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1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模块,是传统数学教学少有涉猎的领域。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为依托,通过典型的数学问题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将学习置于活动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把握“数学广角”教学本质需要关注两个关键词:一是“数学”,二是“广角”。从数学角度来讲,数学广角呈现的是数学四个领域之外的问题。比如排列和组合问题、植树问题等,也就是生活中怎么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它是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另外,“广角”表示为视角大、视野宽阔,从某一视点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要比人眼在同一视点所看到的大得多。它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博大和价值。可见,数学广角主要在于拓展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由于“数学广角”的一些内容与“奥数”的内容颇为相同,于是许多教师在未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背景下将“数学广角”等同于“奥数”兴趣小组教学的要求与方式。这样既不能体现数学广角的教学价值,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有效实践“数学广角”的教学呢?我们从数学广角的价值把握、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数学广角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加以思考。
一、数学广角的价值把握
人教版教材希望通过“数学广角”的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最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有机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新要求,从“双基”到“四基” ,突显了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其中“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教材选取了“找规律、排列组合、鸡兔同笼”等数学问题,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观察、枚举等归纳推理的方法;选择“逻辑推理、抽屉原理”等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植树问题既体现了“特殊―一般”的归纳推理思想,又体现了“一般―特殊”的演绎推理思想,同时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这些作为“数学广角”的内容载体,很好地渗透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
(二)突显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对于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更应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价值;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展开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验证,充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建立模型的过程,教学中要突出呈现学生怎样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线段图,借助实际操作的经验和线段图的直观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植树问题中蕴含的规律。因此,走出三种情形下的植树问题的公式教学,用最直观的图示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学生在今后遇到新的问题时,也会主动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突显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
二、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
“数学广角”试图把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并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活动经验。
(一)注重数学思考,落实课程目标
与其他的数学教学内容一样,通过“数学广角”教学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当然,这四个目标应该是同时兼顾的。显然,数学广角教学的关键是学会数学地思考,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运用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会独立思考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中,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元素,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其核心是:敢于想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想问题。应当说数学思考主要的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这里,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表达非常重要;当然不仅是思维训练,还有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教材重点突出尝试的策略,同时呈现出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逐步发现一般规律的思考活动。
(二)立足数学思想,合理定位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立足于思想方法的目标定位,必然要求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和理解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例如,有位教师上“找次品”时,就先直接告诉学生“先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而且要尽可能地平均分。3个称一次,9个称2次,27个称3次……”这种避开活动过程去繁就简的做法,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分,既没有经历过程,也没有活动体验,更无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不可取。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来想、来感悟,让他们学会如何从头想问题,如何逻辑地想问题。
“数学广角”很多内容属于新增范围,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容易走极端,或者拓展得太深,学生接受不了,或者讲述不到位没能达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这里就要涉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问题:到底是“窄而深”还是“广而浅”?其核心是什么?因此,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思考基于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有效开展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探索。
三、数学广角的实践探索
“数学广角”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注重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有效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思考、发现,积累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这是教师在实践中要把握的一个教学基本点。同时,“数学思想方法是自然而平和的,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以至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张奠宙)为此,教师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让数学教学更为有效,让数学广角突显它应有的价值。
(一)整体梳理,有效研读教材
数学广角虽然在每一册教材中都独立存在(如表1),但是仔细分析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二上和三上的“排列组合”问题,教学中要仔细分析知识点所蕴含的要求,教学中不能越位也不囿于表层;同时要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它们的区别处,把握目标定位和要求,抓住这些联系点展开有效教学。
表1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上册 分类 简单排列组合
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 烙饼问题
排队论
田忌赛马 数字编码 鸡兔同笼
问题
下册 找规律 找规律 重叠问题
等量代换 植树问题 找次品 抽屉原理
自《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人教版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对数学广角的内容也进行了修订(见表2)。
表2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上册 找规律渗透 排列组合1 集合 优化问题 植树问题 数形结合
下册 找规律 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2 鸡兔同笼 找次品 抽屉原理
这样的调整,一方面是基于十余年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渗透归纳推理思想,而这些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挑战性不足,因而由六年级前移到四年级;植树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模型的建构五年级学生更胜一筹;而数字编码数学思想不是很明显,倒是研究性活动开展优势明显,于是调整为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等。这样的调整更为科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体现数学广角的学习价值。
对比实验版课标教材与2011年版课标教材的内容编排,有两点值得反思:
一是对找规律内容的编排序列有所减弱,删除了二年级循环规律的教学安排。笔者认为,应加强找规律内容的教学编排。一方面课标特别强调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数与代数领域的课程内容中专门有探索规律的要求,通过数学广角加强对规律研究的数学化思考,拓展规律探究活动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如二年级下册探索循环规律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排下去,接下去的图案会是怎样的排列?与上面的哪一组相同?再排一组又与第几组的图案相同?如果我们把这四组图案称为“一大块”,那么第2大块的第3组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第5大块的第2组又是怎样的?第50大块的第3组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这一过程的设计,在平常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所欠缺的。他们往往只是表面(四组)规律的发现,好似美术或手工劳动课中的图形的排列规律,缺少数学味。现在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数学学科特点,呈现了数学思考规律的探索运用过程。
二是对植树问题后续的点阵问题的处理不够慎重,新的修改意见是拓展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删除了点阵问题的内容,只安排在练习中呈现。其实,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内容之间都有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详见课例:借助几何直观 凸显意义建构――“点阵问题”教学实践与设计意图),2011年版课标教材以练习的形式呈现,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把握,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几何直观的思想。特级教师汪培新认为这种“图形建模”的方式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一内容还是能很好地呈现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予以保留和发展。
(二)把握核心,有效设计活动
数学广角的核心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数学”的核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显数学味;二是“广角”的核心,拓展数学的价值,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悟。
数学广角从数学角度讲,它所蕴含的教学核心是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体现数学的本质和味道。如有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规律,然后通过涂一涂、画一画、贴一贴来感知创造的规律。接下来,采用仿照音乐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规律,课堂很热闹,变成了节奏的海洋。看起来,前半节课像“美术课”或者“手工劳动课”,后半节课就成了“音乐课”,整堂课缺少数学味!面对“找规律”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体现数学味呢?关键是让学生实践数学化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如学生在观察会场布置时一些物体的排列特点:
师:气球有规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它总是2个蓝、1个黄重复出现,所以我觉得它是有规律的。
师:重复两个字用得很好。谁还愿意说?
生:气球是2个蓝色、1个黄色重复出现的。
师:接下去应该怎样挂?
师:说一说,它是以几个为一组,怎样的颜色重复出现?
师:噢!原来它是以2个蓝、1个黄为一组出现的,每一组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分别是什么颜色呢?
师:现在老师要挂第五组气球,你知道第五组的第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第十组的第二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每组都相同,就看第一组)
师:这个会场很大,假如老师挂了100组这样的气球,再猜一猜,第40组的第二个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组的第三个是什么颜色的?
数学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以及在各环节中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的直觉思维。这一环节,在结构中体现了这些思维特征。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通过交流表达提炼(叙述)规律,通过推理想象运用规律,也使得该堂课有了浓浓的数学味。
作为数学广角的“广角”,它所具有的含义是拓展数学价值,使这一内容的教学更有普适性,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如植树问题教学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适时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将这一思想和方法(策略)应用到安装路灯、上下楼梯、挂灯笼、排队、锯木头、敲钟等问题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学习的价值和方法的优越性,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思考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你能关注这些问题的实践探索,你也就认清了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质。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2
网络环境品德教学课程整合自主学习目前,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后盾,这像是打开了品德教学的又一扇窗。走进网络视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进行品德教学与育人培养,丰富了课程内涵,为有效实施课程保驾护航。执教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与小动物》一课,就是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次有趣而有效的尝试。
从本课在全册的位置来看,《我与小动物》这个主题的设计,意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感兴趣。部分学生有过养小动物的经历,但学生年纪小,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需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环境。
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述目标,我选择多媒体教室教学环境,并配备智能手机、电子白板和笔记本电脑等。反思回顾本课教学,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点穿插其中,有助于改变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语文化、教材处理简单化、教学结构单一化的倾向。网络环境为本堂品德课主要带来了四大方面的提升。
一、媒体运用更灵活,技术支撑更多元
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浅层次的。与教学任务要求的道德认知是有一定认知差的。品德课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如何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行补差。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书匠”变成手持鼠标的教学过程设计师。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自主学习、模拟演示等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
如第一环节“走进动物朋友”,利用ppt插入播放flas功能,“听辨识动物”,Flash以动态摩天轮出现,摆脱了传统做法缺乏互动性的缺点,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性。第三环节“如何与小动物交朋友”,教师借助智能手机及时捕捉学生和小动物们亲密接触时的原生态信息,并通过无线连接同步电脑。智能媒体让儿童即时感受来自自身的真实生活,有利于激发他们“和动物交朋友”的需求,从而内化为道德品质。
二、学生选择更自主,儿童主体更突显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品德课堂是追求儿童主体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两方面优势:其一,通过利用媒体资源,为学生建立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掌握运用知识,体现传统教学少有的平等和协作性。其二,让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对于不理解的,点击小型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活跃了学生思想,优化了集体学习环境,并使学生把客观要求与主观希望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产生良好道德行为的愿望。
比如,第二环节“了解动物知识”,课前教师给自主学习建立了小型资源库。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在课堂有限的时空里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研究,制作“动物名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媒体与学生的及时交互性,更利于课后延伸性学习。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来了。
三、课堂体验更递进,学生经历更丰富
品德教育是追求亲身体验与经历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常常在教学设计时用一句“说教千遍,不如亲历一次”来不断提醒自己。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是重视课堂体验的,体验更是层层递进的。在网络环境下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创造学生体验和经历的条件出发,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生活的知识或热点。
如利用白板播放动画,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教师抱出真正的小动物,在零距离接触中以学生之体验教育学生。最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体领养小动物,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识、体验和践行,将德育教育转向德育学习。
四、辩证设计更有效,品德教育更无痕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丰富,但我们也永远不要忽视书本――这个平面媒体的存在价值。所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品德教学,第一,应辩证地进行活动设计,该用网络媒体的时候用足,不该用的时候舍弃。第二,应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二稿甚至三稿的增删调补来优化活动设计,使设计更有效,使德育更无痕。
第四版块“如何爱护小动物”的环节,在一稿中,我们是以媒体播放成龙一则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来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这样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导行的意义不大。于是,我们调整成交流具有常州特色的“淹城野生动物园”,最后根据学生交流小结:“保护野生动物,从身边做起”的主题。这些点点滴滴的优化和调整,让我们渐渐懂得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辩证地用好网络环境和信息媒体。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本课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之后,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品德整合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三点:
1.利用音乐和动画等功能,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在活动中养成品德,充分体现了品德课程三大特性――生活、开放、活动。
2.利用教师为学生搭建的可选择的自主学习菜单、小型资源库,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如实反映和汇总学生思考过程,有效提升获得信息的含量,互动生成――有效、多样。
3.利用智能媒体与电脑同步,及时捕捉学生课堂中生成的原生态教学信息,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言行得到及时反馈――省时、真实。
参考文献:
\[1\]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品德.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4.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绘本;品德教学;人格塑造
绘本,又叫图画书,它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图画紧密搭配而成。它短小单纯,带给学生直接的感观享受,引领着学生飞翔在一个个神奇梦幻般的空间里。因此,我们可以在品德课中引入绘本教学,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绘本中的德育内涵,塑造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引入绘本故事,碰撞思维火花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一个美妙的童话或故事的作用,远胜于长篇大论的说教。绘本通常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在品德课堂上引入绘本故事,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流对故事的理解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触动学生的心灵。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主题挑选合适的绘本。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我们可在教学之初开展绘本《爱心树》的阅读。《爱心树》向我们展示了一棵树对于孩子的爱,树为孩子奉献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求任何回报,就如同我们的父母。学生看着简单的画面,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老师适时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什么树对小男孩无悔地付出,而且感到很快乐?并由此及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小男孩不断地向树要求东西,想象自己是否也曾经向家人要求过东西的经历?你的家人是否也像树一样对你无悔地付出着?自己是否曾经让父母担心失望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与故事中的小男孩进行对比,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深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为后面的“我们要如何回报家人给予我们的爱”这一活动打下基础,在这无声的浸润中,播下感恩的种子。
二、咀嚼绘本文字,触动儿童心灵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泰戈尔语)真正的教育其实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触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细细咀嚼绘本中的文字,实现图文与生活的对接,让绘本中的故事去触动学生,进而牵引学生心动、情动,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引起学生共鸣。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时,当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有生命时,我们可把《大树在唱歌》这个绘本故事引入其中。故事讲述了村民为了自己不听到大树的歌声,而把大树砍了,当村民们渐渐意识到大树的歌声越来越少并最终失去时追悔莫及。教师并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在忧伤的音乐中,在静静地聆听中,学生从内心深处就能体会到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许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当我们用心去呵护大自然时,大自然也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由此,学生会想到我们能为大自然做些什么呢?在与绘本的对话中树立环保的意识。
三、想象绘本画面,领悟人生哲理
绘本故事短小单纯,画面有时很简单,只有寥寥数笔,但所勾勒的画面令人充满想象,常常深藏着自我认知、友情、亲情、生命等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我们在教学品德课程时,有必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绘本画面,想象绘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感受,由此进一步体会绘本所传达的人生哲理,不断修养自己的品格。如,教学《我就是我》这一课时,我们可选取绘本《小绿狼》。故事的主角是一只自卑的绿色小狼,他为了变得和小伙伴们(灰色的小狼)一样,想尽办法让自己变成灰色,可是却一次次失败。最后,垂头丧气的他在仙女的帮助下找回了自信。讲解故事时,我们一次次地在欣赏画面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想象小绿狼为了变成小灰狼所做的事情,以及当努力失败时他的沮丧失望。最后当小仙女把他变成一条鱼、一只鸟的时候,小绿狼还是决定做本来的自己。指导学生边看画面边与小绿狼感同身受,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正视自己,做回自己就会快乐。
由此可见,在品德课中开发利用绘本不仅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
四、扮演绘本角色,指导行为准则
绘本中的故事经常以童话的形式出现,其人物充满童趣,学生喜欢故事中的角色,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充分打开思维的大门,大胆对绘本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或创编。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愉悦的游戏过程中与同学分享、交流,并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行为融入并迁移到一定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换位思考和体验。
绘本故事是想象和创造的结果,在学生扮演角色前,往往需要对绘本中的角色进行充分的认识,揣摩角色的表情、动作、话语、心理,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如果我是他》一课时,就可以结合绘本《比尔最会安慰人》来教学。小熊比尔弄坏了小火车,爸爸耐心地安慰他。在爸爸的影响下,比尔也去帮助并安慰其他小动物:小狗、小兔子、青蛙、鸭子和黑山羊。比尔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当比尔安慰别人的时候,总是能够体谅别人的心情,这正是这堂课需要学生认识到的,所以当故事讲完后,我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小狗、小兔、小青蛙等动物的学生强烈感受到了当时的无助和伤心,而小熊比尔的扮演者则在一次次的安慰中认识到只有体谅别人的心情,那么安慰的话语才是有力量的。绘本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与处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
在扮演的基础上,还可以对绘本进行创造性地改变或续编。当《比尔最会安慰人》的故事表演完后,我们可以继续让学生想象,比尔还会遇到谁,谁又遇到什么伤心事了,比尔又是怎么安慰他的?进一步强化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见,在品德课堂上开发绘本素材,将绘本故事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比条框式的说教更有效果。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5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思想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用计数单位数数的方法,渗透“十进位值制”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体验数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基本的活泳验:让学生在数一数、拨一拨中积累用计数单位计数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生活取景,激趣导入
(课件播放文化小学课间操视频,截取2年级方队图)
师:估一估,文化小学二年级大约有多少学生?
生1:600个。生2:800个。生3:1000个。
……
师:文化小学二年级到底有多少学生呢?(生:需要数一数)看来生活中还有比100多的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数”。(板书课题)
评析:舒缓悠扬的音乐以及孩子们轻松优美的律动,很染了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画面吸引住了,身心愉悦地进入课堂。学生的兴趣来了,老师乘机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文化小学二年级有多少学生。学生们调动脑海中所了解的一切数积极地表达与交流,感受到数在生活中存在的现实意义,激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建立模型,培养数感
1.估一估,建立估数标准。
(课件出示100个小正方体)
师:猜一猜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
生1:60个。生2:100个。......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的?用几个来估?
生1:5个。生2:10个。生3:50个。
师追问:想一想,用几个来估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我认为用10个来估比较合适,因为我们一眼就能看出10个有多少。用5个估太少了,估这堆小正方体比较麻烦。用50个估太难了,因为我不能一眼数出50个,这样估起来比用10个估更难。
评析:估数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一个好的教学策略,低年级如何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呢?教师在学生估数后,及时给予方法引导,估数时,要建立合适的估数标准,估出的数才比较接近准确数。
2.数一数,建立“百”的模型。
师:怎样能较快数出小组中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并且让老师一眼看出有几个小正方体?(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数数。)
小组汇报:
师:请数得最快的小组汇报数数方法。说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生1:我们是每人数10个,然后排成一排,一共数出10排,有10个10,就是100个。(其他学生听后,纷纷模仿、整理小正方体。)
师:我们把这种好方法再温习一遍。
(课件播放把100个小正方体整理为10个一条的动画过程。)
师引导:孩子们,为了一眼看出有几个小正方体,我们把10个整理成一条。那么,现在有10条了,应该怎么办?
生:也应该像课本上那样,把它整理成1块,是1个百,也就是100个。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0、100的小正方体模型)
3.数一数,建立“千”的模型。
师:刚才我们10个10个地数出了100个小正方体 ,并把它整理成“条”成“块”。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100个小正方体,这种计数方法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把它放在杯子里,看看能装到杯子的什么地方?比比哪个组最先放好?
(学生纷纷将小正方体收在透明杯里)
师:孩子们,想不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收集每组的小正方体,放到透明桶里。一边收一边引导学生一百、一百地数。)
师:1000个小正方体有多少呢?(出示用透明小桶收集的1000个小正方体。)
师:如果我们没数,你能一眼看出有1000个小正方体吗?(学生纷纷摇头。)
师:想一想,怎样整理这些小正方体,让人一眼看出有1000个?
生:可以像整理10个、100个小正方体那样,把它10个10个地整理成一条,也可以100个,100个地整理成一块。
师:好主意!那我们一起跟着课件整理这些小正方体吧。
(课件播放把1000个小正方体整理成1个大正方体的过程。教师再出示1000的模型贴在黑板上,并补充课题:数1000以内的数。)
师:谁会用计数器表示1千呢?(学生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000。)
评析: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时,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学生100以内的数的认知经验,不难发现,100以内数的模型是用计数单位十和一来呈现的,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组成模型建立清晰,但对100的模型建构比较模糊。按教材编排,他们对100的认知仅仅停留在10个十是100,是一大捆的操作层面上。生活中的一捆、一堆可以用多个数来表示,那么怎样在学生这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准确、清晰地构建“百”“千”的模型呢?教师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数1000个小正方体的活动,让学生发现,用计数单位去数,就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有几个小正方体,这就是数数计数的本质。学生数数后,教师课件再次演示整理计数单位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再次亲历数数过程,形象直观地在脑中建构了“百”“千”的模型,有效培养了学生1000以内数的数感。
三、分解模型,凸显本质
1.分解模型,发现计数规律。
师:回想一下,计数器上有些什么数位?
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学生说,教师板书:个、十、百、千)
师:这些计数单位是怎么形成的?(课件播放,回顾计数过程)
生1: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个百,10个百是1个千。师:想一想,1000里面有几个百?1000里面有几个十?1000里面有几个一?(学生自由回答后,课件播放10个10个地数到1000的动画过程,让学生发现1000里面有10个百、100个十、1000个一)
2.引导总结,凸显数数本质。
师:数数时,可以怎样数?
生:数较小的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数像1000这样较大的数时,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数方法。)
师:数数时要注意什么?
生:满10个一,要整理成1个十;满10个十,要整理成1个百;满10个百,要整理成1个千。这样方便我们计数。
师:看来数数时,为了简洁方便,我们要学会用“满10进1”的方法计数。(板书“满10进1”)
评析:通过课件播放十个十个地数到1000,一百一百地数到1000,学生自然发现1000里面有10个百,1000里面有100个十,依据这种逻辑推导出1000里面有1000个一。教师利用课件分解千的模型,深挖出千与个、十、百的关系,发现计数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数数活动,发现“满10进1”的数数方法,数数时用计数单位计数的本质,让学生数数时有了思想方法与模型的支撑,为进一步形成数数技能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数形结合,深化数感
1.一个一个地数,从100数到120。
2.一个一个地数,从396往后数5个数。
3.一个一个地数,从940数到1000。
课件出示相应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数数。在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满10个一”整理成“1个十”,“满10个十”整理成“1个百”,“满10个百”整理成“1个千”。数完小正方体后,再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数数,在拐弯数时,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计数方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
4.十个十个地数,从940数到1000。
(教师引导学生将计数器内化成脑映像)
师:孩子们,我们能不能不用计数器数数,直接数呢?
(部分学生很茫然)
师:老师介绍大家一个好办法!把计数器像照相机一样照在脑子里,数的时候在脑子里拨珠,试一试吧!
(教师用手势在空中模拟拨珠,引导学生数数。)
5.从940数到1000,还可以怎样数?
师:从940数到1000,还可以怎样数呢?
生:五个五个地数。
生2:两个两个地数。
生3:三个三个地数。
......
(教师引导学生脱离计数器数数,学生通过数数发现简便的数数方法与规律)
师总结:不管几个几个地数,我们都要记住“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计数”。
师:在这么多的数数方法中,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数最快?
生1:十个十个地数最快。
生2:二十个二十个地数更快。
……
评析:“拐弯数”是学生数数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直观而深入地认识数,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形思数,以数思形,逐步抽象,深化学生数感。教学中,教师组织了5次数数活动,每个活动都先数实物(小正方体的个数),再用计数器表示小正方体个数,半抽象半直观地展示数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看着计数器数数。当学生借助计数器用满十进1的方法找到数数规律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脱离计数器,把数数过程内化成脑印象,抽象地数数。学生根据初步形成的脑印象分别采用两个两个地、五个五个地、十个十个地……多种方法数数。学生的思维亲历了形象半形象半抽象抽象地数数过程。在数数活动中,学生自主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建模解模,发现数数本质与方法,最终形成数数技能,解决了本课重难点,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1000以内数的数感。
五、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猜猜小强怎样数到1000粒豆子?
生1:我猜小强是一百一百地数,数了10个百,就是1000粒。
生2:我猜小强是一十一十地数,数了100个十就是1000粒。
生3:我猜小强是两个百两个百地数,数了5个两百就是1000粒。
生4:我猜小强是五百五百地数,数了2个五百就是1000。
生5:也可以五个五个地直接数出1000粒。
生6: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出1000粒。
……
师:你们想出这么多的数数方法,你们认为怎样数比较简便呢?
生1: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百比较简单。
生2: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出100,再数出10个100。
师:你们为什么不选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这类数数方法呢?
生:我觉得用一、十、百这些计数单位来数数要方便简单。
(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你说出了大家想表达但又不能准确表达的话。对!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个一百个地数,就是用一、十、百的计数单位数数的。用计数单位一、十、百数数的确比其他方法简便。
2.陆良新知图书城新买了一批图书,怎样数能较快数出图书一共有多少本?(课件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猜猜小强数1000的方法”的练习,不仅及时有效地复习巩固了数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运用数数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书店图书数量的统计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3.猜一猜,文化小学有多少学生?
(课件出示文化小学校会图)学生先估人数,并说出估数方法。课件出示文化小学人数信息:文化小学现有64个教学班,教职工176名,全校4676名学生,其中二年级683名学生。(学生发出惊讶声)
师:你认识这些数吗?这些数究竟有多大?看来生活中的确存在比1000更大的数,有待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评析:“让数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大量生活中数的信息的出示,由1000以内的数到10000以内的数,每一组数据的出现都让孩子们无比惊讶,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数在生活中存在的现实意义,生活中用这些数来表达交流的方便与简洁,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工具性学科,人们依赖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用数在生活中交流、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
六、回顾反思,延伸课堂
1.回顾反思。
师:孩子们,跟着老师探讨了数数,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当然,也可以说说你对数学学习的感悟!
2.实践作业。
数出一千个你喜欢的实物。例如:1千粒米,1千颗豆….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5
一、调研分析,优化组合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地了解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以下是我市(县级市)农村教学点调查情况表:
50岁以下教师有135人,占总数的66.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占80.4%;20-30岁的教师是近年来考聘的大学生;30-45岁的教师基本都是中师毕业,后经过自考、在职培训等方式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学点教师学历达标,“老、中、青”年龄比例比较适合。调查研究为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途径提供了依据。为此,市教育局集中了全市小学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51人,按个人专长、年龄大小、不同学科组合成19个培训导师小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如:地处偏远的教学点教师较少,就把相邻的2个教学点组合成1个培训小组,选派年轻、会开车的导师团队,以便培训工作的展开;年轻教师多的教学点则选派特级教师作为首席培训导师,希望唤起他们职业热情,或选派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他们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顶层设计,培训有方
根据我市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培训以“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为着眼点,创建“三校”交融、“导师引领”“自我学习”的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模式,聚合优质资源,推进农村教学点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走出去,开阔眼界。“三校融合”中的“三校”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学员任职学校。应该说,乡村教师不一定全都是专业上的弱势者,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处在中国教育的底层。有的乡村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从未跨出省门,有的甚至从未迈出过本市区域,一辈子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地耕耘,却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所限难有太多作为。他们是最急需高质量培训的群体。在“教学点全科教师培训”的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都要到高等师范院校进行高端培训。每到放寒、暑假,教学点老师们在进修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的带领下到闽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学习,聆听高等学府教授们精彩的讲座,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这对拓展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正常上课期间,他们则分批轮流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研训。这样高端的培训让教学点教师受益匪浅。某一偏远的教学点教师从杭州听课回来后写道:杭州“千课万人”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情四射的示范课、见解独特的报告、思维碰撞的互动点评,让我这个来自偏远山村的语文教师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精彩纷呈;原来当语文教师是这样的幸福。名师也是磨砺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2. 请进来,增强内功。每一个学期,市进修学校都会邀请各路专家到“家门口”进行全员培训,如信息技术培训、汉语言知识培训、论文撰写培训等等。福建省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全国模范教师陈文明老师先进事迹报告《执着追求,成就教育梦想》感动着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陈文明老师是乡村教师的典范。他1982年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的事迹告诉了乡村教师突围之道――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构筑自身的思想园地,坚守教育信念。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凡人、平凡事、身边人、身边事,点燃的是希望之灯,照亮的是人生之路。
3. 同进步,导师引领。教学点培训引用国外先进的“导师制”“指导小组制”,制定“导师责任制”实行培训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奠定基础。笔者和进修学校高级数学教研员黄老师与最偏远乡村的五位年轻教师结为师徒。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014年12月,天上飘着小雪,我们第一次下校培训,山路十八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我上了一节科学示范课后,听了罗老师、范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和一年级语文单元试卷讲评课。听他们的课,我和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由于长期在农村教学点(完小)教学,缺乏信息沟通、专业引领、合作研修,他们个人专业成长基本停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陈旧,教育素养逐步退化。
面对这五位年轻的教师,作为导师的我们该做什么?上示范课、听课、点评、研修是不可少的,但仅这样的常规培训是不够的。有什么方法能让地处偏远的山村教师、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起享受现代教育资源?我想起了2013年去支教的某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只有5位老师(其中英语教师还要走教),四个年级,共38位学生。这个教学点是我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运用示范点,老师们的授课与全国名师精彩的讲解完美结合。拿音乐课来说吧,老师在一节课里同时上两个年级游刃有余。当二年级学生听视频里的老师上课时,执教老师便去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当一年级学生欢快地跟着视频且歌且舞时,老师又到二年级组织教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引导孩子们分享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研讨会上,我把这个教学点教学情况向老师们做了介绍。这些好学的年轻人听了很感兴趣,很乐于去学习、去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看到了曙光。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能。我开始忙活起来,调查、搜索资料,写课题论证……向省科学规划办申请课题研究。可惜这个课题申请未通过立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教学点数字化资源”运用的实践研究。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导师组成员、教学点教师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15年5月,我们特邀示范教学点负责人冯老师前往该教学点一起做培训,不料出城不到10公里出现了极其惊险的一幕:刚学会开车的黄老师一个小小失误导致车子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右边的山崖,眼看车子就要冲出排水沟,坠入深谷。“小命难保”的念头刚一闪而过,我已被甩到右边的座位上。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车子竟然冲出排水沟折回到公路上,惊魂未定的我们赶紧下车,只见右边车门磨损得惨不忍睹。没想到,黄老师很淡定地说了一句:“没事,车还能跑。我们继续前行!”每次我想起这件惊心动魄的事,常会为自己,为我们的团队而感动: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人活着有时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精气神。
三、挖掘潜能,同伴互助
1. 创建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尚未开发的巨大课程资源。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参与、研究,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是难以成功的。为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珍视教师自身的资源。
冯老师给该教学点带来了不一样的培训,一次教学点与教学点的深度交流。他不仅倾情提供了1至4年级全部学科的教学资源,还就地用“数字化资源”上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示范课。直观的演示,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上完课后,冯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链接资源库、如何解压、如何寻找有用的材料……老师们在冯老师的指点下,逐一上台学习运用。
在这偏僻的山村,一群爱学习的年轻人,经过半年的摸索都能较熟练地使用“数字化资源”,如视频的切换、师生的互动、与视频同步学习、老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等等。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如语文课,如何让乡村学生按视频的标准有声有色朗读课文;数学课学生看一遍视频还不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补充视频的不足等等。老师们不仅能反思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法,改进教学方案。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6
创设学生喜欢的英语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新课标为基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编和说,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造性学习。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手、脑、口、眼并用,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布置网上作业,提高学生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的能力。
教材分析
Unit 7 The four seasons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牛津上海版)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四季,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学生已经学过了spring、summer、warm、hot,本单元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升华和拓展,学习内容是认读4个新单词autumn、winter、cool、cold,对形似单词cool和cold的辨认以及句型It is…的运用。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本课内容和朋友谈论四季。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对英语兴趣非常浓,英语基础较好。通过近两年的英语学习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能比较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活动。喜欢在玩玩、做做、说说、唱唱、演演中学习英语。学生非常喜欢四季,对本课的话题很感兴趣。因而,创设一个真实且有趣的情境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听、说、读四个核心单词autumn、winter、cool、cold;能掌握句型It is…。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It is…;能灵活运用新单词和句型来介绍四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学习四季感受每个季节独特的美。
教学环境和准备
自制PPT课件、单词卡片、课堂奖励用的贴纸、小组竞赛道具。
教学过程
1.儿歌激趣,引入四季
教师利用歌曲Season song引出本课新单词,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语课堂中来。同时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巩固旧知识,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2.设境导入,走进四季
师:今天的天气非常好,Kitty想邀请我们和她一起去动物园玩。
随后,教师呈现一张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句型What’s this?It’s a…/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What color are they?They’re…/Can you see the…?等进行表述。
教师先出示蜜蜂的图片,问学生蜜蜂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通过所学单词spring来呈现新句型It is…并让学生用所学句型I can…/I like…来谈论蜜蜂喜欢春天的原因,对本课新知识进行拓展。然后呈现一张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春天。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说一些句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呈现一张夏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在夏天我们能做什么?吃什么?
教师先出示猴子的图片,问问学生猴子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引出新单词autumn,跟读并模仿。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猴子喜欢秋天的原因,引出新单词cool,播放录音并让学生跟读,强调字母组合oo的发音。接着出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所学过的句型谈论秋天。
教师先出示图片,引出新单词winter。提问:“Winter is cool?”引出新单词cold,并引导学生区分形似单词cool和cold。播放录音,跟读并模仿。然后进行语音教学。接着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cool or cold,进一步巩固形似单词cold和cool。
教师让学生根据之前创设情境中动物和Kitty的对话,编一段Kitty和蛇之间的对话。这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四季
教师先呈现四个季节里主要节日的图片,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然后出示四季的图片和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别说一说这些小动物喜欢什么季节。这旨在对本课所创设情境的一个归纳和总结。接着播放课本视频,回归课本,让学生模仿并跟读。最后让学生两两一组,讨论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
4.拓展升华,聆听四季
教师播放四季的声音,让学生聆听大自然独特的声音并感受四季的美。学生跟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一首小诗。
教师出示两句Motto,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
5.作业设计
学生完成网上的作业,和爸爸妈妈或者朋友谈论最喜欢的季节,并跟读光盘第7单元的内容3遍。
教学反思
1.巧设情境,再构文本
本节课我创设了一个去动物园的情境,贴近生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Kitty和小动物们的对话来学习新单词和句型。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在情境中学习新知识,更喜欢角色扮演。在学生扮演Kitty和小动物操练句型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开口并大胆表达。本课课文中的句型只有一个It is…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用以前学过的句型I can see…/I can smell…/I can hear…/I like…/I like doing…等句型再构文本,既复习了旧句型,又操练了新句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习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授春天时直接给出句型,让学生先听,然后模仿跟读;在教授夏天时,不是直接给出句型,而是在句型中留出几个空,让学生填上所缺单词;在教授秋天时,让学生根据提示来编对话;在学习冬天时,只给出图片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句型发挥自己的想象,鼓励其创新对话内容,培养其创新精神,使教学阶梯式层层递进。
3.注重语音,渗透自然拼读教学
在教授新单词cold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单词的发音,而是先教学生old这个字母组合的发音。让学生根据自然拼读规律拼出自己没有学过的单词,从而正确地拼读出本课新单词cold。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单词,扩充学生的单词量。在形似单词cold和cool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Winter is cool?这一问题引出这一组形似单词,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cool or cold,这不仅突出了重点,也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了这一组形似单词。
4.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课境,从而优化英语课堂
教师通过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并使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情理交融,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完善了学生的语音和语调。教师投入地教,学生投入地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5.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我联系实际生活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有效拓展,让学生说一说在四个季节里分别有些什么节日。在操练本课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说一说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分别能做些什么。这样既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最后,出示两句格言,施以情感教学,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的作业多元化
作业的设置旨在课后的巩固与拓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除了让学生跟读课本视频、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和爸爸妈妈谈论最喜欢的季节外,还利用网络资源布置了网上作业,让学生跟读并模仿本课重点词汇,以及通过小游戏来巩固和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新单词。
点评
在新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很多的小学英语教师出现了使用上的误区:对新教育技术过于热衷,往往是“为用而用”。其实,新教育技术与学科的良性整合,必须是“该用才用”。
周倩如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从“为用而用”到“该用才用”的转变。她首先巧妙设置了一个去动物园的情境,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然后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Kitty和小动物们操练句型It is…接着温习以前学过的句型I can see…/I can smell…/I can hear…/I like…/I like doing…等句型再构文本,让学生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周老师还采用“词不离句、句不离境”的教学方式教学生学习本课的四个新单词“autumn、winter、cool、cold”。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对学生听、说、读、模仿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在教授新知识时,不是让学生模仿教师读,而是让其模仿录音并跟读,这样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良好的语音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