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配音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配音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延期:索赔:依据
施工索赔是一项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索赔技巧。针对其中甲方未按合同规定交付施工场地,导致施工场地不完全具备施工条件而导致的施工索赔,结合工程实例来谈谈如何处理因这一方面原因而导致延期开工所引起的施工索赔。
1工程实例:
某公司代建开发两幢沿街商住房工程,工程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框架结构。甲方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经公开招投标后与某施工单位签订于2007年4月28日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但在实际现场放样定位工作中却发现施工场地红线范围内有个外单位洗车房没有拆除而影响了正常施工。后与外单位多次协商,红线范围内的某洗车房于2007年10月30日才拆除完毕,施工许可证也于2007年10月 22日办理,导致前期无法办理施工许可证而延期开工达5.5月之久。
2007年11月25日,承包方提出:因工程延期半年开工,已安排落实的人员、机械设备一直在现场待命。半年来原材料及人工工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投标当时的价格基础与现在的价格基础已不相符合,对此要求补偿因延期开工损失的费用2009568元。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利息?、管理费、利润等几项内容。
2007年11月到2008年6月,因赔偿问题没有协商一致,承包方一直未进场开工,再次延误工期约8个月。直至2008年6月6日,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了补充协议,承包商正式组织施工。
2案例分析及协商处理意见:
2.1双方责任明确:对本工程,甲方承担着主要的原因,无论是国际上的FIDIC合同,还是我国自行的《招投标法》(全称)均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承包方有理由提出施工索赔。
责任分析:办理施工许可证时间一般约20天,据此,正常开工时间约为2007年5月18日,因工程施工许可证办出时间为2007年10月22日,加上开工准备时间,实际开工约为11月初,因甲方原因引起延期开工5.5月。根据承包方提交损失补偿,分析如下,其中前5.5个月费用,应完全由甲方承担,后8个月费用,需双方根据所负责任轻重分担。
处理意见:双方经协商明确,前5.5个月费用,应完全由甲方承担,后8个月费用,甲方赔偿20%。
2.2索赔费用的组成:双方责任已明确,对索赔的各项费用需列项分析。本工程所产生的索赔费用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利息?、管理费、利润等几项,但应遵循承包方不致因索赔事件而遭受任何损失,但也不得因索赔事件而获得额外收益的原则。
2.2.1人工、材料价格的上涨:
承包方提出未能按时开工造成了损失,人工、材料价格有较大变动,要求按市场价与投标价的差值进行补偿,为1053718元。
责任分析:近年来,建设市场人工和材料价格确实出现了较大幅度变动,因工程延期开工,人工、材料价格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施工单位的要求合理,但计算方式不合理。
处理意见:以投标时人工工资、材料价格与信息价相同优惠幅度测算,11月开工,人工价比5月开工上涨155149.6元,而2007年11月到2008年6月人工价比11月上涨106815.68元;材料价11月开工比5月开工上涨231634.42元,而2007年11月到2008年6月材料价比11月平均上涨332556.45元。
2.2.2桩基施工分包事宜:
承包方提出的经济损失为单独调配桩机增加的费用为15000元,合同索赔损失为28500元。
责任分析:根据承包方投标文件所示,未有打桩机械安拆费及进退场费。承包方称投标未报打桩机械安拆费及进退场费是因附近有工程即将完工,如正常开工可以从附近工程中转移,无须该项费用。但定额规定100米内可以不另考虑该费用,但承包方所说的工程不在上述范围之内,投标时应考虑打桩机械安拆费及进退场费,如未报,应视作优惠。
处理意见:合同索赔损失证据不足,不予补偿。
2.2.3机械闲置费用:
根据承包方投标文件所示,本工程安排塔吊一台,其它机械若干。承包方提出机械闲置损失289040元,重新调配本工程机械设备增加费用18000元,合计307040元。
责任分析:按该地区《机械台班定额》的规定,机械停滞费按折旧费+机上人工+其它费用计算。但实际只有部分机械到现场3个月,其余机械留在仓库。因工程未开工,机械停滞费用只能按折旧费计算。
处理意见:前5.5个月中实际到场3个月机械折旧费用为38097元,其余时间机械折旧费按定额规定费用15%补偿计为26884.42元,合计64981.42元。07年11月具备条件开工后8个月,按投标文件所列机械数量,机械折旧费用为316111.2元,补偿按15%计为47416.68元。重新调配设备增加费用18000是不予补偿。
2.2.4项目管理人员费用:
根据投标文件,本工程承包方安排了项目部12人,其中有部分人员安排在现场。承包方提出因无法具体落实工作责任造成损失,项目部12人,损失为1000元/人.月*12人*8月=96000元。承包方安排的现场人员费用:承包方提出包括项目负责人、施工员、材料员共四人, 其中2007年5、6、7月四人,月工资18000元/月,2007年8、9、10、11、12及2008年1、2、3、4月二人,月工资10000元/月,共计为144000元。
责任分析:根据调查,除现场人员驻守的人员外,其他人员一直在其它项目部安排临时岗位,按现场实际到场人员计算,未到场不能计费。
处理意见:根据现场管理人员统计,承包方现场实际人员为2007年5、6月四人,2007年7月二人,2007年8月起为一人,经测算,07年11月开工,其现场人员费用为55000元,07年11月到08年6月,其现场人员费用为18000元。
2.2.5现场临时设施闲置使用费及损坏损失:
因该工程现场已搭设有临时房,承包方提出损失为70710元。
责任分析:现场临时设施可根据投标文件中的商务标和技术标中所列项目作为依据测算。
处理意见:根据商务标内临时设施为38630元,07年11月开工,其闲置资金损失为1116.2元,加上2%的材料损坏及折旧损失773元,总计费用为1889.2元,07年11月到08年6月,其闲置资金损失为1680.41元,加上2.5%的材料损坏及折旧损失965.75元, 总计费用为2646.16元。
2.2.6现场部分周转材料因堆放时间过长损坏而引起的损失:
承包方提出费用损失为54500元。
责任分析:周转材料可根据投标文件中的商务标和技术标中所列项目,结合实际到场数量、规格,进行测算。
处理意见:根据施工投标文件所列周转材料和现场实际,按 2007年4月的信息价计算,该部分材料费为40173元,07年11月开工,损失费用按10%估,合计为4017.3元,07年11月到08年6月,其损失费用按15%估,合计为6025.95元。
2.2.7与材料供应商签定的合同索赔及信誉损失:
承包方提出与钢材、混凝土、木模板等材料供应商签定合同,索赔为55000元,信誉损失为50000元,合计115000元。
责任分析:该费用如果实际当中确有发生,具体索赔额可根据合同规定计算。
处理意见:本实例但承包方未能提供确实证据,不予补偿。
2.2.8资金使用费:
承包方提出因资金进行单独调配100万元引起的使用费损失为12000*3=36000元。
责任分析:此费用主要是履约保证金及备料款引起的利息。可根据银行的贷款利率作为参考依据。
处理意见:根据银行的贷款利率,贷款100万元从2007年5月18日至2007年8月17日的应付利息为15252.5元。
2.2.9其它间接经济损失和公司信誉损失,以及利润:
承包方估算为90000元。
责任分析:其它间接经济损失和公司信誉损失该项费用较难量化,如未有充足证据,补偿之事一般很难实现。至于利润,因工程未开工,此属于不当得利,不予支持。
处理意见:不予补偿。
2.3索赔费用合计:
经双方多次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赔偿费用合计为527927.44+513460.92*20%=630616.62元。双方签订补充协议后正式开工,此项施工索赔结束。
3结语:
配音的方式范文2
一 《怒放的生命》中舞蹈与音乐的意义
杨志刚和廖智的舞蹈《怒放的生命》,其中饱含着廖智个人在生活中对挫折的不屈与挣扎,最终“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拨云见日地创造美好未来的奋斗与憧憬,把舞蹈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
1 生命的珍爱
把歌曲的名字作为舞蹈的名字,并且将舞蹈的主题与廖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显然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其最突出的意义,就是对生命的珍爱。在舞蹈的开头处,女演员廖智双手捧着男演员杨志刚的头的舞蹈动作,与歌曲中的“跌倒在路上”和“折断过翅膀”相吻合,具有鼓舞、酝酿与激发力量的意思;在舞蹈结尾处,女演员依旧捧着男演员的头,“拥有了超越平凡的力量”,不仅实现了对现实挫折、痛苦与困难的认识提升,而且还实现了在方式方法以及力量上的蓄积。从男女演员的旋转、男演员的翻腾与匍匐飞舞等动作,表现[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舞者对生命的热爱,尤其是对“辽阔天空”、“无边的旷野”积极适应性动作,如男演员的双臂作飞翔舞蹈,女演员高扬手臂挥舞等,都体现了在困境下生命的可贵,把生命中暂时的“迷茫”实现了“挣脱一切”的解放,通过继续努力把人生的精彩“怒放”。
2 困境的不屈
舞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在困境的突破中实现。这种困境,既有舞蹈演员本身所处的困境,也有舞蹈动作难度本身的极限。从《怒放的生命》这支舞蹈中,这种不屈主要体现在男女演员的挣扎中,如男演员的屈膝起伏的舞蹈动作、翻腾的动作以及男演员双臂环抱女演员且被女演员三次挣脱的动作,配合歌曲中“挣脱生命一切的力量”的音乐旋律,把舞蹈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将音乐中所表达的不屈服的意义彰显出来,同时运用舞蹈肢体语言及男女演员的表情、姿态等把舞蹈的抽象意义具体化,使得因为残缺而限制的生命得以真正地“怒放”,如舞蹈过程中男演员围绕着女演员的两次旋转,以及男演员以自己为核心让女演员坐在轮椅上的旋转,最后撒手放出去的释放,真正地把对困境的不屈运用特殊的动作解读了出来。尤其是当男演员用手让女演员在轮椅上旋转时,那种从困境中绽放的生命之美,在刹那之间体现了出来。
3 美好的向往
舞蹈作为一种美的艺术,是通过不同动作的组合来展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美好需要舞者熟练运用各种动作的技巧,在音乐情节与情绪的起伏变化中不断地转化与实现。在这支《怒放的生命》的舞蹈中,女演员将自身的经历、现实结果的限制性以及其渴望通过舞蹈再一次来展现生命的美好,与自己对生命与生活的认识,运用有限的肢体动作,再加上男演员的无限发挥,把生命中的坚强与奋斗后的美好化作舞蹈的动作,将美好的生活“矗立在彩虹之巅”,将美好的生活“穿越在璀璨的星河”。尤其是男女演员在舞蹈的最后,音乐结束时慢慢张扬起的手臂,为看似结束的音乐创设了“无声胜有声”的想象空间。由此,无论男女演员在前期的翻腾与旋转,都为突出美好的最终主题做出了扎实的铺垫。
二 舞蹈中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的路径
作为一支完整的舞蹈,是具有特定故事情节的,运用各种动作的组合与动态变化去把故事讲述出来,在这种用动作讲述的过程中,舞蹈动作与音乐所营造的统一打造了一个充满意境的意义空间,由此把人生各种积极的思想、意义都随着舞蹈与音乐的进展不断地展现了出来。
1 主题切合性
主题切合性就是舞蹈所需要表现的主题与音乐表达的主题要一致。根据杨志刚和廖智在《舞出我人生》的舞蹈表现中,基本上都体现了主题切合性的特点。例如,舞蹈《废墟中的重生》,首先采用了《命运交响曲》,让人们把女演员曾经经历汶川地震的人生经历与舞蹈需要表现的意义凸显出来,进而通过各种舞蹈动作与音乐中所体现的各种命运挣扎转化,把生命重生中的意义表现出来。在舞蹈《怒放的生命》中,是对舞蹈《废墟中的重生》的继续提升,是在经历生命的挫折后的奋斗篇,其中男演员的匍匐、下跪、翻腾,以及女演员在轮椅上的充分发挥上肢的动作,如手臂的交叉、伸展,身体的尽可能旋转等,都把生命的力量展现了出来。而且,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蹈的动作、歌曲的旋律以及歌曲中的歌词配合得非常完美,例如,动作的起伏与“迷茫、释放”相对应;个人奋斗性的挣扎、翻腾与“挣脱”的旋律相对应,如此,随着对生命认识的提升,则逐渐地把人生的佳境展现出来,进而迎接人生的“彩虹”和“璀璨的星河”。舞蹈中“生命需要奋斗”的主题便在这种一致性中不断地得到提升。
2 节奏统一性
舞蹈中舞蹈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的统一,是艺术魅力的源泉之一。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其节奏不仅对舞蹈动作具有引导作用,同时也为舞蹈演员的发挥创设了空间。作为一首意义丰富的乐曲,其节奏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逐渐地诠释出来,最终实现性的突破。在舞蹈《怒放的生命》中,歌曲对人生挫折的诠释与舞蹈动作的幅度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其节奏相对缓慢,如男女演员之间相对缓慢的动作交流,男演员的起身,男女演员手掌的交叉等都配合节奏缓慢进行。随着音乐节奏的推进,尤其是歌曲中的“如今”状态的进入,为舞蹈与音乐完美快节奏的配合实现了直奔主题的推动。于是,歌曲与男演员跪地的起伏动作,犹如一只试图飞翔的海燕,女演员如同一朵待放的花朵在轮椅上的手臂收放与自身的旋转,把更加高昂的人生斗志在相对更快的节奏中抒发了出来。此时,与舞蹈开始时相似的舞蹈动作从原来的慢节奏转换为快节奏,无论是男演员的舞步还是女演员轮椅的旋转速度都相对快了起来,在这种节奏性的统一中,去实现人生奋斗的“穿行”,去积蓄与发挥出“挣脱”现实困境的力量,男演员把女演员推出去,同时女演 员伸张的双臂,为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美创造出了舞蹈的一次。此后,男演员在地上的翻滚,女演员在轮椅上的旋转,继续地为以后的节奏统一做铺垫。
3 共鸣一致性
这种共鸣,不仅是舞者与音乐之间的共鸣,更包括舞者、观众与舞蹈之间的共鸣。当然,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对前者完美表现的认可与提升。因而,舞蹈的共鸣可以从三个梯级层面来体现。第一,是相似性共鸣。相似性又可以分为两种:人生经历相似性,或与演员或与舞蹈的故事情节相似;心情与音乐旋律的相似性。在这两种情况下,极易发生某种自我感受的重合,引发观众与舞者的共鸣。因而,演员或观众自己在其过程或欣喜若狂、或泪流满面。第二,是启发性共鸣。即演员或观众根据舞蹈与音乐所表达的主题,产生对自己人生挫折或其他的思考,由此为自己的新的进步或突破作出启发性的启示,如困难的解决、困惑的顿悟等。第三,是激励性共鸣。根据舞蹈中的动作,如舞蹈《怒放的生命》中的男女演员相拥的挣扎、男演员的翻腾等,都会随着具有“挣脱一切力量”的音乐,而激励演员与观众,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的“跌倒”、“翅膀的折断”与“迷茫”等,都能在心中回响起该舞蹈音乐的旋律与舞蹈中演员不屈的舞蹈动作,实现自我前进激励。
三 舞蹈中舞蹈与音乐相互完美的意义
舞蹈自产生以来,就以各种形式的音乐相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乐器的发明与运用为音乐的创作与演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舞蹈所能选用的音乐种类也越来越多,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舞蹈的完美诠释也越来越离不开音乐的帮助,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作为一支剧情完整的舞蹈,无论是舞蹈动作与其所用音乐谁先产生,音乐在其中都起到了灵魂性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当音乐确定后,会对舞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而,这种灵魂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作与排练中决定动作的取舍。即根据音乐的旋律,舞蹈的编导与演员自己会根据自己对舞蹈主题与音乐的理解,对舞蹈作出各种取舍或增加,以确保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匹配性,既要减少多余动作,避免过犹不及的动作重复与诠释的啰嗦,也要根据音乐适当地补充动作,避免产生舞蹈动作的空余,使得观众或演员对舞蹈理解产生断层性的理解错位等。第二,舞蹈过程中决定动作的速度。这种影响是属于节奏性的控制,即演员根据音乐的节奏与日常排练的情况,来实现舞蹈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吻合。快慢相间,复杂与简单相伴,简单与高难度动作互相搭配,即使在舞蹈演员出现遗忘的情况下,也会在音乐的提示中得到实现自己的过渡,最终实现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完美配合。舞蹈过程中催生舞蹈演员现场创作灵感。尽管舞蹈演员在演出之前会经过多次的排练,确保“台下十年功”转化为台上精彩的“一分钟”,但由于现场表演氛围的影响,舞蹈演员还是会根据表演现场音乐的影响,对一些动作作出超常性的发挥,如排练中没有达到的难度在表演中的实现等,把舞蹈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创新突破。
2 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舞蹈中所选用的音乐,既有专门创作的,也有独立性的音乐。如歌曲《怒放的生命》就是著名歌手汪峰所演唱的,尽管歌曲本身就具有激励意义,但却不能具有具象的激励美感。因而,舞蹈能把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音乐,用具有特定几何美与动态美的舞蹈动作创新地诠释出来。例如,在该舞蹈中的“跌倒”、“折断的翅膀”、“穿行在辽阔的天空”、“矗立在彩虹之巅”等抽象表述,用舞蹈演员之间的匍匐、翻腾与旋转等动作,直观地表达了出来,使其具有切实的奋进意义,并给演员或观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由此,舞蹈丰富了音乐的意义,把音乐的旋律共鸣化,把音乐的抽象意义具象动作化,把音乐的想象空间充实化。
四 结语
舞蹈是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完美结合,舞蹈的美与艺术性,需要两者之间的完美糅合,以及舞蹈演员的创新诠释,在动态的艺术中与不断回响的旋律中得到不断提升。其中,既有舞蹈演员身体极限性的挑战,也有对音乐的创新理解,最终把舞蹈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打造成为“璀璨的星河”,把“超越平凡的力量”化作美的舞蹈。
参考文献:
[1] 刘宇松:《谈舞蹈与音乐的情感节奏》,《四川戏剧》,2013年第1期。
[2] 王鸿昀:《舞蹈音乐中的“艺术形象”》,《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 孙玲:《舞蹈与音乐密切结合的原因所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 张禄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再现》,《音乐大观》,2012年第9期。
配音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差错;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15-01
随着人们思想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临床用药安全问题得到广泛关注[1]。在我院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后,全面开展药物的集中配置,有效减少了差错发生率,提高了用药安全性,使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为了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差错原因与预防措施,本文选取2012年1~6月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1000例配置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1~6月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1000例配置事件。
1.2方法 观察配置差错发生的原因,并与2012年7~12月实行预防干预后的差错发生率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_)±s表示,P
2 结果
2.1差错发生原因 2012年1~6月差错发生30件,发生率为3.0%,差错原因主要为医师处方差错、药师差错、护师添加药物错误、割破输液袋、忘记更换注射器、未进行无菌操作等。结果见表1。
2.2预防干预前后差错发生率比较 2012年7~12月实行预防干预措施后,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下降到现在的1.5%,与1~6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差错发生的原因 静脉药物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医师、药师、护师共同参与,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差错的产生。本研究中护师差错最多,占40.0%,医师处方差错次之,占33.3%,最后是药师差错,占26.7%。
3.1.1医师处方差错 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类型也越来越多。新药的不断出现,再加上医师临床经验不足,药学理论得不到及时更新,因而造成用药不合理情况的发生,从而导致配药错误。
3.1.2药师差错 药师工作比较单一,工作量较大,容易出现液体贴错标签等情况的发生;而且在对药物检查时,忽视药物的检查质量和药物的有效期,导致配药出现错误。
3.1.3护师差错 (1)护师工作量比较大,如果只一味强调速度,不注重输液过程中药液的残余量,而且配置药液持续时间较长,往往会造成忘记更换注射器,从而导致液体的污染;(2)护师工作的重复性、单调性往往会造成漏加药物、药物配错等情况的出现;(3)部分护师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在持续药液配制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输液袋扎漏,造成药品的极大浪费;(4)部分护师未按照规定进行无菌操作,或者错误使用药物的溶解液体,使药物的溶解度降低。
3.2差错发生的预防措施
3.2.1提高药师和医师的综合素质 要对药师和医师进行综合教育,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宣传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他们工作的责任心,并且加强法律宣传,使他们认识到静脉药物配置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药师和医师的思想水平[2-3];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防止在药物配置中发生差错,在进行审方时,药师要与医师多沟通,对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提出异议,确保药方的正确性[4]。
3.2.2加强对护师的岗位培训 由于我院护师护理经验相对不足,而且流动性较大,因而必须加强对护师的专业培训,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组织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每个护师学习药物配伍禁忌,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定期考核,每月一次,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加强对护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让护师了解常用药物配置的原理、用法、剂量等,定期考核其操作熟练程度[5-6]。
3.2.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要建立并完善医院的规章制度,实行差错事故上报制度,并且根据常见的差错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预案,提高医师、药师、护师对差错事故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减少并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发现,2012年7~12月实行预防干预措施后,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下降到现在的1.5%,与1~6月比较(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实施预防干预措施后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要制定严格的配置方针,加强配置管理,以减少差错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在静脉药物配置中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防止各种潜在问题的发生,从而能够使患者放心、安全输液,也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欧微,来传利.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退药情况及相关差错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3):23-24.
[2] 程海燕,章燕棋.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及防范[J].海峡药学,2010,22(10):247-249.
[3] 方桃峰,傅若秋,任俊辉,等.如何防范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排药差错[J].中国药业,2011,20(4):55-56.
[4] 薛进.2009~2010年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产生差错与人员因素分析[J].齐鲁药事,2011,30(6):342-343.
配音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音准 演唱观念 音调感 绝对音感 发声方法
音准是指人对音高的辨识能力及再现能力。辨识能力指的是听的方面,再现能力指的是唱(奏)的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与制约。然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下面几种情况:一些学生的听觉水平较高(准确地说应该是听写的速度相对较快),但视唱的音准差强人意;还有一些学生在视唱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但在听觉方面却表现平平。视唱练耳教师们通常把上述情况概括为“音准出了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准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1.建立正确的自然音演唱观念
所谓正确的自然音演唱观念,就是人们在多声部形态下对演唱调式各音级的正确认识,它对于判定演唱作品的音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获得正确自然音演唱观念的重要途径是以练习音阶作为出发点,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首先是在纵的方面,音阶中的各音级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些音级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特定的体系。在教学时,笔者经常发现学生演唱音阶有很多问题,他们只注意到相邻音级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音阶中几个主要音级的地位与作用,这也是他们唱不准音阶的根源所在。
调式的特征是由主音(Ⅰ级)、属音(Ⅴ级)及中音(Ⅲ级)构成的三和弦。这三个音级在调式中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关联。主音与属音是构建音乐的基石,换言之,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主音与上方属音的关系都是纯五度。主音与中音决定了调式的色彩,换言之,主音到中音是全音加全音的关系决定了调式的大调性,主音到中音是全音加半音的关系决定了调式的小调性。因此,在学习音乐的最初阶段就应该明确地让学生在理论与听觉两个层面理解这些概念,并用多声部的形式进行训练。如下面是关于纯八度与纯五度的练习就是要学生在内心中建立稳定的调。
只有在听觉上明确了主音与属音的关系才能继续引入中音。为了让学生理解中音在调式中起到的作用,可以直接加入和弦的训练。如:
正如上面所看到的,这是有关大三和弦原转位的三声部练习。该谱例看似简单,但说明了很重要的问题,即教给学生们在一起演唱三和弦时如何获得良好的和声效果:(a)―(c)都从根音声部(可以理解为调式的主音)开始,(a)、(c)第二个进入的声部都是五音(也可以理解为调式的属音)。换言之,最先固定的音准永远都是主音与属音,其次才是中音。这样的演唱标准可以拓展至演唱任何的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
其次是横的方面,这里主要指的是音阶结构。在建立稳定的调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学习音阶。一直以来,音阶练习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和学生对此练习很难坚持下来。实际上,简单地、无意识地演唱音阶对于学生是没有用处的,起到的教学效果也非常小。因为音阶可以在任何给定的音高上建立,所以每一个音阶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组织结构。在每一种情况下,看清这种组织结构并不是依赖于检查每一个音高,而是各音高之间的音程关系。将音阶中一连串的音名转化为符号式、连锁式的音程关系是学习演唱音阶的重点。可以肯定的是,选择合适的唱名法对于视唱和演唱音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是横纵的结合。仅仅建立起初步的调和学会演唱音阶还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个音高的准确度都是在随时变换的,它会随着和声以及旋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如何灵活地在视唱过程中来校正自己的音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例如“聪明地”演唱音阶应该是带有和声意识去进行演唱。如:
在上面的谱例中,第2声部展示了对C自然大调音阶(第1声部)各音级起最重要作用的三个重要音级――主音、属音、下属音。钢琴伴奏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帮助他们建立和声意识,但是提醒教师们不要过度依赖钢琴。另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标记出自己演唱的音高在和声中是几度音(根音、三度音或五度音)。
2.建立准确的音调感
音调是最基本的音乐要素,是构成旋律的基础。音调训练应从学生对已知音调的记忆入手,通常人们对于他们喜欢的或者印象深刻的音调更容易记忆。比如,如果一个人对电影《爱情故事》的主题曲《Where I Do Begin》印象很深,那么他会很熟悉小六度的音调。对于小孩子来说,在学习音乐的开始阶段就应该培养他们对于音调的认知。对于中级程度的学生,教师应多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歌曲的音调练习音程构唱。为学生们列一个表格,说明与每一个音程(上、下行)所对应的歌曲音调,音调最好是旋律开始的两个音。
当然,教师也可以为他们列一个空白表格,并教学生如何将自己熟悉的旋律写入表格中。如果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音调与旋律,那么教师可以组织有趣的游戏,比如类似接龙的游戏。首先教师演唱一个音调,然后让学生演唱以这个音调开始的旋律或主题。教师可以随时变换音调,那么学生也要随之变换。逐渐地,教师指定一个音高,要求学生不唱唱名构唱指定的音调,如果学生有困难,那么可以鼓励他们用熟悉的音调来预想这个音程。
3.绝对音感的培养
绝对音感是音乐家必须经历的一项有关培养音准的技能训练,否则一颗无法记忆和比较音高的心灵究竟有多少音乐才能,便是一个疑问了。[1]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绝对音感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因为从某种程度讲,严格的绝对音感是不可能存在的。早期音乐的定音标准与当代不同,那时a1的音高是435赫兹,而现在的标准是440赫兹。从这个角度说,音高是没有绝对值的,所以就谈不上人耳是否具有绝对音感了,而我们所说的绝对音感是根据当代的音律标准而定义的。对于如何培养绝对音感,我很欣赏德国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提出的音感教学法,在这个教学法中有几个重要的观点:
⑴绝对音感应该在小字一组的范围内,从a1开始固定,并逐步向上向下扩展。
⑵在演唱音高时要保持得尽可能长一些。
⑶跳进的音程应该要求他们想象出经过的所有自然音。
⑷固定好小字一组的各音后,应逐步向上向下拓展,并要求学生明确各音属于哪一个音组。
4.正确的发声方法
从实际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的音准问题多数出现在发声方法上。视唱练耳教师常犯的错误是只注意学生的音准,而不教授学生发声方法。长期训练使得学生为了获得音高的准确性而不敢大声唱歌,取而代之的是小声哼唱。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起到了作用,但学生只要在舞台上表演就会出现音准偏高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视唱练耳专业的学生中尤为明显。在视唱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正确的呼吸与正确的母音位置是建立稳定音准的关键所在。因为经常用唱名演唱旋律,使得学生很少会注意自己唱名法的发音问题,北方的孩子和南方的孩子因为方言的影响,多多少少都会在唱名法上表现得不够标准,经常发错的唱名有:
从表4中可以看出,do、sol的发音问题出现在母音,si的发音问题出现在辅音,而re的发音问题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也就是说re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唱名(特别是我国北方的学生)。
演唱音准偏低的原因有:⑴呼吸支持不足,姿势不良。⑵缺乏均匀而明亮的元音。⑶嗜睡和普遍注意力不集中。⑷导音和三度音既不够亮,又不够高。⑸学生们过分依赖钢琴,而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练习无伴奏的多声部视唱作品。
演唱音准偏高的原因有:⑴发声方式错误。⑵腭、嘴巴、牙齿和舌头过于紧张。⑶元音是捏着唱的。⑷因为缺乏演出经验而太过紧张。⑸练习时间过长,过度练习。
结 语
无论是专攻西方音乐的演奏(唱)者,还是从事民族音乐演奏(唱)的音乐家,他们都必须服从当代音乐文化的标准(在节奏、音高等方面)。可以肯定,一旦失去了这个标准,音乐文化是很难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试想一下,在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为陕北歌手与合唱团而创作的《陕北民歌――情歌》中,如果民歌手的整体音准不能融入合唱乐律的音准,那么她又怎能完成好这样一个杰出的艺术作品呢?研究音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涉及了音乐文化、演唱方法、个人能力以及表演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对于大多数从事音乐活动的人们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配音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艺术美感初中音乐教学培养方式应用
前言
2011年,由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初中阶段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主要可以通过识谱、器乐、欣赏、唱歌等音乐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良好态度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推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美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1.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在艺术美感中升华审美情感
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以动听的歌声与伴奏、形象甜美的教学语言、生动灵活的教学设计来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打动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课程的学习,欣赏美妙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良性的发展,使学生在具有艺术美的教学中,美化自己心灵、陶冶美好的情操,而这些都无法离开审美情境的创设[1]。创设音乐情境是将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其目的是唤起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乐论》提出将音乐的起源与审美情境的肯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音乐审美教学的目的,自觉地将多种审美因素运用起来,在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时,教师应该按照音乐的审美规律进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优化音乐教学,保证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发展。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陶冶性情,获得美的体验。创设审美情境既包括音乐本身的感染力,也包括音乐教师表现音乐的形式,此外,还包括学生对审美意境的投入。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不仅是音乐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前提[2]。例如,音乐教师在教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黄鹂鸟》这一课时,其曲调和内容都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学唱的方式,让学生懂得黄鹂鸟是对朋友和亲人的一种称呼,歌者好像是在对朋友和亲人表达它的思乡之情,赞美它热爱的美丽大草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适当的营造出鸟语花香的情境,并且,教师可以将教室装扮成比较清新的氛围,将座位排列成自由开放的圆形效果,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实现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的最佳审美境界。
2.采取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享受审美教育
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识谱、器乐、欣赏以及唱歌等。这些教学内容包含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其教学主体是唱歌,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流行歌曲、中外古典音乐,使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历史,从而使学生的文化艺术知识逐渐得到丰富,这些都是初中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唱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可以在感受音乐旋律的过程中培养艺术美感。将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在当今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红色经典歌曲已经逐渐被冷落,但是,教师如果能够通过结合历史知识的普及,并播放相关的爱国影视,在这样的旋律中,让学生学唱红色经典歌曲,会使得学生幽然滋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也是在学生军训过程中为什么推崇红色经典歌曲的主要原因,在音乐的恰当形式中,才能够实现学生的美育过程[3]。例如,音乐教师在教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塞上曲》这一诗词时,教师在要求学生读诗的同时,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和音乐的沧桑感。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识谱和器乐的熟悉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得视唱乐谱和旋律以及听辨节奏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结合歌曲的内容,设计一些舞蹈动作,使学生在唱歌的同时实现表演的欲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感受体验,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内心体验,实现初中音乐教学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审美体验。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是初中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整个义务教育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其教学的主要包括识谱、器乐、欣赏以及唱歌等内容,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又包含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美感培养方式,然而,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艺术美感的培养方式正是通过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和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以及学生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将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学生的情操,是实现美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庆,大鸣.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意义和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03):19-21.
配音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城镇化;优化
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学领域,早期被学术界看作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内的经济现象,而经济学本身又不能解释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活动,所以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还涉及到了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问题。因此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概念的理解应当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拓展的过程。然而,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不是消除所有差距,就像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更不是平均主义,但是教育公平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
一、教育资源配置关涉的主要问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结构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社会中的普通学校应该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而乡镇学校也要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教育资源如何在不同规模不同实力的学校之间流通。在教育领域的资源流通过程中,由于教育费用大幅攀升,教育提供社会机会流动的功能渐趋减弱,由教育不公导致的社会不公以及阶层固化现象日益明显。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地区性差异过大。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差异过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市与乡镇、东中部与西部及沿海与内地间的存在教育资源不均现象。第二、教育资源组成不合理。教育人口多,教育资源少;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比例不合理;党政人员多,专职老师少。第三、资源分配不合理。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拨款包含很多项,但比例最大的是对学校经常性费用的拨款,即主要根据在校生和教职工人数,忽略了偏远学校的实际需求。第四、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教育行政部门在配置观念上的主要是,就资源本身的价值与需求相比较,来决定把资源配备给哪个学校。一旦分配下去,资源就落户在一家,很少考虑怎样使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就是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任何资源配置都必须面临的一对矛盾关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追求一方,必然会损害另一方,两者处于对立地位,难以兼得。只有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追求效率还是公平,是人生选择种的两个不同的倾向。选择效率意味着教育坚持能力至上,选择公平就在于根据个人的能力使其得其所得。能力超群者应该受到优越的教育,能力平庸者和低下者只能受到一般的教育。而平等主义则要求教育向社会大众开放,是社会各阶层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
现实的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坚持效率,还是平等,这取决于教育类型的性质。而我国教育的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政府可以随意改变随意确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丰富程度而变化。由于前提的不确定性,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原则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与时俱进。在政府主导下坚持公平原则,同时注重效率,在保证教育资源配置均等的情况下,满足部分地区部分种类学校的特殊需求,实现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开发和利用。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一方面经济对于教育资源投入的加大使得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提高,从而促进人开发和培养,经济水平的提升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高效的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能够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可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为前提的,正是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才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所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校都要接受教育制度的规范,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依赖于教育制度的公正。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教育制度是统一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区域之间的教育制度基本一致,但是具体到各个地区,却总会在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上发生调整和变化。这是因为地方政府虽然执行的宏观教育制度相同,但具体在教育偏向和资源分配上却可能出现不同的格局,而这也会成为影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及划分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同其他社会资源一样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方式,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并不能将它完全等同于普通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首先在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下,过去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政府配置方式实施的。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为主角,通过行使行政指令,运用行政力量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各级教育单位没有选择没有能动性的接受行政分配。不可否认在特殊时期也就是计划经济时期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符合我国当时的教育环境的,也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活跃,教育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首先教育机构逐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但教育机构与市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依然按照传统的形式运行,这不仅形成资源浪费,导致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地方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配置方式要求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市场经济配置方式在进入到教育资源配置领域以后是根据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机分配,只能这样才能不断生产高等教育产品和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在这种环境下,精英人才必定是教育的核心主体,但是人文主义需要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让精英人才之外的教育主体无法获取教育资源,所以市场经济配置要求学校适应经济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也制约了教育往好的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已经成为学界基本共识。在全面推行和完善教育系统工程中,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夯实教育基础,必须深刻反省整个教育系统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文中提到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均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仅仅需要政府作为最近本的驱动力,更需要教育者、教育对象、企业、教育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个人、政府以及企业乡城合力才能乡城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现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合理话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981])
注释:
① 佟曾.基于公共物品理论视角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