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1

关键词:音乐;幼儿教育;情感

一、音乐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一)在歌唱中提高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的记忆力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储存知识、建立印象的质量和能力是不同的,他们从记忆中提取一个完整的文学诗词或是文章文选是很不容易的。在他被动接受地这些信息和他主动重现的这些信息之间有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当给歌曲加入旋律节奏,就可以很容易的唤起幼儿对整首作品的记忆,在一首首的歌曲积淀中,幼儿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这比一般让孩子死记硬背有效率多了,这就是歌曲形成记忆的特点。

(二)在音乐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游戏中让孩子利用任何曲调即兴编词与伙伴们进行交流。当儿童自己不在外界的辅助下,即兴的哼唱出旋律的时候,是在幼儿的大脑中已经储存了曲调的基础上,凭着幼儿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象力,思考创造出新的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然而这种想象力的建立又促进了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快乐。

(三)在音乐活动中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

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中,每个孩子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在孩子们之间就会产生智商和情商的差异。有些孩子显得更加聪明伶俐,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多;有些孩子显得呆笨迟钝,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少。当孩子们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的时候,幼儿之间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交流和影响,同时这也是孩子们进行知识储备交换的过程,在无形之中孩子们就会增长知识、提高交流能力等。通过歌唱、音乐活动和音乐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了智力发展。

二、音乐能够促进人格健全

幼儿的启蒙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幼儿早期是健全人格建立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关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幼儿的行为举止、知识技能、思想态度、情绪情感等等,都要在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只要在这个时期起初打得好,那么,就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在音乐欣赏中促进人格健全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语言,因其特殊的功能,它可以调节情绪、舒展身心,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来净化幼儿的心灵,美化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心理品质。

(二)在音乐学习中促进人格健全

在音乐作品中,涵盖了美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非常好的内容。幼儿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学习了音乐作品中所涵盖的内容。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文化素养、行为举止、态度素质就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达到了音乐教育在对幼儿的全面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在它特有的功能的支撑下,能够让幼儿体会到音乐作品或音乐形象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对幼儿在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疏导幼儿良好人格发展。考文献:综上,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音乐能够促进情感表达

在整个人生阶段中,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和变幻无常的。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平衡幼儿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

(一)在教学中促进幼儿情感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不用给孩子解释太多,赋予音乐作品一些思想、态度等等。只有让孩子们自己欣赏,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孩子们的应变能力。那么,孩子们就自然、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的表达方式,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等。

(二)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的情感表达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2

【关键词】语言美;语言表现形式;音乐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乞丐,胸前的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自幼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别的东西。”于是,诗人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此后,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慷慨施舍。(雨果)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出现最早。在古代,早就有用来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诗歌。如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作为儿童早期识字,语言教育读本。中国有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更是体现了诗歌文词质美的特性。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炼字炼句”。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无不看出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

1、诗歌语言美的表现形式

1.1 丰富多样的语言内在表现形式美:一首诗的诗意、诗情、诗味,是由这首诗特定的语言形式决定的。孩子的诗中,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的是自描式的叙述;有的是创设新奇的比喻;有的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有的是运用设问的形式;有的是运用排比和顶真等等。

诗歌如此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更要求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以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物、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语言美的无穷魅力。

例如:艾青的《春姑娘》,拟人化的春天变成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小姑娘。诗人从“春姑娘”的外貌描写到她的歌声,以童话的形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把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欢乐表达得丰富而又多彩,充满美感。

1.2 诗歌的语言美也伴随外在形式的音乐美:诗歌优美的语言,除了词语的锤炼,准确恰当外,也伴随诗的语言节奏具有音乐性。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反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西方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都属于声音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

在中国古代,《诗经》被称为“乐经”,其中的诗章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

诗经・采薇

(人教版六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此,凡是一首好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走向文字深处的语言美。

(1)语言上的节奏、押韵形成诗歌的音乐性: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言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

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所以又称“韵脚”。押韵对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得诗句更加悠扬动听,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增强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更便于人们朗读和背诵。

当诗句抑扬顿挫的声韵和句式,有着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的稳定变化样式使,就会形成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感。工整、可重复的句式更令人有愉悦感;即使不押韵,或句式变化较大的诗歌,也多采用段落排比,句式间隔反复的方式,再加上优美比喻和拟人,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儿歌诗歌多采用诗句,诗句连续反复或者间隔反复的语言结构,便于读者领会主旋律。排比的运用有增添诗歌节奏感的功效,受到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排比和重复常常可以同时使用,不仅仅可以营造强烈激昂的语气,还可以赋予诗百转回肠,绵远悠长的效果。

摇篮曲 陈伯吹

风不吹,浪不跳,风不吹,雨不掉,

小小船儿轻轻摇,红红的花儿绿绿的草,

小宝宝啊,小宝宝啊,

你安稳稳地睡一觉。你笑眯眯地睡一觉。

风不吹,树不摇,风不吹,云不飘,

小鸟儿不飞也不叫,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小宝宝啊,

你畅快快地睡一觉。你甜蜜蜜地睡一觉。

这首摇篮曲是陈伯吹创作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它共分四节,每节四行。第一行均以“风不吹”开头,第四行都以“睡一觉”收尾。“浪”、“树”、“雨”、“云”都与风相承接,使这首儿歌的意蕴自然和谐。句末押“ao”韵,注意运用叠词,如“轻轻”、“安稳稳”、“畅快快”、“绿绿”、“笑眯眯”、“蓝蓝”、“静悄悄”、“甜蜜蜜”,使整首儿歌具有明朗的节奏和音韵,极富语言的文学魅力。

(2)音乐美要求诗歌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语言:金波在谈到创作儿童诗时,“作者要努力提炼儿童的口语。”明朗的口语入诗对儿童诗歌来说极为重要,它不但可以使诗在语言上深浅适度,而且可以使小听众立刻感受到诗的音乐性。生僻的用词、拗口的语言会切断儿童在听觉上的“声音之流”,阻塞儿童思维的连贯性。

刘饶民的《春雨》,是一首韵律优美、语言口语化、贴近儿童生活的诗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这首诗押“a”韵,一韵到底,语音流畅,无一生词僻字。语言口语化,贴近儿童生活。又采用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音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在唱歌。

2、诗歌的语言美对儿童的影响

2.1 诗歌是儿童语言学习最好的启蒙材料: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从儿童的生活中提炼出儿童诗的语言,源于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精炼生活,集中表达抒情中心,对于生活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一当十的效果。

马雅可夫斯基说:“为了一个词,要用掉千百吨的语言矿石。”

《小小的船》是1955年叶老发表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诗中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丰富的想像。前两句把弯弯的月儿比作两头尖尖的小船,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后两句: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充分给孩子语言美的感受,读起来也有很强的可诵性。所以,至今仍是孩子常常吟诵的佳作。

诗是语言的钻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她正在给孩子诵读诗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孩子们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

2.2 在欣赏诗歌语言美的同时,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

孩子天性是诗人。诗歌和孩子的思维、表达是相通的。

(1)诗歌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孩子可以在较短时间读完,符合孩子注意力不够持续的心理特点,

(2)诗歌描述富于跳跃,留下想象的空间。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

(3)诗歌富有押韵、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最适合孩子阅读;

(4)诗歌是专为孩子创作的,无论是描述的内容还是抒发的感情,都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

四季

(人教版一上)

草芽儿尖尖,

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

他对青蛙说:

“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

他鞠着躬说:

“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顽皮地说:

“我是冬天”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叠词的用法,将修饰语后缀,符合孩子语言的特点,既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草芽、荷叶、谷穗的特点,又是多么的富有韵味呀!“雪人大肚子一挺”将一个顽皮的雪人形象句话到栩栩如生,令人忍俊不禁。每一节采用对话的形式,“我是________”,让孩子认识了四季的特点,孩子边读边表演,节奏感明快的语言给孩子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3

关键词:水墨画教学;幼儿美术;幼儿教育;美术活动

水墨画作为一项极具艺术魅力的绘画形式,以它的生动性、活泼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幼儿的喜爱。教幼儿学画画,可以加深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推动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墨画简练、概括的造型,独特的表现手法,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很适合儿童绘画的特点,加上绘画过程中,特殊的作画工具,宣纸与墨色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水墨画造型与儿童画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把水墨画强调自然、物趣,不拘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追求和孩子纯真率性的天性特点相结合,不但引导幼儿绘出自己的水墨画,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求知欲。正是水墨画的材料和用笔的形式比较适合幼儿的思维特性,才有助于幼儿大胆挥毫、无所顾忌地作画,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几年,很多幼儿园在水墨画教学上,尤其是在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和富有创造性审美思维品格上用了很多心思,并已粗具规模。在幼儿园时期开展水墨画教学,幼儿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神奇变化和笔情墨趣的美妙,对幼儿熟悉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培养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爱好与兴趣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现状解析

水墨画也称写意,用毛笔调墨或颜色在宣纸上直接作画,具有富有韵律的线条、多姿多彩的墨和色、变化多端的水墨渗化、容易成型等特征,其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束缚。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自成一套完整的绘画美学体系,长时间以来,由于中国画内涵丰富、文化品位高,因而被认为很难为幼儿所接受。但是,我们的先辈在“仰观天象”“俯察鸟兽之迹”的历程中,缔造了最初的绘画,中国画的形是万物与人心相互交融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在自然中产生的,从这一点来说,与幼儿有相通的地方[1]。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汤姆林逊认为“儿童是艺术家”,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也说过“儿童是真正的大师”。把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儿童的画的生动性是无可比拟的[2]。画画对幼儿来说,是本真的感情与情绪传达的最佳方式。水墨画独特的墨色效果,为幼儿提供了一种诗意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绪的方式,但是由于成年人不当的教学方式和评议,可能使幼儿不能完全自由自在地用墨色描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作品缺少充分的认识和估价。他们不相信幼儿的创造性,怀疑幼儿的表现能力。有些教师和家长担心不告知孩子画什么、怎么画,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笔,其实这完全是成年人看高了自己而低估了儿童。在我国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以成人的意志和标准要求并规范幼儿创作的情况随处可见[3]。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对幼儿来说是重要的,只不过成年人的指导并非是让幼儿“照我的意思去做”,而是要引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与创作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创作,因为幼儿自有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水墨画的学习进程中,幼儿要面对诸多事情,例如毛笔的使用,对不同层次墨色的把握,以及水墨画特有的意境营造,“与物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等。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也缺乏相应的造型能力和手、脑协调的控制力,使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熟练地运用笔法、墨法,以及表现水墨画的意韵、情趣。因此,幼儿园里的水墨画教学活动有更多的启蒙意味,对幼儿的品评也应当联系幼儿自身的成长程度,采用鼓舞和建议这样有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为幼儿制造一个舒畅的内心空间,防止幼儿在过度地干预、批评、嘲笑下形成恐惧心理,帮幼儿建立自信心,勇敢地进行多种创作和尝试。当幼儿遭遇失败和挫折时,教师应适时予以指点迷津和心灵的安抚,为幼儿自由表现提供时机与空间。

二、激发兴趣,让幼儿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水墨韵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如果对水墨画迸发了兴趣,通常注意力就能特别集中,再通过教师恰当的启发与鼓励,孩子就会大胆、无拘无束地进行绘画活动。不同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幼儿教育应以幼儿能承受的水准,挑选观赏的作品和创作的题材,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在幼儿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在学习环境方面,教师应创设有深厚书卷、水墨氛围的作画空间,幼儿走进活动室,拿起毛笔,泼、墨、点、洒时能沉浸于小文人的情境中。例如,将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国画角,在墙上贴挂水墨画作,有人物、动物、植物等,那简洁生动的形象,丰富多彩的用笔,深化酣畅的墨与色,生动传神的场景,让孩子们感受水墨画的无穷魅力,从而被深深的吸引,兴致盎然。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这些水墨画是不同于油画棒、水彩、线描画的,是用毛笔、宣纸、墨、国画颜色画出来的,表现的是事物的特征、意境,能够提升孩子对水墨画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孩子们发出“我也想画”的强烈愿望。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兴致,如采用让幼儿跟着画、变画、添画、组画等手段,使孩子能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离开活动室,指导写生与画家谈话、看资料片等。孩子经过各种赏画、谈画、画画等活动,就会不断增强审美及表现的能力。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有些是天赋使然,有些是与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首先要从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着手。由于幼儿对水墨画比较陌生,如果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刻板地摹仿教师的范画,他们可能会出现厌倦的思想,从而不喜欢画画,错过画好水墨画的良好时机。教师应指导他们将看、画、玩合而为一,把握幼儿对水墨画的新奇感,指点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引用齐白石91岁时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白石老人用简洁的墨色,在两座石青色远山的衬托下,几只黑色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溪流中摇着小尾巴欢快地顺流直下,它们不清楚自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开心地游玩着。教师讲述白石老人在作这幅画时的想法,从而让孩子们了解这幅画,让幼儿体会水墨画的无穷奥妙,以及变化多端的笔墨形式,从而引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三、将美术教学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感受水墨所带来的乐趣

在游戏中激起孩子们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积累幼儿的学习经验。在幼儿园,幼儿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只有在游戏的过程中把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让他们主动地进行绘画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年龄越小,目的就越不明确,他们通常把美术活动作为一种好玩的游戏,描画起来非常投入、果敢、无拘无束。所以可以让他们一同采用以色撞墨、以墨撞色、滴墨、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笔墨方法,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边玩边画,在这样的过程中,画画已经成为幼儿的游戏了。尽管幼儿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常常只注重事物的外表。所以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可通过投影仪展现他们的作品,启发幼儿了解他们作品中所制造的多种墨色,以及墨色是如何出现的,为孩子讲解作品中出现的点、线、面是如何用不同的笔墨描绘出来的。而在这一刻,孩子会十分惊奇本来自己随便涂画中竟然不知不觉间使用了水墨画的几种常用的笔法、墨法,这引起了孩子们有意识地展开一些用笔用墨练习的热情。所以这期间教师可以联系墨色的浓淡变化和如何控制水分,让孩子了解如何画水墨画,让他们在主动画画的同时越发深入地把握水墨画的绘画方法,同时让幼儿熟悉一些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让他们知道“墨分五色”的神奇变化,而“墨分五色”这个词就是指墨在加入适当的水后画在宣纸上所呈现的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变化,让孩子们对于墨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对水墨画不再生疏,让他们学会观察。

四、提供丰富多彩的作品,注重培育幼儿的审美情趣

美妙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中国画向来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的画面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现诗词内容,把美妙的景物展现给幼儿,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给他们美的享受。观赏是制造美的源泉,通过观赏国画大师们的水墨画作品,可以培养孩子的最初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与情趣。幼儿园时期的美术活动应当是以感受美、展现美为中心的美术启蒙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艺素养,在名画观赏过程中,可以用虚拟的音效或合适的乐曲,协助幼儿找寻认识上的共鸣,迸发内心的感动,或重现画面中的场景加强幼儿的体验。例如,在观赏徐悲鸿《奔马图》的时候,可以同期放《赛马》的乐曲,由于乐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很生动地营造出马儿奔腾的意境,从而可以使幼儿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国画家所绘马儿的体形和动势。在挑选欣赏内容上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挑选孩子知道的动物、蔬果、花草、树木或者与人物相关的水墨画作品。如吴作人笔下的《熊猫》《熊猫竹石图》,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的题材,从画面中能感受到熊猫的憨厚、可爱,感受作品中的和谐、恬静之美。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题材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蔬果、花鸟、草虫、小动物等等,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的水墨画简练、清新、明朗、色彩艳丽,能给孩子带来生气勃勃的感觉,往往能够激起孩子喜爱之情。在观赏齐白石先生画的虾、蟹时,让幼儿知道用水和墨便可以替代任何色彩的用笔、用色特点。寻找可以帮助幼儿感受水墨趣味的方式,研究可以调动幼儿的技巧和经验,把水墨画生动地展现给幼儿。

五、大胆创新,展现童趣,为幼儿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

幼儿练习水墨画首先是从颜色开始的,他们用带颜色的毛笔直接绘画,用色大胆、夸张、直接。幼儿绘画常常使用原色、对比色表现事物,使作品看起来靓丽明艳[1],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这也表现了幼儿的心理特点。水墨画不受焦点透视的影响,墨色处理又有很大的灵活性。著名画家米罗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绘画是在认真描画生活,会自然而然出现孩子的形、神及气韵。因此,在引导孩子了解用笔、用墨的时候,教师要帮助他们多研习、多看、多考虑,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墨色表现出来,并且给孩子足够的摸索时间,容许他们出错,鼓励孩子多思考,尝试换几种方法画一画。让孩子有绘画的自由和自信,勇敢地发挥、创作。在水墨画创作中,作者既要了解工具材料的性能,又要熟知对象,还要熟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才能胸有成竹地作画。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相应的造型能力和手、脑的控制力也不足。所以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不能太注重幼儿所画一点一线的准确性,以免无形当中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因而,教师最好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学会巧妙地结合水墨材料、工具特性与形式语言,进行自主创作,慢慢掌握水墨画的创作要领[4]。例如画水墨《萝卜》时,可让孩子仔细观看萝卜的外形特点,并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引发他们绘画的兴致,接着再让幼儿动笔绘画。首先,让他们自己多尝试几次,感受墨色在生宣上的奇妙变化,并联想成不同形状的萝卜。其次,让他们看一看,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哪些位置画的不同,自由探讨怎样下笔才能更好看。这时教师再加以适宜的提示,如墨色之间的对比、简单的笔触运用等,引导孩子快乐地作画。绘画期间,教师也可以使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例如说:“小朋友们,我们画萝卜的一家好不好?”这样一来,幼儿所绘的萝卜肯定会大小不一、形态各不相同。当然,除了以上浅析到的几点,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还要注重更多有趣、幼儿喜欢的探索与实践。在幼儿园时期的水墨画教学活动,不光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总之,幼儿园开展水墨画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情感表现的自然美,以达成寓意于物的创作愿望,创作出别具生机与意韵的水墨画作品来。对于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探索,路还很遥远,相信在师生的不断努力下,定会为这个新时代画出精彩的画卷。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92—299.

[2]张念芸.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与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4.

[3]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94.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4

一、母亲的情感教育

母亲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更是一切教育的起点。齐邦媛教授一生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特别是在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同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翻译推介至西方世界方面有卓越贡献。她的文学启蒙和一生的文学情怀主要来自于小时候母亲的深刻影响。齐邦媛在书中明确说:“我一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观念,其实是得自我那没有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母亲,她把那苍莽大地的自然现象、虎狼豺豹的威胁,和那无法言说的寂寞人生化作许多夏夜的故事,给我童年至终身的启发。”

那些渗透着母亲的爱和深情的故事,确实是人在童年时最好的教科书。不仅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拓宽了幼小孩子的视野,而且在人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种子。作家梁晓声甚至结合自己的童年经验说,那些饱含着母亲泪水的故事对于一个作家儿童时代的心灵所形成的影响,会对其后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的创作风格起着先天的、潜意识的制约。

除了在以上方面得到文学启蒙外,齐邦媛还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一种对人生发展非常重要的感性能力,如同情、奉献、善良、友爱等。

母亲是那种恪守妇道、保有中国传统女性典型特征的女人。“她没有朋友,没有所谓社交,每年能回两次二十里路外的娘家已感天恩浩荡了。”在齐邦媛的记忆中,在家乡的母亲,不是垂手站在桌边伺候祖父母吃饭,就是在牧草中哭泣。十年间,父亲只回去过四五次。有一次,父亲为母亲买了樱桃,用长袍兜着从村口走到庄院,这样温暖的场景竟然支撑着这个女人走过九年的孤寂岁月。对于这样的母亲,对于这样的女人,任谁都心生爱怜和同情。作为女儿,齐邦媛自然会生发出无限的悲伤和同情。

在危机四伏、不断搬迁的日子里,母亲变得坚强起来,她全心全意地付出和奉献,并在动荡的局势中和父亲建立了稳固的感情。家庭稳固、夫妻关系和睦,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利的。难怪齐邦媛说,母亲那种幸福的状态,“给我成长过程最大的安全感。”

母亲的善良和友爱也让齐邦媛十分感动。“九一八”后,东北逐渐被日本人占领,大批东北人开始流亡关内,四处漂泊。这种情况下,谁的生活都不易,谁家过得都不宽裕。可是在南京时,每个星期六中午齐邦媛的哥哥都会带五六个同学来家里吃饭。这些孩子都是从东北流亡来的,对于他们,母亲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关切地照。特别是那个叫张大非的孩子,“吃饭时,妈妈总叫他坐在她旁边,不断地给他夹菜。”母亲这种善良和友爱的本性,自然深深地影响了少年时代的齐邦媛。

什么样的母亲是好母亲?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女性生活月刊》曾对读者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行为是成为好母亲的关键:给孩子讲故事或读书;在公众面前不批评孩子;父母保持一致;学会知足;不抱怨;共享快乐与共同承担痛苦等。据此来看,齐邦媛自小所受的就是一种来自好母亲的教育。

二、父亲的理性教育

“我的幼年是个无父的世界。两岁时曾惊鸿一瞥看到父亲,风雪夜归,凌晨又重上逃亡之路。”齐邦媛在书中这句充满感伤的话语很容易让人想到不久前在网络上传播很广的一句话――“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当前社会,很多父亲最大的问题是给孩子的陪伴过少。据调查,每周陪孩子的时间少于5小时的爸爸达50%;每天都能陪孩子的爸爸只有20%;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时。另外,30%的爸爸们回家以后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手机;只有20%的爸爸下班后回家陪孩子。

研究发现,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不能没有母亲的陪伴,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阶段不能缺少父亲的教育。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父亲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从父母教育的角度而言,齐邦媛还是非常幸运的。她在生命的早期从没缺少母亲的爱与陪伴,在后来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有父亲不时的教育和指导。父亲给予齐邦媛的理性教育也是她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家里的独子,曾经留学德国,接受了救国救民的新思想。虽是翩翩君子式的读书人形象,但齐世英骨子里却充满反抗精神和家国情怀,因此投身革命,一生流亡。迁至台湾后,更是为自由、民主而鞠躬尽瘁。齐世英这种不妥协、不屈服,与命运抗争,为生民奔走的精神和气节深深影响了齐邦媛。另外,父亲在战乱中对教育和文化的坚守,也锻造了齐邦媛后来在编译馆岁月里的坚定意志,她认真而又勇敢地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除了身教之外,父亲也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教导齐邦媛认识社会规矩和做人规范。令齐邦媛印象深刻的是她读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件事。那年春雪刚融,上学必须穿过一条巷子,地上全是泥泞,只有路边两条干地可以小心行走。她当时好奇,沿路看热闹,不小心踩到泥里,棉鞋陷了进去拔不出来,急得大哭。这时一辆汽车开了过来,里面正好坐着自己的父亲。可是,父亲只是叫司机把她从泥里拔了出来,然后就开车走了。试想,如果我是这位父亲,多半会顺便送自己的闺女去学校。可是,齐世英并没有这么做。晚上回到家,他说出了理由:“小孩子不可以坐公务车上学,公务信纸有机关头衔的,也绝不可用。一则须知公私分明,再则小孩子不可以养成炫耀的心理。”

还有一次是挨父亲的打。齐邦媛回忆:“他用同样的语气告诉六岁的我,这里不是漫山遍野跑的乡下,城市公园的花是不能摘的,摘了更不能一再撒野,‘我打你是要你记得’。这最初的印象,使我一生很少说谎。”

这就是来自父亲的教育,它不像母亲的教育那么温和、柔软,而是通过理性的方式,让一个孩子懂得什么是界限、什么是规矩、什么是不可做的。

三、师者的性灵启发教育

齐邦媛的成长除了有母亲的情感教育和父亲的理性教育之外,更不可少的是那些优秀老师在她求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受战乱的影响,齐邦媛辗转过很多学校,如老西开小学、中山中学、周南女中、南开中学、武汉大学等。特别是南开中学和武汉大学的教育,造就了齐邦媛的精神特质和文学素养。

通过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我们不得不感慨:在饱受苦难的岁月里,有一批真正优秀的教育人在创造一种美好的教育。那是一群什么样的教育人呢?齐邦媛的原话是:“注重性灵启发的有识之士。”所谓性灵启发,就是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注重精神的引导和塑造,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情和特点实施合适的引导、点拨和激发,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最令人振奋的可能就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对齐邦媛的精神引导。“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苦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伸。”齐邦媛满怀深情地说,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她成长的六年中,留下非常温暖的印象。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所有学生都坚信中国不会亡。在重庆八年,张校长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拍肩、摸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张伯苓校长的伟大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怀令所有人终生难忘。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在各自的领域传播着张校长的薪火,永恒不灭,而齐邦媛就是其中之一。

在学业方面最切近和最具体的影响还是来自那些授课老师。在《忆恩师》一节中,齐邦媛以活泼愉悦的文笔追忆了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老师:喝完酒给男生讲“三国”的化学老师郑新亭,外号“鸡蛋糕”的地理老师吴振芝,追求南开校花的数学老师“伉老二”,以及那位“影响我最深的国文老师孟志荪先生”。南开中学的国文教科书,从初一到高三共十二册,其主编者就是孟志荪先生。正是这位“激情孟夫子”孟志荪老师和他主编的国文教材奠定了齐邦媛的国文功底,使她的文学功底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非常高的平台上。在课堂外,孟老师也像个父亲一样,把认为齐邦媛能看的书都借给她看,有时候还让她去家里吃杂酱面。类似这种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创造出的学校教育中的亲近感也是造就齐邦媛成为一代文学大家的重要因素。

对齐邦媛影响非常大的还有一位老师,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老师在大学一年级时给齐邦媛的点拨和建议,中国可能会多一位勉强合格的哲学工作者,而失去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这位老师就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

1943年,齐邦媛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大一学期末,齐邦媛的英语统考全校第一。第二天她突然接到教务处的通知,让她去见教务长朱光潜。朱先生当时已经名满天下,齐邦媛不明白为什么会召见她这个普通学生。面后,朱先生问她为什么不转外文系。齐邦媛说自己不是没考上,而是第一志愿是哲学系,没有填武大的外文系。朱先生又问她为什么要读哲学系、已经念了哪些哲学书。听完后,他对齐邦媛说:“我已经由国文老师处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没有钻研哲学的慧根;中文系的课你可以旁听,也可以一生自修。但是外文系的课程必须有老师带领,加上好的英文基础才可以认路入门。暑假回去你可以多想想再决定。你如果转入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暑假里经过仔细考虑,齐邦媛转入了外文系。事实证明了朱光潜的眼光。此后,齐邦媛在台湾的外国文学教育与翻译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就是一位优秀教育家的作风,根据学生的性情和特点进行具体指导,助其成才。也正是有了名满天下的朱光潜先生做导师,齐邦媛才在中外文学方面坚定了志向。朱光潜先生那充满魅力的英诗课,又让齐邦媛在文学方面真正登堂入室。

品读齐邦媛教授这些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字,那些师者的美丽心灵和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受老师们精神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在80岁高龄回忆他们时才能依然饱含深情、心怀敬意;也正是因为接受了这些充满着人文精神的教育,齐邦媛才能成为今天的齐邦媛。

四、社会的挫折教育

《巨流河》的内容横跨整个二十世纪,而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个充满各种苦难的世纪。齐邦媛用她敏锐的心和深沉的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个世纪自己所经历的国仇家恨。她的家在战火硝烟中从关内到关外,从巨流河到扬子江再到台湾的哑海口,从童年、少年、青年再到老年,颠沛流离,没有安宁。可是,她始终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怀抱着一颗不屈的心,向死而生,战胜苦难,最终成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不遭遇任何挫折,甚至可以说我们就是在挫折中慢慢成长的。齐邦媛遭受的苦难,也是一种挫折,只不过是一种来自社会和时代的大挫折。她后来之所以能在自己的人生和学问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缘于她早年在社会大挫折中的锻造,正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教会了她如何面对苦难,如何强大内心。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宁、和平的时代,我们非常有幸,可能不会再遭遇齐邦媛先生小时候所遭遇的那些因战争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亡的时代苦难。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个人的挫折与痛苦。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5

[关键词]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作用

音乐剧在早期又被称为是“音乐喜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是一种歌唱和对白交融表演的戏剧形式。在1701年至1800年的这一段时期,歌剧艺术在欧洲发展中遇到了大变化,正歌剧逐渐衰落,轻歌剧发展起来,轻歌剧因为剧材短小利于抒情叙事,从而也带动了歌剧艺术的大创新。在18世纪以前,趣歌剧意大利的传统歌剧艺术也进入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也对轻歌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8世纪,民谣歌剧受到了英国百姓的喜欢,之后由于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逐渐衰亡,民谣歌剧也衰落了。而意大利的趣歌剧、法国的轻歌剧对英国歌剧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剧便由轻歌剧和趣歌剧演变而来。音乐剧将戏剧、歌舞以及音乐等融为一体,通俗易懂的音乐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创作思路是根据玛莉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主人公玛莉亚·冯·崔普女士出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之前在本笃会的农伯格修道院做着实习修女,因1926年生病,到附近盖尔·冯·崔普爵士家修养,正好做了爵士长女的看护。之后玛莉亚与爵士就相恋结婚了,婚后因为受经济萧条影响,爵士和玛莉亚带领七个孩子组成乐团进行职业演唱,并于1936年萨尔斯堡音乐节上赢得首奖。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爵士拒绝了纳粹的征召令。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以露营的名义搭乘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从此展开全欧洲的巡回表演。

一、《音乐之声》的影片剧情分析

音乐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好莱坞重要的类型片之一。《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影片摄制于20世纪美国的福克斯影片公司,在我国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喜爱。《音乐之声》这部影片清新典雅,不仅幽默风趣,而且社会内涵深刻,被该领域视为“新风格”的音乐片的开端。对于电影界而言,1927年是不平凡的年份,在电影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那年,创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就是由知名的电影公司美国华纳摄制完成的,至此音乐以及声响就成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剧中的歌曲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音乐之声》这部影片中的开头就描述了故事是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奥地利萨尔茨堡,年轻美丽的玛利亚是一位修道女,性格开朗,喜爱唱歌,也是她的善良和热情开朗的性格使得当时修道院领导决定派玛利亚去特拉普上校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一职。而玛利亚凭借着自己的体谅和温柔深得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喜爱,她解开了孩子们的束缚,领着孩子们到山区、旷野、树林中跳舞欢唱,孩子们幸福地跳跃欢歌,玛利亚与这7个孩子逐渐成为彼此喜欢的亲人。影片人物之间的一次次情感上升华和都是由电影音乐来完成的,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浪漫色彩。

与此同时,《音乐之声》影片中的主人公玛利亚凭借着自己聪明、乐观以及善良的天性得到了与特拉普上校的爱情。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在影片中分别塑造了一个童心未泯、充满活力的迷人女教师与一个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具备男子汉气魄的军人形象。两位主人公的表演真实感人、别具一格,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很多色彩。而音乐一直在相衬着影片剧情的发展,在《音乐之声》这部影片的后半部分,玛利亚与特普拉上校结为伉俪,在两人享受蜜月之时,奥地利此时被德国侵占,上校特普拉被任命为纳粹政府的重要职务,由于他不想为纳粹政府工作,所以准备在音乐节逃到瑞士。在音乐节上,特拉普上校一家通过歌声与亲人告别,评奖仪式进行中,特拉普从后山离去,经过跋山涉水,越过国境,终于获得自由。

二、《音乐之声》影片赏析

电影音乐一般都是涵盖主题音乐、影片中的插曲、主题曲等部分,用来对主人公的情感进行揭示,起到气氛渲染的重要作用,艺术感染力非常强,并且流传甚广,通过音乐来补充画面,使得主题更加深化。《音乐之声》这部影片是在好莱坞音乐电影的黄金时期打造出来的,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堪称优秀之作。

电影的开头给观众展示的是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观,与普通歌舞片有着与众不同的时空观念。在蔚蓝的天空下,山峰上充满了积雪,峡谷肃静悠长、大湖平波,高原远眺一览无余使得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主角玛利亚置身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森林中尽情歌唱,音乐使得群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千年的歌曲永不衰。玛利亚通过歌曲将大自然的美好歌颂,给人以无忧无虑的自由之感,音乐和影片画面完美结合充分展现出《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影片突出音乐和生活息息相关,享受生活是离不开音乐的。少女玛利亚美丽动人,通过尽情地歌唱将其对自由的向往传达出来,同时这也正是突出主题音乐的深刻内涵和对音乐作品的深度演绎。传统歌剧前奏曲的有效模仿是该影片的最大艺术手法,所有的曲目在电影中都一一呈现,这样同时为铺垫主题音乐在影片后面中的叙述音乐创造了非常好的基础。《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影片情感演绎低谷都与音乐自然融为一体,将影片中主人公和孩子们的那份真挚的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音乐、孩子,无论是野餐、田野,也无论是亲情、爱情,都是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音乐之声》这部影片中,诸如《孤独的牧羊人》、Do.Re.Mi以及《雪绒花》等,都是经典歌曲,感染力非常强。

Do.Re.Mi是《音乐之声》的主人公玛利亚领着特拉普上校家的7个孩子在野外游玩时教给孩子们唱的歌曲。这首歌曲通常用来对儿童学习乐曲起到启蒙作用,不仅与教育意义相符,而且歌曲沁人心脾,使得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在音乐之中。最生动的莫过于乐曲中歌词基本上都是贴近生活的,就像歌词描述的阳光、马路、小动物等我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都能用音乐来巧妙地表达出来,主人公玛利亚科学灵活运用教育方式很好地让孩子们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掌握学习了声乐知识。观众能从乐曲的演绎中感悟,本段乐曲是采用级进的演奏。音乐老师领唱,学生们学着唱。学生们能在乐曲响起的最先拍逐级将七个音符的唱名说出来,老师跟着再唱出简单易懂又具有比喻意义的句子。而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孩子们不仅学起来简单,而且容易记忆。老师使用7个不同的音符构成一些组合,讲授给孩子们任何一个优美的旋律都是由这7个音符构成的,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旋律。DoReMi这段声乐讲述了教师在传授学生对音乐学习时候的科学方法以及师生互动那种融洽的情景,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艺术感染力非同寻常。

《雪绒花》这首歌曲和美国圣诞歌曲这样民间歌曲有些相似,乐曲对edelweiss进行了拟人化艺术手法,也进行了给予人类感情的演诉,品德完善的人格赋予在它的身上。男主人公特拉普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将这首歌曲视为一首情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在高山的植物上,更是通过小巧白洁的小花表达对祖国平安的期盼。《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歌词并不长,但是却将浓浓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之声》影片的女主人公对雪绒花的美丽进行赞扬,其实也是对祖国不失雪绒花品性的期望。《雪绒花》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长短不一,朗朗上口,唱出来可谓优美动听。此外,还有诸如《孤独的牧羊人》《玛利亚》以及《我知道我充满信心》等歌曲。其中《孤独的牧羊人》将瑞士民间名曲“Yodel”融入乐曲中,牧羊人在召唤羊时候所唱的歌声中就能感受到,即“来奥杜莱奥度来以偶”。在影片中主人公玛利亚的性格展现是观众在欣赏歌曲《我知道我充满了信心》以及《玛利亚》的过程中通过旁白和对白表现出来的,也刻画了主人公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情感。

不论是DoReMi,还是《雪绒花》以及《玛利亚》和《我知道我充满了信心》,音乐旋律都是优美动听,在《音乐之声》这部影片中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塑造得尽善尽美,同时还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影片与音乐完美相融意境的营造。

三、《音乐之声》影片中音乐的作用

《音乐之声》是一部出色的美国影片,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配乐奖以及最佳影片奖等5项大奖,这在美国电影史上也是相当出色的。造就这部成功的作品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因为演员的演技和情节的丰满,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影片中的音乐效果,也正是因为良好的音乐效果使得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长盛不衰。音乐作为该影片的线索贯穿于整部电影的始终,用音乐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并且完美而深刻地阐释着它的主题思想。

在音乐丰富且恰当的电影中,观众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会逐渐融入电影、感受电影,人们的心情与感受完全被电影所感染,只有使得观众走进电影才能够使得这部电影打动人心,收获良好的艺术效果。在《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中,音乐达到了这样几点出色的效果:第一,电影中音乐成为电影的线索,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音乐展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影片中在不同的场景应用不同风格的音乐,使得故事情节、音乐背景以及观众感受相统一,使得音乐成为电影中的不可或缺一部分;第四,音乐还使得人物角色的形象以及性格更加突出,音乐还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一点就是观众在音乐中展开无限的想象,使得电影空间不仅仅局限在电影屏幕上,而是拓展到人们的想象中。

四、结 语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将电影音乐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无论是剧中音乐,还是片头尾的音乐,都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感觉,音乐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尽管从《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获得成功到现在已经有了40多年的时间,也许剧中的个别情节已经被观众所忘记,但是剧中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一说起来仍然让大家赞不绝口,其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影片的魅力越发历久弥新。这部电影以及电影中经典的音乐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势必会不断为人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以及一定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巨武.对电影《音乐之声》中现代教育理念的理性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6).

[2] 黄晓.《音乐之声》歌曲音乐分析[J].西江月,2012(10).

[3] 胡龙青,姜红,郅红.和谐视域中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J].电影文学,2010(16).

[4] 赵曙光.试析电影音乐的艺术功用——以影片《音乐之声》为例[J].电影文学,2011(17).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6

【关键词】增强现实;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5-02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此之中,增强现实又被称为广增现实,是一种实时的计算机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视频、图像、3D模型的技术,目的是借助屏幕把虚拟世界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现当代,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军事、古迹复原、娱乐游戏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中,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提高了儿童对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儿童的教育中是新媒体技术质的飞越,改变了传统教育领域中以读物、玩具、绘本等产品为对象的教育形式,让儿童可以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将立体动感的虚拟形象实时叠加到真实的场景中并显示出来,给人以强烈的沉浸感。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智能科技,在儿童语言学习、艺术启蒙、科普百科、历史文化、智能游戏方面应用广泛,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科技的力量,给予儿童趣味性的互动学习新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加拿大一家公司联合Layar公司,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为儿童设计出可交互性世界地图,通过智能识别获取音频和视频,让儿童可以认知不同地区的著名地标和不同种类的动物,促进儿童的好奇心。同时,增强现实技术作为与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型科技结合的纽带,实现了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教育新模式,交互方式的体验效果也更加的便捷自然。

一、传统儿童教育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教育主要以游戏、玩具、动画的方式给孩子传递语言、情感、思想,教学过程中以知识导向来组织游戏为主,忽略了儿童在他们兴趣中的重要元素。这种方式让儿童处于被灌输知识的位置,没有互动性,从教学上看降低了学习效率,也间接地削弱了孩子的积极性。在如今新媒体技术发展下,儿童教育需要与新技术相结合,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和内容的趣味性。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在印刷的书籍中,句子、段落、章节、页码按顺序排列,由作者决定,也由书籍本身的物理结构所决定”。传统的书本教育方式在三维空间上受到限制,而增强现实技术将教科内容以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二、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特点

儿童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思想能力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教育模式是儿童教育的关键要素。教育模式下的增强现实具有沉浸性、趣味性和交互性。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发展。首先,增强现实技术利用三维立体模型让儿童学习的内容可视化和形象化,即沉浸性。儿童可以通过AR移动设备来体验增强现实中的情景物体,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达到教学的有效目的。在教育中,老师和儿童可以利用白板、虚拟3D模型、增强现实空间去了解被还原的史前生物。在Google黑科技中就展示了生物还原的一个例子:用AR的移动设备在森林中对树叶或动物足迹进行扫描识别,通过数据资料的整合追溯到史前时期,探究恐龙生物和环境地貌的变化,让参与者可以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有所体验,同时也可以提升儿童的认知意识和趣味感。在教育中加入具有增强现实元素的可视化效果,可以增强孩童在概念意义上的形象化的理解,还可以让儿童实时地与场景中的事物进行互动,使参与者沉浸在虚拟的环节中,体验各种绘本内容的奇妙经历。增强现实拓展了传统纸质书本的感官沉浸,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形成了一种多感官教学的方式。在科教兴国的中国,实现增强现实技术教育化,开创教育环境新路线,进而使教育内容具有沉浸性。其次,增强现实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结合在一起,在教育类游戏和虚拟空间以增强技术为载体使儿童可以体验增强现实媒体技术的趣味性,让他们可以直接接触,感受到某种意义上的存在感,这种直观的存在感可以提升儿童在知识层面上的认知度。

最后,增强现实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技术上,是先在动画模拟中设定了好了参数,继而以机械单调的模式来展示学习。但AR技术就可以精确迅速的记录下需要传达的信息,并可实时地与参与者进行互动。增强现实实现了虚拟场景的自然逼真性,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儿童和事物间的接触和互动。所以,在AR中利用显示设备、注册定位、虚拟结合和人机交互技术将教学信息联系起来使其形象化、音频化、可视化,让儿童在增强现实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取学习的内容和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通过互动交流来与小伙伴分享。

三、数字化儿童绘本

在儿童教育领域,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创造出虚拟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种新颖的形式。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儿童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与环境交互,而且能够有效地得到反馈效果,并根据反馈效果对绘本读物做出下一步操作,以此来建立知识与儿童之间的链接关系。AR虚拟学习场景中包含了便捷的工具栏目和形式内容,儿童学习中有更多的控制权。在数字化儿童绘本教育中,传统绘本结合多重类型的技术,发挥了更大的潜能。基于数字化形态的快速发展,儿童教育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书本之上,处于生理、心理、情智急速发育阶段的学龄儿童,更多的是对以肉眼所观看到的具有趣味性的事物。而数字化绘本把纸质书本上的内容虚拟化通过智能设备以动画、视频的形式给儿童传播科学知识,在虚拟互动中阐释科学原理。

在拟数字化绘本的展现中,注重交互形式的多元化,能够增进读者的知识点,又可以带给读者不同层次的趣味感。儿童绘本可以通过立体虚拟事物的展示来激发儿童的参与与互动,AR增强现实儿童绘本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在传统的绘本教材上构建立体结构、孔洞、附加装置可以作为绘本虚拟展示的触发标志。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读者回顾过去、直观地体验知识要点与美学特征,甚至可以重现经典的人类历史故事和宇宙的变化形态,而这一切能够借助于先进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便能虚实结合地营造出学习气氛与环境。数字化儿童绘本将纸质书的阅读感受与虚拟环境的特点结合起来,能提升阅读体验,提供信息支持,实现丰富的互动学习。据相关研究表明,具有沉浸感的增强现实读本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意愿,高效地展示学习材料与成果,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巩固长期知识的记忆与凝练。2008年,Freitas和Campos开发了SMART(system of augmented reality for teaching)系统,应用于儿童的概念数学上,例如运输方式或动物种群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200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的Edris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设计了“地球、月球与太阳的互动游戏”,通过对10岁儿童的教学观察与体验,证实了增强现实技术是有效的教学认知工具。在儿童绘本中,增加增强技术的使用,实现增强现实立体书籍,内容形式上的转变会让儿童在观看绘本内容和学习上由被动转化成主动接受知识内容,提高了他们的趣味意识和知识的扩展。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在绘本中的应用主要显示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使用3D显示屏、智能手机、智能眼镜设计的应用程序来整合展示多媒体的教育形式。数字信息化的推动使得AR技术涉及军事、农业、工业、娱乐和教育领域,其中在儿童绘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绘本的结合,展现给观看者多维度的互动和虚实结合的效果,并加上声音效果,增强了读本的趣味性。因为增强现实又具有沉浸性、趣味性和互动的特点,适合儿童课外学习。增强现实在儿童绘本教育中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主流形势,它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3D建模、数字编程和交互技术设计促进传统纸质教育在多媒体时代下的融合。随着移动媒体技术的发展,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平板电脑拥有领先的技术,有多点触摸屏显示,能够高清地观察影像信息,移动了增强现实在儿童绘本展示上的便捷度。儿童绘本在增强现实产业上的比重还是比较重的,设计者用智能游戏、历史故事、科普等内容来吸引大量的儿童,也正是这种教育模式的智能化,儿童在视野和知识储备上有了新的变化。

四、总结

增强现实技术在当今儿童教育上有很大的前景,但同时增强现实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虚拟现实内容的制作和呈现方式上过于单一,并且在绘本教育中对于虚拟事物的制作由于设备硬件的限制不能够完全普及到儿童教育中。这需要经过周期性的完善来重塑传统的教育理念,用虚拟化的方式传递给儿童知识内容,保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增强现实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崭新的模式,由原先的单一机械地从书本上获取信息,转变成孩子可以主动地去从不同角度观察学习知识内容,这是互动技术在教育中的突破。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建立,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诞生。

参考文献:

[1]牛俊祝.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195.

[2]高燕.提高图书馆借阅服务质量[J].大文艺:学术版,2014,(3):198-199.

[3]陈向东.增强现实教育游戏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5):68-73.

[4]张静.虚拟现实技术在广告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2(30):273.

[5]张帆.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27,(1):331-331.

[6]洪震.增强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期刊[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7):120-122

[7]汪星荷.基于android终端的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3.

[8]邵伟德.杜威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0):93-99.

[9]张迪.增强现实(AR)应用介绍[J].上海工艺美术,2012,(3):95-97.

[10]冯琳.试论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的数字媒体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4,(24):298.

[11]齐立森,皮宗辉,徐苗,王树国.增强现实的技术类型与教育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1):18-22.

作者简介:

陆 凯(1992-),男,江苏常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