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1
一、从已有的教材中挖掘教学资源
教材和教学案例是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在反复地尝试中、不断地创新中发现和积累的典型的教育事例。有意识地合理借鉴和运用别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能有效地引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经验与教训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教材中教学资源的利用应该是感悟它的内涵和重点、体会教育哲理。加工处理后能够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将不同案例运用到现实问题中去。要关注不同教学对象,鉴别出利于自己学情的教学内容,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教学主旨,利用教学案例资源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开发和利用他们的最大价值。
没有对教学案例资源的感悟,就无法加工处理,也就不能鉴别和利用,从而也就不会体会到教学案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二、在课堂生成的点滴中挖掘教学资源
课堂是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情感熏陶、价值观形成和学习方法习得的重要场所。简单地说,如今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质疑、意见分歧、偶发事件等,这些都是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课堂是学生各方面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能否被我们充分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价值。我们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这种新的生成资源,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用智慧去开发这种鲜活的生成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三、转变师生关系,挖掘课堂资源
或许是年龄的缘故,我对于学生犯错误、学业差不再像过去那样易怒,常常首先置疑自己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常说“不怪你,慢慢来”,学生答错了我却挑出答对的那一部分予以表扬,答错的学生不但高兴而且仔细听更完整的答案,我也喜欢听不同的答案。于是老师的亲和力强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喜欢上课。只要教师善于动脑,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就能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课堂是教学资源生成的重要场所,教师只有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才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生命成长,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一点对学生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2
一、为教师搭建平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 建立团队机制,开展课题研究。首先是参与科研,进行课题研究,以科研促发展;其次是建立任务小组,实现教研组专题研究、教师教案交流、研究成果交流,促进优秀教研组的形成;第三是深化课堂教研、努力抓好各项教研活动,实现教研组之间的交往,以及教师、专家之间的交往;同时,加强骨干引领,实现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使校内科研、教研,互助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建立培训平台,丰富校本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兼顾实践操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学科素养对教育实践变革突破的重要性。培训平台可分为:集中学习、自主学习、问题研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以促进各科教师在明确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等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转变观念、转变行为,唤醒内在动力。
3. 建立展示平台,激发竞赛激情。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教育活动,拓展教师眼界,也能够铸造学校学科品牌,促进学校各项业务长足发展。学校每学期都为教师提供名师、骨干上引领课,全体教师上汇报课,学科教师上教研课,青年教师上展示课,以及创先争优比赛课,有效教育评优课等等。这不仅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为教师提升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智慧。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获得教学智慧。因为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所以,教研活动不仅是教师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无论积累经验,还是突破创新,它都是教师劳动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真正领悟“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研究内涵,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教研之路,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获得提升,最终使课堂进入状态,放出光彩。
2. 通过名师讲课,增进教师交往。有人说:名师是棵大树,他们的高度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改造教育环境和气候的示范力量,他们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着异彩。一个名师可能带动一个、十个甚至更多的教师成长,对于这样的“大树”,我们怎能敬而远之呢?于是,我们就组织教师听他们讲课,与他们交流,虚心学习。因为感受名师的课堂,触摸好的经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教改实践,真正的进入课堂状态,会让我们的智慧显示出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变得更有魅力。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拓展思维 师生互动 教学案例反思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初中思品课要坚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受教育对象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机融合。
一、《畅谈理想》教学案例
本人是某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第四单元第一节《畅谈理想》的课程教学。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纸,并提出课程要求希望每个同学在纸上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其次,在纸上画出自己理想的基础上,将学生分小组展开交流和讨论。
在学生进行理想绘画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画了飞机、汽车、房屋等,有一个学生画了一只蜗牛,我担心他没有理解我的课堂要求并善意提醒他注意我们的主题。在同学们画完自己的理想之后,便展开了热烈的小组讨论,有的同学画了一个火箭,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宇航员,驾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太空里进行无穷的探索;有的同学画了一首轮船,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船长,每天驾着大轮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穿梭;还有的学生画了一顶博士帽,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学识渊博的老师,给许许多多的学生传授知识……我被学生们的雄心壮志所震撼和感动着,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这时候,坐在墙边刚刚画蜗牛的学生举起了手,我感到很诧异,猜测他会怎样的表达。在大家眼里,蜗牛是一种爬行极慢的动物,遇到外界的袭击时,也只会把头缩进壳内,大多数时候在雨天后出现,代表着一种软弱无能的象征,并不受广大人群待见。只见那位画了蜗牛的男生缓缓走向讲台,在展示台上放好了他的作品,这时候台下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讨论着他怎么画了一只蜗牛。这时候,那位男生清了清嗓子,很认真地望着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学家,先研究蜗牛。每一只蜗牛的背后都有一只壳,那是它们的家,我希望给每个没有家的孩子们设计一个家,让他们不再无家可归。另外,蜗牛虽然爬行得很慢,但是它绝对不会放弃前进,所以我要学习蜗牛那样永不放弃永远前进的精神。”听完他的描述,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听了之后深受感动并对那位学生的精神感到敬佩。
二、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理想的清晰认识远远超出我预计的标准。在思品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每一个生命都在课堂里发挥出自己的魅力,绽放智慧之花。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而教师在课堂上则扮演引导、鼓励的客体角色。
(二)加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正处于思想和身心的发育期,具有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等特点,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思想品德作为一门教育课程,使用原理对学生的渗透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例如那名画蜗牛的学生,可能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他的原意,但是通过站在初中生的角度上来看,这样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观点和新颖的想象都是值得赞叹的。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当前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和拓展。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不尽相同,再加上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每个学生都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世界,与他人看待问题的标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学生的创新和想象力要给予鼓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三、总结
初中思品课要想进行得有效率,就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智慧之花绽放。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才能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初中思想品德课趣味教学方式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2)
[2]黄朝晖.关于学生课堂活动有效性的一些认识――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案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2(9)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4
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相较与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案例定义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在中职数学教学案例中,一般由背景、主题、反思这几个部分组成。数学案例中首先要交代背景,这节课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其次是主题,由背景展开细化到各个小的知识点。最后是反思,反思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并查漏补缺,发现学生还有没不懂的地方。
3中职数学教学案例实践
以中职数学第一章集合为例:课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
3.1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2教学过程
3.2.1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2.2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3.2.2.1集合的概念(1)集合;(2)元素;(3)常用数集及记法;(4)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N。3.2.2.2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
3.2.2.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2)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3)确定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例如:某班个子高的同学,不能组成集合,到底多少身高才算高个子,没有确定的标准;某班个子高于180cm的同学,可以组成集合。关系:元素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2.2.4集合的类型
(1)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3)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方程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集都是数集;(4)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最小的自然数0);(5)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Ζ;(6)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7)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8)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3.3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4结语
在中职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但要有好的教案,还要做到语调清晰,教态得体,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中职学校各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凝练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要时刻想着捕捉学生点点灵光的闪现、挖掘学生的兴奋点、记录课堂上的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低起点的中职生改变学习态度,树立好信心和成才决心,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作者:龙志芳 单位:铜仁市交通学校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392.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沟通;教学策略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是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纵观传统语文课堂中,大多情况下是教师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全盘接收,没有民主,没有质疑,自然无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立足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开辟思维创新的沟通渠道,从而抵达情感共鸣的沟通境界。
一、营造沟通环境,点石成金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着“一切为了分数”的现象,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命令至上”,学生“惟命是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成长,这种状态下的教学给师生之间的沟通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为此,提高语文课堂沟通的有效性,必须从环境入手,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沟通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中自主探索,点石成金。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动物爱心志愿者,想赠给森林公园一幅对联,希望唤醒人们保护动植物的意识,你觉得怎样写更合适呢?
(写对联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课堂一度陷入沉闷气氛中)
师:平时大家再报刊、电视上没有见过类似的广告吗?
(听到“广告”一词,学生顿时来了精神)
生1:我知道,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师:看来读报纸好处多啊!你看,这不用上了吗?
生2:我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生3:我还在街道的墙上看到过,“留住千万树,造福子孙后代”。
……
(一发不可收,孩子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师:看来我们都是善于观察、积累的好孩子!那么,你能根据这些“仿造”一幅对联吗?
(“仿造”,太有趣了,学生的顿时津津有味思考起来)
生4:个个争当造林先锋,人人都是护林园丁。
师:真棒!还讲究了“对仗”和“比喻”的运用。
生5:昨日棵棵树,今日暖暖情。
……
(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充满童真童趣的对联写满了黑板)
和谐的环境为沟通奠定了基础。审视这个教学案例,由最开始孩子们无话可说,到最后妙语连珠,是宽松和谐的沟通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动力,真正的实现了沟通无界限。
二、提高沟通艺术,点化心灵
语文课堂的有效沟通是指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努力,实现互相理解、彼此认同的教学行为。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辟沟通渠道,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以沟通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点化心灵。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渗透了“不甘于做幼者”的信念,也饱含“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这样引导。
师:当家人把雨衣递给“我”的时候,不知同学们头脑里有没有涌现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画面?
生1: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把肉夹到我的碗里。
生2:走在路上,爸爸总会不自觉的让我走在他的右手边。
……
师:看来我们都是大孩子了,能够体会出生活中父母家人对我们点滴的呵护和关爱。那么,你有没有像文中的“我”把雨衣披在蔷薇花上的体验呢?
(也许真的缺乏这样的体验,孩子们一时语塞。)
师:一份爱如果传递出去会变成两份,甚至更多。从文中“我”将这份爱传递给蔷薇中,聪明的你读懂了些什么呢?
生3: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关爱,也要把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生4:我觉得爱不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还可以像文中的“我”一样,传递给蔷薇花,而蔷薇花会开出更鲜艳的花朵将爱传递给更多人。
(课堂上响起了欢快的掌声。)
师:有一个敏感的心,花儿在你眼中都有了灵性。
语文教育家周一贯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在这个教学案例里,教师以耐心的倾听给学生以精神的鼓励,以言语的引起给学生的情感共鸣,师生一道享受情感的熏陶,收获思想的启迪和无穷的乐趣。
三、开辟沟通渠道,点亮课堂
由于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性,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填补,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沟通境界。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课教学中,教师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人物内心的情感。
师:当第二年杏花开了,小男孩去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心情?而竺爷爷听到后又是怎样的表现?文中刻画的太简单了,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中对话填一些词语?
(学生先是小声讨论,很快填好了词语。)
生1:我在“竺爷爷”前边填了“小男孩兴奋的跑进来”。
师:为什么要用“兴奋”呢?
生1:因为小男孩儿等了一年,终于等到第一朵杏花开了,既高兴又急切的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
生2:我在“是第一朵吗?”前边填了“半信半疑”。
师: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用意呢?
生2:因为竺爷爷想一年时间过去了,小男孩儿怎么会记得那么久远的事情呢?
生3:我也填的“半信半疑”,但我认为竺爷爷习惯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他想再确认一次。
师:真好!那就让我们带着第一朵花开的欣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再把这部分美美的读一遍。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的留白不是思维的放空,而是沟通的开始。通过填充词语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中,而课堂的生命得以点燃。
总之,语文课堂的有效沟通是知识的交互,是情感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读透教材,读懂学生,抓住沟通契机,营造沟通环境,开辟沟通渠道,让沟通无极限,让智慧尽飞扬。
【参考文献】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习导式教学;语文课堂;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6-01
“习导式”教学这一概念是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提出的。“习导式”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基础,以让学为行动准则,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与学生的“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的小语课堂,教师主导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把他们带到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中,以致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采取习导式的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习导式教学呢?
一、先习后教,目标明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预习,他强调,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选编入苏教版教材的课文,语言大都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就可以习得课文一大半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预习的目的就不仅仅在于扫清文字障碍,而且要为学生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埃及的金字塔》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就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汇报与交流。在汇报时,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说明事物时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金字塔的建造很不容易。”教师抓住契机,及时追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埃及人民修建金字塔很不容易?”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理解“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金字塔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就容易多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先习后教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先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就显得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使课堂教学活泼灵动,更加有效。
二、以习定教,有的放矢
有了学生的预习做为基础,语文课该如何上呢?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好检查,掌握学生预习的第一手资料,然后调整教学方案。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天鹅的故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预习,然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看到许多学生对“老天鹅为什么要奋力破冰”不理解。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对老人为什么没有开枪就离开了湖岸缺乏足够的认识。基于这种现状,在教学的时候,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重点段的品读与理解上。于是,在教学开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直接把学生带到“老天鹅带领一群天鹅破冰”的描写上。这样,学生抓住“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第二次,第三次……”“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等几处描写,真正感受天鹅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以习定教,有的放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基础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真正从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困惑点出发,以习定教,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三、因习而导,游刃有余
习导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热爱”与“实践”的和谐互动。要想使这种互动更加有效,就要把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与学生的习得状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因习而导,导得其所,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有效,而且还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怼T诮淌Φ墓睦下,学生展开自学活动。经过检查,教师发现学生对王二小为什么要“假装顺从”不是很理解。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不能理解的原因是对“扫荡”一词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解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这样,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在他们的疑惑处进行必要的“导”。这样因习而导,导在了关键处,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