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四报考公务员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四报考公务员条件范文1
公务员考试没有指定辅导教材,但各种各样的辅导书却异常火爆。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书店,发现各类考试用书被放在了最显眼位置。其中公务员考试辅导书专柜上,十几种不同版本的公务员考试辅导书一排排罗列在书架上,蔚为壮观。包括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和模拟仿真考题、专业课考试书籍、专家点评指导等系列。一些高校周边书店甚至把公务员考试辅导书集中摆在柜台前面的桌子上,堆积如山。记者翻阅了多种公考教辅书发现,各教辅书大多自封为“专业教材”、“宝典”。记者发现这些书籍单价一般都在50元左右,根据考试科目分析,考生每人至少要买3本辅导书,其中还不包括诸如冲刺试题、历年真题详解、专项突破等考试材料,总之,即使打折,买齐整套“宝典”至少也要300元。采访中大多数考生表示,只要能购买到实用的考试用书。多花点钱也无所谓。正在某书店挑选考试书籍的小马告诉记者,她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所以不知道怎么选择辅导书。为了能够考出好成绩,她觉得多买几本参考书比较安心,把握也更大一些。
“公务员考试的辅导材料近年来非常畅销,一些权威辅导教材卖得十分好,有些权威教材还一度出现了断货现象。一天起码有百余个人来看或是购买公务员辅导材料,有的人到店里一买就成套、成堆地买,多者一次买近10本,每年三四季度就靠公务员辅导书赚钱了。公考书的销售额占了营业额的一大半。”该书店的工作人员介绍,不少考生早在暑假期间就已经陆续前来购买相关的书籍。而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公务员考试辅导书籍的销量更是达到了顶峰,并呈逐年攀升的态势。
在考辅读书市场风起云涌之时,公务员考试培训班也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明争暗斗的“大比拼”。公考培训的巨大利润空间,使这一行业成了众多培训机构垂诞的大蛋糕,大家均想分得一杯羹。在百度中输入“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能找到相关网页约99.9万篇,绝大多数是各培训机构的介绍和广告,看得人眼花缭乱。仅吉林省就有一二十家“知名”机构推出的各类培训班,既有华图、中公等知名机构,还有打着“在公考路上一路绿灯”的广告语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训班,十分热闹。这些培训机构打出“内部资料”、“命题组辅导”、“人事部专家”、“公务员面试考官授课”等宣传口号,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据记者了解,许多培训机构把务员考试按培训内容和上课时间的不同,分为基础班、强化提高班、冲刺预测班、真题详解班、名师点评班、模考讲评班等多种类别。而价钱也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一些一对一的课程,每小时价格在150-1000元不等。有的培训班为了招揽人气,还推出了低价秒杀、99元抢购的活动,推波助澜。记者采访了一名今年报考公务员的学生小刘,他说前阵子看到网上有秒杀99元的课程,他犹豫了一下没有下手,现在涨到了199元,据网友说还得涨,没想到培训价格也跟菜价一样噌噌噌地见天涨。总部位于北京、有20多家分校的某教育集团成立了专门的公务员培训学校,还提供网上远程培训,举办笔试、面试等各种培训班,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训套餐,价格从1000元到4000元不等。“去年我就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但由于时间太紧张,所以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今年周围很多朋友都参加了培训班,我也报了一个‘冲刺班’。不管有没有用,至少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吧。”已有一年公考经验的考生小宁决定上培训班“赌一把”。记者发现不少考生都和小宁抱有同样的想法,即使知道考上的几率比较小,但还是希望通过“专业培训”让自己增加点筹码,
在众多培训班中,最有诱惑力的当属笔试签约班和面试保过班。“保过”的字眼往往制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而这些班价格也高得惊人:一个仅6天的“封闭式培训”就要价1万元,一个一周的面试包过班从8000多元到3万元不等。在笔试中屡战屡败的考生小余这样说:“有道是,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面对公考,谁都舍得拼血本。你想呀,考公务员的成本是相当大的,好不容易有面试机会,谁都不想功亏一篑。不论是出于图个心理安慰还是真的想临阵磨枪,花大价钱也就在所不惜了。如果交1万元培训费就能够通过面试当上公务员,还是划算的。因为如果结果是好的,就没人去计较学费了,毕竟没考上不是还退大部分钱嘛。”记者了解到,小余的想法是大多数考生的心声。据业内人士透露,面试包过班利润最高,其盈利的秘诀在于录取概率。一般公务员考试都是按照1:3的录取比例进行面试,假如一个包过班招生为60人,1/3的学生是可以被录取的。如果每人收费3万元,即使全部退还未被录取考生的学费,培训机构仍然有60万元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在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群中,有20%的考生选择参加培训班。据统计,100余万人赶“公考”,催生的培训产业,产值近42亿元,相当可观。
在教辅、培训、交通、住宿等组成的“公考经济链”中,旅游企业也巧借东风顺势捞金。
吉林市的一家旅行社也看到了公务员考试的巨大商机。该旅行社工作人员称,他们用数十辆大客车载着2000余名考生组团前来长春考试,并提供二星级宾馆的住宿和一顿免费早餐,每位考生收费160元,如果按此计算,该旅行社本次收入超过32万元。
除了旅行社的“组团”,“散户”的包车也踏上了“公考”的大势。
“我在读吉林市的一所高校研究生,目前住校,要到长春考试,考试的前一天学校的公告栏上就贴了小广告,说可以包车送到考点。”一位考生告诉记者。
自从有了公考,考场附近的旅馆就成了抢手货。即便是有的旅馆价格甚至已经涨到了原价的4倍之高,从全省各地纷纷赶来赴考的考生还得经历“抢房”的过程,因为许多客房都被早早预定了,房源严重短缺让考生只能不断加价,以求住得舒适,为顺利考试提供有力条件。
大四报考公务员条件范文2
【关键词】就业 大学生 艺术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55-02
目前,艺术类可以大致分为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前者包括各种设计和制作类专业,后者则指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舞蹈、美术这类专业。这个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十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对于应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必要再启新篇。
一、当前应用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签约晚
由于应用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国企和事业单位少,私企多,所以他们签约的时间通常很晚。这一点在理工类综合型高校里显现尤为突出,以我校为例,那些制造、动力等专业在大四上学期的中航集团来校招聘之后,80%~90%的学生达成了签约。而这些国企和事业单位对艺术类学生的需求几乎为零,仅以今年为例,在应对2013届毕业生的招聘中,中航集团的计划仍然没有对于艺术类的需求,经过师生的努力,贵州红阳密封件厂勉强录用了四名艺术生,再无他音。亦即,同为在校攻读了四年的学生,看着那些理工类的学生纷纷签约成功、前程有望的情况下,应用艺术类学生仍要夹紧了简历,于万千网络招聘中穿梭,于风雪中奔波面试应聘,忍受着其他专业的学生体会不到的煎熬。
造成应用艺术类学生签约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招聘单位往往要求学生先实习一段时间,再行定夺录用与否。而这实习的时间最短的要1~2个月,最长的要3~4个月。而大四的学生还有课程和毕设要完成,这样一来,想在毕业之前将实习进行结束而实现签约,实属不易。
2.稳定性差,灵活性强。
由于应用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国企和事业单位少,私企多,所以他们在一家单位长期工作的几率很小,跳槽变动的情况很多,稳定性差。这一点也与私企的盈利性质有关,由于试用期的员工工资低,他们为了节省工资开销,往往愿意频繁更换工作人员,大量使用试用期的员工,等试用期满将要转正时就辞退。
3.从事本专业困难,很多学生选择改行。
纵观近几年应用艺术类学生就业领域,由于从事本专业岗位困难,很多学生选择了营销、行政、管理等行业。以目前的统计数据看,将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改行发展。这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有关,也与高考时很多考生因为文化课水平不够而突击艺术类有关,一些学生对艺术并不感兴趣,仅是为了升学而用2~3个月的时间突击学习艺术,只是为了获得大学毕业证,至于毕业以后的发展,他们根本不靠艺术,就业改行也就在情理之中。
4.上手慢,一些技能要到了单位现学。
很多学生去单位应聘工作回校后反映,他们到了公司发现公司用的软件、设备等他们都不熟悉,甚至根本不会用。这一点在动画专业上体现尤为明显,以至于目前社会上的动画相关公司招聘时大多数是先招聘学员,学生交费学习,学完后根据效果好坏再定夺是否留用。其他专业的学生尽管不用付费学习,但是不能熟练地上手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欠缺恰恰是那些专科生或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的强项,他们轻理论重技术,上手非常快,到了单位适应能力很强。
5.渴望稳定性强的工作岗位
这一点在女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在工作中发现,许多女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公务员,希望获得学校或政府机关的稳定工作;而男生大多报考公务员。而最终的成功率极低。
6.躲避就业压力,继续深造。
今年,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报考了研究生,还有个别学生打算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当中有的是原本就想继续探究知识的奥秘,而有的则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索性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考,如果成功了可以躲避两三年再就业。出国也是这几年应用艺术类学生常常考虑的出路之一,通常选择艺术事业发展比较先进的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的居多。此外,国家近年的征兵政策也变相支持了学生暂缓就业,有个别学生选择在大学毕业时去部队服役,两年后再进入择业队伍。
7.认识务实,不再总盯着一线城市。
以前,受艺术类专业学习“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思想影响,很多毕业生看重地域,愿意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获得更先进的前沿信息、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一线城市生活压力繁重,专业对口待遇高的“铁饭碗”更加有限,很多学生渐渐将目光从大城市移开,转向二三线城市,家庭在发展适中的城市的干脆选择回家发展。但是从农村来的学生还是没有打算回到农村发展的。
二、制约应用艺术类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瓶颈
1.经济发展大形势所迫,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
11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十新闻中心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今年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新增就业增幅从4月份以来有所下降,岗位需求有所减少,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所增加。在这个大形势下,应用艺术类学生就业必然有所影响。
2.行业发展规模受限,私企单位不愿意多承担责任。
应用艺术类学生所面对的企业往往对人才的需求量小,即使是行业中的较大公司也仅仅是上百人的就业容量,这就意味着行业对人才的自我消化能力不足,人才需求相对较少。跟学生签约,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保险、薪资等责任,受利益驱使,很多私企不愿意这样做。或者有的企业自身规模尚小,能力不够,承担不了过多的责任,导致签约困难。
3.高校专业学习与社会现实需要接轨不畅
校内学习与社会需要不接轨,很多技能需要到单位后现学,而企业希望招聘到的人才上手快、留得住、有后劲。这可能与大学的办学宗旨有关,多数高校一直奉行培养高等人才的理念,认为技术培养是职高或专科院校的事,理论塑造和挖掘才是大学该追求的真理。其实,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才出真知,亲手去做获得的才是硬道理。而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恐怕要与高校扩招、教育大众化相关。自2000年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开始扩招后,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类、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使得艺术类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从注重创新的个性化培养走向工厂式的批量生产。忽然间膨大的学生数量,使高校师资和专业发展都受到冲击,许多艺术院校的专业课都从小课变成了大课。学校的精力紧张,研究理论联系实践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就不足。
4.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足,应聘受阻。
应用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尤其是英语水平低,这在某些单位面前成为阻力。此外,由于长期以来个性张扬主张自我,他们在求职面试技巧等方面非常欠缺。很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此外,目前的应用艺术类学生中,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越,自幼受家里照顾,少有自主想法,等靠心理严重。
三、多管齐下,促进应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不是单一某方面一蹴而就能完成的。单从应用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促进就业:
1.对学生加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求职技巧。
十报告指出,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对于心存等靠家里想法的学生,我们还要从思想认识上帮助他们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积极投入就业大潮。对于求职技巧欠缺的学生,我们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必要的时候可以举行模拟训练,锻炼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2.政府加大对应用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投入
十报告指出,政府要促进就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放宽公务员考试的限制。前文提到,应用艺术类学生渴望稳定工作,但是目前国家提供给他们的岗位太少了。以公务员为例,许多公务员招考岗位对艺术类学生都提出限制,学生无法报考,这无疑是对应用艺术类学生的巨大打击。
(2)督促国企和事业单位对应用艺术类学生打开就业大门。目前,应用艺术类学生想在国企或事业单位求职太难了,岗位甚少,而事实上,这些单位和部门的发展是离不开应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殊的,不能忽视这个行业在国企和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对相关私企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大胆录用应用艺术类学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小企业签约应用艺术类学生的负担,例如在保险方面,国家给予一定补偿。而对于税收等其他方面,也可以设定一定的优惠幅度。
(4)减轻高校的就业考核压力。针对应用艺术类学生就业的不稳定特点,可以适当调整对这一专业的就业考核方法,不必和其他专业一刀切。较轻的压力可以让应用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工作者更愉快地开展就业工作。
3.高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地建设专业。
学校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必抱着培养大师的架子走不出去,要先学习最简单的技能,再去深入研究更深层次的理论。一家猎头公司经理总结说:“艺术类考生的培养机制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尚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而工作经验也成为横亘在艺术类应届毕业生面前难以逾越的门槛。这正是应用艺术类高校教育要解决的。
4.鼓励应用艺术类学生自主创业
十报告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应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规定了他们具有天然的自主创业的条件,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可以在这方面积极给予他们支持和指导,如果做好了,这将是应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跨越的重要突破点。
5.推进“应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可以加强应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就业、如何就业。可以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对应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前“把脉”,全程“问诊”,对症下药。也可以效仿华中农业大学,在就业服务方面,推行“本科生就业导师制”,给每个高年级学生安排导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
6.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
目前,农村生源大学生占整体大学生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由于农村在应用艺术方面的市场需求极小,所以这些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不可能回到农村从事本专业发展。加之农民固有的向往城市吃官饭的思想,他们毕业后几乎都不会回家乡发展。而这部分学生对城市的了解和认知远不如城镇生源的学生,所以他们的就业面临着更难的境地。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出面调控,给予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援助,对毕业后回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提供便利和优惠,支持他们回家发展,帮助他们谋求充分的发展空间。要让他们感受到农村和城市一样,天地广阔,机会良多。关于此,可以与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联系起来,寻求惠农政策与支持农村生源大学生回乡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点,可以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
7.帮助女大学生就业创业
目前,应用艺术类大学生中三分之二是女生,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歧视等困难是不言而喻的。11月30日,首届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研讨会在京举行,可以预见国家将在这一领域有所新策。女生毕业后即进入婚龄和育龄,牵涉相当部分的工作精力,这是钳制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点。国家和政府应当加强对女性就业的保护,也可以对雇佣女性员工的企业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或补偿政策。
参考文献
1 苑学芹.分析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其对策[J].管理观察,2010
2 董华明.河南省艺术类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成因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1(4)
3 孟繁兴、张伟.基于就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和创业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160~162
4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如何?[EB/OL].http://meish
/ArticleDetails.aspx?ArticleID=4202&Code=201205
24114838468
5 应用艺术类与纯艺术类本科生就业情况对比分析[EB/OL].http://
大四报考公务员条件范文3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3-02
引言
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2017年将会达到795万,学生的毕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高校的一次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文科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职位。社会上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印象就是,可以到国企、银行等高收入行业工作,然而这只是少数,大部分都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急需解决。
1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专业之间差异较大,学生目标定位较高,就业指导难度大。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将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并入一个系或学院,将此类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管理,并进行统一的就业指导对待,然而实际上这些专业所面临的情况具有一定差异性。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市场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另有一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或者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市场对口需求较少,就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此外,相比理工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定位的较高,更加趋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学生和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这就致使学校难以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毕业生中女生较多,供需矛盾突出。在我国,除了专门的财经类高校培养大量的毕业生外,多数综合类高校甚至是理工类院校,也为社会上输送大批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然而各企事业单位却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非常突出的供需矛盾,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另外,在这些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女生占据着更高的比例,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处于自身效益的考虑,担忧女性生育问题造成工作的耽误,无形中增加了运行成本,因而就不喜欢去录用女毕业生,这也加剧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专业市场需求分散,竞争压力大。与理工类专业不同,各企事业单位每年招聘经济管理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少,想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奔走于各类校内外招聘活动,应聘大量岗位,以提高求职命中率。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潜在的竞争者很多,企业偏向招聘跟产品相关且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学生在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即使与企业招聘的职位非常对口,但也很容易求职失败。
(4)学校急速扩招,相关资源不能同步跟进,没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许多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数量,但软件设施却难以跟进和更新,而且也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储备,甚至是外聘教师,很难做好有效的管理。另外,当前大部分高校都与许多各类型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全方位的了解社会需求,建立起来了各种实验室,注重与企业携手合作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大学生,但还是会受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约束,比如一些高校由于受场地的约束,像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许多专业都缺乏实用型实验室,致使学生的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
2 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更加就业的应对措施
要充分解决上述就业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高校应以从提高学生求职能力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根本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求职技巧培训,提升整体就业质量。
(1)打造完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平台。要想实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就必须充分做好就业前期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动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措施,进行就业工作战略布置。1)调查研究与指导方案的制定。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性格、家庭背景情况,制作学生就业档案,并做出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制定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通过对往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分析,明确各专业就业目标单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制定分专业就业单位类型指南,做出切合各专业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2)制度建设。在院级单位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指导机制,组成以院长为首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系主任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系级就业规划指导小组,以辅导员为组长、兼职辅导员为成员的年级就业行动指导小组,以班长为组长,班级干部为成员的班级就业互助小组,确保就业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信息到位、组织执行到位。3)提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高校要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从大三学年开始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及规划能力,开展系列职业指导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就业心理讲座等措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大三暑期,指导学生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深入企业上岗实习,使同学们加深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认识,为毕业班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抓住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环节,注重过程控制。根据经管专业市场需求分散,就I周期长的特点,采取分阶段过程控制策略:一方面把握最佳招聘时机,另一方面在大四抓住不同阶段招聘重点开展工作。1)指导学生采取分阶段的具体求职策略。根据经管类专业就业周期长的特点,制定分阶段指导计划。大四上学期,初期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招聘会,积累求职经验,遇到适合的岗位尽快签约;中期守住校内招聘机会,积极沟通来校招聘企业,积极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提高中签率。下学期指导学生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足够的招聘信息,制定符合实际的求职标准,有选择的应聘适合的岗位,提高求职成功率;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的学生,指导其广撒网、多应聘,先就业再择业。2)依托校内招聘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高校要主动联系单位到校招聘并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到中西部等人才短缺的地区就业,同时拓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合作,邀请各类企事业单位到校招聘,积极推荐学生前往实习,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3)响应政府实施的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新的就业突破点。针对党和国家政府近期出台了多项面向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自愿服务西部等的优惠政策,收集相关招考信息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技巧培训系列讲座,让学生有充分把握备考应聘,提高成功几率。
(3)发挥学生求职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从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力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并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个性差异化的指导,提高学生求职能力。1)通过有效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利用好校内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界信息,例如一些重点高校的就业网、著名的求职招聘网站、各级政府人才信息网上的信息以及学院老师、校友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辅导员应通过筛选整理,定期通过信息渠道向学生,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指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质量与真伪、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就业信息。2)加强求职前与求职过程中的专门技巧培训,提高应聘成功率。邀请人力资源的专业老师对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的制作的简历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招聘时不同的考核考试方法。收集各类企业的招聘考试资料、笔试面试常见题型,分类集中起来向学生,使学生在每次求职应聘前做到胸中有数。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班级求职互助小组帮带作用,引导同学间开展求职心得交流。少数学生生活习惯差、行为懒散、找工作不积极,一些同学频繁碰壁,丧失了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就要跟学生谈话鼓劲,帮助其认清形势,还要督促其勤跑招聘会,以积极的心态应聘,并动员已就业学生到招聘会上积极推荐班级同学,让拥有笔试或面试经验的同学介绍经验,共同提高求职能力。4)掌握每个学生特点,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跟踪学生就业状况,加强对学生的个案辅导,做到对学生情况有数,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工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计划,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有一定家庭条件的学生,及时跟家长联系,利用家庭资源寻找工作;对于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训,并在招聘会上有针对性地向适合的单位推荐。
(4)教学相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育优秀的经管类人才应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与应用性,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1)因此施教,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强调课程的多样化与应用化,注重课程的国际化,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经济发展特点、校内资源特点、经管类专业特点以及培养个体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凸显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要积极与国外优秀大学开展合作培训。2)寓教于乐,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就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比如可以把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既强调规范性,如在备课、板、语言使用等方面,又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师生互动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开卷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与学生在课外进行沟通,解答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和学生个体职业发展问题。
结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巨大需求下,高等院校应坚持加大对经管类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投入,优化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多种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协同创新,持续探索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新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施福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49-50.
[2] 胡娇,胡艳秋.文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 (7、8):69-71.
[3] 张金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4):113-115.
[4] 肖红艳.湖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9).
[5] 裴九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9, (26):171-173.
大四报考公务员条件范文4
[关键词]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自身瓶颈;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096-05
中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女性在毕业生中的比例也逐步扩大。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1260.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0.96%,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50.89%和36.13%,比2010年分别提高0.52和0.65个百分点。①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却远远低于男大学生,并没有占据“半边天”的地位。在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女性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本科为15.9%,高职高专为19.4%)高于男性毕业生(本科为9.6%,高职高专为9.4%)。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遭遇尴尬,她们的就业率同样不及同时期毕业的师范类、财经类和文科类的女大学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合理地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签约进程滞后,就业率低
男女平等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实际应聘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女大学生都遭遇过性别歧视。在招聘会的现场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用人单位标出“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应聘条件,这就把许多女大学生拒之门外。据腾讯-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研究发现,女性毕业生签约进程滞后于男性毕业生,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普遍低于男性毕业生。
虽然女性的整体签约率低于男性,但也有部分专业女性就业率好于男性。例如,高职高专中财政金融类专业,本科院校中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公共管理类专业等。②这些财经、医学、文科类专业女生的就业率高于理工科女生的就业率,由此可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不乐观,就业压力大。
(二)就业层次低,就业质量差
据腾讯-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研究发现,从2012届大学生签约的工作单位类型来看,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女大学生更多地签约于民营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大多集中于服务行业。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就业层次上,女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多集中于中小企业和低端行业,男大学生更多集中于国企等大型单位和高端行业。
与此同时,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也低于男性大学毕业生。例如,2011届本科女大学生平均月收入为2243元,比男大学生低330元,而且这种收入的差距随着学历的升高表现得也更加明显。②在毕业后升职的过程中,女性升职速度也慢,工资涨幅不高。可见,女大学生在就业质量上低于男大学生,女性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与男性同样的回报。
(三)就业门槛高,就业保障不健全
近年来,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供给存在供大于求的现状,加之女性有生儿育女等特殊的生理负担,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相对提高,这就使女大学生无法在同一条件下与男大学生公平竞争。为了更好地就业,女大学生只好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筹码,被迫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她们在不断地推迟自己的就业年龄。然而,对于理工科而言,这样做就更加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同时,女大学生就业时,还面临着就业保障面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国在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相对落后。国外一些国家在立法上已经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并在实践上取得了成效,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出台,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在出现就业不公平的问题时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中国在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方面的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不够,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违规行为没有进行制约和处罚,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用人单位使用不合理的就业标准,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困难。[1]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瓶颈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就业观念落后,自身定位不准
部分理工科女大学生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并且好高骛远,就业期望值高,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第一,部分理工科女大学生毕业后希望找一个工作稳定、竞争风险低的属于“铁饭碗”的工作单位。她们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想法,盲目地等待理想中的工作,对于那些具有前沿性、开拓性的工作没有信心,害怕失败,即使在家待业也不敢尝试,因此,错过了许多其实并不差的工作机会。[2]
第二,部分理工科女大学生毕业后的从业意向倾向于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和大型外资企业。她们认为这些企事业单位不仅能够很有面子而且工作稳定、待遇好、发展潜力大,但事实上这些单位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需求并不大,从业门槛也高,相比较而言,一些中小企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求条件比较低、需求量也更大一些。
第三,一些理工科女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可是用人单位需要通过基层的工作来锻炼员工,从而真正选拔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除此之外,她们有的还缺乏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希望工作在条件好、压力小、工作轻松的环境中。
第四,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部分理工科女大学生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这就使得她们限制了自己的就业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3]136
(二)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者专业突出,同时要求其综合能力强,而理工科女大学生却存在着实践能力较差、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
第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相对部分男大学生来说,学习踏实,成绩优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她们对专业的学习往往是依靠时间的消耗和精力的投入,部分理工科女生不太喜欢动脑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理工科男大学生则往往是依靠兴趣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擅于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因此,理工科女生虽然成绩好,但是在创造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整体上要低于男生。
第二,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除了要学好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做实验和实物模型,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然而,一些理工科女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其原因一是因为她们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把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二是她们在校期间较少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而理工科男生则喜欢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兼职和社会活动。这样在长期的锻炼中,理工科男生有更强的交际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4]62
第三,部分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社会经验,导致其在应聘中对职场规则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在提及与同事的相处时表现得我行我素,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这种表现就很难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得到用人单位的录用。
(三)就业不积极,就业心理不健康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受到一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理工科女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和成家的任务,而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她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做一名“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其次才是成功的知识型女性。因为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一个以家庭为重的女性才是人们所提倡的,而只顾事业的女强人会遭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指责。相反,男性只有有了事业才能更好地成家,事业有成才被人们视为成功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保守内敛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工作的动力和迫切性上不如男大学生。[4]61
第二,一些理工科女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男多女少的环境下,一直受到老师的关注、同学的爱护和家长的宠爱,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在求职的过程中,她们寄希望于老师的推荐、家长的帮助,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认为能力不如关系重要,期待由他人来承担自己的就业责任。这种等、靠的依赖心理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就业主动性,以至于错失了就业的机会。
第三,有些理工科女大学生毕业后面对从高校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突然转变,没有及时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以至于在工作的选择上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同时,她们有的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过高地估价自己,导致求职的失败。[5]
第四,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是老师表扬的对象、同学学习的榜样,因此,她们往往自尊心很强,在求职中遭遇失败的时候,较他人表现出更强的自卑感并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其自身的原因是主要的因素,但是以下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一是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作为新引擎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无法提供满足就业需要的知识型服务业岗位。二是存在区域结构性矛盾。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发展快,使得人才集中于东部地区,形成了就业压力。三是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公平就业。这些客观问题不是很快就能得到解决的,因此,需要理工科女大学生主动调整心态,主动、有针对性地适应社会。
三、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帮助。但是,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应该练好内功,不断完善自己,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综合实力,调整就业心态。同时,社会和高校也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帮助和指导理工科女大学生及时就业,提高就业成功率。
(一)转变观念,理性就业
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转变保守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第一,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根据自身专业的发展状况、个人的能力和兴趣进行求职,摈弃“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偏见,理性择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事实上,第一份工作往往能够很好地锻炼和提升自我,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处理问题和与人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对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甚至转行都有帮助。
第二,理工科女大学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不能因为功利心和虚荣心而一味地追求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要跳出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比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或者自我创业都不失为很好的就业选择。
第三,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树立务实的工作目标,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要做好下基层和到生产一线的思想准备,踏实工作、积极进取。在工作岗位上,理工科女大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要有敢于吃苦的工作精神,无论从事何种岗位都要认真把工作做好。
第四,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理工科女大学生不要盲目攀比,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相对于一线大城市而言,二、三线中小城市就业成本低,竞争压力小,或许能够更好地使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并发挥她们的才能。除此之外,理工科女大学生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响应国家号召去中西部就业。中西部优惠的就业政策不仅能够使理工科女大学生容易就业,而且能够使她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中西部的建设中。
(二)增强实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只有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第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该发挥女性特长,克服女性弱点。理工科女大学生虽然在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面不及男大学生,但是在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耐心和细心等方面优于男大学生。因此,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6]
第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该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理工科女大学生要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假期,理工科女大学生可以到用人单位实习打工,这样既可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用,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自己真正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在书写自己的简历时,要简明扼要、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措辞准确,使内容一目了然,引起读者的注意。在面试时,应该稳重大方、诚实谦虚,对用人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回答问题要分清主次,给面试官以热情大方、乐观向上的良好印象。[7]
(三)调整就业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该树立信心,加强自身修养,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
第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转变“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观念。女性和男性地位平等,同样具有追求自己事业的权利,因此,理工科女大学生要培养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在就业过程中,要认真准备、主动出击,大胆地向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投递简历,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8]
第二,理工科女大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自己的命运自己来掌握。在求职上,理工科女大学生虽然可以听从老师、家长和朋友的建议,但是不能存在等帮助、靠关系的依赖心理。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该主动了解求职信息,观察求职动态,凭自己的能力寻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使自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
第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目标、有计划地寻找合适的工作。除此之外,理工科女大学生还要全面认识自我,要充分考虑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既不能过分高估自己,也不能轻视自己,在全面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成功。[3]136
第四,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遇到失败不应该气馁、自卑,而应该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不骄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应有的心态。在遭遇就业失败的时候,应该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的历练中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四)社会和高校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就业
除了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之外,社会和学校也有责任利用政策法规、学校课程在就业和学业等方面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应进一步落实政策,鼓励理工科女大学生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等面向基层的就业招聘。这些地区对就业岗位要求低、限制少,而且国家对工作满一定年限的人员给予政策优惠,今后无论是考研或是报考公务员,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用。[9]
第二,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招聘信息,快速定位,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高校可以推荐一些常用的大学生就业网站,比如应届生求职网、大街网、人事考试网等等,教会学生检索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及时投递简历,避免错失良机。
第三,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上,应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就业,并分析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10]例如,天津理工大学设有专门的天津理工大学就业咨询网,同时,在大四开设发展与就业课程,讲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就业原理、就业实践等内容,帮助大学生在求职时准确定位,顺利就业。以该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有的毕业生没有执着于选择国有企业,而是选择了富士康、三星等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有的毕业生没有留恋东部地区的繁华,而是选择回到家乡西部地区担任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还有的毕业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选择了自主创业,成功地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电子产品店。由此可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进行专业的辅导,有助于她们成功就业。
综上所述,理工科女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应从自身的改变开始,毕竟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因此,女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不足,努力锻炼自己,调整好心态,不断完善自我;同时,社会和高校也有责任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积极就业,使她们走出就业困境,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注释: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② 参见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文献]
[1] 孔德慧.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232.
[2] 谷岩,谷延霞,刘宝国.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10):49.
[3] 王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2009(24).
[4] 张晓艳,杨文选.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8).
[5] 王静.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体性原因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3):77.
[6] 李瑾,彭建章. 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107.
[7] 李清玉,刘建祥.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79-180.
[8] 郑琼梅.“职业刻板印象”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