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

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范文1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2011年,在《海量数据,创新、竞争和提高生成率的下一个新领域》这一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作为一个技术热点,它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别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4个特点。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即为资产。自有类数据和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海量数据,使得企业可以基于用户的需求定制改善产品、开展精准的推广活动,进而开启数据精准营销的大门。可见,大数据是现代产业营销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文化产业营销现状

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十四大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文化行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传播和管理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涉及销售或营销的问题。到“十五”时期,由于受到加入WTO等因素的重新,我国的文化产业才有所发展。之后,部分发达地区将一些文化经营单位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组建了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文化产业实体,文化产业的营销活动这样才诞生了。我国的文化产业营销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92年以前的探索阶段,二是1992年至2002年的体制改革阶段,三是2002年后进入了产业化阶段,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营销活动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的亮点频频出现。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时期,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缺乏。现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的物质产品营销模式,由于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主流观念及发展环境存在障碍;经营理念落后,营销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创新性不足等等。而现代大数据技术能有效改善和解决由传统营销模式带来的这些问题,尤其是营销信息化程度低、营销策略欠科学等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要获得新的生命力和长足发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在营销过程中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

三、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特征及表现

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应不失时机地体现大数据的特征:

1.全面把握数据资源,提高文化产业营销的科学性大数据时代,庞大的数据资源为产业营销的量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将以前复杂的营销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系列的数据搜集与相关分析。“一切都改变了,我们所需要的是所有数据,‘样本=总体’”,从而使营销全面化、科学化成为可能。“由于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和产品,在不断产生或更新数据资源。这些数据资源直接面对消费者,有着明确的直接消费价值”。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把握数据资源对文化产业营销有着广阔的前景。影视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据资源的充分把握能大大促进我国影视营销的科学性。电影《小时代》在放映前的宣传上就运用了大数据技术。据悉乐视影业参与《小时代》发行权的争夺,是源于“3100万”这一个数据。乐视影业之前做了一个科研调查,证实了影片票房和新浪微博搜索量之间呈同向变化关系。根据新浪微博的搜索数量显示:《小时代》未上映前的搜索量已达到了3100万,是前期热卖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8倍多。可见,乐视影业的营销投资正在实现科学化。

2.深入挖掘数据资源,增强文化产业营销的预见性企业营销活动能否成功,其关键点在于能否准确地研判顾客价值。当前,企业想要对营销进行有效的预测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源于顾客需求差异化日益增大、竞争行为随机化的程度日益增强,以及各个行业发展变革速度日益加快。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出现和推广,营销过程中的精确预测也将实现。大数据通过使用多重数据方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深入挖掘这些数据的关系,来实现对位来事件发生概率的准确预测。同样以《小时代》这部影视文化作品为例,在消费者洞察环节,《小时代》的营销团队又一次通过大数据准确的预测了这部电影的目标消费群体——“90后”。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得知:2009年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5.7岁,到2013年时已经下降至21.7岁。当前电影市场的主流消费者是“90后”,郭敬明的粉丝也大都是“90后”。依托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小时代》的营销才具有可预见的更大的成功性。

3.整合数据资源,增强文化产业营销的创新性庞大的数据资源需要横向梳理、纵向挖掘,但同时也需要综合整合,从更为立体的角度创新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但不可否的是,大数据的产生和运用为创新研究文化产业营销模式奠定了基础。Drucker指出,创新的重要特征是能够提升社会价值。我国最初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在于以生产、传播和管理社会主义文化,即文化的社会价值。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营销通过全面把握数据资源、深度挖掘数据,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重申其社会价值。这里所强调的社会价值是升级版的社会价值,具有更广泛的、更积极的,更强劲的、更深远的影响力。

《小时代》这部影片,不可否认对大数据的营销模式应用的比较全面,《小时代》其上映首日大卖是不争的事实,但影视评论人曾念群表示“所有影厅都放《小时代》并不意味着票房的成功,它只满足了某一年龄层或某一特定人群的需求,更多人群并未进入电影院。电影院不能只是纯商业电影的天下,热爱文艺片的观众群也需要被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时代》这部影视作品的营销还需进一步整合大数据资源,增强其社会价值的广泛性。

四、面临的挑战

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范文2

作者:彭江嘉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政府垄断的行业,也是政府重点支持的行业,由于有政策门槛的限制,制约了竞争者的进入,使这些行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垄断地位进行市场开拓。这种非市场化的经营行为对文化市场的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小视。二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受政策的限制难以进入传统文化市场,而新兴文化产业都是资金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并且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和现代高科技支撑。对刚刚起步的甘肃民营文化企业来讲,虽然政府在政策上给与了一定的支持,但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短板仍然严重制约其做大做强,在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企业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文化市场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甘肃统计局公布的资料,甘肃省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情况从区域发展情况看,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中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白银市的发展情况较好,这也反映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理念等有着较强的高度依存关系。文化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依托和基础,是文化市场的供给者和主体。

如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也应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配套企业为节点,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相互交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才能将分散的资源有效配置起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如湖南广电、上海广电就是成功的范例。但甘肃省文化产业主体以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为主,除了读者集团以外,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是因为甘肃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导致企业只能以自筹资金为主,从而形成如今甘肃文化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且经营主要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销售等文化产业链的低端领域。虽然也有个别民营企业参与文化领域的投资,建设了一些文化产业项目,但实际上多是炒作概念,没有形成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经营业态。缺少了有效的资本市场支撑,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必然导致企业规模弱小,经营层次低下,从而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同时,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竞争力,文化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这些现象在民营文化企业中更加突出,2009年甘肃各类民营文化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占甘肃省文化产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66.87%和56.1%,但是资产和增加值只占到甘肃省文化产业资产和增加值的14.2%和29.2%,表明这些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偏小且布局分散,还未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发展整体,只能在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还不具备扩张和竞争的优势,层次和规模需要提升。市场营销不到位文化企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也是一种商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要占据一席之地,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就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其文化内涵和品质的基础上,针对细分的消费群体,采取必要且合理的营销策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现代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营销渠道和手段可选的余地很大,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都是广告营销的重要渠道,文化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展示宣传自己的产品;也可借助央视青歌赛、民歌大赛等主流媒体平台提高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同样也可借鉴广西《印象刘三姐》,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打造自己产品的品牌。在文化产品营销方面,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借鉴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营销甘肃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任何文化企业都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艺术家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企业经营产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通常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独立于任何组织和企业,特别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领域。而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通过企业进行再生产、再加工并且作为文化产品进行成功营销的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这就需要具备文化艺术产品生产营销知识和经验的专业管理者来完成由艺术品到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嬗变过程。就艺术家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甘肃拥有一大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在当时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但时过境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满足教条死板管理体制的艺术家们纷纷东南飞去,而具有专业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文化企业的经营者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专业文化艺术经营专才,艺术作品就很难转化为商品行销于市场。甘肃文化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正是既缺少有创意头脑的艺术家,更缺少有丰富文化艺术生产和营销的管理人才的尴尬局面,而在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产业领域,人才奇缺问题更加严重。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开拓中还存在诸如管理体制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民营文化企业成长缓慢、品牌建设及推广不力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在未来通过政府对文化管理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并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同时还需要企业及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从而达到繁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业作为甘肃经济支柱的目标。

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观;文化强省

从现实的角度看,河南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围绕着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在推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应树立怎样的发展策略呢?

第一,要真正树立文化强省的战略意识。《河南省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意见》,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高到了相应的战略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充分认识到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应注重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和重要的经济功能。要树立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意识,要从整个文化产业链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入手,建设具有区域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平台,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和地域优势的强势文化产业。

第二,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心层、层。加大对文化产业核心层、层资金支持、项目开发力度,扭转其比例缩小的被动局面,迅速扩大规模,增加在文化产业总量中的比重。在做大做强以传媒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网络文化服务等为主的层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升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升我省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培育和发展以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提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推进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培育一批民营重点文化企业、龙头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增加非公有资本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第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应通过改革,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办文化为主向管理和服务为主,由直接微观管理向宏观导向,由行政干预向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转变。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转变。同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的深入应用,探索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形成先进的文化创作、生产及营销体系,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的产品优化和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从整体上看,虽然一些文化企业已初具规模,如河南省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等,但与全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相比,仍然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大型文化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比较小,在国内文化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较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相对较少,更是直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第五,加大营销促销力度,打造文化强省的市场优势。

(1)加大营销促销力度,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强有力的市场营销作支撑,为了增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应根据河南省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文化产业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下,做好当地文化产业的市场开发。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体起步较晚,应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资源产业,应通过以电视、报纸、出版、网络为载体的各种传媒,大力宣传河南省的特色文化资源,提高影响力,为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强省的转变提供支撑。

(2)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增强可持续发展力。河南省虽然是文化资源大省,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许多文化资源分布于经济尚欠发达地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应将文化强省的建设过程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除了政府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外,还应以建设文化强省为契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吸引各方的投资,做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得文化和经济得到协调发展。

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强省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现代文化产业对人才质量要求更高,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懂专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但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真正满足文化强省的实际需求,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总之,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在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河南河南省的文化资源的优势,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庆霞,孙洪田.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文化月刊,2004(8)

[2]杨洪飞.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思考[J].理论观察,2007(5)

[3]王宏飞.2006,科技创新如影随形[J].电脑迷,2006(3)

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范文4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的主渠道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完备的理论素养、熟悉文化市场运作、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自觉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毫无疑问,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2011年,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在河南省率先开设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就要依托学校自身和地区资源优势,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只有多策并举,形成合力,才能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须依据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该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形成从事该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相应素质。经过认真深入的市场调研,从社会需求看,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有的能力和素质:经营能力: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和把握潜藏的市场机会;能够进行文化项目的策划与管理;善于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资本运作……复合素质:应当既通晓文化又熟悉经济;既要有艺术底蕴又了解法律和政策;既要有传统的积淀又能够把握流行;既能说会写又长于沟通协调……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市场营销、项目推广、产品创意等实际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文化产业包括9大类、24个中类、80个小类,可谓门类繁多,包罗万象。因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既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正确的做法是紧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无缝衔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河南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建立文化产业新格局,培育和发展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告会展、动漫游戏、创意等文化产业,建立若干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开封市要在五年内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以国家级宋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要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书画艺术等优势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确定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懂文化、善营销、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文化旅游、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会展收藏等行业发展服务。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把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理论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等四个子系统构成。专业基础课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发展平台。包括文化产业概论、商务英语、消费心理学、管理学、河南地域文化、文化市场政策与法规、信息技术与应用等9门课程。专业主干课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包括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旅游基础、广告策划与推广、会展策划与管理、传媒业经营与管理、文化产品开发与经营等8门课程。专业拓展课着眼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延伸和拓宽就业岗位,包括财务与会计、书画艺术鉴赏、口才与商务谈判等9门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文化经纪人实务、网络营销实务、知识产权实务、广告策划、会展管理等课程,注重对学生实际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锻炼、提高。课堂小职场,职场大课堂,实践课程必须有相应类型和数量的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保障。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课程以“突出技能”为目的。实践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50%。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住了实习、实训这两个关键环节,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加强师资建设

目前,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学科背景多为文史哲、艺术、经济学等,而且普遍缺乏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的实际经验。为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多学科交融互通,宽平台多方向,鼓励开设新课程,紧跟时展,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全力打造“双师型”团队。具体措施包括: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创新型 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体系,兼顾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双重导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创业;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影响着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走向。从国际形势看,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提高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也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升格”为国家战略层面。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显得十分迫切。

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文化部门都是事业单位,实行的是非盈利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缓慢。2004年,教育部才开始在全国试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属于本科专业目录外的特设专业;2011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才纳入到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招生目录中。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起步晚、经验少,各高校的该专业均是在原有文化艺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新闻传播、历史学以及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化转而来,在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培养的人才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的学生学科背景单一,知识面窄

文化产业是多学科的整合,涉及面广,而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各个院系与专业缺少交叉融合,学科建设的综合性(交叉性)与实用性、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矛盾,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和学科建设经验的缺乏,很难为本科生构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体系,不能培养既懂文化又懂观众,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没有专门的人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导致西方文化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却在大量流失。

2.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科体系不完善、学科地位低

文化产业曾属于管理类下边公共管理类的一个专业,目前又划为工商管理类下的二级学科。由于文化产业内涵的多样性,其专业人才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包括了文化创意、技术制作、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等涉及文化产业价值链条中,从原始创意——商业策划——企业运作——投资融资——产业开发与制作——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不同层次的人才。文化产业专业挂靠管理学无法体现其文化属性,也无法涵盖文化产业的丰富内容。在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申报中,所列的二级学科也没有文化产业。高校现有的文化产业专业有的在历史学院,有的在经济学院,有的在文学院,有的在传媒艺术学院等,培养的学生有些传统型学科知识比重大,缺乏产业意识和能力;有些具有产业意识和能力,却又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修养。

3.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由于文化产品满足的是精神消费、创造的是符号(象征)价值、产业价值链式是通过知识产权授权经营来实现的。特别是在目前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的背景下,所培养的人才都需要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增值的文化产品。因此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能够对文化产业价值链进行统筹、规划和运作,拥有创新意识、综合知识以及多样技能的经营管理人才。而在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知识面的铺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主要有三大发展趋势。第一,文化产业相关企业通过重组、并购和资源整合等方式成为文化产业集团,并朝着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全媒体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文化传媒产业出现资本运作大潮,行业市场化、资本化趋势明显,上市和文化产业基金成为业内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第三,传媒、电信和互联网三大产业不断走向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以宽带网络应用为核心、数字应用为基础,整合各种传播传媒的大传媒平台,一个崭新的以数字化传播、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围绕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重点要把握下面二个方面:

1.注重文化内涵的培养

好的文化产品文化底蕴深厚,是利用文化资源中的元素,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产生出的一种内容或形式的创作和创新,具有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能够形成从文字脚本到影视、动漫,再到品牌营销、旅游和文化衍生品等巨大的产业链条。如沃特·迪士尼创造了神奇的“迪士尼王国”,米老鼠和唐老鸭成为全世界所宠爱的动画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震撼力;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因其对东方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宫廷文化、医药文化、餐饮文化、药膳文化、礼仪文化、女性文化系统与专业性的人类学挖掘与呈现,带来了韩国服饰、医药、餐饮、旅游热的“韩流”,形成了内容生产的知识链、资源链与资本链、版权链。而我国拍摄的中医药文化的《大宅门》情节吸引人,然而中医药与药膳的文化知识生产却不明晰,难以形成内容生产的文化创新与传播效应。目前我国是一个外贸出口大国,但又是一个文化贸易弱国,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基础薄弱,人才的缺乏。因此要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文化内涵培养,加强文化的内容生产和文化产业的科学基础建设。

2.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内容与形式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西方文化产品讲究艺术性、商业性,制作手法新,能够用新颖的创意和理念展示自己的文化,从而赢得世界市场。如《魔戒》、《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等国际市场上最成功的文化产业的精品,就是充分发掘和利用不同的神话资源,重新建构或再造一个新的神话传统;美国电影“阿凡达”带给人们的启示就是创新,一是制作手法创新,“阿凡达”只有25%的内容使用了传统的外景拍摄,剩下的全部都在CG世界结合表演捕捉和虚拟环境生成;二是内容创新,“阿凡达”里面的语言是由美国四个大学的教授用了六年时间研制出来的,里面涉及到了5000多种植物。有专家说“阿凡达”不是演出来的,而是计算机算出来的,这跟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完全不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多是与数字、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文化企业,有许多以前没有的、新的职位,如虚拟现实建模、三维动画制作、ID设计师、3D角色动画师等。一名手机游戏策划人员,其工作可能涉及到设定一些程序,包括确定手机游戏中的公式、调整数值的平衡、编写游戏主线、脚本等;可能还要设计游戏关卡,包括地图、人物、物品的设定。在这些工作中,需要具备创造性、想象力和文案写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因此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三、创新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路

根据社会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的状况,其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开展专业领域初步训练。

1.设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双重模式的培养目标

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文化产品价值分为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应当把握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律、运作过程、生产技艺,文化产品管理、营销及文化组织的具体操作方式与规则等,注重文化内涵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在培养模式上强化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特色论证;在教学方式上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且需要行业的经验和实践的操作。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该创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双重模式,即在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增设毕业作品环节,培养具有文化产业核心理论和操作运营技能的人才。然后再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总体要求,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

2.构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依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编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每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从纵向来讲,要把实践教学从低到高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1)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2)综合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实现以学为主的“工”,为校外以工为主的“学”——顶岗实习打好基础。(3)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与大学科技园、文化产业创意园、文化科技园等行业企业合作,采取项目管理,团队攻关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综合技能实践与应用能力提高有机结合。如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媒体实验室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合作组建项目部,承接了北京市教委新媒体互动广告项目等产学研项目,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建设。

3.建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基地

主要是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如电子商务实验室、文化产业管理模拟或仿真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网络游戏实验室、数字化技术实验室、文化创作和鉴赏室、动漫画设计室等。其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文化创作与鉴赏和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等专业技能。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能够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接受正规操作训练,同时又能感受到文化产业等企业氛围,为形成良好的行业素质打下基础。

(2)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的场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使学生有高规格、稳定的实习场所,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弥补校内实践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而且能够使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这类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的工作来了解各种文化企业以及企业各个部门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管理模式,学习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创作能力,学习企业各级领导的领导艺术、鉴赏能力、管理方式、决策过程。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也使他们感受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最前沿的经营管理理念、创作手段和生产方式。

总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培养目标改革着手,培养文化内涵深厚、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锐.“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东岳论丛,2011(7)

[2]花建.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十二五”期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J].社会科学,2011(1)

[3]向勇.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全国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分析报告[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8(2)

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具体包括的行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如设计、策划等人员;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即将创意思想商业化的人才;专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类专业,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但是,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2、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师资力量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

3、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1、加强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具体落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师资力量而言,其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性仍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文史哲、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有其优势所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各学校应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相关博士后课题的研究,从而形成真正跨学科的师资力量。

2、搭建教学、科研交流平台。跨学科师资力量或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学单位、高校可通过搭建跨学科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方式,解决学科视角局限性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参与、推动全国性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流平台之一。此外,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院系也应积极搭建中观和微观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形成校际、系际甚至是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

3、课程设置恰当处理“通识”与“专业”等方面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课程应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学科的通识教育应以拓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为主,文化学、美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是其重点所在;在专业教育方面,则应加强文化市场学、文化营销学、媒体创意、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教育则注重其实践运营能力的培养。通过二者的结合,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文化产业在横向上分为各种不同的行业门类,在纵向上又可以拆分为不同的市场运行环节,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门类和环节而有所侧重。从横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根据学生兴趣,增设电影、电视、出版、演出、动漫等具体行业门类的选修性课程。从纵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也应具体考虑文化策划环节、文化市场营销环节、文化管理环节等不同环节的特点,并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应该是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也包括文化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围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特点,重点开设以下六类专业课程:(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广告创意与策划、品牌传播、新闻出版、现代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

四、高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要点

高等院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摇篮、实验基地和交流平台,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培养目标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其核心目标之一。

1、端正教育态度,推行因材施教。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在设定培养方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应用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

2、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推广学生的优秀创意,帮助学生做好融资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要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尽快使其创意产品化,并获得经济收益。要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开发及推广,不断提升在校学生的从业素质,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制定合理政策,促进人才流动。高校应利用其在政府政策制定上的特殊地位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改善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体制弊端。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信息共享工程,切实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流动。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效能。

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高校拥有足够的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它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文化创意人才需要的是对大文化概念的把握,特别是文化见识和文化视野并不是依靠固定模式的培养可以形成的;而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所需要的资本运作能力,把握政策与市场的能力等更不能仅凭学校现有的常规教学来完成其全部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花建认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树立新的人才定义,高层次不一定是高学历和高资历,而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而且是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单位:1.河南城建学院;2.郑州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