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矿安全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矿安全环境范文1
[关键词] 煤矿物联网; 煤矿安全监控; 体系构架
引言
煤炭行业中最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煤矿安全生产。我国煤炭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环境复杂、生产条件差使得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在我国每年都会有一些煤矿事故发生,重、特大恶性事故屡禁不止,成为国家和民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煤矿生产中一旦发生事故造成影响十分严重,不仅会造成各类财产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带来的人员伤亡,如果说财产损失可以进行弥补,那么给社会家庭造成的极大痛苦是无法进行弥补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还会造成极度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煤炭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必须要给予重视,它不只是影响煤炭的工业生产还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据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从2006年1月份到2011年12月份煤矿事故共发生897起,造成5428人身亡,2006年一年煤矿事故发生326起,死亡人数高达1569人,随着国家、社会的重视事故发生次数逐年下降;到了2011年共发生85起煤矿事故,死亡543人。虽然事故发生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煤矿事故的类型主要集中在瓦斯、水灾、火灾、顶板、运输等几个类型,其中由于瓦斯原因造成的事故最为常见。煤炭生产事故常见的主要原因在于:(1)煤矿管理人员对煤矿中的危险因素缺少必要的监控和把关,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缺陷。(2)煤炭生产中各类型系统没有联系,信息不能相互传递过于独立。相关研究表明,对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控,建立相关预警机制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任何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事故发生之前也是有征兆的,因此在煤矿生产中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监测,并及时进行各部分之间信息的交换,让安全信息在可控范围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问题,需要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对煤矿实施安全监控预警,随时发现隐患,随时进行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1 煤矿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与控制
煤炭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它所处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都十分的艰苦。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于煤炭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使得煤炭生产过程中虽面临的危险、有害因素都要比一般工业企业的多而且复杂;并且还有一些特殊性在其中,一旦煤矿发生事故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其他事故。煤矿面临的危险因素是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明显的动态性;有些危险、有害因素能够直接凭借感官和直觉发现,而有些危险因素则需要通过专用的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来。煤矿所面对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瓦斯爆炸、水灾、煤矿火灾、粉尘、中毒和窒息、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伤害、机械伤害、冒顶、淹溺、坍塌、爆破伤害、火药爆炸等等。
到目前为止,我国煤矿事故的发生率还是很高,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意外事故,每次意外事故的发生都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以及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对一些列相关信息的忽视或是处理不及时,例如:没有及时检测出瓦斯涌出的信息;忽视煤尘指标超出限额;对水灾、火灾发生前的征兆未及时发现;对机械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的不正常信息的忽略;对井下信号信息处理错误等等。
2 物联网环境下安全监控系统结构及架构
2.1 物联网技术的简介
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将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整合的过程。物联网是将我们现实中的物质世界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它把实体物或是生产中的机器设备与计算机芯片、互联网整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的基础设施。以这样的方式,我们的日常管理活动、生产运作、社会管理以至于我们个体的生活都与物联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物联网的运行、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下面几个过程:
(1)对信息的传输、感知
物联网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信息传输。物联网信息的来源、对物体属性的感知过程是:首先进行的是对物体不同属性的识别、标识,主要的属性形式分为动态、静态两种,对于动态属性要经过传感器的实时探测,而静态属性会被直接标记和存储;之后进行的步骤是通过相应的识别设备对物体属性进行完整的读取,之后再将这些物体的信息转换成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2)进行信息传输
将物体信息利用感知器进行采集、转化之后,利用网络传输的形式将整理后的信息传送给相对应的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主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对相关通信信息进行计算,之后再将获得的更为有信息集中进行处理。
(3)信息的最终应用
经过处理中心整合、处理后的物体有效信息之后将被利用,利用的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向就是把经过相关处理后的信息展现到“人”的面前,之后经过“人”的更高层次的处理再根据需求对物体进行下一步的控制;而另一个方向则是不经过“人”得授权,直接对“物”进行智能控制。
2.2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原理及架构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进行工作时,主要分为4个阶段:
1)系统中各个组件的发现阶段。监控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开始运行并完成自动链接到系统,之后向井上控制主站报告个设备器的入网情况,于此同时,将设备器的类型、ID、以及量程等相应信息传送给管理主机。
2)进行系统组建阶段。组建工作是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的,组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按照具体实际需要将分布不同的多个传感器、多个执行器以及一个控制器组合成逻辑分站。在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是可以有多个属性关系,能够同时隶属于多个分站。这样的形式就能够实现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由一个逻辑分站完成复杂的交叉控制工作。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分站的自主性,减少过分对主站的依赖,可以对控制系统写入相关的自主控制脚本,最大程度的发挥自主功能。这样系统在控制时将大大缩短信息传递的距离,进而增加了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控制速度。
3)系统工作阶段。由井上主站对各分站传送来的信息进行接收,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存储、显示,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进行预警预测。
4)系统修复、重建阶段。如果煤矿发生灾害,可能会造成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某些组件的破坏,物联网环境下的系统可以利用自组态技术迅速恢复系统功能,保证安全监测的连续性。
煤炭安全监控系统在架构时通常采用的是分层架构的方法。具体如图1所示。
感知层具体工作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就地控制。网络层是为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提供信息传输服务。物联网环境下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来满足系统中的动态部署和流动作业的需求。应用层实现各种用户应用。云计算层为用户应用提供强大的运算能力和预警决策功能支撑。
3 结论
总之,物联网环境下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性能比传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提高,能够更好地完成对危险因素的实时监控,并对危险发出预警,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鲁远祥,樊荣.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体系架构技术的发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增刊1):177-179.
煤矿安全环境范文2
【关键词】煤矿;井下供电;安全隐患;预防
电力是煤矿生产的主要能源。对煤矿井下进行可靠、安全、经济合理的供电, 对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及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来谈谈煤矿井下高压和低压供电系统中的常见故障及其预防措施。
1 井下低压供电系统的常见安全隐患及其预防措施
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其优点是大大降低了电网接地电流和电容电流,提高了人身触电安全性和供电设备的安全性。供电方式主要采用中央变电所设有主变压器,总馈电开关向各分支开关馈电方式。但由于煤矿井下防爆电气安全水平不高,电气故障引起的电火引燃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的伤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煤炭工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般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1 防爆电器
1.1.1 安全隐患
矿用隔爆型低压防爆电器是煤矿井下必备的电器设备,采用防爆外壳、本质安全电路及各种保护装置,这些安全措施对防止电火花引爆矿井瓦斯,保障人身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产品设计存在着不完善性,防爆外壳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上述这些措施不能防止故障电火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防爆电器开盖进行检查、维修以及更换负荷时,应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445条规定的“煤矿井下不得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即不允许带电打开电器设备隔爆外壳。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克服防爆电器这一设计缺陷。
1.1.2 预防措施
1.2 局扇
1.2.1 安全隐患
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中,有些掘进工作面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煤矿井下的局部扇风机供电必须满足“三专”和“双风机双电源”的要求。一种情况是没有采用专用电缆线路供电,一旦其中一台风机供电线路出现故障,马上影响到另一台风机的供电,扩大了故障的影响范围,给人身及矿井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生产用电与局扇用电为一趟线路,没有分开,一旦生产供电线路出现故障,会直接影响到局扇的正常运转,甚至影响整个矿井的井下供电系统。
1.2.2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上述安全隐患,局部通风机专用变压器与备用电源必须分布在不同的母线上,备用电源的容量和开关整定必须满足所带局部通风机及其它负荷同时运行的需要,确保局部通风机正常运行;专用线路应采用装有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供电线路;通风专用变压器的低压分支开关必须安装低压选漏,并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周期进行试验,以减小漏电线路的影响。
2 井下高压供电系统的常见安全隐患及其预防措施
煤矿井下高压供电可靠运行不仅与系统本身设计有关,还与组成系统每一组件的安全可靠性有关,因为构成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中各种设备只要一个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会终止运行。因此不仅要关心系统本身的设计还要在设备易出故障的薄弱环节出现故障前进行预防、检修、更换。一般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2.1 高压防爆开关
2.1.1 安全隐患
虽然煤矿井下矿用一般型高压防爆开关等都具有高压漏电和绝缘监视保护功能,但由于变压器高、低压侧腔体的盖没有有效的连锁保护装置,使得高压开关与分立的变压器、低压馈电开关之间的保护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致使高压开关失去了应有的保护功能,因此会出现漏电、过流和短路等问题;另外,高压负荷开关触头接触不良,产生弧光或放电,与高压负荷开关带载停送移动变电站,也会导致高压断电事故。
2.2.2 预防措施
为加强煤矿井下高压防爆开关的安全可靠性,我们在选择高压开关时,其断流容量不得小于变电所母线上的实际短路容量。对分立的供电变压器,其高、低压侧腔体盖都应设置连锁开关,其接点串接在高压开关的监视回路中,当变压器高、低压侧腔体盖开关前及高压橡套电缆的监视线断开时,高压开关便能迅速跳闸。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标准,周期对高压防爆开关有关部件进行耐压试验,避免击穿“放炮”,引起短路故障。还要对高压防爆开关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对负荷变化了的高压开关的保护装置要及时重新进行计算和整定,并且定期检修。
2.2 高压线路
2.2.1 安全隐患
由于煤矿井下环境的原因比较复杂,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中电缆线成为安全可靠性的薄弱的环节。首先,高压铠装电缆外层钢带或钢丝铠装层由于潮湿很容易锈蚀;其次,如果运输大巷到采掘负荷中心对空间小,高压电缆在巷道内运输时就很容易刮破、挤坏,高压屏蔽电缆也容易被扎,从而造成高压停电事故;再次,高压电缆长时间处于过载状态,也很容易出现事故;最后,单相接地会使另两相对地电压升高,严重影响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2.2.2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高压线路的可靠性,在固定场所铺设电缆时,应选择聚氯乙烯绝缘电缆、聚氯乙烯绝缘铠装电缆、交联聚乙烯电缆、交联聚乙烯护套钢丝铠装电缆或其它新型高绝缘电缆。并且在选用电缆时必须保证载流量满足现有设备要求,并留有一定的富余系数。
2.3 继电保护
2.3.1 安全隐患
目前,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中均为6kV/10kV系统。较多采用的是直流操作的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和瞬时电流速断保护,供电系统一般为单侧电源辐射状电网,其阶段式电流保护原则为:从电源端至负荷端动作电流应从大至小逐级递减,动作时间亦应从长到短逐级递减;本级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必须大于下一级线路首端的最大短路电流。现行的整定原则为:地面6kV处设两段式保护,A段速断按保护本条线路电缆的50%进行整定,B段过流按躲过最大负荷电流进行整定,动作时限为0.95;中央变和采区变出线处A段按上一级速断保护的0.9倍整定,B段按最大负荷电流整定;中央变进线处只设速断保护,按上一级速断保护的0.9倍进行整定;采区变进线处设两段式保护,A段按上级速断的0.9倍进行整定,B段按上级B段定值进行整定。结合煤矿井下供电的特殊性可以看出,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线路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是一个单侧电源辐射状电网,由于采区变电所距电源较远,中间经过的开关级数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限和较大的定值配合,而电力部门对电源保护的时限和定值已经限定,无法更改,造成给定整定值过小,保护时限过短,保护无法配合。
(2)瞬时速断的整定原则是先确定地面6kV处定值,依次向下按0.9倍整定。这种原则有明显的缺陷:由于整定值过小,并且逐级减小,一旦出现短路故障,必然是所有速断保护同时动作,使得保护的选择性差,出现越级跳闸,从而扩大停电故障的影响范围。
2.3.2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上述安全隐患,首先可在6kV至中央变下井线路中装设电抗器,短路电流值从电源至负荷方向将在井上、煤矿井下有明显的差距,从而有利于速断保护动作电流的区分。其次可通过改进线路保护每段的整定原则和各级之间时限的配合两个方面对煤矿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满足煤矿井下供电特殊情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白继儒.煤矿井下供电可靠性探讨[J].中州煤炭,2005(3).
[2]杨发长.浅析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
[3]李晓光,张树江,王子君.我国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对策[J].煤矿安全,2007(8).
煤矿安全环境范文3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为搞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本文拟从系统的角度对煤矿安全管理维度模式进行探讨,为煤矿安全管理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式,同时也可对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我国煤矿整体技术状况比较落后,国有煤矿机械化程度虽已达60%~70%,但大量的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很低,装备水平落后;目前2.6万多处煤矿中,50%左右是高瓦斯矿井,60%~70%是在复杂和极复杂的构造条件下进行开采。随着开采的深度的增加和扩展,瓦斯、水还有火灾、矿压等,对于煤矿安全的威胁日趋严重;煤矿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违章、违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造成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煤矿超能力生产也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去年煤炭市场供需矛盾趋于紧张,部分企业忽视安全,一味追求利润,盲目生产,导致事故。
二、煤矿事故原因分析
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内在原因。凡是物质系统具有能量,能量在失控状态下都能转化成具有破坏力的危险因素,当这些因素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在某物质系统存在时,就成为隐患。隐患是构成事物的物质基础,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失控的能量多少有关。虽然能量是客观存在的,但其转化是有条件的:首先,物质要处于失控状态;其次,要受到外在的错误行动的触发。因此,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大限度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降低和消除事故的根本途径。这两个途径之间协调统一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形成事故预防的有机整体。前者主要是靠强化安全管理来实现,后者主要是靠安全技术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来实现。
另外,我们还可以依据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原理来进一步加以分析。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是指人、机、环境三者安全品质的最佳安全匹配建设,它包括人的本质安全化、机的本质安全化、环境本质安全化三个方面。其中人的本质安全化是核心,机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都是围绕着人的本质安全化而开展的。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内任何一部分的安全品质变化都会引起相关联的部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相匹配的管理控制手段,系统安全机能就会失调,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品质也就达不到优化匹配的效果。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是一种或一套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反复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强,以奠定的管理规则或
管理体系,通过其自身的不断循环、优化,失去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
三、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个由人维持,利用煤矿资源有效实现煤矿安全目标的动态的系统过程。从系统角度看:煤矿安全管理是由人、机器(含技术)、环境组成的并伴随着煤矿的动态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系统的构成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的因素有:人的因素、机器的因素、环境因素等。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复杂的动态系统过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系统的有效性即是不断提高的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在此笔者构建了煤矿安全管理维度模式:三个核心层次,六个维度。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人是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维持者、控制者和完善者,所以人的素质及安全管理观念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即第一层次;管理观念要通过科学的业务流程来实现,所以流程问题便成为核心的第二层次;而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能否有效地贯彻执行,则事关管理的成败,因此执行力的问题便成为核心的第三层次。
人的素质及观念流程执行力安全目标,这个核心系统需要六个维度(安全科学管理、安全组织管理、安全制度管理、安全创新管理、安全文化管理、安全战略管理)来保证,煤矿安全管理六个维度是作用于煤矿动态的安全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为煤矿安全管理核心系统提供保障作用。
这里的观念是指导煤矿安全管理总的理念,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总的指导思想,是组成企业的个体、群体、组织的总体观念,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流程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全部的业务流程,包括生产流程、技术流程、信息流程等;执行力是煤矿安全管理的落实能力、保障能力、有效实现安全目标的能力。
煤矿安全环境范文4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监控管理
0引言
国家积极提倡煤矿安全工作,煤矿企业自身也要注重煤矿安全工作,并且切实地落实好安全工作。煤矿企业安全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煤矿的整个生产环节。本文对煤矿井下进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从而实现减少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并形成一个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1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风险预控理论框架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涉及煤矿内部安全环境、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煤矿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和沟通、监控管理等五个方面。
1)煤矿内部安全环境。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内控环境,内控环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决定性的作用。内控环境主要涉及的是矿井自然地质、基础建设和设备等的条件。
2)煤矿安全风险评估。
首先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进行认识和辨别,包括危险源的认识和辨别。在认识和辨别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划分出危险的等级。
3)煤矿安全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安全隐患控制措施,提前把安全隐患清除。
4)信息和沟通。
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风险控制等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企业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递,方便企业内部员工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的职责,形成企业内更加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5)监控管理。
使用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危险源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及时传递等,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使之更有效性地对该系统进行评估,最终实现该系统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2危险源辨识
煤矿企业危险源辨别和认识过程不仅仅要考虑人、机、环、管几个方面,还要考虑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等。除此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危险源的潜在性。
1)普通、常见危险源的辨识。
煤矿企业选择成立专项安全管理组,专员做为领导者负责组织企业内职工通过危险源辨识建议卡、会议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汇总分析普通、常见的危险源;指导职工正确填写危险源辨识表以及正确填写危险源评价表等。
2)煤矿现场特殊工作区域危险源的辨识。
煤矿企业区队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危险源辨识工作。对煤矿工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动静态危险进行正确辨识,安全管理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式对此进行详细地记录,例如工种、工序、岗位等。
3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
煤矿企业隐患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风险评价,煤矿企业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定量分析就是静态风险评价。风险矩阵法是煤矿企业比较常用的静态风险评价方法。此评价法可以确定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确定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范围和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只有建立准确的采集煤矿危险源动态信息的煤矿危险源,动态风险评价才有效。动态风险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评价对象密切相关,具体可以从人、机、环、管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动态风险评价[1]。
4信息沟通交流———动态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动态的煤矿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采集煤矿存在的危险源的动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企业的固有传递方式传递到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把危险源动态信息录入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之后,确定风险预警等级。例如可以使用红、橙、黄、绿四级预警颜色对应[2]。
5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
为使得煤矿各项制度和各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例如诊断或者排除一些偶发、突发、重大的或未知规律的风险,还可以构建闭环式安全监控管理运行体系和闭环式监督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对煤矿进行有效安全监控管理[3]。监督激励机制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制止煤矿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岗位责任人失职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构建一个薪酬分配制度,即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通过构建这样的分配制度,激发煤矿职工对安全风险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2)增强煤矿职工集体团队意识,构建职工危险源价格体系。对危险源治理实现闭环式管理[4]。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安全危险源价格体系来不断激发职工对危险源排查治理的积极性。
6结语
通过构建危险源辨识体系、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风险预警体系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立和实施,要做好风险预控体系的相关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安全风险预控认识的良好心态,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把思想和实践都结合运用并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各要素得到真正地落实,最终使得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郎拉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四川水泥,2015(1):60+84.
[2]闫海龙.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J].山西煤炭,2015,35(2):67-69+81.
[3]杨春宁.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5,41(7):120-123.
煤矿安全环境范文5
关键词:煤矿安全;通风管理;防范措施
近年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进程中,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煤矿生产安全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确保通风安全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健康的关键性工作。基于此,本文对煤矿安全通风管理相关问题展开了全面探讨。
1煤矿安全通风管理的影响因素
1.1人为因素
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人扮演着煤矿通风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与管理对象的双重角色,因此,影响煤矿安全通风管理的关键因素就是人为因素。人的工作技术、综合素质及安全意识等均对煤矿通风管理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在煤矿安全通风管理中,应首先将人为因素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树立安全意识,以进一步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1]。
1.2管理因素
在煤矿生产中,管理疏漏是导致通风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就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的运行现状来看,部分企业未制定科学有效的通风管理制度,或通风管理规章制度未得到有效贯彻,导致安全管理工作仅仅停留于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煤矿通风事故的发生概率,对煤矿安全生产产生严重威胁。
1.3环境因素
煤矿通风管理中的环境主要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井下大气状态、煤矿生产设备、安全保护装置,软环境指安全预警系统。在煤矿生产中,煤矿地表温度随开采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升高,再加上井下空气复杂,煤矿粉尘、烟雾、瓦斯及蒸汽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煤矿通风事故的发生概率。
2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小煤矿不合理开采带来安全隐患
近年来,我国煤矿市场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进入煤矿开采行业。许多小煤矿未经国家许可,分布在矿井周边对煤炭进行不合理开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为了控制开采成本,许多小煤矿均未建立有效的煤矿通风系统,再加上对井下情况不明,安全监测落实不到位,进一步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2]。
2.2人员素质不高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人员因素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就目前阶段而言,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技术水平低下,导致安全生产人员力量薄弱。在煤矿通风管理工作中,人员配置不达标,大部分未经过专业培训,对煤矿通风管理中的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且在对安全事故的处理上经验明显不足,对煤矿安全生产难以起到有效的保障。
2.3安全基础薄弱
就我国而言,在煤矿开采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开采之初,矿井技术及煤矿设备均可满足开采需求,但近年来,我国煤矿市场需求门槛不断提高,再加上开采深度的加深与开采范围的扩大,为煤矿的开采带来巨大困难,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实现安全开采。但就现实情况来看,许多煤矿企业仍在沿用以往的陈旧设备,安全基础薄弱,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技术改造,进而影响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3煤矿安全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通风管理制度
在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工作上,应首先树立安全管理意识,加强通风事故的预防,并通过通风管理制度的制定加以实现。对煤矿生产指标进行详细核查,评估矿井安全系数,了解井下风险承受指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安全通风管理目标,对安全指标加以量化。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通风安全管理系统,落实安全检查制度,规范通风系统管理机制,促进通风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与落实[3]。
3.2加强对通风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针对人为因素对通风管理工作的影响,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其安全意识,提升安全作业水平。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作业培训,强调矿井安全通风的重要性,提高其对安全通风的认识,并将理论知识培训与具体实践培训相结合,提升其对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另外,加强对作业人员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其工作责任感,并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井下安全生产中。
3.3加强对通风环境的管理与控制
首先,在矿井的开拓与布置上,应强化矿井安全通风管理,规范安全通风系统,选择合适的通风位置,保证矿井内部风量充足。其次,在机电管理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通风机的安全管理,保证其正常作业,提升通风效果。同时对通风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排查设备故障,消除安全隐患。最后,在火灾预防方面,应加强对火灾安全隐患的有效控制,做到有巷必有管,有管必有水。另外,应进一步做好煤矿粉尘的防治工作,避免因粉尘浓度过高,引发火灾。
4结语
在煤矿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行中,煤矿安全通风管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重要工作,同时这项工作又渗透至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只有做好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保障煤矿安全通风,才能促进人员安全与生产安全双重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因此,在煤矿生产工作中,应深刻认识安全通风的重要性,做好煤矿科学通风,强化通风系统管理,进而降低通风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占青,郑宝,史卫明.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J].中国能源,2011(06):37-39.
[2]梁尤庆.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4):113-115.
煤矿安全环境范文6
关键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路径;河北省
0引言
对中国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其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式,未来对煤炭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无疑对煤炭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保证能够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其重中之重,它不仅支撑、保障和推动者煤炭生产企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甚至关系着我国的国际形象。河北省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矿企业众多,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有所下降,但安全生产局势仍然严峻。因而,如何构建适合企业的安全文化,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及安全生产水平成为河北省煤矿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构建适合河北省煤矿实际的安全文化,提升其安全生产水平。
1河北省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1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
河北省是产煤大省,近几年,随着对小煤窑的治理和有效的监督,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有所下降,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煤层分布复杂,开采存在较大难度,且容易出现各类自然灾害,比如水灾、火灾、煤尘、瓦斯等,多数的煤矿安全设施不完善、机械化程度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低。以上种种因素成为制约河北省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加大了在煤炭行业的投入,有效改善和提高了大多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了煤炭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了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矿井安全设备也推陈出新,煤炭生产各个环节相关技术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煤矿和高产高效矿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依然有很多矿井的安全设施无法满足条件,这些不达标煤矿多集中在乡镇和个体矿井,严重威胁着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1.2安全生产存在问题
河北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没有落实。部分煤矿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包代管。部分乡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随意变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不到位。而国有煤矿企业重生产、轻安全,致力于追求产量和利润,而忽视安全生产。有些领导尽管签订了安全责任状,但流于形势,未能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真正地贯彻实施。②安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薄弱。相对而言煤矿企业员工较为辛苦,使得其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煤矿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纷纷开始另寻他业,并且很多歌高校毕业生不愿因进入到煤矿企业工作,导致煤矿企业人才严重缺乏;部分煤矿企业没有编制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流程,没有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甚至没有按照设计施工的条件;部分煤矿企业不认为生产技术管理至关重要,敷衍布置采掘方位,导致施工作业效率低;部分煤矿企业采掘条件复杂,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没有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案。③“三违”现象严重。部分煤矿企业管理人员没有严格依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使得开采工作中存在违规开采问题;没有使用防爆设备等;采用串联通风或用局部通风机送风;部分煤矿企业作业时没有保持通风;部分煤矿企业的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只是为了应对检查,管理维护不上心,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④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煤矿工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流动性大的特点,尤其是煤矿采掘一线工人,多数都是农民工,培训工作很不到位,使得工人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违章作业屡见不鲜。
2河北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结合河北省煤矿实际,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应从多视角、多层次考虑,多方面入手。具体可从安全理念识别系统、安全行为识别系统、安全视觉识别系统、安全环境识别系统、安全听觉识别系统等5方面入手。
2.1安全理念识别系统
煤矿的安全理念识别系统,是煤矿安全文化战略整合的核心识别系统。河北省煤矿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凝练适合企业的安全理念。①树立安全目标。煤矿应在对内外环境分析基础上,制定长远战略规划,确定长远安全目标,并进行恰当描述,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②提出安全理念。煤矿应针对各部门安全生产特点,提炼清晰的安全理念,并构建煤矿安全理念体系,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③形成安全价值观。煤矿应从分析本矿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入手,将各种安全因素考虑在内,形成独特的安全价值观,要求其符合煤矿自身发展战略与实际情况。④提炼安全承诺。安全承诺的提炼要结合煤矿实际,表述自身力所能及的安全承诺,不讲空话、套话、大话,用具有一定激励性和感召力的语言,得到煤矿各级管理者、员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认同。此外,为了实现安全目标,培养员工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煤矿还应从员工安全价值责任、煤矿企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制定安全道德规范,并确定煤矿安全哲学和安全精神。以此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安全意识,纠正其不安全行为,不断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2.2安全行为识别系统
针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煤矿企业应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进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河北省煤矿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合理配置煤矿相关资源,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使煤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②构建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安全控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职业健康管理机制、安全管理问责制、绩效考核机制、安全经济责任精细管理机制、安全监察机制、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等,协调安全行为识别系统的运行。③提升员工安全素养。通过提高员工安全素养,进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应从安全行为养成、安全心理素质、安全能力、安全知识等方面着手。④制定行为规范。为保证员工的每个行为都是安全的,应制定合理的日常行为规范。⑤制定安全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员工严格依照规范制度行事,规范员工的行为。
2.3煤矿安全文化视觉识别系统
煤矿安全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由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组成。在设计时,除考虑一般企业所规定的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外,还要充分考虑煤矿井下作业的特点。
2.4煤矿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
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是以发声技术或艺术手段,具体反应煤矿安全理念、安全精神和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听觉传播形式,包括安全警示、背景音乐、广播、地面非生产区域歌曲、生产系统听觉信号、提醒语和安全祝福、嘱托语等。建立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时要求对原来的安全视觉听觉识别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完善井下作业现场及巷道、要害硐室警示语音,在井下主要运输大巷、车场和机电硐室等地方应设置维持秩序,安全提示的铃声、笛声、钟声、喇叭声或其它声音控制系统。
2.5煤矿安全文化环境识别系统
亦称环境统一化,是对人所能感受到的煤矿环境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体现煤矿安全文化理念,遵循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从地面工业广场到井下工作面,从地面办公室到职工生活区,都应对环境空间进行规范化设置,从全方位、多角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保障生产现场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建设煤矿安全文化,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河北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各煤矿应确立安全文化的建设目标,循序渐进,构建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娜,杨涛.解读《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导则》[J].现代职业安全,2015(2).
[2]贺阿红.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标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