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淡薄的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律意识淡薄的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律意识淡薄的反思范文1

本文提出了开发思品课程资源培养农村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层面

1.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多年的应试教育和一些不合理的学校考评制度致使许多教师更关注教学成果中的文化课考试成绩,对于教材的开发只是一个口号。新课程改革后的各种教材的编排一改以前的条文式编排,思想品德课程因其自身学科的特点更是注重知识的生成。这便要求老师解放思想,转变以往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投身到新课改中,积极探索适合农村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方法,结合实际状况,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运用各种手段,将原本包含在教材中的深层思想挖掘出来。

2.巧妙引导,积极合作。

教师对于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组织、促进、引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编排情况,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一些适合农村学校开发,并能积极促进法治教育观念形成的课程,引导同学们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在学生的开发过程中老师需要起到积极的配合作用,对所开发的课程中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查阅到的资料,课程开发中的方法步骤,老师都需要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配合作用。在师生相互帮助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掌握法律知识,达到师生共同发展。

3.合理整合,注重生成。

对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生成性知识和成果,同学们需要在提交的时候注重科学性,删繁就简,老师也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学生提交的零散成果合理整合,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成果,使教材的开发更加清晰明了,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不但有利于当下的教学,而且为以后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二、学生层面

1.选好方向,积极探索。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在安排课程后才进行,学生忙于应付,难以形成成熟的理解。其实许多时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见的问题早于课本的设置,而这些正是他们最有兴趣关注的问题。这个时候要是有效地组织他们结合课本提示更深入地探讨,他们就会表现出无比的热情,他们在对这个问题不断地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不但能解决心中的疑惑,深刻理解课程内容,而且会带动其他同学关注此事,了解此事。最后形成的成果不但对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有所加深,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于课程开发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研究自己关心的问题。

2.纵向深入,横向联系。

学生在选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以后,可以通过上网、图书馆、走访等各种途径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自己对所研究问题的看法。在总结出对问题的看法以后可以和对相同问题进行研究的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相互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正确理解。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探究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成果交流,普及法制。

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对在思品课程涉及的有关法律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时候,他们便会有迫切的表达欲望。这个时候要是给他们一个合适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会很踊跃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类场合可以是思品课题、班级普法活动等。学生的成果汇报不仅会对同学的一种法制宣传,更会是今后自我了解法律知识的动力,影响深远。

三、学校层面

1.提出问题,鼓励开发。

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总会遇到各种因为学生对法制意识的淡薄和不了解而引发的问题,例如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索要“保护费”等情况。通常校方会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往往收效不大。如果以学校开发思品课程资源为契机,要求学生积极配合研究,学生们就会很乐意了解此类事件的性质、成因,寻找应对方法,为学校的课程开发做贡献,潜移默化中便会起到一种自我反思的效果。当他们自己认识到其中的危害的时候,他们也会自我教育、改正。

2.开放设施,积极配合。

学校的图书馆、微机室等是学生获取法律信息的主要场所,如果能开放此类场所,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查阅到各种法律问题所需的相关资料,就更有利于他们提高对问题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配合各种学生的研究。例如可以允许学生查阅学校历年的各种有关法律问题的档案,在档案中寻找更贴近学生的有关学校发生的案例,这样学生不但能激发研究的兴趣,而且会认识到自己所做的研究对成长的重要性,提升使命感和成就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的结论也更具有贴近学校生活的教育意义。

3.注重过程,珍视成果。

对于学校而言,形成学生自觉探讨有关自身发展的法律知识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不管最终结果是不是形成了体统的研究成果,它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法律认识水平。从这个层面上讲,活动的过程本身便很有积极意义。即使学生最后的研究成果微不足道,校方也应表示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校报、网络平台等各种宣传媒介上让同学们进行成果展示,并进行鼓励。这样不但是对他们对于法律问题研究的肯定,而且能教育在此问题上存在误解的学生,激发学生对接下来研究的激情,进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法律问题,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最终形成人人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校园氛围。这对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农村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学校的法律校园建设同样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益处。

四、社会层面

法律意识淡薄的反思范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微博现象分析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82-02

1引言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鉴于中国是互联网大国,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而微博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平台,以其显著优势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青睐[2]。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社会上关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共计5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并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合理、合法、健康地使用微博平台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2“90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及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微博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微博热潮”,“90后”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微博使用的行列。通过查阅以往参考文献,我们发现对于微博对大学生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微博对大学生思想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分析“90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有助于我们帮助“90后”大学生合理、合法地使用微博。

2.1大学生中微博使用的总体情况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分析依据,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508名来自扬州大学的学生,涵盖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其中男生250名,女生258名,确保了样本的广泛性,同时,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确保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所学专业、性别、所在年级等基本问题,还包括大学生对微博的认识问题、使用方式和使用时间问题、微博对自身的影响问题以及是否关注过政府机构、学校机构的官方微博、是否参与过“微博打拐”、“微博反腐”、“微博问政”问题,是否关注过转发微博合法性等19个具体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注册微博的学生约占55%,未注册微博的学生约占45%,大学生微博的使用率较高,但有约20%大学生在注册完微博账号之后很少会登录微博,原因是他们认为微博没有吸引他们的地方,还会浪费时间。但由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我们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的微博使用率仍会有较大增长。

2.2不同性别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具体情况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约62%的大学生在微博中关注了1~100人,33%的大学生关注了100~200人,5%的大学生关注了200人以上。但在他们关注的人中,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关注的人群呈现不同的趋向,仅有14%的女生关注了政府机构、学校机构的官方微博,而约有30.7%的男生关注了政府机构、学校机构的官方微博。有22.6%的女生曾参与过“微博问政”、“微博反腐”,而有40.3%的男生曾参与其中,这反映出男生在“微博问政”方面显示出更大的兴趣。但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于官方微博的关注率较低,原因是他们认为官方微博的消息太过于正式。

2.3微博使用情况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形态

虽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于政府机构、学校机构的关注有较大区别,但是他们在微博的使用中也存在着共性。约81.2%的大学生都在微博中关注了娱乐、体育明星,69.5%的人关注了自己感兴趣的公共主页,66.3%的人关注了亲朋好友,63.8%的人关注了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而只有38.4%的人关注了学校机构和学生组织的官方微博,关注政府微博的人只有22.6%。这反映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微博的使用停留在娱乐消遣方面。

调查中,仅有约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一直有“求粉丝”的经历,32.8%的人偶尔有“求粉丝”经历,66.5%的人从未有过“求粉丝”经历,这表明大学生对于微博的使用较为理智。

此外,大学生转发微博时约30.5%的人从未关注过所转发微博的合法性,这表明大学生网络法制化观念有待提高。在他们发表的微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转发的个人喜爱的精美语句与他人见解独到的看法,而自己发表生活中的消息却远远落后于转帖,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微博使用中更多做的是一种“看客”的心态,而没有很好地融入微博的使用中。

2.4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微博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存在某些不利的因素。微博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带给学生刺激感和新鲜感,学生可以接触到新颖的观点和即时的信息;并且,对于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可以帮助新生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快速熟悉大学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非法信息。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对于这些不良信息容易产生腐朽思想和消极价值观念。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微博中的消息良莠不齐,很可能会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3大学生使用微博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前文中也有所提及。其中存在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网络法制化观念有待提高。并且,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所转发微博的关注度也有所不同,虽然男生对于政府及学校机构官方微博的关注度高于女生,但是他们对于所转发微博的合法性的关注却不及女生。女生对自己所转发的微博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男生对于转发微博是“随性而为”,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转发,有时甚至会转发一些偏激的言论,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却从未想过自己所转发微博的合法性问题。相比之下,女生转发微博更加理性,虽然她们很少转发政治性问题的微博,但她们无论转发怎样的微博都会提前思考法律和道德的因素。但是总体来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存在网络法制化观念淡薄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使用微博多在生活娱乐方面,他们参与“微博打拐”、“微博问政”、“微博反腐”的比率不高,倾向于一些放松性的话题。比如,在他们转发的微博中,更多的是一些娱乐调侃的视频、图片等微博。

此外,虽然很多高校都纷纷建立了党建、团建微博,大多数学生组织也都建立了官方微博,但是大学生对其关注度不高。说明了大学生不乐意参与思想形态方面的活动,积极性不够,也同样说明了官方微博不够吸引大学生,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的形式于无形中对大学生产生有益影响。

4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学生的走访以及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查阅,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4.1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化教育,尤其是网络法制化教育,因为网络中消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男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如果不加以合理地引导很可能陷入误区。这些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法制意识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网络言论的合法化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健康化程度和发展方向,中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定,这表明国家规范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论的坚定态度[3]。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树立法律意识,用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转发微博内容的合法性,真正提高微博转发的质量,增加大学生对转发微博行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4.2我们应当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大学生使用微博有潜在的弊端,这是由于微博的受众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各个层次人士,素质参差不齐,价值观多元化,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差异较大,因此容易受错误信息的误导[4]。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教育工作者通过微博深入大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微博为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接近大学生。同时,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向健康化、规范化、合法化的方向发展[5]。虽然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党建、团建等官方微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还不够强,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运用新思维、积极努力探索新方法来从根本上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学生们能够在微博平台上耳濡目染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

4.3“90后”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微博观”,运用微博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微博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不仅起着娱乐消遣的作用,它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创业就业提供很好的指向。通过微博,“90后”大学生们甚至可以为他人、集体、乃至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学生们可以参与“微博打拐”、“微博问政”、“微博反腐”等一系列有意义的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正是大学生在目前的微博使用过程中所欠缺的地方。

“90后”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力量,在未来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微博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网络舆论的前线。因此,“90后”大学生如何使用微博事关重大,本文通过调查对“90后”大学生微博现象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希望能够为“90后”大学生以及各高校及教育部门提供一些有益建议,让“90后”大学生更理智地使用微博并使用微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参考文献:

[1]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思想[J].教育研究,2011,(2).

[2]蒋永福.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2).

[3]刘林翔.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闻知识,2011,(9).

法律意识淡薄的反思范文3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关系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关系到高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高校食堂的基础条件、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均得到了改善。但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食品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卫生安全理念及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正确审视目前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对于保证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和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多数的高校后勤服务实行了社会化管理,高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改革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自身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食品加工流程布局不合理,交叉感染的现象较为严重;食堂建筑布局不合理,消毒保洁等卫生设施较少;食品的库存不安全,食品采购缺乏完整索证备查;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淡薄,健康合格证的持有率低等。这表明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突出问题,一般表现为:

(一)高校食堂经营者过于注重利益的获取

在高校中,食堂一般采取的都是个人承包政策,将食堂的经营权限承包给个人或团体。这样一来,在食堂经营的过程中,承包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压缩成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管理混乱、卫生堪忧。由于监管困难,且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食堂承包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极少更新、添置设备和改善卫生条件。劳动法施行后,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一些食堂聘用文化层次较低、卫生意识淡薄的临时人员。由于员工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偏低,导致食堂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更换频繁。部分高校食堂新聘人员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培训,甚至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岗。

(二)食品安全监管流于形式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理念落后。缺少企业化管理的经验,缺乏对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细节引导,相关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管理松懈。部分高校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够细,没有层层落实到个人等问题,在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垃圾排放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不健全

尤其在食物中毒高发的季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存在涉及人数多、发病快等特点,但由于很多高校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没有在事发前启动预警机制,事发后的应急机制很不到位,往往手忙脚乱,仓促应对,影响处置的效果。同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一些高校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教训等方面反思不够,不能有效地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机制的优化对策

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健全管理组织与制度,是高校解决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组织

为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保护师生身体健康,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进行逐级明确分工,并签署《食品安全保障责任书》,对各层组织的人员配置采取公布岗位标准、自愿报名、群众推荐、组织批准、竞聘上岗的方式。采购供应部、质量监控部、各食堂的经理必须具备2年以上饮食工作经验、丰富的食品安全知识以及商品流通基本常识,有较强的食品安全意识。只有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才有了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学校饮食经营准入制度

学校食堂经营部门要建立餐饮经营准入制度。全面审核投资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投资能力、资质信誉以及道德素质。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并择优选定,坚决杜绝有其他不正之风发生。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理处罚办法,严把卫生准入关。学校食堂在采购正常使用的主副食品时,必须要到合法的经营单位采购饮食物资。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对大宗饮食物资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零星饮食物资也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选择的定点供货单位及采购品种应报学校后勤管理机构或饮食服务实体等有关部门备案。

2.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管理制度建设

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需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消费者等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尤其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自律至关重要。为提高全体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以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分为样本,制定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工作预案,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做到所有部门有制度、所有工序有规范、所有岗位有规定。

3.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生产人员除应健康状况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为使食品从业人员自觉达到食品卫生的良好水平,每年安排食堂全体员工培训,邀请食品卫生专家和卫生监督人员为从业人员讲授食品卫生法规、食品安全基本常识,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4.全方位开展食品安全自身监查管理

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尤其在高校更为敏感。在制度上着重对各个工序间关连点的控制突出各个工序间关连点的制约关系。采用食品安全保障责任书的形式,分别与供应商、监控部、中心仓库、各伙食单位建立食品安全保障责任关联体系。对食品保管、领料、加工、销售各环节,明确责任和处理权限,列出高额的奖罚措施和责任追究程序,使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认真履行验收程序,把制约机制落在实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措施,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构筑牢固防线。

参考文献:

[1]李怀,赵万里.中国食品安全规制问题及规制政策转变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2).

[2]崔莹.浅谈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2).

[3]王晓丹,徐桂花.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刍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

法律意识淡薄的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小学;品德教学;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17-02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讲解与诠释,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游离于学生思想及行为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也失去其教育的生命力,学生往往在思想上引不起足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因此,如何针对学生思想行为实际进行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效性、实效性,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课题,值得在教学教研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讨并积累有效经验。

1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感恩情怀一直是维系社会稳定、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现在的小学生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备受家长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他们对父母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恩意识,对父母的呵护与关怀视为理所当然。由于缺乏感恩意识,也就很难产生报恩、施恩的意识与行为,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针对学生这一突出表现,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强化感恩教育实践,使感恩情怀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化德为行,养成感恩习惯。

如在教授“我与家庭”一课时,笔者对教学重点的设置定位在“加强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种种表现,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并在班级中开展“父母,我想对您说”的演讲比赛,学生在演讲会上以向父母讲心理话的形式,诉说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和周到细致的关怀。随后,在学生之间开展“今天我当家”的家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家帮父母做所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结合这次活动,谈自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平日都是父母做家务,自己只是袖手旁观,现在才体验到做家务的劳累。当做家务的时候,我多么需要有人能帮一把啊。”有的学生说:“父母平日工作本身就很辛苦了,回到家里还要仔细地做家务,不舍得让我们帮忙,就是想要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做作业,把学习搞上去,我们应该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

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才能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 培养良好品德,强化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属于养成教育范畴,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实施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育学科应当担负的基本教育任务,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笔者确立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研课题。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学生平日乱吃零食、乱扔馒头等不良现象而提出。课题的实施目的主要是实现通过以课内教育渗透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品德。学生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情感的激发与思想的转变。

例如,针对小学生乱扔食品的不良习惯,笔者在学生中展开了“我听爷爷讲家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展开调查,了解自己的家庭发展史,了解今惜生活的对比。在此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农村,在田野上参观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亲身目睹及体验农民辛勤劳动场面,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产实践过程。并且请农民伯伯讲述粮食生产的复杂工序,如要经过播种、浇水、耕耘、喷药、管理、收割、晾晒、淘洗、磨粉、和面、蒸煮等环节,才能形成手中的馒头,每一个馒头里,都渗透着农民伯伯的心血与汗水。同时,在班内举办“珍惜粮食,励志学习”专栏,搜集自古至今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真正使节约观念深入内心。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巩固习惯,笔者还在学生小组中设置学生监督成员,由生活习惯较好的学生担任,负责监督组内发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目标和依据。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有耐心,长期坚持。在教育过程中,犯错的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反复,教师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与家庭携手,采取得力措施巩固教育效果。

3 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小学生由于自身能力较弱,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一些违纪现象,如值日不及时、宿舍纪律散漫、不按时作息等,这也体现了小学生纪律观念淡薄的弱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现象,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矫正。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促使学生加深认识、树立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

如在学习“我与学校”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日常不良行为引发的场面:上课铃响了,值日的学生才想起今天是自己值日,匆匆拿起黑板擦,到教室前擦拭黑板,以致上课时老师、同学都被笼罩在飞扬的粉笔灰当中咳成一团。视频接着科普保护肺的相关知识。有的学生说:为了保护大家的肺,为了师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好好履行值日职责。生活化的场景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不仅理解了“做好值日,及时完成值日任务”这条班规制订的依据,而且在今后的值日中,学生都能自觉及时做好值日,并且形成习惯。

4 以社会调查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会陷入空洞说教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爱国主义观念、情感很难嫁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教学效果不佳。“腾飞中的祖国”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通过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本单元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做社会调查活动,即通过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哥哥姐姐婚姻嫁娶所使用的交通用具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甚至更上一辈的嫁娶交通工具是小推车,了解到婚姻嫁娶工作也在随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从迎娶新娘的手推车到自行车、摩托车以及高级轿车,这些变化从一个生活的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趋势。

再如,让学生通过调查及网络查询等形式,了解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信方面的变化,从古老的驿道传信到现在的手机、电子邮件、微信,无不体现出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同时,列举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誓愿,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无私奉献一生的动人故事,人民英雄为了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战斗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事迹,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接下来,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态度不很严肃的情况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升旗的意义、五星红旗的含义,使他们懂得升旗仪式的庄严与神圣。

总之,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实际与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品德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思品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加强道德实践活动,避免生硬说教,促进学生化德为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沿着健康的方向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