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1

关键词:河道治理 综合治理开发 经济发展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21世纪,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如何按照新的治水思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本世纪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与流域经济发展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全长1893km,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直辖市)。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开发、利用与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稳固的护岸工程和堤防工程体系,是沿江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良好而稳定的岸线和港区,是沿江城市和工矿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有了稳定而畅通的航道,才能更好地发挥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沿江地区通江达海、走向世界服务;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不仅是长江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更是沿江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系统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综合协调上下游、左右岸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数10a的不断努力,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重点险工段都得到了守护,崩岸险情基本得到治理,长江河道的总体河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河道治理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保障防洪安全、航运畅通以及促进沿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各局部河段看,有些河段的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仍有部分浅滩碍航;水环境污染加重;江砂开采和洲滩利用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和统一有效的管理,这些都对防洪安全、航运发展及河势稳定不利,迫切需要通过全面规划和系统治理,逐步加以解决。

2对河道治理的认识

2.1保障防洪安全是河道治理的首要目标

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但该地区地势较低,地面高程一般低于长江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需靠堤防保护。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所以长江防洪成为长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在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指出,长江中下游应采取“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治理方针,还提出包括整治河道在内的中下游防洪治理综合措施,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逐步兴建干、支流水库,做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可见,河道治理是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综合措施中的重要措施之一。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要根据防洪的要求和河道治理的特点,着重研究并提出以防洪保安为首要目标的河道治理方案,配合其他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干流逐步实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确定的防洪标准。

目前,通过1998年以后大规模的堤防建设,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得到全面加固,危及堤防安全的崩岸险段得到治理,长江中下游河道岸线相对稳定。但是对各局部河段来说,还存在一些防洪问题。如荆江大堤堤高势险,河岸迎流顶冲,防洪形势仍然险要;下荆江蜿蜒曲折,河床演变剧烈,泄洪不畅;城陵矶以下至长江口汊道众多,主流摆动、河床冲淤变化频繁,江岸在水流冲刷下,崩坍严重,使有些重要堤防频频出险,防洪形势严峻。三峡工程建成后,在调蓄上游洪水的同时,也将拦蓄大量泥沙,使下泄泥沙大为减少,中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长历时冲刷,使部分河段河势发生变化,导致出现新的险工险段,威胁堤防安全。

为了实现保障防洪安全这一目标,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河道治理工程,达到稳定岸线、减少对堤防安全的威胁的目的。同时要根据近年来新的水情、工情,研究不同水沙条件下泥沙输移变化规律,对河道泄洪能力的影响,以及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的措施,特别是要深入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造成的冲刷规律、河道新的演变趋势及需采取的对策。

2.2保护优良生态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长江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城市江段水域污染严重,大部分江段河岸生态环境效应较差。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河道治理要根据中下游河道水环境现状,制定各河段的环境保护目标和对策,以保持中下游干流河道能长期维系较好的水环境。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工程,防止了江岸的剧烈崩坍,保护了两岸的防洪安全,使河势逐渐趋向稳定,从总体看,对改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局部河段的整治,也存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的情况。因此,在方案研究与论证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工程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规划河道治理工程时,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要坚持河道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协调统一,使二者融为一体。河道治理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充分利用河道治理工程滨水的优势,建立水域与陆地的和谐过渡,为人民群众创造亲水的休闲空间。武汉市龙王庙险段的整治,通过结合环境治理,已使其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旅游品牌。武汉河段汉口边滩整治结合环境治理将汉口边滩打造成具有滨水特色的绿色亲水空间也是河道工程结合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制定河道治理工程方案时,也要统筹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工程性护岸的做法,限制对山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抛石护岸方案。要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大胆采用、大力推广新的生态环保型护岸方案,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技术含量。

2.3综合治理开发是河道治理的关键

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是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为沿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河道治理除了要满足保障防洪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外,还要服务于航运、城乡供水、岸线开发、洲滩利用等。中下游河道治理只有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中心,贯彻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全面规划,分析各地区、各部门对河道治理的要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做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沿江各地区、各部门对河道的开发治理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有时也有相互矛盾的时候,这就需要从综合治理的高度去研究解决。以长江的崩岸整治和河势控制为例,长江江岸崩坍、河势不稳定,严重威胁两岸堤防的安全,有时也影响港口码头和航道的正常运行,防洪和航运对河势控制的要求是迫切的。但从防洪的角度和航运的角度对河道治理的要求又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兼顾各方利益综合治理。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洲滩岸线和江砂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岸线利用、洲滩开发、江砂开采等,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长江的防洪、航运、河势及沿江水环境等,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论证,不进行全面的规划,会对防洪、航运和河势等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这些问题要遵循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各地区的发展要求,又要处理好与防洪、航运、生态环境的关系,确保防洪、服从航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避免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发生。

2.4稳定河势河床是河道治理的基本要求

良好而稳定的河势是利用长江进行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沿江经济越发达,对长江河势稳定的要求就越高。没有一个稳定的河势,就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布局,给防洪、航运和沿江经

济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就会影响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在充分掌握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遵循河道学原理和客观存在的河流自然规律,稳定河势、改善河势,使长江河道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适应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要求的优良河道。

稳定河势河床要制定近、远期目标,分期进行。近期力争使重点河段现有河势得到控制、岸线基本稳定;远期使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河势都得到改善和控制。在规划河势控制方案时,要坚持有利于长江防洪、满足航运要求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上、下游河势间的关系,上游河段的治理不要恶化下游河段的河势,要尽可能为下游河段的治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改善河势、稳定河床必须遵循因势利导这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因势”就是遵循河流演变的发展规律和总的趋势,按照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办事,不逆势而为。而“利导”就是充分认识人为的作用,要通过引导、治理,使河势朝着有利的方向和目标发展。所以因势利导体现的是遵循河流自然规律去进行河道治理的思想。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的规划和实践证明,长江河道遵循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演变发展,但可以通过人工治理来改善其河势,关键的是利用河流演变中的有利因素,进行人工干预,达到稳定和控制河势的目的。

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的治理是稳定河势的重要一环,在进行治理时,要充分体现因势利导的原则。是采取工程措施控制分流比,维持稳定的分汊河型,还是通过堵支并流,整治为单一型河道,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依据不同河段的不同特点,在深入研究河势演变规律和主支汊分流分沙比的基础上,根据沿江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整治方案。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到的稳定河势河床,是要控制和保持有利河势,引导河势向有利方向发展,而不能一提稳定河势就不敢改变现状,连不利的河势也控制和稳定起来,这一点在河道治理实践中非常重要。 3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善河道治理规划

1998年6月水利部审查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是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指导下完成的第一部专业规划。这部规划对长江中下游的河道治理,特别是对1998年以后规模巨大的长江防洪工程建设,以及沿江的岸线开发利用、江砂开采与洲滩利用的控制等河道管理工作,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发挥了巨大的效益。目前规划报告提出的河势控制应急工程方案绝大部分已经实施,中下游干流重点河段特别是城市河段的崩岸治理和河势控制工程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中下游干流的崩岸险段基本得到整治,岸线崩退变化的趋势得到抑制,基本实现了初步控制河势以适应沿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标,也为全面、系统地进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贯彻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所提出的规划思想、规划原则是正确的,规划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但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进行长江河道治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对长江河道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认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首先是对长江河道客观规律的认识和以往治理实践的总结,然后才是对今后河道治理工作的规划指导。近年来国家对长江防洪治理的投入加大,在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和河道崩岸治理的过程中,长江河道的基本资料得到极大的丰富。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河道治理实践的不断进行,我们也在不断地了解长江,逐步深化对长江河道的认识,这些都为开展新一轮河道治理规划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在不断搜集和补充基本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新的河势演变情况,总结以往河道治理规划工作经验,补充完善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能更好地指导河道治理工作的实践。

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的指导下,按照新的治水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新一轮河道治理规划的修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更紧密地与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求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与之相适应。所以研究选择河道治理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沿江社会经济布局现状和发展的要求。在按照河床演变机理进行分汊河道的治理时,也要结合两岸的经济发展来研究。

(2)要更紧密地与长江干流沿岸的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河道治理要以新的、环境水利的观念,与环境治理相协调,把生态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重视治理工程的生态效应、环境影响和景观要求,注重人水和谐相处,注重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对于城市江段,结合环境景观进行河道整治,将沿江两岸建设成绿色亲水空间;对于其它江段,河道治理也应尽量维系水生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大力推广生态环保型河道治理技术方案。

(3)要更紧密地与长江沿江地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洲滩岸线资源丰富,是沿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不允许无节制地与水争地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开发利用。对于岸线,要做到调整和改造已有岸线和水域,提高其使用价值;有计划地开发新岸线;还要保护一批维系生态环境的岸线。对于洲滩,要兼顾控制河势、防洪和保护湿地的要求控制利用,不能盲目围垦,擅自提高防洪标准。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2

Abstract: river regulation work,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matter to rural and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matter to economy construction smoothly. City river training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after years of effort, whether it is from the river structure or function have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ystem improvement, water environ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hannel management.

关键词: 河道治理 现状 措施

Key words: river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measures

一、河道的功能简介及现状分析

1河道的功能

(1)防洪排涝

我国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环流季风带,很多地方汛期降水量大,汛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汛期主要集中在7—8 月份,容易形成夏涝,导致江河的汛期洪水,因此,河道能在汛期内发挥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功能是行洪排涝。

(2)航运

河道的航运功能在陆地运输条件改善以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南方,河流众多,为当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3)调节局部气候

河流中的水蒸发吸热,能小幅度降低附近温度,蒸发的水蒸气可以增加邻近区域的空气湿度,提供舒适宜人的空间,也是多种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4)农业灌溉,生活供水

河道中的蓄水、滞水,可以对农田进行灌溉,有效缓解旱情。同时,能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因此,要保障水资源持续供应就必须保护好河流的水资源环境。

(5)景观功能

码头、护岸、水流、水闸、丁坝、高河滩等都是河流景观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河流景观有益于居民的生活。人们可以更好的休息,观赏景物,散步和进行集会轻微的球类运动。

2、河道现状及分析

河道淤积严重是防洪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另外,流域表面和河道面变硬导致水流下泄速度加快,河道的保水、滞水能力降低。对地下水过量开采,使得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交换变为与自然相反的方向,导致河道流量较自然状态下减少,部分河段断流。人为设障也会致使防洪能力下降,河流经的主行洪区内栽植速生林,造成水流速变慢,延长了堤防浸泡的时间,降低了河道的防洪能力。

目前,我国河流普遍受到污染,污染程度还在加剧。水污染不仅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还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约束了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河道,尤其是城市河道的富营养情况非常严重,这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人口多,环境负荷大直接相关。而我国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还不够,只注重经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导致生物多样性条件被破坏,天然食物链脱节,许多河流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致使河流生态环境恶化,对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为了扩大土地面积或获得方便的施工和交通运输条件, 很多河道被填埋板覆盖,河道变窄甚至完全消失。

二、河道治理中的问题

1 对河道认识和整治投入不足

其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技术力量弱,缺乏对河段进行长期的、科学系统的研究。另外,没有科学的规划整治工程,工程建设不配套,没有完善一套完备的防洪体系。尤其是研究资料少,研究手段落后,对河道特性与河床演变的规律认识不清,缺乏可直接借鉴利用的经验和方法。

2 没有明确治理思想

对河道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指导思想与系统的整治方案,不能均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达不到综合整治,综合利用的目标。整治的工程只是为了应急抢险,造成背着石头追河的被动局面。无法考虑左右岸、上下游的关系,进行统一治理。

3、工程设计不科学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也没有形成合理的工程格局,没有控制河势流路,河道处于自然状态。另外,整治工程布点少,控导主流的能力差,工程不配套,无法改善河势,使得河道处于自然状态,水流散乱,主槽游荡不定,防洪压力大。另外,河岸塌岸严重,对工农业取水和当地群众的生活影响极大。同时,岸堤出险机率增大,抢险费用大,却效果不明显,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4、防洪安全隐患多

没有有效的控制工程,主流摆动频繁,堤防受冲塌垮严重,防洪大堤、村庄及水利工程、 交通、通讯线路等设施受到严重威胁,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三、河道治理有效的控制措施

1 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以往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性的传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要求,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城市建设中还需制定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为近、远期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2河道水质治理

(1)人工湿地治理。修建一些人工湿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为微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提供条件,以充分发挥湿地中的土壤和生物对污染物与水体的净化作用, 实现对污染水体的净化。

(2)土地治理。该技术是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植物系统的吸附和过滤,对水体进行净化,该法一般用于污水处理。一些岸边的挺水植物生命力极强,能很好的与土壤融为一体,过滤和吸收能力强,对污染物,悬浮物的吸附能力强。比如芦苇对于磷的去除效果很好,其去除率可达 65%。另外,河道边要多建设一些自然的,生态型的护岸或者利用透水材料建成的岸边,并保留适当临水的滩地,为岸边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生长和繁殖的场所,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水生态治理。利用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将有机污染物层层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增加水中植物的多样性,这样能为水中生物提供良好的繁殖和生长条件,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水质净化作用。水生植物,才保持和创造了洁净的水质及一派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对水葫芦等水中飘浮植物和蓝藻等浮游藻类也要正确对待,扬其所长,避其之短。人为控制水葫芦等水中飘浮植物,充分发挥降解污染物、吸收重金属和点缀环境的长处。同时,要充分发挥水生动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3、实施清淤

河底淤泥污染也是水污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河道淤积不仅减小了河网的调蓄容量, 影响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发挥, 而且还减小了灌溉供水量, 降低了河网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污染附着于水体,对水体造成危害,因此清淤是增加河道行洪断面和调蓄水量与清除河床污染沉积物的有效措施。

4、做好丁坝防冲措施

丁坝在河道整治效果明显, 它能束窄河床、调整水流、保护河岸。丁坝一般由坝头、 坝身和坝根分组成,在平面上呈丁字形,故谓之丁坝。丁坝一般可分为淹没式和非淹没式两种。 淹没式丁坝经常处于水下,主要用于航道枯水整治; 非淹没式丁坝的坝顶高程有的稍低于堤顶,难以被洪水淹没。丁坝能束窄坝前水流,使流场发生变化,将水流分成主流区、上回流区和下回流区三个区。其中,回流区与主流区的交界面不稳定,形成泡漩等复杂流态。丁坝使水流单宽流量增大,形成冲刷坑,冲刷坑在发展过程中,常造成根石流失及坝头坍塌破坏,因此在设计丁坝时,正确估计冲刷坑的最大可能冲刷深度

5、加大生态护岸技术的推广应用

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在近几年东丽区开展的清水河道建设中,在以后的河道治理工程中,还需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不同功能定位的河道研究相关生态护岸技术,推广应用各种生态护岸新技术,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恢复和保持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景观,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亲水性,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

6、截污治污,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

在河道水环境治理中坚持以治污为本、截污为先、按水系分片整治的原则, 注重水的“安全、资源、环境”相协调,根据规划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强截污治污,局部地区实现雨污分流,对于城镇村集居地要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通过污水集中统一排放、雨污分流等措施的实现,可大大改善河网水质状况,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

7、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调度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核心是截污治污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在当前污染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道水污染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调度水资源,缓解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一是在已沟通水系中加大引水调水力度,增加水量,加大水体的稀释能力,提高水体置换速度,加快污染物外排;二是充分利用已建泵闸工程,增加河道水动力,加快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8、加强长效管理,巩固提高河道水环境治理成果

长效管理工作是做好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保障,河道整治与管理并举才能达到综合整治成效和水环境保护的目的。要真正实现“蓝天碧水”的水生态环境,还需强化河道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加大排污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水务、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巩固和提高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工作成果。

9、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水环境保护意识

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充分认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同时要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取得各部门和老百姓的理解、关心、支持和配合共同维护水环境安全,打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五、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河道的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结构破坏程度逐步加重,河水经常冲塌堤防, 形成险情,河道整治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加大投入,进一步研究河道的治理,切实解决河道的一系列问题,努力创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丰华丽.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河海大学, 2002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河道; 护岸结构 ;生态; 安全; 景观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都比较注重河道自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等,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而且硬质驳坎较多。这些驳岸在约束水的行为、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在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还有诸多缺陷。所以本文将首先分析传统河道护岸型式存在的问题,再从护岸设计的原则着手探讨在不同环境下用于河道护岸的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传统河道护岸结构型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河道护岸主要有浆砌块石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砼护坡、预制砼块护坡等型式。传统型式河道护岸工程造价相对较高,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护坡和护岸结构用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隔绝了生物和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使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很难生存下去,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致使河道天然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加上城市河网排涝功能要求四处建闸,使得城市河道的水动力极差,水流不顺,水体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换,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有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还采用了全断面护砌的结构,其后果就更加严重,趋向就更加恶劣。

2.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中修筑人工材料防汛墙不仅代价昂贵,而且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样做的结果是对天然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继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远离了生活在其附近的现代人,人们也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绝佳场所,城市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3.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现代都市的河道断面整齐划一、走向笔直,虽然有整洁美,也富有现代都市的气息,但是它违背了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需要,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市容市貌。二.河道护岸设计原则

1、河道整治应遵循“截、疏、引、绿”的原则,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环境治理为主导,保护和逐步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实现“蓝天、碧水、绿色、清净”的环境目标。

2、驳岸断面应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并应符合规划控制的河道宽度。

3、驳岸断面的设计在满足功能、景观的要求前提下,尽量减少拆迁工程量,少占良田节约工程造价。

4、驳岸结构安全可靠、结构合理、便于施工。

5、河道高程设计应满足周边地块雨水管道的接入,岸边式排出口淹没在常水位以下,以改善河道景观。

三.护岸结构型式的设计

河道护岸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河道规划宽度、周边环境、景观要求及用地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1.方案一(斜坡护岸+自然缓坡绿化带):

斜坡护岸克顶淹没于常水位以下,其两岸斜坡景观布置强调以自然为主,采用景观绿化直接入水衔接,局部以堆石点缀,岸线即同水线,线型柔和自然,岸上植物与水面交融过渡,宛若天然。同时驳坎高度较低,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工程量小,造价经济。自然缓坡绿化带配置植物,高水位以下适当选择耐水性佳的物种,以防水土流失。该方案侵占水体较多,适合于两岸场地开阔的河段,尤适合两岸现状为大片林带,农田庄稼等的乡村。

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水上自然缓坡绿化带的护坡效果较差,不适宜行洪流速超过3m/s的坡面和防洪重点地段。故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三维植被网护坡或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三维植被网护坡以前多用于山坡及高速公路路坡的保护,现在也开始用于河道岸坡的防护。主要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比单纯植物护坡稍好。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是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既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又可在坡上种植花草,美好环境,使硬化和绿化完美结合。

同时,水下斜坡护岸的型式可根据当地实际地质情况

,采用浆砌块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或水下密排松木桩。

下图图一为水下浆砌块石护坡+自然缓坡护岸的护岸型式示意。

图一

2.方案二(直立式护岸+自然缓坡绿化带):

直立式护岸克顶低于常水位,岸上临水区域布置游步道,小品铺地,休憩运动场所等,再采用斜坡或台阶形式接至地块标高,该方案岸线距水面较近,亲水性较好,保证人与自然绿化,水体的多层次接触,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活动场所。该方案尤其适合于河道水深较大、地质较差、两岸居民经常出入活动的河段(如居住区等)。

下图图二为直立式护岸+自然缓坡绿化带的护岸型式示意。

图二

3.方案三(直立式护岸):

对于岸边建筑距岸较近,岸边场地有限,用地紧张的场所,人们的活动可能造成岸坡的不稳定,可采用直立式驳坎。直立式驳坎克顶标高与地块标高一致。该断面驳坎形式简洁,驳坎两侧绿化与地块标高一致,岸边空间利用性较好。但该断面驳坎工程量大,造价较高,亲水性较差,景观效果不佳。为改善景观效果,两岸可选择种植垂挑植物,对驳坎进行垂直绿化处理,垂挑出的枝叶掩盖常水位以上的驳坎部分,引绿入水。减少立面距水面较高的生硬感。

为了解决直立式驳坎所带来的亲水性、生态性差的缺点,也可采用石笼网箱挡土墙。石笼网箱挡土墙是由0.5~1.0m的钢丝格网网箱叠砌而成的挡土墙结构,可实现植被绿化、生态环境保护。操作简单,受气候干扰小,且适宜于机械化操作,既可保证施工质量又可加快工程进度。但由于石笼网箱挡土墙的构件是在网箱内部填充大小比例相当的石块,这样就有一定的孔隙率,所以其在粉砂土质的应用需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止流砂的措施。

下图图三为直立式护岸的护岸型式示意。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对于水利治理片面强调防洪安全的发展思路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河道护岸工程作为水利治理中的一个部分,人们对其要求也再不仅仅是水土保持方面的功能,更多的在于生态性以及景观方面的新功能。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事实,通过目前我国河道护岸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并适应性地提出几种用于河道护岸结构的方案。

参考文献

于长海;苏彧;崔颖;;论现代河道护坡形式的发展[j];工程与建设;2007年05期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水库;生态环境;环境整治;河流形态;水质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17-02

修建水库作为抗洪防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民基础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时间、空间显著的不均匀性,水库的建设开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近年来,我国水电开发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科学的水库建设潜在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露出来,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积、生态恶化、物种减少等。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水库对生态的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通过分析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更好地协调处理好水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健康水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修建水库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来维护的,否则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内用水”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对稳定。水库拦蓄影响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满足河槽相对稳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坝库下泄的河水剥蚀下游河床与河岸,使靠近坝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异常的淤积物聚集等会造成下游河道萎缩,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时大坝蓄水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使河道流量的流动模式发生变化。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水面线由天然的连续状态变成为阶梯状,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剧,使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温结构及水流边界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

水库拦断江河后,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水文变化主要表现在河流流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水位变化等。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江河大不相同,这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汛期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在汛末蓄水,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与天然情况相比,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减少了丰水期流量,尤其对洪峰流量有明显的削减作用,提高了下游防洪标准。同时,还可以提高下游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的用水保证率,增加水电站的保证出力。由于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等。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扩大了水库浸没范围,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同时,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区失去自流条件,从而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对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三)水库建设对水质的影响

拦河筑坝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特性,河流因建坝而经历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原有水质状况,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1.盐度的变化。大坝拦水以后会形成面积广阔的水库,与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晒于太阳下的水面面积。在干旱地区炎热气候条件下,库水的大量蒸发会导致水体盐度的上升。此外,坝址上游土地盐渍化会影响地下水的盐度,通过地下水与河流的水力交换,又会影响河流水体的盐度。

2.温度的变化。通常,从水库深处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温低,冬天比河水水温高;而从水库顶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温高。

3.藻类的变化。大坝在截留沉积物的同时也截留了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使得水库水体更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在气温较高时,藻类可能会在营养丰富的水库中过度繁殖,使水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二、解决当前水库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树立水库环境整治典范

中国大陆水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往往十分庞大,如太湖和滇池的治理已经投入数十亿元,但效果并不显著。日本琵琶湖的治理从1972年到1992年间,总投入高达152,485,000万日元;巴西圣保罗附近铁特河的环境恢复,10年间花费了40亿美元。由于水库水资源和水环境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现阶段从流域整体出发,同时将水库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树立若干区域性水库环境整治的典范,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库环境整治的模式,带动整个水库环境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二)重视科学研究,探索水库环境的技术难题

中国水库众多、分布广泛,水库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等特点,也存在不同于湖泊的自然属性,并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现阶段,要加强对水库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开展对不同类型水库环境的综合研究,对水库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协同驱动下的变化过程和机制、水库污染物类型和来源、环境沉积学和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面对日益增加的环境治理的需要,要加强水库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研究,建立系统科学的水库环境整治技术方案,强化方案的效益-成本分析,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治理效果。

(三)加强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建设

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和水库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依赖于实施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水库环境的根本改善。水库管理部门应负责建立协调水库流域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发现水库环境隐患和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地改善水库环境。

(四)实施水库环境宣传和科技服务战略

中国水库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或远离城镇,公众环境意识薄弱,因而加强水库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其主要。地方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要让水库流域居民认识水库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参与维护水库环境的行动,认真履行水库环境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要负责对水库及周边经济活动给予必要的科技支撑,让渔民了解正确的止富营养化的技术方法,科学地进行水产养殖;让农民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鉴于多数水库存在渔业养殖的事实,加强对养殖户的科学技术服务,科学地减少饵料投入,也可以减少水库营养盐的输入,有利于水库水环境改善。

三、结语

水库在发挥调蓄区域水资源、降低洪涝灾害、获得清洁能源等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河流系统水文情势、形态、地貌、水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把生态与民生理念纳入到法制规范中去,同时研究建立一套生态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项目评价体系中。对未来水库建设,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又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盈孟,周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

[2]周建平,彭程,陈观福.中国水电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

[3]徐泽平.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

[4]赵慧君,张乐.关注大坝对流域环境的影响[J].山西水利科技,2002,(1).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5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推进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0**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宁波市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扎实推进了生态市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全面统筹部署,生态市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面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加快生态市创建的决定”(慈党〔20**〕17号),明确了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加快生态市创建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各项任务和保障机制,对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动人居环境从基本舒适型向宜居宜业型跨越,进行了全面统筹部署。二是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职责任务的分解落实,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综合决策、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属地管理、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积极性。在“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中,将“目标任务”通过报纸等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环保、建设等部门负责人走进电视直播室,在村级(社区)中倡导建立民间环保组织达193个,约占全市行政村(社区)的59%,进一步强化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群众基础。四是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出台了《20**年“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奖励补助办法》,预算安排环境保护经费3323.8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1.88%,预计20**年环保投资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到2.34%,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此外,还安排15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补助,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创建补助,有力推动了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落实。五是环境经济手段进一步强化,启动了“绿色信贷”制度,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做到企业不环保银行不放贷,充分发挥了金融杠杆对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在实践绿色信贷中谋求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稳步推进以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市域污水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北部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工程已完成主体设备安装并开始进水调试,东部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3%,预计09年3月可进水调试。东西部地区集污干管工程和泵站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乡镇管网C6包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乡镇管网C7、C8包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25%,东部、北部污水处理厂湿地已进入招标前期程序。二是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编制了《慈溪市河道水体流动规划》,两大境外引水工程已实现水环境整治的阶段性目标,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已基本完工,姚江引水配套工程已提前建成并通过试运行。有序推进东部三塘横江、潮塘横江二期及四灶浦拓疏工程等骨干河网建设,完成了新二江、周家路江疏浚工程和周家路江至长岭江贯通工程的建设。三是新一轮城河治理进入实质性整冶阶段。市政府对城河治理作出了系列决策,制定了《慈溪市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计划投入1亿元,力争用3年时间,大规模疏浚浒山城区30km2内约35公里的河道(其中Ⅰ、Ⅱ类河道24条,Ⅲ类河道49条),切实改善城河水系流动状况,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力争使城河水质基本达到五类水标准,局部达到四类水标准。20**年已实质性地启动了五大工程:在城区引水环通工程上,完成了《下姚江引水冲释城河引水调度》课题的调研,并对城河河网水系引水配置环通工程方案作了进一步优化。在河道疏浚工程上,引入了河道水下绞吸清淤技术,开展了周家路江北段,华陀殿江、三灶江等河道的疏浚,完成了宗汉街道的西六灶江等三条Ш类河道的疏浚,白沙路街道的Ⅱ、Ш类河道疏浚工作正有序推进。在城区污水管网铺设上,新城大道等11条污水管线铺设工程正有序推进,教场山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扩建工程已全面建设,建成后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有望达到75%以上。在污染源整治上,完成了《浒山江、虞波江上游(横河轴承工业区块)区域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课题调研,组织实施了小印花行业、横河轴承油污染、漾山路江污染源、城区“五小”行业,原经济开发区二、三产业等“六大”整治项目。在河道两岸违章整治上,对虞波江-六灶江、华陀殿江-三灶江河道两岸开展了违章建筑拆除,共完成拆违109户,面积15490平方米。四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全面展开。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处于安装调试阶段,该项目既是环保工程,也是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项目,可实现我市生活垃圾减量化90%左右,热能转化率达84%,每年可节约1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00吨。东、中、西三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已全面实施,其中东、中部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及管线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西部垃圾场已铺设管线6200米,余下的457米待周西公路验收后开始施工。

(三)落实综合措施,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的一批重点项目得到全面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75%,化学需氧量净削减219.89吨、比上年削减4.29%,二氧化硫净削减394吨、比上年削减5.86%(最终数据以减排办核定为准),分别实现了节能减排年度目标。

在节能降耗上:一是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出台了《慈溪市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暂行办法》、《慈溪市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和《慈溪市单位GDP能耗监测指标体系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环境准入等审查制度,出台了《慈溪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010年)》等制度。三是办好“慈溪节能服务网”,竭力为耗能企业和节能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四是市财政安排节能降耗资金1500万元,以项目投资补助和费用资助的方式,用于节能、节电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生产),积极推广节能降耗项目及清洁生产审核,促进我市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污染减排上:大力推进“结构减排”。组织化纤、漂印染、造纸、电镀行业共4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已有25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发展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建成了慈溪杭州湾沿海49.5MW风电场,33台风力发电机现已并网试发电,预计可满足我市近四分之一居民的生活用电。大力推进“工程减排”。对全市25家4吨以上燃煤锅炉下达脱硫治理,要求脱硫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15家化纤企业已完成锅炉脱硫治理,废水中水回用率提高到80%以上。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金轮热电有限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外脱硫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大力推进“监管减排”。积极把“电子警察”引入环保执法监管之中,已对35家重点排污企业安装了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省市联网,有效“管住”了主要工业污染源的排污行为。大力推进“源头减排”。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环保准入门槛,把好新上项目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环保审批前置制度,坚决从源头堵住污染,今年以来已否决重污染或选址不合理的项目110件。

(四)加大执法力度,污染整治成效明显。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无证无照专项治理工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市环保局共检查企业3100余家次,作出行政处罚233件,罚款567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57件,受法院委托对204家未履行环保处罚决定的单位实行强制执行,6名当事人被司法拘留,切实维护了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重污染行业整治实现了跨越式突破。杭州湾漂印染基地和电镀园区已建成投入运行,分散于全市各地的36家漂印染企业进入漂印染基地,实现了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13家集中整治的电镀企业已整合成5家,并全部完成搬迁,做到废水分质汇集、集中处理。宗汉、新浦铜熔炼污染整治任务已于20**年9月通过宁波市污染整治办的“摘帽”验收。开展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启动了横河镇相士地区域轴承企业的油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广以水代油等技术开展油污染治理,基本完成全市51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轴承企业的油污染专项整治。分批对全市小印花加工业进行有序取缔,共取缔小印花39家。继续加大对废塑料行业的规范与打击力度,全市42家废塑料加工企业(户)被责令限期整改,14家污染严重的加工户被立案查处。全市五个重点镇(街道)的废塑料加工户己从3264户减少到2047户,减少了37.3%,案件由2007年的247件同比下降到152件,下降了38.5%。已编制完成《慈溪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环境整治方案》,目前,桥头镇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已启动实施,完成了原废塑料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整治任务。饮用水源地上游污染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开展了饮用水源上游5个村、5个单位的生活污水治理,实施了12个村不同模式进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试点项目。观海卫开展了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搬迁试点,匡堰镇、桥头镇已全面取缔上滩头片区内的餐饮业,基本完成了梅湖水库清淤工程,并启动了梅湖水库上游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加强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整治。完成了5家镇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医疗废水整治工作,全市746家医疗单位均与宁波市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签订了定点回收合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通过全市千余名污染源普查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市1.7万余家污染源普查任务。环境调处能力全面提升。针对环境案件连年高发的严峻态势,市环保局努力改进和加强环境工作,积极畅通渠道、规范工作行为、创新调处方法,倡导环境查处“四不准”工作标准,坚持局领导接访交流制、包案制,全年共受理调处群众环境1983件,调处率达100%。

(五)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市政府出台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与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共同努力,共关闭、搬迁禁养区内52家畜禽养殖场,完成限养区和非禁养区内15个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同时完成新建畜牧小区5个,建成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污染治理示范场。继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启动农户标准三格式化粪池建设和污水规范收集改造工程,下达了投资概算达4000多万元的五大类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项目。全市已建成农村公厕粪便集中处理中心10座、在建8座、总处理能力达到415吨/日。城区日处理150吨的粪便处理中心已投入使用并覆盖各街道,为实现全市公厕粪便零排放创造了条件。扎实推进联镇带村建设新农村,5个村创建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在沿山线、中横线成片连线推进环境整治村35个,在附海镇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示范区域。至20**年底,我市环境整治村累计达200个、宁波“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村累计达211个。

(六)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基层生态创建不断深入。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为载体,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以新闻媒体宣传为主阵地,围绕污染减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和“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等工作,发挥媒体宣传引导作用。继续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和系列环保主题活动。以基层绿色生态创建为载体,大力倡导生态文明,4个镇申报创建省级生态镇、有3个镇、56个村申报创建宁波市级生态镇、村,配合上级部门对32家创建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和8所学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进行了现场考核验收,全市有10个村编制了国家级生态村创建规划。杭州湾大酒店荣获国家级绿色饭店。

2009年,我市对照“二创一试点”(创建省级生态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城市试点)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了全市的生态建设工作。一是制订出台了2009年度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对各地、各部门下发了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书。三是对全市各镇(街道)生态建设重点实事项目进行了公示(4月17日慈溪日报专版)。四是拟定了生态建设考核办法和各地个性化考核。五是对全市各地生态建设工作开展进行了第一轮督查对接。从督查对接的情况看,各地对今年生态建设工作比较重视,特别是对重点实事项目公示更为关注。各地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普遍对生态任务书进行了上下几轮的意见征求,镇级各线开展了一定范围的调查摸底,极大部分镇(街道)已做好了生态任务的分解,对有异议的内容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意见;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有二个镇的书记、六个镇(街道)的镇长(主任)、七个镇(街道)的副书记亲自带队负责对接,匡堰的书记、桥头、横河的镇长对生态建设项目都有细致准确的了解。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严重,我市生态环境还很脆弱,生态市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环境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真正遏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没有转变”和两个“有待加强”。一是思想认识还没有根本转变。有的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观念仍较薄弱,还没有把生态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性转变。产业“低、小、散”状况还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比重不小,污染源点多面广,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还存在大量消耗资源、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现象。三是区域性污染整治有待加强。不可否认一些区域的污染还比较严重,废弃矿山生态治理进展较缓,治理率低,废塑料回收加工污染、鞋业边角废料焚烧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市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四是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有待加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现象比较普遍,水环境质量潜在的危害较为突出。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普遍,公厕“二次”污染严重,建筑垃圾随处倾倒现象突出。畜禽养殖区关闭和污染整治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对当前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肯定我们近年来所做的大量工作、取得的进步,也要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环境承载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问题不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只是一句空话;在环境问题上的任何失误,将对经济社会造成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慈溪要在第三次跨越中实现率先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争先竞位,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面对人口基数大、要素资源缺、环境承载力弱这样一个基本市情,如果再不注重保护环境、不注重资源节约,那无疑是自断后路,也就不可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环保就是抓民生、抓环保就是抓稳定的观念,坚持环保为社会讲话、环保为大众讲话,狠下决心,强化措施,不断把生态市建设推向深入。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按照省、宁波生态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我市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省级生态市、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指标”于2009年年底基本达标,2010年底通过省级考核验收;省级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城市工作今年选择4个镇、10个村开展试点并有突破性进展,2010年完成试点任务的50%,2011年全面完成试点工作;省(宁波市)生态市建设考核名列优秀,2010年上半年完成宁波市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治理并“摘帽”;“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和庭院整治得到巩固提升,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态系列创建等方面取得突破,其中今年完成4个以上省级生态镇创建,达到80%的硬指标。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远近结合、突出近期的原则,明确重点,分段推进。今年,着重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加强城区河道污染源治理工作。要全面完成城区小印花、横河小轴承油污染和城区五条主要道路(新江路、三北大街、北二环、南二环、国道)两侧五个行业的整治任务。小印花取缔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对于逾期未拆除的,有关部门要联合进行强制取缔;横河小轴承油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要在年内完成并投入使用;要督促城区五条道路五个行业的经营户限期完成污水接管等治理任务,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经营户要依法进行处理。要通过城区河道污染源整治,进一步减少影响城河水质的污染源,改善城河水环境质量。

(二)着力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今年市里把饮用水源保护区源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列入了重点实事工程,没有回旋余地,各有关单位要在明确综合整治实施项目、整治标准、完成期限、责任单位及配合单位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凤浦湖、灵湖、里杜湖、上林湖4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生活污水等的污染源治理。

(三)着力加强铝浇铸行业整治。要全面完成周巷、长河铝浇铸整治,取缔一批村庄内离居民住宅近、有投诉及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户,规范一批把焦炭燃料改成柴油或电的加工户,切实改善周边大气环境质量。

(四)着力加强公厕二次污染治理(公厕粪尿无害化中心)。每个镇要开展漏底型公厕的改造,中心城区公厕粪尿无害化中心150吨/日和分布在各镇的17座总处理能力415吨/日的公厕粪尿无害化中心均要投入使用,切实解决公共厕所二次污染问题。

(五)着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要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非禁养区制度,关闭取缔村庄居民区及环境敏感区内畜禽养殖场(点)。完成生猪存栏200头(牛20头)以上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完成禁养区内50个畜禽养殖场的关闭或搬迁,完成限养区及非禁养区内12个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生态化改造,建设畜牧示范小区5个,建成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场。

(六)着力加强市域污水纳管工作。要全面推开排污接纳管理工作,对能接入市域污水管网的进行强制接纳,确保完成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20%以上、东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40%以上,确保市域污水管网贯通区域内纳管率达到70%。

(七)着力加强主要污染减排工作。要全力实施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污水纳管、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3万吨污水扩容、热电企业脱硫治理改造等减排重点工程,全面完成年度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各削减3%的减排任务。

(八)着力加强生态系列创建工作。要积极开展全国环境优美镇、生态镇、村创建创建,以创建为载体带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生态创建有三个层次,国家级、省级和宁波市级。在国家级层次上,今年己组织2个镇(观海卫、横河)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1个镇(龙山)启动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指导2个村(周巷镇长胜市村和横河镇大山村)开展国家级生态村创建。省级层次上,要力争创建成省级生态镇4个镇(庵东、附海、匡堰、天元);宁波市级层次上,要创建宁波市生态村40个,组织5个街道创建宁波市生态街道。

(九)着力加强省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我市今年被省确定为省首批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的城市,这既是对我们以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强化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机遇。作为试点工作的第一年,我市今年选择4个镇(周巷、长河、掌起、龙山)10村(周巷镇万安庄村、长胜市村、崇寿镇海运村、长河镇大牌头村、宗汉街道高王村、观海卫镇五洞闸村、掌起镇古窑浦村、龙山镇太平闸村、徐福村、凤浦岙村)进行试点,2村进行全面试点,其余8个村进行单项试点。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检查和指导,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十)着力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深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己成为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几年来,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得到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市已实施生态化处理的村达到34个,纳管处理的村达到8个。市财政从2007-20**年间已安排1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09年又安排了1000万元用于试点补助。其中庵东镇海星、华兴村、周巷镇长胜市村的试点项目经验收合格,市财政已按规定兑现补助,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要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任务。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生态市建设工作,绝不是局部的、一方的、某个部门的事,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扎实工作,稳步推进,把生态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生态建设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生态办要负起全市生态市建设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各地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明确分工,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形成市、乡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二)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年度生态建设任务书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创新措施,狠抓任务落实,特别要对否优指标给予高度重视,对于未完成否优指标的单位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一切评优资格。

(三)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市里已经把建设生态市的任务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深化细化具体化,落实到人。要严格实行问责制,凡把关不严、治理不力,导致发生重大环保问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污染严重的区域性、行业性问题要采取“单兵教练”、“挂牌督查”,盯死看牢,紧抓不放。

(四)要进一步健全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激发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继续沿袭20**年“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各项生态建设各项补助政策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资源收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要建立生态市建设评估机制,按照生态市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对各地、各部门要实行个性化考核,并对市级职能部门的考核方式采用“捆绑制”进行动态评估,各地完成情况的好坏直接与各市级部门的考核得分挂钩。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范文6

论文摘要:我国现有水库约8.6万座。这些水库的修建给防洪、灌溉、供水、供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由于片面追求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水库的修建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水库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该的解决策略。

修建水库作为抗洪防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民基础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时间、空间显著的不均匀性,水库的建设开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近年来,我国水电开发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科学的水库建设潜在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露出来,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积、生态恶化、物种减少等。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水库对生态的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通过分析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更好地协调处理好水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健康水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修建水库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来维护的,否则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内用水”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对稳定。水库拦蓄影响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满足河槽相对稳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坝库下泄的河水剥蚀下游河床与河岸,使靠近坝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异常的淤积物聚集等会造成下游河道萎缩,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时大坝蓄水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使河道流量的流动模式发生变化。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水面线由天然的连续状态变成为阶梯状,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剧,使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温结构及水流边界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

水库拦断江河后,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水文变化主要表现在河流流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水位变化等。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江河大不相同,这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汛期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在汛末蓄水,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与天然情况相比,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减少了丰水期流量,尤其对洪峰流量有明显的削减作用,提高了下游防洪标准。同时,还可以提高下游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的用水保证率,增加水电站的保证出力。由于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等。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扩大了水库浸没范围,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同时,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区失去自流条件,从而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对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三)水库建设对水质的影响

拦河筑坝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特性,河流因建坝而经历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原有水质状况,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1.盐度的变化。大坝拦水以后会形成面积广阔的水库,与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晒于太阳下的水面面积。在干旱地区炎热气候条件下,库水的大量蒸发会导致水体盐度的上升。此外,坝址上游土地盐渍化会影响地下水的盐度,通过地下水与河流的水力交换,又会影响河流水体的盐度。

2.温度的变化。通常,从水库深处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温低,冬天比河水水温高;而从水库顶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温高。

3.藻类的变化。大坝在截留沉积物的同时也截留了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使得水库水体更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在气温较高时,藻类可能会在营养丰富的水库中过度繁殖,使水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二、解决当前水库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树立水库环境整治典范

中国大陆水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往往十分庞大,如太湖和滇池的治理已经投入数十亿元,但效果并不显著。日本琵琶湖的治理从1972年到1992年间,总投入高达152,485,000万日元;巴西圣保罗附近铁特河的环境恢复,10年间花费了40亿美元。由于水库水资源和水环境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现阶段从流域整体出发,同时将水库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树立若干区域性水库环境整治的典范,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库环境整治的模式,带动整个水库环境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二)重视科学研究,探索水库环境的技术难题

中国水库众多、分布广泛,水库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等特点,也存在不同于湖泊的自然属性,并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现阶段,要加强对水库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开展对不同类型水库环境的综合研究,对水库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协同驱动下的变化过程和机制、水库污染物类型和来源、环境沉积学和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面对日益增加的环境治理的需要,要加强水库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研究,建立系统科学的水库环境整治技术方案,强化方案的效益-成本分析,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治理效果。(三)加强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建设

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和水库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依赖于实施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水库环境的根本改善。水库管理部门应负责建立协调水库流域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发现水库环境隐患和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地改善水库环境。

(四)实施水库环境宣传和科技服务战略

中国水库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或远离城镇,公众环境意识薄弱,因而加强水库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其主要。地方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要让水库流域居民认识水库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参与维护水库环境的行动,认真履行水库环境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要负责对水库及周边经济活动给予必要的科技支撑,让渔民了解正确的止富营养化的技术方法,科学地进行水产养殖;让农民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鉴于多数水库存在渔业养殖的事实,加强对养殖户的科学技术服务,科学地减少饵料投入,也可以减少水库营养盐的输入,有利于水库水环境改善。

三、结语

水库在发挥调蓄区域水资源、降低洪涝灾害、获得清洁能源等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河流系统水文情势、形态、地貌、水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把生态与民生理念纳入到法制规范中去,同时研究建立一套生态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项目评价体系中。对未来水库建设,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又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盈孟,周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

[2]周建平,彭程,陈观福.中国水电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

[3]徐泽平.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