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配音的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配音的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配音的技巧

学配音的技巧范文1

关键词:钢琴教学 演奏 培养

钢琴学习能够增强人的耐力,提升人的气质修养,已经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进行钢琴学习,因此钢琴逐渐成为现在音乐教学中的关键部分。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钢琴演奏教学的重要性,在传授演奏技巧的同时,也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技巧以及音乐素养是钢琴演奏教学的关键

1.演奏技巧是钢琴演奏能力提升的基础钢琴演奏基本方法的发展和变化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单纯的手指演奏到手臂和全身重量的协作,再到20世纪的重量演奏,直至今天的手指演奏与重量演奏相结合,钢琴演奏法自成体系,钢琴演奏要求演奏者要有扎实而全面的技术功底,否则演奏就无从说起。

2.个人音乐综合素质是钢琴演奏能力提升的前提

一首音乐作品要得以完美的呈现,除了有扎实的基本功外,更重要的则需要发挥演奏者个人的音乐综合素养,依靠个人审美评价加以表现。因此对于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钢琴演奏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增强钢琴演奏技巧与培养音乐综合素养的教学手段

1.注重学生钢琴演奏的基础教学

在钢琴演奏学习中,基础性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使学生展开钢琴学习的关键,对于之后钢琴演奏的学习以及演奏水平的提升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做好基础教学,让学生拥有过硬的演奏基本功底,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钢琴演奏。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钢琴演奏的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钢琴基础,确保学生未来钢琴演奏的良好效果。

2.传授给学生钢琴演奏的技巧

(一)音阶演奏的技巧

对于音阶演奏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是根据演奏是否流畅、音阶彼此之间的衔接连是否良好、是否满足观众听觉需求这几个问题来评测的。优秀的音阶演奏其实是说在进行上行下行演奏的时候,音阶流畅并衔接度良好根本不会让人感觉音阶当中有任何的空隙。这对于演奏者的手指灵活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保证拇指足够的灵活,能够做好各个音阶天衣无缝的衔接。在进行音阶演奏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演奏中的手指动作,随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完成规范化的演奏,并最终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用于之后的演奏当中。

(二)钢琴演奏基本技巧训练

钢琴基本演奏方式包括:连音、非连音以及跳音。钢琴连音奏法关键在于力量可以随意移动,演奏每个音时,要将手臂放下时力量以一个手指传到另一个手指上。可以感觉到音进行时的倾向,弹完一个音时,手指保留较小的重量在键底来作为第二个音的支点。而非连音奏法,通常钢琴初学者,在掌握好坐姿、手型后,就会练习非连音演奏。在非连音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先将手臂缓慢抬起,稍高于琴键,手指弯曲、手向下垂,手臂自然缓缓的落下。将演奏的手指轻轻按在琴上,指端需要站立好,掌关节不能有塌陷,手指的末端关节亦不能凹进去。

(三)乐感以及节奏感的培养

良好的乐感以及对节奏感是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必须拥有的能力,音乐教师在要求学生做节拍练习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重三个重点,即清楚拍子的节奏,查清楚节奏有几拍以及在保持节拍的平稳性。让学生能够在演奏中自觉的打拍,从而提升学生对节拍的把握能力,并实现对学生乐感以及节奏感的培养目的。

3.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奏心理

这里我们所说的演奏心理其实谁说演奏者在进行钢琴演奏时的心理过程,主要由演奏目的、情感释放、画面想象等几个问题组成,所有的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情绪波动,造成不同的心理活动过程。相较于其他乐器的演奏,钢琴对演奏者的心理素质要求标准更高。因此,钢琴老教师在演奏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奏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多参加钢琴演奏活动,确保现场演奏时能够正常发挥。

(二)掌握音乐作品的创作故事与风格

每个音乐作品背后都有自己的创作故事,包含了创作者生活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与状况、作者自身经历、情感体验以及作品产生初衷。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掌握作者创作当下的情感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才能在乐曲演奏中完整准确地展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来锻炼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把握,最终准确抓住演奏作品的风格、情感。

(三)把握好音乐作品旋律

表现好音乐旋律,对音乐作品的演奏相当重要。要想找到旋律动向与形态,可以借助人声来做音乐旋律教学辅助手段,让作品中音乐表达更明显。从而让学生更加把握好音乐作品旋律,并根据演唱来进行不断练习,贴近演唱的动态性与感染力,才能让学生自然、顺畅表达音乐作品主旋律。

三、小结

总的来说,钢琴演奏是以演奏者精湛的演奏技术为基础,通过演奏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加之对音乐的理解,为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用各种音符表现音乐,使听者从中感受到音乐所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因此演奏技巧和个人音乐素养在钢琴演奏中同样重要。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应该权衡两者的比重,确保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学配音的技巧范文2

实践证明,许多影视片受到好评其中就有着播音员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之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毫无疑问是与赵忠祥的解说分不开的。本来是毫无人性可言的野生动物,却往往充满了“人情味”,这一方面是节目编导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也是赵忠祥在配音解说上进行了很好的二度创作所带来的效果。著名的经典影片《魂断蓝桥》,这部永恒爱情经典加上刘广宁、乔榛的配音更具魅力,特别是刘广宁甜美圆润的声音令费雯丽的原声都黯然失色。好的配音解说往往升华了原片,使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探讨电视片配音解说的二度创作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外乎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分析原作 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通过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和感受,达到准确掌握语言含义,清晰把握语言链条,动真心,动真情,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题。这里理解文稿是第一位的。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往往倾注了创作者的大量心血,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配音人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分析理解,就不能将其圆满地表达出来。同样,如果对解说词没有充分的分析理解,解说的二度创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使原片得到升华,甚至无法使原片的内容,主题得到充分的表达。对于电视片来说,分析解说词首先就要分析主题,找到统帅全片的主线。同时要准确把握片子的思想脉搏。这两个方面是解说的二度创作中最基本的步骤,其它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另外,还要对解说话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内在节奏等做全面分析。这样,才能使下一步的创作有的放矢。

确定基调 在电视片解说中,确定基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基调是指解说的基本感彩和份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片子的宣传效果和宣传力度。播音的基调,实际上是种态度――配音者的态度。态――状态:是积极的?消极的?赞成的?反对的?歌颂的?贬斥的等等。很多失败的解说,就是因为基调把握不准,不合适。确定解说的基调,首先要分析解说词的风格。一般来讲,二者是基本统一的。电视片的解说词风格多样,或庄重,或诙谐,或质朴,或华丽,或清新,或典雅,或细腻,或浑厚。解说的基调一般要与解说词的风格相统一。当然,依照解说词风格,确定解说基调只是一个方面,有许多影片只从解说词本身看不出风格所在,这要求配音解说对整部片子做全面分析,从片子类型中把握基调。比如《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部史诗般的巨片方明,林如赋予该片解说以一种雄浑、宏大的基调,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上影厂配音演员李梓作风稳重,踏实,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好像也不是很会说话。但配出来的人物却很贴切。配《猜一猜谁来赴晚宴》时就像个老年知识妇女,配《叶塞尼亚》时就像个带着一股野性的吉普赛女郎,而配《啊,野麦岭》时就像个农村小丫头,她配的《音乐之声》中的玛利亚,原片的唱和李梓配的对白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好像就是李梓自己在那里又说又唱,非常精彩。

配音技巧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技巧,不外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四个方面。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播音员最终都要通过“形之于声”的表达将播音员对原作的分析,对主题的把握,对基调的设计等等表现出来,对于电视片的解说来讲,二度创作的各个方面都要通过语音表达这一环节表现出来,它涉及的是播音技巧的运用。在电视片的解说中,播音员要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对解说词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轻重缓急,不同的抑扬顿挫,使解说具有饱满的感彩。另外,有些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还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播音技巧,来增强解说效果。比如,赵忠祥解说《动物世界》节目时,就经常运用一些虚实相间的气声,来表现大自然的神秘。虹云老师是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播音指导,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长城》、《伏尔加日记》等多部大型电视系列片,她配的《春江花月夜》轻重缓急,时而高亢,时而激昂,声音、节奏都处理的恰到好处。让人感觉到春江夜色的美丽和山河的壮美。我们在制作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许进才老师的课件《情感与人生》时,在介绍我国民间艺人瞎子阿丙时,在配音上努力揣摩作者的用意,仿佛在眼前看到一位长者,双目失明,手拄着拐杖还拿着把二胡,步履蹒跚走在小巷里。在配音的技巧上多采用气声,语调低沉、缓慢,随着情感的深入,语气如泣如诉,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主题思想。

学配音的技巧范文3

进入配音课程的学习阶段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模仿训练”这种学习方法。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并且拥有不同声线基础的同学在最开始对于模仿对象的选择尤为关键,至于到底模仿得是像还是不像,这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和学习目的,而通过模仿训练所带来的对自我声音的认知,并且汲百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声音控制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才是关键。我将从声音的构成三要素来浅谈初学配音者进行声音模仿训练时需注意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剖析自身的声音构成并选择恰当的模仿对象。

在进行模仿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声音的构成元素,在乐理中,构成声音的元素有音高、音L、音强和音色,但是针对有声语言的创作,我们首先要进行深刻认知的是其中的三点:音量――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音强,音域――也就是声音高低的范围,以及人人所各有不同的音色。

一、音量

声带的厚薄、气息的大小、腔体的共鸣以及相关的语言环境和用声习惯决定了我们发声的音量。一般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基础音量条件是差不多的,不需要像话剧演员等戏剧表演者对音量的要求那么高,可以说,音量是每一位戏剧演员所要具备的硬素质。而在话筒前,对音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只要别小到听不清,或大到爆频失真即可。话筒就像是人的耳朵,舒服的声音大小就是最佳音量。

因此在配音的时候,我们这样分析,比如纪录片,观看片子的人距离电视机或者电脑屏幕的距离是很近的,解说的声音可以就像身旁的朋友一样对你娓娓道来,音量不需要很高,多数使用小实声,甚至可以在许多地方使用虚实相间的发声位置。这样播出来的纪录片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以画面为主,解说为辅的烘托和补充的效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中,例如在练习《大国崛起》这个片子的配音时声音会偏实一点。在练习关于动物的《萌宠日记》类的片子的配音当中声音会偏虚一些。

二、音域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度,声带震动频率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它直接关系我们发声音域的宽窄,音域的宽窄直接影响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而表现力的有无能直接决定你是否能承载相应的稿件作品。

我们所说的“音域”,一般是指自如有效的发声区域。有的人的音域确实能达到很高或很低,但却并不是在自如有效的区域范围内。大多数男生会追求如同李易老师、孙悦斌老师的那种低沉宽厚的用声感觉,但往往会在模仿过程中花大力气在音域问题上,在自己的声音无法承载自己想要表现出的感觉的时候,超出有效发声区域的盲音便会出现,诸如表现为:不够明亮,不够饱满,音量不受控制,杂音较多等情况,从而大大弱化语言内容本身的色彩。就像唱歌当中不同八度的哆咪发嗦啦西,每个人的自如音区也有所不同,男女解决盲音的方法也就是适当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音调,找到支配自如的最佳用声位置。

松弛的低音和通透的高音才能为语言增色,以“声音变形”为代价,以过分夸张的吐字技巧来弥补音域上的距离,不仅说的人难受,听的人也不舒服。所以,通过专业的练声方法,打开腔体,改变习惯,灵活控制气息,刺激声带以拓展的它的弹性限度,从而增加声音的频宽才能解决音域问题,音域的问题不解决,语言表现力的难关就很难突破了。关于这一点,我在练习《国窖1573》这类广告的配音过程中就深有体会,内容才是主体,广告词当中的“你能听到的历史”、“你能看到的历史”和“你能品味的历史”其实各有不同,对比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和视觉,才能凸显出最后品味的“味觉”之享受和它的重要程度,从而展现整篇广告所要表达出来的“味道”,而不是一味的为了模仿原声、为了达到历史的厚重感而压低声线导致声音变形,语言变味。

三、音色

“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它好比是声音的颜值,是语言魅力的关键。“音量”和“音域”尚可通过科学训练逐步改善,“音色”却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好比你的外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日渐成熟,但是神韵和神态却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声音也是如此,它所具有和外貌形象相同的个性和识别性,可以说声音就是形象中的一种,当你的声音出现时,听者心中与你相关的姓名、年龄、外貌、性格等相关的属性都会被调取出来,从而完成对你这个人印象的还原和补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的商业广告和品牌声总是保持不变,不同种类配音需求的风格也有着趋同或者分明的原因。

既然音色如此重要,而它又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那想要改善音色,是不是无计可施了呢?那倒未必,通过对音色的开发引导和长期的针对训练,是可以有所改善的,但是天生的基础还是起主导作用,就像是实在不漂亮的人想通过整容来变漂亮还是有困难有风险的。

我在动画片《极地大冒险2》的配音练习中,分别担任了老鹿(托拜厄斯)和四只老鹰这几个角色,为了方便孩子的理解,动画片的角色形象往往设计得非常生动,人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知道这角色的善恶好坏,因此,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形象差别不大的四只老鹰,虽然角色设定都是反派,但是他们“坏”的点却有所不同,有些坏体现在“狠”上,有些坏体现在“贱”上,还有些坏体现在“假”上,因此在配音时,音色围绕着他们的这些个性而展开变换才会使角色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学配音的技巧范文4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欣赏;模仿;配音

一、电影配音教学是语言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学习

美国教育学者研究发现:我们从视觉获得的80%的知识,但仅记住了它的11%。听觉和视觉的组合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使记忆的东西由5%上升到50%。电影配音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欣赏和分析影片,模仿和表演,合作配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加强了语言的观察模仿记忆创新的实践活动,熟练的掌握了词和句型的语音语调,逐渐形成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方式,巧妙地把影片本身很好的语言载体转化为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中西方文化背景有着极大的差异要学生充分理解影片学习地道的英文必须帮助他们扫除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如:《狮子王》的插曲对话。Pumbaa: Hakuna matata!It means no worries for the rest of your days. Timon:Hakuna matata! What a wonderful phrase. Pumbaa:Hakuna matata!Ain’t no passing craze. Timon:It means no worries for the rest of your days. It’s our problem-free. Philosophy. Hakuna matata这句祝福语对于学生来说,发音很有趣,通过后面的句子,学生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句意。结合歌曲,学生就可以学得更加轻松愉快。

二、电影配音教学学习过程的设计

小学生学习语言是从词句的模仿重复再到自由组合词句的递进过程。多种研究表明语言的习得都是从重复模仿开始的。在电影配音教学中学生在观片时十分投入,经常把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之中,甚至还会按捺不住地跟着模仿说喜欢的角色的台词,因为眼动心动口更想动了。这时教师可选上一段2~3分钟的片断让学生来模仿。由一个单词到一个词组,再到整个句子力求发音准确。语调语速的模仿是最困难的,必须结合动作和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虽然模仿得千奇百态,但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单词和句子已悄然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让学生更多了解配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看着画面对上口形配上流利地道的英语常常不是忘了台词就是跟不上语速或是发错了音或是语调不对而紧张得手忙脚乱。如观赏整部电影《狮子王》:(1)了解故事情节,熟悉角色性格。分析电影内容,揣摩和体会角色的性格特点。(2)观赏节选片段,加深内容的理解,分析语言知识难点。(3)继续学习,重点分析该片段人物特征与口语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模仿片词。(4)小组活动,组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演绎特长,选择模仿的角色,每人只记住自己的台词,并揣摩表达的神情,心理,语气,和小组成员合作排练。(5)小组汇演,小组练习后向全班同学汇报。由老师和同学给予评价,从语音、语调、语速、神情的模仿力和自信、合作等方面加以完善。(6)继续小组练习,在会演后加以改善,组员可尝试交换角色模仿,更好地掌握细节和整体的配合。(7)尝试配音,抹去片段原声进行配音,从口型、节奏、衔接、配合等方面反复细致地练习,从技术上能与影片原声达到同步效果。(8)小组进行配音汇报表演,教师和学生给予评价,并把每个组的最后配音表演录制保存。

三、电影配音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以自主探究、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电影配音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增强英语听力水平,并了解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交流的层面,让英语课活起来。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电影的解读和鉴赏能力,用优秀影片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以期达到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使学生在非语言能力,如自信创新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及语言能力,如语音语调词汇交际方式两方面都得到很大的进步。为孩子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模仿秀有声有色有影有剧表演的小舞台。

参考文献:

学配音的技巧范文5

1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激发科学兴趣,启迪创新意识,促进科技教育活动的普及与发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 培养学生掌握DV拍摄方法,推、拉、摇、移、升、降、甩、跟,以孩子的视角详实地洞察并记录科学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

5 DV拍摄完成后。进入后期的剪辑制作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电脑软件的使用、画面编辑与衔接、音乐字幕及配音合成。这是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的过程。

6 培养学生的文学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为DV作品撰写解说词。学习普通话配音。着意锻炼学生的视听审美能力,以求精益求精。

7 在选择拍摄题材上,关注社会、人文、环境、能源、资源、生态、健康、安全、教育、发现、探究、创新等,抓住社会上的热点、焦点进行拍摄。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引领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地成长。

二、活动内容

辅导员指导学生用DV拍摄记录的科学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能运用电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制作、录音合成。最终完成一部过程清楚、内容详实的科学DV影片。

三、活动重点

拍摄科学活动的过程。学习掌握拍摄方法。剪辑合成技术的灵活应用。

四、活动难点

科学DV选题,运用电脑编辑软件对影片资料进行剪辑、配音、音乐合成、技术掌握。

五、活动过程

1 第一季:大家一起――玩中学

(1)兴趣为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拍摄技巧

以年级为单位。成立科学DV兴趣小组,可根据各年级特点确定拍摄课题,制定拍摄任务。如二年级的拍摄任务:在学校的植物角选一种植物进行观察、要求定期拍摄出所选植物在一定时间段里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选好植物,选定拍摄时间、地点、角度进行拍摄,然后大家一起观看拍摄的画面,比比谁的拍摄画面稳定,看谁的构思、取景、画面好,相互交流经验。结合语文、计算机、音乐、劳动、科学课等,把拍摄内容与课程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玩中学,熟练拍摄技巧,使课堂学习增加乐趣。

(2)提高兴趣,选题拍摄,关注社会问题

以少先队、政教处的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跟踪记录拍摄,要求拍出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拍摄《升旗》,每周一早上为什么要升国旗,升旗仪式中要注意的礼仪和教育目的等。提示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如五星红旗的来历。国歌的诞生等,把科学性、思想性、历史性相结合。片子完成后。要使拍摄和观看的学生同时受到教育。这种题材拍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在拍摄前就做好前期的调查、访问、观察、搜集资料,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分工合作,在拍摄过程中有重点的取景、学习运用推、拉、摇、移分镜头组合画面。注意事项:①制定出自己的拍摄计划。②画面平稳,不要闪得太快。③把人的面部表情拍清楚。④避免逆光,少用侧光。⑤要采用多角度拍摄,反复摸索,总结拍摄经验。如:画面定5秒后再移动镜头,掌握移动速度,用两手来稳定摄像机,以稳定拍摄画面等。熟练掌握拍摄技巧,使科学DV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2 第二季:精英携手――学中玩

在第一季的活动中,呈现一批技术能力强、合作意识浓、成绩突出、家长支持的精英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对他们进行全面训练,提高强化技巧能力,使科学DV活动更进一步。具体实施以“确定选题、制订方案、实地拍摄、撰写讲稿、录音剪辑、文字处理、编辑合成”分阶段开展活动。

如:我们组织拍摄《塑料袋的发现之旅》一片,就是根据南阳城区白色垃圾污染的社会问题,跟踪拍摄从塑料袋原料一生产一加工一使用一丢弃一污染的过程,给人们以警示。

第一步,指定拍摄计划,组织12名学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到塑料厂,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完成采访拍摄。采用四台摄像机同时拍摄,详细记录了塑料薄膜生产过程,到郊区垃圾处理厂、农田、大棚采访工人和农户。观察塑料袋对土壤环境的污染的严重性,使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充满自豪与使命感。

第二步,将拍摄的资料剪辑合成,在具有视频采集功能的计算机上,将DY磁带里的内容下载到计算机硬盘中,运用Pre,miere、会声会影、Studio DY等影片剪辑软件对影片进行编辑。这一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要求学生在辅导员和微机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校开设编辑软件的培训课,让熟练电脑操作的学生首先学习,再去教其他学生,以强带弱。让剪辑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件“大玩具”,人人都会玩。

第三步,根据拍摄计划,要求学生们根据画面撰写自己的讲解词,由辅导员修改定稿,让普通话好的学生进行配音。然后编辑合成。

根据影片风格,选定优美的背景音乐,制作有动感特效的片头、字幕,最终合成刻制成DVD光盘。

学配音的技巧范文6

综合分析影视语言中画面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关系,以及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英语译制片中画面语言对人物语言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口型与画面一致

影片的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求意思精准,富有文学性,符合目标语观众的思维习惯和民族文化背景。同时,由于影片的瞬时性和无注性,译者要采取加减词、替换等手段来跨越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前,要充分理解整部影片的核心思想,把握其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分析他们说话的节奏,调整译文语句的长度,符合剧中人物说话的语速。

(一)加词或减词,保证长度一致

首先,翻译时译者要充分考虑句子的长度,保证汉语的句子长度和英语句子的音节数基本一致。如果二者在长度上差异大的话,就适当的增加或缩减表达上的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增加词汇还是缩减词汇,增加多余的内容还是删去相关的内容,都不能改变原片的意思,要与影片的前后表达相关联,同时要符合影片当时的语境。我们都普遍认可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说话速度较快,那他性格就比较急躁,比较轻浮(当然,在影片中有时可能是形势比较危急);如果说话速度较慢,性格就比较沉稳。因此谨慎的把握句子的长度,才能保证剧中人物说话节奏与原片中相符。

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Jack第一次见到Rose时,目不转睛的看着她,其小伙伴Tommy调侃他说“Forget it,boyo. You’d like have angels fly out of your arse as get next to the likes of her. ”配音版是这样翻译的:“哼,别看了。我看你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做白日梦。”其实“做白日梦”4个字是译者刻意加上去的,他的意思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一样的。但是为了保持与画面中人物口型的一致,以及句子长短的一致,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加得恰倒好处。而且也没有脱离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

其次,有些词的增减是为了体现特殊场景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和情感,恰当的脚本翻译必须掌握好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独特之处,英语是语调语言和重音语言,不同的语调、重音表示不同的态度、口气和感情,而汉语是声调语言,说话者要靠阴、阳、上、去四声来区别。[2]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尽量使得译文与原文在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保持一致。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后半部分Rose和Jack逃跑,Cal追杀他们未果,之后发现钻石在Rose那时说的两句话:“I put the diamond in the coat . And I put the coat on her .”这两句话正常的翻译可以是“我把钻石放在了大衣口袋里,然后又将大衣给她穿上了。”如果翻译是这样的,一是句子词汇太多,二是感彩不够强烈。这时的Cal应该是既愤恨又懊恼,情绪非常激动。影片的配音版这样翻译的:“钻石在大衣口袋里,是我给她穿上的”,后一句的“是”加的很好,而且在配音的时候重读了,这样就跟影片的情境吻合了,不仅展现了Cal的愤恨、懊恼,也帮助影片凸显Cal视钱如命的形象本色。

(二)选词要慎重,口型开合一致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句子长短和节奏的一致,与原文的意思基本相符,同时,要慎重选择词汇,注意同意词的替换,因为英文句子和汉语句子在配音的时候,要保证第一个音节和最后一个音节的开闭是一致的,即若在这一句中英文的第一个音节是闭音节,译出的汉语第一个字也要是闭音节,以保证口型的一致。

当然,口型的要求也是视情况而定的。我们拍摄的镜头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对人物的拍摄有正面拍摄,侧面拍摄,背面拍摄等等。一般说来,人物正面的近景和特写,以及侧面的特写对口型的要求高。当然,画面中的光线的明暗,整个画面的复杂程度对口型的要求也不同。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年老的Rose回忆泰坦尼克号的那些镜头,基本上是脸部的特写,这一部分口型的要求相对较高,译者在选词时就格外慎重。例如:“Wait to die , wait to live. Wait for an absolution that would never come.”这一句的配音是等着活,等着死,等着作忏悔,遥遥无期。配音翻译不仅句子长短一致而且句首句尾音节的口型也是一致的。

二、 声音与画面中人物形象一致

每一部影片都会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有年龄上的差异,有社会地位,生活背景,个人性格及修养上的不同。在配音的时候,要选择恰当的配音演员,让声音有所区分。

(一)声音区分年龄

配音演员的群体是由男女老少各个年龄阶段组成的。周健钢在走访《泰坦尼克号》译制组时了解到,片中的女主角是由两个人来完成的。总政话剧团演员徐小青是位年轻的配音演员,她负责为年轻时的Rose配音。当时译制导演想让一个人完成配音,但后来考虑到原片中饰演101岁的老Rose的女演员已经87岁了,原片的声音听起来很苍老,再加上大量的旁白,让一个年轻的演员配音太困难,会影响影片的效果。因此就请了曾为《阿信》里的婆婆配音的刘之龄为年老的Rose配音。

(二)声音区分性格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以及性格不同的人说话方式有很大不同。影片的女主角Rose是比较有教养的大家闺秀,言谈举止比较规矩,说话用词比较文雅;而Jack从小流浪各处,处于社会的底层,说话时比较粗俗。而同样处在有钱人这一阶层的Rose的母亲和暴发户的妻子Molly性格上却有很大不同,Rose的母亲很高傲冷淡,很注意自己的身份,但Molly跟她相比显得比较随和,容易亲近。因此,译制组要充分把握片中每个人的性格特色、说话特点,在用词、语音语调等方面都要区分。

三、 语序与画面一致

剧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与台词的顺序密切相关,而不同的语言在表达同样的内容时,句法结构不尽相同,按照原文的语序得出的译文有时会造成配音与画面的不一致,严重的话会影响观众欣赏影片。因此,在必要的时候要调整译文语序,与画面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保持一致。

影片中Kol邀请Jack去参加party,过程中Molly讲了一个他和老公的笑话:“But Mr Brown had no idea that I’d hidden the money in the stove.So he comes home drunk as a pig, celebrating, and he lights a fire.”配音:我丈夫不知道我把钱藏在炉子里了,他醉醺醺地回到家就把炉子给点着了。Molly在讲述这一段时手舞足蹈,非常兴奋。在说light这个词时还做了一个动作,因此,配音中没有说“点着了炉子”而是“把炉子给点着了”,说到点着时正好配合手的动作,与画面相吻合。

结语

本文主要从口型、人物形象和语序三个方面论述了画面语言对译制片中人物语言的影响,这些都是影片译制组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想完美地完成一部影片的翻译,需要我们熟悉掌握影视翻译的技巧,认真总结画面语言与人物语言的关系。作为影视作品的研究者和翻译的爱好者,在平时要多看英文原片电影,与其译制片多做对比,找出译制片的经典之处和不足之处,为日后更加深入地研究做参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译制片[EB/OL].(2015-03-31)[2015-04-01]http:///link?url=5WuGOzniX6WSoNRGm7GLSMl4LibXHmFE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