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解说配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解说配音范文1
“虚实相生”的文艺创作手法在作为有声语言艺术的电视纪录片配音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显。为了将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意蕴、引发思索地传递给观众,配音者要将解说词的内容进行虚实、有无、隐现等转化,创造出情境美、交流美、和谐美、留白美,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达到审美愉悦。
再现文字的情境美
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对配音者的要求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字正腔圆,而要通过解说再现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解说词在表现手法上会运用文学作品中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或化虚为实、或以虚带实、或实中存虚、或虚实相映。备稿时,配音者必须依据影像的拼接步骤把握解说词的内容及特征。
如纪录片《唐之韵》的解说词,以散文诗般的语言记述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诗人们丰富的生活经历及其风格迥异的代表作品,情感跌宕,大气磅礴,极具文学色彩。这就要求配音者要将未闻、未见、未体会过的情与景转化为已有的积累和体验,感受“象”外之旨,由实感虚、由虚悟实,形成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其中有这样一段: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在解说这段话时,高峰用心灵与历史交融,用情感与诗人共享,其中对诗歌内容的朗诵以虚声为主,其余用声偏实,将声音的虚实变化与解说词的意境虚实融合,产生与诗人心灵在宇宙生生不息、虚实相依的律动中对话,在感觉与想象交织的灵境中达到共鸣与默契。
再如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用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闻名于世的古建筑的辉煌壮观。周志强配音时非常注重在平实中展现情景美:
中国古代有一种祈福的祭祀活动叫赏,后来演化为人们暮春郊游的风俗。文人墨客此时也要相邀聚会,最著名的一次被记录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九曲蜿蜒的水渠中清水流淌,随波逐流的酒杯停在谁的座前谁就要吟诗作赋,否则就罚酒认输,这就是“曲水流觞,修赏乐”,乾隆皇帝以此为根据,给这个亭子起名“赏亭”。
这段话是用历史故事来诠释“赏亭”得名的由来,其间对饮酒作诗的场面与细节虽没有作过多的渲染,但是古代文人们的洒脱豪放、酣畅淋漓依稀隐现在字里行间。周志强的解说非常细腻,通过声音中细小的变化,以溪流淙淙、垂柳依依、酒杯顺流而下,将文人吟诗作对的情景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浪漫情怀。
袁行霈先生曾经说过:“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赋予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解说词中的情景不是配音者都经历过的,解说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让思想感情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才能感受到文稿中的情与景,创造情景美的效果,进而增强艺术表达的感染力。
产生具象的交流美
根据有无交流对象的存在,可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环境分为“虚实”两种情况,即无对象交流和对象交流,而纪录片解说明显属于无对象交流。从专业角度上来说,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无对象交流”的情况下做到“心中有人”,即对交流对象的感知要具象,不仅要想到通常所说的交流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还要能想象到听众的眼神、动作、服饰以及听到语言信息后的反馈,真正做到通过眼神交流达到心灵的共鸣。
纪录片对解说者的要求亦是如此,对交流对象的想象越具象,听众的感知就越鲜活、越真实,通过想象与联想同观众交流,接受反馈,便于准确地把握解说词的基调、节奏、风格等,同时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解说状态。
如《北京记忆》是从对北京大杂院、饮食、娱乐、交通等点滴生活的感受中反映北京的发展变化,这些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配音者所想象的对象可以是亲人、邻居、同学、朋友,就像拉家常、聊见闻、谈感悟,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信任感、美感。
老人又回到了以前的旧居,她曾在这间二十平米的小屋子里结婚生子,夫妻相濡以沫,拉扯四个子女长大成人。点滴往事一如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曾经的生活场景,伴随着记忆正在渐渐远去。
在这段配音中郭炜语气亲切自然,时而平和、时而低沉,让听众感到很强的交流感,此刻配音者用自己声音推开了历史的闸门,让听众在时空的隧道中触摸到那段远去的历史。交流对象质与量的具象化产生的真实美,让配音者找到了活跃积极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向观众传达情感。配音者运用虚实相生的原则将虚无的听众转化为实在的交流对象,在向想象中的对象不断倾诉、呼应、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互动与灵犀,达到用声音传递美、用心灵感受美的效果。
传递声音的和谐美
每个汉语音节中即使没有辅音也不会没有元音,元音的发音响亮通畅。但这并不等于在声音表达中只有响亮的声音。播音创作中声音弹性的对比很多,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组是虚实变化的对比,它们在有声语言中产生的美感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声音的虚实变化表现喜、怒、哀、乐、爱、憎、惧、恶等情感,它为配音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形式和灵活多变的表达技巧。虚声有表现画面延伸、意境悠长的韵味,而实声有体现事件真实、坚定昂扬的情感,二者可以结合但不能相互替代。宗白华先生说:“文字能具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象与彩色。”这种音乐和绘画的功能多数是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完成的。而配音是以文字为依据,为表达文字服务的,因此也具有了音乐和绘画的功能。有声语言中的神韵是流动的精灵,在若隐若现、亦动亦静、或明或暗中,虚实声音以其特殊的感染力体现解说词的意趣交融,饶有意蕴。如《再说长江》中,
置身于浓妆淡抹的图画里,帕奈博士经常情不自禁地赞叹,举世也只有九寨、黄龙的水有如此巨大而神奇的力量,而它眷恋着人间独钟着中国,就在这中国西南的深处角落渲染出一片彩墨山水。
对于九寨沟和黄龙,水是美丽的缔造者,也是它们生命的源泉。水,在这里幻化了神奇之后,也将从这里走出深山,流向几百公里外的长江。
李易配音时,吐字柔长、用声舒展、虚实结合、虚声偏多,使声音与明丽、优美的画面和音乐相融合,充满了意蕴美,整体形成蜿蜒的旋律,产生美感。
再如《同饮一江水》运用富有感性和思辨的语言,讲述6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中不可割舍的关系。解说词娓娓讲述着不同国家的风情和生活故事,绘出一幅大湄公河次区域丰富资源、灿烂文明、独特人文的精彩画卷。
大海与河流在纵向和横向上,将次区域各国更多元地融合在一起,河流联结了次区域六国,大海将次区域各国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河流哺育了次区域六国的人民和这里伟大的文明。而大海是所有这些走向世界的通途。大海意味着次区域未来更广泛的交流、友谊与发展。
刚强的解说整体以讲述与渲染相结合,既接近生活语言表达又不失饱满的情感。吐字用声适中,节奏舒展平缓,极为自然流畅。用声以半实为主,根据内容或为半虚。“更多元地融合”声音由虚到实,“交流、友谊与发展”中由实到虚再到实。刚强的声音在整体和谐中,时而平实自然,时而舒展柔和,时而厚实凝重,形成了有声语言自有的韵律感和质感,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本片所宣扬的“和平、友谊、合作、发展”的主旨。
构成停连的留白美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句就是对留白艺术作用的描述。留白之美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大放光彩。绘画、书法、建筑、园林、舞蹈、音乐、电影、戏曲中无不留有留白所产生的无限遐想空间、广袤深远意境。
电视纪录片画面拍摄手法中注重留白的运用,而声音的配音也应当有的留白存在。声音的停顿为虚、情感的连接为实,正是所谓的“声断情不断”,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回味无尽。这种“停顿”,是一种画面的转换和延伸,情感的过渡和回味,恰当运用声音留白,能产生言已尽情未止、声已落味更浓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想象、回味、思索和判断的空间,这样比喋喋不休的直白表达更自然、更深刻。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留白让观众有空间思索和判断,与起初的感性认识相互作用,从而加强对纪录片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如《圆明园》运用充满诗意的语句描写出了圆明园的奢华与气派,而在残垣断壁之下埋藏着历史的辉煌。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给这段的配音时,李易在每一省略处都运用了大量的留白,观众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想象圆明园华丽的外观、精美的装饰、奇妙的布局,可谓是神奇瑰丽,亦梦亦幻。如果在解说时取消了这里的留白,就会显得节奏过于紧凑,也剥夺了观众回味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不会产生最终意味深远、令人惋叹的效果,削弱了对主题的表现力。留白之美是一种表达手段,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艺术追求。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以其长久的生命力影响着中国的文艺领域。在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中“虚实相生”的原则也以其无穷的魅力由内而外地渗透到各个环节,配音者与文字在体验与联想交织的对话中达到心灵的契合,与观众在声音与想象互动的交流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专业解说配音范文2
设立PQC质量监控,这在全运会上还是第一次。在全运会国际广播电视中心IBC,设有专门监控各场馆音频信号的机房。辽台徐君是IBC总控音频监控主管,负责各场馆回传的转播信号及播出信号音频的专业监评工作。“机房环境是按专业声学标准设计的,主要监听和监看前方所有转播车送来的现场赛事音频。这次是全高清转播,要求音频是立体声制作,这里对制作质量监控和主观评价。立体声是要求有声像感的,不像原来的单一声道在中间,如果发现不规范,比如左右声道弄混,要及时与前方制作团队沟通,四部电话就没停过。进来的信号总共32路,每个赛事2路立体声、1路评论解说、1路混声,每天早7点半送信号。”徐君正说着,这时屏幕上出现女子跳高决赛的画面,你能听到助跑、起跳、落地的立体声,不是从一个点发出的,很有立体感。
CCTV负责沈阳奥体中心田径项目公共信号制作,在音频制作上采用立体声制作,CCTV为田径赛事独立提供了5个音频信号,从北京专门开来2辆音频车,2辆高清车的音频间,EFP机房音频间,在跑道一圈布置了十多只话筒,直道上布置的比弯道上多一些,还有看台上评论员的解说信号。正常情况下,话筒要迎着运动员的方向,25度角放置,覆盖3公分声音范围,这样能做到指向性最好,拾音效果最佳。
广东台体育转播在业内口碑一致不错,全运会期间广东台有两个频道体育频道和欧洲足球报道相关赛事。在IBC配音间的设计上巧妙构思,独立创新,采用了既能防火又能隔音的隔音棉贴在墙面上,阻隔外界环境嘈杂的声音。一个奇怪的话筒引起我们注意,一打听,这个叫唇麦,也就是将麦克贴近嘴唇配音,它的指向性很强,1米以外说话声进不来,长时间的解说隔音效果很好,外面大声说话都不会受影响。据说这种唇麦很受美洲人欢迎,他们在现场解说时,看台上观众的欢呼声都进不去。
专业解说配音范文3
一、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企业研发的产品层出不穷,对于新产品的和宣传,企业会请广告公司制作广告投放于电视、电影、网络或报刊杂志等媒体上,这样的广告一般昂贵而且简短,视频广告通常时间不超过30秒,有的甚至10秒不到。平面广告更是如此,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并不能让客户详细了解你的产品。
笔者所在企业每年研制生产出大量新产品,很多产品由于保密原因并不适合对外宣传,无法请广告公司制作媒体广告对外,但我们的新产品还是要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进行宣传的,所以我们企业每年都要制作许多产品专题片。笔者每年就承担大量这些产品的音像制作工作,在这里谈一下我自己制作产品宣传片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和借鉴。
二、产品专题片制作流程
一般电视节目专题制作流程为:策划-撰稿-拍摄-配音-剪辑-包装-合成,而产品专题片制作流程区别与其它电视专题制作,在前期素材收集拍摄过程中,往往脚本还没有撰写,这就需要拍摄者心里有“底”,根据以往制作经验,哪些一定要拍,哪些是重点自己要清楚。产品电视专题片制作流程一般为:拍摄(前期素材收集)-策划-撰稿-补充拍摄(补拍前期遗漏的素材)-配音-剪辑-包装-合成。与普通电视专题片不同之处就在拍摄阶段,产品在研制生产阶段,许多试验都要拍到,否则错过了重要节点后期制作就没有相关素材了。
三、产品专题片内容要求
一般情况产品专题片主要分五大内容:
(1)研制原因及市场需求
这部分主要内容为:市场上现有哪些同类或近似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并不一定能满足客户的需要,经过市场调研,我们了解到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为新产品的进行铺垫。
(2)产品的性能特点
这部分为该专题片的重点,产品的先进技术水平和优异的性能要在这里集中体现,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
(3)系统组成
详细介绍该产品的系统组成、操作单元和各分系统的结构特点。有时产品系统过于庞大复杂或者想用更加直观的表现方式,可使用三维动画。
(4)研制概况
介绍企业项目组团队的的研制情况,突破的关键技术等。
(5)性能对比
可以用企业产品和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在性能、价格和稳定性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突出反映产品优越性的价比。
四、产品专题片制作要求
(1)专题片长度要求
专题片长度最好限制在20分钟内,一般十分钟左右为宜,专题片太长显得罗嗦冗长,观众观看也比较吃力。所以这要求解说词简洁明了,语言精辟。在策划撰稿阶段制作人员要经常与撰写人沟通,专题片脚本不要“大、全、满”,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2)拍摄要求
产品视频拍摄与正常电视节目拍摄一样,操作要领简单概括为五个字:平、稳、匀、准、清。平:画面的水平线要平,摄像机寻像器中看到的画面应该是横平竖直;稳: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匀:施加技巧的速度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推拉摇移都应当匀速进行,否则就会破坏节奏的连续性;准:拍摄的画面要准。拍摄或制作的画面范围与要求的范围应该一致;清:画面力求清晰。拍摄人员可以先使用特写聚焦,然后再拉到要求的景别。
(3)画面指标要求
拍摄最好使用扫描线400以上的数字摄像机或BetacameSP摄像机以SP模式录制,否则后期制作时画面衰减后图像质量会降低。笔者所在单位使用DVCAME和MPEGIMX数字摄像机。
(4)录音要求
在成片中,如果条件允许,解说词配音最好请专业配音员,一个专业的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可以提高专题片质量几个数量级。配音一般录制在一声道,效果声录制在二声道,应使用现场录音声。两声道不应混合录制。
配音一般可选择动圈式或电容式传声器。为了减少周围噪声干扰,控制混响,宜使用单指向传声器。在具体配音时,拾音距离一般控制在10~30cm左右,位置略低于口部,拾音时要保持拾音距离的相对稳定。
(5)剪辑要求
进入后期剪辑阶段,一般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已成为主要的数字视频后期编辑方式。笔者所在单位使用SOBEY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剪辑。剪辑中,对于不同景别画面,一般情况下远景长度不超过8秒,全景不超过6秒,中景在5秒左右,近景在3秒左右,特写在2秒内。对于运动镜头,起幅、落幅要留1~3秒,而起幅、落幅中间的运动部分长度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和节奏的把握灵活确定,一般来说不宜过长。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要合适,尽量避免一直使用运动镜头或者一直是固定镜头。
五、对产品专题片制作的思考
企业产品专题片与电视广告不同,它比影视广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其由于不一定在媒体上,故受众面比较狭小。企业由于商业保密,有时也不能将产品专题片拿给社会上广告公司或电视台委托制作,所以这对企业音像制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播电视领域技术设备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我们音像制作人员经
常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企业的科研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润兰,《数字化电视制作》,人民邮电出版社
[2]梁小山,《电视节目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专业解说配音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记录片;影视制作
一、前期策划
正如拍摄总要选择一个拍摄角度一样,我们在前期策划中,要筛选出重点拍摄的项目工程,对于重大的、科技含量高的甚至国际上领先的工程优选出来作为前期策划的重点,同时领导的关注、预算经费的支持,也是顺利完成拍摄的重要因素。
1.制定拍摄计划
工程片与普通录像片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旦选定一项工程作为拍摄对象,就要从设计初期的设计方案论证开始工作,分阶段地记录项目,从破土动工、项目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从而完整表现出设计意图变为现实的过程。拍摄周期即为该工程的建设周期,通常要经过几年时间,在制定拍摄计划时要考虑这一变化因素,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工序完全记录下来。
序号 工程进度 记录事件 拍摄镜头
1 施工前 开工奠基仪式,原始用地 远景,全景
2 土建
基础施工 打下第一根桩,基础桩基施工和所有桩基,有大面积混凝土施工 俯瞰全景,中、近景
3 土建
结构施工 大型构筑物的安装,吊第一榀大梁过程,主体结构的梁、柱、板大面及节点镜头,结构封顶仪式;吊装最后一榀梁的过程 全景,中、近景
4 管线施工 水、暖、电等各专业的基础管线敷设 中-近景
5 内外装饰施工 主体特殊过程,涉及外立面处理,室内装饰装修,工艺设备的安装; 全景,中、近景
6 工程试运行 建筑智能化内容的镜头;包括:自控、信息、安防等系统; 全景,中、近景,特写
7 工程施工全过程中 工程设计的亮点,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效果事例,包括:优化设计,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应用、专利及特殊设备等独有的工程内容; 全景,中、近景,特写
8 工程竣工运行以后 工程竣工仪式,各主要功能部位的运行状态,投入运行后的运行效果;显示工程气势雄伟的外景和内景。 全景,中-近景
9 工程期间 不失时机的采访设计师、工程管理者、业主、建设者、高层次的行业专家等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和评论工程。 中、近景,特写
2.与总设计师的沟通
在确立了拍摄项目后,与项目的设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一般选定站位高端的总设计师,他对项目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更好,想像力更丰富,视野更高,通过沟通,了解设计特点,这样完成的拍摄内容在技术表现上会更贴切。
二、工程现场的拍摄
1.克服客观环境的束缚。拍摄现场条件恶劣,一般工程的施工现场多为零乱的建筑工地,尘土飞扬,地面不平,室内光线差且无照明条件,这些都给具体拍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所以要观察好现场。要求熟练掌握摄像器材,尽可能利用器材的多功能性去克服复杂环境。
2.提高拍摄人员的专业知识。实际拍摄开始后,如发现对某些工种的内容拿不准应该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拍摄人员不懂专业知识的缘故。因此,与工程设计人员保持交流,不断地累积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优秀的工程摄像师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一到现场就能看出各工种与上一次拍摄时的变化,同时能知道下一步的施工将进行什么内容,因为拍摄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有技术人员伴随左右。因此,拍录项目的过程,也是充实专业知识、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
3.技术操作与艺术处理相结合,实地拍摄既包含技术操作也包含艺术处理,这往往是工程录像的摄制者容易忽略的两点。
(1)技术操作
就是合理、正确的使用手中的设备,而色、光、声是技术操作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般的专业设备,许多设置是需要在现场完成的。比如白平衡的调整,就直接影响着所拍画面的色彩。因为工程录像片的摄制周期长,又有季节的变化,每次到现场时必须重新调整白平衡。调整白平衡不仅仅考虑光源色温,还要注意现场主要反光物的色彩,正确地使用滤色片。有时也可以随机应变,比如装修前的厂房,在没有人工照明的条件下,光源虽然是自然光,但可用低色温的滤色片来调白平衡,因为低色温的滤色片的透光率比高色温的滤色片要大,这样无形中相当于增大了一级光圈,提高了现场的亮度。录像资料要求画面的明暗相对稳定,因此光圈的选择要根据现场条件临时决定,对于光比反差较大的环境最好用手动光圈,并依据主要被摄物来确定光圈值,这样可以避免画面忽明忽暗。现在的数字设备具有场景预存的功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功能,将常用的不同场景在现场调整后,存入场景预存中,遇到类似的拍摄环境,随时调用就行了。
(2)艺术处理
最主要的是构图,构图要求要有变化,要有创新。良好的构图,能使画面清新悦目,产生美感。在拍摄时要注意画面大小的配合,运用纵深,产生立体感。注意画面的前后高低,产生层次感。注意安排画面的动态感,使静态的画面,也能生动活泼造成运动感。画面不可过宽或过紧。
拍摄地点的选择很重要,在拍摄高大建筑物或宽阔建筑群时,若想拍到一个理想的画面,往往要在现场反复寻找最佳的拍摄机位,甚至要到远离现场的某个位置才能寻找得到。能用三脚架的地方一定用三脚架,以保证画面构图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注意拍摄手法的艺术性,拍摄连续画面的长镜头时,千万不要反复地推、拉、摇、移、令人眩晕,使人有一种不稳定感,应该在场景的起止两端选好景别和内容手法流畅地一气呵成,而且在拍摄时就要预先想好这段画面在后期制作时如何编辑,尽量提高素材片的有效利用率,也避免在后期编辑中总觉得素材有缺憾。只有拍摄到高质量的素材,才有可能经过精心地后期制作获得一部优秀的成片。这里提出一个观点,能在前期拍摄中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依赖后期处理。
在录制过程中不妨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拍摄点,每次去现场都将这几个点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后期再用变速叠化的特效处理来反映工程建设过程,这就是常说的“时空蒙太奇”使人们看到一座建筑物平地而起的量变过程。不过采用时空压缩手法要符合逻辑性,这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对画面的逻辑性要求是苛刻的,因此现场既要表现得清晰、艺术,又不能冗长、夸张,这都是对摄像师的技术要求。虽然现在使用计算机三维也能做出这一效果,但为实拍的镜头直观真实感强,更有魅力和冲击感。
还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对方位感较强的内容,要认真选择摄像机位和角度,一定不要出现“跳轴”的现象,以避免没有到过现场的人在观看时方向混乱,对现场情况产生误解。
4.现场声音拾取。摄像机不仅可以拍下画面,而且可以用话筒同期录下拍摄对象的真实声音和环境氛围,从而完整的记录多姿多彩的素材。正是由于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在声音嘈杂的现场,可用手动音量设置,需要注意的是,现场声必须同步记录下来,尽管在后期编辑中,大部分现场声是不用的,然而某些关键的画面,配上现场同期声往往能够烘托气氛。
在拍摄一些有设计亮点,或今后有推广要求的新工艺、新设备时,应适当穿插一些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使成片更加生动。出镜的工程师最好说得通俗易懂,涉及数字时,最好用类比和对照,尽量少说一些艰涩的技术术语,同时要注意现场的嘈杂声是否会把话音全部湮灭,以免后期无法弥补。
5.做好拍摄日记。具体拍摄时,如果对拍摄素材有把握的话,可以进行随拍随编,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磁带或记忆卡,也可以发现漏拍内容,及时补拍。但这样编出来的片子整体感差,一般情况还是保留大量的素材待完工后统一制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保留的素材要统一编号并做好详细的拍摄日记,以便后期的编辑。
6.设备保障。录像设备的技术保障是十分重要的,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是完成任务的基本保障。要求摄制人员熟悉自己设备的性能特点和全部功能,准备充足的电池,对灰尘较大的场所使用防尘罩或采取防尘措施,有条件的话准备一套电池照明灯。
前面提到前期拍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后期,要给后期制作创造良好条件并留有创作的余地,这样在后期编辑时就比较省力,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的有机结合才能制作好一部片子。当拍摄了丰富素材之后,后期制作是一个再创作过程,是用电视语言再现工程的建设过程。往往有的技术性录像片的编辑不注意电视语言的应用,使得观看者虽觉得片子有内容,但看起来总感到不舒服,这是电视语言运用不好的缘故。电视语言是建立在适应人观看的正常感觉上的,无论什么性质的录像片,一定要符合人的感官效果。工程类电视片普遍让人感到枯燥,可在后期编辑中巧妙地利用音乐、解说词等加以弥补,编辑中以下几方面要特别注意。
1.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完善画面的作用,可以对画面进行凝练、整合,又可以对画面信息给予逻辑重点突出。工程片的解说词要准确精炼,除了在建筑设计技术上要准确无误外,还要和画面配合准确,这个配合准确除了解说和画面内容的同步外,还要达到最佳的综合效果。凝练,不是解说词越少越好,而是该讲的要讲透,听得入耳,不该讲的多一个字都不讲,尽量不说费话。解说词的优劣直接影响片子的质量。
2.开头要出奇。好开头,就是好片的开始。第一个画面,第一句解说词要能抓住观看者,通常需要我们冥思苦想。那些概念多、套话多的开头都难以打动观看者。
作者曾经编辑过一个片子,是我院为第11届亚运会设计的用于武术比赛的海淀体育馆。拍摄的原始素材很多,但编片子如何开头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两件事引起我的注意,一是当时报纸上宣传海淀体育馆的一句话,“北京西边镶嵌着一颗蓝色的宝石,海淀体育馆落成(海淀体育馆屋顶是蓝色而起名)”。另一件事是,那一年我国发行的国库券,有一枚绿色贰拾圆国库券的正面印有北京海淀体育馆的画面,当时想:开头有了,蓝色宝石和国库券,有种天然联系,所以开头设计的画面是:
画面内容
黑背景叠画出,
多枚各种面值国库券旋转,
一枚慢慢推大展现出海淀体育馆画面
特写镜头
北京西郊风光远景,
海淀体育馆全景 解说词
我国1990发行的国库券,有一枚贰拾圆绿色的券种上面印有一幢建筑,设计造型新颖,是民族风格与当代建筑完美结合的代表,整体建筑极富动感,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的活力。
它好似镶嵌在首都北京西郊的
一颗蓝色宝石,它就是海淀馆
开门见山,十分新奇的利用国库券进入主题,一下引起观看者的注意,产生了解它的愿望。虽然过去多年了,但依然难忘的是我们的设计作品上过国家的发行货币。现在看来,不光介绍了我院的设计项目,也无意中留下了这一宝贵的历史记忆。
3.片子的节奏。在编辑过程中,节奏的把握很重要,如果片子没有节奏上的变化就会使人感到平淡乏味。也可以说后期编辑就是一项梳理节奏的工作。其中就包括素材的选用、镜头的组接、画面的长短、声音的构成等等,通过对节奏的准确把握,让人看得明白舒服。如果人们看完片子头昏眼花,主要是节奏混乱,对镜头的推拉摇移随意使用,目的不明。列如,第一个镜头向左摇,没摇停就接向右摇的镜头,又没摇停就接上第三个向左摇的镜头,这样摇来摇去,看的人就晕了。还有静止镜头不稳定、抖动而且时间短,使人看不清楚内容,镜头时间长显拖沓,短显得匆忙,都会破坏片子的节奏。节奏又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是指片子中事件,情节和人物情绪发展的强度和速度,这一点在工程片中很少涉及到,可以忽略;另一是外在节奏,包括摄像机的推拉摇移,画面内主体运动的强度和速度,镜头的长度,镜头间转换的频率和音乐的发展变化等等,以形成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使之产生应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声音构成。解说、音乐、音效汇同在一起是声音构成,视觉上的美与听觉上的美,好比是纪录片的一双翅膀,缺一不可。声音又分为解说词配音、配乐、现场声和音效。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作为声音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如何有机与画面配合起来,使得文字稿与画面相对应,声音与流动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音乐协调一致,是保持纪录片和谐美和意蕴美的关键。好的配音会给片子增色,不好的配音即使解说词再好也不会引起人的兴趣,甚至会起到催人入睡的作用。配乐对于背景音乐的使用要符合片子的节奏和谐舒畅,精美的画面再配以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就会把观看者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带入一个愉悦与优美的意境中。音效要恰当、巧妙地运用,可为全片提神增色,用不好也会画蛇添足。“纪实小段”也是常用的手法,即在某些地方加上一段带现场音的记实镜头,从而原汁原味地再现了真实环境中的事情,魅力在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改变冗长描述的枯燥性。
5.多视角表现人物。要编辑一个建筑工程,片子从头到尾若只出现一栋建筑物,不光单调枯燥,也不够生动。添加些人文的内容来弥补,要有人多视角的讲述设计施工过程。设计师讲述设计理念,工程管理者讲述建设过程,高级专家的评语等。编辑的时候,把他们的讲述打散,采用各个视角不同交叉讲述,影像看上去就不单薄,比较厚实活泼。例如: 2012年9月份,央视综合频道魅力记录中播出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其中《北京地铁网络》,讲述北京地铁建设,有个画面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画面内容
出镜的老工程师特写镜头,
画面还原60年代老影像资料,还是这位老工程师年轻时在画板上用铅笔和尺子在画设计图纸。
老工程师站在北京一号线军事博物馆站候车,
地下世界上最大盾构机正在开掘隧道。 解说词
老工程师激动的絮絮叨叨讲述他在60年代参与北京一号线地铁的设计经历,
他现在也许还不知道,
就在他的脚底下,北京4号线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建设”。
多么巧妙利用老工程师这个人物,把北京4号线引出来,也让观看者感受到工程建设就是身边发生的事。
6.三维动画。在做一些专业内容的技术注解时,如一些科学性很强,却只是抽象的数字,概念,没有形象,看不见,摸不着,为了使观看者明白,我们可以运用动画合成、仿真等多种视觉表达方式,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可视化,让观看者能形象的感觉到。例如,净化厂房的气流运动,绿色环保设计等。
专业解说配音范文5
【关键词】第十放映室;栏目特色;内容视角;解说词节目形式
序言
在21世纪的传媒世界,不可否认的是,电视节目商业化、娱乐化、娱乐低俗化已经蔚然成风。而少数几个包括《第十放映室》在内的节目出现,无疑是这混沌空气中的几缕清风,顿时让人神清气爽。
作为CCTV10科教频道的一个品牌栏目,《第十放映室》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栏目特色。诚如栏目宗旨――“展现电影魅力,传播电影文化” 所展现的那样,“当一些电影人开始关注和思考电影究竟是大众艺术还是小众艺术的时候,《第十放映室》却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种观映电影的角度和方式,对电影进行了一种集约式的展现和解读。【1】” 而具体来看,这些特色分别体现在通俗内容与专业视角的相结合、解说词唯美与犀利的交融、节目形式多样化三方面。而这些特色,正是树立栏目品牌的奠基石,也是让观众喜爱以及保证节目收视率的主要原因所在。
一、通俗内容与专业视角的相结合
无论是哪一个电视节目,似乎都逃脱不了被受众左右的魔咒,也就有了“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而《第十放映室》却独辟蹊径,在保持高质量节目的前提的同时,又保持了节目良好的收视率。而这种“独辟蹊径”指的就是栏目中通俗内容与专业视角的相结合。内容的通俗,让电影以及电影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视角的专业,是在更高的层面对电影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而这样的特点,也恰恰决定了栏目可以得到电影爱好者与非电影爱好者的共同喜爱――前者满足于对电影的深层解构与理解的需求,后者则水到渠成的完成电影知识普及与视听享受的双重收获。
所以,《第十放映室》让我们把在看电影中忽略的瞬间精彩或是掩藏在故事之下的深刻用意,重新投射到观众的眼眸,然后在我们恍然大悟之后,越发感叹电影的传奇与精彩。
二、解说词唯美与犀利的交融
如果说过内容与视角只是构筑它血肉之躯的必备材料,那么解说词的存在,则是它灵魂的栖息地。不仅仅是文笔的优美,也有犀利的评论,让思想倾注与笔尖并伴着配音员沉稳的嗓音流淌到心田。例如在《长大成人》这期节目中,对于“青春”描述可谓入木三分――“青春,三分不顾一切的执着,三分无知无畏的好奇,三分完美主义的梦想,再加一分裹扎着忧伤的甜蜜。”
解说词的唯美在许多节目中都常常见到,但是辛辣独到、犀利却又不失公允的解说风格却不多见。2010年初闹的沸沸扬扬的“《第十放映室:电影过年》禁播”风波,也是对解说词言辞犀利最好的见证。下面,就列举一些从网上流传出的“禁播”节目中的部分解说词:
1.《倔强萝卜》其实可以叫做《疯狂的萝卜之倔强的石头》,基本上就是把《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的D V D,以及一堆电影学院学生作业,再加两盘高清D V带扔进搅拌器里搅合一顿之后出来的产物。
2. 《花木兰》这个故事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剧情上缺乏冲突,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故事情节,都毫无起伏。【2】
从上面的几句可以看出,节目对这些“大片”或者“非大片”的点评确实不留情面,解说词是又毒又准,不得不让观众佩服编导的大胆与犀利!但是,我们要看清,《第十放映室》并非“毒舌”,对于电影好的地方,也是不吝言辞的夸赞,如:
1.《十月围城》不是一部可以被称为“完美”的电影,但它也没有明显的缺陷,在每一个电影环节上,它都尽量做到了优秀,以至于本片可以被称为2009年最佳国产电影。
2. 《风声》中一个最显眼的优点,就是片中所有演员的优秀表演。……影片整体表演的突出,正说明《风声》在叙事和制作层面的从容,让两位导演可以把焦点放到每个演员的表演状态上。【3】
从解说词可以看出,当一部影片被其他媒体迎着形势对大众叫好的时候,《第十放映室》无论是对影片的批评还是赞扬,都敢于抛出自己的观点与解说,而结果往往是比其他媒体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同与支持。其实正如《第十放映室》编导张勇所说:“如果只是就电影本身就事论事,那么电影评论就会成为一个专业并且愉快的事情。【4】”
三、节目形式的多样化
节目形式多样化,对于栏目的生存竞争也是必不可少的。归纳《第十放映室》的节目形式,不仅有单部电影的介绍、分析,也有对类型电影的总结、演员、导演的电影回顾专辑,还有系列特别节目《电影传奇》、《电影表情》、以及《电影过节》、《暑期电影总动员》等等。
节目形式多样化,从对节目内容的帮助上来看,更便于节目中影片信息整合,不同影片纵横多面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节目视角,丰富了节目内容;从受众传播角度看,为节目梳理了几条便于观众记忆的特色“线索”,例如系列节目“电影过年之天下江湖”中,从缘,道,义,术,器,情,悟七个小专题入手,制作富有江湖风韵的节目插花,让观众耳目一新,同时又把民俗文化与电影文化更有机的结合,生动传神的解读电影中的江湖风云。
专业解说配音范文6
我国是一个十分注重教育的国家,随着人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教育更加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项目,大量的社会资金被教育事业吸收。英语一直是教育中的重点科目,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有关英语教学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教学方式不断更新且针对性较强,而且在科技领域,注重开发了较多的英语教学资源,本文简单分析了科技活动中渗透出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
科技;英语教学;优势;方向;方式
一、科技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的优势
科技是新时代号召下的产物,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科技成功运用于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科技活动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立体多维视觉冲击的学习环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能够运用该语言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要想实现该目的,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该语言交际的环境。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是教育届的一项难题,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我国许多学校无法为其提供一个纯英交流的环境。在科技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灵活现的英语使用环境,多种类的科技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一种依据自身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提高英语水平,改写传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发音不标准、死记硬背等“汉语式英语”状况。学生在这种活跃的人性化环境中去学习英语,必然能够达到新时期对于语言学习高效、灵活、运用等要求。
二、在科技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的研究方向
1、科技活动自身具备英语教学因素
例如,就科技英语来讲,它本身就包含英语与科技两项内容,以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展现学生对于科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科普英语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自然等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这些知识,而且也使英语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用价值更大,由此可见,科技活动自身就包含英语学习的因素。因此,在研究如何将英语教学渗透于科技活动时,只需坚持这个理念。
2、研究如何在科技活动中插入英语学习内容
虽然科技活动自身包含英语学习的因素,但是他们各自的范围却不是完全相等的,科技活动并不一定完全包含英语学习的内容,因此,如何将英语学习的全部内容安科技活动中也是要重点研究的话题。例如,在有关航天科技活动中,常常需要运用英语进行解说,但其运用的英语知识可能超出了学生理解范围之外,此时,要在保障解说科学准确的基础上尽量运用与学生英语水平相等的英语知识,或对部分较难的英语知识设计一个解剖模块,这样既让英语成为科技活动的工具,又在科技活动中做到英语知识教学。
三、科技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的方式
1、学校设计科技活动日
运用有奖比赛、展览的方式,引导全校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让学生设计科技作品,并用英语对制作过程和功能用途进行解说,或者制作三维动画,并用英语配音;或者让学生设计新兴科技概念图。用英语进行解说;或者向学生播放有英语配音的科技纪录片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科技创新的机会,而且易形成一种实用英语学习的浪潮,学生在此过程中大胆释放自己对于新兴科技概念的理解,并在个性化环境中提升英语水平。
2、带领学生参加科技展览
现在大多数的高科技产品都是以英语为主要使用语言,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科技展览,学生边参观边听专业人员或教师的英语讲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各种科技设备与解说人员的英语表达方式,促进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碰撞,明确科技语言与英语口语之间表达方式的不同,搜集生活化科技用品词汇。参观结束以后,可以举行一次谈论班会,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于某项产品的设计理念、外观、功能用途的看法,让学生在增加科技认知的基础上轻松学习英语。
3、阅读科普英语
在老师的帮助下,将班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将对科技了解较多的学生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主要活动是阅读一些科普英语材料,如书籍、杂志等,科普能够刺激学生的智力发育,在此过程中渗透英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困难之处就是无法提供多角度的英语学习环境,丰富英语学习活动一直是英语教学研究者目光集聚的焦点,科技活动本身就离不开英语的运用,英语为科技活动提供工具,科技活动为英语学习提供多方面的使用环境,因此,在科技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应该是新时期英语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着重处理如何在保障最大限度的科技知识输出的前提下突出英语教学,做到既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积累,又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作者:庄华萍 单位: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试论立体式教材与立体式教学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11(06)
[2]孙智,许琳.科技英语汉译之“难”与“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