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音乐教育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进城务工人口在不断壮大,导致儿童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导致了儿童出现心理、生理状况的局面进一步恶化,研究如何提高当前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水平,如何将他们塑造成祖国的可用之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体制的缺陷

2.1课程更新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最近一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等各类普通学校都对音乐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模式也逐渐转向了素质教育,然而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则远远落后于普通学校的改革速度。现今,大部分特殊儿童的音乐课程依然依照多年来的老旧方案,授课教材也大都十分陈旧。还存在一些学校只关注文化教育的成果,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能力严重忽视的状况,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步入社会等都是不利的。由此可见,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易远远落后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未能跟随时展的步伐,更未能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及发展需要。

2.2对教材的重视胜于对综合素质的重视

虽然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材的编制非常关键和重要,但是对于这类认知带有缺陷的儿童我们过分地关注他们对教材的理论的掌握,过多地强调他们认识乐谱、拍打节奏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及实际能力的提高存在很大的限制。另外,对于当前特殊儿童的音乐教材的编制上和他们的培养目标还是存在着一些偏差和矛盾的,对教材的重视只会使教师忽略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特殊儿童的发展。

2.3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是当前我国各类院校的弊病之一,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同样存在此类缺陷,他们的教材的确定通常是由老师来确定的,教学方法也是有授课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得到的,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则大多遵循老旧的教学计划。一些存在自闭症等疾病的学生往往难以顺利实现学习,他们只是被动地跟随模仿,难以真正了解和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除此之外,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培养方案均是通过教育机构进行决策的,这就导致了一直以来他们的授课教材、课程安排、培养目标等都是一成不变的现状,未能针对性地为那些自闭症等学生出具一套真实、可行的授课方案,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严重拉长了这些儿童的康复周期。

3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改进措施

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不仅仅是特殊儿童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这里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目标、教学手段、课程方案这几个方面入手,下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3.1科学确定培养目标

对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树立一个科学、准确的观念,并进行合理的确定是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首要步骤。只有培养不表科学合理,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对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教学手段的完善。依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对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成良好的社会公民,使他们具备普通公民应有的社会道德感、责任感,并且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社会观;培养具有社会价值的公民,首先要帮助特殊儿童完成基本的日常行为,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向他们传输一些基本的社会技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多地创造自身以及社会价值;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培养高尚的兴趣和追求,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

3.2完善教学手段

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授课的教师应当时刻牢记特殊儿童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教学计划死板地教学。要更多地考虑的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具体因素,尽量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教学、体态语言方法教学等方式,通过对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创新,帮助不同的学生适应课堂教学,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积极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3.3改进课程方案

要想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健康发展,提高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课程方案进行改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的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对课程的整合,关注特殊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以及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加有效地识记歌词、准确发音、科学认谱。勇于冲破学科的约束,积极和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还要将学生情感的培养考虑进去,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提高情感认知水平,促进特殊儿童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娜.浅谈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J].林区教学.2010,(4).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2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之中,有利于学前儿童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锻炼积极思维能力,得到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对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可从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来阐释。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音乐教育具有功利性。一些学校办音乐课就是为了赚取额外费用,增加幼儿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幼儿的音乐素养的培养[1]。二是音乐课程教材不规范。由于学校选取音乐教材比较随意,导致教师达不到原设计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由于经济问题,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更别说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了。总之,学校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教师方面。当前,幼儿园教师大都是职业技能学校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但是该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2]。第二,教师的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幼教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基本的音乐素质方面都不合格。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传统。就现在发展形式来看,常规性音乐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广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还是遵循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幼儿有视、听等方面的享受,也就不能很好的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最后是家庭方面。我们知道,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一是对家庭音乐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也开始注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但是仅限于表面层次的弹、唱、跳、演等,而没有从基础的艺术修养来培养。其二是家庭音乐氛围不足。虽然有些家长有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意愿,但是由于其音乐教育知识的缺乏,致使其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音乐交流,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二、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水平,让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音乐,本人针对我省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1、明确音乐教育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音乐教育可以诱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智慧的的开发,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因此,必须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快乐的成长。首先,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规划决定。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规定。再次,教师要明确音乐教育目标,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最后,家长要削减功利性思想,让孩子真正地享受音乐。

2、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设施对教育教学的高效进行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资源投入,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前儿童教育条件主要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创建有利于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环境;二是需要社会各界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支持;三是需要家长的支持。只有积极争取一切力量,才能够保证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

3、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3]。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改善自己的世界观,要热爱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关心并爱护每一位孩子,以此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前儿童音乐教师要掌握好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学科知识,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要加强教师组织队伍的管理。幼儿园应建立并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丰富教研形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业务素养。

4、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启蒙地,也是孩子最早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地方。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理念,以丰富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掌握好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最后,要创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三、总结

总之,加强音乐教育是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培养全面创造人才目标的,对孩子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虽然河北省现在的学前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各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将不成问题,音乐教育的未来是光明的。

作者:阎妍 单位:石家庄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莉娟.石家庄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3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4

一、游戏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智力发展的视角上看,游戏可以使儿童更好的接受外部世界所带来的感官,同时对它们进行内部加工处理,从而使儿童的内部认知结构得到提升。因此,游戏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陈鹤琴、陶行知、朱智贤等总结了儿童游戏的实践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吸取各种游戏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了中国的游戏性教育理论。他们提出,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方式便是游戏,游戏也是适合幼儿成长特点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方式。首先,游戏是最具社会性的活动方式。婴儿进入幼儿期的过程中,慢慢渴望参与一些成年人的活动。利用婴幼儿参与游戏的强烈动机,在游戏设计各种环节不断满足他们心理上的各种需要,从而培养发展婴幼儿的各种能力。其次,游戏实现了现实生活与大脑想象的二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再次,游戏是婴幼儿有目的、有意识、主动参与的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运用游戏的理念,是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

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游戏具有完美的人生价值体验,这种价值体验增加了婴幼儿的社交体验、生活情趣,是帮助儿童规范行为举止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儿童生活态度的营养剂。在柯达依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匈牙利幼儿音乐教育专家精心设计了“体系化的音乐游戏为主的”儿童音乐教材,从而使匈牙利幼儿音乐教育成为国际上的典范。奥尔夫音乐教育同样强调从儿童早期教育出发,注重游戏性的音乐教学方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则是运用体态的律动来激发、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儿童音乐教师应将游戏自然的设计到课堂的教学中。由上可见,音乐教育应从儿童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出发,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儿童音乐教学,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的乐趣。

二、儿童音乐游戏教学的设计

儿童的学习效果是建立在儿童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儿童音乐游戏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还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爱做游戏,爱听故事的特殊心理,对上课内容进行改编、加工,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一)建房子。儿童在学习五线谱之初,容易出现由上至下数线和间的位置。为了改正儿童这一认识误区,我们可以把五线谱比作“小蝌蚪”音符的家,低音谱号和高音谱号是小蝌蚪的家族标志。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经常玩建房子的游戏,所以他们会很自然的从下向上构建房子,从而更好的学习线间的关系。

(二)call小伙伴。在儿童初始五线谱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小朋友们可以轻松的读出唱名、音名,但他们唱不准音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设计“call小伙伴”的游戏。“call小伙伴”类似过家家,即假设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住在一栋楼房里,分别用do、re、mi、fa、sol、la、si来代表小伙伴们住所的名字。如果我们叫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则分别叫他们的代号。这时,教师在此时乘势引导,小朋友们跟着钢琴唱,才能唱准小伙伴们家的名字哦。这样,学生们音高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三、儿童音乐游戏中教师的角色

音乐教师是儿童游戏性音乐教学的关键人物,作为音乐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加小朋友们的音乐游戏,这是实现游戏性音乐教育的关键。音乐教师在设计幼儿音乐游戏时,必须要考虑到自己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对儿童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推进游戏的进行,也能提升游戏的作用和价值。首先,音乐教师要时刻观察,找到适时介入游戏的的时间点。只有充分观察、足够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判断儿童音乐游戏的进行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引导。其次,如何融入小朋友们的游戏、如何引导小朋友们更好的进行音乐游戏,也需要根据音乐教师们的观察而定。教师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介入小朋友的音乐游戏,以便适时地引导儿童延伸他们的音乐游戏。

在儿童的音乐世界中,游戏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他们这一时期最纯洁的精神产物。只有在音乐游戏中,儿童的音乐学习才能真正摆脱功利主义,使其情感得以充分表达,智慧得以完美释放,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因此从儿童的本位出发,将音乐游戏作为音乐教育的手段是音乐教育本真的回归,这一点值得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认真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

[2][荷]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5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儿童音乐教育范文6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介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他所创建的教学法形成了新的音乐教育体系,认为音乐教育要放弃传统观念与方法,从音乐的起源本质考虑,围绕音乐的感性诉求,回归人的本能为核心。这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所实现的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具有较大差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节奏、旋律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习;第二,基础形体工作教学,例如反应训练、体操练习等。奥尔夫的教学围绕三个原则:一切从儿童出发;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创造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关注的第一要点是开发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学习成为主动进行学习,让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而自发的走进音乐的世界,通过肢体动作、形体语言、乐器等演绎音乐,用独特的音乐方式展现内心的情感。目前阶段,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以被动教学为主,且课堂氛围较为严肃,这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然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尝试进行音乐创作,将音乐学习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体验课进行,不仅融入了前沿性的教育理念,而且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共同完成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介绍

达尔克罗兹音樂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家与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1982年提出的体态律动学教学法演变而来。他认为人体就是一种乐器,在进行音乐训练中,不仅要训练嗓音、听觉等,还要训练人的体态、姿势等形体动作。用手指弹奏乐器只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最为重要的是引起孩子与音乐产生共鸣,将乐曲所蕴含的情感转化成具体的肢体动作与声音,培养节奏感,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教学特点主要如下:以教师即兴伴奏为主聆听音乐;将身体作为展现音乐的乐器;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教师具备即兴表演能力;具有较为宽泛的普适性。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基本内容与音乐课类似,不同的是用听音乐取代传统的讲授音乐,强调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即音乐是动的艺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内涵非常丰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而且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受年龄限制。如在音乐节奏训练课上,让学生练习走,全班学生按教师既定的规则走路或做肢体动作,然后再增加喜、怒、哀、乐等感情,逐渐增加所展现动作难度。该教学法应用于现代儿童音乐教育课堂上,能调动儿童的兴趣,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

三、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介绍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由著名作曲家、哲学家与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他认为最好的教学工具是人的声音。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以听、唱、视唱、读谱、写谱层层递进开展的,以歌唱的方式展开教学,没有任何乐器。通过唱,让儿童从中学会呼吸、技巧与音乐知识。该教学方法的课堂安排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二)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与严谨性。该音乐教学法无需购买昂贵的乐器,与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相吻合。我国有着自己的国情,城市里的幼儿园教学环境较为优良,欠发达地区幼儿园班级学生较多,教学环境有限,购买设备资金有限,无力购买昂贵的乐器。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强调歌唱,对教学环境要求不高,在我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这类教学法比较活泼具有弹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合学生兴趣与能力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