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育案例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1

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2012年祝智庭等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指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由此,联系实际应用,笔者对智慧教育总结如下,是引领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让学习者会思考,有智慧。

那么如何培养有智慧的人?这就要求在整个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主体都是智慧的,教师要拥有智慧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作为引导者、帮助者促进学生智慧发展,来为学生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创建智慧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智慧的教师指导下、智慧学习环境的帮助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极大地促进个人智慧发展。智慧教育是关注学生个性、能力、知识、品德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有生命的教育、真正关怀人的发展的教育。智慧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传授,而是让整个教育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学生在智慧教育中是轻松愉快的,他们可以彰显个性、可以协作探究、可以发明创造,智慧教育并没有忽略知识教学,而是将知识转化、升华,将其转化为能力进而升华为智慧。

初中数学智慧教育

数学学科是初中教育中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初中数学具有内容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和结论明确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希望通过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是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推理能力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注重“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无意中将教学目标转换成考试取得好成绩。在这种理念下,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也很难让学生有智慧,会思考。而学习源于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疑问,更不会进一步去学习!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去感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找到切入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直观生动的情境,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等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内容产生好奇,主动去探究;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再次是,教师要要求学生对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做一点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思考的过程会强化训练思维,让学生变得有智慧,真正做到智慧教育。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中数学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的学习环境,而智慧的学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便捷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学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数学的原貌,有利于学生去模仿,去探究,养成个性化的数学学科思维。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构建智慧课堂,学生主动说、主动学、主动探,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智慧课堂是工具、资源丰富有力的课堂,学生可以用有针对性的工具和资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智慧课堂是充满批判争论的课堂,批判能力是智慧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每一次思维的交流、碰撞,每一次的质疑批判都是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产生的契机,完全的“拿来主义”是在扼杀发明创造;智慧课堂是凸显个性的课堂,学生有时间、有场所展示个人风采,每位学生都有擅长的领域,每位学生的学习机会都是平等的;智慧课堂是可打破时空限制的,学生可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有机融合,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随时随地都能构建一个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是无缝的、持续的。学生在这样有生命的课堂中,个人智慧才会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以pad为支撑的电子书包环境特别适合初中数学的智慧教育。

案例设计

本案例为吉林省长春市第103中学赵菁老师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并已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室环境中,依托可支持微视频观看和讨论问题的学习网站展开教学。

《平行线的专题学习》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平行线”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旨在加深学生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设计内容概述

基于智慧教育理念,为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录制两种不同形式的微课,用于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复习平行线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它们对应的几何语言以及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为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展示,在本课中设计了同修任务和实践任务,通过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同修任务中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并且采用多种方法解题,采取互批的形式实现辅导个性化;实践任务即一个生活问题的解决,回顾了课前复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在同一问题情境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两个任务的内容设置均体现了方法和结果的开放性。根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同修任务中设置一道可以添加多种辅助线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或观点的体现,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在课前每一小组都有任务分工单,让学生自行填写,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他们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最后如果学生可以顺利达成以上任务,备用挑战任务又可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

3.学习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应该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及它们对应的几何语言,并能够综合运用上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几何证明的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并解决问题。

4.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相关内容和规范的几何书写;能熟练灵活地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同修任务(证明)、实践任务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及演绎推理过程的表达与书写。

难点:在复杂图形中抽象出三线八角的数量关系,根据图形特点合理添加辅助线的能力。

6.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室环境,可供微视频观看和讨论问题的学习网站。

7.教学活动

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微课主要是提供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的微视频,时长为5~8分钟。

课上:

①检测任务。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再次回顾了平行线的哪些主要内容?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书包环境里进行检测任务,核对答案,针对出错问题先独立改正,有困难的题目组内解决(讲解员负责讲解)。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内容学习的形式和要求,初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选择教学环节和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试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改正,组内解答,从被动转向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②同修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在任务单上自行完成,填好小组序号和姓名,组内核对后选一名同学的答案在教师发起收集图片功能后由操作员上传。由1、2、3小组互评,4、5小组互评。每位学生进行批阅指定小组答案,互评结束每组的汇报员汇报各自小组批阅的情况。教师对汇报进行总结,发表教师观点,对知识点做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形成团队协作的精神,让不同的意见能够顺利地表达出来。

③实践任务:学生运用电子书包环境中所提供的工具进行独立操作,用所学知识解决任务单中的生活实践问题,探究结束后,组内交流各自的观点汇总到记录员,由汇报员进行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兴奋点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平等、愉悦地参与到实践中,发挥各自的思维,将课上课下以活动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观操作的、现实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脑、眼、手互动的同时个性思维随之发展。

④评价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前面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投票。

设计意图:在及时评价后设置统一评价,让学生自己设定标准,有利于突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谈点体会.

一、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因素

1.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板书,让学生做好记录,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给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学科有许多难懂的知识,有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理解粗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2.情境教学观念不明确与案例选择不当.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有些教师开始认同情境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对情境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情境教学的意图.情境教学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繁杂的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易,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选取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小故事导入其中,因为初中生往往对于故事都充满好奇心.情境教学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基础划定一个适合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生活化,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烦躁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的玩乐设施跷跷板切入.对于这一设施,学生都很熟悉.同时,学生都很惊讶,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设施包含了杠杆原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生活实例的同时,教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运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策略

案例分析,就是对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讲述.对于案例的有效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教学课标规定的范畴之内细心筛选,从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从而有利于案例的筛选.案例展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并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找到相关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黄永辉 单位:江苏南通市启东南苑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3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重要而且也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形式的僵化、单一的局面。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初中语文 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取材于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给学生实际体验场景,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作为主角之一,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感同身受,亲自体验,不断地刺激学习者的兴趣点,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非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法最常见的方式是分组讨论,这种方式即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很好的合作能力去完成的。这训练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转变为是和学生朋友,一起分析、研究、思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合作中要互相沟通,表达自己思想,同时也要学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3)帮助学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涉及各种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创造能力,知道如何对待似的情境或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会善于接纳他人的建议,学会如何修正和完善自己;还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学习, 去接受去探索学习真谛, 提升学习自主性,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助于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学目标,确立案例教学类型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运用到课外。所以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应该明确这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精心制订详细的整体计划。在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灵活地导入情景,巧妙地设立问题,多种形式地讨论问题,激发参与热情,挖掘学生思路和解决方案的潜能,扩展学习角色定位。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以小组为形式展开讨论案例、评析案例、 进行对话时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对全程进行掌控,不能课堂变成“放羊”状态。这需要我们应该及时关注讨论中是否偏离主题,在学生发挥自由讨论同时,教师在旁边给予诱导扩展思维的思路。运用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类型一般有三种。一种问题评审型,即直接提供学生进行评价案例所反应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分析决策型,不给出解学生决问题的方案只呈现现实叙述包含问题的案例事实,让学生讨论分析做出判断;三是发展理论型,经过案例讨论从中发现新的道理延伸点。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一扇门。需要训练学生理论思维的需要,则可采用第三种案例教学。

(2)周到选择案例,明确研讨问题

运用案例教法的主要环节是案例研讨。在案例讨前应明确研讨程序,考虑整体结构、案例的典型性、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案例的选择也应该考虑案例的特殊性典型性,对学生有启发性。精心选择好案例后,少不了对确定好的教学案例进行解读。循循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情景,慢慢地打开学生思维,让他们了解情景的主要矛盾,提出问题,诱导并加以分析进行。多样化运用案例,多改革创新教案,比如,文字案例、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和的课堂教学案例等等。多样化案例的运用,不仅仅能丰富课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运用。 如在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一扇门。 可以讨论思考题如下若干基本问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门”指的是什么门。如何打开这扇“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意义……进行合理进行分组讨论。同时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合理分组尤为重要。在分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差异化,这样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的角度,能有效地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对其他成员有着思维扩散的作用。同时也不断修正个人观点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重视堂课收尾,扩展能力训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也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常都是画龙点睛效果,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创新的、正确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疑问的及时解答、错误的及时更正、不足的进行完善扩展。解决答案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与学生一起探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果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去延伸去扩展,教给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碰到类似问题中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学时应重视教学收尾工作,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案例教学常用的收尾方式。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讨论写下总结,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这堂课知识的记忆,也能为下一堂课打下基础。 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与创新,在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庞巧妹.以案析理、提高效率――论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 (11)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5

一、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育学中,教育学者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了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就接受式学习而言,主要是指学生获得经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他人的传授或是讲解而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传授者过度依赖,进而缺乏独立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性的评价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所谓的发现学习,则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索而得出,其学习效率相对接受式学习而言要低一些,但是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这类题,当时那位教师并没有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题,而是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的 “模仿型”学习,而转向了“创造型”学习.多鼓励学生,不可因为错误而批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放开手脚,大胆地尝试各种解决方法.

二、批评学生,要注意场合

学生虽然小,但是都有自尊,都好面子.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动不动就在全班批评学生,学生肯定会有抵触情绪,这样的批评教育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其实有时把学生拉到办公室里进行批评教育也不太合适.学生在办公室众多老师目光的包围下早已不知所措了,哪里还知道你在批评教育些什么呢?而且有时候,办公室的老师会你一言我一语的替你“教育”学生,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狂轰滥炸下,学生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批评学生可采取就近原则,就在班级外走廊上、或操场的角落,这样既躲开了大多数学生的目光让他不觉得丢面子,又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这个班这样不行,那样不好,老是抱怨.这样的牢骚只会让学生对你很反感.因为老师连这个班都不是真心喜欢,学生怎么会喜欢你呢?问题肯定多多少少都会有,老师一定要耐心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大声在班里呵斥.要知道有理不在声高嘛!

三、关注学生,善于评价

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也说明教师的教,归根到底还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这也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相适应.在下面这一个案例中学生的这一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培养.在上《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一课时,某数学教师执教时他向学生出示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个问题既是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又是学生较难独立完成的.但经由老师提出问题后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积极引导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演算,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位老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并且还深入到每个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小组长收集每个同学的发现,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圆满地解决了这道题.老师给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大为增长,探索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凸显,同时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初中教育案例范文6

情景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或协助学生以戏剧小品的形式,生动再现课文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并乐于体验,创造性地体验,才能真正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的时候,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所在。而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初中生生源优异,普遍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表现欲旺盛、参与活动的意识浓厚,同时也极富娱乐精神。课堂情景剧教学法就是学生能够运用且乐于运用的有效建构方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情景剧,防止情景剧流于形式,让情景剧真正为课堂、为学生服务呢?笔者结合七年级上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尝试。

2 案例描述

2.1 片断1

“病毒的发现”情景剧:剧中角色有伊万诺夫斯基(科学家)、农夫、助手。剧情大致如下:心急如焚的农夫拿着生病的烟叶请伊万诺夫斯基帮忙,伊万诺夫斯基看到病烟叶之后产生疑虑:“难道是由细菌引起?”于是叫助手将病烟叶捣成汁并用细菌过滤器过滤,然后注射到正常烟叶中,几天后正常烟叶生病了,伊万诺夫斯基产生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不是用细菌过滤器过滤了吗?”最后以伊万诺夫斯基将这个问题抛给现场学生为结尾。

“病毒的发现”这一环节,教科书的介绍比较简单,而这个过程在病毒的研究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适当补充。学生精彩的表演让这一环节更显丰满生动,课堂上不时传来的笑声足以说明情景剧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表演者对于细节的刻画和剧中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更能体会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也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最终以问题为结尾,又使得情景剧不仅仅是停留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思维,升华了情景教学的内在意义。

2.2 片断2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情景剧:剧中角色有大肠杆菌、噬菌体、非典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剧中将病毒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的关系比喻成衣服和身体的关系,将病毒寄生的细胞比喻成居住的房子。通过病毒三兄弟的自我介绍和互相吹捧、挤兑,将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种类等知识点生动直观展现。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其中的知识联系紧密,层次清晰,但内容比较抽象。改编成情景剧之后,通过学生生动夸张的演绎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此外,初中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一环节距离前一个情景剧大约间隔了15 min,在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将要下降时再度出现情景剧,毫不费劲地将学生即将偏离的焦点拉回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从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和练习的完成效果,可以看出他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了重点。

3 案例反思

从这两个情景剧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合理使用情景剧不仅让课本知识更立体生动,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兴趣,同时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3.1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是情景剧实施的关键

克伯屈指出“要给年幼儿童提供足够的自由和机会,让儿童在教师明智的引导与管理之下练习发自内心地自己确立目标和选择目标,练习自己订出计划、执行计划、作出判断和评价”。编写剧本是情景剧实施的必要前提,教师和学生谁编写更合适呢?平日的师生互动已经让笔者领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欲望。虽然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景剧编写与组织排演的能力,教师不能因此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因为情景剧的编写、排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讨,独立于教师之外的一个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因此让学生编写剧本,这样既符合新教育理念也能锻炼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具体步骤如下:(1) 全班范围招编剧;(2) 布置编剧熟读课本;(3) 考察编剧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4) 把两个情景剧的具体要求告诉编剧;(5) 编剧上网查找资料并完成剧本的编写;(6) 完善修改剧本。

而在演员的选择方面按照自愿的原则。因为初中生大多渴望被关注,但当同学都将焦点集中在他身上时,往往会感到紧张甚至不知所措。课堂情景剧的参演者一般只有寥寥几人,纵目睽睽下的表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大考验,有勇气报名的学生至少说明自信和对此事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在角色确定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意愿并结合学生们的推荐。此外,在排练时小演员们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剧本更生活化,把一些时髦用语串入其中,还制作了小道具比如头饰、卡片等,靠每个人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有了最终的情景剧。

3.2 教师的指导是情景剧实施的助力

克伯屈还指出“教师的任务在于利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决定目的的选择,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教材等;此外,教师要从旁予以不断的鼓励,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诚和兴趣、减少学生们的学习挫折到最低的程度”。在剧本编写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怎样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呢?

首先,教师要选好适合编写成情景剧的内容,要构思好这一环节要体现哪些知识点。课本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或有必要改编成情景剧,情景剧要为整节课服务,比如它可以是导入部分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是用来突破重难点,而当教师确定大方向后,学生在编写剧本时目的性更明确,自然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善情景剧,尽可能通过排演加以点拨,及时改进不足之处。有的学生的表演经历并不少,对于表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采纳表演者的合理建议,并及时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有时候难免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太过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点拨,避免情景剧变成闹剧。

此外,教师要给表演者充分鼓励。一方面要调动全场气氛,给表演者带来更多的表演激情,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灵活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准备,尤其要照顾好表演者的感受,给予充分的肯定,避免学生因紧张等因素造成表演不当而产生负面情绪,处理不妥当很可能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3.3 师生共同发展是情景剧实施的结果

克伯屈主张“教育属于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生生硬的知识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悟。在编排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编写剧本、角色扮演、制作道具等,体验了表演的乐趣,发展了动手能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论辩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还有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教师从中也是受益良多。当然,不可否认辩论、情景剧表演等这些热闹的教学方法确实耗时耗力,这种“消耗”值不值得呢?确实,课改至今大量以小组讨论、两队辩论、情景表演、成果汇报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比比皆是,人们开始怀念返璞归真的课堂,而且只要是出现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活动,总感觉在作秀。但从这次亲身尝试中笔者的感受是:这种“消耗”是值得的。具体如下:

(1) 排演节目是一次很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增加彼此的感情,教师还深入了解了当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喜好,对今后的教学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2) 在编剧、排练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相信经过这次磨练,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 课后有的学生向教师索要表演时的录像,有的学生问什么时候还能演。相信这次愉快的经历会成为他们青春岁月中美好的一页。若干年后当他们打开电脑回忆曾经青涩的表演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