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范文1
(一)充分合理利用资金资源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决定了其提供优质服务和相对合理的收费水平,不能按照商业化的经营方式开展业务活动筹集资金。国家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发展所需资金来源主要是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收入。但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的定价不是以成本为基础的,还不能完全补偿医院的实际消耗。资金不足是公立医院发展面临的普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或者由于资金不足不能更新设备,使现有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或者采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购置设备,还款付息既增加医院财务风险,也可能加重患者负担。充分利用现有资金资源,合理配备医疗设备,缓解资金不足和患者诊治需求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必须通过开展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加以解决。
(二)规避利益驱动下的盲目攀比,加重患者负担
医院购置医疗设备可以满足广大患者的诊治需求,加快诊治效率,提高诊疗准确率,开展新医疗项目,缓解“看病难”。同时医院也需要通过高、精、尖的设备吸引患者,提高竞争力,争取医疗市场,寻求经济利益。医院间相互攀比,过度追求医疗设备的数量和先进性,加大医院资金压力。为收回设备购置投入,必然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也将阻碍医院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必须开展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将医疗设备购置和使用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领域和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医疗设备的购置成本是一次性支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后期费用,如配套设施费、零配件和能源的消耗费、维修保养费等是长期性支出。开展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可以避免使用设备时只关注收费和经济收入,忽视成本核算;重视采购成本,忽视运行成本管理;不重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造成设备超负荷使用,过度消耗,影响治疗效果;
(四)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效益
购置设备时不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忽视设备的实用性和应用条件,可能造成设备在实际使用中开机不足或闲置,致使设备因自然力或技术进步而产生有形或无形损耗,造成医院投资损失,既不能满足患者需要,产生社会效益,也不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
二、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的概念及原则
(一)概念: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是通过购置前期的计划论证、采购中的招标和监督,到使用中的维护、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反馈等程序,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业务环节加强医疗设备管理,重点强调设备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纠正偏差,理顺工作流程。
(二)原则: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医疗发展,满足患者诊治需求原则;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事前评价原则;权利制约原则;节约资金原则。
三、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的重点环节管理
我院把医疗设备管理分为事前论证、事中监督、事后评价三个环节,对医疗设备在其生命周期内进行全方位管理。
(一)事前论证。
事前论证包括设备资本预算、投资效益论证两方面,是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的最主要环节。
1.设备资本预算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决策性浪费是最大的浪费【1】。大型医疗设备投资大,变现能力差,如果事先不经过严格论证和测算而盲目购买,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投入与医院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必须与医院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统筹安排。我院每年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设备投入的资本预算,维持设备购置投入的一定水平,保证医院发展需要。
2.投资效益论证
我院制定了《中日友好医院医疗设备购置暂行办法》、《中日友好医院医疗设备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设备购置前的论证程序等。
(1)临床科室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经所在科室集体讨论,提出设备购置申请和设备购置基本论证;
(2)设备管理职能部门根据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资本预算,参照大型综合医院设备装备标准,按照科室发展需求、环境条件、效益等因素,结合医院和各科室的现有设备数量、使用率、完好率等实际情况,对申请计划严格审查,提出预算草案;
(3)相关职能部门对纳入预算草案的设备按照基础性设备、效益型设备、科研性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填写“医疗设购置综合评价表”;
(4)医疗设备经过综合评价,达到标准者(85分)才准予列入购置计划,报院办公会审查批准,购置款项纳入医院年度预算。
3.医疗设购置综合评价表
“医疗设购置综合评价表”设置不同的指标分值和权重,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填写,关注设备的医疗需求、使用率,与国家政策的相符情况、配套设施和条件等。
(二)事中监督
事中监督包括招标购置监督和使用监督,是降低设备采购和运行成本的最直接环节。
1.招标采购。医院对准予购置的设备纳入招标采购程序,严格执行招标采购管理办法,120万元以上设备采取社会公开招标,120万元以下设备执行院内采购程序。院内成立院领导、相关部门参加的招标采购小组采购,完善采购流程,加强采购监督。在招标中发挥规模优势,降低采购价格,节约采购资金。
2.医院建立设备维修管理档案,详细记录维修原因、维修次数、维修配件和维修费用,在维持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节约运营开支。
(三)事后评价
事后评价指对设备投入使用后的配置是否合理、使用率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进行评价,定期编制综合分析报告,向科室进行反馈和沟通。
1.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
财务部门负责审核仪器设备规划、年度购置计划,监督、考核、评价仪器设备。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的购置、验收、维修、调剂、报废、事故处理、安全检查,按要求提供设备的管理信息,做好绩效评价的准备工作。
设备使用科室负责维护、保管,并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
2.设备现状分析
财务部门与相关部门对已有医疗设备的使用现状开展全面调查,详细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清理调配闲置设备,并与新购设备配备相结合。
3.设备使用分析评价
(1)医疗设备分类评价:医院根据应用的性质不同对设备进行分类,对50万元以上的设备,按临床应用类、科研类、基础类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
(2)评价指标值的制定:结合类似规模医院同类设备的使用率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指标值,开展单台设备效率和效益考核。
(3)评价指标的选择: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评价指标包括:
成本与收入:净收益、成本收益率
运营成本结构:人员经费占总支出、设备耗材及维修占总支出、管理费用占总支出
盈亏平衡:单位边际贡献、保本业务量、目标业务量、安全边际
设备运行及利用程度指标包括:
运营效率:人均职工收入、人均职工成本、次均收入、次均成本、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
(4)评价方法:净收益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投资回收期分析
(5)规范评价流程:大型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步骤实行二级负责制,医院设备管理部门按月向财务部门提供评价所需的各种数据财务部门根据提供的数据,按年度计算考核指标,进行评价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医院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的效果
买好、管好、用好医疗设备,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2】,也是公立医院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微观层面职责之一。我院以点带面,积累经验,以便逐步建立医院全部大型医疗设备从采购、投入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的日常绩效管理和我院医疗设备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作规范,在科学决策、充分利用医院资金、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医院通过加强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综合评价、招标竞价等程序,增加了医疗设备购置前的理性思考,规避设备购置中的“人情关”和“拍脑袋”决策,抑制医疗设备的盲目攀比、盲目购买,促进了医院资金合理使用;通过对现有设备的状况分析和日常管理,帮助各临床、医技科室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合理选择增购设备和所开展的诊疗项目,避免重复购买及设备闲置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设备利用效率,改善成本结构,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通过绩效评价、信息反馈,使院领导、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随时了解、掌握每台大型医疗设备的经济运营状况,有利于建立医疗设备动态监测系统,为医院投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将为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降低病人负担提供数据基础。
五、医疗设备购置绩效评价存在的困难
行业标准的缺乏性和比较数据的不宜获得性;医疗设备是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快,设备的无形损耗影响了设备绩效评价的应用性;评价数据依赖于PACS系统的建设,在其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评价工作量较大,数据的准确性也受到一定影响;指标选择的合理性和可应用性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赵广宇 李捷玮 刘吉祥 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及利用评价方法简介[J].医疗卫生装备,2003,12
[2]裘 嵘 用VB程序实现大型医疗装备的成本效益分析[J].医疗装备, 2000,3
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医疗设备;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039-03
现如今,网络与计算机已经广泛的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随着医院在医疗设备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中占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医疗设备管理进行科学、快速、高效的管理,直接能够影响到医院的各方面的利益。通过径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设备管理系统中,对设备的可靠性具有直接的作用。
1 医疗设备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医疗设备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常采用的是Client/Server三层结构:前端程序采用MS VB7.0;数据库采用MS SQL2000;客户端、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2000。网络主干应用千兆以太网结构,输出设备包括针式打印机、标签打印机,输入设备包括条码扫描器;服务器与客户端采用DELL 8455;工作站配置的CPU PⅢ内存要求在256M以上。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SQL Server的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将信息数据以表的形式展现出现,方便更新与管理,不仅较低了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提高了工作通过效率的同时,还不容易出错,大大的增加了工作的准确性。
2 计算机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由临床科室—供货商—设备科三个部分组成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每层结构之间形成业务流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的需求,由设备科将申请购买的医疗设备清单,递交至上级领导进行审批,通过科长-副院长-院长的逐级审批后,再通过招标购置,中标后通知备货,通过供货商发货后,再执行出入仓库管理-财务管理-数据统计-后台管理-设备维护及报废-计量管理,通过设备科的计算机局域网管理后,登记完成后下送设备至相关的临床科室的循环管理系统。
(2)临床科室申请购买医疗设备管理模块。临床科室根据具体的需求,经过经济效益的论证与分析后,制定详细的购买计划与内容,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交给相关的护理站。设备科通过将临床科室上交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审核、保存后,再上交至各级领导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在进行招标购买等一些列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3)医疗设备的购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被研发出来,医院想要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就应该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掌握全新的技术,根据临床科室的实际需求,在网上进行招标,招标后由院长审批,办理相关的手续,通知中标的厂家准备相应的医疗设备。
(4)医疗设备的管理。设备科在接收了供货商提供的医疗设备后,应该由专门的人员对设备进行登记、核查,初步检查合格后在通知相关的临床科室负责人,进行现场的安装、调试、实践等,经检验合格后再运至相应的临床科室进行实际操作。医疗设备验收合格后,将医疗设备的签收实践、发票号、供货商名称、应付金额、单据号等详细明细信息进行记录,制成付款计划单,这样设备发现问题的时候,通过查询相应的计划清单,再由设备科通知供货商进行设备的维修,同时也方便维护、查找、核对等日常工作的进行。此外,系统还能对付款计划进行审核,将审核数据登记成已付款款项,同时还能将已付款项与未付款项的数据进行统计,方便医院领导及时了解医院在医疗设备的经费投资情况,为医院下一步的付款计划提供参考。
(5)医疗设备维修的管理。设备科通过将医疗设备的好坏、维修次数、维修记录、维修厂家、维修时间等,以及维修花费的资金以及设备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信息,统一的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将无使用价值,或者负使用价值的医疗设备淘汰,将报废申请递交至上级管理部门进行逐级审批。
上述医疗设备的管理,从预算购买到申请报废等一些列的工作,全部都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上完成的,其简单的操作显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率。
3 计算机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的成效
医疗设备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两年的应用当中,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提高了采购的工作效率。根据各个临床科室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各种流程的处理,对相关的购置要求逐级的向上级部门进行审批,通过计算机系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采用了更加优化的申报程序,在审批的过程中,实现了规范化流程管理,避免了手工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丢失、延误等问题,使医疗设备的购置过程更加简便、合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库房管理的信息化。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医院所有医疗设备的申请、审批、竞标、中标、采购、入库、出库、管理、储存等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通过表格的形式将数据更加清晰化的展现在工作人员眼前。此外,所有工作流程的数据都是下一个流程的根据,通过将所有设备的入库出库账目进行清晰、详细的记录,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实现了不积压、零库存,符合该院的节省开支的要求。
(3)通过将所有设备的信息记录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性与共享,通过将所有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为设备的购置、折旧计算等提供完整的信息,同时,也为财务部门以及其他的管理部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通过对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实现对全院全科室的设备进行统计,计算医疗设备的资产情况、运行状况、维修情况以及设备的运行效益等进行分析,实现对设备的动态管理,方便院务工作者及时、准确的了解医院的资产情况,为财务无算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4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医院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中。众多的医疗设备,如果不能够得到合理、快速的管理,将会给医院的服务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中引入计算机技术,通过其简单易用、可靠、全面的信息统计系统,能够显著的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的质量与效能,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准确、快速的完成,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黄冠朋.浅谈计算机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J].中国科技博览,2010,(34):588.
[2] 陈翠玲.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的应
用[J].医疗装备,2009,(7):43.
[3] 吴向阳,张超群,杭建金,汪庆华.基于C/S模
式的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
2009,(3):36-38.
[4] 褚君.医疗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用[J].健康必读
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范文3
【关键词】医疗设备 代化 管理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医疗系统逐步完善。在人民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医疗设备的管理问题成为了医院健康运转的重要标志,高技术、高水平、高科技的医疗设备能给予医疗工作良好的辅助,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一、医疗设备管理在医疗条件中的现状
伴随着医疗设备的推陈出新,很多大型设备被投入在各个医院的临床诊断中。笔记从所在的天津市随机抽查的五家三级甲等医院中,笔者进行进行了相关数据统计。针对不同科室,调研了大型医疗器械的不同开机率。经过患者使用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医疗设备的需求倾向。见表一:
通过对表一的分析,五家医院的开机率都大于百分之九十六,这初步说明五家医院都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管理手法和设备配置都具有稳定质量积累。在D医院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开机的数据中,百分之九十六的开机率虽然已经达标,但仍然有进步和发展的空间。
近年,我国有关部门对医院设备管理进行了宏观调控,经过调控后的医学装备年服务量大大增加。笔者在天津医疗行业调研五家单位数据如下表二:
图表二为医学装备平均服务量(年/人)的比较,即每台机械每年接受的开机服务次数的总称。监测开机服务率能够统计出在一定时期内,医疗机械得到使用的情况。从上表中可以看出,A医院的X光拍片机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C和E医院的电子X射线扫描仪没有得到充足的应用,D医院没有进驻电子X射线断层扫描仪,应该进行设备的再次引进,并根据设备真实使用数据,针对本院情况及时考虑设备引进和更换。
二、现今医疗设备系统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当今医疗设备的发展中,存在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重局面。医疗科技的能力固然在进步,但也有一些设备管理问题有待完善。
(一)医疗设备购置的计划缺乏实效性。人们对就医的需要逐渐扩大,医院的存在更倾向于商业化和竞争化,如何在众多医院中保有自身医院的最大价值是当今医疗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由于竞争的压力加大,医疗设备的采购上就缺乏妥善的考虑,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医疗设备的购进过于草率,缺乏必要的计划和调控。
(二)医疗设备管理更新计划缺乏科学的设计。设备的进驻要区别医院的性质、工作的条件、对应的技术、应用的条件、发展的潜力及综合效益等多种问题。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和购置设计不够严谨,过于随意,将会致使设备不能投入正常使用。
(三)现有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到位。不管是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还是器械的修理维护,都需要定时定期的维护。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就像是电脑运作的CPU,反映了医院诊断疾病的水平,其管理和维护需要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若不然,医疗设备将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专业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的缺失和不专业使得医疗设备的维修已经成为了一大难题,可见医疗维修行业的情况和高科技医疗技术严重不符。
三、医疗设备系统化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了使医疗设备能够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可以从维护、保养、维修等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进行完善的医疗设备投入计划。为了使医疗设备的引进更具价值,避免资金投入的浪费,相关负责人需要从医疗设备的计划中入手,进行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在引进医疗设备机械时进行周密严谨的计划,从前期的市场调查、现状分析到中期的设备采购、人力调配、物力支持、资金调拨,再到后期的医疗设备引进、维护、检修保养。
(二)建立专业的医疗设备系统管理流程。要建立一直高素质、高水平的医疗维护设备管理队伍。不断培养相关医疗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岗位培训系统学习等各个渠道,了解医学设备管理的最新动态,保持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动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为了确定维护人员的素质是否达标,要改变医疗设备管理的各项流程,在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保持相关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维修中心。为了有效的发挥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要设立相应医疗设备的维修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维修中心有利于设备技术问题的集中整合,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设立一定规模的医疗设备维护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同时存有一定数量的维修测试工具和仪器,配备必要的维护保养材料,便于医疗人员在发现器械问题后及时上报得到处理。医疗设备日常纪律设备开机关机的有关数据应当准时记录。这一方法可以避免故障仪器设备耗时过长等问题。
综上:医疗设备的管理要树立全局观念,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充分做好医学配置的长远规划,同时在一系列管理活动中对数据统计、设备管理、设备种类等系列活动进行归纳。通过完善计划、人才培养、减少损耗、提升性能等方面确保医疗设备的系统化管理。只要广大医疗工作和持之以恒,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加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海汀,张璐璐,王向东,等.医院大型医用设备利用效率现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2)
[2]郑永军,戴捷,李鸣,等.医院医疗设备标准化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7,09
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范文4
医疗设备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对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治疗效果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来获得,而是医疗器械产品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医疗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以及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或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2 医院在医疗设备的引进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购置医疗设备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
医疗设备的投资、购置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购置医疗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运转周期较长,运行成本较高,更新换代较快,因此对设备运行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设备采购的计划性,加强人才的培训力度,将有利于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诊断的精准度,发挥高科技产品的应有作用。
2.2 医疗设备在工作当中的管理不够完备
医院为改善就医条件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都在不断地添置、更新医用设备,对医疗设备的盲目引进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有甚者对相同的医疗设备重复引进,给国家和集体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医院领导和设备主管部门应做好医疗设备的投资论证和决策分析,以及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
2.3 对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医疗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保养,都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维修人员进行操作,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负责维修保养的工作人员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相应技术,面对出现的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地进行排除,影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管理层往往有重引进、轻管理的错误思想,对医疗设备缺乏单台设备的成本核算医院科室采用的是二级成本核算,科室负责合并设备的运行成本,成本核算没有细化到单台医疗设备。在进行人工费、维修费、水电费等一系列支出方面缺乏经济方面的责任意识,医疗设备的实际成本不能够得到全面反映,不能够严格地控制成本支出。
3 医院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
3.1 投资效益的内涵
投资效益是指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占用或消耗的投资之间的对比关系。无论是对投资的宏观调控,还是每一个具体投资项目管理,都要重视提高投资效益。投资效益,包括财务效益(微观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投资效益的评价方法
3.2.1 按照计算投资时间价值分为静态投资法和动态投资法两大类
静态投资法包括投资回收期法、投资报酬率法、投资偿还期法、投资项目盈亏平衡法等。静态投资法没能考虑投资设备的经济寿命周期,不够全面,不够精确。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在对财务指标评价时可采用折现指标。
3.2.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反映的是诊断和治疗的病例数量。经济效益是计算医疗设备使用率、有效利用率和利润率。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机构既要注重设备的临床作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多科室资源共享,更应满足社会的就医需求,处理好医患关系 ,实现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共赢。医疗设备投资效益更应具有前瞻性,应具有发展的眼光,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具有科研创新精神,探索临床与科研型结合的道路。
3.2.3 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医院的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要兼顾整体效益与局部效益相结合。医院在购置医疗设备时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要对采购的医疗设备的使用性和先进性有充分的了解。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具有战略的眼光,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局部利益,应具有全局观念,使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范文5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医疗设备日益的复杂化、精密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功能更加齐全,在医院发展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对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维护也就越显重要。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体制和方法,综合应用行政管理、医学、经济学、外贸、物资管理、统计学、档案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使其科学化、系统化,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管理,就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档案管理和维修管理4个部分。
1医疗设备计划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是设备科是一台设备从论证、购置、应用到维修全过程的轴心,因此,医疗设备计划管理首先是要健全设备科的建设,应用合理的人员配置及精干的人才队伍,实行优化组合,定人定岗。作为技术管理科室,设备科负责制定全院的设备配置计划。医院应成立设备管理委员会,由主管院长及设备科、后勤科、有关科室领导和专家参加,是医疗设备管理最高决策机构,设备购置,特别是大型设备购置计划应交设备管理委员会进行论证、评价,它可使设备管理决策由行政决策变为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由行政管理方式转变为技术管理方式,这样的机制可避免个人决策带来的极大决策风险。 预算是医疗设备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应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以量入为出,兼顾发展的原则,编制年度设备预算,提交设备管理委员会讨论。医疗设备的采购必须大力提高透明度,让使用科室参与进来,实行群众监督,从而及时、优质地完成采购任务。
医疗设备的计划管理,作为医疗设备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关系到管理质量核心内容,因而是一个关键性步骤。
2医疗设备技术管理
建立起一整套设备技术管理机制,使医疗设备从到货开始的一系列过程,如分类编号、库房管理、使用管理、技术档案管理、维修管理等能有机地运作起来,使设备在全过程中都处在管理的监控之下,才能真正使医疗设备用好用活。
提高现有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起设备科、各科护士长、各保管小组或个人三级完整的管理网。设备科管理人员负责协调组织,各科护士长或财产保管人员负责本科设备仪器的保管和使用,做到层层负责,包干到人。同时,必须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保养程序、技术培训及维修等制度,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设备的合理使用与设备耐用期限的长短、性能的好坏、工作效率和测试精度的高低密切相关,医用仪器设备的合理使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要配备专职的合格的操作技师;(2)要专机专用;(3)注意电源匹配及稳压;(4)要为仪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延长仪器寿命,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
除了合理使用外,细致的日常维护保养,对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要在设备管理系统中建立并严格执行三级保养制度,特别是大型的高精尖设备,通常需与厂商签订维修协议,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建立保养检查记录卡,详细记录每次保养的项目如保养周期、保养者姓名及检查人员的检查结果等。
3医疗设备档案管理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仪器设备的全部历史记录。每份档案都汇集了某一台设备从选型,到采购安装、使用维修、直至淘汰或报废为止的各种有关信息资料,客观、完整、连续地反映了医疗仪器设备的产权运动、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全过程。它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的技术依据,也是处理经济纠纷和技术纠纷的法律依据。作为仪器设备的信息之源,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加强设备档案的管理工作十分必需做好以下两点:
3.1认真做好设备档案的收集工作:首先要保存好原始设备资料,如开箱验收报告、设备使用记录本、合同书、使用说明书、维修说明书、技术图纸、产品合格证、保修单、配件表及其它有关资料;其次要及时手机设备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如安装报告、使用情况、故障记录、维修和保养记录等。
3.2建立健全的设备档案管理制度:要把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医院总体管理制度当中,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制,使其与工作人员经济利益挂钩。强化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意识,使全院职工都来关心,支持这项工作。
4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与质量控制
维修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运行和质量控制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是医院能正常工作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设备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各零部件逐渐老化,其性能将逐渐降低,故障频繁出现甚至功能丧失。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情况将造成医疗工作停顿,影响平均住院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因而医用仪器设备的维修就成为设备管理的中心环节。
在医用仪器设备的维修工程中,要注意预防为主,保修并重,做好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工作和有计划的检修工作。维修人员要指导操作人员正确使用和精心维护仪器设备,操作人员要及时向维修人员反馈仪器状态信息。
(1)设备的检查:检测和校验设备的运转情况、工作状况、工作精度,全面掌握设备技术状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是设备维修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设备保养工作,对设备要进行:①日常检查,即结合日常保养由操作人员每天进行的例行检查②定期检查,由维修人员结合二级保养进行③年终检查,目的是掌握技术状况,摸清存在的问题,作为编制明年修理计划和做好修理准备工作的主要依据。
(2)设备的修理:根据修理的方式可有被动维修与主动维修。被动维修一般是设备发生故障之后,临床科室或医技科室与医学工程科联系并处理。而主动维修是工程技术人员主动下到临床科或医技科室,巡回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听取操作人员反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应提倡预防性维修,减少被动维修,这样可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率,节省开支。
(3)设备维修中要注意的问题。在设备维修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维修室必须拥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维修程序展开工作;2)维修技术人员应积极参与医疗设备的安装、验收及操作使用、维修等技术培训;3)维修技术人员要加强与医疗设备采购人员的协调配合工作;4)充分利用医疗设备的技术档案资料,为维修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范文6
【关键词】 医疗设备;管理;水平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37-01
医疗设备的使用者是人,为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如果医疗设备性能不达标,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给病人带来人身伤害,甚至会有生命之忧。比如心电图仪、脑电图仪等生物电类医疗设备,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干扰现象,影响诊断的结果甚至无法诊断。干扰的主要因素有电磁场、温度、声光等,而这些因素在现实中是难以避免的。在工作中,经常有医护人员反映医疗设备故障,不能正常使用,而维修人员对故障设备进行检测时,发现各项指标均正常或在合理范围之内,所以,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务必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这样才能为病人进行及时诊断,连续诊断,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疗设备主要分为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诊出率以及治疗情况,也是评定各医院的一项重要指标。医疗设备的管理涉及包括购买、使用、检修等各方面,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将成为医疗服务中的一大隐患,影响着患者安全以及医院的经济效益等。而目前各大医院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1.1 医疗设备更新滞后或重复购置 目前医院在医疗设备的购置和更新上主要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为了节约成本,现在很多中小医院,尤其是乡镇基层医疗机构,还是采用传统的观点,只要医疗设备还能够使用,就不需要对其进行更新和升级,而不是从为患者提供舒适、准确、快捷服务的角度来考虑。这些导致很多医疗设备处于技术老化状态,设备性落后,技术等级低,从而严重制约医院的快速发展。
1.2 医疗设备管理不规范,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表现为购进、领用、保管等环节脱节。造成因保管不善、使用不当,造成财产设备的损坏、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有的没有建立完整的报帐手续,或是买入后不及时入帐,报废后不及时销帐,或是长期不对帐,造成帐实不符,使得财务报表严重失真。
1.3 适应性针对性不强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医院设备更新时间普遍较长,因此,相当一部分医院在引进大设备时没有把适应性与本院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十分热衷于“超前”引进,其结果必然疏于本级救治任务、医疗后送体系、地区资源利用、院内技术实力等与设备引进之间关系的论证,造成设备与医院实际条件、承担任务、技术、能力的偏离与脱节。尽管有不少单位注意和强调购买设备应“适度”超前,但由于当前医院设备更新换代的过度提升到每年1-2次,“适度”定位难以把握,也造成了超前购买,容易使技术“过重”或“过度”闲置,有的医院到设备更新时,相关技术还没用上,或者到使用时超前技术已成为滞后技术。
2 医疗设备使用方案
2.1 建帐 医院医疗设备要求帐目健全,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建立仪器管理帐是仪器设备从库房发出后,分散至各使用科室、部门运转使用的客观记载。管理帐目是设备管理和清查核对的依据,是在用设备各种数据统计的原始资料。
2.2 建卡 凡在医疗设备购进、调入以后,即要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帐,帐卡分“总卡”(红字印刷)及分卡(黑字印刷)两种。总卡列同一品名(即每一个“目”)财产的总数。分卡一物一卡,一式三份,一份留设备处(科),一份留使用科室,一份随仪器存放在技术档案内。
2.3 建立技术档案 对于大型精密仪器,尤其是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都应建立技术档案。技术档案建立内容包括:订货合同、国内外发票提货单据、出入库凭证副联、验收记录、产品样品说明书、线路图、安装及使用技术要求、安装调试记录、检验报告、使用操作登记、操作规程、保养维修等等有关资料。技术档案卡片一式三份,一份“正本”由设备部门保管、存入档案内。一份“维修副本”交专职分工的维修人员,记录仪器的重要特征和校验结果,基本测定数据,并在每次检修后做好维修记录。
3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强化信息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效益,要加强设备的信息管理,必须建立医疗设备信息的管理系统,及时纠正管理中的误差和失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读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子系统、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子系统、医疗设备信息子系统,将其建档,并且录入电脑,通过这些子系统的建立,研究设备的运行情况,包括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故障率、折小率和正常使用期的信息,结合网络反馈,实行全程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