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1

【关键词】环境保护;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验改革;化学污染

地球只有一个,宇宙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宇宙中。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如何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的突飞发展,环境与化学的密切关系,越来越突显。中学化学教育是普及化学知识的开始阶段,如何把环境保护融合在化学教育过程中,使环境保护成为21世纪化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化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那么,我们这些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呢?在化学教育过程中,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我们主要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化学实验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增强化学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理念

化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主要是普及化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观念更新,具备了环境保护意识才会产生积极的行为效果。我国化学教育中存在着思维僵化的问题,许多教师从毕业开始教学,虽然教学方法和化学知识在不断的增长,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使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相违背。因此,现在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日益显得重要,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化学教育更加服务社会,提高民族实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就应该努力作到:首先,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环境保护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化学教育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新内容,要在教学中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使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始终。教师在课堂教学、化学实验等方面,要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的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环境保护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2把环境保护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当中

要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从小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学生最早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是在中等基础教育阶段,这就需要将环境保护思想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把环境保护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使环境保护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要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育之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中学化学中许多物质的制取反应、化学工艺等都是值得讨论和重新考虑的。这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联系水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的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污染危害重大,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从而增强节水意识,防止水污染的意识。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让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认识到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可形成酸雨。酸雨危害极大,可以使植物茎叶严重侵蚀,甚至死亡。使土壤酸化失去养分,使湖泊水质酸化变坏,鱼类绝迹,此外还会腐蚀水泥,大理石,使钢铁生锈。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吸入后会使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使人体直接中毒。因此,让学生意识到环保、减排的重要性,认识到环保减排人人有责,意义重大。

从以上中学化学涉及到的有关众多环保知识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还会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显现了人的能动性。环境保护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环境保护、接受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渗透环境保护的思想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很多知识是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却很少关注到环境污染问题,仅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涉及到了尾气处理问题。在绝大多数实验涉及中,只重视操作方法,装置简单,现象明显却很少有人顾及到环境污染问题。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源。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于携带等优点。它不只是仪器微型化了,而且减少了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有时还应尽可能减少中间产物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它在环境保护思想的作用下,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是改革和发展实验减少化学污染的得力方法之一。

创新改进实验,减少环境污染。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没有指明药品浓度。我对许多涉及药品浓度的实验探索和改进,既节约了药品、保证了实验效果,又减少了环境污染。(1)指示剂浓度的减少,指示剂酚酞、石蕊等原浓度为0.5%~1.0%,经改进可减少到0.1%~0.25%。(2)对检验氯离子用的硝酸银溶液浓度进行改进,由1%降到0.1%。这些改进实验药品的浓度的方法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药品还增强了实验效果。降低实验药品浓度的例子还很多,作为化学实验工作者,应具有环境保护的思想,并指导日常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实验药品浓度,减少药品的损耗,预防环境污染。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对部分实验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进行重新设计,把分散的实验综合起来,这样,可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而且,还可以节约药品和缩短实验时间。如,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综合起来实验,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物质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并且防止了二氧化硫扩散到空气中。再如,把制取一氧化碳和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整合起来,并将产生的尾气进行点燃处理。又如,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气体用一个干燥管吸收,在实验中用环境保护思想来指导学生更能有效的防止污染。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以至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教师实验教学过程中,限定用量,把好的经验传播给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加上正确引导,既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人类生产、生活中都应贯穿环境保护的思想,每位公民都应养成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在生活中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采取积极态度,明确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思想, 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按照污染物的产生、变迁和归宿的各个环节。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措施,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用最经济的方法获取最佳的防治效果,以实现资源、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作为化学教师更应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并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要具有环境保护思想,积极从身边的生活做起。让全社会的人都来保护环境,不制造污染。那么,我们的地球将是清洁的,天空将是明亮的,人类和大自然将是和谐的。

参考文献

[1]杨斌.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对初中生的环保教育.中学化学教学.1999, 11

[2]吴晓静.探索神秘的地球,2004,5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教育 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92(2013)06(a)-0080-0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正面临着诸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家们预言: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注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从而唤起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1 结合文本进行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教材中,直接反映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教学植物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植树,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并向学生讲授绿色植物对于大气、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在学习动物学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结合身边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捕杀青蛙、益鸟等动物,在学习与生理卫生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找准结合点,不能使教学不连贯,牵强附会,否则会使学生感觉是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其次,要情景结合,最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环境保护知识。比如讲青蛙是我们“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害虫、庄稼等,来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保护青蛙的重要性。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联系当地环境进行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及突出的环境问题时,结合本乡镇水泥厂较多,粉尘污染较严重的状况,组织学生到水泥厂附近村里调查粉尘污染情况。调查中发现水泥厂周围的一些村庄里,红色的砖瓦变成了灰色,绿色的植物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埃,池塘的清水上漂浮着一缕缕的油灰。流经水泥厂的小河,乳白色的河水泛着泡沫……可想而知,在如此严重的灰尘中生活的人们健康状况会是怎样的。这些工业副产物污染农村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看到这些情形,就引导学生及时向农民宣传粉尘的危害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水泥厂的排污、排气的治理。要求住在水泥厂附近的同学,注意观察水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的情况,以便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这些耳闻目睹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使学生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强化生活中环境意识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3

关键词:环境保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62-02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最贴近人民、最接近生活实际的问题,目前,上至国家下至人民都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关注。然而,在现代化的实际生产中,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人们对环境的满意程度仍然不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环境的建议各种各样, 环境污染的投诉问题也逐年上升。某省就该地的环境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此来推动环境建设力度,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 该省在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 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过于柔软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然而,大部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均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是在以环境换取经济的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具体,实践性不强,难以落实,处罚力度不深,没有实施强制的手段,所以,其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背道而驰。另外,一些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都未授予环保部门一些有可实践性的强制权力,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对一些破坏环境保护、不恰当的处理污染措施给予一定的处罚,对应的处罚金额分别为水资源污染10万元,空气污染5万元。对于部分污染大户来说,持续停止运转污染处置设施一段时间,其所节省的花费大概在几十万元或者上百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守法成本低, 违法成本高”的不良现象。

1.2 企业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一般情况下,企业一味地追求其内部的利润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化,这无不体现出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够深,由此导致部分企业在涉及环境保护时,将原本必须实施的污染处理袖手旁观, 一拖再拖,不愿意实施必要的环保投资,这就使得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企业的“不自觉行为”。诸多企业虽然经过多次抽查,但是依然采取其他的方式不合法地进行排污。

1.3 环保机制问题

由于环保部门属于双重领导体制,这就使得环境部门执法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通常环保部门仅仅在业务上接受上一级环保部门的领导,而在行政方面则隶属地方政府,地位、金钱几乎都掌握在某些地方领导手中,从而导致环保执法人员挺不起腰杆子来说话,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逐渐成为一些基层环保部门极为普遍的状况。甚至部分基层环保部门没有在加强执法, 而是在看地方领导的脸色,只是对付上级的检查, 甚至有通风报信等不良现象。

2 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增强法制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法制化轨道

通常情况下,要不断地建立与完善一些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努力执行法律,加快一些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程序。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制定部分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条例,加强对下一级环保部门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制素质,形成整个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部分企业在进行经济开发与项目建设时,要全面考虑是否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切实执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禁止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开发土地,努力制止破坏林地、草地、污染水资源的不良行为。

2.2 提高公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所有公民共同的事业,仅仅依靠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地向全国各个地方的人民灌输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宣传一些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地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所有公民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的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变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动。

2.3 建立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环境监督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对该辖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负责,同时,各部门也要对该行业与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切实贯到实处。要实施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认真履行职责,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身力量的集体与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针对一些失职、渎职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必须依法给予追究。环保部门认真做好综合协调和监督工作,建设部门要不断地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管理,认真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各级区域政府要以国家确定的生态环境作为重点,认真保护与监管区域的环境保护实施行为。

3 结语

总言而之,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逐渐加强对其重视,因为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经济的良好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然而,在现代化建设中,某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方面也出现一系列问题:环保法律太软、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某省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并完善生态监管系统等,以便于全面推进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严煦世,刘遂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15-117.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环境保护;保护方法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副作用开始影响到整个国家。这在我国广大农村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就有着很高的必要性了。

1新形势下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新形势下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是多方面的问题,以下从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现象严重、水资源浪费与污染、水土流失难以控制等方面出发,对于新形势下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带来的影响是整体性的。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还伴随着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在现今我国许多农村中都存在着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的现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环境的破坏还会非常严重的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因此深入的分析农村环境问题时,应当从早晨污染的根源入手,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够真正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所在。

1.2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生态破坏现象严重非常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通常来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出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会从基本对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侵蚀,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和农产品质量的降低,并且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此外,生态破坏现象的严重化还会使得我国农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等收到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粮食生产的发展,并且还会基础上导致各种疾病,最终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国内的贫困人口。与此同时,长时期的生态破坏现象还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疾病在我国农村爆发,因此其带来的有害影响必将是长远的。

1.3水资源浪费与污染

水资源浪费与污染还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根据2014年的资料显示,我国27个主要湖泊和水库,湖泊和水库的水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一现象在农村与城市交界的地区尤为严峻。举例来说,在我国许多城市的郊区,蔬菜种子密集种植的地方,地下水硝酸盐带来的污染都非常的严重。此外,在我国超过20个省份都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缺乏,但是正是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仍旧屡禁不止,从导致了水污染和水浪费成为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

1.4水土流失难以控制

水土流失难以控制的结果必然是土壤污染越来越严峻。水土流失难以控制首先体现在了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地表土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受到了由于化肥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这一前提下土壤污染对于农作物实际上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举例来说,江苏高邮的水稻在经过调查后就发现了存在汞超标的问题。而广东生产的蔬菜则必然查出农药超标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受损,其间接带来的经济损失完全无法估计。此外,在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着的生态功能下降和生态承载力下降仍旧没有得到根治,因此在新形势下采取全新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2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需要着眼于不同的方面,以下从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完善环保政策体系、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出发,对于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2.1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的第一步就是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进一步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宣传工作。此外,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在农村地区,从政策体系和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对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大力的阐述与宣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和农民具有更加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应当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农民采取环境有益的行为。例如我国可以通过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来进一步的引导消费市场的需求,最终可而已促使农民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贯彻与执行。

2.2完善环保政策体系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还需要建立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加强农村环境政策的制度创新工作。例如我国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前的环境政策和工业污染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此外,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现行的环境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革新,例如我国可以选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且通过规划、立法、市场手段来进一步的促进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的环保联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生态补偿与城乡之间的补偿上升到整个区域,最终能够促进我国环保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全面。

2.3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还能够起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效果。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刻的了解到城市化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此外,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城镇化视为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改良,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减少农村环境超载现象的出现,并且对于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进行必要的处理。与此同时,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的发展非农产业。例如可以合理的引导农村人口向二、三的产业和空间转移,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最终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破坏的目标。

3结束语

农村环境保护是当今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将新形势下大的环境背景带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参考文献: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5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政策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手段以命令控制手段为主,逐步向环境经济手段和基于信息公开的自愿协议式环境管理模式发展。这一变化既顺应国际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在我国实际应用中,不同管理手段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提高了环境管理的灵活性和工作绩效,有利于环境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政府公共管理方式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公众环境维权意识的增强,由于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环境保护从各方面呈显著增加态势,但是从总体而言,我国环境保护的质量还不高,依然存在很多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给我国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重视GDP等经济指标而忽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观,但由于原有政策的惯性太大,以及地方政府利益与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现象的客观存在,以及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仍然有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强烈的经济发展冲动 ,环境保护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1.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观,但由于原有政策的惯性太大,以及地方政府利益与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现象的客观存在,加之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2.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先拿水来说,我国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同时水污染问题持续恶化: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绝大多数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全国 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对我国 118 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 115 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 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为重点,确保城市及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在大气方面,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严重超标,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参加环境统计的 338 个城市中,137 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 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47 个重点城市中, 70%左右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3.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首先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经验证明,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其它再好的措施也难以落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应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执行,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并抓出成效。要把环境保护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要坚持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公布考核结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的环境事故、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

(2)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 4300 余万吨,(其中烟尘约 2800 万吨,二氧化硫约 1460 万吨);1988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368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68 亿吨,处理率仅为 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 116 万平方公里扩大到 150 万平方公里。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是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发挥环境综合管理职能,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和信息工作。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充分发挥人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环境保护监管

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防止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重点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环境标识和认证制。

3.2 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优良的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大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

3.3 扩大民众参与并加强教育

随着环境意识与生活质量提升之后,民众并不赞成牺牲环境质量以获取政府适度的补偿,反而比较愿意付出相对代价来改善环境质量,民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促使政府应该制定对环境冲击较少、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保护政策。随着生活要求日益殷切及环保意识提升,应倡导民众参与模式,政府应与民众主动沟通并回馈民众。在整个环境保护最直接的就是由民众参与,在鼓励民众实际参与时,同时应倡导灌输其了解所参与环保知识及政策的相关优点,以提高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

环境保护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单位的事情,不要把上一代问题遗留给下一代,如果我们全民再不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的家只能安在阴霾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赵 永 新 . 我 国 进 入 环 境 污 染 高 发 期 [N]. 人 民 日 报 ,2005-12-02(6).

[2] 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04-12-14(5).

[3] 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十一五”规划[R].2008-01-18.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6

1.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其他有益成果的总和[1]。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协调和谐为宗旨,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它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而共进共荣,强调人类的自觉和自律。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等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个重要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1.2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好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协调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要求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协调好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农业生产如何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是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生产发展依赖大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农业技术等社会资源环境。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自然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农业生态环境实质是指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要素的总和[2]。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破坏,并且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破坏不能及时的发现,一旦遭受破坏并且很难恢复。因此,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农业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1.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农业是与自然联系最密切的产业,如何发展好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基本条件,农业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农业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发展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则导致农业发展受阻,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就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农业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国计民生。然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否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2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也愈演愈烈,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失衡。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发展成就巨大,粮食首次实现了“十连增”,满足了十几亿中华儿女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发展带来的代价也颇为巨大,对于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我国农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令人堪忧。

2.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我国农业生态破坏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草场退化等方面。我国是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人均耕地水平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表示,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来看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土地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耕地土壤环境堪忧,区域性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全国年内减少耕地面积8.02万hm2。全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5亿hm2,占国土面积的30.7%[3]。我国农业供需矛盾突出,对农业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农业人均资源有限,加之在市场经济下,农业要增强竞争力,于是就不断利用各种手段的开发农业资源,导致农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截止2013年,我国有333.3万hm2左右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全国因草原退化、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067万hm2,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4]。

2.2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使用导致土壤污染,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大约是5800万t,是目前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还有我国农药使用量是180万t,农膜240万t,加之农村畜禽养殖滥用药物,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和地力的下降[5]。(2)工业“三废”污染,我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物排量逐年增加,使得农业的水源、农田、农村大气受到严重污染,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其中某些企业技术含量低,环境保护意识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3)农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农村畜禽养殖业逐渐走上了规模化道路,其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随意排放,没有得到科学的处理,对大气、水体、农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此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方式粗放、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且法律在农村地区适用弱是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又一方面的因素,而且我国现价段的技术水平也限制了农村与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2.3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实质———利益冲突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和制止环境污染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法律在协调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方面不够完善,不能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能有效的防治生态环境污染。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利益冲突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关键所在。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管理机构自身利益与环境利益冲突,政府部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能有效得到遏制,进而还是出现了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恶性循环,最终还是使环境利益受到损害。第二,环境保护者与受益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并不完善,缺乏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第三,排污企业与受害者的利益冲突,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治理排放的污染物,守法的成本大大高于违法的成本,大都企业都宁愿排污受罚而不进行污染治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税收而对于排污企业的放任行为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这些冲突的存在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调整规制手段。

3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现状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劣,这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手段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手段。我国法律在平衡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立法缺失

一方面相关立法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某些领域存在立法空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等法律法规,涉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也有许多。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是整体的内在系统化的,需要一部综合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目前这些有关立法是分散的且规定都过于原则化,不适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例如,《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治沙化等生态失衡现象和第四十九条规定防治农业污染等,这两条原则性的规定,实际操作很难,并且把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农业环境割裂开了。《农业法》第八章农业资源与农业就保护,其内容基本上是对环境保护法中两个条文的再次表述,缺乏措施性的规定,在发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件时很难适用到具体问题中去。我国一些地方也制定的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的法规,但是这些地方性环境立法过于原则,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可操作作性不强,没有体现地方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以致有些空泛的规定和政策式的规定无法执行,难以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在一些重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的现象,在生态农业、水污染、土壤污染、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还很欠缺。缺乏专门针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特别的法律规范。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中没有建立公众参与、行政指导、行政强制以及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机制等方面,不利于调动公众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许多方面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现有法律制度体系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适应性

我国已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制度,但制度与制度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较差。这些制度主要针对大城市的污染,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较少。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主要包括耕地制度,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捕捞限额和禁渔、休渔制度,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物种资源保护制度以及农业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制度,这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法律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立法,禁止性规范较多,鼓励性规定较少,缺乏激励机制。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重视政府的作用,赋予政府的权力较多,没有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全,许多法律都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禁止性规定,但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从而使禁止性规定与法律责任的承担没有相互呼应,属于法律责任的缺位。另一方面,法律责任的规定在对生态功能保护的违法行为处罚较轻,还有一些社会危害性大、破坏性强的环境违法行为,仅仅设置了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没有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的规定。由于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威慑和制裁作用,不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3.3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存在“体制不够严密”和“相应程序缺乏”两大方面的体系性缺陷。就执法体制而言,首先执法主体林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管理体制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执法体制,实践中,这种体制导致农业环境执法主体林立,各个执法主体之间相互扯皮或推诿的现象产生;其次,行政执法权分散,行政执法权分散于植物保护、种子、土肥、环境保护等各个机构中,这种分散的行政执法权力很容易导致执法不一、相互冲突等现象,农业执法秩序处于混乱的局面。就执法程序而言,实践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缺乏程序的控制和保障,过于强化环境管理机构的权利,缺乏对环境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应有的程序性保障机制。在现行有关农业环境立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行政部门与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法律上具有不平衡性,过多的确立和保护的是政府的权利和利益。一方面,它赋予环境管理机构很多的权利,但缺乏对其环境管理行为有效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它赋予环境管理相对人很多的义务,却很少规定保障环境管理相对人权益实现的程序机制,导致环境管理相对人的合法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6]。

4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完善建议

4.1强化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立法

首先,根据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尽快制定出一部综合性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以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立法过于分散的问题,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直接有效的法律依据。地方性立法应该更加注重地方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因地制宜的制定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保护措施。其次,建立健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尽快制定《沙漠化法治法》等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对现行的《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农业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再次,填补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空白,目前我国国务院已经于制定并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还应加强生态农业、土壤污染、水污染、面源污染等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填补在这些领域的空白。同时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也可适时的做些调整,以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最后,建立公众参与以及有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行政强制、行政指导等手段,调动和鼓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或者其它方面的经济优惠,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来。

4.2健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优化制度配套环境

完善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增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条款。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是党在十报告中的要求。为了使生态恢复补偿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实施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制度等[7]。健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制度,一是,明确法律责任,对于破坏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的处罚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为追究农业生态环境违法的法律责任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严格法律责任,对于破坏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仅要规定罚款这样行政处罚,还应当规定限期治理与修复、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等行政处罚措施,并调高罚款数额标准。对于构成犯罪的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应明确规定其刑事责任追究,使得法律发挥威慑和制裁作用,为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4.3健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系

一方面,变革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统分结合的执法体制,建立专门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执法主体,规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主体职能。这样便可以集中行政执法职能,把执法人员的指挥管理、安排执法经费的安排、调配执法力量的调配统一起来,解决了行政职能过于分散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行政主体之间相互推诿等弊端的出现。另一方面,强化行政程序的控制和保障作用,规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程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的外部行政程序建设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程序权益。建立诸如告知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制度,确保公众能够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执法主体依法执政,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出现。同时强化司法手段,通过司法审判惩罚和制止重大污染环境犯罪、环境失职犯罪,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4.4确立公民环境权,增强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