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防控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防控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防控总结

财务风险防控总结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类型;防空能力

财务风险防控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财务风险防控管理能够分析出财务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经济主体提供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经营方案。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资金,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处置和筹资活动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风险性也随之增大。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并不等同于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事业单位从事于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否发挥出其社会职能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风险不仅会导致经济上受到损失,同时还会造成自身的职能受到制约,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违规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要遵守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注重执行效果,而未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腐败现象容易产生[1]。另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出监管存在较大的漏洞。第二种是财务核算风险,当下事业单位已经采取了新的会计核算方式,但是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未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差异性也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第三种是道德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是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中饱私囊、假账和坏账等情况都会直接损害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会造成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度下降[2]。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风险防控意识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的意识不强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不断被凸显,而尽管事业单位已经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但是在经营上却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多依靠于财政拨款,即便事业单位出现了资金损耗的情况,而个人却不需要对此进行负责,全由国家进行“买单”。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导致财务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的主要因素。另外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项目过多,对于会计收入只是简单进行记录,并没有联系内外部环境,没有为行政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会计数据上的支持,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增大[3]。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事业单位的监管缺失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财务风险防控方面,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对于财务风险防控主要是由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负责,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相关的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落实,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岗位设置,在风险的防控和处理方面,目前尚未纳入到管理制度中,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断扩大。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工作来说,制度是落实工作的唯一保障,管理制度必须要根据外部形势不断变化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制度修订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不仅修订机制未建立,意识不强和内容不全面也是导致管理制度未能发挥出实际作用的主要因素[4]。

(三)岗位缺乏专业人才

尽管财务风险防控可以通过会计数据进行反映,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多数工作还需要依靠人予以完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后,在会计核算方法及项目上的变动较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素质较差,专业能力不强,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转变,无法满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需求[5]。另外,在财务风险防控方面,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及早对风险予以识别,就能最大程度的降低事业单位所造成的损失,这就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人员缺乏问题严重,不仅专业能力不强,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失。所以,我国事业单位必须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选拔和聘用机制方面不断调整,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6]。

三、事业单位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公众对其的监督力度也愈来愈强,事业单位要想进一步扩大社会事务的管理效果,就必须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结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必须要提高风险的防控意识,单位领导要发挥出带头作用,加强对于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安排,同时强化检查力度和范围;其次在管理人员方面,要提升执行力度,要采用责任制度将工作落到实处,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效果;最后,在会计人员方面,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素养,防止监守自盗,同时还要注重优化风险防控环境,要定期举办工作会议,强调事业单位财务的安全性。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保证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顺利落实,必须要从制度层面予以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要注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完善方面,需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注重内容的有效性,制度是保证工作落实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制度内容中,应当将外部风险因素予以明确,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将管理和监督有效的联系起来,使得各部门的工作能够有效衔接,从而充分利用制度上的优势,对财务风险予以排查,同时也能避免人为的操作对风险防控工作的影响,避免权力的集中化;其二,要注重将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纳入到管理体系中,通过明确岗位职责与权限,赋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权力,在风险排查方面发挥人的作用,引入奖惩机制还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化风险防控效果。

(三)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且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实际的人员招聘和选拔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注重考核人员的专业素质,要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事业单位应当注重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培养工作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避免道德风险。另外,事业单位应当定期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从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会产生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注重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意识和能力,同时注重制度的完善,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安全。

作者:李国雯 单位:济宁市种子试验示范繁育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先余,孟轩,周鹏.强化过程监管严格考核评价——关于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08(04):50-54.

[2]秦浩.海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实证研究——基于海南海事局财务风险的个案调查[J].中国内部审计,2015,08(04):100-103.

[3]李加兵,赵斌,潘正海.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2,08(05):103-105.

[4]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08(05):106-112.

财务风险防控总结范文2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教育规模、基建规模在不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和投资方向也越来越广泛,这就无形中扩大了高校的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同时,由于有些高校的财务管理观念相对滞后,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致使高校的财务工作存在管理风险。对此,高校领导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对财务风险给予更高重视,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与管理措施,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规范和有序。

一、高校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1]。主要表现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三个方面。

(一)筹资风险

随着高校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都在加大筹资力度,所以筹资风险也在随之上升。高校的筹资主要分为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补贴、学生缴纳的学费与住宿费等,这些资金不用归还和支付利息,可以作为高校的永久性资金来使用;后者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等举债形式进行筹资,所以不仅需要到期归还本金,还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而高校的性筹资通常只能满足高校的日常运营与管理工作,对于一些中长期的基建项目建设和大型教学设备的采购,通常要依赖于债务性融资,具有融资规模大、偿还周期长、投资见效慢、利息成本高等特点。债务性融资相对预期现金流量产生的时间而言,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同时在偿还周期内,还可能面临利率上调而导致还贷利息上升等财务风险,可能会对高校后期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2]。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主要分为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两种形式。在对外投资方面,高校的投资额基本是集中在对外学术交流等少数环节,所以基本不存在对外投资风险。在对内投资方面,目前高校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设备的采购,由于这些基建项目和采购项目的投资额比较大,常常超出高校正常的资金承受能力,所以容易造成高校的资金周转困难,即便高校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弥补短时间内的资金空缺,但往往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学校在后期的财务管理压力仍旧比较大。如果高校在前期不进行认真、全面的投资分析,将会存在很大的投资盲目性,同时预算管理不到位,也会在无形中扩大高校的投资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上不像企业那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且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的依赖性比较大。但是由于有些高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对忽视,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同时,有些高校的财务管理机构比较冗繁,在岗位设置和财务人员配备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比较低,并且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在无形中增加了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财务风险多元性、复杂性趋势的加强,有些高校仍旧依赖传统财务经验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没有树立全员管理和现代管理理念,导致高校在投资管理、现金管理、资金使用等环节缺乏财务风险防控意识,也没有采取正确的财务管理措施,无法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控。例如,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财务风险测算技术掌握的不够熟练,所以很难对学校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测,也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防控策略。

(二)财务管理与监控机制不健全

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财务决策过于随意化、电算化系统相对落后等,都会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同时,有的高校还没有针对现代财务管理活动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财务控制流程,在财务执行环节存在很大的财务漏洞,这就有可能会造成高校资产的无序流失,也为财务腐败行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预算管理不到位

随着高校竞争压力的增大,有些高校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增加银行贷款,以便应对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上涨和教学资源相对紧张之间的矛盾。但是教学楼、实验室、地皮等教育配套设施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且具有较大的持续性,在政府财政拨款及高校收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很多高校的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和有效,最突出的便是预防管理措施不到位,可能会造成高校财务现金流的断裂,无法对财务风险形成有效防控。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对策

(一)增强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要想提高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力,必须强化现代财务风险控制意识,时刻保持对财务风险的警觉,将财务风险控制纳入到高校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规划当中,增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和全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财务决策失误,确保高校各项财务管理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3]。同时,在高校教育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的大小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必须遵循风险收益均衡的财务管理原则,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的合理性,不能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财务风险,要提高现有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行。

(二)健全财务管理与监控机制

为了实现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有效防控和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财务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防、控制和化解,确保高校各类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因此,高校需要针对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对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实现与学校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衔接。此外,要加大会计监管的力度,健全财务评价机制,做到对财务风险防控责任的有效划分,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全面、系统地完善财务管理与监督机制。

(三)科学预算,提高资金利用率

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是高校资产完整、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4]。因此,针对当前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内在需求,高校需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确保各项财务支出都能够控制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这不仅是提高办学效率的需要,也是确保办学稳定性的需要,关系到高校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同时,对于各项支出,需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全面考核,将领导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和财务状况纳入考核指标,将财务运行及资产管理状况作为考核高校领导者的重要指标,促使高校领导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保证资金高效运转,有效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与管理,必须不断更新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准,逐步建立起一支思想作风端正、业务能力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增强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研判与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针对财务人员开展法律法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方面的职业素质培训,并严格划分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切实增强他们的财务责任意识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

四、总结

总之,高校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是可预防、可控制的,高校的领导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只有对财务风险给予高度重视,多加强对财务潜在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做到科学筹资、科学投资,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有效防控高校财务风险,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安全、稳定、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金花.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财务管理的挑战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01-103.

[2]辛荷,展鹏.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J].会计之友,2013(20): 118-120.

[3]马淑红.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探析[J].管理观察,2015(35):165-167.

财务风险防控总结范文3

关键词:财务风险 构成 防控策略

一、前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或不可控因素导致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效益与期望收益发生偏差,甚至造成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其本质是是一种微观性的风险,同时企业财务风险也是各种经营风险的综合体现。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构成

(一)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大财务风险,企业根据自身综合素质与外部环境制定发展战略,并与自身财力状况和人才水平相结合。如果企业在不具备扩张条件的情况下进入陌生行业或开展不熟悉的业务,非但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盈利效果,甚至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攀升。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一般由企业负责人向有关政府部门申报重大投融资行为。这其中乱拆借、乱担保、乱投资问题较为突出。面对这种现状,制定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是各级国资委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经营管理风险

当前,现代化管理模式并未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开展。由于企业上级管理机构较多,管理层级复杂,使得管理幅度逐渐削弱;投资权利逐级下放,使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所减弱;子公司和部门依据各自的需要进行投资,使得财务管理混乱不堪;企业采用管理下属企业的方式管理子公司,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母子公司会计政策无法统一,财务管理薄弱。同时,欠缺财务监管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使得财务部门难以为经营管理决策有效服务。在经营方面,没有统一的经营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制定目标上缺乏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流程管理上缺乏客户资信管理程序和交易审批流程;结果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依然沿用传统的经营承包制;亏损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被挤占、挪用,使企业的资金情况变得捉襟见肘。为了取得原材料和其他经济资源,亏损企业拖欠债务人资金,商业信誉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三)激励风险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润关系主要用激励机制进行控制。随着激励机制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成本合理降低、经营者道德风险减少。然而,现行激励机制仅仅做到了经营者与股东共享乐,却无法同吃苦。也就是说管理者仅仅与股东分享经营成果,却不承担损失与风险。 这在风险管理的角度上增加了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并无法降低企业风险。

(四)监督风险

国有大中型企业外部监督力量匮乏,一是各监督渠道混杂、标准不一,加之管理分散、缺乏沟通,无法形成合力管理的效果;二是一些监督未能按照预定标准进行,监督力度不够,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包庇、放纵;三是社会中介机构中不正当的竞争,使得监督作用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模式,很少将内部控制作为考核指标,内部控制状况没有对企业利益关系产生足够的影响。

(五)外部环境风险

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及法律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这些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并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一旦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企业将无还手之力,所以外部环境是企业不容忽视的。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一)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预警体系

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国有企业财务风险,但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正常水平之下,因此要求财务人员时刻保持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除了对其进行足够重视,还要认清各类财务风险本质,建立对应的财务风险预警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可针对应收账款、存货库存、现金流量与支出等环节建立预警机制,并建立短期与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动态监控国有企业发展潜力、经济效益、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确保国有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二)健全财务风险控制的企业组织结构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其中涉及的环节纷繁复杂。因此,国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明确管理层与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责,落实防控重点和财务评估措施,确定财务风险控制标准及内容,并贯彻落实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层面;在划分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事权的同时,更要保证权责清晰及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国有企业的财权、人权和事权得到合理划分,做到对国有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

(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提高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质量和水平,要对财务人员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定期制定并完善考核制度,连续不断地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重视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风险意识;其次,培养财务人员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其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再次,在招聘环节加强岗位监督和管理,坚决拒收无法达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人员,提高国有企业财务队伍综合素质。

(四)内控审计和外控监督共同作用

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上,内部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仅仅依靠内部审计远远不够,还要结合外部监督的力量。为此,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内控审计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出台风险防范措施,并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给国有企业防范各类财务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五)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财务决策是否准确对财务管理工作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失败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运用定量分析法建立模型,在决策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在选择可行性方案时,切不可主观判断。例如在石油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要依据建立的模型准确计算各投资方案的回收期、净现值及投资报酬率等指标,综合评价计算结果,结合各种因素选择最佳方案。严格按照科学程序作出决策可以把失误降到最低,从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六)建立企业总体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总体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在各部门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基础之上。同一时期企业不同部门可能存在不同财务风险,所以总体财务风险管理是从企业整体运行角度综合考量各种风险综合影响效果,分析出造成企业整体资金平衡损失的因素,从整体上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另外,财务等相关部门要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定期考核,加强对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资金变现能力。同时,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持有一定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掌控负债额度,避免因到期无力偿还债款或资不抵债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四、总结

财务风险是企业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可控和可预见的。国有企业只有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决策时着重考虑财务风险因素,科学分析,找到潜在风险因素,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后,做到最大限度避免财务风险,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更进一步为我国国民经济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防控总结范文4

从贸易型企业的资产特征和经营特点来看,流动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较高,体现了“轻”资产的特点;在实际经营中,国际贸易周期长、环节多等使得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事项特点集中在业务运营、资金支付流动性风险、财务杠杆使用及经营规模控制等风险:

(一)业务运营事项风险

一般而言,我们经常会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其他等四个方面来度量企业的风险,而贸易型企业的特点是来自业务运营产生的风险事项较多,以某集团公司为例笔者统计了其控股范围内企业自2004年至2012年风险事项的分类事项,其中与业务经营相关的事项占到60%左右,这一方面是贸易型企业作为“轻资产”公司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企业对重大投资、重大资金运作方面严格管控的结果。

(二)营运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管理风险

从总体情况看,贸易型企业在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要求对营运资金作出安排、加强管理控制,保证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特别是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回笼,防止资产固化等方面,存在流动性管理风险的情形。

(三)资本结构、财务杠杆与业务规模风险

一般而言,企业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结构相适应,但在贸易型企业往往存在业务总量偏大,单项业务或单一客户业务量偏大,和自身净资产规模、资本结构不相匹配,客观上造成财务杠杆过度使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造成“短债长用”的风险。

二、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思路

国外理论界对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财务指标的分析上面,通过建立一定的财务指标分析模型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作出预警,如比弗(Beaver,1966)提出的以盈利性、短期流动性风险以及长期偿债风险为指标的单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奥尔特曼(Altman,1968)采用的以多变量(盈利性、流动性、偿债能力等指标)为基础的Z积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及奥尔森(Ohlson,1980)采用对数分析法的多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斯蒂克尼和布朗(Stickney,Brown,1990)则提出了财务危机预测要从投资(资产的相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率)、融资(资本结构中债务、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经营(盈利性的相对水平、经营波动)以及其他解释变量(规模、成长性、审计保留意见)等四大类九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徐光华和沈弋(2012)则从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两大系统的本质出发来研究影响企业风险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控制策略,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应该统一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构建了两者耦合的分析框架体系。基于以上理论研究,结合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设计思路:第一层次:指标预警。以通用的预警指标为基础,结合企业内不同业态设计个性化的风险预警指标,以业内指标平均水平为基准,设定不同的区间提示不同程度的风险预警。第二层次:事项预警。按日常运营、投资、融资及其他等类别设定风险事项的基本标准,一旦发生符合该类情况即提示预警并上报。第三层次:制度防控。根据贸易型企业风险类型的具体特点,设计研究重点的业务流程内控建设,财务重点从流动性风险控制、偿债能力风险控制以及防止过度使用财务杠杆等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是财务风险预警管控关口层层前移的关系:指标预警是通过财务指标的变化和波动情况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挖掘指标变化背后的具体因素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来控制风险;事项风险则是在具体风险事项发生时即行介入,及时应对,而此时反映到财务指标方面可能还不能看出财务指标的具体变化或向坏趋势,在预警时间上会比指标预警更早提示;制度防控则更是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确定企业风险控制重点环节和领域,从经营理念和风格、流程设计、授权制度、职责分离、信息处理、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布控,从源头上进行风险防范,突出了“预”字,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制度防控越完善,内部控制各个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监督)做得越到位,风险事项发生的几率就越小,财务指标预警提示就越少;反过来,从财务指标的预警提示可以倒过来分析企业风险发生的具体原因,是哪些事项导致财务指标出现预警,从而来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协同,形成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机制,将会有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避免导致企业危机和经营失败的发生。

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

(一)指标预警主要内容

1.选用预警指标

根据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要从投资(资产的相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率)、融资(资本结构中债务、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经营(盈利性的相对水平、经营波动)以及其他解释变量(规模、成长性、审计保留意见)等四大类九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其中涉及投资因素的指标包括现金总资产比、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净营运资本占总资产比、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六项;涉及融资因素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权益比、流动负债占总资产比等三项;涉及经营因素的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占总资产比、营业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总资产比等四项;涉及成长性的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净收益增长率等三项。2010年上海市国资委推出了四大类(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投资风险)十四项反映企业生存性质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包括债务风险指标四项:资产负债率、速动比例、担保净资产比、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风险指标四项:现金总资产比、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利能力风险指标三项: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主营业务利润率;投资风险指标共三项:金融类投资收益率、资产类投资收益率、投资现金收益率。仅从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前三大类(投资、融资和经营)和上海市国资委财务风险预警前三大类(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指标来看,这些财务指标是高度重合的,都反映了流动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三方面的情形。根据实际情况,贸易型企业选用上海市国资委财务风险预警四大类十四项预警指标作为通用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也是可行的。

2.设计并优化个性化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特点不同、风险防范的重点也不同,推行财务指标预警管理就不能搞“一刀切”,预警指标应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实际,这样才更能发挥出有效的预警作用。因此,应根据企业内不同业务板块的特点,研究设计个性化的分行业板块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某贸易型企业为例,其旗下有进口、出口、物流、资产管理等业务板块,在基本指标外,分别增设了一些符合行业特点个性化的财务预警指标,例如:(1)对于以进口为主的外贸板块,如主营进口业务以进口业务为主,则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但并非就表示存在债务风险,如能利用好客户的预收账款、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对公司资金面是有利的;而真正会对此类公司造成债务风险的,则是有息负债,为此设置了“有息负债比率”这一指标(有息负债合计/负债合计×100%)。(2)对于以货代业务为主的物流板块,由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特点决定了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应收账款规模较大,根据实际情况应重点控制的是现金流中的应收账款风险,在已经设置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外,增设“应收账款与月营业额比率”指标,以实施对应收账款总量的控制;“应收、应付账期差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付账天数)指标,以控制和减少垫付资金数额,降低资金成本,等。(3)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又另设了“销售边际利润率”指标(营业利润率-费用水平),来分析营业利润整体覆盖总费用情况的程度,通过该指标来更为实际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

(二)事项预警主要内容

根据贸易型公司的运行特点,按照业务运营、投资管理、担保管理、筹融资管理、其他预警事项分别设置预警项目。如业务运营设置呆滞存货(账龄6个月以上)、逾期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重点客户情况(占应收账款总额10%以上单一客户)等三项;投资管理设置风险投资(企业在报告期内从事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买卖、期货及委托理财等对外投资业务,且占本企业本期末净资产5%以上的投资业务)、长期股权投资单位净资产低于投资成本情形两项;担保管理则设置对集团外单位担保和有迹象可能要承担清偿或损失的担保等两项;筹融资管理则设置逾期贷款及其他融资风险事项两项;其他预警事项则设置反映应收款、被投资企业、担保企业、资金运作有关方面的意外情况,包括破产、资不抵债、清算、重大资产损失、管理层非正常变动、出走、遭受司法调查、发生重大诉讼等影响持续正常经营的重大事项;以及进口垫付资金、货物灭失等风险事项。一旦发生以上设定的风险事项,必须马上采取应对措施,并报告上一级母公司,对预警事项实施全程跟踪,持续上报预警事项的后续进展及处理情况,直至风险解除或处理完毕,全面反映和跟踪预警事项的发生、进展及最终结果的全过程。

(三)制度防控的重点内容

根据贸易型企业的风险特征,着重加强业务流程控制制度、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财务杠杆使用及偿债能力等三方面的制度:一是重点建立完善以授权、审批、业务运作为主的ERP业务内控流程制度,特别加强对应收款的管控,严格评估客户信用,加强放账额度的控制,严密监控跟踪逾期应收款,落实催收责任;二是建立流动性风险防范与预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资金周转率,另一方面在筹资结构上要防止“短贷长投”的资本错配,同时将远期信用证等表外负债作为控制重点在内部管理时计入表内,提高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以流动资产清偿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避免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三是建立授信额度总量控制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公司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结构、发展战略、业务特点相匹配,切忌盲目扩张。

四、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治理层面重视,发挥各方合力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应明确风险预警管理工作由董事会领导、董事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对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及状况进行定期评估、经营层组织落实、监事会定期监督检查。在财务管控层面上,财务部门作为财务风险预警工作的责任部门,授权专人负责落实预警信息的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预警事项的不同性质配合做好预警应对等工作。在子公司层面上,子公司总经理对本公司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财务总监负责组织并承担监控职责,并层层监督、落实,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全覆盖。

(二)对预警提示合理分析,落实好预警应对工作

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出现的预警提示信息应进行原因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风险预警是属于阶段性的(如有些业务有季节性特点),短期内指标就可改善;哪些风险预警是属于近期内比较难以改善的,需要通过中长期的行动规划如业务结构的调整、盈利模式的改变等来进行逐步调整。哪些风险预警提示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不采取措施将会影响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哪些风险预警指标虽然连续提示,但短期内可能对企业并不构成威胁的。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控制手段,也是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如通过开发财务信息化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各板块企业的预警指标值、并显示预警结果,一方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流程设计,使得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更规范、受控。

五、总结

财务风险防控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65-02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营运过程中因资金运转而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风险。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不少高校债务越背越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显然,高校一旦不能如期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便难以维系财务的正常运行。因此,认识高校财务风险,有效防控财务风险,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形成原因

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原因,一是主观原因。实际上,两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的。

从客观上分析,由于财政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导致高校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扩招建设资金紧缺问题。再者,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指导管理也不够。从主观上分析,高校贷款风险还贷意识不强,贷款规模超出实际偿债能力,举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利息费用大幅增长,致使办学成本不断增加。

二、高校财务风险主要表现类型

高校财务风险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风险。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管理控制办法不当,因而造成资金短缺,净资产潜在亏损加大学校财务压力,整体办学效益不高,财务管理约束力不强。二是投资风险。校办经济实体投资、办学规模扩大投资、对外债券投资等,出现盲目投资、无效益投资等情况。三是举债风险。近几年来,高校扩招,高校纷纷大建新校区、新校舍、大量购置设备和盲目引进人才,贷款数额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过大,学校不堪重负。这些方面,若不能很好地管控,都会增加财务风险。

三、化解高校财务风险主要举措

逐步有效化解高校债务,减轻高校负担,化解财务风险,促进高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而之,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应当由政府、财政、银行、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同负责、强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1.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应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做好财务风险的化解工作。当前,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债务问题,纷纷出台政策法规,积极支持高校发展,切实化解地方高校债务,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

(1)加大财政投入。高等教育是国家公共事业,政府是学校责任的终极承担者。《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拨款义务,以保证公办高校教育事业经费支出需要。政府方面,可根据各高校的发展实际与前景,增拨财政经费,对高校负债给予一定的贴息、补息,缓解高校债务压力。

(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政府应对高校债务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制定措施并加强高校的发展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高校基本建设和负债规模。政府可以采取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管理,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的做法,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3)建立贷款约束机制。坚持“化解旧债、不增新债”的原则。严格执行高校贷款审批制度。未经审批同意,高校不得向银行申请贷款,也不得以其他方式举债。政府核定高校债务规模,严格审核控制高校基本建设、重大投资项目资金。

(4)实行高校债务月报制度。财务风险,本质上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学校应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负债规模,保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无力偿债甚至资不抵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1]。对银行贷款余额不减反增的高校,政府部门可采取停止安排化债资金,并停止或减少安排其他有关专项经费,并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5)适度提高高校收费标准。现行高校收费标准大多执行多年,已不能与高校现行办学成本相匹配,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让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

2.银行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监督与管理。银行应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不断强化债务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审核力度,严格依法放贷;审查学校规模与性质,审查贷款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预期效果;审查贷款计划和偿还计划的合理性,审查高校还贷能力,降低贷款额度,控制债务规模,防范贷款风险,确保高校借贷资金专款专用。银行要确保高校资金借贷用途,及时纠正直至收回高校违约使用的借贷资金。

3.高校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控制财务风险主体是高校,关键也在高校。高校一定要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转变资金管理观念,不断总结和探索财务管理经验,开源节流,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

(1)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高校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制度,确保经费收支预算管理的刚性与严肃性;加强科学决策,规避投资风险,按照“量入为出、合理负债”的原则,合理谋划筹资预算管理[2]。

(2)科学合理举债。高校要有应对化解财务风险的举措,明确工作目标,明确领导责任,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力求将筹资风险降至最低。建立高校财务风险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完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展信息化、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等[3]。做好高校整体资金科学规划与合理使用,适度负债。

(3)稳定招生规模。任何一所高校都要紧跟形势发展,开拓进取,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提高竞争力。

(4)兴办高校产业。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利用高校技术、人才优势,发展高校产业经济实体,走教学、科研、产业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创造经济效益。

(5)建设节约型校园。节约型校园以提高人、财、物利用率为出发点,以节约校园各项资源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和发展的办学模式。

4.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倡导社会对高校的捐赠。拓展高校筹资渠道。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予以支持,鼓励高校校友、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自愿为学校捐赠。积极探索成立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走出一条聚集社会力量、办好公立高校的新路子。

四、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各高校应有清醒的风险意识,应当建章立制,规定高校资金借贷纪律,加强对高校负债风险的防范;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为高校化解债务、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高校内涵的发展,增强高校“造血”功能,不断改进高校财务的管理工作,防范财务风险,从而使高校不断地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红艳.浅析建筑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J].财务与会计,2013,(5):54

财务风险防控总结范文6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其财务管理活动往往会受到各种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则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财务危机。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外部环境,同时也依赖于内部环境。尤其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很难预测,具有复杂性和多边性。

(二)企业财务控制能力薄弱。首先,现金流量管理失控。源于中小企业筹资能力差、资信不足的情况,再加上会计核算能力薄弱、财务管理不规范等情况,对现金流量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会逐步增大。其次,企业库存管理混乱。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性,企业必须有计划的购入和销售库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顺利推进。

(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结构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较大。资金结构指的是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在发展中,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时有发生,一般表现为资产负债率过高。资产负债率过高影响了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容易造成财务危机。同时,企业资产流动性差也影响了偿还能力,阻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创新策略

(一)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思路。要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思路,必须明确财务管理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需要完善哪些环节等等。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本运动所形成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积极搞好投资、筹资、运营和分配工作等,为了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应该以资本运动最优为信息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资金运转流动的最优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同时照顾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在企业确定了全部资本报酬率最大化的基础上,企业应该设置几个辅的财务管理目标,全面提高资本运动的效果和质量。从资本最优的目标来看,它通过先进净流量最大化来体现,因为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及时预见风险,确保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财务管理的总体成效。为了更好地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取科学化的决策策略。首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相应策略。在决策中要考虑影响财务决策的多种因素,采用科学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财务的运营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以此做出判断,选择最用的决策方案;其次,注重财务绩效考评。要积极完善绩效考评,认真落实财务风险责任,及时把企业风险机制引入到企业发展的内部,把业绩考核与薪酬制度融合起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去防范风险;再次,认真做好财务风险的过程控制。根据企业财务的发展状况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积极制定应对策略,总结风险教训,尽量降低财务风险所造成的危害。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识别预警机制。首先,强化风险预警意识。加强风险管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其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控制度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能够为财务预警提供一手的资料,让企业财务部门及时掌握财务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再次,注重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融合,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企业财务人员在对量化的模型和指标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结合诸如客户满意度、员工士气等非量化因素,甚至是靠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判断来作定性的分析评价,准确预报财务风险,及时遏制风险的扩大。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财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风险的综合防范能力,实现企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