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保护,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房屋面积的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我们测算,未来 10 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改造的规模将超过30 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个需求的市场化运转,不但必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改革主题之一,也将成为中国人民生活最流行的消费追求。

2.推动与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城市化发展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建筑业大力发展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这种对能源过度消耗的建筑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而绿色建筑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首先,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能源紧张的必须。能源是建筑发展的生命,建筑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体系,许多高消能、高投入、低效率的建筑使得能源问题日益严竣。或许有人会说,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能源丰富,但死水怕瓢盛,再丰富的资源不加以合理规划利用,不走节能、再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终将面临能源枯竭,生态环境重度污染的困镜。事实上,我国的人均占有自然资源量相对于世界平均量是处在非常低的水平。面对严竣的时代考验,绿色建筑体系的价值赋予了其历史使命,是当前社会条件下,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必须途径。其次,是解决气候污染的重要措施。时下,气候异常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气候问题被提上日程。客观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建筑业的发展不仅造成能源紧张,也成为制造自然气候污染的重要元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大量的建筑,它对气候环境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需要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这也是建筑对气候环境污染的一大原因。据统计, 50 %的全球能量消耗都是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造成的。气候污染,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绿色建筑以低能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特点,切合节能减排主题,对解决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解决气候问题一大重要创举。因此,要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生态平衡以及和谐共进,就必须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这种在倡导低碳环保,遵循自然生态原则的前提下的建设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关系到人类更加长远的未来。

3.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建议。

3.1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从进入人们视野到人们对其基本理念的认知,再到进入技术实践研究中,时间并不长。相对来说,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建设节能与绿色建筑”才正式列入国家科技优先发展规划之中。政府不断出台的相关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前提保障。截止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推崇,建设面积突破了预期目标,各地相继推出一批示范性项目。绿色建筑的政策制度、评价制度、创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立足长远,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发展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更有待于我们解决。由于起步晚,我国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实践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发展水平不均,建筑总体规模比较小,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绿色建筑理念应运与技术实践的研究相对落后、缓慢,形势尤为不乐观。虽然“绝色”理念已成为共识,但现实中,绿色建筑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困难。

3.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合理建议。

直观当前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现状,总结问题,结合实际,当前我们首要任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改进:①增强政府介入力度。追溯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政策的推动作用巨大。因此,我国政府部门也要增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政府作为发展的领头羊,实施诸多鼓励性和引导性政策,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②绿色建筑发展的法规保障有待完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制约和保障,绿色建筑也不例外。而我国是惟一一个以国家形式来推广绿色建筑的国家,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上更具社会影响,应依据我国情,举全民之力加快完善绿色建筑统一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的编制,确保标准能够覆盖不同的气候区及不同类型的建筑。③需要更理论、更适用技术的支持。绿色建筑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把握,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统计。我们要大推广绿色理念使之深入人心,在国外先进理论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与创造适宜本土的绿色建筑技术,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使之再跟我们的理论结合起来,为绿色建筑了发展创造一个实实可实现空间.

4、如何节能环保

4.1 注重“产学研”加快对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工作

1)开展标准化 、多样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设计 ,为实现住宅建筑节能的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提供技术支持。

2)在建筑体系上 ,要加快以承重结构为主线 ,包括围护结构、隔断、厨卫、门窗、管线等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符合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完整建筑节能体系。

3)加速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使用智能遮阳及门窗自控系统,门窗应向节能、高档、新型、多功能、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减少使用能源,卫生间上下水管设计和使用 U 型管,避免外溢返臭和冬天防寒。

4)使用建筑节能部品体系 ,包括护 、厨卫 、设备 、智能化、小区配套等六大部品体系,要形成通用部品、系列开发、规模生产,不断研究、设计、生产出新颖、环保、防腐、隔音、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材料。

5)在住宅中设计储放再生水的固定容器,充分利用再生水,要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和绿色环保建筑。

4.2 工业固体废渣在建筑材料中的综合利用

以粉煤灰为例: 据有关资料统计 2005 年产量已达到11677 万吨,综合利用 5592 吨,排入河海 176 万吨。 主要用来生产粉煤灰水泥、加气混凝土、蒸养粉煤灰砖、烧结粉煤灰砖、粉煤灰砌块。 而煤矸石建筑行业每年用来制砖就是 2000多万吨,年产砖 30 亿块。 由此可见,建筑工业为工业固体废渣的综合利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据计算 2005 年工业固体废渣的平均利用率是 39.7%,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结语

实施绿色建筑要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外,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系统工程,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实现绿色建筑, 除了干好本国的事业外, 还特别强调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对世界人民的影响,虽然我国还不是发达国家,还没受到京都议定书的制约,但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在世界面前显示出大国的义务、大国的责任、大国的风范,在世人面前,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佚名《浅淡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网》 2009年09期

[2] 薛敏《绿色建筑对环境安全的保护意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李双 《建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4期

[4] 华夏 张擘《探讨绿色建筑实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15期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文2

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辖县,该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境内的黄河支流伊河纵贯南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具有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1万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较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和杜绝污染,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一是工业废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2011年为例,伊川县工业废气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8万吨,粉尘的排放量为0.35万吨。另外还有砖瓦和焊剂行业排放的氟化物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直接或间接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危害,粉尘飘落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二是工业废水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伊川有十年九旱之称,特别是旱季,农业生产污灌现象严重。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1年,伊川农业生产用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因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个别还含有汞、铬等重金属,利用工业废水进行农业生产,造成有毒有害物质在作物中聚集,严重影响作物的安全和质量。三是工业废渣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当前,由于技术等各种原因,大量工业废渣得不到有效处理。以伊川县电厂为例,目前,每年产生粉煤灰150余万吨,近年来,虽不断加大粉煤灰综合利用力度,但仍有大量堆存,堆存过程中雨水冲刷、渗漏等影响企业周边的农业生产。

第二,生活污染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一是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这些生活污水一部分排入河渠,影响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被部分农民为减少农业生产费用,对农作物进行污灌,以伊川区域为例,2009~2011年间,年生活污水排放量由6000吨增加到1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居民进行污灌。二是生活垃圾污染。在生活垃圾中,除去有机物外,还有大量塑料、电池等污染环境的物质,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一般县级城市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但对农村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还基本是空白,在城市周边和农村周围,随处可见农田被垃圾包围,农作物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二、当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地缺乏保护规划。经对全县农田调查,全县农田70%缺乏周边环境规划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二,缺乏农作物生产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传统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红薯等的生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主要靠农民自身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生产,造成对农田环境缺少必要的监控。

第三,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的,生产者对此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息或完全无信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消费者仅仅凭借观察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确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假定在农产品市场上存在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质量安全性较好的农产品;二是质量安全性较差的农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逆向选择不仅可能加剧农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下降,还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质量安全性好的农产品被挤出市场,从而最终导致市场的退化和“柠檬市场”的出现。

第四,部门管理不协调。环保、农业部门各自为战,部分工作协调不力,信息沟通不到位。如农田周边建成污染企业,环保部门清楚其排放的污染物,但不知道对农作物的影响,而农业部门不清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具体到企业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最终都不明白,粮食质量到底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第五,基层组织不健全。当前,农村普遍缺少粮食生产安全管理机构和检测机构,农业生产安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控。

第六,群众环保意识不足。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群众对农业生产的安全认识不够,求量不求质的问题相当普遍。

三、解决农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措施

第一,切实制定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规划,划定农业产地保护区,明确标准、目标和措施。

第二,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不是农业部门可以单独解决的,需政府各部门尤其是环保部门协同作战、综合整治,才能扭转环境污染严重局面。一是加大治理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对已有的工业“三废”排放企业要从严清理整顿。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小炼铁、小炼油、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要坚决取缔,防止其死灰复燃。对属于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要限期停产,绝不手软。要采取政策、管理等方面的手段,引导和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对“三废”进行回收利用,延伸产业链条,从根本上减少污染。二是提高准入门槛,减少污染项目。环保部门要把好市场准入关,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决拒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绝污染总量超过总量指标的项目,坚决拒绝工艺落后已属于淘汰的项目。实行环境容量控制,对接近或超出环境容量的地方不再审批污染较大的建设项目。三是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是以环境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循环经济可以把环保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按生态工业方式组织生产。

第三,加强农业污染的控制。一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科学施肥技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使用杀虫灯、防虫网等器械进行物理防治或采用生物防治,以减少农药的污染。要大力开展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更新农药品种剂型,推广新型喷药器械,提高药效,减少污染。大力普及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专用肥、复混肥、生物肥、沼气肥等新型肥料,以满足无公害化蔬菜的生产要求。二是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产品效益。三是以创建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根据生态创建要求,一要推广新能源技术,减少农村生活污染。大力开展沼气利用,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禽畜粪便进行处理,减少农村环境污染。二要对农村生活垃圾要集中起来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于房前屋后、田头路边,对电池等危险性垃圾要实施回收政策,以免严重污染农田生产环境。

第四,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和检测机构,充实基层环保队伍和农技队伍,从人员上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文3

举个例子:我国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河流,但现在它已是鱼虾绝迹的污河,又为我们的地球母亲添多一道疤痕。这,不是给人类重重地敲响了警钟吗?

由此,我郑重地向仍未觉悟的人们建议: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

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

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4、讲究卫生 保护环境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文4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惠及千家万户。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要充分认识农业环保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复杂性,不动真格留不住蓝天白云,不下决心换不来青山碧水,不出硬招完不成环保目标。近些年,微山县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提高保护质量。地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经济增长,在发展中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构建科学农业治污体系,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发挥规制、市场、科技、行政、文化五种力量的作用,打好“组合拳”,形成综合推进、多措并举的强大工作合力。

 

1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农业生产场所缺乏保护规划。通过对微山县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全县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土地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外界污染因素很容易进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从而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农作物产量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对于地区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中等农作物的生产,仍没有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都是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展农作物生产,导致农田环境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监控,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危险重重;再次,农业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农产品市场中,各种信息资源呈现极度不对称现象,生产者对农作物的信息掌握比较全面,而消费者只能掌握少量或者一部分信息,在没有外界干预因素作用之下,消费者很难对农产品的质量作出精确判断。比如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质量较高的农产品和质量较低的农产品,在信息资源不对称的状况下,造成逆向选择,不仅会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价格,而且还看可能会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良农产品的现象,导致高质量的农产品被排挤出市场,从而致使农产品市场退化;最后,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过程中。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和农业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交流不到位,在农田周围建设高污染工业企业,环保部门明知道其向农田周围排放污染物,但是置若罔闻,不了解污染物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再由于信息沟通不顺畅,农业部门也不清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具体情况,从而给农作物粮食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

 

2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分析

 

2.1 切实做好工业污染物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影响

 

首先,强化监控治理,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本地区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要限期整顿,对于违法排放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取缔小炼铁企业、炼油企业和造纸企业,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禁止其重新作业,同时要督促企业及时更新换代生产技术和设备,要采取政策和行政手段,引导企业不断向着环保生产方向转变,强化对工业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其次,转变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对农业内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对废气物进行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2 强化对农业生产污染物的控制

 

首先,科学病虫害防治和施肥。农药和化肥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农业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防治农业病虫害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加大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比例,推广使用杀虫灯、害虫天敌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污染,同时,为了更好的保证施肥的科学性,应该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施入,推广使用专业复合肥、生物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保证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其次,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是做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生态学系统理论,通过积极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因地制宜,科学组织和规划。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按照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统筹规划发展,保证各个系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从而促进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能够更好的实现相互转换,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产品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做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转移;环境保护;环境规制;环境成本化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26-03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2010年的博鳌论坛和亚欧首脑会议,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成为热点问题,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大气污染、资源短缺以及海洋污染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贸易额在不断扩大,贸易的发展更广泛地影响着全世界的生产和生活,世界贸易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找加工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成为时下热点问题。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放省市,这6个沿海省市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占我国总量的80%以上。在这些省份,逐渐形成了专业化集群产业,很多相关联的产业都集中在这些地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区域之间较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占比较少,但却在缓慢上升。

据海关统计,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158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4036亿美元,年增长率达26.1%,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近年来日益成为加工贸易的热点区域,长三角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占全国的16.5%上升到2009年的42.1%,其中上海、苏州、宁波、杭州、南京等城市形成了众多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而我国环渤海地区,从进出口的数据来看,增速非常快。如今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向北京、天津、山东、辽宁环渤海湾地区转移。在贸易方式上,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占84.08%。由此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区域选择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

加工贸易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升级压力不断增大。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乃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应对经济一体化,腾出空间有效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随着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和进出口环境明显改善,相关的要素发生新的变化,加工贸易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已成趋势。商务部已经在中部地区确定了九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部六省九个重点承接地。2007年12月,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共同下发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商务部授予新乡、焦作、郴州、太原、南昌、赣州、合肥、芜湖、武汉9个城市作为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首批承接地,2008年4月又授予洛阳、郑州、岳阳等22个城市作为第二批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由开发银行在三年内提供300亿元政策性贷款对中西部重点承接地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 10%以内的利率优惠。

二、我国环境污染现状——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例

1.长三角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占全国大约1%的国土面积和6%的人口的长三角,在2009年创造了全国大约20%的GDP,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2015年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地区。同时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的生态环境却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区域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而各地方政府现存的行政管理壁垒又为顺利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表2可以看出, 2008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和固体废物排放情况,虽然从表中看出上海市的污染情况总量最轻,但这并不代表工业污染就该被轻视。

2.珠三角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如今这一地区已被认为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最密集地区之一。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如今,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2008年,整个珠三角工业废气排放量20510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13.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41.99万吨,烟尘排放量32.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0.1万吨。工业烟尘去除率97.0%,工业粉尘去除率94.1%。2008年,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介于0.018毫克/立方米至0.120毫克/立方米之间。而国家年均标准为0.06毫克/立方米。从最近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工业废气的排放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其中二氧化硫连续两年较少,而烟尘的排放总量也不容乐观,因此,从废气的排放总量来看,珠三角的环境恶化现象很明显。

三、促进加工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在不断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中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加工贸易的初级阶段。同时,在环境规制、环境政策上,也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环境政策使得污染减少明显,环境治理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现有的环境政策不利于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加工贸易污染转移的承受地。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促进加工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渐进性的加工贸易政策

第一,中西部地区必须有选择接受加工贸易的转移,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不能为了追求GDP增长,盲目复制东部地区过去的模式,全盘接受污染产业转移,甚至不顾生态环境成本和自身承接能力弱的实际条件。第二,中西部地区要选择适当的加工贸易产业,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带动产业链的成熟和升级,同时,在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淘汰污染密集型行业,控制污染排放总量。第三,加快制定产业转移政策和生态规划,提高地区政策的可操作性,在产业发展上,要提前做好区域的生态保护政策和区域规划,吸取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确保环境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第四,提高本土企业参与的程度,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由于东部沿海地区过多地依靠外商企业投资,受到了很大的外部冲击,经济的长期稳定性受到挑战。因此,为了保持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可以引导当地企业参与加工贸易。

为了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加工贸易的发展需兼顾东西,实行差别的政策。对于东部地区,培育出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政策调整上,东部地区在有利条件下,要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渠道,使我国形成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特别是国内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的深加工结转方式为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营销渠道实现 “借船出海”。同时,东部地区要加快优化出口结构,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优势传统产品,使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有核心技术,把处在产业链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两端延伸,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后,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占稳国际市场。因此在产业转移中,东部地区更应该早谋划、早行动、早落实,引导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二)遵循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原则

从企业的生产来讲,成本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如果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产品的价格包含了环境成本,在环境成本中,主要包括了开采、生产、运输、使用以及回收和处理商品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管理费用。贸易活动将有效解决环境问题。所谓环境成本内在化,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环境成本加入到生产成本中去,从而体现资源的稀缺性,消除其外部不经济。因此采取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原则,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定价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环境资源定价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人们对洁净环境的偏好程度,能够使用环境资源给企业或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以及恢复环境的费用。现有的一些环境资源价格比较容易确定,如煤、石油等矿产资源;而空气、水、森林等环境资源的价格却较难确定。

对环境资源的产权进行界定,在资源环境合理定价的基础上,如果资源环境的产权不清晰,由于不能确立合理的价格,使用者因此也无须付费,所以仍然存在环境成本外部化的问题。在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当私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私人的边际成本时,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就会出现私人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出现环境污染和退化现象。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可以采取几种方式:一是环境资源的产权属于污染者;二是产权属于受害者;三是产权属于第三者。从理论角度来看,以上三种产权界定方式都有益于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

(三)认真研究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

加工贸易一直以来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加工贸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加工贸易与就业市场的关系。目前,我国加工贸易提供的就业岗位有5000万个左右,加上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创造出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同时,加工贸易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管理人才。因此,虽然环境控制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但必须从我国现状出发,协调好相互的关系,选取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均衡点,鼓励加工出口企业申请社会责任认证,增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能在转型升级的条件尚未成熟时,仓促地进行过于严苛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王鹏飞.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根源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7(5):47-49.

[2]易纲.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与政府责任[J].财经,2005(24):66-70.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水利水电 环境影响 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的。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一般库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

1.2对水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废水的随意乱排会污染到地表面的水,有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下游的水质,使饮用水受污染;水库蓄水,水流变缓之后降低水的扩散与稀释能力,随着水中污染物增加,会发生富营养化,还可能引起库岸塌崩,甚至诱发地震;水库在泥沙淤积之后,库存容量变少,如果疏导的进度跟不上淤积速度,水库的综合效益发挥的时间就会减少,最终变成死容库;水库蓄水后,可能抬高水库周围地下水,导致土地盐碱化,影响水库周围的气候要素,使生态平衡发生变化。

1.3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还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还可能造成两岸农田次生盐碱化;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导致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还会引起库区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还可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3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区周围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大的水域能改变附近地区的小气候(多雾、降雨形态变化、气温变幅减小等),并使枢纽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对库区人群健康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

3.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3.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期的措施

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建立水利水电工程预评价体系,对于工程所造成的生态、水环境、施工环境等污染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

3.2多种途径保护自然环境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所排放污水的浓度。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在经过化粪池处理之后可以将其引入农田,做到物尽其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修建闸坝,合理地调节水量,保证环境对水位和流量的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应及时清理水库淤积,同时在河流的上游适当进行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还要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大气的污染,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把排放量减少,并进行消烟除尘措施。

3.3施工单位积极的保护措施

施工单位严格控制临时用地的规模,合理砍伐,保护施工区域的草灌等植被,便于竣工后的恢复。工程施工阶段首先考虑环保的施工方式,尽量选择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施工中,工程人员应根据施工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时加强施工活动的管理工作,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当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预防施工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对大坝、厂房、引水系统、场内交通等建筑物开挖形成的边坡,应采取边开挖、边支护的施工方法,并根据坝肩、岸坡、路堤开挖面等边坡实际情况采取挡墙、喷锚、砌石护坡等工程措施防护,或用草皮、混凝土框植草和种植攀援植物,或洒草籽等措施对边坡进行植物防护;同时,施工单位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噪音超标,应减少夜间施工的频率,选择高性能、低噪音的机器。

3.4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的环保措施

水电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建立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对环境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不良影响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解决意见,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工程完工后,一般须覆土并采取草、灌、乔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尽快恢复地表植被,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加强对弃渣场、砂石料、开采场、取土场、临时工程用地等非景观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出现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3.5科学开展水库移民安置,做到健康安居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对周围库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颇大,包括饮水、气候、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资源等等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划,对各项排量有一个定量规定,并定期检查。这样就将各项保护措施落到了实处,更好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中,让库区和坝区居民能够放心安心的健康安居,幸福生活。

3.6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并且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促进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丰富其他人们的旅游生活。

总之,当前在兴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时要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工程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在流域的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均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海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09(4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