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音乐教育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1

从上个世纪开始,“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质量也成了核心问题倍受关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和项目,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所主持的“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以及PISA,都在周期性地对全球几十个成员国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世界各国也纷纷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对本国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正在逐步的展开,音乐科目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

一、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概况

1.美国

被称为“国家成绩报告单”的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方案”(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于1969年成立。它由国家评价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负责执行,专业教育考试服务公司负责实施,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它是美国唯一长期的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工程的榜样。NAEP于1971、1978、1997和2008年对音乐教育进行了四次监测,至今已有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流程。

2.新西兰

新西兰“国家教育监测进展”(National Education Monitoring Progress,NEMP)是国家教育部委托奥塔戈大学(uhiversity of Otago)教育研究评估单位进行评估的项目。任务是对新西兰中学生在学校课程所涉及的各领域达到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估和报告。新西兰每年都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教育质量监测,每年考察不同学科,四年一轮,几年内实现对所有学科的覆盖。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在新西兰的学校课程中是一门核心课程,于1996、2000、2004、2008、2012年对音乐进行了监测。

3.英国

英国教育质量评估由英格兰教育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1n Education,OFSTED)负责。英国有统一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的监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第三阶段(7-9年级)进行。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没有独立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英国从1999-2008年每年对各地区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监测,并公布各地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分男女生),分数达到预期标准的百分率。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没有统一的音乐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州相继推出了新的“音乐学习标准”,音乐教育质量评估也在各个州内自主进行。

5.爱尔兰

爱尔兰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称为“Pilot:WholeSchool Evaluation”,由教育督察局(Inspector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负责。它有制定统一的监测指导,没有独立的音乐科目监测体系。1998-1999年爱尔兰对学校全部科目进行了监测,音乐是被监测的科目之一。

6.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

中、东欧黑山共和国(Montenegro)和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有共同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即由教育质量评估协会(Institute fo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valuation)主持的“发展标准:测试和主要学习”(Development of Standards:Trial and Main study-DSTMS)评估项目在2006年对义务教育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国性的音乐艺术教育质量监测。

7.日本

日本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历史较早,在1958年与1966年的全国学力调查中,日本对音乐学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监测。

1958年的音乐学力调查对象为国立、公立学校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全国范围的抽样,参加人数占全国学生总数的4.1%。1966年的音乐学力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抽样20%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以及全部国立学校。

1966年以后日本终止了全国学力调查项目,2007年得以恢复,每年在新学期开学后进行全国统一学力调查考试,但音乐科目的学力调查依然没有恢复。

8.中国

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代表国家行为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机制。2007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至今,他们已经开展了对数学、语文、心理健康及科学等科目的监测,但艺术科目的监测尚未启动。地方上一些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区域性的评估行为在监测理念、测评工具开发及影响力等诸多方面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存在较大的差距。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7年课程发展会议上颁布的《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导(中四至中六)》基础上,制定了香港中学文凭教学考试音乐科目“校本评核手册”(school-based Assessment Teachers’Handbook)(试行版),包含评核大纲、评核理念、评核目标,校本评核与课程的关系等内容,明确规定2012年开始将由考评局在全港陆续实行对高二及高三学生的监测,2015年将正式实施,并占全科成绩的20%。

二、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考察

1.监测模式

纵观各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在具体的组织形式、执行机构、监测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概括起来可分为“国家独立监测”和“国家督导监测”两种基本模式。

“国家督导监测”模式是由国家负责教育评估的机构下达硬性规定,制定评估指导原则和组织统一考试,具体的执行则下放给各地方政府,以学校为单位开展音乐教育监测。监测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没有制定独立的音乐监测指标体系。学生的成绩直接作为监测数据,其结果要向学生、家长、学校、地方政府、国家督学层层递交。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时效性强,每年定期进行评估并公布监测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覆盖面广,监测对象是抽样年级(每年在各学段指定年级进行)的全体学生,具有普查的意义;高利害性,国家除了以区域为单位公布成绩报告外,校方及学生都能得到具体的成绩,并与学生升学或毕业挂钩,教师平时的形成性评估成绩与国家督导的终结性测查成绩相结合。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采取这种模式监测音乐学科。

“国家独立监测”模式是由国家立项,国家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负责执行。音乐监测同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同时制定独立的音乐监测体系方案,明确规定监测目的、框架指标以及监测流程。监测结果不以个人为单位呈报。其特点是:周期性强,按一定年限周期进行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抽样测查,监测对象根据监测框架指定的年级在全国进行分层抽样,因此只包括指定学段中某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不具有普及性;低利害性,监测数据不以个人为单位呈报,结果不与个人利益或学校利益直接挂钩。美国和新西兰等国采取这种模式监测音乐学科。

2.监测框架

监测框架是由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和监测维度三个方面构成。

各国对监测对象的选择采取了三种模式。一是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关键年级。如美国、新西兰、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及日本监测对象分布在四、五、六、八(初二)年级,而具体监测的学校和学生均以抽样的方式产生;二是选择义务教育某个阶段的末年级,如英国和澳大利亚(以维多利亚州为例,其测查义务教育六个学段的末年级);三是选择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年级,采取文凭考试的形式测查。如澳大利亚维州为高二、高三年级设置的教育证书和运用证书课程考试,香港为同样年级设置的中学文凭教学考试等。后两种监测对象的选择包括指定年级的所有学生,具有普查的意味。

各国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内容都以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素养)作为首要指标。课程标准是制定监测内容的重要依据。除了集中测查学生的音乐学习成就外,还附带学生音乐学习背景因素及学校效能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监测维度是指将音乐素养的全部内涵进行分类组织。各国家地区都有其相应的范畴界定――美国拟定为“创造(creating)、表演(performing)、回应(responding)”三个主题;英国拟定为“表演(performing)、创作(composing)和评价(appraising)”三个领域;香港拟定为“培养创意及想象力、发展音乐技能与过程、培养评赏音乐的能力、认识音乐的情境”四个领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分为“创造与制作”(Creating and Making)和“探索与回应”(Exploring and Responding)两个领域。它们成为各国音乐监测维度的根本指导依据。

3.监测工具

监测工具,即围绕着监测框架维度而独立开发的一套测试题或任务。各国音乐监测工具大都采用纸笔测验和真实性情景(或真实性表现)测验题相结合的方式,不同类型的测验题在不同的年级侧重不一。以美国NAEP和新西兰NEMP监测体系为例,其测查工具在学科性、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等方面都体现了相当的技术含量:

(1)任务呈现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特征。绝大部分任务在情境中以感性的材料呈现,任务设计善于综合各种艺术元素,可以同时考察多项音乐能力,尤其侧重创造性的表现。

(2)任务难易程度的控制是开发监测工具的一个至关问题,能否把握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信效度。新西兰和美国在这方面均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比如新西兰在其音乐监测框架中明确规定:“任务的难易程度必须覆盖被测试学生的预期能力范围,而且必须避免性别、文化或社会背景等的偏向性。”他们具体的做法则采取收集各州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平衡点。

(3)任务比例关系。1997年美国NAEP音乐监测,最初回应型纸笔测试题与表现型任务的比例关系为4:1,具体操作中每个学生实际执行的任务数量又有所调整,最终比例为2:1。但这种比例关系仍受到有关方面的指责和质疑,认为纸笔测试题的数量偏重,创造性的空间太小,无法体现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西兰则主要采用真实性测验题。

(4)设置趋势任务。趋势任务是用来考察学生表现的变化趋势,它在总的任务中占一定比例,一般会在两次的音乐监测中重复使用。比如,新西兰2000年的音乐监测任务中有10项被定为趋势任务,它们在2004年的监测中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再次使用。设置趋势任务可以在同一人群(四年一个循环周期的监测)中重复使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监测数据报告

呈示报告、公布数据,是监测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向全国通报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以有效的报告呈示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来影响音乐教育实践,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公布监测的结果,各国做法不尽相同。

英国在每年的全国教育监测报告中,仅向全国公布各郡(地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以及男生、女生分数达到预期标准的百分率。但在相关的网站会呈示大量的任务范例以及详细的监测引导和评估说明。

新西兰全国监测评估的结果以任务为单位逐一进行报告,同时公布两个年级(四、八年级)的学生在每项任务中不同的表现水平(所有任务分为四个水平等级,等级标准因任务不同而描述不一)。

美国的监测结果同样以任务为单位逐一进行报告,以量尺分数(scale score)(学生对每道题目回答的得分各等级人数的百分比)和成就水平(achievement levels)(学生对每道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两种方式呈现。此外,美国还公布了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活动情况与得分各等级之间的关系数据。在音乐监测结果报告中,运用潜在特质理论(1atent trait theory,IRT)模型,呈示了学生在回应方面的等级水平表现,概括分析了学生在监测练习中表现好坏与全面的音乐反应能力的关系,从而确定潜在心理特征(latent trait)是否可以通过测试题被反应出来。

三、国际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

在国际社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基础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的大环境下,我国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评估以及科学的数据来解释中国从2001年《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可喜的是,《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再一次重申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于1月26日《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各地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要组织力量研制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这些新的政策导向,不仅表明了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推进的力度与决心,无疑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建立国家音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时机已经相当成熟,展开全国性的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势在必行。而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范式和经验也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1.适合国情的监测模式

如何选择音乐监测模式,是国家开展音乐监测的首要任务。具体选择“国家独立监测”还是“国家督导监测”模式,各国会根据本国情况或者习惯来确定。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水平、人口规模、教育经费、评估经验以及不同模式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都将纳入考虑范围。

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质量监测,选择“国家独立监测”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因为这种代表国家行为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与地方政府展开的监测或各教育单位开展的评估相比,在影响力、效果、作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它具有权威性、法制性、多效性、全面性、公平性、开放性、低利害性等多重优势,保证了监测数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适用性。可以回避各地方政府自行监测可能导致的盲目攀比和恶性竞争,甚至造假作弊现象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以便发挥监测的最佳功效。

2.先进的指导思想和严谨的运行机制

国家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应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各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着眼于诊断、改善、激励、提高的功能目的。特别是对创造性的表现和学生个体音乐潜能以及环境背景等综合因素给予了高度关注,对音乐素养进行了多维度的考量。它吻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5》中所倡导的“学生的认知因素要与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的监测理念,也使我们认识到,音乐监测要回归人本主义思想,评价的重点不仅要关注知识、智力,更要关注人性、自信、兴趣、情感态度、创造性等方面。要以国际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导,才能不偏离素质教育的宗旨。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教育质量监测的保障。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由机构设置、制度和实施程序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实施是由命题-取样-测查-反馈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西方较为成熟的音乐教育监测体系一般由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来完成。管理、执行、实施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即从组织团队,建立平台、设计评价、开发试题、实施评价、报告、监测培训、咨询服务等诸多方面,构成一个从学校外部对音乐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的严谨完备的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尤其需要借鉴西方好的经验,才能确保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有效运行。

3.合理的监测框架

各国确定监测对象以学段划分为基本依据,又不尽然。比如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基础教育的学段划分虽不统一,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八年级作为监测年级,这说明学段划分不是唯一的依据,而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科学理论,音乐教育监测选择九岁以上的孩子(四年级以上)比较符合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确定监测对象不仅应该根据国情,还应将学生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纳入到考察范围内,体现科学性。

制定监测维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和依据,但未必是课程标准的翻版再现,完全可以体现高于课程标准的思维模式。比方说,我国课程标准拟定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维度界定并不清晰(鉴赏已经介入了“音乐文化”及“评价”的领域,“表现”与“鉴赏”、“创造”领域均有交叉的内涵),那么在制定监测维度时,就要敢于打破旧有框架,将音乐素养的全部内涵重新整合,体现出音乐监测的前瞻性。

4.科学的工具技术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监测则是一个以定性、定量技术为手段的科学处理过程,使用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着监测体系的效益、速度和质量,所以技术因素是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点。国外比较成熟的监测工具在呈现形式、难易程度、趋势任务、比例关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较为科学的把握,以下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

(1)工具媒介要尊重听觉艺术的规律,体现感性的特点。尽量用音响作为刺激材料,并具备足够的便携、经济、安全,且在学生的操纵能力范围之内。

(2)任务设置必须结构化。即严格遵循既定程序,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指标,运用特定的问题发问,以标准格式记下被试者的表现。

(3)测查任务的焦点应该体现出多视角的包容性,即每项任务以一个主题贯穿,同时辐射多项测查内容,使任务呈现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执行流程要求练习围绕一个艺术主题或是特殊的工作而建立起来,以便学生能聚集于单一的任务议题。并附于严谨的说明和引导,保证能够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努力。

以上国际范式与经验对我国开展全国性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完善我国音乐教育机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2

(一)比赛的发展

1998年谢耿教授受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委托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该项赛事凭着对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促进目的应运而生,以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突出师范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为比赛宗旨,全面展示当代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努力打造一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方面最具权威和实力的交流、观摩、学习平台。现今,此项赛事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部重点赛事。下面是近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赛事情况表:

由上表可知,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已成功举办了七届,这项赛事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和有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导、老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如今它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比赛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牌,在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比赛的特点

1.赛事涉及的知识面广。该赛事围绕音乐教育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共设置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一是音乐专业理论,包括专业基础和教育基础两个知识;二是音乐专业技能,包括最基本的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和中外乐器演奏五个方面的知识。

2.赛事的与时俱进。在第六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参赛对象中,只允许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生参加。而从第七届开始,赛事改革了选手产生的办法。相比以往几届由相关高校自主推送优秀选手不同,本次比赛参赛选手先进行随机抽签然后再择优录取,这不仅使参赛选手的实力明显提高,还使其范围扩大了。另外,从第七届开始,合唱指挥比赛由原来的笔试变为实际操作,钢琴弹奏增加了随机抽签的五线谱视奏环节,曲目范围为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伴奏,以全面切实地考察学生的基本功。

不仅比赛的选手选择进行了改革,在整个比赛活动内容上也紧密地围绕高师课程改革,赛事的评价也逐步有意降低或者淡化一些专业技能,而更强调学生的教学技能。

3.无论是钢琴演奏、声乐演唱、即兴弹唱、器乐演奏,中国作品明显增多。

4.参赛学校逐年增加。到2012年杭州比赛中,全国有54所高校的162名学生参赛,此次比赛是历届规模最大、参赛单位最多的一次。

二、从比赛看全新生态下的中国音乐教师培养

比赛既是展示的舞台,更是学习提升的平台。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流、学习、观摩、竞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客观上对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起到了一个反思、引领和推动的作用。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高考制度的改革,会带给基础教育巨大变化。2015年会进行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会直接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成为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一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那么,作为艺术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师资来适应这个新的生态形势?

(一)音乐教师需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板块(含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和教育基础理论综合)就是对专业知识的考察。从比赛结果来看,大部分选手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其中两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牢固,面不够丰富;二是文化修养亟待提高。2012年比赛评委会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专家组副组长、理论知识测试组组长王国安老师指出“这是师范,而非专业音乐,文化修养亟待加强”。

比赛所涉及的歌曲演唱、钢琴演奏,合唱指挥、乐器演奏等项目是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它关系到教师是否能用正确的方式把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纵观比赛,三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选手演绎的音乐作品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理解、把握不到位。在情感的表达,音色的处理上也没有很好地雕琢,以至于演奏或演唱缺乏感染力。二是有些选手基本功不扎实,一味地挑战高、尖、深的曲目,效果极不理想。还有些选手会唱,但演奏太差;或者有些选手会弹却不会唱,还有些选手除了嗓音条件稍好点以外,理论知识、演奏、指挥均不擅长。因此,中小学音乐师资应该立足于“一专多长”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就如第七届基本功大赛福建师范大学领队黄明珠老师说的,“我们培养的是站在教室的教师,而不是跻身于舞台的演员。” 三是高校音乐教育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节。从比赛选手的状态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依然是参照专业音乐学院的标准,并没有紧扣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以至于部分选手面对钢琴抽签项目和为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即兴伴奏时,无从下手。

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体现的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和谐场景。音乐教师加强基本技能的目的应该是更完美的将音乐中的美传递给学生,力求体现“情育”而非“琴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渠道来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要求学生不仅有音乐情感上的共鸣,还应客观分析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使其真正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音乐教师的音乐文化视野要有多元化

世界多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多样性称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宗旨是倡导各种族平等与各音乐文化并存。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已经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1994年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所商定的《ISME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不仅将世界音乐文化做了理论上的界定,还针对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实施这种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进行了建议和指导,明确了世界音乐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价值、功能、目标、实践等策略,如何正面直观认识世界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即怎样进行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已逐步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就中国而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的差异,就造就了音乐本身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中国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音乐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尊重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分享其他种族的文化。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3

一、创新培训模式,帮助农村音乐教师理解新课标,提升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音乐教师的研修都是通过专家讲学、教研员培训,由省到市再到区县这样一级一级来实现的。但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单靠这样的方式培训显然是不够的。新课程远程研修是较好的培训模式。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音乐教师,通过有组织地观看网络视频、在线研讨、阅读简报、网络作业等形式,学习新课程,了解新动态。不脱岗地接受新课程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挖掘地域资源,丰富音乐课堂

我国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像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可以说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因此,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可以从自己生活的地区和民族寻找一些合适的音乐教学资源,让音乐课更加丰富多彩,如溪边的洗衣歌、节庆的祝酒歌、打桩的劳动号子等都能成为音乐课堂有趣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让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保护。正如郑莉老师在《“我爱家乡的酒歌”教学评论》中提到的:“这节音乐课,舂米的竹杠、饮酒的器皿、甩起的长发、扭动的腰肢,和着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画卷……”因此,农村地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当地音乐文化资源,从生活中获取“教学给养”,音乐课堂该有多么丰富和富有吸引力!

三、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走中国农村音乐教育发展道路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科技教育;发展;制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17-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科技及相应的科技教育已日趋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为了能够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潮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这一重大战略,其中科技教育是实现该战略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我国的科技教育初见成效,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的科技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市场经济的干扰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地位的确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来说是一场较大的变革和进步。同时,科技教育面向市场,为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但是,科技教育走向市场不免受市场化所干扰。

1.表现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我国经济建设选拔了不少计算机应用人才,其实用性推动着人们都热衷于计算机等级考试,在现实中,不少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提出要具有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条件。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这就需要不同岗位的人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如C语言、数据库技术等。但是,计算机技术是一项发展迅速的高技术,需要不断创新,而计算机等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这就不可避免地给计算机教育带来影响。

2.表现之二,英语考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人才,而其后果之一就是各种英语考级随之而来。但是,通过英语考级的人和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一样,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的英语水平。实际上,学习英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学英语是学知识。学英语是通过英语来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其二,学英语是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是用来交流,因此学习英语须注重听和说。然而各种类型的英语等级考试却忽视了这些,特别是“说”的方面,以至于培养了不少“哑巴”英语人才。

3.表现之三,有关医疗卫生事业的等级考试。医疗卫生事业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员必须拥有一定的有关医疗卫生事业的等级证书。但是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许多“老中医”由于没有通过相关等级考试而没有从医资格,他们的医疗经验得不到传承,这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大损失。以上三种类型等级考试对科技教育形成了严重的干扰。事实上,关于等级考试尚有更多的类型,这里不再赘述。

二、科技教育理念落后

中国传统的科技教育形成了许多落后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当前的科技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重知识、轻方法。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知识的传授上,而实验、探索等教育环节却相当薄弱。再加上经济状况的落后致使许多中小学学生没有科技实验机会,即使在富裕地区有这个机会,教师也很难把科技实验放在方法的研究上。

2.重学校、轻社会。学校历来是人们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和机构,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都非常看重学校这块重要的科技教育场所。但是,学校并非是科技教育的唯一场所。由于知识是一个积累性的动态过程,并且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许多科技知识在短时间内就会被淘汰,因此科技人员还要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由于重学校、轻社会,许多科技英才走出学校跨入社会后不注重继续学习和创新而变成科技庸才,这给社会造成了浪费且加重了负担。

3.重学历教育、轻终身教育。学历从某一方面的确反映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但高学历的人不全是人才,一个人不但需要高学历,还需要高能力。现在社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一直到老。“活到老学到老,到老还有三桩未学到”(陶行知语),可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一个人在取得高学历之后,如不能够不断地学习,其注定被社会所淘汰。现代社会就是因为重学历教育、轻终身教育而白白浪费了许多社会资源。

4.重分门别类、轻综合,特别是文理综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生存在着这一落后的学习理念。中小学学生对数理化的学习抓得非常紧,这与我国科技教育的重理轻文,重文理分类、轻综合的教育理念有关。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横断学科的诞生更需要人才具有文、理等综合知识,而且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专业人才,更需要通才,需要的不仅是专家,更需要大家。重分类、轻综合的教育理念致使“专业化”的科技英才不能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5.重科技、轻STS。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因此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现代科技理性的强烈推动下,科技实力膨胀,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苦楚。因此,科技教育不但要强调科技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但是,重科技、轻STS的教育理念使科技教育培养了大批“单面人”和“半边人”。

6.重结果、轻过程。无论是官方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还是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待,考试成绩的多少是他们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科技教育过程就是如此,教师注重的是数学题的结果与答案是否一致,不注重解题步骤和推理过程。在实验课上也只注重实验现象与给定的结论是否一致,不注重实验过程和创新。这种科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令人担忧。

三、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资源按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教育发展的经济保证,也是教育发展所需要并可能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1]。我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制约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1.东西差别。东南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决定了教育投入的加大,必然使科技教育硬件设备升级换代速度加快,而西南、西北地区欠发达的经济必然会阻碍科技教育的发展[2],东西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了我国科技教育区域间的失衡状态。虽然国家在各个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例如穷人的孩子上大学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或勤工俭学等,但是穷人的孩子读书总是充满艰难和苦涩。

2.城乡差别。“三农”问题是我国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与此相对应,城市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而农村则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景象,生源的流失导致中小学的合并与重组大量出现。同时,我国市场经济时代的人才流动机制,又导致了大批优质师资的流失,许多老师进入城市的学校任教,农村的部分中小学出现了有些科目无法开课的现象。事实上,情况似乎正在向着更加复杂的情况转化,“三农”问题演变为今天的“四农”问题,还衍生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这是城乡差别在城市的延伸。

3.历史差别。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在网络上几度引起人们的热议。特别是每年九月,当新一届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人们发现,学生“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不断加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以及他们的子女求学的道路,正在以一种身份的历史,逐渐陷入停顿,并被固化下来。

四、经济实力相对欠缺

科技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的经济高度发达,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并且已取得重大成就。同时,经济对科技教育又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是教育的基础。“有教无类”说明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愿望,但是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有教育愿望还不能说明其能够接受教育,满足其教育愿望。教育是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统一:教育需求要求人们有教育支付能力;教育供给包括一系列因素,如社会对教育的认识,教师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教育的单位成本,还包括教育的经济来源,如教育投资和教育资源配置。[1]因此,教育总是受经济支配和制约的,科技教育也是如此。

2.经济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技人才,其发展依赖于经济。因此,科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现有生产力和经济水平,只有这样,科技教育才能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教育。[3]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不健全、人口众多、负担重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扭转,这严重制约着科技教育的发展。其一,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经济的落后,我国的科技教育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弥补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其二,科技教育发展的政策性。国家穷、底子薄的实际情况使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包括政策上和法律上的倾斜等。其三,任务的繁重性。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除经济支持以外还需大量的科技人才,而大量科技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科技教育。因此,科技教育的任务较为繁重,科技教育必须培养出大量的科技人才,社会主义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更大的胜利。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当今的中国人一个影响就是现在的家长特别关爱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父母亲的期望。但是,凡事不能过度,过度关爱就是溺爱,其表现之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急功近利,这也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就必须先解除制约科技教育发展的因素。这样,我们才能使科技教育和综合国力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学敏.教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由于国家不断更新课程理念,大力弘扬素质教育,大部分学校已经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理念,在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进一步的贯彻素质教育这一方针。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音乐教育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应该从初中就开始重视起来,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不一样的情怀,同时可以使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再添一抹色彩。而初中的音乐教师不应该没有目的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从而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兴趣,让他们能够对音乐知识拥有初步的认识。

一、我国初中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初中音乐教育缺乏师生有效的互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是一种不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师生互动,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老师不注重师生的互动,缺乏师生的互动,使得学生的音乐学习达不到应有的程度,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很可能将错误的想法一步到底,或者直接没有想法,不善于思考,甚至有些学校会认为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中考,学校的工作重心应当投入到中考,便将音乐课安排的不合理或者取消音乐课。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培养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初中生音乐课程模式与当今教育理念有着较大差异

现代初中音乐教育理念应该以音乐审美为中心,以学生本身的兴趣为驱动力,以全体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特色和对音乐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其创造音乐的才能,并了解多元文化,丰富音乐的多元性。这就要求音乐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有趣,能引起学生互动的兴趣。然后现在很多中学音乐老师,教学理念落后,课程沉闷无趣,学生无法产生兴趣,仍然以鉴赏音乐影视作品为主,无法与学生产生互动,与日益进步的教育理念产生较大差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的传播与学习途径多样化,落后的理念和沉闷的课堂将使学生失去课堂热情和活力,o法与老师产生互动、与音乐摩擦出火花,这就使得学校很难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以音乐审美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音乐课堂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不合理

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增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拓宽教育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音乐拥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对生活抱有更乐观向上的期望。尽管改革已经推广,老师们还是依旧死板教学,仅仅是教育学生表面的功夫,唱会一首歌,听完一首曲目,看完一场音乐剧之后写个观后感,仅仅停留在提升学生的唱功等技能方面,不仅如此对于乐器也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只是简单的将教育停留在课本,没有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面理解乐器感受乐器的美妙。在教学方法方面也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主要运用一些欣赏学习以及教唱方法等,没有运用掺杂现代化教育方法,课堂效率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充分学习知识感受并发挥自主思考能力参与课堂,不仅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局限性,这些都违背了改革下新课标的要求,使得初中音乐课堂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效果。

二、我国初中音乐教育问题的出路

1.提高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让他们在课堂上面对很多人讲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他们还是会感觉害羞或者不善于表达,甚至有些学生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去思考,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对师生互动的意义不明确,这时,教师就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充分的观察学生的表现,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制定一些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措施,上课过程中鼓励学生,让学生觉得课堂上回答问题只是简单的和老师的交流,教师要尽量做到和学生融洽相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心里感受到通过课堂的互动真正有所收获。

2.加强初中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课程要求的提高,传统课程模式无法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和课程发展的要求,因此,音乐老师必须加强音乐课程模式的改变。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兴趣。其次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借鉴其他学科的课程模式来加强师生互动。比如说我们学校的生本课堂模式,采用434的模式和千分制原则,即4突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自主学习,突出小组合作,突出探究学习;3转变:变老师被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变“会听”为“会唱”,变“他律”为“自律”;4个基本程序:预习,交流,温习,总结;学生拥有一定基本分数,通过课堂小组和个人表现加减分数,一周为一循环,分数高的小组和个人将得到相应的奖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班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学习歌曲,自主设计表演,自主进行课堂了,并且课堂积极性被充分带动起来,课程模式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以教学评价内容定制教育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准确的,时刻跟进的教学评价是学生的总体体现,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自我的重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掌握教学评价的作用并且灵巧的运用,让课堂活跃学生充分受益。音乐学习方面的评价就是要求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关键是运用评价的教育改善功能,这就要求评价要与实际相符,不能脱离实际,要充分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并且在言辞方面不能一味地批评或者表扬,语言要有感而发有真情在里面,用真情和智慧感动教育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合理结合实际,避免出现与实际脱节的情况。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且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提高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加强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改进学习方法,让音乐教育更好的实现启迪,提升学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莉.2015年12月5日.《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当代音乐.

国际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制约 体育教学 教学效果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14-02

1.前言

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但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本文就制约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加以分析,并探讨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效果向有利方向发展。

2.制约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因素的分析

2.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环境,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制约和影响。上级部门对提高体育教育的地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并不能投入足够的物力和财力,导致学校没有能力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教师不能及时得到业务培训。还有一部分地区,上级部门并没有把体育课作为学生升学必考的科目。上级部门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影响着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体育教师的态度,他们对体育教师的不重视,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

2.2领导思想意识

虽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素质教育至今还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普遍地存在着。一些学校的领导为了追求升学率,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教师队伍和体育教学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出现了体育课上其他课的现象,体育教学也就变成了考试科目的附属品、添加剂,可有可无,学校体育也就很难发挥它的功能和 作用。

2.3体育教学环境

2.3.1 场地器材设备

学校场地建设不规范,器材设备不完备,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

2.3.2班级规模

大多数中学的班级人数在70-80人左右,在体育教学中如果班级人数太多,不仅会加大教师教学组织工作的难度,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4体育教师素质

目前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越来越来高,但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却普遍偏低,再加上体育教师不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及身体的锻炼,不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全面、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教学随意性较大。体育教师素质是制约体育教学效果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解决这一因素已迫在眉睫。

2.5学生身体素质

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动作的完成。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会一样,有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因力量不够而担心不能完成动作,从而产生胆怯,怕同学嗤笑的心理,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3.制约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因素的对策

3.1解决客观因素的对策

社会环境制约领导思想意识,领导思想意识决定体育教学环境。要解决这一客观因素,首先要提高体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体育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政府才会加大对体育的投入,领导才会提高对体育的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才会得以改善。为此,笔者认为:要继续加强贯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体育科作为升学的必考科目,把体育教学效果作为体育教师考核、评优、申报职称的重要依据。

3.2解决主观因素的对策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制约体育教学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一因素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即使客观因素解决得再好,体育教学效果也无法得以提高。所以,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已变得迫在眉睫。为此,体育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自身素质。

3.2.1思想素质。

3.2.2文化素质。

3.2.3能力素质。

3.2.4心理素质。

3.2.5身体素质。

4.结论和建议

4.1加强对体育教学设施投入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