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养老保险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养老保险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养老保险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立法

我国宪法赋予了我国公民依法享受相应的保障待遇的权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所谓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为确保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医疗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方面.是指劳动者在年老或者退休、患病、生育、伤残、失业等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中断劳动.本人及其供养家属因此失去生活来源时,能够从社会获得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当劳动者达到某个年龄界限时解除其劳动义务,由同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逐步建立.目前还存在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国内外立法观察

长期一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导的,所以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是从“城市一农村”这个二元结构为基本划分的依据.即根据保险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并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失去了同有的根基,农村养老也逐渐走向社会化。

随着农村养老问题的社会化,一般的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运用法律的手段,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是必然的选择。

(一)国外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立法

为了了解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先对国外的一些典型的农村养老保险立法的经验予以观察。对于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的立法,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国家不同的现实国情,有不同的规定。比如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将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与工业劳动者养老问题实行一体化的立法。日本和德国等则针对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采用了单独的立法。日本在1993年颁布了《农民年金基金法》,德国1957年颁布了《农民老年救济法》。

(二)我国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现状

我国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还显得很单一。我国到目前不仅没有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法.而且也没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单独立法。现在各地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依据民政部于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以此为原则而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方性法规。

民政部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编号办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计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初步规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制定了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一些具体管理规定,如上海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办法》、黑龙江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湖北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暂行办法》等。这些地方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暂时弥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空白的作用。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挥有效作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国外养老保险现状范文2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缴费确定型模式 法人受托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试点阶段。虽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民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目前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13亿人口的56%。农村人口如此庞大,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便是由个人缴费形成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目的一是要保证基金的安全,二是要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的内容一是基金收支管理,二是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帐户机制,大部分基金集中在县级政府下设的机构管理运营,由于运营层次低、管理分散化,基金不能形成规模优势,收益不高。而且基金放在县级,还存在着被地方政府挪用的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基金管理体制。本文通过对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研究,并针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具体情况,提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建议。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支模式选择

国外养老基金收支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给付确定性(简称DB型)和缴费确定型(简称DC型)。DB模式,是指养老金管理者向投保者作出承诺,保证其养老金收益按事先的约定发放,也就是说,投保者在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量是事先确定好的。DC模式是指投保者到法定退休年龄为止,一共向养老金管理者缴了多少费用是确定的,但其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多少养老金是不确定的,因为养老金总额是缴费和投资收益的总和,而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投资风险由投保者自己承担。

从两种模式的建立和发展趋势而言,DB模式早于DC模式,但DC模式发展速度快于DB模式。DB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DC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智利。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性和运行条件。在养老金发放水平上,DB型收入较稳定,投保者无须为市场风险而担心。而DC模式的发放情况主要看退休那个时点上养老金投资的情况如何和以往的收益情况,存在着收益风险。但DB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养老金管理者对其所承付的养老金不能按物价的上涨进行指数调节,因此投保者退休的养老金收入难以得到真正的保值增值;其次,不利于投保者的自由流动,因而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同时在不断变化的新兴产业中难以适用;第三,由于养老金待遇水平具有较强的刚性,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休人员的增多,养老金管理者的负担会不断加重,严重时会导致养老金管理不堪重负而难以发放。DB型计划在美国是最普遍的形式。DC模式是完全积累式的模式,养老保险基金通常由专业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来管理。养老金发放水平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和缴费数量的多少。投保者有权决定年金的投资方向,通常由基金管理者向投保者提出投资建议,投保者自主决定并承担投资风险。投保者居住地点转移时,可以将其个人账户包括单位缴费在内的所有养老金积累,转移至其相应的养老金管理处。DC型模式的上述特征,决定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因此深受中青人的欢迎。

对我国而言,现在正处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阶段,虽然DB和DC模式各有优势和适用范围,但就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现状和将来发展趋势来看,养老金管理应当采用DC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一是有利于农村人口流动,有助于国家城镇化建设方针的实施;二是有助于与城市养老金管理接轨,实现我国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战略的实现。DC模式的投资风险可以通过选择专业的投资信托公司来规避。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选择

当前国际上养老基金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法人受托模式和理事会受托模式。法人受托模式是养老金计划的委托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者和投保者)将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管理等相关事务委托给一个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由其行使处置和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职责;理事会受托模式是指举办养老保险基金计划的管理者和投保者将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权和相关事务委托给由管理者组成的内部养老保险基金理事会,由其行使处置和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职责。

相对于理事会受托模式,法人受托模式在经营管理和配套服务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法人受托机构由取得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士组成,包括精算师、律师、投资经理、会计师、IT管理人员以及专职的运营人员等,能够保证受托服务的系统、专业和高效。理事会模式基本上没有专职人员,最多是政府负责养老保障管理的人员兼任,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管理工作不够了解、不够专业。在国外养老金运营市场,法人受托模式也比较常见。近年来,许多以前采用理事会模式的组织也陆续将养老金计划转为法人受托管理模式。如2005年4月,菲利浦将其160亿美元的企业养老金基金移交给美林投资管理公司,并将其养老金行政管理部门出售给总部在美国的翰威特。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节约经营成本,立足主业经营的考虑。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备性,从专业化角度,从成本分析、信息披露和有效监管的角度,法人受托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专业化管理,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计划较优的选择。同时,为了确保养老金投资的成功运作,政府可以成立“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中担当监管人的角色,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琳:国外职业年金的运作模式选择[J],经济与管理,2009年2月

国外养老保险现状范文3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委托

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现状

我国从2007年开始,老龄人口占比就超过8%,2019年达到18%,截至到2017年我国每100个劳动人口所要承担约16个老人的抚养义务。养老形势的背后是日益增加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压力。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现收现付制发展为社会统筹管理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划入社会统筹账户的部分利用当前职工和居民的缴费收入支付当期退休人员养老金,属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按个人工资缴费基数的8%划拨形成的本息和,采用基金积累制。从2019年5月1日起,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由企业缴费的部分降低至16%,个人负担部分仍为8%。另外,在2018年5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提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中央调剂制度,调剂比例将于2019年提高至3.5%,以实现公平协调。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金实行:省级统筹,中央统一管理。各省收缴的养老保险金纳入社会保障账户,并统一委托给国务院授权的基金委托管理机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管理。2017年交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资产总额达到3511.19亿元,其中直接投资额为934.69亿元,占比29.62%,委托投资额为2220.5亿元,占比70.38%,实现投资收益87.83亿元,名义投资收益率为5.23%,较2016年3.03%的名义投资率相比有所提高。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方面,累计结余持续增加,但近年支出收入比均在85%以上,从地区角度分析,2017年结余最多的广东省达9647.8亿元而黑龙江省2017年基金结余为-486.2亿元。广东省和黑龙江省的收支结余差值达到了10万亿,可以看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

2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存在的问题

2.1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保值增值率低。

我国2016年养老金投资名义收益率为3.03%,扣除通货膨胀率后仅为1.03%,2017名义投资率为5.23%,实际为3.63%,同期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5%,三年期凭证式国债利率为3.8%。实际收益率低于三年期国债利率。与国外相比,日本2015年基金收益率为12.27%,新加坡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左右,挪威2014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6%,而拉美国家代表智利的平均收益率为10.9%左右。不管是与我国的股票、国债等投资方式相比较还是与国外养老金投资收益相比我国的养老金收益都处在较低水平。

2.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单一。

我国的基本养老基金的投资要保证风险可控、资金安全。据规定,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其他流通性较好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权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根据201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比重上限甚至达到135%,流动类资产占比小于低于5%,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占比小于30%。投资方式的过多限制必然造成投资的单一化和保守化,低收益也是必然结果。如何在政府规定之下,充分分散风险将资金分配到部分权益类资产投资上,甚至进行国外投资,开辟新的投资方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3隐性债务显性化。

隐性债务等于未来需要支付的所有养老金的现值减去当前基本养老保险金的累计金额。我国社会统筹基金部分采用现收现付制,即利用当前在职人员缴纳的保险费来支付目前已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这实际上类似于一种没有明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隐形债务债权关系,隐性债务反映的并不是当期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而是未来的养老金的债务趋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实际养老金的隐性债务总额逐年扩大,隐性债务总额占GDP比重逐年降低,由目前的40%左右降低到2050年的16.1%,但这并不意味我国隐性债务负担在降低,主要原因是GDP总量增长速度大于隐性债务的增长速度使得比重降低。除此之外,王晓东等通过精算模型,测算出我国在2010—2060年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缺口有35.3万亿元;刘学良利用精算模型,测算我国2010—2050年间养老金缺口折算为2010年的现值为57.5万元,为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3%。1997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完全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统账结合的方式。在转制之前的退休人员已交纳的退休金没有建立个人账户,而当前的在职人员的交费中需要拿出一部分比例的资金来建立个人账户,这就导致了当前的养老基金收入小于支出,使得隐性债务显性化,此问题主要是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向统账结合方向转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部分隐性债务来源于转制成本。

2.4个人账户空账运转。

在统账结合方式下,我国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缴费标准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8%。当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不足以进行养老金支付时,相关部门为了短期利益而挪用个人账户资金进行弥补,导致个人账户徒有账户上的数字,而没有实际资金,造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转。2007—2015年间我国个人账户缺口日趋扩大,接近于线性增长,2015年底空账规模达到了4.7万亿元,且出现多个省市如东北三省社会统筹账户严重收不抵支。多方面原因造成空账的存在,首先,养老保险制度转轨造成的转制成本及隐性债务显性化问题使得养老保险金的支出扩大,这部分资金缺口应该由政府的财政支出予以弥补,但目前大部分是由职工承担;然后,我国在实行养老保险金统账结合之前的职工的个人账户并没有资金积累,而退休以后却要增加发放金额,养老保险金支出扩大;最后是造成空账问题的直接原因,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虽然名义上是分离的,但实际并没有分开记账,两者管理混乱。我国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和专门的监督机构进行规范管理,使社会统筹部分的短缺极易引起个人账户资金的乱用,个人账户有名无实。

3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优化建议

3.1提高统筹层次。

为实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的扩大,实现保值增值,可以提高基金的统筹管理层次、拓宽投资方向、严格资金监督管理。提高养老保险金统筹级别,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实行资金的中央集中管理。目前我国采取养老保险金的省级统筹,由于地区和城乡差异部分地区采用市级统筹。这种分散的筹集与管理方式使得养老保险金分散在省、市、区的各个政府管理部门或者不同行业之间,必然会降低资金的运营效率与制度的公平性。实现全国统筹,可以分三步进行推进。首先,要统一全国缴费比率和计算基数,其次对各省的收支结余状况进行汇总,盈余较多的省向中央缴纳的基金数额较多,所有资金汇总作为中央统一使用的调剂资金,中央利用资金对不同的省市进行补贴,通过再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在以上发展过程中,要持续推进其他方面的统一管理,比如会计账目统一合并,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在此准备之上逐步推进,实现真正的养老保险资金的全国统筹。

3.2拓宽投资渠道。

首先,控制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目前这两部分投资占比过半,是最主要的投资渠道。我国国债目前结构较为单一、期限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抵挡通货膨胀风险。国外有些国家对这部分投资做出了明确限制,例如比利时规定政府债务比例约15%。因此,我国应该丰富国债的种类,并合理的控制其投资比例,而银行存款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即可;其次,实现养老保险金入市,将部分养老保险金投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2012年3月广东省率先实现养老金入市,半年实现6.72%的年化收益率。截止到2018年年末,我国17个省市的6248.69亿元到账投资运营,约占养老保险基金的13.6%,远低于30%的上限,因此,股票投资的比例增加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开辟国际投资渠道。国内市场与国外的相关性较小,国外证券不易受国内的市场波动影响,能够在利率、物价、国内政策等因素发生变动时保持稳定。而且一些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金融市场相对成熟,政府监管机制较国内更严格,因此国外金融产品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符合价值规律;最后,拓展国外市场,增加了投资产品的选择范围,可以有效利用国际市场的创新型金融工具获得收益。

3.3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中存在的隐性债务问题主要由转制成本引起,解决此问题则要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我国2018年财政收入总额为18.3万亿元同比增长6.2%,财政支出总额为22.09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全国财政资金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增长11.4%,而2017年补助的增长率为16%,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水平降低。政府在转制过程中,应该作为成本的第一承担者。首先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与支出结构,将部分资金转移向对转制成本的弥补上,其次政府要明确相关部门养老保险金的收缴任务,将其收缴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各个负责部门的绩效管理考核标准之中,以此对管理部门形成约束与激励作用。同时要配合完善法律法规使管理部门的工作开展有法律支撑。最后,政府要扩大宣传,积极引导失业人群和农村人员参保。除政府之外,所有参与者应共同承担转制成本,包括已退休人员、即将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在已退休人员方面,政府可以适当降低养老金发放数额。而对于在职员工和即将退休人员,2017年我国已经正式实行延迟退休制度,这一方法已经有效降低了国家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

国外养老保险现状范文4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转移接续

一、引言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并不是仅仅改革在职缴费和退休金构成,而应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其中就包括关于养老保险关系中转移接续问题的改革。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直接关系到劳动力的流动、地区之间的平衡,甚至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建设。因此,需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过程中的转移接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两种: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关系在这两种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就形成了四种情况,即该两种制度的内部转移以及企业转入机关事业单位或机关事业单位转入企业。

内部转移时只需要原参保单位办理停保手续,参保人员持身份证和养老保险手册到新参保单位报道后,新参保单位不改变参保人员的个人编号,到参保机构办理续保手续。

参保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由原参保机构开具“养老保险参保凭证”,参保人员持该参保凭证到新参保机关开具“养老保险接续函”,参保人员持该接续函回原参保机关开具“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新参保机关在收到该转移单和转移的社保基金后,为参保人员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三、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困境与难点

由上述转移过程不难看出,现行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如果涉及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时,至少需要参保人员来回两次才能办好。如果有资料的缺失或信息不对称,甚至会造成多次往返,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由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的繁琐,大部分参保人员放弃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而是直接采取新参保的方式进行流动。据调查,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开具养老保险参保凭证1139065张,但实际转移人数178999人,得出实际的养老保险转移完成率仅为15.71%[1]。

四、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改革的必要性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以完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现行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因。

(一)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关系到劳动力是否能正常流动

养老保险接续难已经成为阻碍人才和劳动力正常流动的壁垒,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发展[2]。因此,加快养老保险改革进程,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环境,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大问题。

(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直接影响参保人员养老金水平

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还是企业养老保险,都与在职缴费年限和缴费总额有关,当不能正常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时,势必会影响参保人员最终的养老金等级和水平,从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平,甚至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三)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会形成地区财政压力[3]

有些地区的企业向已经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地区转移时,转出地参保机构只转移个人账户金额而不转移统筹基金,但参保人员很可能在转入地办理退休手续,需要由转入地财政支持养老金的发放,这就造成转入地财政压力过大。

五、国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经验借鉴

欧美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有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很具有借鉴意义。

(一)欧盟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践

欧盟由27个成员国组成,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实行统一的语言,在欧盟的养老保险转移表上有25种语言[4],充分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欧盟各国并不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各国之间注重协调,在各国之间的养老保险可以累加计算,以便于退休金的最终计算。

(二)美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践

美国以多元化的特点著称,其行的无身份界限的人口管理制度是最根本原则。美国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也在逐步进化,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手段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过渡。目前全国实行社会保障“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的制度[5],该编号可以在养老、医疗等多方面交叉综合运用,保证了资料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六、关于养老保险改革中转移接续具体实施建议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成果,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应由“申请转移”转向“自动转移”

目前的养老保险转移是由参保人员首先提出转移申请,再由参保机构配合办理转移手续。在制度走向统一的将来,能否将参保机构的被动行为转变为主动行为,增强服务意识,协助参保人员更简洁、高效的办理转移手续。

(二)加快养老保险改革,构建全国范围的养老保险网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势在必行,加快改革的步伐,因为这毕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尽早构建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使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不再是个问题。

(三)完善关于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法律法规[6]

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是转移接续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我国目前关于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政策法规还不明确,大多以地方性政策法规为主。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更全面更详细的政策指引,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的顺利进行。

七、小结

总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转移接续的问题,这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缓解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阻碍,为养老保险改革搭建成功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褚福灵.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现状的思考[J].社会保障研究,2013,(1):3-5.

[2]尹雯炯.城镇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经办工作面临困境及破解对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章书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5):47-49.

[4]吕惠娟.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研究―基于欧盟的经验和启示[J].国际经济观察,2011,(10):88-90.

[5]罗静.国内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经验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1,(4):43-49.

[6]韦樟清.中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国外养老保险现状范文5

关键词:养老保险欠发达地区政府作用

一、**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传统的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化,但就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如何?现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1.**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人均耕地少,地貌复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下降速度慢,人均产值低。**市2004年年末总人口35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3%。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88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6.9亩,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5亩,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且多属高原丘陵,不利机械化操作。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443.63亿元的7.2%,不难看出农村的人均产值不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2.**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现状

**市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是收入偏低,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509元,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1.25%,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0.44。2008年**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200元/人月,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最高的两城区为140元/人月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3.**市农村养老现状

**市农村居民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市农村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63.1%以上;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谈不上存钱,当农民进入老年,靠储蓄积累养老的为16.2%;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为数不多,这一人群属于养老无保障之列。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凸现,已到了必须研究解决、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结合**市农村的现状,要建立**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决定了城乡发展的差异,**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体各占一半,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不到第二产、第三产增加值的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2倍,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200元/月,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70元/月的2.8倍。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结构不均衡,**市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大型机械的使用,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而言不能形成规模,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种植面结构不合理,围绕省会中心城市服务的多种经济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同区域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由于**市城市规划、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市不同区域的农村各方面差异都较大。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对处于不同区域农村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市经济目前呈放射状,由城市中心向边远农村逐渐减弱,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4.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性政策框架,基金主要依靠参保农民的缴费,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不进行补助,其差异性和不公平性是显而异见的,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如果要让绝大部分农民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财政补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加大,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农村这一块。

三、解决**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矛盾的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主线。政府应结合**市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从政策、经济、财政上全面扶持,即使暂时减缓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要千方百计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特别是偏远、困难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缴费承受能力才能提高,农民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才能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持续。反过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又能有力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使城镇能全面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的地方性法律体系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最后,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3.构建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制度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基金的筹集应以个人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支持为原则。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初期,各级地方财政更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财政在为参保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时,按照农民交费的标准进行补助,并坚持多交多补、少交少补、不交不补的补助原则;在养老金领取时,实行“多交费,多受益”的原则,这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目前**市的情况,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应由个人、集体和财政共同承担,财政的支持力度应该大一些。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可由中央财政进行扶贫支持,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胡豹,王厚俊.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及启示[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1):47-52.

[2]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4,(4):60-66.

国外养老保险现状范文6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的模式大致有三类:一是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以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为代表;二是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以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为代表;三是完全脱离政府财政的预算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严格来讲,第三种模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预算,而且目前只是被少数小国所采纳。下文选取前两种模式的三个代表性国家:美国、日本与英国,分别阐述其在养老保险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1)美国。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实行经常性预算之外的独立预算管理,即实行专项基金预算管理模式。Koitz(1998)指出实行独立预算一方面是为防止联邦预算赤字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产生影响,避免社会保障基金盈余掩盖公共支出的巨额赤字;另一方面是因为养老保险基金与其它社会保障项目不同,其收支具有长期性,需要对其进行短期(10年)和长期(75年)预测,以便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应对未来支付高峰。Koitz(2000)指出美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经历了独立到统一,再到独立预算的过程,因每一次变动都有相应的法案跟随,确保了预算编制的合法性与稳定性。为编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美国有多个政府机构每年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状况进行中长期预测,主要有社会保障总署(SocialSecurity,缩写SSA)、为总统服务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TheOfficeofManagementandBudget)、国会预算办公室(TheCongressBudgetOffice,缩写CBO)、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SocialSecurityAdvisoryCouncil)等。这些政府机构都会根据实际人口、经济数据设定精算假设、建立特定的模型进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预测。(2)日本。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特别会计预算,其实质是专项基金预算,预算编制受到《健康保险法》、《厚生年金法》、《社会保险审议官和社会保险审查会发》等共28项法律法规的限制。各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管理有法可依,确保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与稳定性。与美国类似,日本政府部门重视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精细管理,突出养老保险预算的风险预测功能,规定厚生劳动部养老金局下设的精算处至少每5年对养老金体系的未来中长期收支做一次精算评估,并向公众披露,以此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3)英国。在英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全部纳入经常预算内,实行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资金收入来源于养老保险捐款,同其他税收收入一样列入政府的经常收入项目中;资金支出体现在两方面:部门支出DEL(DepartmentExpenditureLimits,缩写DEL)预算下的工作与退休金科目中和每年的管理支出(AnnuallyManagedExpenditure,缩写AME)预算下的社会保障津贴项目中。英国养老保险的收入与支出分别由财政部(HerMajesty'sTreasury)和工作与养老金部(DepartmentforWorkandPensions)负责管理,每年度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预算,分别基于两个部门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来编制,最终由预算办公室(TheOfficeforBudgetResponsibility)的公共预算部门则基于对这些部门预算结果的审核来制定年度预算。此外,政府精算部(GovernmentActuary'sDepart-ment)每5年向国会提交并向公众披露的国家保险基金财务报告,用以展示基于精算假设和模型技术的短期(1年~2年)和长期(5年)的国家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为养老保险预算的编制提供重要依据。综上所述,从制度层面,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实行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的专项基金预算模式,有利于防止政府预算赤字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产生影响,并且预算依法律运营,体现了社会保障预算的严肃性;英国的养老保险预算实行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养老保险的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政府直接参与其具体的管理工作,体现了较高的福利水平,其前提是国家有较强的经济支持力,否则会对国家财政造成较大困难。可见,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险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实际最为接近,因此其预算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从技术层面,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国家的政府部门都重视利用模型技术对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决策依据,并定期公布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报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严谨真诚的管理态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值得我国预算编制部门学习和借鉴。

2.政府部门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在养老保险预算制度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精算机构定期对社会保障基金或公共养老基金在未来长期内的财务状况做出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从理论上看,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预算建立在对未来计划人口预测、未来工资和利率预测的基础上,根据输入变量赋值方法的不同,通常将养老保险未来收支的长期预测模型划分为确定性模型、多情景模型、随机模型等三类。确定性模型的输入变量是一系列预先设定的值,输出结果是点估计值;如果在确定性模型上增加情景测试,通过对输入变量在若干可能情景下分别赋值,就会生成在不同情景下的预测值,即为多情景模型。随机模型则通过考虑一个或多个输入变量在时间上的随机波动,能够生成基金未来财务变量估计的概率分布。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每个输入变量的历史数据,先构建时间序列随机模型,再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进行随机模拟,最后得到社会保障基金未来财务变量的概率分布(Kenneth,2007)。与确定性模型相比,随机模型不仅可以提供对未来财务结果的预测值,还可以给出这种预测在一定概率下的估计区间,有利于读者理解预测结果所面临的不确定,因此它是养老保险基金未来长期财务预测发展的新趋势。由于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和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容易掌握和运用,因此,目前大部分国家政府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预测仍然采用高、中、低三个情景的确定性模型,只有美国采用随机模型预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长期财务状况。可以说,美国政府部门在运用随机预测模型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财务状况做出预测,为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面走在世界最前端,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Clark(2003)指出美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财务随机预测模型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总署SSA所属总精算办公室的OSM模型(OCAStochasticModel)、国会预算办公室的CBOLT模型(CongressionalBudgetOfficeLongTerm),以及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SocialSecurityAd-visoryCouncil)的SSASIM模型等。(1)OS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从2003年开始,SSA在确定性模型、多情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OSM随机预测模型。SSA(2004)详细阐述了用OSM取代多情景方法对总和生育率、死亡率的下降率、移民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工资增长率、残疾发生率和康复率等因素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以及通过对误差项的随机模拟,得到每个影响因素的75年预测值的过程,并基于随机输入变量的大量取值,生成每年基金财务状况的随机预测结果。(2)CBOLT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在美国,CBO的职责在于客观及时地分析国家经济状况和联邦政府的预算报告,并依据自身对有关经济和技术因素做出的假设,对总统预算进行分析和修改,其预算报告中有单独的养老保险预算部分。CBO(2001)在模仿SSA的基础上,选取了与SSA相同的9个随机输入变量,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的随机预测模型CBOLT(CBOLongTermModel),其优势在于将人口子模型、经济子模型、制度子模型和社保基金财务状况的输出子模型,编制成了一体化的程序,使随机模拟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有利于在实务部门的推广应用。从2002年起,为了分析联邦政府潜在的社会保障财政改革可能造成的长期财务影响,以及各种潜在改革对不同人群产生的不同影响,也为了给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提供定量分析支持,CBO开始构建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微观模拟模型。CBO(2005)和CBO(2009)概括介绍了经过8年时间建立的CBOLT,认为它是一个集人口、经济和联邦预算为一体的基于个人的微观模拟模型,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详细的个体层面的人口统计与经济变量的预测数据,并允许代表样本被分成任何可以想象的人口组,从而能够分析潜在的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对系统内每个个体或者按任意特征变量划分的人口组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能更好地满足联邦政府对于预算和分配效应深入分析的需要。(3)SSISI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SSISIM模型由美国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的政策模拟小组(PolicySimulationGroup)建立,用来定量地模拟对DB养老金计划进行的各种参量改革、以及转变为DC型个人账户制的结构性改革等的效应。它从1994年开始每年向公众提供模型指导书(SSISIMGuide),介绍模型的整体框架和内容,描述模型的安装程序,并提供模型使用的参考资料和工具,目的是为政策研究者或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政策模拟模型。(Martin,2007、2009、2012)。

3.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人口假设、经济假设赋值方法的改进,以及对随机模型的构建与改进等方面。在人口假设方面,Lee(1992)提出了一种包含死亡率未来变动趋势的死亡率预测模型(Lee-Carter模型)。Lee(1993)建立了美国人口的Lee-Tuljapurkar生育率预测模型。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Lee(1994)用随机模拟方法取代了“高”、“中”、“低”三种情景的模型,建立了美国未来人口的随机模拟模型,其预测结果被CBO应用于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长期预算展望报告中。SamirSoneji(2011)在进行死亡率预测时,用现代统计方法代替美国SSA正在使用的线性插值和数量调整法,通过引入更多的风险因素(吸烟、超重等)得到更精确的死亡率预测。在经济假设方面,Foster(1994)基于历史数据分别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工资增长率等变量建立了一维的ARIMA模型,并对1994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短期的经济假设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三个经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Edward(1998)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使每个变量的估计方程中既包括了变量自身的滞后项,又包括其它两个变量的滞后项,这样可以捕捉到变量间的相关性对每个变量产生的影响,使模型的拟合优度更高。在随机模型的构建与改进方面,Lee(2003)基于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和Lee-Tuljapurkar生育率预测模型,以及利率、工资增长率、资产回报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生成了社会保险基金的随机预测,并对提高正常退休年龄、或增加税收、或将部分基金投资到股票市场等改革计划进行了效果评估。Martin(2003)尝试采用在数学上更复杂的结构时间序列模型为输入变量建模,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为输入变量设定不确定的长期预测均值。结果表明,结构时间序列模型比ARIMA模型得到的结果波动性更大,指出SSA采用的OSM存在忽略均值随时间的位移而导致对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性低估的问题。但随后Lee(2004)的研究证实,如果选取更多的输入变量,采用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和常用时间序列模型的财务预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后,有不少文献讨论对OSM模型的改进。此外,每年由精算、人口、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美国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的技术小组每年会对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的精算假设、模型方法等进行评估(Techni-calPanel201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方面。国内关于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成果不多,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社会保障整体出发,总结各国的预算管理经验,分析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现状,对建立我国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必要性、预算模式选择提出具体构想。朱柏铭(1998)对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理论依据、框架体系、运行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是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周顺明(2000)从政府财政的本质职能,国家预算、复式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之间内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预算产生的必然性,分析借鉴了国外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提出了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政策、收支体系、收支分类、预决算编制等内容。林治芬(2006)则立足中国现实,汲取国际经验,完整论述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现实可行性、技术方法性和制度保障性,明确提出量化分析社会保障收支,进行长期精算预测模型的重要性。肖红梅(2007)基于对国内社会保障预算发展现状和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国际经验的背景,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推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难点,提出了应先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然后随着制度的日渐完善,最终编制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便于清晰地反映整个社会保障事务的收支全貌的观点。第二阶段始于2010年前后,是围绕刚刚起步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际工作展开的研究。单晓红(2010)对社保基金预算的方法、路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强调了新的预算制度要求预算编制方法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综合考虑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社会保险制度运行发展情况,运用规范的财务预测和精算方法进行编制。杨燕绥等(2011)提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工作应依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尊重社会风险特征,养老属于长期性风险,建议年度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应建立在长期预测,甚至精算模型基础之上。闫俊(2011)指出养老保险预算编制应根据养老风险周期长且有积累性的特征,明确提出社保经办机构不仅要测算出下一年度养老基金收支总量,而且要通过精算模型预测远期养老基金收支需求,评估养老基金结余额可支撑的收支平衡基准点期限。在预算监督环节,应提供预算的政策依据和支撑预算的主要假设等。

2.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预测模型方面。(1)政府部门的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从2010年开始编制,其预测模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指标除特别注明外均按综合增长率测算,以2012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来说明预测模型,如公式1所示。2012年预算数=2011年执行数×(1+综合增长率)+修正值(公式1)综合增长率预测综合考虑了预算指标近期及中长期增长变动情况,近期增长趋势以同比增长率为准,中长期增长趋势以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准。各编制单位根据指标性质和实际情况自主设定同比增长率和3年平均增长率的权重,计算综合增长率。可见,我国政府部门构建的养老保险预算模型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但过于粗糙,模型未考虑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状况等人口统计变量、以及通货膨胀率、利率、实际工资的增长率等经济变量对基金收支的影响,因此预测结果精度偏低,与国际经验存在着很大差距。(2)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基本是空白,但存在一些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有价值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应用长期精算估计模型预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财务状况、应用微观模拟模型评估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和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等两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晓军(2000)明确了养老金计划长期精算估计的基本思路和模型,利用人口模型和工资模型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是国内将精算模型应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早期重要文献。高嘉陵(1999)率先将微观模拟模型应用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中,介绍了微观模拟模型的基本思路和建模方法,并以烟台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模型为应用实例,建立了人口状态模型和政策模型,给出了1996年~2025年人口变化的模拟数据和模拟执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的状况。张世伟、李学和樊立庄(2005)利用长春市微观数据建立微观模拟模型,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财政效应,指出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优化和完善进行了探索研究。郝冬阳(2008)利用吉林省城镇人口微观数据,用Logistic模型对微观模拟模型中事件发生的相关参数进行估计,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