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配音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配音课程范文1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注重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以每一个学生为教育目标,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掌握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及其潜能的培养。前苏联着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所以说音乐教育是以学生积极参与并心情愉悦为出发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审美意识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说到底,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基础教育。在音乐教育理念的积极倡导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非智力要素的诸多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强的品质,这种品质又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自觉性,使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生存,这将会在他们的人生中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及帮助。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素质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音乐课程中提出了“注重实践”的理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是学生更好的掌握必要的知识,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改革高校理论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论大多是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些单调。课堂教学可以诸如一些弹奏或是播放乐曲,以此来增强课堂的活跃性,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模拟并进行教学实践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锻炼,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这样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角色,学到的理论知识也难以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中。社会实践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有得力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要有评比和总结,要将它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来规划和建设。音乐教育的实习时让学生担任独立教学,以此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以此从中得到锻炼。
配音课程范文2
毕业论文
[摘要]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积极倡导了1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体现了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的人本主义思想.本文在深刻理解音乐新课程标准对音乐的个性强调基础上,结合在音乐的个性培养实践当中所出现的1些缺失问题,以1种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提出了音乐的个性培养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音乐的个性 误区 对策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music new course standard,positively proposed a kind of new education principle, reflected emphasizing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encouraged the humanism thought in music crea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deep comprehended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which emphasize the music character , combining some imperfection problems that appears in the practice of music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e text using a science developing view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method to develop the music character
Key words: new course standard music character misunderstand area strategy
配音课程范文3
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既包括隐含在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也包括表现为其他以非课程形式存在的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精神文化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课程,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情境中,通过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高职院校,通过营造职业文化的精神导向,进行工作过程的学习设计,重视实践活动的过程历练,可以有效地发挥隐性课程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隐性课程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而职业核心能力并不是一种单纯智能结构的能力,其组成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应用的能力,是一种行动实践能力。行动是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培养和训练的基础。因此,其培养需要有一个来自多方面的教育实践体系的支撑。在体系中既要有体现为显性课程的课程培训专题点拨,也要有体现为隐性课程的、来自环境和行动的历练养成。隐性课程通过在学校环境中提供场景、营造氛围,感染和熏陶受教育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发挥以下作用:
1.导向作用隐性课程的资源隐藏于学校活动及整体环境之中。这些资源以暗示的方式向学生发出信号,对学生具有潜在的规范、导向及个性发展塑造作用。学校的活动、学校的环境、学校的制度、学校的氛围等都在认识上给学生提供参照体系,它以隐蔽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知识的经验传达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递给学生。这些因素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学生提供行为导向。隐性课程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属于现实教育,具有很强的影响和导向作用。
2.渗透作用隐性课程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来说,学校的一切隐性教育因素都具有发挥影响的某种潜在可能性,他们在从事一定活动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隐含于其中的隐性课程的教育。隐性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他们发出指令,他们在无意识中得到教益。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职业核心能力会受到个人潜质或先天性格的影响,往往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或环境中养成。例如:沟通交流的能力会受到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个体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环境或氛围的影响带动下,个体的这种能力或潜质可以得到强化和提高,环境或氛围具有带动养成的作用。再例如,学习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广泛使用,是人的社会本能和生命的原动力,需要显性课程以外的隐性课程在多渠道发挥渗透作用,给予强化和提高。
3.强化作用隐性课程具有长期性、间接性,通常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多种多样的途径持续地影响着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强化的过程。学生从学校隐性课程中通过情感融合过程的习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在一直持续的作用下不断强化,进而固化。其效果也可能在走出校门经历与社会的磨合后还会产生作用,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中,一旦养成就很难发生改变,会持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言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通常以“冰山模型”来解读,水面上能看到的是人的职业能力和行为,而基础部分的培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互容、互补、互动,可以起到强化学生的意识和行为的作用,从而增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基于隐性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
高职院校利用隐性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主要存在于精神文化、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领域。应注重在校园氛围中营造职业文化的精神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工作过程的学习设计,在行为培养中重视实践活动的过程历练。
1.营造职业文化的精神导向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基于职业理念及相应价值观的形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营造职业文化(包括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等)氛围,是贯彻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现代企业人的高职院校,应倡导具有职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导向,广泛开展职业价值观文化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此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氛围。职业文化的精神导向具体体现为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连接,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专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来自相应的职业文化。高职院校的专业根据职业或职业岗位群设置,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每一个专业都明确地指向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有很强的职业性。专业的价值理念是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服务的,专业的内部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也必须符合相应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规范的要求。在高职院校里,时时处处营造专业标志,烘托专业气氛,使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连接,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做铺垫。比如:水利类高职院校在校园内设计水利设施(人物)景点,倡导水利人不畏艰苦、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精神风范;电力类高职院校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的理念,把电力企业所崇尚的安全意识、质量观念,服务至上理念、敬业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等做法都值得借鉴。另一方面,应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高职学院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的过程中,引进企业文化,校企文化融合,是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现代企业人的高职院校,更应加强体现社会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富有高职特色的育人环境。要加强与企业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建设具有企业文化、行业精神、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行业价值观文化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成功企业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的载体,搭建校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设计,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
配音课程范文4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非智力因素;培养
在人类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高低并非单纯取决于智力因素,而是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以其鲜明的特征和特有的功能,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三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直观性、可感知性、感染性强等特点,特别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特点与要求,对于促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其他学科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田径可以使人勇往直前,篮球可以使人变得机智灵敏,跳高可以培养人攀登高峰的信心,长跑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等。所以,体育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及其内容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5个方面的内容。
1.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诸如男生对肌肉发达、身体结实健美的向往;诸如女生对身体匀称、丰满协调的追求。并通过体育运动消除由于脑力活动造成的疲劳,使他们在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表现自己的勇敢与力量等直接动机的需求。
2.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渴求探求某一事物的积极意识倾向。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育活动,它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使其思想更活跃,而且还可使学生的各种感观(视觉、听觉、触觉、时空觉、方位觉、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运动器官更加敏捷发达,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更好地促进智力的发展。
3.情感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的,总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这种主观体验就是情感。体育活动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如布置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和运动场所,是一种适宜的自然,它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怡然自乐的情感中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集体,是一种适宜的社会情绪,它可以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情绪中学习。当五星红旗在奥运会赛场上冉冉升起的庄严场面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备受鼓舞、个个意气风发,短时间内就能激发起如此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恐怕是几节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无法比拟的。
4.意志品质
意志是坚持、自信、有恒、精益求精等优良品质的总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因身体素质和教学内容的强度变化而产生胆怯、怕苦、害羞等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长跑是一项不大受学生们“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心肺功能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先做思想动员,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等,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迎难而上。另外,体育比赛具有激烈对抗和胜负不稳定的特点,这也能培养学生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5.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从目前的状况看,多数学生在性格上存在着许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在体育学习中怕吃苦,怕受累,胆小。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同性格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这样他们可以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对学习也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有利于动作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体育活动的人际交往,和体育实践中的磨炼,也可拓宽视野,增长才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及其要求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往往很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标准规定了各个年龄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未对教学内容作出具体的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得准、传得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情境和较强的自我意识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谐是轻松愉快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基础。和蔼的语气,可亲的面容,鼓励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一个不经意的手势,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尊重、理解和期待。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热爱学生,要亲切热情,耐心细致,平易近人,使学生对老师和老师所教的学科都有好感,从而建立师生间平等有效的对话机制。
3.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并用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时,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地训练,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加以鼓励,在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测验时,我们区别对持,鼓励那些经历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地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不怕吃苦,遇到困难能够积极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适当给学生,创造难题,但要把握好“度”。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更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4.发挥教学评价在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公正、准确、及时、灵活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课堂内容,合理地给自己定位,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并获得这种不断进取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往往把学生置于评价客体的地位,由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进行总结性的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会产生自我批评的态度,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勤奋进取的自我调节机制,因而学生就会表现出自我控制的倾向,善于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善于正确估计自己的成绩以及个体在集体中的地位。这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才有利于淡化教学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指导功能。
三、小结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一旦养成就不易改变。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往“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需求,教师要成为一个学习者,不断学习新的各方面知识,以适应学生的需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时评价练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每一次练习后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促进下一步教学,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祝蓓里,季浏.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邵伟得.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梁红英.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2):252-254.
[4] 闰建端,崔文惠.体育教学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46-147.
配音课程范文5
中学的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模式下,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以及采取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本文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为研究目的展开讨论,并结合教学环境、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达到对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标准》;创新思维 ;培养
ABSTRACT
配音课程范文6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人文素养;音乐课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思想更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想和认识。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和作,分享等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即通过优化音乐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均衡人的理性情感,完善人的品性人格。我在音乐教学中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的:
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音乐育德
(一)了解中国音乐,讲述音乐家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人格
音乐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结合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通过讲“音乐家聂耳与《卖报歌》” 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聂耳生活坏境及创作背景。了解名人与音乐的同时我提出了在国学中有没有音乐方面有才能的人呢?引出“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让学生领悟到学会音乐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一个努力的、积极学习的人。
(二)结合歌曲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作为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和渗透。如《小乌鸦爱妈妈》通过看图片乌鸦反哺及相关故事,学生一起诵读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并理解其含义,教育学生要关心父母,爱护自己的妈妈,学会感恩。在音乐教学中,我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音乐溢美
(一)在演唱中体验美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像,在演唱中体验歌曲的美。如第四册《家乡美》这是一首描写家乡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描写的景象都是多数学生所能感受的。因此我抓住歌曲的特点,由“家乡自然美景的重点词切入,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家乡的特色,创编自己家乡的歌,并让学生说说描写家乡的古诗如:《静夜思》,通过这一环节唤起她们对家乡的热爱,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在歌舞中展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