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法律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升法律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升法律意识

如何提升法律意识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策略

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法律意识是表现在公民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也是对法律的了解掌握,从本质的角度出发,法律意识是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这种法律意识是作为行为模式的观念性要素。在当代的法律法规中,法律的可行性和使用程度都有着严峻的考验,公民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是否符合当代法治建设国家,对法律法规是否有着系统的认识都十分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法律知识的,要将法律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法律意识从最外在的条件逐渐转化成规范模式,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成为指导人们我们行为的支配要素。

一、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行为上表现得更加自我,法律问题逐渐显露,高中生违法犯罪的行为也比较突出,我国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犯罪达到70%,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占到其中的70%以上。由此可见,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势在必行。中学阶段是处于人生阶段与教育阶段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引导阶段,决定了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问题,中学生法律意识程度的好坏是可以直接影响国家和整个法治国家的法律水平的,也会直接到影响国家法律体系,而且也关系着法治国家的建设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在中学阶段,中学生能认识到自身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是对价值观的有力塑造,这对提升法律意识水平也是有利的。在事物发生变化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中学生发自内心深处对法律意识的认识,所以中学生有必要重视法律意识带来的重要性。

二、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途径

结合现代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来看,要强调对法律的深入和学习,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适当的运用法律意识来引导自己,法律知识的普及可以更好的让我们从情感上建起对法律意识的认同,构建起理性的法律意识。

(一)提高善良意识

在现代的中学生中,很多都视“与人为善”为儿戏的大有人在,在他们眼中“言而无信”只是个人承诺兑现问题,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行为,跟法律知识毫无关系,这一点是与我国弘扬的善良意识是相违背背离的,对于这种认识,大有人在,说明了这种法律意识上的盲点,这也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失去规范,从而引起事端。在我国民法中,善良意识是体现人性的前提条件,在法律条文规定中“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是两个不可分离的内容,简单来说,作为一名中学生要学会诚实守信,不要肆意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这也是基本遵守了法律法规理念的。当然,这种人性法则的理念根植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不属于西方国家的舶来品,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需要良知,良知中蕴含着善良意识,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法律常识。

(二)提高程序意识

有相关研究专家学者指出,法治的主要核心就是程序,程序一旦不能规范化,就会导致程序崩溃,当然,法治水平的高低是在于程序化的规范程度,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首要步骤就是规范程序化,提升程序意识,然而这种程序意识也是要从青少年抓起,我们不能将思维控制在政治课堂上,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引导自己做事都需要按照过程行事。例如,在进办公室之前应先喊报告,在学校有情况有事先请假,不能先斩后奏,往往是这种不规范的程序意识会导致法律意识的下降,同时这种程序意识还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问题,作为中学生要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程序意识的重要性,这是关乎到法律意识的提升问题,结合以上所述,还需要根据我们的实际生活情况来抓住意识重点。

三、结语

目前,我国全面构建法治社会,青少年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新生力量,中学阶段是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的一大重点基地,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中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情况,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并将其融入生活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也为构建我国法治国家事业贡献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瀚樱.浅论中学生法律权利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6(36):189-190.

[2]张计彪.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品牌,2015(2):252.

如何提升法律意识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教育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把法律规范不断内化,成为指导人们行为模式的一种观念。当前,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匮乏、法律素养低下,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积极开展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状

1.中W生法律知识掌握情况

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让中学生具备基础的法律知识。当前中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呢?通过对35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262人上过有关法律知识的课,占调查人数的73.2%。这说明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开设了有关法律知识的课程。在“学校是否发放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教材”一栏中,有97.3%的学生显示没有专门的教材,98%的学生表示法律教育大多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来完成的,没有安排专门的法律教育教师,也不开设专门的法律意识教育课程。在调查中,当问到“哪一天是国家法制宣传日”时,有76.5%的学生选择知道,23.5%的学生选择不知道。

2.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多数中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观念,容易遭受不法侵害。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72%的中学生选择了逆来顺受,不会采取向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家长反映问题等方式寻求帮助。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学生守法自觉性不强,在日常生活中会做出一些侵犯他人权益的事情。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法律知识水平有限,法律知识储备不足,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外部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模仿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效仿哥们义气,最终误入歧途。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开展路径

1.明确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一是提高中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在对中学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重点培养中学生学习法律的意识,促使其主动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和遵守法律。二是增加中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懂得法律知识,并用法律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行。长此以往,便会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三是让中学生具备法制观念。首先要具备守法观念。通过法律意识教育,使中学生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杜绝一切违法行为,自觉遵纪守法。其次,要具备用法观念。通过法律意识教育,使中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维护国家、集体的合法利益。最后,具备护法观念。通过法律意识教育,使中学生形成强烈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坚决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2.强化学校在中学生法律意识中教育的作用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意识教育体系。首先,学校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立专门的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编订专门的教育课程教材。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编辑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教材,并确保课程开展的有效性。二是增强法律意识教育的力度。通过开设专门的法律意识教育课程,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中学生法律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情况,还要鼓励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综合考评来考察中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程度。三是提高教师的法律教育水平。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法律教育水平,从而培养更多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中学生。

3.发挥家庭在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学习好文化课程的同时,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二是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溺爱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格及习惯。三是提高家长素质。家长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更好地指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认知。

4.营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一是优化社会环境。各职能部门应履职尽责,加强对网吧、出版物、娱乐场所的监管,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干净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三严三实”“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道德风尚,减少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影响。

总之,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关乎全社会的重大课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关注,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中学生法律知识储备,促使中学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法律的尊严。

参考文献:

[1]黄家亮,邢朝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代际比较研究――以北京市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6).

如何提升法律意识范文3

一、技校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通过观察与研究,目前我国技校生法律意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技校生的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和基本方略的实施,根据技校生大多属于未成年人的情况,我国各类职业院校普遍开设了《德育》课,但学生在这有限的学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加上一些学校对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学校的法律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大都十分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德育》这类公共课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的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走上违法和犯罪歧途。

2.技校生的法律观点、观念与正确践行法律存在一定的差距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技校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和薄弱的法制观念,部分技校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的态度。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出现几率。

3.技校生违法犯罪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查获未成年人案件作案人员约在15万左右。在这些作案人员当中,技校生人员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犯罪案例和数据,都证实了当今技校生法律意识的薄弱。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当前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技校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培养方式探索

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德育》的教学工作,对加强学生法律素养深有感触。如何切实提高技校生的法律修养,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法律课堂教学

《德育》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能够使课程内容得到精简。即使讲些必要的具体条文,也只是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材料对待,而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来讲解。这不仅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也会为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如 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可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有效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2.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第二课堂

形式多样的校园法制第二课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既有直观实务又有深层理论的滚动式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升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3.建立法制教育机制和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

职业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循序渐进地实现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做到“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职业院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学生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决不能姑息、妥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夯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技校生违法犯罪是因为其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薄弱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技校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具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的能力,以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来培养技校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技校生的法律修养。

5.优化法制教育师资结构,建设高效师资队伍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其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的精干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作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量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如何提升法律意识范文4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农民的素质,法律意识也有了相对的提高,但总体上还不够强,很多人知法但也犯法,也有很多人是知法却不懂得用法。当发生矛盾冲突时,还是用一些老旧的观念来解决。比如这两年我国农村被征用土地的问题,有些农民朋友不配合来征收土地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拒绝搬走或拆迁。甚至更严重的以跳楼、开煤气引爆等自杀方式来威胁工作人员,也有一个或几个村屯的人聚众起来动用农用工具来阻碍工作人员进行征地工作。以这种古板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无法获得明显的效果。也许还会适得其反,严重的还会触犯到法律法规。农民朋友总以为法律会离他们很遥远,所以从不去学习和了解。一些农民工进城务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法,所以被莫名辞工,被拖欠工资,发生了工伤也得不到商家的索赔,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另外,在一些村屯里,存在着偷盗行为,这里面都是初中生或是在外晃荡的社会青年居多,小到偷鸡鸭等家禽,大至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他们在实施这些行为时,也没有相关的人员用法律去警醒他们,都是采用非法律手段来处置,导致他们在法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有吸食白粉,打架斗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偏低,蔑视法律的现象。有这么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他们就不相信法律,认为有钱就可以将法律置之不理,肆意妄为,而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有一天,还是会败在自己手上。

2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发达,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我们国家的公民的素质和法律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可为什么农民的法律意思还那么薄弱,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和改变呢。在以前的封建时代,儒家思想就根深蒂固在人们心里,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其所指出的等级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就是维护这种等级观念的尺度与标准。在这种特定的尺度中,最多的就是绝对的服从。而这种服从意识的影响,让他们的自我意识丧失,只是听从于上级的的命令,所以人们行为选择时,最先考虑的不是法律,而是上级。儒家历来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但是这种和为贵的思想在农村就转化为忍为上。低头不见抬头见,远亲不如近邻,等这些俗语就是村里人之间相处的态度。他们坚持一切以和为贵,就算是自身的合法权益已经受到了侵害,也宁愿持着大事化了,小事化无这种息事宁人的心态去解决。他们宁可这样委曲求全,也不愿请求法律的援助,心里保留的观念就是反证就算打了官司也未必能赢,就算是赢了也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因此就有部分农民对法律缺少了解,觉得只要在不犯法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意外情况,不愿意去了解并且运用法律知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就是人们思想相对落后,文化教育程度低,传统的矛盾冲突解决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在他们脑海里了,另外,他们没有意识到法律具有公正性,能够保护到他们的合法权益,仅仅看到法律强制性的一面,所以这样就对法律产生了偏见,从而产生抵触心理。由于有些地区较偏远,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算农民有法律上的需求但考虑到资金问题,也就望而却步了。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资金来源有局限性,所以就没有充足的条件来支持法律援助工作,所以专业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很少,造成了稀缺的状况,还有资金短缺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宣传力度不够,一些村镇,虽然成立了立法机构,也进行了法制宣传,但方式很单一,比如发宣传单,贴标语,挂横幅等这些形式上的宣传,并没有深入到根本,并没有带领村民探索法律的核心,并且村干部中,其自身的法律意识都相对薄弱,更别说起到带头作用。

3如何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

要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得从根本抓起,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大对当地的教育投资力度,只有加强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精神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同时,应当大力发展经济,因为有力的物质保障才能让村民的视野更广阔,才有更多机会去学习和接触到法律。在各个镇上成立法制协会,然后派代表去各乡镇中小学去进行深入的法律宣传,交流学生法制教育的经验,都说计算机从娃娃抓起,那么现在我们的普法知识就从学生抓起。大力推行有声有色的法制宣传,可以通过广播宣传还有看电影方式让农民渐渐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乡下实行“一对一”的法律顾问,每个村派选出一名代表,村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免费咨询和给出方案。创建普法教育“微信群”。把村里的青年们集中起来,作为重点普法教育对象,利用微信交流,非常的便捷,也是现在年轻人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正确的去引导他们遵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搭建“手机飞信”宣传平台。把各村的干部,村委会,人民调解员的手机号集合为一个飞信网,不定期发送普法宣传教育短信,让这些干部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打造为法制宣传骨干。创建“农家书屋”宣传阵营。建立起法律读书角,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赠的途径,向各村“农家书屋”提供法律书刊,丰富群众法律知识的来源。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法律知识为主题的小型娱知识问答竞赛,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4结束语

如何提升法律意识范文5

关键词:私有财产;民商法;保护

一、引言

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使得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私有财产权开始成为公民关注的重点,作为公民个人的重要权利,私有财产权受到民商法的保护,但是民商法在保护私有财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何不断提升法律水平使其更加完善是关键。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旨在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

二、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的主要特征

首先,补偿性特征。所谓补偿性即当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施害人要对受害者进行补偿,补偿的基础以实际受损利益为依据。补偿性赔偿责任是基于民商法理论确定的平衡侵权者、受害者利益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次,不主动干预特征。民商法保护私有财产是在受害者私有财产受到不法侵害并且主动提出司法保护的前提下,如果受害者没有主动提出,那么民商法不对其进行干预。最后,平等性特征。平等性主要针对公民的身份来说,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经济实力、年龄、权利等等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的私有财产都受到民商法的保护,民商法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益时是平等对待的,不因公民的不同而区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私有财产保护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私有财产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国外发达国家法律发展历史久远,公民法律意识较强,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对于私有财产的概念模糊,缺乏运用民商法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意识,甚至没有私有财产权的意识,当私有财产权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且对于民商法公民的了解程度较低,没有专业的能力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二)对于私有财产权的法律监督不到位

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管是法律运行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当前我国私有财产权的法律监督体制建设不完善,缺乏相关的法律监督机构,这就导致私有财产受害者被动成为了监督的主体力量,但是公民缺乏专业的能力和法律知识,没有能力实施监督权利,导致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民商法对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三)私有财产立法体系不健全

我国私有财产立法体系不健全,民商法中缺乏实际的原则性条款,操作性较差,没有针对公民私有财产权受到侵害时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措施。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虚拟私有财产产生了,但是民商法却没有与时俱进,缺乏针对虚拟私有财产的保护内容。

四、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策略研究

(一)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私有财产保护意识

缺乏私有财产保护意识是我国大部分公民存在的问题,改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法律宣传的方式,具体做法可以运用电视、网络、短信、广告牌、社区广告、广播等多元化的媒体积极展开普法宣传,让法律深入公民的生活中,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与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展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主题讲座,积极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积极解答公民关于法律的困惑和问题等。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积极号召公民参与到竞赛中来,将民商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问题制作成题目,通过有奖竞赛的方式吸引公民参与,在竞赛的过程中公民能够学到很多法律知识,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法律意识和能力,而且还赢得了奖品,可谓一举多得,这种方式非常受公民的欢迎。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监督

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是法律执行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强力保障,更是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但是当前民商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建立专门的民商法监督机构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公民对于民商法的认识不够全面和专业,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加强对于民商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行为进行监督,能够避免很多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与时俱进,完善民商法立法体系

当前我国民商法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详细条款对相关私有财产侵害行为的规定,细则不够完善,当私有财产受到侵害寻求法律帮助的时候,却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而难以得到保护,造成了公民私有财产的损失。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该不断完善民商法立法体系,尤其是针对没有涉及的私有财产问题,要尽快加入到法律规定中来,例如,针对虚拟财产、知识产权等特殊形式的私有财产,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款。实现有法可依,不得出现缺乏相关法律条款现象。全面覆盖私有财产可能产生的问题,健全民商法法律体系,促进我国民商法的进步和发展,积极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四)落实司法实践,切实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司法实践是指按照法律相关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法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法律的意义是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民商法的意义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害,维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只有当法律落实到实际中才能够体现出其价值,才能真正为公民提供切实的服务。落实司法实践要加强执法机构的执行,为公民提供便捷的方式,提升司法机构的办案效率,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法等等,从根本上对公民司法权加强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燕.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探讨[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2).

[2]盛钧俣.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原则析述[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8).

如何提升法律意识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20-02

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既能够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能够确保高校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下,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以法治思想、法治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管理。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状告高校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杨振伟状告母校案”(2010年)、“杨永智状告母校案”(2010年)、“78位法律硕士集体诉母校案”(2012年)等等,这一系列的案件都暴露出了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法治缺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学生管理规范法治理念欠缺

从如今的高校学生管理规范制定与实施情况来看,还相当欠缺法治理念。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法律缺失所造成的,这导致高校在制定自身学生管理规范的时候,没有权威的法律条款作为参考,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规范欠缺法治理念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自身在学生管理规范的制定上,忽视了如何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这一重大的问题,一些规范措施不仅欠缺人性化,更加欠缺法治理念。

(二)高校学生管理基本程序不健全

高校学生是一个身心成熟的社会群体,在对他们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向法治靠近,要具备健全的基本程序,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管理工作心服口服,否则就会造成他们对学校的误解。例如,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没有健全的陈诉程序、申辩程序、告知程序、申诉程序,这就使学生在学校中找不到合理、合法的程序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最终只能走上状告高校的途径,所以如今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件才如此之多。

(三)高校整体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升

虽然较早些年相比,我国高校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就现实水平来看,还略显不足。有的是学校管理层、学校教师法律意识较低,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不能确保所有的管理措施的合法,这就在不知不觉当中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还有的是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不足,很多时候误解了学校的管理措施,认为学校的管理措施不合法,但实质上学校方面并没有触犯到其合法权益。所以,高校整体的法律意识都还有待提升,不论是学校管理层、教师还是学校自身,都还应当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四)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监督

从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看,虽然有学校来管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却并没有哪一方来对学校做出的学生管理行为进行监督,这就非常容易导致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做出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没有哪一方能够对学校的行为进行监督,所以学校就不用担心自己有没有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只用思考如何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取得最快速、最有效的管理效果,而不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与否。

二、如何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

一系列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件不仅使得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损,也严重损坏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法治理念为基础完善高校学生管理规范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为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为了确保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要以法治理念为基础,对高校的学生管理规范进行完善。应当通过对相关法律的修订、补充,来充实高校学生管理内容、程序、申诉等方面的具体法律制度,通过更加严谨、细致、规范、合法的途径,来处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的各种事务,例如制定《考试法》、《学生管理组织法》等等,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无规则现象,给出明文规定,确保学生管理中的一切事务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了方便学校自身的管理,高校可以以相关法律为基础,细化自身的学生管理措施,从申诉制度、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籍管理、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等等角度出发,健全学生管理法制体系,确保所有的管理措施都能够受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

(二)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基本程序

第一,健全告知程序。高校应通过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管理规定,告知学生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这些行为发生后学生要承担什么样的处理结果。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处分或做出管理决定前要告知学生违纪违规的事实、处理的依据、行为承担的结果以及学生享有的陈诉权和申辩权,做出处理决定后也要告知学生,解除处分的方法和救济权利。

第二,健全陈诉、申辩程序。高校在对学生做出处理决定前应遵循法定程序,给予学生陈诉和申辩的机会,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对于合理合法的申辩理由和意见管理者要予以接受和采纳,尊重学生的维权行为。

第三,健全申诉程序。学生在接到高校的违纪处分决定或其他处理决定后,如有异议可向学校相关部门或教育部门提出申诉的书面申请。高校应该具备专门的申诉处理委员会,需要改变原决定的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学生对复查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

(三)进一步提高高校整体的法律意识

提高高校整体的法律意识必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个方面是高校管理者自身应当更新学生管理理念,重视自身法治思想、法治意识的建设,对相关法律展开学习,严格控制和约束管理行为,不能超出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既要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又要确保学生的权益不受损害;另一个方面是要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除了基本的法律学科教学外,学校还应当为学生开展各种法治活动,例如讲座、演讲、知识竞答等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时,也要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建设。

(四)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监督

要冲社会监督以及司法监督两方面出发,加强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确保学生合法权益。社会监督方面,主要是将学生引入到学生管理的主体范围中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手段、措施等进行监督,给予他们话语权,让他们能够保障自身权益。司法监督方面,国家司法机构应当积极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加强监督力度,公平、公正的对待与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确保双方的权益都能够得到有力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