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范文1
(一)以“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教学内容开展案例教学
改变传统的对力学计算模型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的方法,而是以教室中的投影仪设备安装为例,让学生代表校方安装负责人的身份进入角色。如:学校要在原有建筑的教室中安装投影仪设备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若在新增投影仪设备自重作用时,原有教室承重结构仍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该考虑什么问题?在投影仪设备型号、自重等已知条件下如何选择投影仪吊杆?选择投影仪吊杆要考虑哪些因素,选择什么材料?吊杆截面形式和截面尺寸如何确定?带着这些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始进行吊杆的受力分析和变形分析,然后在学生已学的图学基础上,再进行立面投影,从而抽象出教材上的力学模型;然后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申出工程实际中的吊车绳索、斜拉桥的斜拉杆、千斤顶、活塞杆等工程实际问题中具有同样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的这一类变形,统称为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的基本概念,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具体工程问题如何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形分析的力学思维,树立了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受力分析和变形分析基础上,再就如何选择吊杆材料属性等引出轴向拉伸和压缩试验的必要性和具体试验方法等。在确定了吊杆选材后,再就如何确定截面形状和截面尺寸及横截面面积大小和杆长短的影响引出研究内力、应力和应变等概念及其强度、刚度条件公式推导等。然后在学生自己应用强度、刚度条件选取材料和确定截面形状和截面尺寸后,由学生总结发生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这类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考虑的影响因素等。这不仅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了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且这种从学生到工程负责人角色的转变,使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升华,真正实现了材料力学教学的目的。
(二)以“剪切和挤压变形”教学内容开展案例教学
提前预留作业,请学生分组讨论课桌与地面之间连接件螺栓主要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并讨论:螺栓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障课桌的正常使用?举例说明具有这类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的连接件还有哪些?这些连接件通常用在哪些地方?课堂上先由各组学生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组的观点和考虑的因素等,然后由老师来总结并分析课桌与地面之间连接件螺栓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及为什么考虑主要变形是剪切挤压因素而忽略了弯曲变形等次要因素;再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举出小到生活上用的剪刀,大到工程上用的截筋机、剪板机、汽车轮轴的链接以及土木施工脚手架、机械零件的连接,“泰坦尼克号”等船舶、车辆,航空航天的飞机、宇宙飞船等都离不开小小的螺栓、铆钉和键等连接件。在明确了连接件螺栓主要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基础上,用类比法建立与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条件相似的剪切挤压强度条件,再由每个学生自己假设自己推桌子的用力大小具体来选取课桌地脚螺栓的直径,最后由学生一起来确定工程上选择的螺栓直径应该取所有同学计算螺栓直径中的最大值。这样的就地取材的案例式教学不仅仅是学习了剪切挤压的实用计算强度条件,更让学生逐步感觉自己俨然是参与到设计团队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信心,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见识,对以后分析问题时如何抓住主要因素和如何设计等起到了促进作用。同理,以学生拧瓶装矿泉水瓶盖、洗衣服时拧衣服等体验和教室内的梁,学生的书、本、笔,讲台的粉笔盒、黑板擦等为案例素材,对扭转变形和弯曲变形进行案例教学,对学生们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其实质内容及熟练应用所学解决具体工程问题,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策略与评价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沟通交流合作,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案例选择遵循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应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因此,选择案例时应遵循案例选材的真实典型性、科学完整性、积极教育性、信息适量性等基本原则,这也是成功案例教学的前提要求。[3]
(二)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事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加强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课堂管理,注重案例讲评与总结。其具体实施开展案例教学主要包括:1.教师课前选取合理适用的案例,设计分组讨论方案,预留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和案例分析的课前作业;2.学生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在认真阅读案例,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和细节及反复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以报告的形式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3.课上,在精心设计基础上,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具有启发性和目的性的案例讨论分析,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过程中,都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4.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的同时,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5.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还应注重过程管理,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状况下,还应对具有独到新颖见解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等奖励。
三、结语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范文2
关键词 管理类专业 案例教学法 教学改革
1 案例教学法概述。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体验分析、决策、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综合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在19世纪引入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德国学术标准,并在教育有了质的飞跃基础上所首创的,这种教学方法使课堂与社会紧密相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教学方式的一次革命,并创造了哈佛商学院神话般的奇迹。案例教学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学MBA教学的支柱方式,并开始辐射到其他专业的教学领域。案例教学在我国教育界受到关注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探索和寻求如何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许多高校都采取了比较一致的做法,即模拟实验室、外出参观、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只了解某个环节的操作过程,在思路上他们仍然比较模糊。所以,这些方法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要切实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真正转变其在教学环节中被动参与的状态,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一种实际的操作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管理类专业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研究的是从管理实践中、各个领域的具体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普遍规律。因此,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的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克服管理专业学生理论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现状。当前,对于学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其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管理专业人才大多数是在理论课堂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不多,技能培养明显不足。而通过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可以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2.2 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是来自现实中企业真实的事件,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真实问题、解决思路及其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用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经营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实验室、外出参观、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等,学生只了解某个环节的操作过程,在企业发展的思路上和解决问题对企业大局影响的认识方面,他们仍然比较模糊。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精心选择案例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2.4 有利于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师资队伍。开展案例教学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方法手段也都提出了新要求。案例教学实际上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师资队伍。
3 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的实践。为了了解学生对实施案例教学的看法,我们在长江师范学院管理系部分专业年级实施了案例教学改革试点,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对参加“案例教学改革”态度是积极的,效果是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3.1 肯定其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在调查中,学生对“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必要性的看法普遍良好。认为“很有必要”的占47%,认为“有必要”的占52%,认为“没有必要”的为1%。这一结果充分表明学生认为开展此次教改是很有必要性的。
3.2 对“案例教学改革”教和学方式的认识较好。在被问到对本次教改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的感受时,学生们认为这种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创新性。认为这种教和学的方法“很好”的占28%,认为“好”的占22%,认为“一般”的占47%,认为“较差”的占3%,认为“差”的为0%。这一点表明了学生对此次教改总体是肯定的。同时,在问及“喜欢哪种方式开展案例教学”时,47%同学选择在课堂内即兴讨论:36%同学希望事先进行课外准备,然后课堂发言:17%同学选择在课外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3 学生支持教改,参与积极性高。调查发现,78%的同学曾经听说过案例教学,并认为在高校进行案例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学生对教改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89%的同学愿意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通过案例教学,50%的认为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3%的认为可以拓宽知识面:78%的认为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3%的认为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2%认为可以锻炼当众演讲的胆量。在问及哪些课程希望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时,很多同学提出了应该在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消费者行为学、商务谈判、社会调查、市场营销策划、职业生涯与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开展,并希望能加大教改力度。在“你赞成在管理类专业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改革吗”这一问题中,选“赞成”的占89%,“不赞成”的占3%,“无所谓”的占8%。
4 对进一步搞好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的思考。
4.1 对实施案例教学优点的认识。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能对实施案例教学有多方面、全方位的认识,对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清楚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收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案例教学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会沟通和合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②培养案例教学专业教师。案例教学可以是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集体讨论、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这对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能力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③通过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案例教学的经验,编写案例库,可以丰富和发展案例教学的理论。④探讨了培养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为其他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范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发论”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1.1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2.8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范文4
关键词:创新 职业院校 创新教育 实践 创新灵感
随着建设监理制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全面普及,公路施工监理作为一门主要专业课也在路桥工程专业中开设。然而,在校生还没有接触过工程实际,如果教师只照本宣科地讲解工程监理工作的机械程序、深奥的法规和条文,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和抵触的情绪,这十分不利于公路施工监理课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研究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抓住本课程核心思想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即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公路施工监理课程案例教学就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以实际工程监理案例为教学的中心,由此展开对工程监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内涵与外延的阐述、解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案例作为一条主线,将每节课所讲的全部概念和知识点串起来,先从案例引入到理论,再从理论解释到案例。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案例介绍中,对要讲授的内容先有了感性认识,使较为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点。在随后的理论知识讲授中,教师不断联系工程监理案例,让一个个知识点成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案例教学全过程。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曾提出“从做中学”这样一种教育观,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这种教育观的具体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特点与原则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法与一般的教学方法相比,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实际案例为教学的中心和主线,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围绕案例来展开和安排。
(2)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案例进行有机调整,不拘于课本所编排内容的先后顺序。
(3)以介绍案例的方式开始每次课程内容的讲解,然后再对案例进行总的点评。
2.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案例与教学相一致的原则。即所引用的工程案例内容必须要与本节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协调一致,不应在内容上南辕北辙。
(2)工程案例简明、精要的原则。所举的工程案例应该简明扼要,切忌内容繁杂、冗长。在选择工程案例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理解的程度,又要符合教学形式的要求,所以教师应精心挑选合适的工程案例。
(3)工程案例的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指工程案例可增减内容和修改表达方法,仍能保持其内容的完整。一般来说,实际工程案例内容均十分复杂,篇幅较为冗长,并不太适合直接作为学生的教学材料。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师还要对所选择的符合开放性原则的工程案例进行再加工,对工程案例的文字、篇幅、语句和表达方式作适当的修改、润色,使之具备可读性和简明性,从而更能满足学生教学的需要。
(4)工程案例的先进性原则。在准备工程案例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最新的工程案例资料,使教学的信息能跟上最新工程项目的动态变化。
(5)工程案例生动具体的原则。一般的工程案例是面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其叙述、表达较为笼统、概括,不适于教学使用。因此,工程案例的选择必须注意其是否生动具体。
(6)对工程案例的再创造原则。对所选择的工程案例进行再创造,就是指对工程案例从内容到形式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和修饰,以满足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需要。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工程案例的再创造,这要求教师应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的内容,使工程案例经过二次创造后能更好地贴近课程的内容。
(7)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与以往的理论教学不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并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辩论。通过这样深刻的思考、理解,往往能让学生十分扎实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实例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流程如下:本节课程内容介绍引入工程案例学生阅读工程案例学生进行案例辩论教师结合课本内容点评工程案例剖析课本内容课本知识点与工程案例内容的对应总结。
1.课程内容介绍
先介绍本节课程的内容为关于FIDIC合同条款的优先次序问题。FIDIC各个合同条款之间是彼此制约和互为说明的,但有时候难免会在个别地方出现歧义或含糊不清的情况,甚至各个合同条款之间可能发生相互抵触的情况。
2.引入工程案例
在某房建工程项目中,工程数量单中规定应使用白水泥实施洗手间的瓷砖勾缝,但在技术规范中写明这项工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施工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就使用何种水泥进行勾缝的问题发生争执。业主认为使用白水泥勾缝满足美观的要求,因此承包商应该按合同工程数量单做这项工作;而承包商根据合同第5.2款(合同文件的次序),指明技术规范制约着工程数量单中的描述,因此应该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施工,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是属于正常履约。
3.案例辩论
在引入工程案例后,笔者先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承包商坚持按照合同的条款来组织施工是正确的,业主的要求是没有道理的。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承包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作为工程项目投资方的业主的意见,不能死板地照条文来办事。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业主和承包商都不能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提出任何变更要求,一切均应该由监理工程师来决定。学生对案例展开激烈的辩论,各自发表对案例的不同意见。
4.教师结合课本内容点评工程案例
(1)工程案例的结论点评。在本工程案例中,业主与承包商发生争执,哪一方的要求合理呢?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监理工程师应裁决承包商的要求合理,即承包商可以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实施瓷砖勾缝。另外,如果业主坚持要求使用白水泥勾缝,则属于工程的变更,经由监理工程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填写工程变更指令,承包商再按照监理工程师的变更指令进行施工及结算。
(2)课本相关内容连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关于FIDIC合同条款的优先次序问题,在课本中关于条款的优先次序为: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时的标书合同特殊条款合同一般条款技术规范图纸工程数量单其他补充文件。
(3)用课本相关内容解释案例。案例中,业主与承包商发生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他们所依据条款的法律效力的优先次序上。在课本的相关内容中,明确规定了这样的法律效力优先次序:“技术规范图纸工程数量单”。因此,业主与承包商双方的争执事实上也就归结为“技术规范”与“工程数量单”的优先次序的争执。按照课本内容,“技术规范”要明显优于“工程数量单”,这就是裁决承包商的要求合理的原因。
5.课本知识点与工程案例内容的对应
课本的知识点与工程案例内容的对应情况详见下表。
6.总结
在经过上述各个教学流程之后,学生对FIDIC合同条款的优先次序以及改变优先次序的处理办法,有了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再不需要死记硬背这些优先次序,并且能做到灵活使用和处理相关问题。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体系。在这个教学体系中,理论部分与实际部分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在形式上,理论部分与实际案例部分是一一对应的;内容上,理论解释实际案例,反过来,实际案例又验证了理论,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表里。
在公路施工监理这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在应用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对比较陌生的理论内容均能很快地理解、掌握;即使没有实践经历,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思辨,也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以自己的观点来应用理论知识、判断案例,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深入的思考,避免了以往教师生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消极教学状况。案例教学法在公路施工监理课程教学中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后还有待于教师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以期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文不.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田威.FIDIC合同条件实用技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景廉.举例技能[J].佛山大学学报,1997(6).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范文5
关键词关键词:软件需求工程;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8302
0引言
《软件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软件需求工程的过程、任务、常用的分析模型与建模技术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需求领域的各项方法与技术,具备作为软件需求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1]。由于《软件需求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重点在于阐述一般原理和方法,对于如何基于这些原理指导实践阐述的不够。因此,采用传统的偏重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很多学生感到内容抽象枯燥,常常是似懂非懂,甚至觉得本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线,通过案例设置教学问题,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2]。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其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实践经验,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软件需求工程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思想,更好地掌握软件需求理论,本文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软件需求工程》教学模式研究。
1基于案例的《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是对软件需求各方面的技术,用案例分层次地进行教学,根据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结合理论进行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需求验证、需求管理等需求开发过程学习,体现需求工程的原理和实践。通过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的实施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1.1理论教学
采用分步递进的案例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步:
(1)教师先系统讲授需求工程每一步需要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在讲理论知识时针对比较抽象的问题结合实践经验穿插一些案例,但案例一般不宜过长,不适合论证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例如:在讲到需求获取技术时,会讲到需求获取是需求工程中最重要的过程,获取用户需求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解决了困难才能获取完整的用户需求。对怎样解决困难,学生会很迷惑,这时就应该通过案例说明,可以举这样一个案例:假如要给一个企业开发一个财务管理系统,该企业的会计年龄较大,缺乏计算机知识,不想使用财务软件管理账务,因此对需求信息的收集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愿与需求分析人员交谈,这就是进行需求获取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①先给老会计讲解使用财务软件管理账务的优点;②演示操作计算机的简单过程;③演示已有的财务软件,主要演示处理数据的速度。通过教师讲解案例,进一步阐述相关理论的现实应用及意义,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2)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教师拿出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根据讲授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需求获取章节讲授结束后,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来分析需求获取的整个过程:确定需求开发计划、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确定调查对象、获取需求信息时应采用的方法[1]。在获取需求信息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获取对象给需求分析人员提供软件需求。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在学生充分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进行此步骤。例如,教师在讲完“软件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需求验证”知识点后,学生选择一个案例,分组练习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每组由4~6名学生组成,每组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这种案例一般是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分析。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亲自获取相关信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案例的具体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给出指导性意见。案例实施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案例分析方案。要求运用软件需求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按照需求过程规范分阶段实施,各小组应独立完成项目,每个阶段都要有成果;接下来,小组成员向全体学生讲解案例,讲解结束后其它小组就此案例进行讨论,共同研究需求分析过程;最后教师评分总结,并要求该小组写出案例分析的相关文档。
1.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实践题目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系统,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程技术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名学生,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题目,严格按照需求工程过程完成,并编写过程材料。实践教学中采用分阶段的案例教学法,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和需求验证4个阶段,每一阶段教师要制定具体实施要求[4]:①需求获取阶段:要求先制定需求获取计划,组长给成员分配任务,并到相应的单位进行调研,获取需求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获取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撰写需求文档;②分析阶段:要求小组成员对获得的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对于错误和不确定的需求,小组相关成员要再次进行调研,找相应用户获取完整、正确的需求。采用一种建模技术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建模时对组内成员要进行分工协作,例如:学生的实践题目是信息管理系统,应该采用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技术,用到的建模技术主要是分层的数据流图,可要求1名学生画顶层的数据流图,2名学生画中间层数据流图,2~3名学生画底层的数据流图;③规格说明阶段:要求学生以文档的形式给出在需求获取阶段和需求分析阶段所获得的所有用户需求和需求模型,即规范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说明书采用IEEE标准830-1998模板,描述语言采用自然语言,最后需求规格说明书要打印提交;④验证阶段:要求学生采用正式评审的方式进行,本组部分成员和其它小组的部分成员组成评审会,并扮演不同的角色,组长扮演评审会的主持人,组内成员扮演作者和记录员,其它组的组长扮演评审专家。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相应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语
《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符合课程建设的要求[5]。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基于案例的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证明该方法能寓理论于实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促进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结合等。在今后的教学模式实施中,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毋国庆.软件需求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彭佳红,彭佳文,曹晓兰.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 11(11):6062.
[3]何成万.注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J].软件导刊,2008,7(7):176177.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范文6
【关键词】城市历史建筑 案例研究 建筑保护 建筑策划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历史街巷被拆迁。当人们幡然醒悟的时候,历史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历史建筑是一部生动的建筑史教科书,然而面对真实而丰富的现实案例,传统的建筑史教学却视而不见,仍专注于抽象的建筑历史知识的讲解。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重要事件、风土民情、经济活动、技术革新被抽象成几幅图片和几段文字,建筑与生活之间生动的联系被人为割裂。某种建筑形式的产生与消亡似乎只是一个逻辑推演,而不是社会生活与文化形态的体现。这样的建筑史教学很难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经济、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帮助学生建立处理复杂建筑问题的历史观与真实感。
城市的历史建筑不仅包括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还有大量的一般性历史建筑,它们具有过去某一时代的典型特征。这些一般性历史建筑虽然接近或者超过使用年限,但建筑质量良好、结构坚固、形式美观,改造后仍然能够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将城市的历史建筑作为案例引入建筑史教学,通过挖掘过去、分析现状、思考未来,帮助学生进入建筑历史的语境,建立社会生活与建筑型制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科学的建筑历史观。
一、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的历史建筑与建筑历史
全球化城市化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主题。当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时,当国家大剧院和奥运场馆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时,我国建筑师该如何面对全球化与城市化对国内建筑市场的影响?建筑学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教育市场冲击以及如何实现与全球化的建筑教育的接轨?当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时,发现我们真正亟需理解和面对的并不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在建筑学的教学体系中,建筑史最符合这样的知识架构和研究视角,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理解建筑设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常规的建筑史教学着重于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建筑范例的讲解,并已经形成对该建筑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知识的理论梳理。然而仅从理论上阐述建筑设计思想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实现,难以使缺少历史知识积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学生将授课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经验,难以使他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建筑语言。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建筑史的教学内容,需要将现实案例研究引入理论教学,通过现实案例与历史案例之间的对比学习,产生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以历史案例的研究方法分析现实案例,并带着现实案例的问题到历史案例中寻求经验。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唐宋时期有少量遗存,明清时期留有的建筑数量很大且保存较好,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和早期的现代建筑分布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一般省会及大型城市都有历史建筑遗存,而这些城市也是建筑学院集中分布的地方,因此借助周边的历史建筑资源进行建筑史教学是现实可行的。同时,在房地产经济的刺激下,拆除城市历史建筑让地于新的房地产项目的事件层出不穷,城市特色也因为历史建筑的消亡而日益丧失。出于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产生与消亡,和围绕其发生的人情世故,这有助于学生鲜活地理解建筑、理解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二、历史建筑案例教学的程序
历史建筑案例教学首先需要选择易于开展研究活动的案例,然后制定研究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活动,经过讨论和反复论证的过程,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一)确定研究对象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所在城市的历史建筑中选择便于开展研究活动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包含文物保护建筑和一般性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类型不同、残破程度不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保护的紧迫性、社会影响力、相关项目的支撑情况确定研究对象。为便于学生了解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需讲解相似案例的研究方法,通过讲解范例帮助学生建立案例研究的框架体系。
(二)文献搜集与现场测绘
历史建筑的过去隐迹于历史文献中,这些文献包罗广泛且内容繁杂,既包括地方志和建筑档案,也包括记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史书、民间传说、小说、戏剧、报纸杂志等。在文献搜集阶段需要进行仔细的甄别与梳理,带着问题搜集文献资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文献搜集同步进行的是现场测绘,现场测绘过程中需要秉持怀疑和追问的态度,多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现场测绘还需要分辨历史建筑哪些部分做了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原来的形式、功能、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利益相关者调查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来自经济学,指的是“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和目标的人或者团体,或是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便于明确历史建筑与其相关群体的关系,以及这些群体的利益诉求。历史建筑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居民、公众、学者、房地产商、政府、媒体,他们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一般而言,大多数居民关注的是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他们愿意离开老旧而狭小的老房子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公众对历史建筑更多地是投射了怀旧的情感,因为这些老房子承载了他们的记忆;学者关注历史建筑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认为遗存至今的老房子大多设计精美,并维系着稳固的社会网络;房地产商追逐商业利益,希望简单地以拆旧建新换得高额的经济回报;政府既负有管理城市的责任,又有追求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借助媒体引起公众的关注,媒体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虽然利益相关者具有上述基本态度,但每一个历史建筑的案例中,利益诉求会有变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会发生改变。学生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调查,能深入理解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各方群体的利益取向,调查工作也为今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案例比较研究
对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将这些成功案例与所研究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所研究案例的限制性要素,将抽象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转化成具体的经济测量指标、社会影响因子和文化表征。案例比较研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借鉴和实际运用成功案例经验,进一步体会历史建筑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五)改造利用的方案设计
在以上对历史建筑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建筑改造利用的方案。这些方案需要有科学严谨的论证过程,包括历史建筑的文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取向、方案对各方的回应、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方案成果的评价方法等。改造利用方案的论证过程就是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历史建筑改造利用涉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这种训练对学生今后解决建筑项目面临的实际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历史建筑案例教学的方法
将案例研究理念引入建筑史教学,改变了以往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多方案比较――设计成果”的研究型教育模式。通过研究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法,进而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与授课相结合
在传统的建筑史教学中,学生缺乏独立进行案例研究的经验,因此在历史建筑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讲述案例研究的方法、示范案例研究的过程、监控研究的进展。同时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史教学中各时期和各种文化语境中的建筑范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社会现实产生联系。用历史建筑案例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学习建筑史知识,可以将学生搜集与组织的相关学科知识融入建筑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建筑史知识体系。
(二)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信息的单面传递方式,促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设计思想的多向交流。讨论式教学不再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而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学生和教师作为平等的研究主体,通过陈述、怀疑、提问、争辩等交流促成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析和对解决方法的多向思考,进而实现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创造的教学结果。历史建筑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开展多层次的讨论,包括研究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利益相关者讨论等。讨论教学的目的是各抒己见,拓展思路,,解决问题。
(三)开放式教学
历史建筑案例研究本身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涵盖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内容,这些学科知识为案例研究搭建了跨学科研究的平台。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历史建筑的社会调查,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现象构成了另一个开放的课堂。社会的感性体验与课堂的理性体验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放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眼界,通过点拨思路、提供建议的方法形成师生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性。
结语
把历史建筑案例研究引入建筑史教学与研究,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筑学的教学一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通行的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目的也是强化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然而建筑设计院的工作以实用性为导向,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纵观建筑学的课程体系,建筑史能够很好地担当起将以史为鉴,承前启后,兼济天下的职业道德传继的重任。在当前建筑史教学缺少思想性、缺乏与现实社会联系的情况下,在讲述建筑史的同时研究现存在历史建筑,能够很好地弥补上述不足,校正建筑史教学纸上谈兵的倾向。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优化与整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YJC760038;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城市文脉中传统建筑符号意义的重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YSC012;南京财经大学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12018;南京财经大学教改项目成果,课题编号:JGY1539;江苏省教育厅哲社基金成果,课题编号:08SJD76000003)
参考文献:
[1](美)埃文斯,施马兰西.触媒密码[M].陈英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邓庆坦,邓庆尧.中国近代建筑在房地产业主导下的发展演变[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3]杨春蓉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中建筑的原真与模仿之争――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
[4](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