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1

为了真正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效益,笔者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对班主任各类教育案例进行剖析和改进,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反思能力,进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证。

1 案例树立班主任教育反思意识

1.1解读经典案例

针对我校班主任校本培训的实效性研究中存在的困惑,我们将经典案例进行研究作为树立与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意识的重要途径。

选择案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借鉴经典案例。我们从《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等书籍及网上搜索一些符合我校班主任实际的案例。二是撰写与整理我校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成功案例与问题案例。切合实际、符合特点的案例既有助于吸引教师进行阅读分析,更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学习与研究,促进教师改变不利因素,改进教育行为,逐步形成教育智慧。

1.2培养问题意识。

作为一名班主任,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会捕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去质疑思考,探索问题的症结,便无法激发自我反思了。因此,在班主任培训过程中,我们利用发生在班主任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激发和培养班主任对教育问题应保持的高度敏感性。研究源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每月定期交流,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批判精神,养成教育反思习惯。

2 案例丰富班主任反思活动形式

2.1“理论学习反思”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培训中,班主任根据固定的学习专题,主要采用三种学习方式。

(1)个人收集,自主学习。首先,班主任根据所给专题收集相关素材,做好学习笔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备交流分享。其次,要求班主任根据所给专题,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自己个人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撰写案例。

(2)团队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要求每个班主任将收集的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分享,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其次,将每人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分析、整理、归类。

(3)专家引领,反思提高。首先,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就所给专题进行讲座,进一步理清思路。其次,教育专家就教育问题与困惑与班主任进行零距离交流互动,与专家直面对话,心灵碰撞,分享智慧,探讨有效方法。

2.2“实践操作反思”模式

(1)观看案例撰写体会。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要求教师在观看案例后现场撰写感想与体会。

(2)根据案例寻找理论依据。完成体会的撰写后,要求教师依据观看的案例,收集相关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再一次进行体会撰写,描述自己对案例前后不同感想的思维过程。

(3)呈现案例分析讨论。这是一种团队合作提高的过程,由教师与教育专家开展深度对话完成。要求教师敞开心扉,观点阐述,思维碰撞,从而达到理念提升的要求。

(4)结合实际经验重构。引导教师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回顾与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教育案例。

教师在反思教育实践中不断改变观念,不断成长、成熟,反思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3 案例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实效

3.1基于案例,要求教师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

一是同一案例,从不同侧面进行培训学习活动。例:在培训中,我们先呈现案例,要求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审视、分析研讨这个案例,结合所教学生年段阐述教育策略。

二是案例不同但主题相同,组织培训学习活动。例:就目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现象,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选择不同案例,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活动。小学低年级侧重“认识并关爱家庭成员”、中年级侧重“同伴互助,快乐成长”、高年级侧重“关心学校,参与社区”等案例学习研讨。

3.2基于不同类型教师,主要采用分类分层的培训方式

首先是不同教龄的教师。针对职初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对教育的认识处于理想化状态,缺乏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育机智,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从改善其教育基本技能方面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例如:学校将以往收集的职初教师的系列案例以主题形式呈现,让新教师们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并将实践中的体会或心理的转变记录下来,通过专家或有经验教师的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针对经验型教师,我们在培训中主要通过让他们带教徒弟进行案例研究反思的方法,激励他们互相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我们要求每一位经验型教师带教一名青年教师,并根据要求对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指导以案例形式进行反思,促进自身成长。

针对已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专家型教师,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教育经验,使他们成为学校专家组成员,在使用中提高其教育反思能力,另一方面,提供其不断成长的学习途径。其次是不同年段的教师。针对不同年段的教师,我们选择侧重点不同的案例。

总之,教育案例研究反思具有针对性,能根据教师切身的体验进行研究反思,我们在校本培训后期的问卷调查中,欣喜地看到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的教育反思意识、能力、策略等方面有了提升,教师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可见,这种培训活动模式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并正化作教师教育活动的积极行为。因此,运用案例导引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能力的培训,为班主任专业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

[2]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孙海法朱莹.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2.

[4]吴义昌.教师案例研究刍议[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3.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2

如何通过实际的实例来启迪同学们的思维,用所学的理论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点。

1.精选案例

在上课之前选出和本节理论有关的经典案例。当然在上课之前老师是要做很多工作的,因为案例的选择不仅要具有普遍性也要具有典型的特点,案例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指引学生举一反三,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关实际环境和具体任务时有矩可循;而案例的典型性又会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经典案例既要包括成功案例又要包括失败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反思更好地理解教学的理论,激发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比如著名的“医闹”事件,打砸医院,伤害医生,而医院却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行动处理这样的危机。这样的经典案例能够从反面引导学生学习危机公关原理及技巧,同时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胆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学生既有行业实践的标准范本做参照,又有反面典型引以为戒。其次,案例的专业相关性和时事性可以引起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刻认知,同时也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注时事的意识和分析热点的思维。结合热点话题“肚皮上的手”来讲解“议题设置”理论,讨论处理专业问题的方法。

2.结合相关学科理论联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其他学科,比如医患关系、医院管理。由直观具体的事例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再结合相关学科,融汇贯通,就事论事扩展到对类似问题的认知规律和解决原则的探讨,然后深入攀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由个案到普遍的教学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或晦涩难懂。同时,以学生为主,自主搜集并讲解案例,也是一种PBL讨论。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的传统模式之外,还可以结合课程进度,提出问题主题,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搜集相关案例。要求搜集的渠道要广泛同时又有针对性,既要注意各种大众传媒的报道,又要注意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公关活动,然后针对搜集到的案例展开团队讨论,最后汇总讨论结果,推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案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思辨能力、扎实的信息搜集能力,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公关意识,同时还能培养其语言总结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3.在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

模拟类似的环境可以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的学习效果,也通过模拟监测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在模拟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人,这样可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更好地揣摩心理,从细节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学生临场发挥,促进他们处理危机的能力。

二、总结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3

幼儿教育是爱的职业。教育的爱需要不断地滋养、丰盈,需要智慧的引领、激情的喷发。而阅读能使这种爱历久弥新,能使爱得以升华。

一、相似阅读,爱的疗方

曾经以为,有爱就能解决一切:有了爱,孩子就会听话;有了爱,孩子就会进步;爱让差的孩子变好,让调皮的孩子变乖……曾经,我迷信过成功的教育案例,我拿着放大镜找过孩子的优点,我不遗余力地表扬过孩子,但实践后发现: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记得班上有个孩子,上课不愿听讲,是班上的麻烦制造者。多次的教育、谈心,加上个别辅导,甚至生病上门探视,但身心疲惫换来的还是收效甚微。“爱心治疗法”并不能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爱没有让我真正找到孩子的“病症”。于是,我走进书海,寻找相似的案例,改变教育方式,去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去研究他的智力类型,去琢磨他的思维方式,帮助他分辨是非、树立榜样、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培植习惯,引领着他每天“缺点少一点点,进步多一点点”。对症下药后,这孩子终于能正常地在幼儿园里学习、生活了。

原来,教育的智慧隐藏在书本的角角落落,教师的智慧往往从阅读中来,往往是文字背后的思考与实践。我们不妨忙中求静,把别人文章中的经典策略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方法。通过阅读相似的案例,用别人的文字激发自己的新思考、新实践,以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二、细节阅读,爱的行动

有人说,幼儿园老师很“简单”。其实,面对着一个个有着丰富思想和细腻情感的孩子,老师不仅要留意孩子的细节,更要给孩子一个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幼教工作者的必读书籍,有时偶尔忽略的细节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幼儿园无小事,事事有教育。记得有一次,在区域游戏“生日party”中,“蛋糕师”们戴着工作帽、穿着工作服兴致勃勃地准备生日party,有的制作夹心蛋糕,有的准备生日蜡烛,忙得不亦乐乎。只有“蛋糕师”逸凡游离于游戏情境之外,拿着“蛋糕夹心”在桌上抛撒玩耍。这时,如果我过去提醒或严厉批评,就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游戏效果。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自然地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用“客人”的口吻请求参加生日party:“你们做的是什么蛋糕呀?真香!我也来参加生日party啦!”逸凡马上开心地进入到游戏情境中。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使孩子将注意力重新回到活动中,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三、“后悔”阅读,爱的圆满

一个出色的老师,会及时地把学到的教学理论与平时的教学联系起来进行反思,是一个勇于反思、常常“后悔”并改过的人。“后悔”就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经常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经典案例《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中的王老师说:凡事先想想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孩子遇到问题、能力达不到时,老师给他们适当的启发、引导,多给孩子机会,多表扬孩子的进步,这才是帮助,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记得在一次中班艺术活动“小手变变变”活动中,孩子们先用记号笔把自己的小手描画下来,再以此为原型创作成形态各异的小鸡、花朵、蝴蝶、小鱼、太阳等。但是在活动中,我发现虽然孩子们兴致盎然,但绘画时信手涂鸦,没有融入艺术想象。突然间,我感觉自己是个“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最大的障碍。”在后悔活动设计得教条与草率时,我将开放与趣味因子融入活动中,改变了原有的创作形式,把创作的地点改为低矮墙面,在墙面上用颜料进行手掌印画,然后进行艺术创作。果然,孩子们个个积极参与,不仅创作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而且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成功感。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4

生成性作文写作的案例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图景。对于生成性作文教学,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里亚地区在幼教中就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和推行者马拉古兹也因此于1992年获LEGOO奖(教育工作贡献奖),他甚至还被加德纳认为是与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和皮亚杰齐名的教育家。虽然瑞吉欧的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在幼儿园进行的,但其生成性教学理念对当今高中新课标新材料作文写作教学亦有重要借鉴作用。对高中学生的生成性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后现代的课程研究者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把传统的课程封闭体系与当今开放体系作了基本对比。发现18世纪和19世纪的封闭性观念、因果性观念和决定论观念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育研究具有重大影响,使教育研究呈现一种线性的、统一的、可以预测的、决定论的倾向性。多尔对其描述是:“……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而构造主义的则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通过教学计划预先设定的课程。在多尔的眼中,教师应是一个班级教学的领导者,虽体现权威的角色,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学习者团体中的平等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

生成性作文写作思维的案例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该把作文生成性案例教学看成一种有效的新的教学理念,它而不应为生成而生成,弄成伪生成。生成性案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师在作文写作课上,通过案例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兴趣,提高阅读,写作思维能力的一个突破口。案例是学习的范例而不是目的。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话语权,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思维的创新,强调师生之间互动,对话与交流,进而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既有知识、经验,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学生自己写作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一些新的认识和思维在碰撞中有所生成。所以案例是一种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手段。

新课程作文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有奇思妙想,而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确保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形成文章的前提。就教育的规律而言,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不断与他人交流思想,不断与人沟通而生成自己新思想的案例。

教师也应该在写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追求的案例。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作文教学,应十分重视学生写作思维的生成性教学案例的示范性,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首先教师对生成性作文思维教学在案例教学理论上有深入的研究,“守正出新”,运用创新性理念改革作文写作思维教学的传统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语)。这里他谈到了老师读书学习理论,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丢弃了不断读书反思的好传统,仅凭经验,那就有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老师的素养和底气其实是长期阅读,不断学习的使然,教师首先要对生成性案例教学的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取其适合新课程理念的东西,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出新”而不至于新瓶装旧酒。

生成性思维培养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所以以案例教学的作文写作模式就是要改革的写作思维培养中“学生写,老师改”的传统模式,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共同思考,共同批改,共同进步的,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写作主动权的案例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生成性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学生作文生成性教学的经验。生成性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情态。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语)。现在有一些一些少不更事的教材编写者,把持着教材编写的话语权,认为西方的月亮都比东方圆,在教材中编造一些虚假的案例而大量砍掉我国母语教学中的经典案例,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因为我国的大量经典作品是经过历史洗炼的,具有高贵的人文价值,经典中有大量最基本的、也实际上是最深厚的人性思考。即如从电视里的曹操,让人觉其奸诈,将一位个性复杂的历史人物定格成大戏里白粉的脸谱。而在他的经典案例《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已成荡人肺腑的千古绝响;生于战乱时代的枭雄曹操,忧伤生民,是何等的悲凉慷慨。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又是何等的求贤若渴!母语的教学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最民族的也就是世界性的。所以作文教学要克服“少,慢,差,费”弊端,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案例,将母语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不断的将阅读的体验感悟表达出来,从而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还有就是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不断传承,借鉴,创新,形成教师的个性特色。

二、案例生成性示范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5

没有人怀疑文学经典的艺术价值与思想魅力,但在当今拜金主义盛行、价值信仰迷失、人们纷纷攘攘都去追金逐利、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中国社会,阅读文学经典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即使在大学的文学院,这种状况也十分明显,值得认真对待和反思。当今时代,追求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已经渐渐侵蚀人们的灵魂,但文学却不具备产生经济效益的功能,所以中文专业招生数量每年都在缩减,而中文专业在校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明显缺乏动力。鉴于此,引导在校大学生加强经典阅读,成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大学的文学课老师,都必须坚持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为文学史授课的主要任务。本文拟就阅读经典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关系试作讨论。

在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中,作家作品显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但具体到文学史的课堂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在无限的文学史作品中,选择有限的经典性代表性作品进行阅读和把握,对于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而言,是一个十分迫切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特别是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等新的文学史概念的提出,“现代文学史”的上限与“当代文学史”下限上伸下衍,涉及到的作品数量也随之加大,但在现有高校教学体制下,随着课程无限扩张,对每一门课程都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教学时数也作出严格限定,鉴于此,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教师让学生既能接受文学史完整的知识系统,又能达成培养人文精神与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如何裁剪文学史内容,切实处理好作品分析与文学史讲授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重写文学史”实践始终在推进,但从教者不论使用何种叙述范式的文学史教材,如何处理史的讲授与作品的讲读之间的关系,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把握好二者之间的比例与深度,都是让讲授者很纠结的问题。但在文学史讲授上注重文学审美赏析能力培养这一点上,无疑获得几乎所有人的共识。那么,如何讲授文学史,如何指导学生让他们有兴趣与热情去广泛阅读作品,成为文学史教学的一个症结。论者认为,在文学史课堂上,教授者应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经典的内涵与价值,引导他们主动阅读经典作品,这应是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核心要素。历来研究文学史教学的学者都格外强调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舍弃文学史的讲授而将文学史课变成纯粹的作家作品赏析。任何经典作家与作品都不是孤立的文学现象,必须要将其放在文学史整个参照系统下来审视其经典性价值及意义,如此才能让其成为有源之水。可见,文学史的传授也相当重要,而要解决好文学史叙述与文学作品阅读关系,可以对文学史部分适当简化,让学生以教材的学习为主,教师在绪论中将文学史的几个板块,按文学史线索勾勒梳理出来,将重要的文学社团、流派、思潮作适当阐发,明确其具体地位及意义,以便让学生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节点。

在此基础上,文学史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应当是以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作为核心,而分析经典的过程,教师不是将其作为孤立的案例,而是以文学史系统作参照,认识其作为一个“网结”的位置与意义。如果只注重讲好作品而忽视文学史知识传授,学生就无法形成文学史的系统概念,而如果只注重文学史而忽视作品的细致分析,使文学史缺少了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经典文本的支撑,也就成了“死”的文学史,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完全丧失了文学史课程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功能。所以这二者的关系必须处理地非常恰当才能圆满完成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讲好作品、分析透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要切实在教师引导下去阅读经典,把握经典,真正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这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主动性,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授去选择经典,这是学好文学史课程的前提。学生不爱沉潜下来读经典,其中原因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文学经典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西方文学理论家指出,文学作品的接受,“与读者群体相关的关键问题包括:意义的生产,其普遍性或相对性,对我们解释自由的限制,对新的文化、历史或个体环境的适应。”[1](P52)

现代文学经典有些难以让学生切近的原因,比如与现实生活距离较大,鲁迅、茅盾等大师们创造的文学世界,人物的心理体验毕竟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距离太远。特别是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谴词造句和今天有很大不同,因此对今天的读者而言,这些经典的语言显得有些艰涩生硬,所以,无论其主题如何深刻,人性传达多么动人显然都无法与今天的现实接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也使得他们在审美心理上有所拒斥。再比如,在对待十七年“红色经典”问题上,学生往往情感上十分抵触,因为他们今天的生活理想与精神世界与这些“红色经典”所呈现的理想人物之间差距确实太大,教师将他们往崇高境界上引导却不及现实生活的解构力量更大,革命英雄的政治信仰、思想理念在今天的他们看来,甚至感觉到非常做作与可笑,很难让他们产生精神共鸣。鉴于这种情况,那么文学史教师就有必要向学生进行文学指导,让他们清楚文学的作用是通过虚构故事实现关于人性的交流。我们读杨沫《青春之歌》并不是期望他们一定成为林道静式的革命者,而是希望他们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中发掘某些能引起我们反思且可以融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或自我的元素及信息。

学生不爱读经典还有外在的原因,这可能最为致命:一是当今处于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泛滥,学生面对着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和五花八门的“心灵鸡汤”、“玄幻小说”(且不说各种网络游戏)等等,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像海绵吸水一样被无情地吸引走了,这样,阅读经典似乎不再是一件让他们快乐的事。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的现实就业压力确实越来越大,将心思转向了更为实用的“考证”之学———他们忙着考各种各样的证: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会计师证、文秘资格证等,而“没用的”文学经典自然倍受冷落。当然,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我们不必究其所有,但须承认,不愿去阅读经典在大学校园里是一个客观事实,这种状况着实让人忧虑。#p#分页标题#e#

经典案例教学反思范文6

“创新”与“守旧”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不能只看重一方。创新即是摒弃旧的推出不同的,于是语文教师就尝试让语文教学出新。我们放弃了看来无用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学习更多的技巧语文,机械语文。虽然这让语文学习更加容易,得分也容易,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让我们大吃了一惊。语文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味”。人们学习语文高分技巧同时变得不体味语文特有的魅力。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问题,这样的创新不对,所以我们需要回来。但发现单单“守旧”也不可取,我们用语文教学中强制学习古文、古诗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学习,学生只会抵触学习。当一次次尝试、努力、冷静地思考,不能认同一方就改变。时代不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也不能丢弃所有旧的东西。要守住“旧”之精华。

创新与“守旧”两者结合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例如,前几天看了一部改编经典著作《西游记》的电影,叫作《大圣归来》。它的改编很是成功,其中做了很多的创新,无论是从人物形象上还是部分故事情节上都有不小的突破,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也守住了观众内心不变的那份对人物的情怀和人物向善向上的性格,激发观众内心的“守旧”情感。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创新与“守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是需要以这种方式去前进。

语文教师的创新与“守旧”在如今教学中是非常需要去实施的,不能再以一个模式或方法去教学。如何把创新和“守旧”更好地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在语文的“感”方面做出创新和“守旧”,像那部成功的电影一样,我们应利用现在的科技和多媒体教学的创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深刻去思考和挖掘语文中那最打动人的、最美的、最吸引人的魅力,让学生去感受语文与生俱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的“知”方面做创新与“守旧”,语文的知识博大精深,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但是经典的知识精华我们也不能丢弃。所以语文教师在创新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守住“经典”。

语文最终目的是运用,是让它活起来。所以语文教师的创新与“守旧”还需要做到将语文的运用方式不断创新,不是局限在考卷上。语文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活用语文,让学生把语文的“用”变得多方面多方式。但是无论多么灵活的创新它的“用”也不要丢掉语文本身的特点。用语文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

生活中也有一些案例。例如,让语文借助科技的手段出现和运用。在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它让更多人对汉字有了兴趣,了解了汉字,也使汉字有了更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创新了,利用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人愿意重拾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