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1、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规划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地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又为将来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2、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一管理,对十分宝贵和极其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主要目标包括:(1)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3)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具体的任务包含下列四个方面:(1)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用地条件;(2)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3)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4)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大、综合性强、内容多、关系复杂"

二、经济外部性的含义

经济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三、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标准

土地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土地开发利用既不是纯粹的经济过程,也不是纯粹的生态过程,而应该是经济过程和生态过程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应建立一个评价体系,本文简要叙述评价体系的指标组成、体系建立的设计原则以及建立体系的指标选择建议。

1、指标体系的组成

本文进行基于经济外部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出于两个出发点:一是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用地布局影响,二是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旨在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对农地造成影响,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是否考虑生态栖地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影响,从而更加实际的得出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重点思路与发展方向。

2、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特征及外部状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在指标的选取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科学性体现在该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规划实施前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状态变化趋势和系统内部的协调程度,并能够体现战略实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因此,所选指标必须概念清晰明确,且有具体的科学内涵,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同时,指标体系应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即考虑定量化的可行性,建模的复杂性以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科学内涵较好的度量性,要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

(2)层次性原则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以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而从内部结构分析,该系统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因而指标设置也应该满足这一特点要求"也就是说,指标体系具有鲜明的层次结构,能反映在不同层次上的规划影响"

(3)代表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选用的指标要充分体现土地利用对各社会、生态、经济等各方面影响状况,同时,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4)综合性原则

全面衡量各种影响因素,严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

(5)系统性原则

确定相应的评价层次,按系统论的观点评价各个指标,构成完整的评价指标

体系"

(6)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指标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动态指标则用于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趋势,二者对于全面!客观反映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土地

(7)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于从现有资料

中获取,便于管理部门使用"

3、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因子选择建议

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会随时间的变化发生一定的变化"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将来增加或改变某些单项指标提供接口",釆取德尔菲法,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特点来探讨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外部性为总目标,根据建设用地布局和生态影响基本特点来探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原则与评价内容,构建了指标体系,并选择27个指标作为参评因子,组成土地利用规划外部性影响的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布局影响 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城镇化水平、道路通达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粮食产量、林木蓄积量、水资源总量、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林地产量、养殖业产值等。

生态环境影响 基本农田占土地总面积比、土地生产潜力指数、森林覆盖率、农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农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农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指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治理污染年投入、公顷农药施用量、林地面积比重、耕地年减少量等。

4、指标选择确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直接反映评价结果,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现实应用,一般而言,确定评价标准大致采用两种判断方法:一是,定性判断法。即依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的持续度进行评价,然后作出判断是否可持续,以及其可持续利用程度。不过,这种方法对评价者自身在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和经验方面要求很高,才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作出适合的评价;②比较法。即设定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正外部性为1分,经济负外部性状态为0分,然后在0~1分之间划分两个级别,其余的情况通过选取的指标与理想值和最差值之间进行比较、计算、最终确定出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四、基于经济外部性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几点评价

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是从各项指标数据的搜集还是按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所做的预测,修编基础工作、准备工作较充分,是“指标控制+用途管制”为模式的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而言,从实施以来的情况看,提高了各级政府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树立了规划的权威性,使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基础地位和“龙头”作用。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落实土地空间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言,经济外部性是体现的正外部性。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上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已调整的规划也并未解决相关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负外部性也逐渐体现,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性大,导致布局不相协调的负外部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理论上来说应该为主导作用,能控制各个行业及布局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规模。城镇规划、村镇规划不能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控制指标。

然而,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的滞后,各乡镇在编制城镇和村镇规划时,不顾实际,盲目追求大规模、大框架,乱设开发区、工业小区, 致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现行城镇、村镇规划不相衔接和协调,在规划实施中时有矛盾发生,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同时随意调整土地利用规划,钻政策空子,导致规划丧失其科学性和严肃性。又由于土地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设项目,而地方政府承担着壮大地方经济的重任,因此,为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而随意用地,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搁置, 不断违法用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先进的规划理论指导,缺乏超前意识,缺乏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得总体规划缺乏可操作性。

从经济上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体现出经济外部性为负的方面。

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准备工作不充分

由于管理体制落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工作的滞后性,虽然每年都做变更调查工作,但由于基层土地管理技术、条件的限制,往往靠人为变更,导致地籍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系统性都比较差。地方土地管理部门隶属于同级政府,难以约束当地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的短期行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业务工作很仓促,匆忙进行规划调整,其科学性、权威性将大打折扣。但有许多地方作了简单短暂的培训,下发了上级下达规划指标,简单认为只要完成了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和农用地整理折抵指标就行,各乡镇政府只关心用地指标够不够用,只要求满足城镇发展、园区发展的需要。不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造成此次规划调整完善只是土地部门的事,只为了地方建设的需要。

这些做法导致评价体系中相关规划实施后的成果指标不能满足要求,从而体现出规划经济的负面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2

【关键词】ArcGIS空间分析;图解模型;图斑地类面积量算

0.引言

自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84~1997年、2007~2009年)与三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期1986~2000年、1997~2010年、2006~2020年)项目[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的地类、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3]。这两项重大项目进行时,关键在于量算图斑地类面积。其计算的思路简单,过程复杂,但随着GIS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了此难题。本文以某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通过ArcGIS平台建模功能实现了图斑地类面积的自动量算。

1.图斑地类面积量算公式说明

与图斑地类面积量算有关矢量图层有:地类图斑(DLTB)、线状地物(XZDW)和零星地物(LXDW),其数据结构如表2-1所示。

表2-1矢量数据结构情况表

图斑地类面积量算公式说明如下:

图斑地类面积(DLMJ)=图斑计算面积(JSMJ)-线状地物面积(XZDWMJ)-零星地物面积(LXDWMJ)-田坎面积(TKMJ)[4]

其中线状地物面积(每条线状地物面积=地物长度×地物宽度)指该图斑内所有线状地物的面积和该图斑地类界上的所有线状地物面积的一半的总和;零星地物面积指该图斑内所有零星地物的面积总和;田坎面积=(图斑计算面积-零星地物面积-线状地物面积)×田坎系数,田坎系数是田坎面积与耕地图斑地类面积的比值,在图斑地类面积量算前已确定。

从图斑地类面积量算公式来看,简单易懂,但计算过程却很复杂。线状地物面积(该图层属性的地类面积字段的值)与零星地物面积(该图层属性的地类面积字段值)的计算是通过ArcGIS的“Field Calculator”功能完成。显然这都是对单矢量图层而言的,作业简单,容易计算。而计算图斑地类面积时,首先对地类图斑层与线状地物层、地类图斑层与零星地物层之间进行空间分析,求出每个地类图斑中所扣除的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田坎面积,依次赋给地类图斑属性的线状地物面积字段、零星地物面积字段和田坎面积字段。在此基础上,最终量算图斑地类面积。

2.基于ArcGIS平台构建图斑地类面积量算图解模型

2.1数据准备

以典型的某县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坐标系统为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地图投影为高斯-克吕格投影)为数据源,主要包括地类图斑图层、线状地物图层和零星地物图层等“Shape”格式矢量数据。其数据结构如表2-1所示。其中地类图斑层的标识码、地类编码、田坎系数、计算面积、权属代码、行政代码,线状地物层的标识码、地类编码、地物长度、地物宽度以及零星地物层的标识码、地类编码、地类面积都是已知属性数据。

2.2 ArcGIS建模的概述

ArcGIS建模主要指的是空间分析建模。它是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建立表达式,模拟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的模型称为过程模型,也叫处理模型[5]。这类模型的生成方法主要有图解建模和编写程序建模。本文采用图解建模的形式构建了图斑地类面积量算模型。图解建模是指用直观的图形语言将一个具体的过程模型表达出来。在这个模型中,分别定义不同的图形代表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空间处理工具,它们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组合并且可以执行空间分析操作功能(如图3-1所示)。ArcGIS9x提供了图解建模工具ModelBuilder,它可简化复杂地理处理模型的设计与实施。本文正抓住了它的此优势构建了图斑地类面积量算图解模型。

2.3图斑地类面积量算图解模型的构建

2.3.1建立概念模型

(1)解决的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中图斑地类面积量算是其关键的任务。目前出现了很多完成此作业的商业GIS软件系统,但还是使用起来过程复杂。其量算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地类图斑层的每个图斑“计算面积”(毛面积)中依次扣除线状地物层的地类面积、零星地物层的地类面积、耕地图斑(地类图斑层的图斑)的田坎面积。这个作业顾及到空间判别问题,即线状地物是否在该地类图斑内或在地类界上、零星地物是否在该地类图斑内、田坎是否在该耕地图斑内。随着ArcGIS的日益普及与应用,为图斑地类面积量算的简单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

(2)问题的分析。

首先,如何把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ArcGIS平台具有建模功能,其把复杂的过程能设计为前后有序的工作流并构成一个系统的模型。这个模型中只要输入有关数据并运行即可输出想要的结果。

其次,空间判别问题的解决。ArcGIS平台具有强大地空间分析功能,其可完成空间判别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Intersect、Frequency 、Identity和Spatial Join等空间分析工具。

2.3.2构建图斑地类面积量算的图解模型

在ArcGIS中打开ArcMap,启动ArcToolbox,右击ArcToolbox,选择New toolbox命令建立Toolbox1,再右击Toolbox1,在New中选择Model命令创建Model,然后命名为“Area Calculator”(如图3-2所示)。

(1)输入数据。

在“Area Calculator”中右击,选择Create Variable,在变量列表中选择“Shapefile”数据类型,双击新建的变量,选择输入数据。输入数据有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等矢量图层,则新建三个变量并输入数据。导入这些数据前地类图斑属性表中地类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田坎面积等字段的值是未知的,线状地物属性表中地类面积和扣除系数字段的值是未知的。

(2)采用的空间处理工具。

“Area Calculator”所采用的空间处理工具包括:Identity、Multipart To Singlepart、Spatial Join、Calculate Field、Add Field等。

(3)设置连接与参数。

按照数据流的前后顺序,把输入数据、空间处理工具、输出数据依次连接相应图形要素,并设置模型参数。模型参数中主要设置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路径。其好处在于当打开模型时就会出现参数输入的对话框,可直接从本地路径输入数据或输出数据(如图3-3所示)。

(4)运行与验证模型。

之后,选择Validate Entire Model对模型进行检查,若没有问题即可运行,输出数据结果[6]。其结果也是“Shape”格式的矢量数据,且属性表中有用户所需的图斑地类面积。图3-4显示了“Area

图3-4 "Area Calculator"图解模型流程图

Calculator”模型的整个流程。为了检核模型的量算结果的正确性,从模型量算结果中抽出地类面积大小不同典型的1000个图斑样本与北京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计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量算结果较差值的94.9%为0值,其余较差值亦微乎甚微(如图3-5所示)。这说明此模型是可行的。

图3-5 模型验证结果散点图

2.3.3图斑地类面积量算图解模型关键技术说明

(1)“线状地物”与“地类图斑”进行“Identity”后生成“线状地物1”。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用地类图斑切割线状地物;二是判别线状地物是否在该地类图斑内或在地类图斑界上(如图3-6所示)。

图3-6 Identity前后线状地物

图3-7线状地物扣除系数计算程序

(2)对“线状地物1”进行“Multipart To Singlepart”处理后生成“线状地物2”。其目的是处理“线状地物1”的拓扑问题,即如图3-6所示,线状地物被地类图斑切割后悬挂在地类图斑上的线状地物切割成两个实体:1和3、2,其中1和3成了一个实体,显然不合逻辑需分离,“Multipart To Singlepart”正是处理此问题。

(3)由于经过(1)、(2)处理后线状地物的长度有变化,所以通过“Calculate Field”重新维护线状地物长度(DWCD),并输出“线状地物3”。

(4)从输入“线状地物3”到输出“线状地物6”的过程中,采用“Add Field”添加扣除系数“KCXS”字段,并通过“Calculate Field1”计算扣除系数。扣除系数就有0.5和1两个值,当线状地物在该地类图斑内,则扣除系数赋值为1,当线状地物在该地类图斑界上,则扣除系数赋值0.5(计算程序如图3-7所示)。在此基础上,通过“Calculate Field2”计算线状地物地类面积,即DLMJ=DWKD*DWCD*KCXS,并输出“线状地物6”。

(5)输入“地类图斑” 与“线状地物6”并进行“Spatial Join”处理,是为了计算从每个图斑内需扣除的线状地物总面积。此计算值维护在“地类图斑1”的线状地物面积“XZDWMJ”字段中。

(6)输入“地类图斑1”与“零星地物”并进行“Spatial Join1”处理,是为了计算从每个图斑内需扣除的零星地物总面积。此计算值维护在“地类图斑2”的零星地物面积“LXDWMJ”字段中。

(7)从输入“地类图斑2”到输出“地类图斑4”的过程中采用两次“Calculate Field”功能计算,即一是计算田坎面积,二是计算地类面积。

(8)输出的“地类图斑4”是最终图斑地类面积量算结果的矢量图层。其属性表中地类面积“DLMJ”字段的值就是用户所需数据。在此基础上,亦可以输出各种汇总报表,如按权属汇总地类面积、按地类汇总地类面积、按行政辖区汇总地类面积。

3.结语

图斑地类面积量算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它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计算公式,在ArcGIS平台上实现了自动量算的图解模型。图斑地类面积量算与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矢量图层有着密切关系。在量算过程中,由于判别线状地物是否在该地类图斑内或地类图斑界上,和零星地物是否在该地类图斑内,必须地类图斑层与线状地物层、零星地物层之间进行空间分析。本量算图解模型集成了复杂的空间分析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验证,该模型是可行的,从而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中得到了应用。今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项目中应将发挥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士军,廖发良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2]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3.

[3]李强,张可慧.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6):69.

[4]刘洪江,曹玉香.基于ArcGIS实现地类图斑净面积的计算[J].城市勘测,2012(5):11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14-02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保证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在生态环境已然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做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平衡,是保证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对土地资源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并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从土地资产角度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科学规划,是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的。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概述

从自然资源的大概念来说,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其中土地资源要在国家和社会范畴下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将土地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在对土地资源情况有效掌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进行划拨利用,让不同类型土地资源起到不同的作用[1]。比如,耕地资源应用于农业,一般性土地资源在城市基础建设的需求下应用于建筑建设等。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以及在利用过程中是否对其造成了浪费和破坏,均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问题。由此引发了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科学的统筹方法和合理的分配利用基础上实施的,若考虑到土地利用的效率问题和对资源的保护问题,则土地资源环境得到了相应保护,反之则受到较大破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不仅关系到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还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分析

要实现持续和健康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合理而有序的土地供应作为重要保障。将土地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政府的力量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及时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形势下面临问题的有效对策。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就需要一套科学的规划方法和计算方法。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其中重要的计算体系,其牵涉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间的关系,通过土地资源的资产化对算,从经济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相应的规划,能够一定程度保证最终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而过去采取的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既无法反映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具体贡献,同时在经济活动的反映上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其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体现上存在缺失。为此,引入了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作为核算的重要元素,并依据核算提供相应系统化的核算数据,是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具体描述,以方便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时拥有相对准确的依据。因此,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可被称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我国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应采取的优化执行策略

在引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后,我国的土地利用总规划能够将资源环境因素作为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实现资源环境的保护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具体将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应用在土地利用规划当中,应当采取相应的优化执行策略,才能确保执行的效果最优化。

(一)完善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纳入非市场经济活动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已经被证实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套良好的核算体系,能够发挥相当的作用。在引入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之后,应当保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其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核算体系类型。同时,将非市场经济活动内容纳入这一核算体系当中时,要考虑到在土地利用当中可能会引起的人类环境健康和自然灾害、农业等各类土地质量变化、生态资源变化冲突等带来的资本损耗。

(二)实现多种土地资源利用整合,强化自然条件空间相关性

在进行土地资源环境核算当中,应当对于土地资源的多种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土地资源进行汇总分析,确保资源整合数据的准确性。在这当中,应当重c关注行政区县和自然环境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问题。基于其在土地利用上获得的经济效益问题,就需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摸底分析,并结合相互的空间关联性提升核算的准确性。此外,整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相关性,对掌握土地资源环境因素有巨大帮助。

(三)应用估算自然资本损耗方法,明确产业用地资源环境效益

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既可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能因使用过程的损耗而相应减少自然资本。这一方面由于人为使用不当引发的损耗,另一方面则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自然资本损耗。同时,还应当以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中小流域)为空间单元,运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即自然资本耗损-灾损估算方法,对于土地资源中相应单位里的产业用地及其空间结构的资源环境效益进行明确[3]。

三、我国土地利用总规划的发展执行措施

(一)制定补贴奖励制度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落实总规划

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当中,基于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的共同结合,在明确资源环境经济情况的前提下,为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应当通过一定的政府手段予以支持,如制定相应的补贴奖励制度,对于在土地利用规划当中配合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对土地资源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补贴奖励;或者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土地资源使用中相应土地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应用于政府规划发展需求的土地则通过补贴方式予以补偿[4]。如在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的土地,可通过相应的补贴来弥补农民的农地损失。在配合相应的政策执行中应当加强执行监督机制建设,使得相应的政策能够落实到实际问题当中,避免出现资金的滥用或政策的变形。

(二)采取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可以用于经济开发且实为存量土地的资源,则可通过一定的政策来推动,用政策引导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如通过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实现土地配置的高效化。对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可优先使用存量土地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还应当做好耕地资源管理的严格化和制度化,通过相应的政策制定,加强对耕地资源使用的征税处理。如通过耕地占用税,避免耕地被过多占用,以保护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此外,还应当结合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做好城镇土地使用的规范化,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对现有的税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一步步地强化对建筑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三)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与管理

土地资源开发同样需要有效控制,避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严重损耗,以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在建筑单位需要M行耕地资源使用时,应当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结合具体数量和质量进行补贴金额和等级的折算[6]。同时,在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土地有偿使用方面,同样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费用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费用水平以保护土地资源为前提,土地资产开发应当从属于土地资源保护。此外,还应进一步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增加对农用地整理的投入力度。

结语

就土地利用规划而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还关系到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应当充分应用土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和管理手段,在避免土地资源遭到损耗和破坏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利用,在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拥有土地资源作为充足保障,经济发展才能向着长足和健康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刘寅,黄志勤,辜寄蓉,余如意.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5):94-104.

[2] 张淼.基于资源价值的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3]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4] 时仅.土地资源价值核算与时空动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4

【关键词】土地规划;洒基镇;可持续发展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管仲即认为“地者,成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学习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也逐步加深。例如从农业生产活动者发现,农作物不限于与土壤或地貌的发生关系,而是与某个地段的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从事房地产开发者发现,建筑房屋及修建各种其他工程,不能只限于考察地貌,还要考虑气候、排水、地表和下水文特征以及动植物的美化等;从事旅游地规划设计的人们则认为,对目前的土地状况需要进行管理,用好每一寸土地。下面,我们就盘县洒基镇土地规划做如下分析。

一、洒基镇基本情况概述

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土地的数量上分析,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人均占有总土地面较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的不断减少,人地矛盾、吃饭和建设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如解决不好,将直接制约我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地的质量上来看,全镇的土地,特别是耕地,质量差,土层浅薄,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优质耕地数量少,中低产田上比重大,耕地肥力差,粮食单产水平低。从土壤形成的条件看,由于我镇地貌类型重杂多样,具有明鲜的地域差异,因而对土壤与环境之间物质及能量的分配有较大影响。从土地后备资源情况看,我镇后备资源缺乏,数量少,质量差,难以利用。近二十年来,耕地面积虽然在逐年递增,但实际上增加的耕地是陡坡开垦扩大的耕地面积,良田好土却在不断减少,如开矿、建砖瓦窑、建焦化炉、修乡村公路,农民建房等等一切用地,形成了人口和资源的尖锐矛盾。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

土地利用的潜力和矛盾,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虽然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镇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只要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加大管理的力度,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合理安排,合理用地,土地就一定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必须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按国家规定的建房面积去规划,各企业用地也必须合理规划,只要进行合理宏观调控,就能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全面分析,扬长避短、克服缺点、发挥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科技投入,实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许多土地问题都可以转化成巨大的潜力,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我镇主体农业特色明显,本镇地处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镇内地型复杂,小区气候变化明显,为主体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如有丰富的矿产品资源,又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镇,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家大量投资开发,建成了盘江矿务局的下属——土城矿国有大企业,带动了我镇的地方工业、乡镇企业、交通运输、集镇贸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附近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使我镇土地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目标,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我镇的经济发展,必须全民动员,从政府机关以及各个行业单位都明确土地的重要性,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吃饭问题,生存一天都得要吃饭,所以上述谈到的问题各级政府以及全民都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加以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制定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业田。

参考文献

[1] 周鹏.浅谈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存在问题及建议[J].吉林农业. 2010(07)

[2]朱博.我国土地整理的对策与建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3]李菁主编.石灰岩地区开发与治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0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5

关键词:宁夏农用地;产能核算;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补平衡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4-0011-02

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非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重视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通过对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价,能够更合理、有效地采取措施保障农用地资源安全,更科学的开发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用地资源精细化管理。

一、概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中上游。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是五大“西部粮仓”之一。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是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适宜区。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水草丰美,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是生态农业的较佳区域。

2008年,自治区共有耕地面积1660.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69亩,耕地总面积实现连续净增长,人均耕地随着人口增加,呈逐年减少趋势。进行农用地产能核算,可以更科学的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更高效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原理与方法

(一)产能核算的技术原理

农用地产能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农用地生产能力,分为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三个层次。宁夏回族自治区以2008年为基期年,在自治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和经济条件下测算各县(市、区)三个层次产能。

(二)产能核算的技术方法

1.特尔菲法。在进行农用地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调查过程中,对于无法直接获取试验田产量数据或者试验田样本数量无法满足需要时,采用特尔斐法,即以专家咨询调查补充调查结果的方法。

2.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一种直接调查法,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利用该方法收集的资料直观、具体。在本次农用地产能核算中,实际产能核算的基础数据就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

3.回归分析法。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和SPSS软件,建立农用地样本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单产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即回归分析法。利用该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将核算单元的指数代入函数方程,得出相应区域的农用地理论单产和可实现单产。再利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F检验,求其置信度。

4.抽样调查法。在农用地理论产能与可实现产能的核算工作中,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点,建立相关模型,用样本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即抽样调查法。可以使调查结果相对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

三、产能核算成果应用

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的目的,是测算农用地不同层次的产能,以及对现有农用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利用强度,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的对比和分析,为加强农用地数量与质量的并重管理、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土地政治、耕地保护和动态监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提供技术支撑。

(一)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在编制耕地整理规划以及耕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均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宁夏2008年超额1.0833万亩完成了年初自治区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实现耕地净增长,新增的40244.6亩耕地中,26224.5亩来自土地整理项目,占耕地增加量的65.16%。在实现耕地数量增加的同时,利用农用地产能核算的成果,可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目标。

农用地产能核算准确测算了各县(市、区)的农用地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从自然条件、利用情况及区域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产能分布的差异性,评价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将近期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作为土地整理的重点区域。在相同的投入条件下,提高耕地的质量,保证土地整理后的效益产出。

(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农用地产能核算,摸清了自治区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及其分布状况。通过应用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的成果,对区域的土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鉴定土地适宜性等级结构,可以对比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质量结构的对应匹配关系,确定土地利用调整对象,初步提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目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要在全面认识区域土地资源现状构成、质量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前提下,从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入手,着眼于土地供需状况的系统分析,合理组织土地生产力分配与布局,并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规范人类活动行为、协调土地生产关系,以保持人地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功能,获取土地利用的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产能核算的理念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作为与建设用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护率相同的规划性指标来进行控制,始终以保持当地一定量的农用地产能不降低为标准,避免单一的保护农用地数量而忽略质量下降的发生。主要思路为:首先,在整理区域农用地产能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把握农用地利用的强度和潜力及其分布;测算规划期内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占用的产能的增加量。其次,分析上级下达的规划期内产能指标及其他要求;最后,根据产能增加量、减少量及下达的产能指标量,测算区域内产能控制总量,为规划产能总量调整和保护战略目标确定提供技术依据。

(四)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

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是国务院考核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确保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有效措施。国家规定占补平衡不落实,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自2008年起,为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监管,全面严格落实耕地“先补后占”要求,国土资源部印发了《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并对全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实行每年考核通报。宁夏自2008年起,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对所有建设项目用地占用的耕地和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补充的耕地全面实行等级确定和等级的折算,初步保证了占补平衡的耕地数量和质量。

农用地产能核算在农用地分等的基础上,将分等的等级细化到产量,对占补平衡的平衡与否进一步量化。

四、结语

通过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摸清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关系;通过区域农用地产能对比分析,全面掌握区域性产能的分异状况,为区域性土地资源宏观调控和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产能比较分析,正确评价各行政区内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为合理制定农业科技、开发利用、增产增效目标记针对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能够使对土地资源利用更上一个台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范文6

关键词: DOM;遥感监测;变化图斑;信息提取

中图分类号: P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量也日益增大,土地利用变化更加频繁,常规的土地调查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土地管理的要求。遥感监测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国土资源工作方式的重大创新。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指应用遥感数据,定期或不定期地监测同一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包括变化前后地类、范围、位置及面积等[1]。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是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更快获得土地利用类型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也是国家土地主管部门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及考核其效果好坏所必须的,使国土管理工作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重要转变。

2 监测技术实施方法

广州市2011年上半年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以2011年5月份的RapidEye航天遥感数据为数据源,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础底图为控制资料,结合省级地理高程数据进行正射纠正,经配准、融合生成遥感影像图(DOM),对DOM进行镶嵌、剪裁,制作区(市)级行政辖区的DOM,并建立镶嵌块信息文件。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前后两个时相的遥感正射影像,以提取2011年上半年新增建设用地信息为主,兼顾勾绘监测农业结构调整等实地伪变化图斑,及时监测变化用地情况。

2.1总体技术流程

广州市2011年上半年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总体技术流程见图1-1。

图1-1

2.2原始影像

采用RapidEye卫星遥感数据,本次共接收原始影像2景。所采用的卫星数据具体如下表:

表1-1数据源基本参数

2.3基础底图

是以覆盖监测区域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分幅调查底图做为基础底图。

2.4前时相遥感影像图

前时相遥感影像图使用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项目遥感监测任务的后时相。

3 遥感影像图(DOM)生产方法

3.1技术流程

从基础底图上采集纠正控制点,结合高程数据,正射纠正Rapideye数据。镶嵌、裁切制作模拟自然真彩色的区(市)级辖区采样间隔为5米的遥感影像图。

3.1.1纠正控制点采集

从已有调查底图上选取控制点,要求在纠正单元内均匀分布,控制区域大于工作区域,每景控制点数量在9-15个之间,山地应适当增加控制点,相邻景重叠区应选取不小于3个公共点。

3.1.2纠正模型与方法

纠正模型采用物理模型或有理函数模型,重采样采样间隔根据数据分辨率,一般采用双线性内插或双三次卷积内插法。纠正单元为单景纠正。纠正控制点残差中误差应不大于下表“表3”之规定,特殊地区可放宽0.5倍。取中误差的两倍为其最大误差。检测结果见“表4”。

表3纠正控制点残差

表4 影像纠正控制点定向残差

3.1.3 精度检查

DOM精度检查主要是指的DOM相对精度检查和DOM重叠精度检查。

相对精度检查是指DOM地物点相对于基础底图上同名地物点的误差。将纠正后影像与二次调查底图套合,采用卷帘或拉窗的方式,进行相对误差检查。其相对误差限差满足“表5”要求。

重叠精度检查是指纠正单元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同名地物点的误差。其相对误差限差满足“表4”要求。

表4相对误差限差

4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方法

影像信息提取的目的是将已经发现和确认的土地利用覆盖发生变化的地块影像转换为图形表达,用以精确标志变化地块的边界及计算面积。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的方法主要有:目视解译、计算机动态信息提取/自动分类方法、目视解译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哪一种都涉及到了分类方法,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的提高一直都是遥感技术方法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次任务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计算机辅助和人工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利用2010年、2011年两时相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利用图像差值、光谱特征变异等计算机自动处理方法突出发生变化的部分,在此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变化信息的遗漏,基本肯定的变化图斑界线用红色表示,可疑图斑界线用黄色表示。

前时相影像有植被覆盖或明显非建设用地特征,后时相有明显建设痕迹的变化图斑类型填写“1”;前时相有植被覆盖或明显非建设用地特征,后时相有建设推填痕迹的变化图斑类型填写“2”;前时相有推填土特征,后时相有明显建设痕迹的变化图斑类型填写“3” ,图斑编号以区(市)级行政辖区为单位,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统一序编号。

最小监测图斑面积按“表5”进行提取。获得所有变化图斑后,利用GIS软件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拓朴关系,生成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属性表。

表5 最小监测图斑面积

5土地遥感监测成果评价

5.1 外业调查

为了核实内业解译精度,防止错提和漏提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确保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空间位置和属性的准确性,解译完成后需要进行外业调查。外业调查前需要制作外业调查底图和外业调查表。外业调查底图以2011年上半年遥感正射影像图为底图,分别叠加图名,图例、公里格网、1∶1万接合表、行政境界、注记、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及编号等要素,调查范围以作业区行政辖区界线为准。

外业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实各类建设用地

变化情况(包括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 、实测线状地物宽度、补充内业遗漏的变化图斑。同时,为了更好地对遥感监测精度进行评估,需要在野外测量一定数量的地物特征点坐标和样本图斑面积。特征地物点坐标和样本图斑面积测量可直接通过GPS或全站仪测量,也可在大比例尺(大于1∶1万)地图上直接量取。

5.2内业后处理

外业调查完成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先前解译提取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进行修改,主要工作包括:剔除伪变化信息,补充遗漏图斑,修改变化图斑,修改相关注记及界线等。在此基础上制作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图、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汇总、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定等。

5.3面积精度评定

监测精度是衡量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监测结果精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可用性和遥感监测的生命力。动态监测的误差主要源于:数据源、几何处理、变化信息提取 、外业调查与后处理误差等4个方面。监测误差最终以变化图斑的几何精度和属性精度表现出来。几何精度可通过特征地物点点位中误差和图斑面积总和中误差来反映。从影像提取图形及其量算的误差,从理论上讲,这些误差与影像图斑的面积和形状有关。图斑越小,相对误差越大。形状越复杂,相对误差也越大。可用以下公式估算:

式中,为图斑面积,为图斑面积量算的相对误差,为图斑周长,为影像中提取边界误差。

6结论

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我国目前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包含监测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能提供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动态信息。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直接、客观的定期监测,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重点是核查每年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数据,为国家和地方宏观决策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从而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合理的决策参考依据;对违法或涉嫌违法用地的地区及其他特定目标等进行的日常快速监测,可为违法用地查处及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沙志刚.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 [J].国土资源遥感,1999,40(2):7-11.

[2] 邵永社、张绍明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研究[J].计算工程与应用, 2009,45(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