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范文1

你需要知道这些情况:

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亚洲结构性投资主题》中,UBS专门选取了一个主题,叫“老龄化的亚洲”,指出亚洲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加速“老龄化”。在未来25年内,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将进入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之列,老龄化的速度料将快于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和俄罗斯,而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仅次于这个前者。

在过去的50年中,全球各国及地区的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均上升,我们并没有真正遇到“老龄化”带来的种种困难,因此关于老龄化的研究及应对,从未真正受到过检验。但2008 年起,发达国家婴儿潮中出生的第一批人到了退休的年龄,开始享受退休金和医保。从现在起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在这之前一直停留在理论上的老龄化问题将不再只困扰日本,而成为各国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008年之后的10~20 年,发达经济体人口迅速老龄化将产生深远的经济、社会、家庭及政治影响,或许会令我们措手不及 。瑞银的报告指出,严格从经济角度来说,主要问题包括:总抚养率大幅上升,将给持稳或不断减少劳动人口带来越来越重的经济和扶养负担;老龄相关支出激增将给个人储蓄和财政赤字带来较大压力;老龄化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可能会引起劳动力和熟练工紧缺,进而导致收入分配从利润流向薪资,恐将带来通胀压力。

亚洲在老去,在21世纪腾飞的中国也不得不直面人口老龄化问题。

在养老制度、寿险结构仍不完善,青年劳动力日益减少的大背景下,UBS的研究报告《亚洲结构性投资主题》似乎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向”――面对走向老龄化的国家,你可以是走向老去的一员也可以是一个主题投资者。

George Magnus,此份报告的作者之一,UBS的高级经济学家,他将与《钱经》(MT)的读者分享他对“中年人如何应对20~25年后的养老压力” 和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MT: 在报告中提到,“在大约25年后,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程度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程度,并‘即将’面对老龄化社会更为严峻的挑战”,能否更详细的指出,“老龄化”的现象及其影响?

劳动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大幅度增加的两个现象的出现,表明老龄人口依赖劳动人口的程度出现了很明显的上升,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下降。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必要来担心这种趋势,但投资者最终面临股市长期投资回报率下降的风险。面对抚养压力加剧的状况,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更加担忧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将会引发利率增长,从而增加更多的必要存款。

即使这些情况不会很快在中国出现,人口结构的改变已经开始影响到与中国制造业相关的廉价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供给。这种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态有助于提高中国工资水平,但也会加剧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自然会妨碍经济发展,在中期,很可能引发信贷政策紧缩。所以即使在短期内,从利率和证券的变化中也能看到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

MT: 在就业率达到84%的情况下,已经开始放缓的人口出生率使中国不得不直面国内廉价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现有劳动力增长的快速放缓必将导致从2015年起,中国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的情况出现。现在中国的消费者日趋接近中年(中值约为34)。在劳动力不足情况下,现在的中年人群如何应对20、25年后的养老压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银行存款与总收入的比例一定会有所下降。现阶段,银行存款占总收入的47%-50%。由于全球经济秩序的问题,中国的银行存款比率比国际正常水平高出约6%。但是,在未来的10年内,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影响中国的银行储蓄,并造成7-10%左右的下降。预计几年后,银行存款将下降到仅占GDP的30%-35%。这种比例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公民变穷,恰恰相反,这种下降趋势将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共同发生。

但是,除非政府把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推广并在全国普及,否则就预示着公民将会把更多的收入结余投资于储蓄产品,这些储蓄产品正是他们退休之后的养老依托。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年公民应该逐渐地把退休金,养老金,保健和人身保险作为投资的重点。当然,个人投资养老投资的数额应当与国家投资数额成反比。但是,国家将会投入用于发展公共养老和卫生保健的数额,由于过大债务量,而显得非常不确定。

MT: 报告中指出,亚洲(除日本)的寿险和企业年金渗透率均处于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中年人群在制定养老计划时应该秉承那些原则?养老投资主题对中国的中年投资者有何指导意义?

中国的中年人群需要知晓的一点就是在公共福利和国家保险不健全的国家,他们面临着潜在的严重供养不足问题。像许多人口总数下降或者人口增长率低的国家一样,中国丁克和独生子女家庭中,来自于子女的养老支持是有限的。这一点在占中国人口比重很大的农村人口家庭中尤其明显。如同家庭收入一样,中国的城乡年轻人口总数差距已经形成并在逐渐扩大。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要比城市人口面临更为严重的养老保障问题。尽管如此,城市人口也要注意采取措施以确保自己在五六十岁的时候能够拥有足够的养老保障。

UBS 亚洲研究中心提出的九大投资主题在中国都是奏效的。中国已经超过韩国和日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对健康的需求,其他储蓄类产品和人寿保险的需求一定会不断增加。反映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消费倾向变化是必然会发生的,随着社会主体人口年龄进入中老年,旅游业将会迎来快速增长阶段。最重要的是,长期的能源和资源的基础设施对投资者来说都是不可忽略的投资方向,这里面既有人口因素,也有气候变化的原因。这两种现象当然不是没有关联的。

MT: 您所指的“中国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是基于什么样的数据?它将在何时出现?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范文2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及所占比例较高,这给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及文化带来很大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结合经济基础相考虑,社会经济资源充裕,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相对轻松。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恶化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得不到足够保障,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需要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一系列老龄化问题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1.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2.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晚年的生活能力和早年状态息息相关,必须让青年一代重视健康,改变生活作息,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三、结语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一、引言

21世纪可以说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根据2010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的数据,2069年,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1%,平均五个人中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33%;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低于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8%,预计2050年达到20%。由此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21世纪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自然也不能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要快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9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未来这一比例将快速上升,预计2050年将达到31%,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GDP增长率为6.9%,创近20年来的新低。显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现阶段厘清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复杂,其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亦有很多,篇幅所限,笔者将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2000年的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3%,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后,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44亿,占总人口的10.5%。可见,中国的老龄人口数量庞大,是世界上唯一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并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我国人口结构由成年型变为老年型进入老龄社会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实现同样的转变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除了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增长迅速外,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还存在以下特点:其一,未富先老;其二,农村老年人比例高于城市。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复杂,人口老龄化可以通过储蓄、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笔者将仅从人力资本角度探讨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特别是在21世纪,人力资本更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投资亦有影响,鉴于此,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人力资本的形成源于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公共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对这两类支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又有怎样的关系?下文我们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来回答上述问题,并试图寻找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经济增长的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与私人人力资本投资

Fougere&Merette(1999)运用同时考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模拟研究了7个OECD国家1954-2050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刺激未来的后代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人均产出的负面作用。在Fougere&Merette的模型中,人口老龄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促进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其一,老龄化带来的储蓄的降低使物质资本的投入产出下降,促使人们减少物质资本投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其二,在假设现收现付养老制度所需的养老金全部来源于工资收入税的基础上,人口老龄化会促进年轻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削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Cipriani&Makris(2006)运用考虑了预期寿命因素的世代交叠模型来考察预期寿命与私人人力资本投入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均人力资本提高会提高5"A的预期寿命,当寿命延长后,人力资本投入也会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总之,理论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刺激私人人力资本投资。

(二)人口老龄化与公共教育投资

与私人人力资本投资不同,老龄化对公共教育投资的影响较为复杂。Zhang&Zhang&Lee(2003)在公共教育财政支持资金来源于工资收入税的基础上,对成年人死亡率与公共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成年人死亡率与公共教育投资之间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从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如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的净效应是促进经济增长;但从低死亡率再下降(如发_国家),死亡率下降的净效应是减缓经济增长。Gradstein&Kaganovich(2004)在考虑了社会对教育投资愿意的模型中得到了与Zhang&Zhang&Lee(2003)不同的结论。寿命的延长会产生两种影响,老年人由于无法分享教育投入的产出,将反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而青年人会在未来享受教育投入的收益,将强烈支持教育投入,两种力量综合,支持的力量会大于反对的力量,人口寿命的延长会使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总之,人口老龄化对公共教育投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三)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经验都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中国的现实是否如此呢?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受到教育支出和机构培训等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王弟海(2007)对人力资本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健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为明显。蔡防和都阳(2000)、杨建芳等人(2006)的研究均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姚先国和张海峰(2008)的研究表明,平均教育年限上升1年,经济增长率将会平均增加155%。不难看出,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致策建议

P者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梳理了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结果表明,其一,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不确定的,在成人死亡率较高时,死亡率下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成人死亡率较低时,死亡率下降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其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综合上述结论,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养老资源;突变级数法;聚类分析

引言

山东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并且在人口老龄化方面,山东省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数据表明,山东省在1994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在2013年底,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目达到1700万,老年人口占山东省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7%,而且老年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一。国际公认的标准是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就表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山东省的这一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和空巢化也不断加剧,老年人口如何养老,给山东的老龄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山东省已经在全省推广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业,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能力和资源禀赋不同,老龄化进程也不近相同。因此,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各地区的差异。本文试图利用突变级数法衡量各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能力以及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状况,然后对各地区进行聚类分析,期望对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政策性建议。

一、方法

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压力,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人口状况和经济能力。然而传统的评价养老资源的方法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本文运用突变级数法,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对山东省各地区的养老资源利用状况做一个系统的评价。

突变级数法是一种适合于评价多层次多指标体系的方法,利用了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多级指标进行综合归一,进而概括个体的差异性,在分析多层次体系中具有明显的优点。根据层次的多少和控制变量的个数,突变的类型一般分为不同的突变系统,归一公式不同。最常见的有尖点突变、燕尾突变和蝴蝶突变。

尖点突变的模型为:f(x)=x4+ax2+bx

燕尾突变系统的模型为:f(x)=x5+ax3+bx2+cx

蝴蝶突变系统的模型为:f(x)=x6+ax4+bx3+cx2+dx

f(x)的是状态变量的势函数,而这一势函数是由控制变量a、b和c决定的。控制变量按照重要程度排序,根据总体指标的控制变量个数,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突变类型。若控制变量为2个,则是尖点突变,若控制变量为3个,则是燕尾突变,若控制变量为4个,则是蝴蝶突变。

另外,突变的势函数f(x)的临界点,可以通过求导获得。对于尖点突变,模型的导数为0时,求得a=-6x2,b=8x3即可得到归一公式,尖点突变的归一公式为xa=a,xb=b。

同理,燕尾突变的归一公式为:xa=a,xb=b

燕尾突变系统的归一公式为:xa=axb=b,xc=c

蝴蝶突变系统的归一公式为:xa=a,xb=b,xc=c,xd=d

如果评价目标有多个指标,是模糊目标。比如,A1,A2ΛΛΛ,Am,我们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造一个隶属函数,对评价指标收众多模糊函数构成的,因此,C=A1IA2IA3ΛΛIAm可以得出它的隶属函数,u(x)=uA1(x)ΛuA2(x)ΛΛΛuAm(x)其中uAi(x)为指标的隶属函数。

在计算之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的方法如下:

为了对山东省各地市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选择了2012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和六普数据。

具体指标如下:人口结构指标老龄化程度即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X1,年末总人口X2,人口自然增长率X3,城市化水平X4。社会保障水平A2,包含四个下级指标,离退休人员福利水平X5,社会保险参保人数X6,社会保障财政支出X7,其中离退休人员的福利水平有细化为三个二级指标,离退休人员数Z1,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Z2,社保基金累计结余Z3。在衡量养老资源的公共财力水平A3,我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8,国民生产总值X9,财政预算支出X10,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国民生产总值X9,有分为两个三级指标地方国民生产总值Z4,地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Z5。

公共养老事业发展情况A4,由以下指标形成,城乡社区事务支出X11,医疗资源水平X12,城乡医疗卫生支出X13,其中医疗资源水平X12由四个三级指标组成,为卫生机构数Z6,医院数目Z7,卫生机构床位数Z8,卫生机构人员数量Z9。个人养老资源衡量标准A5,有三个二级指标组成,工资总额X1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X15,居民可支配收入X16(由两个三级指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Z10,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Z11。

二、结果

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归一化处理,得出最后的一级指标水平如表1。

可以看出在人口结构方面,烟台市排名最高,综合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城市化等结构因素,烟台市在老龄化方面是最高的。这种评价综合考虑了老龄化水平的绝对指标,同时也考虑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结构。在社会保障水平上,烟台市和青岛市排名靠前。在公共财力水平和养老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和个人养老资源上,青岛市和济南市排在了前列。这也说明了,青岛市和济南市相比于山东省的其他地市拥有更多的养老资源,无论是政府财力还是个人财力方面。

我们对上述一级指标结果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最小链接聚类方法进行。聚类结果如图1。

基于上面的聚类,我们可以看出枣庄、东营、泰安、威海、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这8个城市可以归为一类,这8个地级市的特点是,老龄化程度居中,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并且公共养老资源有限,居民个人养老的能力也有限。而潍坊、济宁、临沂、菏泽、淄博、莱芜可以归为一类,则6个地级市的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结构已经偏高,社会保障能力、公共养老资源和个人养老资源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公共养老事业的发展也高于第一类城市。

烟台、济南归为一类,这两个地级市拥有较高的老龄化水平、并且经济财力较为充足。而青岛市自成一类。青岛市在各个指标上均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可以看出青岛市在养老事业方面财力充足,并且老龄化水平较高,对老龄化的应对较好。可以作为各个地级市的榜样。

三、结论

本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并且各个地区之间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

因此,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扶持第一类城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推广建成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使全省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并且引入市场机制,在一些困难地区,要加大政府扶持,在一些优越地区,要大力引入市场机制,全面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大力推广社区养老。对于养老产业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中来,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养老服务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承强,李玉江.山东省百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前瞻[J].西北人口,2005 (05).

[2]万克德.山东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06).

[3]于清涛,李华香,李玉江.山东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时空分异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4]魏婷,朱晓东,李杨帆,等. 突变级数法在厦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8(07).

[5]翁钢民,鲁超.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西北五省为例[J].软科学,2009(06).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范文5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完成,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底公布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新的人口数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看,最近10年中,少儿人口的比例大幅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这种变化令一些人口问题专家都颇感意外。

老年人口比例为何“意外”提高?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在加快,并由此生发出对老龄化问题的担忧。我们可以直观地想像,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改善提高,老年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但是,老龄化进程加快就是问题的全部解释吗?

郭志刚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以前的统计数据中高估了生育率,因而高估了总人口数量,相应地,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被低估。这次人口普查减少了对生育率和总人口的高估,使得总人口数量低于预期,这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也比预期的高。这就是说,虽然老龄化进程确实在加速,但并不像统计数据显示的那样快。

生育率被低估的观点还只是一家之言,在人口学界还存在争议。我们将其刊登在此,并不表示我们认同这种观点,只是为了提供更多视角,以引起人们对人口问题、低生育率问题和老龄化问题的关注。

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下称“六普”)显示,前些年中国生育率被严重高估了,同时老龄化程度相应被低估了。对低生育率的认识迷茫,导致对人口基础数据的过分怀疑和否定,进而导致误判人口形势。

以往生育率被严重高估

“六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亿人。这个最新的普查数字实际上印证了以往人口抽样调查早已揭示过的事实:目前中国生育率不是一般的低,而是非常低。它不可能是人口主管部门坚称的1.8,而是显著更低,甚至低于1.5。也就是说,目前,平均一个妇女一生生育不足1.5个孩子。

5年前,有关方面在拟定“十一五”人口规划时,把2010年人口总规模定为13.60亿。这是在2005年总人口13.08亿的基础上,按1.8左右的生育率推算出来的。也就是说,按以往主流认识的1.8的生育率,2006年至2010年,中国人口数将增长5000万,年均增长约1000万。

然而,此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总人口比“十一五”人口规划数少了2000万。也就是说,中国年均人口净增长只有600多万而已,与人口规划数差了近400万。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误差,而应视为一种错误。这种规划目标和普查数据的反差证明,以往中国的生育率被严重高估了。

根据“六普”的结果,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0%。由此粗略推算,中国总和生育率很可能只有1.5,甚至更低。事实上,7年前笔者经过分析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五普”)数据,就曾得出同样的结论,该结论也与多次全国性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相一致。但是,出于怀疑调查的出生漏报率非常高,这一观点始终被质疑和拒绝。

2000年“五普”的漏登率的确很高,达到1.87%。上述结论确有可能基础不牢。

当时,我在推算中考虑了18%的出生漏报影响。但有关部门和一些人口学界同行坚持认为并试图证明,“五普”实际出生漏报率在30%左右。这种判断主要仰赖各式各样的间接估计。这类间接估计在推算方法或数据方面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经不起推敲。

此次“六普”公布的漏登率非常之低,只有0.12%。这样一来,便没有理由再像以前那样对低龄人口数做大幅度统计调整,因而也就很难再否定这10年中中国生育率一直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上。

实际上,不少有心人早就发现,无论是2000年的“五普”还是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国家统计局每次都在调查后对此前估计的年出生人口数做统计调整,而且每次都是下调。

中国实际人口增长数显著低于人口规划数,这一现象并不限于“十一五”人口规划,还可追溯至“十五”规划和“九五”规划。上世纪90年代初,当生育率降至2.1的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中国人口发展史就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由于对这个重大的转变缺乏充分认知,导致低生育率的迷误延续了近20年。

人口老龄化被低估

过去30年,中央政府只设定了人口总量峰值上限,却从没确定过人口老龄化的峰值上限。因而,在执行中,控制人口数量的一手很硬,而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手则要软得多。这种政策上的不对称,潜藏着人口老龄化失控的风险。

“六普”数据表明,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26%,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87%,高于此前根据1.8的生育率推算的老龄化比重一两个百分点。这说明,此前多年,中国的老龄化事实上被低估了。

生育水平和预期寿命的变化是决定人口老龄化的两大主因。预期寿命的提高会使人口金字塔的顶部相对加重,称为顶部老龄化。而低生育水平则使人口金字塔的底部相对缩减,称为底部老龄化。过低生育率对老龄化的影响要比预期寿命提高大得多。

多年来高估出生漏报和过度调整出生人口数,积累起来就会高估少儿人口数量,并且进而导致总人口数的高估。这些高估虽然并不影响老年人口数,但有可能低估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而人口老龄化并不是指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增加,而是指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提高。

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起在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自2006年始,还公布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但是,与各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比较,上述统计指标都低估了老龄化程度。

一般而言,年度统计公报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较之抽样调查结果低1个多百分点。以2008统计公报为例,2008年底老龄化比例为8.3%,而相应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计算值则为9.5%。再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为12.0%,比相应实际调查结果14.0%要低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近年统计公报显示的老年人口比例,与人口计生委按1.8的生育率做出的预测结果很接近,只是略高一点。

由于人口流动的广泛存在,近年年度人口变动调查确存在一定少儿人口漏报和十分显著的青壮年人口漏报,因此以调查的年龄结构数据推算老龄化程度会偏高。但是,如果按1.8的生育率假定推算老龄化,则一定会显著偏低。实际的老龄化比例应介于统计公报数据和人口变动调查结果之间。

“六普”数据表明,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如果按1.8的生育率预测,2010年时这一比例仅为12.42%,两者相差了近一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而按1.8生育率预测,2010年时这一比例是8.18%。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校;老年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老龄社会带来的诸多社会、家庭、生理、心理等问题,对卫生医疗教育服务部门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凭借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在老年病的研究、老年病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涵盖老年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信息学等学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老年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服务现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二)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组成和功能。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国家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二、高校开展老年病学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优势特色鲜明的特点。社会保障、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精神科学、康复医学、老年护理、中医中药、文学、艺术等专业为老年医学学科的预防保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高校老年医学专业目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为老年医学事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社会医学等专业为国家制定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三)高校医学学科齐全,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心理慰藉、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康复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文学、艺术等学科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三、高校老年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整合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中药学等各方资源,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加强老年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老年慢性疾病的诊治、降低老年疾病致残率、延缓老年老年精神心理疾病发生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强化老年医学医护人才的培养。在发达国家,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健康与疾病的特殊性,建立了“老年医学”学科(Geriatrics),它包含老年学(Gerontology)和老年病学(Geriatricmedicine)。但我国的老年医学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还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传统专科诊治模式。老年人具有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储备差、起病隐匿、多重用药、受心理及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老年医学除具有其综合性、全面性和个体化的特点外,还需注重维持老年人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对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有管理学、社会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与老年医学相关的学科,且实力雄厚。有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在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方面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