报告并将收支账目进行审核,向村委会和全体村民汇报财务工作情况和收支账目,认真听取村民对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建议,并根据这些建议进行积极答复和调整,在年底时需要撰写一份理财工作报告和村委会财务状况调研报告,认真审查账目、现金、存款是否一致并进行公布,公布的数据信息必须由村干部签字批准,确保农村民众对民主理财权利的贯彻和落实,避免村委会在公开账务上的作假行为,此外,需要认真审核和监督账务内容是否真实,符合规定要求的才能贴到宣传栏中。

【参考文献】

【1】柴晓杰,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优化研究[J].时代金融,2015(21):209-210.

【2】生显维,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与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9):143-144.

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文2

1水质管理

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各水厂加强供水水质管理,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制定水质检验和监测、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水质监测档案,并定期对水厂水和管网末端水进行取水,市疾控防疫部门负责水样检测,保证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供水管理中心设立了化验室,购置了仪器、设备和药品,配备专职化验人员6人,每月2次定期对各处供水工程取水化验,通过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状况,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2建议措施

2.1合理布局水源

目前供水工程主要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供水目标主要是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基本能满足农村供水需求,水源有保证且水质良好。但从提高供水水质考虑,根据冠县“十二五”规划和近年来用水量递增的趋势,供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量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布局水源,以建设中的冠县当铺水库为供水水源,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供水水质和供水量的要求。

2.2水厂规模化改建

目前,冠县各水厂供水规模较小、供水设施及管道渗漏损坏严重,水量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因此改建水厂迫在眉睫。目前,规划水厂联网建设平原水库,为统一供水提供有利条件。工程建成运行后,能够逐步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障,在保证农民生活用水前提下,可兼顾工业用水,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3加强水源保护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设立明显标志,50m以内禁止从事污染水源的一切活动,同时加大供水水质监测密度,取水、蓄水、净化水等建筑物50m范围内,输配水管道及构筑物两侧各2m范围内为第二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冠县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做到依法保护供水水源。

2.4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实行法人负责制,不断健全完善供水工程管理规章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水管员守则、维修队伍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逐步规范维修专业队伍,统一管理、统一维护;不断完善供水管理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和维修管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为工程管理提供及时、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2.5重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应用

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文3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⑴消除了思想顾虑。改革前,少数乡镇主要领导顾虑重重,认为“乡财县代管”是县里把乡镇的财权上收了,削弱了乡镇主要领导的经济审批权、限制了乡镇对乡级财政的自由支配权、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从而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通过近一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这种顾虑打消了。大部分乡镇主要领导认为“乡财县代管,村账乡”不是削弱了权力,而是规范了管理,看住了家底;不是限制了自由支配权,更多的是分担了一份责任;不是剥夺了乡镇非税收入的所有权,而是防止坐收坐支行为,规范了财务管理。四都镇朱镇长说“实行‘乡财县代管’乡镇举双手赞成,请个会计乡镇一年最少要花四五千元的工资,现在好了,不但不要花一分钱,还可以为乡镇分担责任”。更主要的是财政职能得到了归位,有利于防止腐败,节约开支,防止乡镇新的不良债务发生,使乡镇财务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轨道化。

⑵开展了财务清理。各试点乡(镇)为了搞好“乡财县代管、村账乡”试点工作,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副乡(镇)长、财政所长为副组长、乡(镇)政府会计、财政所全体成员和经管站人员组成的“乡财县代管,村账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制订了“乡财县代管,村账乡”工作实施方案和有关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银行账户、债权债务、国有资产、财政供养人员和收费票据等进行了全面清理,通过对不良债权、债务进行处理,全县共核销不良债权363.39万元,核销不良债务4*.52万元。

⑶解决了部份经费。为解决经管站经费困难,无办公设施等问题,有的乡镇拿出了资金,有的乡镇专门配备办公设施。如马坳镇每年拿出3600元租用民房给经管站办公,拔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每年增加经管员工资报酬1900元,增加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工资2500元。为规范村级账务管理,大椿乡采取了按乡干部一样的标准发给经管员补助,并聘请由群众推荐,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专门为各村做账。港口镇对村级财会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黄港镇、义宁镇专门配备电脑,使村级账务实现了微机管理。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了管理。

⑴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乡财县代管,村账乡”在运行过程中,各试点乡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经费报账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了在日常运行操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新湾、余段、上衫等乡政府专门下了发文件,制定了内务财务管理制度27条。大到车辆管理,小到办公室电话费都作了限额报销的奖惩规定,执行一年多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结合实际,制定了村级财务季度报账管理制度、村级资金收支管理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实行“两边、三边章”管理制度等。

⑵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体制改革前,为完成财税任务,乡镇财政部门以税收征管为首要任务,淡化了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实行“乡财县代管,村账乡”后,使乡镇财政职能定位更加明确,它不是一种单纯的会计服务,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是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

⑶规范了乡村财务收支。改革前,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乡村两级“白条”报账现象严重,坐收坐支情况普遍,在资金安排上没有预算约束,有钱就用、无钱就赊。特别是村级,收费票据未经专管人员领取,村干部各自领用,各自收钱、各自开支、乱收滥用现象严重,对有些不合理的支出,领导签字坚持原则难,不报销怕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报销又违反了财经制度。财务公开不及时,甚至不公开,更不接受村民理财小组的监督,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改革后,日常费用开支由单位主管领导审批,有经手人、证明人签字,乡级财务收支核算由财政所做账,县乡联网,乡财局统一网上审核。村级财务收支核算由经管站审核把关,财务定期公开,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确保了收支行为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对坐收坐支、白条报账等不规范行为进行了规范,堵塞了漏洞,节约了资金。如庙岭乡共处理违规开支票据46张,共计金额6.5万元,义宁镇政府11月份报账30万元,退回不规范票据9.1万元。征村乡在检报时乡财股退回不规范票据20.1万元。山口、四都村级资金直接拔到经管站账户上,报账员每两个月凭资金结报手册和真实有效、手续齐全的收支单据到经管站统一报账。已不是单纯的代为做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管理。

⑷规范了乡村票据管理。按照“管钱先管票”的原则,各试点乡镇健全了票据管理制度。实行限额领用和“谁领取,谁负责,谁缴销”的责任制,从源头上规范了各项收入,实行了“收支两条线”,杜绝了坐支现象。如马坳镇制订票据管理办法:对*年以前的村级收据无论是否启用完,一律回收到经管站封存,06年分村设立票据领用登记薄,以旧换新,按期上缴,每遗失一份票据罚款500元。山口、黄港、四都等乡镇村级收据由经管站统管。新湾乡实行每月结算制,村级每季结算制,有效地规范了收入管理,明晰了收支,清楚了家底,防范了财务风险。

3、加强了监督,遏制了随意举债。

改革前,部分乡村因举债垫付工程项目配套资金和完成税费等因素,债务越积越多。极少数乡村领导只管自己花钱,前任不管后任事。有的乡村尽管负债累累,仍照样乱招待、乱报销、乱批条、赊账欠账,违规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乡村债务包袱越背越重。

实行“乡财县代管,村账乡”后,一是通过开展“四项清理”,核实了债权债务。如义宁镇针对往来账目复杂,专门请了一些老同志来审查,并进行张榜公布;二是处理了部分呆账、死账。对一些长期挂账,手续不清,业主死亡或去向不明的债权、债务,通过班子会讨论研究决定,由主管领导签字盖章或通过县审计局审计认定后进行了账务调整。在这次清理过程中,征村乡处理呆账、死账5万元,义宁镇处理呆账、死账债权16.7万元,债务21.7万元。三是遏制了乡村随意举债。通过采取账户统管、统一收付、规范管理、控制支出顺序,先保工资发放,再保运转和重点建设支出等措施,管住了收入的“袋子”,扎严了支出的“口子”。有效地堵住乡镇随意举债的现象,如义宁镇通过加强财务管理,镇村两级未发生新的债务。四是逐步化解了乡村债务。部分乡镇通过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盘活、变卖闲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发展集体经济,清收债权抵债等措施逐步化解了乡村债务。如白岭镇采取盘活无形资产、土地,通过国土资源管理局办理合法转让手续,对集镇进行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转让土地使用权,新建车站等形式,当年取得土地出让金40多万元,用于化解乡级债务30.5万元,村级债务5.2万元。新湾乡*年化解原有债务12万元。实现了2个村无债务,马坳镇实现了5个村无债务,程坊乡*年化解村级债务30万元,杭口镇政府*年化解债务10万元,余段乡化解村级债务18万元,路口乡化解债务17万元,全县共化解乡级债务410.36万元,化解村级债务285.85万元,实现无债务村15个。

4、盘清了家底,规范了乡村账务。

改革前,乡村换人不移交的“断头账”,凭证不规范的“白条账”。只收单据,不扎账的“包包账”,只记在笔记本上,不登账的“肚皮账”等现象很普遍,导致查账、对账困难。财务无法公开,群众上访,干群关系紧张。

;实行“乡财县代管,村账乡”后,一是规范了会计账务处理。由财政所和经管站的专业会计人员做账,县乡联网,网上审核,微机操作,统一记账,改变了过去一些乡镇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做账不及时,业务处理不规范的局限。如路口乡政府会计是从外面请的,由于业务不熟,在账务处理时出现了串户,记账方向相反,凭证金额核算不准确等错误,从而导致出纳现金与会计账面余额、存款与银行账面余额几年不对,无法进行会计账务移交。代管后这样的问题没有再出现;二是增加了理财透明度。通过实行“乡财县代管,村账乡”后,使乡镇资金运行更加合理,监管更加到位,及时进行财务公开,增加了理财的透明度,提高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消除了内部的猜疑,有利于团结,有利于促进工作,树立良好形象;三是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过去村干部人人有收据,个个是出纳,谁收的钱谁用,收据几年收不回,几年不结账,会计无法做账,财务管理混乱。通过实行“村账乡”后,由经管站统一做账,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建立了财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使老百姓心里清楚,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群众一个明白。

5、核实了资产,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

一是进行了国有资产清理。27个乡镇帐面国有资产2559.15万元,其中:房屋2131.10万元,交通工具119.37万元,办公设施86.77万元,专用设备52.99万元,其他48.91万元。尤其是对资源性资产进行了清理登记,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如西港镇已登记账外资产32万元,路口乡登记账外小2型水库2座,大寨田1处,面积400亩,乡林场1处,面积2500亩。庙岭乡登记账外榨菜厂一个,估价65000元。二是建立了国有资产明细账。改变了原来明细不分,家底不清的现象。三是增强了乡镇管理国有资产的观念,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通过“乡财县代管”后,从体制上强化了国有资产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少数乡镇的“村账乡”进度缓慢,对长期挂账的陈年老账没有处理。

白岭镇目前仍有3个村未进行财务移交,其中温泉村财务清查难度大,群众反映强烈。西港镇的西港、周家庄2个村未进行财务移交,上衫乡政府出纳手上还有屠宰税票32张,金额384元,农业税票15张,金额1956元未进行账务处理。三都镇政府暂存款(应付款)账上还有知青下放补助款1759元,68年知青补助款570元,落实斗争结存款180元,暂付款(应收款)账上还有公社农机厂8755元,公社桥渡4148元,黎明大队5477元等呆账、死账未进行处理调账。

2、票据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还有少数乡镇的票据管理不规范,如上衫、东港、石坳、征村。乡村干部(特别是村干部)手上结存的票据几年不缴销,其中:石坳乡中学遗失收据6本,中小遗失收据1本。部分乡镇领用收据时只记本数,不登收据号码,缴销时只在原领用记录上打一横杠,也不记号码;征村乡经管站票据登记薄上还有03、04年村级票据几百份没有缴销等。

3、支出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是少数乡镇还存在白条报账现象,特别是村级费用支出,几乎就难找到几张正式发票。二是不少乡镇工程项目早已完工(有的完工几年甚至十几年了)而不进行工程结算,用一大把预借工程款的白纸条记在预付工程款账上,目的是包工头不完税或乡(镇)政府已扣税不开工程发票,导致国家税收流失。三是支付凭证手续不全,有的只有主管领导一个人的签字而无经手人和证明人,有的甚至还用不清楚的复印件做账,采购物品发票金额大,却无明细附件,办公室电话费不使用电话费发票而是用信笺纸打白条报账。上述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4、非税收入没有真正上缴。

目前,大多数乡镇的非税收入上缴只完成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没有全额上缴县非税收入管理局,有的连乡镇财政所专户也不缴,做得好的乡镇也只是从财政所过一下账,多数乡镇只领收据,收入不进账。

5、化解乡村债务任重道远。

由于历史的原因,乡村债务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债务的产生,直接制约乡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影响乡村两级工作的正常运转和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降低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切实化解历史债务、坚决防止乡村发生新的不良债务,成为一项非常紧迫、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许多乡镇只顾眼前利益,对化解乡村债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上级转移支付用于化解乡村债务的款项也没有完全到位。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与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确保乡财县代管的网络畅通,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2、制定措施,加强乡镇预算指标及上缴收入追加指标的管理。

3、加强乡镇国有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台账进行统一设计,要求乡镇对账内固定资产,账外资源性资产,统一格式,分别造册登记,确定资产的保管人和使用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4、建议出台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文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非税收入必须全额上解县非税收入管理局,按目标任务调控后,再及时返还乡镇,增强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农村财务体制改革的管理目标。

5、召开全县“乡财县代管”工作专题会议,有关乡镇介绍经验,总结前期工作情况,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部署20*年改革试点工作,在规范管理上再下功夫,促进乡镇财务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四、乡镇意见反馈

1、非常感谢县政府取消了乡镇财税任务,减轻了乡镇的压力。建议下达对乡镇财税任务指导性计划,出台超收分成等有关激励、奖励机制,促进乡镇培植税源的积极性。

2、因政策性原因,乡镇收入明显减少,建议上级加大对乡镇的补助力度,以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3、近几年,乡镇因农田水利设施,学校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项目的配套建设新增了不少债务,特别是林权改制项目的费用,乡镇一般都在10万元以上,而上级补助没到位,乡镇无法负担,加大了乡镇财政的压力,建议上级能否考虑给予一定补助。

4、目前还有部分乡镇无经管员,一时又找不到懂财会的业务人员,拉了“村账乡”工作的后腿,建议上级给每个乡镇至少配备一名经管员。

5、目前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建议上级加大对产业化的扶助力度,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6、财政体制改革,乡财县代管等工作对乡镇长的要求更高,信息时代,网络化办公,知识更新又快,建议县级对乡(镇)长进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财税知识,预算编制等方面业务培训。

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文4

1、抓住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基本点,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教育局抓住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基本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干部队伍“活力工程”,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上下功夫,使党的干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2007年秋,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聘任制和学校中层干部学校自主聘用制,采取公开选拔方式,通过竞争,择优上岗,当年有3名中层干部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一批群众公认度高的教师选拔到学校中层领导岗位;实施教师分配办法改革,对新招聘教师分学科按考试成绩排序自主选择所提供的学校岗位,既有效缓解了山区学校缺教师却长期分配不进的难题,又克服了人事分配人情因素的干扰和随意性大的流弊;今年八月份,教育局严格按照重德才、重公论、重业绩的原则,选拔调整了一批学校校级干部,用出了人心、用出了正气,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九月份,教育局机关大力实施内部轮岗交流,交流的重点是执法执纪、干部人事和财务等关键岗位的负责人。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坚定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有力地提高了学校和机关班子凝聚力和工作效能,较好地促进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活力。

2、抓住规范财务管理这一敏感点,在健全财务制度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规范财务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财务工作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和协调发展为中心,优化财力资源配置,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在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效益最大化的理财观念。

县教育局对中小学校6000千余万的普九、普实债务进行了全面清查及锁定,并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要求,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并做到预算编制、财务核算直达学校,有效防止了挤占、截留或挪用资金的现象。首先会同县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公用经费管理、危房改造资金管理、教育民生工程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教育财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严肃了财经纪律,明确岗位职责。其次规范预算方案编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县教育局在每学期开学前召开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工作会议,完善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将全县农村中小学所需的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农村中小学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村完小(教学点)纳入其所隶属的中心小学统一代编,确保按时足额配套。在全系统形成“内控”、“互控”、“监控”三位一体的控制体系,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通过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防止基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使内部控制贯穿于业务操作流程之中。第三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经办业务工作的监督控制,强化各项经费收支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财政专户管理,严禁违规使用和投资运营,有效堵塞资金“跑、冒、滴、漏”,确保教育资金安全完整、专款专用。严格按规定对学校2000元以上的经费支出统一把关审批,30000元以上的经费支出报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第四加强全县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组织财会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督促做好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业务研讨,在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方面出新举措。为整顿财务工作作风,解决当前学校财务工作队伍中存在的政令不畅现象,今年9月,县教育局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总务主任会议,会上组织学习了财务工作人员职责、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强调了财经工作纪律,同时制订并实施财会人员任期交流办法。第五加强校长离任内部审计工作。今年秋季,我县初中、小学有三位校长因年龄等因素离开校长岗位,同时在部分学校之间校长实行了交流。为此我局于9月份开始组织开展校长离任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对校长任期内财务、债务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校长一个清白。

3、抓住作风建设这一结合点,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教育局在强化教育,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同时,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关作风和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坚持专项治理与行风评议、端正行风和优化投资环境相结合,大力加强教育行风建设,促进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一是突出重点难点,在狠抓专项治理上下工夫。“上学难”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反映在行风上就是教育乱收费。这些年来,教育局采取坚决措施,严加整治,不断加大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治理力度,制定了对中小学乱收费行为实行严格处分的规定,坚持每年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种教育乱收费行为。同时,不断完善收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费制”等,从强化制度管理上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二是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在转变机关作风上下工夫。注意把纠风工作与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相结合,与行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相结合。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着重对公办学校的行业风气进行公开评议和监督,找准行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强化整改,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行业风气。三是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找出每个人在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开展 “筑牢底线,防腐拒变”承诺活动、“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于都教育强县”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每个人树立主人翁的思想和主动服务的思想,做到服务高标准、高要求,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工作中服务热情不高、制度执行不严和责任心不强的毛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并在开拓、创新、创优上求突破,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切实服务于民。近年来于都教育已经走上了全面、依法、科学的轨道。四是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准确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在其分管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工作交叉职能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以制度为保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正常工作的高速运转。

4、抓住优化评价机制这一关键点,在推进公平公正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白水县 节水灌溉工程 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87-01

一、白水县水利工程的现状

白水县地处渭北黄土台塬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县域东西长45km,南北宽43km,总土地面积986.6km2。境内地貌形态明显,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海拔高程在446~1548m之间,平均为85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塬面从北向南倾斜,斜度为10~22%。白水县现有人口27.84万人,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00元,农村社会总产值5.92亿元;白水县苹果生产优势明显,全面推广绿色果品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苹果科技含量和果业综合效益全面提升,2004年全年苹果总产量达到38.8万t。全县地方财政收入3128万元,财政支出139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2元。

白水县境内水资源贫乏,属关中东部阶地贫水区。全县水资源总量4956.82万m3,人均占有量177m3,分别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八分之一,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五分之一。现状利用地表水中,客水1522.8万m3,占70.1%,自产水547.9万m3,占26.5%。

白水人民在建国后与干旱努力抗争,多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累计建成林皋水库、石堡川水库两个中型灌区,铁牛河水库、故现水库两个小型灌区。白水人称为两大两小灌区。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1984处,其中水窖11617眼,机井170眼,抽水站130处,水库6座,自流渠道48条,池塘13处,设施灌溉面积28万亩。

二、白水县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白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就必须发展节水灌溉。

1.节水灌溉工程受到广泛重视

一是白水县委、县政府对节水灌溉工作非常重视,2000年~2003年三年实施节水灌溉面积十万亩,县级成立了节水灌溉领导小组,下设节水灌溉办公室负责全县节水灌溉工作。二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白水县“十年九旱”,广大农民群众饱受了干旱之苦之后,逐步唤醒了他们的节水意识。三是有强大的技术服务体系。我县节水灌溉工作起步较早,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渠道防渗、暗管输水为主,到九十年代以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为主,水务系统技术干部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和施工安装技术,特别是十万亩节水灌溉的实施,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专业队,目前全县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2.水灌溉工程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白水县水资源匮乏,全县水资源量总量4956.82万m3,其中可利用量2676.9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83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69m3,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34%,占全省平均水平的9%,占全国的5%。只有发展节水灌溉,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示范项目进一步带动白水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利于实现白水县产业结构的调整

白水县以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良好的独特自然资源,成为苹果栽植的最佳优生区。虽然历届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这一思路,抓典型、树样板、上精品,在实施苹果产业化的探索与发展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迈出了第一步。但随着苹果产业的迅猛发展,单产不高,品质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适应市场要求、再上新台阶,究其原因,关键是缺水。只有发展节水灌溉,通过示范带动,走节水型农业之路,促进灌溉方式的改变,节约水资源,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同时提高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创名牌、争市场,实现苹果再跨新台阶。

三、强化节水灌溉工程的措施

为保证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需要做好工程项目的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所示:

1.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

由县政府、县水务局以及各有关单位成立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县长担任组长,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事宜。项目实施法人单位是白水县水务局。具体负责计划安排、投资管理、施工组织及质量监督。

2严格技术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实施节水灌溉是缓解用水矛盾,提高水利用率,提高灌溉保证率的一项主要措施,因此,必须严格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第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由具体有设计资质的单位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和行政干部进行规划设计,并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做好技术服务,加大科技含量,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要组织乡镇组开展业务技术宣传,使群众掌握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

第三,精心施工,确保质量。节水灌溉工程是技术性较强的工程,为了使工程发挥良好的效益,必须选择技术力量强、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严格施工程序,加强施工管理,由建设单位和县水务局派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3.强化财务管理

为了加强2005年节水增效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项目办设财务组,对项目资金进行专门核算,设立专账,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项目的各种财务资料、由项目办保存,财务报表自下而上,逐级上报汇总,财务人员必须严守财经纪律,加强财务核算,一切财务开支必须具有合法的原始凭证,经手人签字,会计员审核,领导审批。

4.做好竣工后的管理工作

第一,项目竣工运行后,成立工程管理管委会和农民用水协会,进一步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工程设施,设备完好,落实管护组织及责任,定期组织灌区群众维修养护管道系统,保证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第二,运行机制。拟定在示范区内,由工程管委会负责管理,各受益村设立用水协会,管委会负责示范区内的日常运行及维修、管护等工作,县水务局对运行管理进行检查和监督。采取“一家经营、多家管护、共同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用水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每次灌水前,根椐用水计划,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灌水作业计划,灌水要严格按照作业计划执行,并核出各种灌溉形成的用水成本,合理按量计价征收水费。

第四,建立指标监测制度。开展灌水定额、灌溉制度、水的利用率等指标测试工作。进一步加强工程核算,采取科学的态度计算工程成本和工程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很少,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尤其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本文中论述到白水县干旱缺少,制约着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争取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

参考文献:

[1] 白丹,任长江,陈艳.区域节水灌溉工程最优规划模型[J],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中国会议,2010-08-01.

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文6

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道德建设,将成为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之一。因之,立足于农村经济、乡土文化和农民的特性,构建农村社会公德建设机制,则是伦理学理应担当的使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不仅预示了农村经济、政治民主的发展,而且内蕴了乡村道德文明的诉求。无疑,作为道德文明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一定意义上,缺乏现代道德文明的农村,在本质上没有完成农村的现代转型。

农村的社会公德建设,绝不止是单纯的道德教育问题,而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系统工程,既有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赖于农村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干部遵规守德的道德示范等。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公德提供易于生长的良好环境

作为人类以实践一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道德,其规范要求的客观规定性和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及其规范对具体的现实个人的既定性和先在性,从而预示了个体道德观念形成的后天性。道德心理学揭示的个体道德形成的规律表明,社会成员道德品行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以致于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加脏现象”和“保净现象”。“加脏现象”呈现的是,在公共环境卫生领域,人们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尽管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乃至道德感,但人们的道德意志会出现懈怠,往往会放任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出现在脏乱环境中任意乱吐乱扔的现象,即“人们所处的环境越脏,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的几率越高;人们越是乱吐、乱扔,环境就越脏”。这种现象也证实了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凯瑟琳提出的“破窗理论”。“保净现象”呈现的是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在洁净的环境中,人们的道德意志往往会发挥控制力的作用,即能够控制自己的乱吐、乱扔的不良行径。因人们不忍心把洁净的环境弄脏,就使得环境越优美洁净,人们越是注重维护,以致于在红地毯上那些随地吐痰成习的人都会节制。不难看出,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品行与环境的整洁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无疑,农村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

农村社会公德环境的创设,相对于城市而言,既具艰巨性,又具急迫性。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自然优先性,在客观上不仅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而且也造成了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的落后。土路的尘土飞扬、柴草和生活垃圾的乱堆乱放、炊烟灰尘的弥漫等,无不构成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图景,以致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成为农民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而且没有道德谴责的氛围。毋庸置疑,对农村普存的传统陋习瘤疾根治,光靠社会教育提高农民的道德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综合治理和美化农村的生活环境加以改善。

第一,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乡镇政府要推进村委会进行土路的修建、污水排放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村垃圾的统一管理和整治、环卫岗位的设置等工作,通过“净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等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农村环境文明奠定基础。

第二,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村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村镇进行整体布局、科学规划。依据村镇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给予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定位,以避免重复建设,并根据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乡村风俗,确定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村镇的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类型。

第三,配置公共环境卫生的设施,根据区域面积和村民的活动范围,间隔合理地摆放垃圾桶,便于人们养成到指定地点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矫正农民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启动社会教育系统,转变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道德认识,而且也需要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

第四,加大对农村水、电、气的改造,实行有偿使用的原则,为农民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废气排放等提供伦理的经济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粮食和电具有较强的节约意识,但对水的节约意识不强,对废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认识不足。究其原因,至少有两方面:其一,许多村没有安装水表,既不限量也不交费,这种无偿使用或低价使用方式,使得村民缺乏节约用水的自我利益的约束机制,以致于经常发生经济学的“公地悲剧”现象;其二,对于我国淡水严重缺乏的实情,社会对村民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不够,致使许多村民不知道淡水的有限性和严重稀缺性,总以为水像空气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在客观上纵容了水的浪费现象。

二、健全农村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为社会公德的生长提供制度支撑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F.A.哈耶克曾提出一个值得伦理学深思的问题:“一切道德体系都在教诲向别人行善,……但问题在于如何做到这一点。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由于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加之道德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自主选择行为的空间,即人们守德与背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凭借的是个人的觉悟和自觉性,而事实上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往往难以抵制各种利欲诱惑。为此,社会必须建立道德的制度保障机制,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质言之,道德需要借助制度规范要求的明确、具体、稳定以及强制而弥补其白身的软弱性,从而完成道德自身力量无法实现的普遍规范要求。尤其是对农民的道德培养,还肩负着改变其传统陋习的重任。由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和发达是社会公德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随地吐痰、乱穿马路、乱扔垃圾、不排队、大声喧哗等陋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与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的狭小密不可分。对于这种传习而来的不守公共秩序、公德意识淡漠等丑恶行径,除了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公民城市文明行为的形成外,还必须要启动社会管理系统,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遏止人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具而言之,我国农村公共生活领域陋习瘤疾的根治,村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村民道德水平的提高,除了施之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更需要法制、社会管理等外在机制的强力促进。

一是建立乡村财务管理的制衡制度,避免村干部的贪污腐化现象。农村地区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体经济比较发达,村镇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集体收益仍然客观存在。而村集体收益的分配和使用合理与否,既关系着村镇的公共设施建设,也关系着村民道德感的形成。一旦村镇经济的发展能够惠及当地居民,村干部不擅自挪用、滥用、私用集体款项,农民的道德感就易于形成和树立起来;相反,如若集体收益仅为少数村干部把持和独享,村干部以权谋私,就会消解农民的道德感。为此,必须要建立村财务的约束制度,即通过制度安排,对钱财的使用权限加以限制、对其使用用途以及财务支出定期公开加以规定,以遏制村干部的私用公款现象。

二是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村民自治章程》,确立本村利益关系的协调原则,使村民具有共守的行为规范。村委会要根据本村利益关系的特点和矛盾的焦点,制定详尽的行为规范,使行为准则 明确,以避免村民因是非观念模糊而使不良行为泛滥。如农村的私搭乱建、房屋出租、流动人口管理等,要出台细则加以管理,以维护村容的整洁和村庄的稳定秩序。

三是建立社会公德的奖罚制度。奖惩与道德行为模式具有联动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而人的动机从驱动源来看,又可分为内驱动性动机和外驱动性动机。内驱动性动机是由自我的内在追求和满足而产生的活动动力,如自己的价值追求、理想和信念等;外驱动性动机是由活动以外的某些外部刺激而对人们诱发出的推动力,如行为后果的风险性、惩罚性、奖励性、获益性等。人作为活动的意识主体,不仅了解行为的目标,而且会基于自己目标实现概率的高低及行为后果的利与害,调适行为的方式,选择对自身具有最高效用的行为类型。因而,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类型的形成,不光取决于行为主体对其价值合理性的认同,也与行为恒常后果对行为主体的利益损益密切相关。为此,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三方互惠决定论”理论中,既揭示了人的思想对其行为的决定性,也指出了人的行为后果对其思想的影响性。他说:“一方面,个体的期待、信念、目标、意向、情绪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部分地决定着他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应等。这说明,一旦某一行为模式经常损害其活动主体,无论它在社会推崇的价值系统中具有多高的位置,潜在的负价效会消融人们践行的积极性。因此,要想使村民普遍具有良善道德,就必须建立奖惩机制,使守德者受到褒奖且得利,无德者受到谴责且亏利。有鉴于此,对村民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的倡导,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加以保障。

综括论之,农村社会公德的建设,不能光依靠道德自身,因为有些社会公德的缺失,不完全是人自身的道德问题,恰恰是社会管理不完善或制度缺位所致,所以,我国当前以提升公共文明为要旨的社会公德建设.就不能仅囿于道德教育自身,更要注重为社会成员的道德践行提供制度的支撑。

三、制定合乎乡情良俗的村规民约,为村民提供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

由于道德调节人们利益关系和人性完善的指向更多是带有普遍性的,因而,道德法则通常是笼统的抽象性原则,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常常是一般性的导引,而不是具体的严格规定,而社会公德也同样具有一般道德的特性,即道德要求的抽象性、原则性和笼统性。事实上,道德惟有回归生活并能够回应生活中的伦理问题,伦理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并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洞性。因此,农村社会公德的规范内容要实现乡村的本土化,即制定过程要民主化、表述的语言要农民化、规范要求要农村化。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和村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村民自治功能,由村民讨论共同制订合乎本村实情的村规民约,使村民易于识记、遵守和评价。这种由村民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的社会公德要求,不仅为村民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具体的准则,也为村民的道德监督和评价提供了褒善贬恶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主张的“交谈伦理”原则,使村民成为制规者,实现了村民的自我道德诉求,这种对村民道德主体性的尊重,既有利于村民道德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村民的自我道德约束,还减少了道德宣传的社会成本,因为村民制规过程的议论、商讨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道德宣传教育。为此,我们要纠正一种偏颇的观点,以为政府展开的专门宣传活动才是道德教育,忽视村民道德商讨过程中的教育功能。

四、启动乡土社会的面子文化,强化熟人社会的道德褒贬功能

社会成员道德品行的好坏,既与奖罚制度的导向和约束相关,也与道德评价的舆论褒贬相连。道德评价对行为善恶价值的判断、道德责任的确认、道德价值信息的传递,无不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而农村的道德评价所形成的闲言碎语的社会舆论,对村民的道德品行更具影响力。一方面,农村的熟人社会特征,为道德评价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尽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动,但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村经济形式,仍然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方式。农村多数人一生或多半生依附于土地而劳作,甚至许多家庭的几辈都生活在一村一地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基本上还是在熟人圈里走动。先生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研究所提出的“差序格局”的理论,仍能反映当代许多农村地区村民的交往特点。它表明,熟人社会的亚文化价值原则、舆论评判等,对个体道德仍具有维系作用。另一方面,农村保有浓厚的中国人特质的“脸面”社会心理特征。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面子心理更加突出,恰是农村地区浓郁的面子文化,为家里争气、为家人长脸的面子荣誉感和“丢人现眼”的耻辱感,使得道德评价的舆论发挥着强大的鞭答作用。有鉴于此,村委会要注重舆论引导,对村民的良善道德行为要及时给予褒扬,对不良道德行为给予谴责,形成众矢之的的舆论氛围,以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使村民明是非.知好歹.趋善避恶。

五、发挥村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促发村民的道德行动

道德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需要教育对象的认同。应该说,道德有两种存在样态,一种是文字形态的道德,即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道德理论、规范、条例、篇言等,另一种是活动形态的道德,即以行动注解的道德。理想的道德状态应是这两种道德形态的统一,既有丰富的道德理论和合理的道德规范,又有良好的道德活动和社会风气。事实上,在道德教育中,对教育对象的道德接受和内化发生作用的,绝不止是写进文件中的道德条例、写进教科书中的道德规约、人们嘴上说的道德口号、墙上挂的道德训示,更为主要的是教育者、周围人群对道德的实际践行所产生的示范作用。换言之,受教育者对道德倡导的价值、思想、观点的认同,不仅取决于道德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且也取决于社会成员对道德的态度和践行状况,因为社会成员都具有社会学习的能力,他人良好的道德行动,会通过观察、模仿等社会学习,熏染受教育者。无须赘言,最能打动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道德行动的示范性教育。应该说,以行动注解的道德,更具感召力,尤其是在农村,村委会干部和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是无言的道德说服力。因此,发挥村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为村民树立“零距离”的道德典范的标杆.尤为重要。

六、开展社会公德的素质教育,提高村民的道德认识

在农村社会公德建设中,要反对唯经济发展论,认为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农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养会自然而然提高,无须施之道德教育的片面观点。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对农民的道德教育,切忌大道理的空泛说教,要契合农民的认知能力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