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学培训范文1
学校放假了,终于可以轻松了,可是没几天,离开了教室,离开了学生,这心里还真有点空,没底。现代社会进步这么快,只看眼前不思进取是一定会被社会淘汰的,光靠吃老本是行不通的。自从接到了“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通知,我这心里终于有了着落,并对这种培训形式很感兴趣。通过观看专家讲座、答疑,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学习,我真是受益匪浅,对以往一些困惑的问题,在这次学习中都找到了答案。
我从1996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由于教的时间长了一些,工作热情已经大不如当初了,举个例子以前准备一节课,我会从课堂的各个环节来考虑,不仅仅只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并且拓展的非常广泛,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常常积极参与,进行尝试。但是现在由于已经是讲过一、两个循环的课程了,有些课程就凭着经验来,对学生素质、社会发展状况,不于考虑,没有作到与时俱进。还有情境教学的设计,单一情境,在多个类型课程中设计应用,课堂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李吉林教授对情境教育特质及其独特优势的讲解,我深深的认识到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多么重要啊!当我再次设计课堂情境时因课而定、因人而设、因情而导。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片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在这次学习中网上远程培训也为我们全省的美术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真是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我们一致希望这样的培训多举办一些,让我们这些农村教师能够不用走出深山,也能和专家、同行们多学习多进步,为缩短城乡学生素质的差距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美学培训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煤矿安全;直观
如今,很多行业无论是搞讲座或是大型培训都在使用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多媒体得到广泛应用。过去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一线工人对传统教学比较排斥,提不起学习兴趣。培训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克服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增强培训效果,最终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一、在煤矿安全培训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迫切性
“安全”两个字在人们的意识中是首当其冲,包括校园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煤矿安全等。资料显示,80%以上的煤矿安全事故是人为事故,与人的因素相关,更准确地说都是因为工人违反煤矿安全生产规范、违反操作程序、违反生产标准导致的结果。在实践中,虽然安全培训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范围面广,但最后的培训效果却差强人意,有的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少数工人不以为然,心存侥幸,会多次出现违章次数,生产蛮干现象继续存在,缺乏安全隐患意识。一些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效果差、作用不明显,这就要求培训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善教学手段,增强培训效果。行之有效的是应用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系统地将煤矿安全生产规定详细的通过课件表现出来。例如,生产规范、操作程序、安全须知、案例描述等通过一张张幻灯片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或动画,或视频,或微课,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为井下煤矿工人提供系统、全面的安全生产培训,真正起到培训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点
1.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深奥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动画设计的教学课件,化静为动,让培训者清楚地看到具体操作的全过程。这比只听教师的描述,无论是效率上还是效果上都要好许多。培训以其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会引起学员们积极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教学功能,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增加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是当下盛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加入很多趣味性的动画元素。例如,在入井须知的安全培训中,播放工人乘坐罐笼缓缓下井的录像,配以动画配音,借情境悟理,从而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可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学的单调问题,有利于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
3.提高学习积极性
煤矿安全培训的对象是煤矿井下一线工人,包括维修电工、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等。一些人不能像学生一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排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培训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能对学员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应用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缺点
1.培训教学课件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计算机课件制作的培训,自己又不能掌握起码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幻灯片,如何下载有用的教学视频,如何进行动画设计、编辑超链接,不会运用网络获取、传递和重组信息,以及整理教学案例。有的教师讲课仍坚持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或是教案式的单一的幻灯片,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和传统教学并无两样,没有取得实际培训效果。
2.培训内容呆板、素材单一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对素材准备充分,利用网上搜集,查阅资料及相关专业书籍,给学员传授更广泛的专业知识。而有的教师照本宣读,呆板无趣,培训内容单一,导致学员课堂走神,学习精力不集中,纪律松散,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美学培训范文3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什么?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的主体又是谁?答案只有一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而绝非简单的执行者!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需求,为人的聪明才智和潜能的发挥,追求快乐、实现自我而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安全为本,要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本!探索人的安全心理,研究人的性格、情绪、心态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防微杜渐,正是安全心理学的“魅力”所在。
一、安全心理学的内涵
安全心理学(safetypsychology)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新兴学科,隶属于工业心理学领域。安全心理学理应纳入专业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探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安全心理学从理论上去探讨人们在安全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揭示安全管理的本质,达到对“人”的行为的安全控制。用安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安全管理培训,对预防和消除事故隐患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心理学以“人”和“心理”研究为基础,重在研究人的内在活动规律。所以通过研究安全心理学,就能发现适合“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性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控制、改进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目的,使其向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提高。总之,安全心理学是以安全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在安全活动中对客观现象反映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客观事物,并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只有通过对安全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控制和改进这些活动和特征,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本质,“对症下药”,满足人的安全需要,提高人的安全素质。
二、研究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研究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在安全管理培训中,通过研究分析企业员工的心理,帮助员工了解其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与愿望,预测其工作行为及动向。对员工而言,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对于管理者而言,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工作实际、保护广大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异常是不可忽视的事故隐患,因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有意识的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那么,危险就会真正的远离我们,健康和安全才能真正的得到保障。
2.研究安全心理学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1)是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安全管理培训实效的理论依据;(2)是改善生产环境的根据;(3)是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指南;(4)是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和方案的工具;(5)是满足职业适宜性、人机工程学要求的基础。
三、挖掘潜在的事故隐患和危险因素
做到防微杜渐安全无小事!无论是远古时期,还是在今天的现代化的生产中,始终是人类需要认真对待和不断孜孜探求的课题。对油田企业而言,推行HSE(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最高目标是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污染,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安全素质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培养。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有利于帮助我们分析“透视”出身边潜在的事故隐患和危险因素,从而做到防微杜渐。
1.生命节律的周期性问题生物节律理论认为,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呈周期性变化,期间会经历各自的期和低潮期。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分别为:二十三天、二十八天和三十三天。在期与低潮期相互转换的“临界期”内,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这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人的精神状态欠佳、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出差错。如果我们事先就明白和了解我们身体的这种自然规律,在临界期内多加注意和留心,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节律周期的换算方法很简单,以出生日为基点,将出生日至测定当日为止的总天数分别除以23、28和33,其余数即为当天的体力基数、情绪基数和智力基数。对此理论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以出生日为基点,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且,三种周期的计算方法人人都适用,而没有体现个别差异,值得怀疑和商榷。反对归反对,其应用并未受到影响。例如,在国外的公交系统中,设有专门对人的生物周期进行测试的仪器,通过科学分析,确定每个驾驶员的“临界期”,在该期间内不允许驾驶员驾驶公交车上路,因为在这个期间,人的精神状态、情绪状态都可能不稳,对交通安全存在潜在的威胁。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人机关系的和谐性问题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是整个人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的心理、生理支持系统。比如,心理准备不足,从事危险作业,发生事故的概率就比较高。人机关系不和谐,发生事故的概率当然也很高。也就是说,我们要考察机器是否符合人的生理特征,满足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适性;考察工艺流程是否符合人的心理接受程度;研究人与机器的安全距离等所有能满足人工作的条件和状态。总之,要确保人机系统的和谐运作和发展,这也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3.注意力集中问题研究表明,人的精神注意程度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在危险场所,如果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过分集中(紧张),都是事故隐患,不可小觑。大家都知道,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造成事故,殊不知,过分集中也并非好事。因为人的精神在某个方面高度集中,难免会忽视周边应该注意到的人和相关事物,容易造成因疏忽大意引起的过失。因此,凡事都不能走极端,应该做到松紧有度,张弛合理才好。
4.心理素质与岗位适合性问题人的心理素质有好有差,与人的体能状况是否良好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有的人可能身体素质良好,但心理素质欠佳,容易分神或紧张;有的人可能有隐性恐惧症,但为了工作而隐瞒;有的人可能经历了其他不愉快的事情,造成心理疲劳,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适应当天的工作等等。以上种种情况(事故隐患)可能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如果我们时刻都能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既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自我管理者,作为自我管理者,积极主动地来控制和消除自身周边的潜在威胁,岂不是“天经地义”之事吗?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和明白,心理疲劳不同于生理疲劳,仅仅靠简单的休息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心理的调节和疏导……此外,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岗位,假如不幸将我们安排在了与我们心理特征不相符的岗位上,我们也要能正确的看待和面对,不要为自己不能决定和改变的事情而烦恼,才是明智之举。更不要沦为情绪的奴隶,被情绪所操纵和控制!当然,根据岗位特征选择合适的人员也是管理者的应有之宜。
四、承认并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价值
1.非正式群体的内涵及形成机制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情感和态度,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的共同性把彼此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它形成的基础是成员之间相似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浓厚的群体意识。成员之间感情亲密,利益一致,交往频繁,信息交流、沟通顺畅,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群体的领导者是自发产生的,没有群体赋予的正式职务和权力,但由于其自身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优越条件,如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亲和力较强等等,因而在成员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对其成员在精神上具有较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
美学培训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煤矿员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32-01
引言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煤矿生产是安全问题易发工种,是事故指数较高的工作类型。安全培训作为预防突发事件、降低安全风险的重要措施,必须要落实到工作实践,才能有效提高煤矿员工的安全意识。近年来,由于安全培训管理重视不足、培训模式落后、培训渠道单一造成的煤矿安全事故不计其数,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加强并引进创新培训措施――多媒体教学,便于帮助煤矿员工更好地掌握安全自救及他救技能,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管理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标志。多媒体一计算机为终端,通过网络渠道实现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信息容量大、信息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影像、图片等多种形式[1]。教学过程直观清晰、教学氛围轻松、教学资源丰富,且生动有趣,有效规避了繁杂的教学程序。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连接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进一步拓展信息容量。应用于煤矿安全知识培训中,可以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了避免培训枯燥乏味,还可以通过视屏教学加强培训氛围,进而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总的来说,多媒体是多种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快速经济发展时代,多媒体教学将逐渐成为未来教学发展趋势。
二、多媒体教学在煤矿员工培训中的应用分析
多媒体是多功能媒体教学的简称,是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基础,建立的便捷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存储功能和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拓展培训资源的扩充。未来,多媒体将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占据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地位。目前,多媒体应用于煤矿安全的培训尝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多媒体教学在煤矿员工培训中的应用特点
1、优化培训环境
首先,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教学,完美的替代了传统板面教学,既环保又清洁。并且,煤矿员工整体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纯文字性培训模式不适用于全员参与。因此,多媒体教学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摆脱了繁琐的程序和复杂的理论束缚,进一步优化了煤矿员工的受教育环境。
2、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包括文字、画面、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常用Word、PPT,结合课件及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技术工种、不同学历层次的工作人员[2]。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直接与网络对接,实现线上资源共享,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和画面效果,诠释最全面、最科学的安全知识。
3、活跃教学气氛
传统教学以黑板为背景,以教师为核心。多媒体教学以信息化支撑,以全部网络资源为教学内容,囊括了不同形式的煤矿安全知识点和形象生动的图文资料。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边听边看演示,有助于提高学员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在煤矿员工培训中的应用优势
1、有效提高训练强度
煤矿员工所需掌握的安全知识直接和煤矿生产安全息息相关,加强安全培训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多媒体教学以一对多形式开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可量化控制学员的学习内容。由于多媒体教学易操作,文字、图片等内容之间衔接紧密,且相关知识可随堂训练,有利于提高学员高效吸收和消化。多媒体具有反复观看功能,相对于板面教学能够帮助学员强化记忆,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还能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
2、强化提升创新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煤矿员工工作环境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在生产和管理中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快速妥善的提供解决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多媒体教学可搜集的资源非常广泛,培训中往往无法面面俱到,但是针对知识点和相关安全内容都会涉及,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容易激发员工自主探索和相互学习愿望。安全培训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全员参与,并积极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价值。
3、突破完善培训局限
传统培训以理论为主,培训内容相对固定单一。随着技术的革新,煤矿开采及生产等工作中容易滋生安全问题的潜在因素越来越多,需要员工掌握的安全知识也越来越多,单纯的理论培训已经满足不了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要求。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多渠道获取资源、多方位培训讲解、多功能传播平台,甚至可以将课件知识点与手机等新媒体对接,不仅便捷便利,还能促进学员时刻学习,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员安全意识[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在煤矿员工安全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发挥重要实践价值。煤矿开采属于高投入、高回报性工作,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每一位煤矿员工都要以“安全生产”为己任,才能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同时,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培训管理,并参与多样化课程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培训的高效吸收。因此,多媒体教学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落实强化,并广泛吸收引进创新培训资源和措施,进而为煤矿产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杨恒.浅谈多媒体教学在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的应用[J].安全生产与监督.2012年06期.
美学培训范文5
关键词:煤矿 企业职工 培训教学
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为反映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本人依据煤矿企业职工培训教学目的和教学特点,根据多年的职工培训工作经验,对培训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七种教学方法进行解析。
一、直观性方法
直观性方法是在讲授培训知识过程中让培训学员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具体的直观手段有四种:
(一)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直接将讲授对象呈现在学员面前,使学员对实物有直观的了解。如:打开自救器讲解它的结构、性能和演示佩戴方法;让学员动手操作灭火器,掌握各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让学员动手连接开关线路或亲手排除设备的故障等。实物直观充分为学员学习知识提供了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二)模拟直观。模拟直观是运用一定手段对实物进行模拟,包括:模型、图片、幻灯片、视频等,如:使用断层模型块讲解地质构造;播放安全教育宣传片;结合瓦斯煤尘爆炸电教片讲解爆炸的产生及危害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使模拟直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对井下一些安全生产的场面都可以借助模拟技术达到直观效果。
(三)板书直观。板书直观是教师借助板书对知识进行表述,内容简洁、形象直观、讲解清楚,有易于学员对主要知识点做记录。
(四)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员已有的安全生产知识进行经验描述,引起学员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培训效果。语言直观不受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最为便利、经济。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职工培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实践经验,对教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二、启发性方法
“有指导的认识” 是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职工培训是有利于企业发展、职工技能提高的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学员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在职工培训教学过程中贯彻启发性方法,培训教师应当做到:第一,确立培训学员的主体地位。参加培训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启发要切合学员生产实际的需要。只有明确学员的主体地位,真正了解学员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具有针对性;第二,激发学员积极思考。被动接受性学习效果欠佳,通过启发来激发学员积极思考。启发应当选择影响安全生产的重点案例和学员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学员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三、系统性方法
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灾害因素多种并存,学员需要有实现安全生产较为系统的安全知识。所以,职工培训要循序渐进,系统全面。职工培训贯彻系统性方法,一是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知识系统的全面体现。二是教学内容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学员的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也不相同,所以培训要做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
四、针对性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要结合生产实际,结合参加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授课,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贯彻针对性方法,首先,要突出职工培训特点。职工培训不是学历教育,也不同于岗位技能培训,在较短的培训时间内一定要抓住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这个主体,培训内容一定要突出职工培训的特点。其次,要突出培训重点。针对不同工种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如瓦斯检查工重在安全检查,爆破工重在安全操作,主提升司机重在安全运行等;再次,要尊重培训学员的个体差异。学员的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实践经验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要尊重学员的个体差异,对接受能力差的学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员培训水平整体达到规定要求。
五、可接受性方法
可接受性方法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培训学员的实际水平。培训内容超过学员的实际接受能力,学员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培训内容低于学员的实际接受能力,学员对所培训的安全技术知识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只有把握好可接受性方法,才能有较好的培训效果。贯彻可接受性方法,一是把握好讲课的量度,一次传授的知识量过大,学员难以消化,应根据学员层次,调整知识量的大小。二是把握好讲课的难度,使学员听得懂,能理解,记得住,回到现场用得上。可对求知欲高的学员,个别辅导,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三是把握好讲课的时间分配,人的生理活动有90分钟为一个周期的规律,要避免长时间满堂灌式的讲课,通过适当休息调整学员的精神状态,学员精神状态好,接受能力就会高。
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美学培训范文6
今年暑假,我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师德培训,每年的师德培训就像一顿心灵的鸡汤,洗涤着污浊,净化了灵魂!今年的培训更是如此。在25日全市师德报告会上,教育局长郑建海强调指出,教师要赢得学生、家长、社会三方的信赖,离不开“三感”“三力”“三心”。首先,践行使命要不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对学生的责任感、对职业的自豪感。自觉形成个人与学校间的荣辱意识,认可学校理念,加强团队协作,将学生视作成长中的生命给予深切的尊重与关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并从中发展职业的价值、寻找过程的幸福,从而点燃创造的激情。其次,教书育人,要不断提升“三力”。教师应将读书作为个人发展的自觉追求坚持不懈,从而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力;同时注重自身创造力的提高,进而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探索“以学定教、以生论教”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二者的基础上,“育人”的深层内涵还在于引导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建立真正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学会规划自己理想的未来。第三,诲人不倦要坚持胸怀“三心”。用无私博爱、尊重宽容、严慈相济缔造爱心,用尊重规律、认真倾听、等待陪伴彰显耐心,用关注教书育人的每个细节和学生的成长足迹历练细心。郑建海局长希望全市中小学教师都能把爱与责任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我深深地认识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并加以模仿。
师德是师爱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就“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授业”,这是很片面的。殊不知传道、授业、解惑是密切联系,同步实施的任务。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光荣职责,要完成这个光荣而神圣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应视为教师修养的首要问题。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可见,为人师表必先修养锻炼自己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有纯正的心灵。
“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让每一课的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并培养学生的能力。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2015年暑期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在暑假期间我们镇在8月30日举行师德培训,使我对教师的职责、师德的内涵又加深了一层认识,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走出大学校门到现在工作第8个年头,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政”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就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培训完我深深体会到:做为一位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好书,给学生讲讲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社会,学校,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全人格,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负责任,有用的人才。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 “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内涵。
第一,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我也曾经感叹,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对他的爱呢,有时反而对我的爱充满警惕和不屑。通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原来我的感情还是没有到位,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其实爱贯穿在我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学生一定会领会到的,就想扎根海岛的那位老师,正是她那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对学生的爱,最终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这些是教育的真谛,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二,作为教师必须对某一学科具有的丰富的知识、精通的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教学,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我们学校有很多的优秀的骨干教师,他们的课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一定要想这些骨干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
第三,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自己必须严格以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