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作为美育当中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手段,音乐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艺术素质、审美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此外,音乐教育还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并对学生的智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开发,最终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可以说,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起步于20世纪中旬,但由于当时我国社会的发展,不久之后就进入了瓶颈阶段,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才得到了恢复。在当时,只有部分著名的高校开展了音乐教育课程,一经开课,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相关的历史记录来看,北京大学在第一次开设音乐欣赏课时,由于人数太多,竟然将教室门挤坏了。此后,我国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开设课程也变得越来越多样,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也变得更加丰富。与其他的学科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由于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一些高校在对学校教育进行综合考虑的过程当中,仍然没有综合考虑音乐教育,这使得高校音乐教学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普通高校音乐教学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使得音乐教学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2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与过去相比,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也开设了音乐教学的相关课程,但这并不代表高校以及学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通过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当中,音乐教学的形式化较为明显,教学较为随意,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技能,所以忽略了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今,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不完善的教学体制、较为薄弱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不够注重学生的自主创作等。这些都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相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少部分人就能够做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打破对教学理解的误区,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改革策略,使得普通高校当中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保障,最终推动我国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

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之所以难以进一步发展,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力度以及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关键。作为艺术教育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价值很高,对素质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在我国的普通高校当中,领导往往缺乏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这使得音乐教育在实践过程当中难以得到重视。在一些高校当中,没有建立起严谨的音乐教育体制,这使得音乐教育体制难以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仍然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一些普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音乐院系,也没有固定组织进行音乐教学,这些情况都导致普通高校教育当中的音乐教育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而从教学硬件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也缺乏足够的教学器材。

3.2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不高

许多高校都拥有一定的音乐师资队伍,但由于很多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使得师资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如今,普通高校当中的音乐教师主要来自师范学校或是专业的艺术院校,也有一小部分的音乐教师来自文艺专业团体。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并不属于专门的音乐教师编制,此外,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获得高级职称。高校音乐有着比较广泛的教育内容,这对于教育人员的音乐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音乐教师需要全面了解音乐知识。但是,大部分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这些问题都使得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4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4.1加强领导重视,建立音乐教育体制

普通高校领导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应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此外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水平与国家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成立高校音乐教育小组,由校级领导直接对其负责,改变高校音乐教学当中管理无序的情况,保证高校音乐教学的顺畅运行。没有音乐院系的普通高校应设立固定的音乐教育组织,并在其中设立教研室,配备专业教师。高校还应该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国家标准制定教学计划,使其能够合理地进行音乐教学。高校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保证硬件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设置乐队排练室、专用音乐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最终顺利地开展高校音乐教学。

4.2构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

作为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音乐教师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能否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构建质量、数量都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以及学校条件聘请专业教师,从而使得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得到缓解;第二,普通高校应鼓励在职的音乐教师继续深造,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出国考察等形式,为高校培养出拥有较高素质以及音乐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三,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科研,使得高校音乐教学不断发展,高校应鼓励教师研究新课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四,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对优秀的教学成果加以推广,发挥音乐教育社团的作用,展示研究成果,推动音乐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杨照帅.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混沌理论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7(04).

[2]…李木一.高校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探究——评《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08).

[3]…刘洋.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分析[J].戏剧之家,2017(13).

[4]…刘乐婵.浅谈高校音乐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7(06).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2

一、音乐美可以作用于人的情感,丰富人的感性,促进人内心的和谐而造就有道德的人

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克服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分裂,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而造就完整人性。人如果缺乏感性只有理性就会成为一个缺乏情感的人,一个缺乏情感的人在道德上往往是不健全的。有研究表明,有些不道德的行为如暴力等大都来自于人们内心的混乱,而这种内心混乱正是感性与理性失调、分裂造成的。

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教育是感觉教育,他说:“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达到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质的感觉体验。因此,可以把艺术教育视为感觉教育。”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感受到了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的艺术家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他们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他们的感觉。艺术欣赏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感觉交流的感性体验过程。音乐作为重要的艺术类别,也是“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之一,通过‘音’来进行自我表现,通过音乐的表现来达到‘心’(感情或情感)的互相交流”。[1]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人们丰富了感觉,陶冶了情感。

在音乐鉴赏课中,学生在音乐体验的同时获得了情感体验,感性得到了丰富,人类善良、温柔的本性,对大自然、对一切生灵所怀的爱心在音乐中得到强化。[2]音乐正是以这种“普遍性的人类情感的沟通涵化了道德的善和人类的同情,使受教者的感性在艺术体验中得到训练,能够设身处地、由己及人地去同情,从把他人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把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发展为帮助他人的责任感”[3]。

同时,在音乐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美的强烈感受能力、敏锐准确的判断能力会沉淀在心理结构上,形成以审美的态度与眼光来对待客体的心理定势与直觉能力”[4]。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音乐美的陶冶下,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知不觉在现实生活中向往美的事物而抵制丑恶的行为,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美的标准,从而自觉地远离不道德行为。

人类的所有能力都是通过训练逐步发展而来的,感性素质也不例外,它是通过艺术美的体验而逐渐获得的。因此,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音乐教育就应该成为丰富学生感性的音乐教育。由于音乐的体验和领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因人而异,“言传身教”的音乐内容解说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教师音乐体验的感觉,剥夺了他们音乐体验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使他们的感性难以得到丰富。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避免解说,而应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让他们在音乐美的体验中自由发挥想象,丰富感性,潜移默化地提升道德,这是音乐鉴赏教学德育渗透的正确途径。

二、让学生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中感受音乐美,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提升道德素质

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是人们在欣赏音乐时能否获得音乐美体验的前提。因此,音乐教育要实现德育渗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音乐美的感受力。

音乐美是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音乐形式本身就包含着情感等内容,英国美学家库克认为:“大三度表示愉快、增四度表示穷凶极恶、上行的大调表示一种奔放积极自信……[5]”Gabrielsson和Eriklindstrom在他们的著作《音乐与情感》中也谈到音乐要素在情感表现方面的作用:“响亮的响度表示激动、高兴、愤怒……轻柔的响度表示忧郁、优雅……快的速度表示兴奋、狂喜……慢速表示宁静、感伤、高贵、庄严等。”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符号,音乐是对情感的调性模拟。可见,音乐与情感的联系正是通过音乐基本要素所构成的音乐形式外显出来的。美国音乐教育家戈登曾经说:“音乐学科是通过提供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特质,而带来人生充实感的审美体验――音乐体验,来实现所承担的人格形成方面的作用……而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固有特质的基本元素。”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让学生对音乐要素有基本把握,这是音乐鉴赏教学中让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体验、提升道德水平的基础。

欣赏者从音乐形式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整个音乐审美过程的基础,而且音乐的美不仅表现在形式的美妙组合与变化之中,还同时表现在“审美主体赋予音乐并从音乐中体验到的精神内涵”[6]。这种精神内涵就是音乐的内容,因此,音乐教育要实现潜移默化的道德陶冶,还需要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深层次把握。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到精神内涵,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与鉴赏音乐有关的古代或外国历史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创造让他们了解音乐作品时代历史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等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就更容易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外国音乐,从而感受到艺术美,在音乐美的体验中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以美促德,让学生的感性思维在音乐美的体验中得到丰富,让他们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健全统一,人格得以完善。这样,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从而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1.

[2][4]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77,224.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7.

[5]德里克・库克.音乐的语言[M].牛津大学出版社,1959:90,115,122,133.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手风琴教学;探究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主要培养广大中小学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师范类性质决定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与音乐学院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对于从事音乐专业各个器乐教学的教师来说,探究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作为手风琴教学也是如此,手风琴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器乐课程被音乐教育专业确定为选修课。当前师范类高校手风琴教学依然停留在手风琴的技能训练和作品分析方面,缺乏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伴奏能力。尤其是对那些落后偏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手风琴的教学能力是第一位的,熟练高超的演奏技能才是第二位的,如声乐伴奏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的培养,对于落后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重要。作为培养中小学手风琴音乐教师的师范类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手风琴师资水平,如熟练的演奏技能、合奏与即兴伴奏能力。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的手风琴教学一定要从基础性、艺术性、技术性方面来体现出师范性的特性,突破旧的传统模式,结合时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使高校手风琴教学更好地培养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

1师范类普通高校手风琴教学的现状

手风琴器乐作为西洋文化的载体一经传入我国就与东方文化紧密结合了起来,手风琴不仅能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还具有这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手风琴在我国发展历史虽然很短暂,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手风琴创作手法呈现多样化、体裁多元化的格局。手风琴开始进入各大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手风琴教学日益普及。但是由于新世纪世界范围内音乐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手风琴开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社会性的手风琴热潮大幅回落,导致了高校手风琴教育不在那么热情。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钢琴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各种现代化的电声乐器也充斥着人们的耳膜,各种新奇的高科技音乐演奏乐器也粉墨登场,所以手风琴艺术舞台被挤压的越来越狭窄。然而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来说,音乐课堂上能拥有一部手风琴都是一种奢想。所以作为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还要继续培养更多手风琴专业的师范生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服务。当前很多普通高校手风琴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依然遵循着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明白自己所培养的标目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专业文艺团体手风琴演奏员和演奏家这样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导致培养方向的偏离。还有生源素质的低下问题,很多选择手风琴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手风琴基础几乎全无,当然这是由于中小学忽视音乐课和师资缺乏导致的,所以生源素质问题也导致了高校手风琴专业开办的难度。手风琴教材的缺乏、教材数量过少、出版时间过于陈旧等也是一大问题,他们只能盲目使用一些演奏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教书育人的能力,也没有过硬的演奏能力,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感觉孤立无助。

2高校手风琴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

手风琴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化,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时间内学习到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完全胜任社会的需要。大一时设置一些手风琴基础教育,如基本弹奏技法、技能、基础手风琴音乐理论,大二时设置一些难度较大一些的音乐作品进行练习,继续学习手风琴音乐理论,不能有急功近利思想。由于扩招导致的很多学生缺乏手风琴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所以加强大一、大二学生的手风琴基础教育还是很重要的。大三要开设手风琴教材教法理论课程,主要传授中小学手风琴教学法,继续拔高学生手风琴演奏技能的练习,增加弹奏难度。大四设置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得的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都是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社会实践教学,课堂强调技巧训练是应该的,但不能忽视手风琴教育中的“师范性”。学生不能一味沉浸在琴房里训练,还要应用于社会实践,来检阅和锻炼学生手风琴演奏水平,从社会舞台中学习手风琴演奏表演技能,感悟手风琴的演奏魅力。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场合和社会舞台,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在这四年的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还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四年严格的专业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成为适应面广泛的复合型人才。总之,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掌握手风琴演奏技能技巧。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领导和教师,应该努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动态的适应学生发展变化的教学机制,建构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开放的教学结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做出适时的变化调整。

3加强高校手风琴教材建设

作为目前很多师范类高校的手风琴教材,普遍存在着教材单一呆板、过时陈旧,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加强高校手风琴教材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可以发动手风琴教学的教师积极参与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参考一些知名高校手风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材,再结合中国实际和国际手风琴最新发展的研究成果,编写出适合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手风琴教学的教材。手风琴教材一定注重教材教育,结合目前音乐学生基本素质低的情况,教材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专业纵深发展。尤其不能用业余考级教程来代替高校手风琴教学,因为业余考级教程只是一种用来测试手风琴业余爱好者学习到某一级别时应该达到的演奏技术水平,运用业余考试教程只会使得学生应用能力欠缺,演奏技术牵强,曲目单一,欣赏作品范围狭窄。手风琴教材的编写还要注重演奏形式的多样性,如独奏、重奏、伴奏、协奏的培养问题,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广泛性,因为手风琴曲目是丰富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民族的、现代的等,加强高校手风琴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手风琴事业的发展,还关系到广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积极加入手风琴发展导向的新动向,与时俱进,让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再度辉煌。

4拓展高校手风琴教学体系与内容

(1)手风琴教学体系的拓展。我国传统手风琴教学大都采用师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也符合手风琴教学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年年扩招导致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使得教师教学任务不堪重负,因此现在引入手风琴集体课,也是为适应当前教育发展一种无奈之举,把身心疲惫的手风琴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手风琴集体课的普遍开设也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它比传统“一对一”教学效率高得多,也是一种有益成功的尝试。这种集体授课方式适用于低年级初学手风琴的学生,因其在手风琴教学领域的特殊性,所以集体课教学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要求较高。采用集体课时主要讲授一些手风琴艺术理论及其欣赏的知识,如“手风琴教学论”“手风琴艺术史”“手风琴作品赏析”等。集体课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和教学手段,通过光、影、声等现代化高科技教学手段展示和欣赏手风琴音乐作品,给学生一个立体的视听效果,利用多媒体讲授手风琴音乐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教学活动,给学生生动地展示手风琴音乐的历史和精彩纷呈的手风琴音乐作品。除了集体课之外,传统的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依然可以保留,它也有利于培养比较拔尖的优秀学生,以免个人“吃不饱”的现象。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课的形式,就是几人或十几人一组为教学单位,可以提高手风琴教学的效率,不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统一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用统一的教材才行。这种教学形式适用于手风琴弹奏的基本知识、要求和方法,适宜于解决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总之,采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手风琴教学内容飞拓展。当前我国高等师范类手风琴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巴洛克到浪漫主义这一时期的重要作曲家和代表性作品方面,尤其独奏作品作为首选,例如复调音乐主选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选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选柴金等人作品等。虽然这一时期手风琴艺术作品都是经典之作,但是对于手风琴教学内容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不妨把教学内容向这一时期之后拓展一下。可以加入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手风琴作品,当然也包括中国手风琴作品。还可以加入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手风琴流行音乐作品,这样就可以较为全面展示西方手风琴音乐作品的内容,使得手风琴教学内容保持一个相对较完整性。另外在手风琴教学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演奏能力,因此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的曲目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而言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合作性的曲目包括手风琴合奏、重奏作品,以及手风琴与其他器乐的合奏协奏曲等。尤其培养学生的声乐伴奏能力是高校手风琴课程作为实际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这一能力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最为实用的。在这个知识与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上等各种渠道上获得相关的手风琴理论知识,如手风琴艺术史、手风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手风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等。教师不妨从这方面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自觉提高个人的艺术理论知识修养。最后还可以逐步建立手风琴艺术资料的数据库,让师生都能共享数据库资源。

5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大都是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而开设的课程,所以手风琴这门课程的开设,不能学习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师范性”这一特点,开拓手风琴教学思路和体系,在手风琴技能技巧训练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完整、适度的音乐演奏能力,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能力。教师经常开展一些艺术实践性的舞台表演和学习竞争,激发学生学习手风琴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水平。作为高校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不懈努力。参考文献:

[1] 夏珏.高师手风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14).

[2] 张艳.师范类院校手风琴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4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选修课 改革策略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成立专门的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研室,引进音乐教育师资,开设音乐选修课,将音乐教育课程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但仍有多数高校没能引起重视。普通高校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原因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过于薄弱。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音乐选修课成为一个普通高校所面临的不可逃避的问题,亟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研究与探讨。

一、开设音乐选修课的目的

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各级师范学校、学院,普通高校普遍设艺术选修课,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普通高校以实施美育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设置音乐选修课面向非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这一途径,落实到具体的音乐教育形式。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强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美好、和谐、完美的心灵,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这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设置音乐选修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传播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能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奋进,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我国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开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更能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坚守民族的优良作品,就是掌握立足于世界的武器。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的艺术集中和凝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精华,体现了创造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常常被人们誉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艺术教育和智育、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艺术教育在构建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又在陶冶人的性情,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个性,完善健康的人格,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二、开设音乐选修课的任务

(一)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音乐教育通过广泛的音乐活动,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摒弃消极腐化的情感,使情感、品格、情操都受到陶冶。通过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众所周知,大学生们从高中校园步入大学学堂,他们将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而音乐能将人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情操,塑造人格。

(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编排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自感知和体验,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逐步由课内走向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组织集体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激发参与学生的热情,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配合的精神,增强个性与特长发展以及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质,为其将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脑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可塑体,音乐教育的许多技巧注重左右手协调完成从而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另外音乐欣赏也是从右脑的想象、感知出发,从而与左脑协调,活化思维诱发灵感的一个过程。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生产技术和经济腾飞,由此社会的发展也向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众多事实证明,接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普遍体现出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特点。

三、音乐选修课中的实践问题

(一)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目前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重要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学习摸索的过程是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认知提高的同时,困难也会伴随左右,这时认知的个体需要不断地适应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和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来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变化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结构将会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学生在新的知识学习摸索过程中,有些问题也许过于复杂烦琐,如果学习兴趣不浓厚,没有一定的主动性,可能就会放弃学习。因此,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主动地、坚定地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断摸索,才能顺应新的平衡过程,与新的知识环境相适应,自身的认识才会提高。一些学者强调:在教学中,教学课题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学习者认知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推进、指引作用。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在当前教学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选修课的学习观

如何通过学习建构获得知识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自身积累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在摸索过程中,将不成熟的思考理论或问题,通过小组或其他方式协作交流,来深化确定新知识概念的理解,完成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及新知识的建构。在不断丰富经验后,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用于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 转贴于

四、音乐选修课未来的发展战略

(一)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1 音乐理论知识渗透于作品中。音乐理论知识与具体作品之间的关系永远存在,音乐分析所要努力的也许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学习音乐知识并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所得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音乐选修课的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解析、鉴赏逐步引导学生热爱音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音乐理论渗透在音乐作品中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掌握,教学效果也更加突出。

2 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3 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利用音乐选修课这样一个平台向学生传授多种音乐形式的音乐知识。在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的多方合作能力。选修课中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我们坚持中国风对高山流水心悦诚服,同时也对天鹅湖大加赞赏,因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是美的,因此学生们会在欢悦的音乐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的确,懂得音乐欣赏后,听音乐时就不会听听就算了,就会回味每个韵律和每首曲子背后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4 实用性学习。实用性学习主要指合唱指挥、作曲、现代舞、街舞、韵律操等课程的学习,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训练身体协调性,塑造良好的形体形象,使学生的整体音乐修养得到有效提高。而且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具备了更多的表演、表现形式,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存在以下特点: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1 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演示手段日益繁多。根据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图片、照片、图画、图表、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录像、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等。

2 辅导鼓励法。辅导鼓励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鼓励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辅导鼓励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辅导鼓励下的自练、自检能力。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教学目标去做练习,不依赖教师与他人督促。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找出存在的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5

关键词: 音乐教师;民族音乐;素质;途径

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对下一代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无疑是弘扬并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推进普通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征途中,我们必须关注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欠缺的现状,应对提高音乐教师民族音乐素质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升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的工作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与帮助,它应依靠各级教师继续教育部门、教研机构开展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还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努力。面对音乐教育的形势要求和各地民族音乐教育基础各不相同的客观现实,各地应当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以多种方式促进音乐教师民族音乐素质的提升。

一、创设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与调控作用,音乐教师民族音乐素质的提升依赖于社会各界合力创设健康的民族音乐教育环境。政府应当颁布相关的政策,实施各种扶持激励措施、开展相关的比赛活动等推动教师的民族音乐素质不断提升;社会各种媒体机构应当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构建一个相对稳定与独立的传播渠道与环境;音乐研究机构可将最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与教师教育共享,使教师们能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学校还应支持教师们开展相关的研究与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田野调查、采风学习,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近距离传承教学;社会机构应当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保留原生的适合乡土音乐的成长的民俗活动以及活动场所。只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广大教师进行民族传统音乐学习和教育拥有一个健康的、富有生机的活态传承环境。

二、开展分层次的民族音乐培训

继续教育是提升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的最直接途径。当前负责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各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继续教育部、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教科所应当共同配合、相互支持,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分层次的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基地。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人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教学的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包括被教材选用的各民族优秀的传统经典作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以及地方与学校自行开发的本地区的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各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可将课程内容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层次进行分类,根据教师们的需求分层次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学习内容应包括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技能类学习内容主要指的是对所要教授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在唱、奏、演等基本技能方面的体验和学习。对于教师的民族音乐继续教育而言,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够有高超的表演水平,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了解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演唱、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段,深人体验其风格、神韵及其所体现的美学观念与文化内涵。技能类培训还可以包括简单创作能力与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教师们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课堂改编作曲创造等,使古老的音乐焕发时代生机。而理论类的培训主要应当学习的是这些传统音乐形态的相关知识与美学基础等知识。

三、强化民族音乐教学法研究

在普通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还必须依靠教师采用生动而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因而对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的掌握也是提升音乐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音乐在传承方式上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师徒学制与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学习周期长,培养的人数有限。但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性,其目标并不是要培养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具有感知民族音乐美、热爱民族音乐,具备民族音乐素质的公民。因此,负责教学研究的部门必须深人研究适合普通学校的民族音乐教学法,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交流以提升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教学水平,这对普通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研究民族音乐教学法必须重点挖掘民族传统音乐中适合学校音乐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研究适合各个学段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如民歌内容的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让学生聆听演唱各地民歌,根据音乐要素初步感知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到了初中阶段,民歌教学上就应当让学生深人体验地域的风格特点,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形成民歌特点的成因;到了高中阶段,就应当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美学特点以及其审美的价值。只有根据学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喜爱并了解民族音乐,最终实现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音乐的教育目标。为使教学研究更加深人,在教研形式上可以在由负责基础教学研究的部门在地区间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研讨会,开展以传统音乐为主题的教学比赛与观摩会等形式促进教学的交流与研究,提升教师对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6

【摘要】笔者针对我国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方向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欣赏 现状 问题 改革方向

Research on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Gao Ling

【Abstract】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her personal view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roblem and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our Chinese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Keywords】Kindergarten Music appreci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Reform direction

1.我国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欣赏活动的价值在于:使幼儿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接触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更多的机会自然地积累音乐体验和音乐语汇;培养敏锐的听觉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幼儿对音乐的爱好和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心;增强音乐审美认识,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联想及思维能力,发展最初的审美评价能力。

21世纪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以全面发展为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儿童学习音乐,不仅是教儿童切实的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使儿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养成和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间接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少家庭教育中儿童音乐技能教育占主导地位,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重视音乐技能是一件好事,据多方实证研究表明,音乐技能教育在开发儿童智力及意志力、坚持性方面的功效大于其他音乐教育活动。

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仍然侧重于“双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较注重培养幼儿学唱歌、学乐器的能力,忽略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使孩子们感到音乐课较为枯燥,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欣赏教育目标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当今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面临的问题:①在教育目标方面,较为偏重将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辅助手段,对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较为忽视。②在教育内容方面,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目前幼儿园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仅满足于让儿童唱几首歌、跳几个舞、玩几个游戏等等,而对教材本身的审美价值没有很好的挖掘。③在教育方法方面,模仿性(特别是在表演活动中)成分较多。教学的模式仍是教师熟悉教材――制定教学程序――提供教学任务――提供讲解和示范,让幼儿记忆和模仿――带领幼儿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势必削弱儿童学习的探索性、创造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音乐教育各个科目进行改革。

2.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方向。在音乐教育这个领域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及其价值的看法。对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做全面系统的研究,使之能够逐渐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人们一般会遇到这样一对似乎不太容易调和的矛盾:即音乐作为一个学科现已形成的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与儿童为自身成长而在这一领域进行实践的自然、活跃的需要体系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价值对应关系。

在教育这个特定领域中,学科仅是被利用为帮助儿童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媒体。音乐学科自然也不应例外。因此,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设计、实施音乐课程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挖掘音乐的特殊潜在价值去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那么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意味着让儿童亲自到音乐活动中去获取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是让儿童通过学习(识记和练习)来掌握(继承)人类社会业已形成的音乐文化(包括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理想的公民音乐教育应最终使儿童将其在音乐经历中所获得的一切有益体验的营养渗透到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胞”中去。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将对音乐美的认识和对音乐爱的热情组合进他们的智力和情感领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儿童发展的需要对音乐这一特殊的实践领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一般又会遇到这样一对似乎不太容易调和的矛盾:即欣赏作为一种相对歌唱、奏乐、律动、游戏或读写乐谱来讲而特指的倾听音乐的活动与欣赏作为一种能够使人自觉地、长时间地沉迷于音乐中的心理、行为状态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在上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家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被定义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去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自我满足、自我发展。

目前我国普通学校的欣赏(倾听音乐)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录像或现场表演)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程序的课程模式,显然是与儿童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这种课程模式的不合理性也是目前普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很少能够真正达到上述理想境界的主要症结所在。

虽然在现实中存在客观原因,如教学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教材有待完善与配套;设备陈旧,资金短缺;教师音乐素质低等问题,但总体认为还应把转变教学观念放于首位。

①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音乐欣赏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良好途径,幼儿园欣赏教学应多通道、多手段从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入手,利用环境无意识对儿童进行审美熏陶,而不是一味的教授过程。

②教学内容应灵活机动,应把体现生活的、经典的、最好的音乐给予儿童,使儿童在生活中欣赏最好的音乐。要让儿童学会体验生活中的美,领悟大自然的美,必须从点滴给予培养,把最好的音乐融入进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