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和管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和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和管理学范文1

追溯管理思想演变的历程,就必然不可忽视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被誉为“管理科学之父”的弗里德利克·泰罗(FrederichW.Taylor,1856—1915)。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各种管理论著和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概况起来,其中心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点包括:1.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出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的操作、工具、环境等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4.实行计件工资制;5.劳资合作两利;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前者由管理部门来承担;7.实行职能工长制;8.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就是所谓的例外原则。泰罗力求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或个人意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他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泰罗制,着重解决了用科学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可以说,泰罗制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到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把泰罗运用知识研究劳动所引发的革命称为生产力革命,认为泰罗应代替马克思的地位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物。

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方法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理论移植于科学方法论,具有标准化、规范化、数量化等知识特性,可以进行传授和复制。因此,当人们谈及人本管理(或以人为本)时,往往都以为泰罗把人当作类似于机器的要素来看待,以为泰罗仅从满足人的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出发,设计了一套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方法,即让员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收入。我们并不否定泰罗有这种倾向,但我们同时认为,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其实也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已隐伏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论,这尤其能在泰罗于1912年发表的听证会证词中窥探一斑:“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不是一种计算成本的新制度,不是一种支付工人工资的新办法,不是一种计件工作制,不是一种奖金制度,不是一种付酬制度,也根本不是一种支配工人的计划;科学管理不是拿着秒表观察一个人的工作并记下他的情况;它不是工时研究,不是动作研究或对工人动作的分析;科学管理不是印制一大批表格并将表格发给一些人,而且说:‘这就是你们的制度,照着办吧’;不是分工工长制或职能工长制;不是在谈到科学管理时一般人所想到的任何方法,一般人在听到‘科学管理’这个词时就会想到一种或几种上面所谈到的方法,但是科学管理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那么,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厂、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同样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听证会记录,转引自[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页16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泰罗强调说,构成科学管理哲理不是任何一个因素,而是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提高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科学管理原理》)显然,泰罗的管理哲学是一种效率哲学,他明确指出,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补救普遍的低效能现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把经验提高到科学。提倡科学,就是不单纯凭经验办事,而是要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手段,把工人的经验概括成规律、守则或公式。为此,就要使科学与工人相结合,推广先进工作方法,培养第一流工人,这就是科学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必须相信工人与其他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不是蠢材。与此同时,管理也要从经验提高到科学,管理人员要承担大量的严格的科学管理的职责。新晨

管理科学和管理学范文2

一、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要回答的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就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本文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进行讨论。

第一,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的关系

按照仍然使用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分类,文化产业管理属管理学科中公共管理类。艺术管理尚未进入学科目录,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设在公共事业管理类下招生。

艺术管理之为艺术管理而不是文化产业管理,说明两者必定具有本质区别,不能合二为一。换句话说,艺术管理在学科定位上必须具有不同于文化产业管理的独特性,方能具有学科立足点。那么,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到底有何本质不同呢?如何将各自的研究对象相互区分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针对于此,有研究者强调艺术的特殊性,指出艺术与文化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功利性与否。对于如何判断功利性,本文认为或可以“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来区分“纯艺术”与产业化生产中“作为商品的艺术”。

由此,将艺术管理的研究范畴,定位于对非营利性艺术组织及艺术活动的研究,可以令艺术管理更为明确地区分于文化产业管理这一层面。需要指出“非营利”并不等同于“非政府”,这有别于西方对“第三部门”总体上的理解。那些公益类的社会事业组织以公众利益为追求的首要目标,也属于本文所指“非营利”。因此,国有艺术院团自然也应包括在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中。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和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同时,这一定位的涵盖面符合我们将艺术管理纳入到公共事业管理下的传统思维。

在当代学科互涉的语境下,对于一门跨学科性质的专业,相较于艺术管理归属艺术学还是管理学的“门户之争”

本文认为将艺术管理区分于文化产业管理,对于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二,艺术管理还是艺术行政

管理和行政两者之间具有本质差异。对此,陈振明在其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导论部分明确指出了两者的本质区另IJ—“行政”本质上包含着遵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在实践中,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所扮演的角色有明显区别。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现实所需订定政策,更强调战略与科学。行政人员在于执行已经厘定的政策,推动事务的进展直至落实。

我们还可以通过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区分,来体悟管理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分界。历史上对公共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今天,主流的理解是将公共管理学看作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一种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由此可见,管理与行政两者之间业已形成分垒,这一点在学科体系上已经做出了区分。波兹曼和斯特拉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1990)—书中,在说明为何使用“公共管理”而非“公共行政”的概念时,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分可谓一针见血:“公共管理关心战略问题,涉及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它们更广泛的使命与目标……公共管理是对组织外部环境的管理,公共行政则存在于组织的脉络之中。”

由此“艺术管理”与“艺术行政”之间的差异是显见的。艺术管理还是艺术行政,到底使用哪一种概念?事实上,两种概念的使用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但是它们明确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专业取向和学科分类。

丹恩马汀在《艺术管理这一行》的推荐序中写道:“今天,第一流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得让表演搬上舞台或是让展览能够顺利进行的各项事宜,他们还得了解管理程序的各项理论与实务、外在于内部的环境挑战、组织文化对运营的效应、不断变动的挑战,以及策略性抉择的契机与现实(还有不作抉择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些要求,特别是后者,是埋头苦干无法解决的。艺术管理者必须有超越感觉、超越经验、不断反思批判的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艺术管理显然更符合这一行业的时代需求。

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清晰,或者说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与辨析有所忽视。由此导致的问题,是我们无法以明晰确定的语言来表述“艺术管理是什么”,“艺术管理要干什么”,以及“艺术管理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应该是什么”等关键性问题。

本文认为,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管理学科意识淡薄。对于学科意识,有学者曾对“学科体系意识”提出批判,认为应以“问题取向”来替代“体系意识”。这是否说明“学科体系意识”此种思维方式在学科建设中应该被拋弃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学科意识与问题取向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学科意识本身就包含了问题取向,问题取向的关键在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我们是否能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问题需要考察与辨析,问题的性质需要明智的判断。考察、辨析、判断,这一系列动作本身就是学科体系意识的反映。

关于艺术管理的学科意识,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艺术管理教育存在于大学。对此,在2010年9月中旬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上,来自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的一位教授的主题发言,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意见。对于“为什么艺术管理教育在大学展开”这一点,这位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以供思考。如果艺术管理的技能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艺术管理教学还有必要存在于大学吗?大学能够提供,而技术训练或者学徒式训练所不能提供的是什么?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她的回答包括了几个方面:历史与全球性的视野;艺术管理中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理论、方法、思维;艺术的社会价值;美学理论;艺术的作用,艺术家的作用,以及艺术管理人的作用等等。这一回答在表述上也许过于零碎,但具有意义,从学科层面上回答了艺术管理学所应具有的内涵。

二、艺术管理学科意识的建立

目前,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主体基本上都是跨专业而来的,少数人在欧美接受了艺术管理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或是对艺术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或是对现实环境认知的不足,或是对行业需求判断的不准确,都有可能产生问题。事实证明,必须强调学科意识来推动专业建设。

1.建立学科边界

对于一个新学科而言,建立学科边界的目的是明确学科定位。艺术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学科边界比较模糊。我们必须承认艺术管理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在此前提下去反思和更新艺术管理学的核心,这将是一个界定的过程。应确认哪些问题可以交给艺术管理学去研究,哪些问题则应该留给其他学科。

将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于对非营利性艺术组织及艺术活动的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划分,还关涉到对“艺术管理”的理解。在艺术管理活动中,艺术和管理的关系总是以艺术为先。艺术管理的目标是要把艺术送达到更多的人面前,而不是把“商品卖出去”。

应在确定的学科边界下,逐步形成相关的概念框架以及艺术管理学这个领域特有的问题群。清晰的概念是进一步讨论的前提,为知识增长所必须。由于各种艺术组织性质上的差异以及面对的环境及资源的差异,它们所面对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偏向。因此,在艺术管理的中心问题下,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各种问题群。

2.有行动科学加入的实践教学

“艺术管理主要还在于实践”这一认识是从实务层面对艺术管理的概括。其中,也有对本科生就业实际需求的考量,实际操作能力往往是用人单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动手能力得以解决,对工作流程都熟悉以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及相应的决策判断能力,往往成为职业发展上的关键因素。

这样一种以实践经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当然有其意义和价值。然而,这一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尽管每一位成功的管理者们都确实有其独到的“管理艺术”而这些“管理艺术”更多体现为经验。作为知识“管理艺术”尚未经过系统的整合与分类,显得笼统而含糊不清。另一方面,市场始终处于变化中,这种变化越来越快,当原有的“对策”不管用时,更多的艺术组织都会有研发的需要,这都是“管理艺术”所无法传达的。

事实上,管理具有科学、艺术、实务、思想等多重属性。对于艺术管理而言,强调科学与思想亦是必须,而不应仅仅是依靠经验。每项具体的操作中,都可以归纳出科学规律来,从而为实施科学管理提供基础。

实践教学主要强调“管理艺术”的一面,重视实践经验,重视组织和个体的独特性,而忽略了“管理科学”所强调的科学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和方法。过于看重经验的实践教学,往往将管理水平的好坏简单归咎于能力差异和经验的多寡,而看不到管理背后的思维方式与理念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艺术管理绝不仅仅是实战经验的累积,更需要一种行动科学的加入。就艺术管理的专业教学而言,除了强调实践,提升管理技艺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在实践中超越直觉式的判断和技巧,提升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界定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和情境进行放映性对话”的能力。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培养熟悉工作流程,具有操作能力的职业工作者,还需要指导职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由此,针对艺术管理的实践教学,应该倡导有行动科学加入的实践教学,发展“行动中反映”为基本理念的实践知识论。

3.倡导对专业知识的探索

根据科技理性的传统,专业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它将科学研究转换成社会进步。由此,专业建设过程中偏重于任何一方(或科学研究或社会实践),而不及其余都是不可取的。社会分工需要往往是一门新兴专业诞生的前提,然而专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社会分工,还需要科学研究的参与。业界需要也并不等同于社会分工需要。业界需要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必须意识到业界对艺术管理工作的体认也存在盲点。因此,专业建设仅仅以满足业界即时的需要为己任,最终未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大学对社会的服务不应该是提供“社会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简单的服务站式的服务,而是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而提供的服务。专业意味着研究与实践的交流,这是专业之为“专业”而非“职业”的根本,也是职业工作者希望更为专业的原因。尽管我们都承认专业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今天社会对专业的信心危机确实在不断加剧。危机来自于一些专家误用了他们的专业权力谋取利益,也来自于一些专业行动的明显失误。

在仅仅关心问题解决的专业知识之中,问题框定显得毫无立足之处。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专业知识了,存在的仅仅是经验与能力。艺术管理在强调管理实践的基调下,大学专业教学贡献究竟能够体现在哪里?有什么是职场无法提供的?事实上,专业知识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在于提供有效工具去发现正确的问题“什么是专业知识”显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它进行思考将有助于弥合研究与实践、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裂痕。

管理科学和管理学范文3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的老师片面追求班集体表面的“良性循环”,或采用高压政策,不惜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代价,追求班集体的整齐划一,或片面追求成绩,把成绩当做班级管理的“唯一要务”,或消极管理、放任自流,等等。这些管窥一豹之举,或许能取得一时之效,但从长远来看,却存在严重的缺陷,甚至本身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从何入手,给班集体把准脉、开好药呢?我觉得可从两点加以把握,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班集体自身的发展规律。明确了这两点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找到二者的合理结合点,才能是我们在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引领班集体健康发展。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从其概念不难发现,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核心地位,是一个班集体发展的设计师、前进的掌舵人。认清自身价值,对班级管理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首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集体要发展下去,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必不可少,这是基础工作,也是核心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合理的自治意识和能力,班主任的组织者、领导者身份就更显意义重大。

第二,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和其它学校教育力量的纽带。学习是一个班集体的第一要务,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的联系、沟通就必不可少。只有发挥好这种作用,才可以及时了解班集体的学习发展情况,出现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保证学习氛围的浓厚,不断让学生学会、学通、学精。

第三,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班级管理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班级整体的管理上,还更应该注意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心理、生理开始发育,思想发展刚开始起步,在这一关键时期,班主任对学生的健康引导尤为重要。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教书,更有育人。要育好人,就得成为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成长空间,启迪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路人。为学生提供了健康、立体的成长空间,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因材施教、予以启迪,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等,鼓励其发展长处、扬长避短。 转贴于 绝不应该为了班级管理的省事、方便,高压政策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班集体发展的规律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它是学校集体的基础。班集体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掌握其特点,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做好班级管理:

第一阶段为松散阶段。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初级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彼此熟悉,但此时缺乏集体观念。这个时期,班主任的威信和影响在班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集体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为凝聚阶段。这是班集体开始形成的时期,同学之间开始把学校和老师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彼此一致的集体意识,彼此间的交流开始增加,并开始向逐渐形成的“班集体”雏形靠拢。这时,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集体精神的培养和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阶段为形成阶段。班集体基本形成,集体心理发育基本成熟。班集体中正确的舆论开始形成,班级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集体荣誉感增强。这时,班主任要及时提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引导正确的舆论、进一步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第四阶段为优化阶段。随着班集体的健康发展,集体心理步入成熟,学校、老师的要求已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表现为无人监督的自律。班主任此时可以适当放手,引导学生自律、自治。

三、班主任与班级发展的合理结合

由上可知,班集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前进的、进步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要主动地根据规律引导班级发展,而不是被动地让班级牵着鼻子走、出了问题打补丁。

就整体而言,从班集体的发展规律角度,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合理调整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力度。例如,在班集体凝聚力尚欠时,班主任要重点做好班级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积极引导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又如,在集体意识形成后,又要重点做好学习的监督,在学生普遍步入集体心理成熟期后,就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了。

就个体而言,从学生的成长角度看,班主任则又该重视家校联系,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健康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又启发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和闪光点,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初步寻找今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方向。

管理科学和管理学范文4

1.1制度的激励作用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很多的医院在进行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还没有意识到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没有采取综合性的薪酬管理制度手段,在管理的过程之中,采取的薪酬管理手段过于单一,对医院内部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并有注意到市场薪酬状态的动态变化的特点,这就导致发放的薪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也使得医院内部员工的满意度上升不了,这就导致难以有效的激发医院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2医院医院体系的报酬形式不符合多样化需求

在进行医院医院的分配过程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备的薪酬管理体系,现行的医院医院体系并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医院内部员工的真实价值。对于那些并不能够直接显现出来的因素,例如:医院内部员工的管理协调能力、医院内部员工的技术工作能力、医院内部员工的知识储备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科学的形成一套健全、完备的薪酬分配体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

1.3医院职工的福利待遇缺乏合理的弹性机构设置

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医院所采用的医院职工的福利待遇大部分还是沿用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变化手段。具体的来说,所采用的福利模式还是被动的接受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不懂得合理的利用福利待遇激发员工对于医院的认同感,缺乏足够的弹性机制,不懂得人性化处理医院内部员工的具体事宜,没有发挥出医院职工的福利体系的应有作用。

1.4医院医院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的医院医院管理研究还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这就导致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缺乏足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也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管理水平,这就导致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在员工业绩考核和员工发展规划设计方面的漏洞,医院在组织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也存在着管理不够灵活,缺乏弹性机制的问题。除此以外,在目前的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也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医院医院管理,这些都是制约医院医院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

2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综合性科学管理意识应用于医院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2.1医院要确定医院医院分配原则和管理方案

为了充分的保证医院内部薪酬管理的合理性,就需要医院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知识理论,制定出医院的医院分配原则和管理方案,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医院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医院薪酬分配的合理性,促进医院管理体系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2.2实施公平公正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

为了有效的保证医院内部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医院内部要制定一套公平、公正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使得医院的员工的薪酬水平和员工的绩效水平充分的挂钩。与此同时,对于员工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等要素也要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评价制度,丰富现有的薪金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薪酬。

2.3建立起具备弹性的薪酬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医院的发展,还需要针对医院内部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对医院员工的薪酬评定工作。对于那些可以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员工,要给予更多的薪金,刺激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员工的基本福利则要给予保证,保证每一名公司员工的基本福利待遇,提升员工对于医院的忠诚度,保证医院的的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3结论

管理科学和管理学范文5

――李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总经理

挑战与决策

中钢集团目前正处于跨跃式发展阶段,发展战略逐渐成型,国内兼并重组取得重要成果,国外资源开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些思路和目标,都需要信息化提供支撑。同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反映出中钢集团的基础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需要信息化建设来推动其尽快改善和加强,借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经营流程和防范经营风险,并最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为有效支持中钢集团集中管理模式的建立,满足集团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以及建立国际化、专业化经营的要求,2004年8月30日,中钢集团第17次总裁办公会议上决定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选型、分部实施”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来建立集团的ERP系统。

中钢集团ERP规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期实施范围包括集团本部以及在京的8家专业公司,实现以中钢集团业务特征为驱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业务实践和流程模型,搭建符合中钢集团特点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系统平台,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为公司战略提供良好的支撑;第二期包括各地方公司以及科研院所,通过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扩展ERP系统的功能,逐步实现包含集团本部、专业公司以及地方公司、科研院所等全集团范围的主要信息集成;第三期实现海外其它业务板块的精细化管理,启动集团的决策分析系统,实现科学的管理。

为了保障ERP系统成功能够的规划并实施,中钢集团成立了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并高效地开展工作,仅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内,就完成了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以及信息化管系统的集中选型工作,并最终确定使用Oracle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作为支持整个集团管理及业务运作平台,确定在业内领先的汉普管理咨询公司作为实施商来建设中钢集团ERP系统项目。

目标与方案

中钢集团ERP系统建设蓝图是以集团业务特征为驱动,借鉴Oracle信息系统中的业务实践和流程模型,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并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项目目标,搭建符合中钢集团经营管理特点和满足未来战略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应用平台。

中钢集团ERP系统一期项目是整个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成功与否对整个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有重大意义。中钢集团ERP项目一期实施范围为集团总部和在京的8个子公司,通过实施Oracle系统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资源关系管理等模块,配合对特殊业务(货运业务、资金管理、外贸单证管理等)的二次开发,进行中钢集团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 实现集团和8个专业公司的财务管理。

・ 实现3个专业公司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

・ 实现集团和8个专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HRMS)。

・ 实现集团和8个专业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CRM)。

中钢集团ERP一期项目实施工作于2005年3月16日正式启动,先后经历了业务调研阶段、流程分析及蓝图设计阶段、系统解决方案的细化阶段、集成测试和上线等阶段,并最终于2005年10月12日在第一期所有实施单位成功上线运行。

效果与成就

中钢集团ERP系统的建设取得了以下效果:借助于Oracle企业管理应用系统中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资源关系管理等各模块的紧密集成,实现了业务驱动财务一体化;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了同步;人力资源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与财务、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集成,有效地支持了财务、业务系统的运行。Oracle企业管理应用系统的实施,使中钢集团的数据信息在集团范围内得以全面共享和有效使用,不仅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提高了各企业和各部门间的协作效率;还为集团领导提供了实时的业务信息以及准确的统计分析数据,为了企业经营的决策和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钢集团ERP系统分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效果:

通过实施Oracle财务管理系统,中钢集团强化了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要求。并实现了以下管理目标:

・ 贯彻“一个全面,三个集中”的财务管理思想,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及分析,实现资金预算动态管理。

・ 关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大财务管理中心,满足财务外部管理需求,强化财务内部管理职能。

・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账务融合,为客户等级管理及信用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撑,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

・ 通过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将财务管理延伸到业务前端,达到财务从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的转变。

通过实施Oracle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钢集团建立了一套能既能改善内部客户服务流程,又能提供强大的用户信息分类、存储、检索以及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客户合同、客户信用、客户商机三方面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以下成效:

・ 实现集中管理,分级维护的客户管理模式;把公共关系客户纳入客户管理系统;信息共享,通过权限进行控制。

・ 制定客户关怀计划,自动把计划分配给相关实施人;根据战略客户、重点客户、一般客户实施不同的关怀策略;全面记录和跟踪销售线索,从线索中提取商业机会。

・ 通过十项指标综合评分,对客户进行评级,确认信用额度;合理分配客户的授信额度,有效防范资信风险;客户预警,反馈客户资信状况,并提醒或冻结合同签订。

・ 对客户合同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合同模板标准化、合同审批流程化、合同执行透明化、合同操作简捷化。

・ 客户分析平台,逐层查阅客户的交易、交往信息;全面分析客户的贡献度、满意度;分析供应商的服务能力,评价价格水平。

通过实施Oracle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钢集团建立了一套从基础管理到高级管理,直至企业人才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实施简化了中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使人力资源部门从管理流程中解放出来。借助Oracle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钢集团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实现完善的雇员管理流程 (招聘、调动、考核、培训等),提高工作效率,固化管理制度。

・ 实现网上招聘,提升公司形象,吸引和招募企业内外的优秀人才。

・ 实现网上学习,为中钢集团的人才培养提供现代化手段。

・ 实现员工自助和经理自助,加强上下级沟通,完善各级主管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 实现全集团的工作信息和人员信息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监控。

・ 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分析,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 增强中钢集团人力资源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实现与财务、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集成,有效支持财务、业务系统的运行。

通过实施Oracle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项目管理系统,中钢集团实现了将企业的采购、库存、项目管理等环节的信息数据实时共享和统一管理,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回报:

1.贸易活动流程控制

・ 贸易活动主要环节,通过工作流有效衔接和驱动。

・ 贸易环节与系统的有机结合,系统成为贸易活动的影子。

・ 审批与监控,在线审批和自动信用检查,避免风险。

・ 跟踪合同执行的整个过程,将分散的活动组织有序。

2.员工间的分工协作

・ 有效支持供销分离的运营模式,消除员工间、部门间的沟通屏障。

・ 提高团队合作效率,增强员工的专业化水平。

3.公司间的协同作业

・ 搭建贸易企业与货运公司的信息通道。

・ 网上业务处理,完成集团内部的租船订舱、保险、货代等业务。

・ 支持第三方物流的业务处理。

4.业务信息透明化

・ 实现对货物的动态管理,实时反映库存动态。

管理科学和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案例教学;实验教学

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在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是相对过剩的,稀缺的资源是人们的“注意力”。现在传统企业与传统企业、传统企业与电商企业、电商企业与电商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仅仅依靠价格已经很难长久地吸引客户的“注意力”了。企业只有通过掌握各种客户关系管理的知识和手段,才能开发、维持住客户,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这种对客户的重视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确实,近年来国内外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知识更新也非常快,从最初的纯理论知识到软件知识的加入、从理论教学到案例教学的加入再到各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都体现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理念。本文力图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探索出一种真正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体系,使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一门具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优秀课程。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根据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同,出现了教学内容的一些新特点。

1.知识综合程度越来越大

“客户关系管理”在高校中一般是作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在大三、大四教授的,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涉及“推销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数据库”和“网站设计与规划”等课程内容。因此,“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中真正创新性的知识并不多,而更多的则是对涉及客户的所有知识的综合和创新性应用。但是,目前高校中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授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教学大纲、教材、授课计划要么偏向于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偏向于电子商务及计算机软件系统。而从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实践来看,这两个方向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的教学方向也正在向综合性教学转变。

2.实践模块越来越不可或缺

企业早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了,只不过到近年来,客户关系管理才真正形成一种理论,也才在高校中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授。在最初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并不包含实践的内容,而仅仅是课堂上理论内容的教授。随着企业对于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增加以及一些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出现,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开始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事实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书本、黑板上的理论讲解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进而对这门课程形成无味、无用的印象。而结合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

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变革

“客户关系管理”属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其教学与理工科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没有独立的实验课程设置。因此,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不同教学方式的课时数量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进行适当调整。

1.理论教学——熟悉掌握知识

不论是什么课程,理论教学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实践的基础。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内容综合性高,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客户关系管理的所有知识并且熟悉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后才能成功开展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

2.案例教学——灵活运用知识

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且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在管理客户和客户关系时遇到的问题。当然,案例讨论需要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本校的管理类学生考核标准中,学生的平时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考试)或60%(考查),所以学生非常重视课堂上的表现,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案例教学比较成功。

另外,案例教学法要获得成功,还有几个必要条件:

(1)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的。而这些知识不仅仅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包括案例中需要用到的而学生又没有掌握的知识。无论学生过去学得怎么样,在这门课程开始至结束,都必须学会并运用这些知识。

(2)案例教学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思考。在案例讨论时要求他们运用知识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现实世界,客户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的,所以企业应该怎样寻找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乃至获得客户的忠诚都是没有规律可找的。同样,企业也不可能掌握一切应该知道的客户信息,那么企业就必须做出风险性的决策;又或者有价值的信息混杂在一大堆纷乱的信息之中需要企业去发掘,企业就必须决定怎样获得挖掘工具、获得怎样的挖掘工具。因此,现实世界中多半没有一种精确的答案,却有受各种条件限制的多种选择。案例教学法训练的就是学生在不圆满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了保证案例讨论的效果,所有案例在正式列入课程之前都必须进行精心挑选或设计。

3.实验教学——掌握辅助工具

实验教学在“客户关系管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学生巩固、加深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知识,掌握客户关系管理工具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在的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分为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和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客户关系管理工具软件,如运营型中的营销自动化、销售自动化,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商业智能、数据挖掘。而这些工具软件的使用学生并不能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掌握,而必须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使用才能深入了解和真正掌握。学生可以在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现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问题,如通过商务智能、数据挖掘等发现客户流失或客户忠诚下降等问题。

然而目前,客户关系管理实验教学的这些重要作用并未被充分认识和落实,实验教学仍然只被看作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附庸。实验教学往往只是作为一种例行任务,教学内容缺乏创意,大多数只是验证性实验,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极少。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按课时向学生分步演示一遍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然后给学生时间自己练习操作。这种实验方法使得整个实验过程过于程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妨碍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热情去认真掌握软件操作方法、探索软件使用的诀窍。

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演示、验证性实验等基础上应该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的实验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后,可以将学生分组,帮助他们收集客户信息或自行设计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各种获得、保持、挽回客户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最后提交实验报告。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然,在实验时间安排上需要做一些调整:可集中实验,也可分散实验;可使用正式上课时间,也可利用业余时间。

三、结束语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这就对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任务。“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门和企业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专业课程,只有将理论、案例、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再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

2010,20(4).

[2]陈小羡.管理类大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