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技术培训

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技术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生代的科技产物,代表着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普及,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水平。互联网技术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机软件应用不断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使得互联网技术完全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电子商务行业的应用、教育教学行业的应用等人们具体生活的应用,标志着新的互联网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相信未来几年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将会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2互联网+技术发展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互联网+技术方面将不会断地面临着挑战,接下来我们将对互联网+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详细分析。

2.1 互联网+平台下的移动互联网融合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互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会成为今后互联网+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技术。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面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1 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需要更先进的理论和协议的支撑。传统互联网络技术主要是以数据通信为目标,而在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无法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2.1.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接入方式、链路形式和通信应用模式等与传统的固定网络模式之间存丰较大差异。因此,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2.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最初只是由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吸引了许多的非人员成为互联网用户主体,用户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地球俨然变化了地球村。此外,互联网最初的研发只是为了方便科研团体或政府机构管理,而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得到普及。目前,互联网更多与社会各行业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

3 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分析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看到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和挑战。但是,总体来说,互联网+时代俨然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其正在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以下我们举例来看下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运用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3.1 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商户与消费者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的商业运营模式。在电子环境下,消费者都可以实现电子选购、电子交易。如今的电子商业已经趋向成熟,其中在国内主要代表为淘宝、京东、当当等各大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人们通过各上电子商务平台随时随地可以选购到自己喜好的商品,实现了不出门即可以消费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足以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质变。

3.2 互联网+时代下的物联网

物联网的出现也是我们的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是把新一代IT 技术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信息交换。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现实时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以此为基础,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提高信息监测追踪能力、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从而使得人们对日常工作生活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远程管理。

3.3 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融合进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标志着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

3.3.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世界中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信息泄漏现在还比较普遍存在于互联网世界中。这对于客户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3.3.2 随便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人才紧缺情况还是存在,使得互联网+平台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另外,人们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还有待普及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对社会群众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最为明显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面临了相关问题和挑战,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信息安全的防护等。但是,不论如何都无法阻挡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未来几年,社会将会完全进行互联网+时代。

参考文献:

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2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物联网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又是当前最为蓬勃发展的技术之一,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物联网技术的教学已经势在必行;同时,中职学校要注意找准定位,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物联网相关课程和知识包括:传感器、电子电路、单片机编程基础、网页编程、数据库、网络配置、安卓编程基础以及常用软硬件设备。如何更好地开展物联网技术教学对中职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中职学校;教学内容;软硬件设备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49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11—02

收稿日期:2014—12—02

作者简介:冯皓(1982—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技术教学。

物联网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又是当前最为蓬勃发展的技术之一,早已渗透到了我国各个城市、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所以,培养合格的物联网技术人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物联网技术本身又是一个交叉学科——电子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又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电子电路、传感器、单片机、网页、网络等,每项技术既实用,又繁杂。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物联网技术的教学要注意找准定位,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一、教学内容

物联网技术中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相关课程和知识包括:传感器、电子电路、单片机编程基础、网页编程、数据库、网络配置、安卓编程基础以及常用软硬件设备。其中,传感器、电子电路、单片机编程基础属于电子专业的课程,网页编程、数据库、网络配置、安卓编程基础属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常用软硬件设备相对比较简单、实用,适合两个专业所有学生学习。

在传感器课程中,学生要能够识别主流的传感器并理解其基本功能和原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在物联网中,传感器是获取丰富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传感器有着不同的功能。例如:气体传感器通过设置可以检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或酒精等气体;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温度的变化情况。这些传感器虽然外观、功能、性能各有不同,但标准统一,使用简便,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认识部分常见传感器,并掌握学习新设备的方法。

在电子电路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能够根据应用情景正确地识别、安装、应用、测试电子设备和电路。当前,电子产品集成度高,稳定性好,因此,中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应过度强调集成电路的学习,而是要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另外,学生要能够在安全用电的基础上,合理连接电线电路,做到接线牢固、美观、节约。

在单片机编程基础课程中,学生只须掌握最简单的编程技术以及程序烧写方法即可。单片机编程这门课程本身非常复杂,属于更高层次学历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因此,中职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单片机设备进行检测和应用的技能。实际工作中对中职学生在此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个别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入门之后深入学习。

网页编程课程要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主要学习在IIS平台上利用C#语言制作动态网页。C#语言功能丰富,使用简便,可扩展性强,是当前开发动态网站最常用的编程语言之一。学好C#编程不仅可以用于物联网的搭建,也可以在各网络公司、软件公司中任职。

在数据库课程中,学生要能够搭建安全、稳定的数据库服务器,创建简单的数据表,用于测试、调试。数据库应用和管理依然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学习基础、常见的知识。学习的数据库应当包括MSSQL、MYSQL和ACCESS,这些数据库软件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网络配置课程本身专业性很强,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弹性也很大,中职网络专业的学生

对该课程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就可以非常熟练地应对各种常见网络的配置和管理。本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应当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VPN和无线设备等。

安卓是目前最流行的嵌入式开发环境,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智能电视以及其他专业智能平台中,更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安卓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汇总、管理来自传感器和网络的大量数据,因此,中职学校应当适时开展安卓开发基础的教学。中职学生要能够利用安卓开发工具制作简易的APP应用程序,合理利用网络程序资源,熟悉必要的美化和汉化操作,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安卓程序开发。

中职学生应掌握常用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包括LED展示屏的使用,RFID设备的使用,条形码和扫描枪的使用,摄像头、打印机、开关量采集器、模拟采集器、串口服务器、智能医疗设备等设备的使用。这些设备和技术都已经很成熟,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和行业,而且都有着丰富的应用软件和配置程序,使用方便,非常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二、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专业分工、协同合作,由浅入深、从操作到理论循序渐进地学习,特别要重视实训练习。不同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技术,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还要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工种的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综合的实训任务。当学生的技能已经比较熟练时,可以组织他们学习必要的跨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交叉点的“接口”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宏观地把握整个技术体系。

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合适的物联网实训平台入手,像搭积木一样完成必要的实操练习,积累感性经验,产生兴趣,并培养自己认真细致、追求完美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当学生实操练习熟练之后,再对相关的各个知识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精讲多练,通过多样化的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的技能。另外,每一次实训任务都应当与具体的应用情景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触类旁通,积极创造。

三、注意事项

很多中职学校都还没有引入物联网这一新兴技术,因此,缺少相关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教材,甚至教师本身也很难满足有关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校企合作是引入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学校要定期选派合适的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相关技术培训,也可以采购相关的实训设备,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动向,还可以保证教学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学生。有些大学也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在基础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教师参加大学的相关培训有利于中职物联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各专业的分工和合作。任何一名中职教师或学生都不可能完全学会物联网的全部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教师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向上学精学专,在其他方向有所兼顾。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要经常集合在一起,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完成不同的实训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和协调能力。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跨专业的协调统一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物联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传统的工业和企业。因此,物联网技术必然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中职的物联网技术教学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

[2]胡汉辉.传感器技术及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赵芳.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

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3

1.1实验室建设

因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实训实习基地等的建设,使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体系,改善实验教学环境,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形成物联网专业人才从校园至企业的无缝对接;依据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物联网实验室应该分成四个层次:基础型实验室、专业型实验室、创新型实验室、岗位实验室。1基础实验室包括软件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等.2专业实验室包括RFID实验室、无线网络技术实验室、传感网络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等.3创新实验室主要包括智能家居创新应用和地方行业创新应用两大类。4岗位实训室,岗位实训室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岗位方向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1.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发展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各门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对本门实验课程中各个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研究,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准确认定。结合物联网工程类实验教学的特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选择实验项目,仍然保留部分传统的手工操作实验技术,如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传统实验和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传统的操作方式完成,便于教师在教学中以手把手的方式进行辅导。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新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操作和网络化管理的实验环境。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大多数专业实验项目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或模拟操作,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进行,各专业课程的演示实验也均可以多媒体技术、电子幻灯、电子显示屏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

1.3实验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包括课程梯队建设、教师进修与培养建设、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培养建设。教学队伍教学建设措施如下:1加强教学梯队的建设,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2以老带新,老教师指导年轻新教师。改善其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技能。3不断引进高级人才和IT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教学师资。4依托校企同盟,建立引进与派出双向培养机制,快速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1.4学生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物联网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资源,通过建立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开放和激励机制,促进各专业实验室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鼓励老师科学研究与项目开发开放,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各类学科科技竞赛,构筑“参研、立项、创新”一体化的自主性创新实践新平台;充分利用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中心资源,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在承担校内本科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和综合创新训练的同时,将实现校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并逐步建设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物联网人才的实践培训基地,为开展面向社会的物联网技术培训提供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支撑;努力开拓和建设适应大学生综合实践和工程创新的新平台,逐渐形成“中心、企业、社会”共建共享的多元化运行机制。

2结论

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4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互联网思维嫁接模式1、两种思维嫁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用户思维,其次是社会化思维,其本质是物质与信息传递,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信息的传导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嫁接,吸取更大范围、更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用户之间、科技人员与市场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技术成果的完善。同时大大缩短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体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简单快捷、直观可视与应用标准化。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转换: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必然要与市场接近,科技创新可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企业、农民提出研发需求,将研发需求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打破原有部门、地域界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组织相关人士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创新思路与产业发展意见,让者和其他思维碰撞,让用户参与研发,让未来的成果提前与市场对接。即使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亦能使研究与产业应用更加接近。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布局:一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推广体系的技术示范与农民培训、电视频道、科技入户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畅通技术推广渠道;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品种、技术在线展示与自助培训,实行定向推送技术。三是构建线上展示与线下示范的O2O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物联网应用,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云服务平台落地服务站,集中在网上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实现线下现场观摩与线上展示结合。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二)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平台1、构建园艺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园艺产业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包括区域内园艺生产产能的监测、生产基地与市场价格指数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与产业政务信息等方面,由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务信息,加强省、市、县农业部门对区域园艺基地生产运行监测,包括品种结构、种植面积、产能与上市时间等。及时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园艺生产信息与发展动态。通过监测平台,实现园艺产业发展运行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服务。2、构建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园艺产品优质优价为导向,与产销对接平台对接,重点引导区域内园艺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强质量产品追溯,并积极加入省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上线园艺企业生产的品牌、质量意识。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地追溯、品牌追溯、质量追溯。通过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优质产品产能监测分析,集中重点宣传展示江苏园艺品牌产品。3、建立联产联销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园艺产品消费定制。一是为省内园艺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市场、集团消费大户提供供需信息的平台,促进产销对接。二是为优质可追溯的园艺产品提供联产联销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改变传统“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以产品溯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园艺产品配送企业和城市溯源果蔬联营店,实现优质产品的联产连销,实现优质优价而不超价。三是实现园艺产品从大宗消费走向品牌定制消费。结合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商品化、品牌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园艺生产基地销售分拣、分级、品牌销售。通过平台,进一步推进云订单、云销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艺生产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能够实时看到基地田间生长状况、了解种植过程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增加对基地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建立定制需求,逐步引导蔬菜生产实现生产溯源。4、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建立区域性园艺生产技术在线培训系统,改变传统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互动平台。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与创新方向,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研发人员与推广人员之间互动。实现专家在线解答,组织远程视频诊断等;二是建立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网上示范平台,在安排科技示范任务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线下实体展示点,在网络相关展示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辟现场视频展示,成为农业科技云平台的线下落地服务站;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数据库。集中国内外园艺科技创新成果,购买、委托制作或网友免费提供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可视化技术推广课件,如生产微视频,图文电子教材、专家现场培训课件等,供网络(移动互联)在线学习;四是建立园艺技术推广与营销互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互动方式,如农民学习技术交流讨论,学习分享园地,专家智库等;五是建立集聚农民及生产者关心的农资采购与优选平台。通过各类农资产品的网络展示、现场示范与用户评价,推出一批优质农资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一批江苏名牌园艺产业、名牌园艺产品品牌、名牌园艺产业基地、名牌园艺技术成果、名牌园艺技术专家,推进园艺生产全程标准化。

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科学策略

电力设备的高效、安全运行是保证整个电力系统高效运转、持续配电的重要基础。为促进电力系统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系统主要电力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检验就很是重要。因此,对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进行研究,来寻求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因素和安全隐患的及时、合理排除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保障电力设备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状态检修内涵概述

所谓状态检修,指的是依据当前设备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状态监测、状态诊断、可靠性评价、寿命预测等手段来对设备健康状态作出判断,对早期故障征兆进行识别,明确诊断所在部位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并以相关结果为依据,来在故障发生或设备下降到性能下限之前进行主动、科学的维护。可以说,状态检修的进行是依据设备健康状态来进行最佳检修时机安排的过程。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效率大为提高。在传统的检修条件下,所有的电力设备都是需要人工到场巡视、检查,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巡视一遍需要多个人几天的时间。而且,由于电力设备的特性,巡检人员的安全也无法保障。比如,在2008年湖南省冰灾发生的时候,就有多名巡检人员倒在了工作的第一线。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在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上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现象。大量的传感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的运用,使得许多常规数据不需要人工巡检即可实时获取。比如,2011年1月3日,国家电网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无锡市惠山区西泾变电站投入运行,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传感测控网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和巡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采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克服人工巡检容易发生遗漏的弊端,确保检修的高效率。在专家系统中的权值更高,而位移和速度等信息,虽然也很重要,但更大的可能是由于测量错误而非变压器的隐患导致,因此给予较小的权值。其次是多种信息量的相互制约,仍以变压器状态检修为例,变压器的轻微故障或隐患,同样伴随的状况还有电流的变化,如果近期内电流无变化,而气体含量变化显著,则可以怀疑是变压器状态恶化。而近期内电流变化显著,则气体含量变化可能是由于运行条件导致的,应当对此信息予以闭锁。

二、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设备状态检修是电力系统生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提升设备的健康水平与运行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十分迅速,用户对于可靠供电的要求已经十分迫切,传统应用中,周期检修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在满足用户需求和促进电网发展方面捉襟见肘。这一现实情况下,就需要对电网的效益、安全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模式。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转和持续配电是以电力设备的高效、安全工作为基础和前提,为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服务质量,促进其更高水平的发展,进行有效科学的设备状态检修就十分必要。通常情况下,有效科学的设备状态检修,不但可促进电力设备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电力设备的后续检修费用。总之,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实施状态检修是新时期电力系统寻求发展和实现服务优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需要在实际的电网管理当中得到有效落实。

三、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策略分析

(一)构建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强调诊断技术的合理应用

对于数据的处理是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环节是重要依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个完善、科学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应同时涵盖动态数据与动态数据。其中,动态数据是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记录,如线路故障过电压情况、在线监测实时数据等,而静态数据实则是一些设备特性的描述,如出厂试验数据、故障数据及检修记录等。当前的设备诊断是对电力设备故障高发状态的一种诊断,以此为依据来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而这就要依靠对诊断技术的合理应用来实现。因此,因此,构建完善、科学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合理应用诊断技术应成为设备状态检修的一项重要策略。

(二)进行电力设备初始状态的严格把关

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对设备初始状态的严格把关为前提,其指的是在设备投运之前,应较为清楚地了解设备,尽可能多的掌握设备信息,包括实验数据、名牌数据、各部件的出厂试验与交接试验数据等,从而便于设备投运后同在线监测数据作出对比,进而对设备的健康状态作出判断,明确其是否需要实施检修。同时,应保证设备初始状态下的的健康水平,如先天不足,带故障投运,即使检修方法再好,作用也十分有限。

(三)完善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基础

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需要对传统设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需要有完善的技术和管理制度要求,是一次设备管理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在实践的状态检修中,首先应制定状态检修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定,对状态检修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及实施措施加以明确。之后,就是对各专业管理加以完善,进一步规范故障缺陷、图纸档案、设备台账等资料的相关收集。最后,就是结合电网设备实际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从而为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实践开展奠定基础基础。

(四)实施检修方案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对于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有效开展十分关键,既包括可靠性评价,也包括经济效益评价。所谓可行性分析,指的主要是规定时间范围内,电力设备是否完成了其预定使用效能。可行性分析的两个最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分析与故障分析,其中,经济效益分析是重要的经济预测方式,其主要用来对设备经济效益是否达到预期进行确定。而故障分析则是对各设备可靠性做出评定的重要方式,其通过综合分析所有的设备故障因素,来对设备的故障发生概率进行确定。总之,依靠可行性分析,来确定可投用的最佳设备状态检修方案,保证状态检修方案的实践有效性。

(五)强化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尚属新型工作的范畴,对其管理方法了解不足的人员很多,但其工作又恰恰需要各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配合,这就要求应进一步强化对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相关培训。首先,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宣传与必要培训,来转变全体职工观念,使参与到检修工作中的人员均对自己的作用与责任均非常明确;其次,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并加以落实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业务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状态检修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四、结语

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是全新检修理念下的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合理科学的体系后盾,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撑,需要前沿技术的科学指导。本文对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探讨,借鉴上述策略,结合电网实际合理、有效的开展,来提升设备稳定性,有效规避事故的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引入和检修经验的沉淀积累,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姜洪亮.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1(18)

[2]郑睿.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初探[J].科技与生活.2012(1)

[3]许进华.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

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一、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

二、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一)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二)施工项目信息门户。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

(三)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99-410.

[2]钱建春,牛经涛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J].施工技术,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