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0-03
党的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写入报告,为未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紧迫的课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怎样,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省情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显著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9.9%,2010年上升到13.26%,预计2015年将达到15%,届时老年人数将增加到2.2亿左右。我省的人口历史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省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较轻,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改革开放之后,我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净迁出省份,虽然我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稍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迈入“老年型”社会步伐较快。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005年时达到7.6%,超过了7%的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标志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六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3%,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但十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00余万,将占总人口比重约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将达到50岁左右,届时汹涌的“银色浪潮”将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2.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据“六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3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万人,增长了49.9%,同期全国增长了34.5%,而全省总人口仅增长了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是79年左右。中国只用了27年就将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都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我省将同全国一样呈现较快的老龄化增速。
3.高龄老人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0年相比,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持续、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这就对今后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龄化程度城乡、区域差异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2 132.4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乡村总人口为1 69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显著差别。我省老年人口规模、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要高于乡村,而且从老龄化速度看城镇也要快于乡村。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相同,也是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但与中国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三个百分点来看,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正好相反。这是我省老龄化不同于全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伊春市最高达12.1%,第二位是鹤岗市10.49%,第三位是鸡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为牡丹江9.86%、大兴安岭9.49%、双鸭山9.21%、哈尔滨8.52%、齐齐哈尔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绥化7.59%、大庆7.14%,只有七台河接近人口老龄化边缘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受资源枯竭影响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国呈现不同的特征。
5.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赡养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间我省15~64岁年龄段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及老年人口总量增加的影响,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老年抚养比逐步提升。
当前我省每10个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年来人口总抚养比在不断下降,但其中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上升了2.7百分点,即0~14岁少年儿童数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攀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条件“人口红利期”将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压力将加剧。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我省人户分离人口为505.14万人,已占户籍人口的13.21%。这部分流动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万人,增长49.37%,其中61%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他们正是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身份隔离等多种原因,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同时,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赡养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异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龄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丧偶的老人占25.9%,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离婚比例为0.9%,与2000年时0.7%和2005年时的0.6%相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着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为0.9%,与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体状况较为稳定,呈现出有偶率高、丧偶率低、离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点,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稳定和睦,健康程度较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发展态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可逆转,我省也不例外。从欧洲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实践表明,老龄化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7万元,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是“未富先老”。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据调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乡村的水平就更低。这一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离退休养老金及社会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单位离退休职工,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乡社会养老机构不足,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年轻人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机构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安置单位等731个,共有床位95 594张,但是面对老龄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养老目标,老龄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各级政府要将人口老龄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宣传部门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强蛋糕”,只有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才能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既要充分挖掘当前“人口红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抓住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扎实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3.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从政府职能看,要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社会上看,要逐步培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事业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设普惠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造让老年人放心消费的服务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样即能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赡养人口人户分离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从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规上对民间资本参与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障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适当调整生育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造成社会负担沉重和养老问题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老化趋势加快。建议适当放宽“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缓解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引导人口结构向平衡、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应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推进从目前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实际全覆盖。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民工城镇身份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为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凯等.黑龙江省老年人口状况及对策研究[Z].黑龙江统计要报,2011:11.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老龄化 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 建议
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而法律的强制性,普遍性等性质决定了其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带来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制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在老龄化背景下讨论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由于发达国家的退休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笔者通过比较国际上的退休政策再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法律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近几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来势更为凶猛。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此标准,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我国在200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7.0%。有学者据此分析,指出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是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2010年的六普数据也证明了此特征的日趋显著。数据显示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大约为1.1亿,老龄人口比重达到了8.9%,预测2020年将达到12%,到了2050年预计老龄人口将会有3.3亿之多。大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用了45年以上,而我国只用了27年左右,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如此迅猛的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最为直接的表现在于劳动力人口养老负担的增加。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抚养比从1950年的7%一直缓慢增长至2010年的11%。据预测,从2010年以后,抚养比将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在21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这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表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养老金收支失衡。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的制度,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金由企业与个人承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工作人口减少,养老保险金缴费也会减少,会造成工作人口负担老龄人口的加重以及养老金的供应不足。据预测,若现行制度不变,我国养老金将在2038年开始出现缺口,并逐年扩大。
三、延迟退休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育率不断降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发达国家陆续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导致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参保缴费人数下降以及领取人数增加,造成养老金支出大于收入,给财政支付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多国家通过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来缓解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1989年以来,有约170个国家的退休年龄呈上升趋势,有近70个国家或地区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养老金支出压力。我国社会保险研究所在所长何平的主持下作出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预测与管理》报告显示:延迟退休一年可以使中国养老统筹金增加40亿,减支160亿,减缓资金缺口约200亿。
延迟退休除了可以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还可以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人口红利期较短,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快。如果维持现行的退休制度不变,将会面临人口红利枯竭,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延长退休年龄及时对低龄老年人的利用,也会降低社会的抚养比,增加劳动人口比例,延长人口红利期。因此,实行延迟退休的制度是有必要的。
四、国际实践及经验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发达国家经历人口老龄化较早,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以美国为例,为了缓减上世纪70年代社保资金的缺乏,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了渐进式退休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退休年龄为67岁,提前退休年龄为62岁。其退休政策分三个层次:(1)提前退休,需满62岁,只能拿70%的退休金;(2)正常退休,若出生年份早于1937年(包括1937年),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若在1943年至1954年间出生,则退休年龄为66岁,若在1960年及以后出生,退休年龄为67岁,以上领取全额退休金;(3)延迟退休,具有自愿性而非强制性,选择延迟退休的人可以获得奖励性的收益。如果选择在70岁以后退休,将会拿到132%的退休金。这种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励及促进了美国劳动者延迟退休。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其在上世纪7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为55岁,到80年代被延长至60岁,至1997年,约90%的日本企业采用了60岁退休年龄制度。自2004年2013年,日本阶段性地推迟退休年龄至64岁。在2013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修订后的《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该法规定企业有义务继续雇用面临退休但是仍有工作意愿的65岁以下的员工,至此,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
综上并结合其他国家制度的改革,得出下列的结论:大多数国家是在老龄化背景下,面对日益加重的养老金支出压力,对退休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延迟退休制度。该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过渡时期,逐渐增加退休年龄,实现渐进式延迟退休。大多数国家选择把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左右,但有些国家男女会有差别,总体上趋于统一。通常这种退休制度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自愿原则由劳动者自主选择退休的年龄以及退休方式。并且在施行延迟退休制度的同时,需要据本国国情,针对随之出现的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地修订法律法规,采取各项经济措施,以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利益。如日本针对企业承担的日益加重的额外劳务费,政府采取了给予企业一定资金补助的措施。
五、我国延迟退休制度设想
我国在制定延迟退休制度的时候,参考国外制度的同时,必须考虑本国国情。据调查,我国公民对延迟退休制度持反对态度的人较多。有些人认为,若延迟退休,老龄人口将挤占就业岗位,造成更加严重的就业难的情况。但放眼世界,延迟退休已成大势所趋,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制度的修改来解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系统规范退休制度,进行专门立法
关于退休制度,我国没有统一性的规范,而是散布于各项法律条文中。主要涉及三部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和《公务员法》,其中的规定也较为简单。因为延迟退休属于退休制度中的探讨,为实行延迟退休制度,应当首先制定退休法,从原则到细则细致地进行规定劳动者享有的退休权益和应当履行的相应义务,可命名为《退休法》。该法制定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退休权益以及退休后享有的各项权益,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立法目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退休权益、退休后的保障,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救济机制等相关规定。同时《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应作相应修改,与《退休法》协调一致,使得延迟退休制度更有效地实行。
(二)退休年龄的设定及渐进式延迟
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了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该报告建议,延迟退休可分为“两步走”:在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取消女干部与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并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从2018年开始,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的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到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同步达到65岁。对于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报告建议,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自2033年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比较国外制度,该建议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考虑到民众的反对意见比较大,需要放缓进程,逐步推行。有学者提出5年的预告期亦是可行的。本人认为,可以以试点方式逐步扩大实行范围,直至在全国推行。据此,分为三部分的小步慢走:工人与干部的小步并轨;男女退休年龄的渐进延长并统一;施行范围的逐步推广。
(三)制定弹性延迟退休制度
我国人口和经济在的地域上都具有差异性,尤其在行业上,我国规范尚不完善,待遇差别比较大。弹性退休制度给予劳动者一定自主选择权,允许在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方面具有选择性。在此情况下,弹性延迟退休的制度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参考美国弹性退休模式,可以采取“晚领奖励、早领惩罚”的措施。这样可以在前期减少各方矛盾,在后期实现退休年龄及退休方式的统一。
六、结语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延迟退休的资料,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析了老龄化给中国带来了两大主要问题,即抚养比的急剧增加以及养老金支出压力的不断加重,使得延迟退休成为必要。另外,通过对国际上延迟退休制度的分析,得出有益于我国制度制定的实践经验。由于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退休制度不健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逐步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康传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退休年龄关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4.
[2]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8):3-20.
[3]于洪,钟和卿.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能力分析――来自三种模拟件的测算. 财经研究,2009, 35(9):26-35.
[4]张兴.提高法定退休退休年龄政策国际比较.中国劳动,2013(5):33-35.
[5]林嘉.退休年龄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6):5-24.
[6]张震.延迟退休立法研究.法商研究,2014(6):133-139.
[7]梁世园.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人口老龄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即指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我国1999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 26亿, 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 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发展迅速。我国用少于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总之,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下降。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导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影响
“老有所养”主要包括: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层面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生活照料面看,我国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这也是我国老年人较认同的方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的家庭模式对供养问题发起了严重的挑战;二是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三是人口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421的模式趋向于8421,加剧供养难度,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
处理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府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三)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二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参考文献:
[1]田亦夫,郑紫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探讨述要[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4(6).
[2]洪平.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适度给付水平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6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13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为了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12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咸宁赤壁市等13个县(市、区)列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范围,2010年武汉市江夏区等13个县(市、区)列入第二批试点范围,2011年武汉市蔡甸区等39个县(市、区)列入第三批试点范围。目前,65个试点县(市、区)共覆盖农业人口2983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411万人,占全省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的72%。
一、人口老龄化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现状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以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两种标准来定义。为了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领取养老金的年龄60岁相一致,本文以60岁作为农村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但是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也作65岁农村老年人口的起点。我国只有“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个统计指标,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的全部常驻人口,乡村人口是指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因此用乡村人口代替农村人口。
湖北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由表1、表2显示,湖北省2000年、2009年乡村老年人口比重高出城镇1.17、1.42个百分点;2000年乡村老年人口抚养高出城镇2.43、2.53个百分点。
与中部地区的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增长较快。表3显示,2000年湖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仅高于江西、山西,老年抚养比比江西略高0.3%;2009年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都高于河南、江西和山西省。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一般指由于出生率下降,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高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则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13.26%,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8.87%,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91%。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增加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
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峻。2013年河南省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末河南省总人口数为10601万人,与2012年相比仅增加58万人,这表明河南省总人口呈现低速平稳增长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生育水平较低,2013年河南省人口出生率为12.27‰,仅比2012年上升0.4‰;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万人,增幅略低。在2013年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为1988万人,占比为21.12%,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6572万人,占比为69.8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53万人,占比为9.06%。与2012年比,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3万人,自2010年来,河南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长0.23%。由此可见,河南省老龄化进程正逐步加快。
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老龄化的现状,本文利用1953―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划分河南省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一般都用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来表示,见表1。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1、1953―2010年间河南省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分析
自1953年以来,河南省常住人口总数逐年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已达9402.99万,与1953年相比增长了近5000万,位居全国第三。虽然,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增长速度自1990年以来明显放缓,1990―2000年增长率已低于10%,尤其是2010年仅比2000年增长147万人,增长率仅为1.58%。
从年龄结构来看,河南省常住人口具有以下特点:(1)0―14岁少儿人数在1953―1982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儿人数逐渐下降,同时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也自1964年的近40%下降至2010年的21%,降幅明显。(2)1953―2010年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表现出持续增加态势,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增速不断加快,从在常住人口中占比来看,除二普较一普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现出上涨态势。(3)1953―1964年间,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低于5%,表明此时河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5%,达到5.23%,表明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转为成长型;2000年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至此河南省由成年型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结构。
2、与中部其他地区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的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4.91%,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而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高于5%,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2000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6.96%,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此时,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达7.0%,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结构,这表明河南省老龄化进程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自1982年起,河南省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均为成长型,而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老年人口占比均低于5%,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到2000年,河南省与湖南省、安徽省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7%,人口年龄结构步入年老型。
三、河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口增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当前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经济发展做后盾。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不高,2014年河南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在逐步加快,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因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河南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2、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亟需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中国家庭规模正逐渐趋于小型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和独居化现象日益普遍,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因此,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将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当前,河南省社区养老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了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河南省需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使老年人能够享有全天候、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在应对老龄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2011年河南省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达3605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约为26.2万张,这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所以,今后河南省应不断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扩大养老服务规模。
3、延长退休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增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人口供给减少、劳动力出现短缺。因此,为了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增加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年龄使老年人可以继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0岁。而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方面,据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因此,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是可以实行的措施之一。
(注: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城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4qn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
[2]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1).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发展;老龄化;政策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一、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 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定义。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它既是上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又决定了下一阶段人口总量、结构的演变方向。人口的分配按劳动能力可分为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三类,在一些文献中是以65岁作为分界线,65岁以上的为老龄人口。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最基本指标包括少儿人口比例——少儿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例;老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例。
经济增长的定义有两种,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或者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另一种认为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实际增加,经济增长理论就是研究经济增长规律和制约因素的理论,其特征是运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观察经济长期增长的动态均衡条件。
2.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少儿抚养率由于出生率的下降而逐步下降,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由于少儿抚养率的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总抚养呈下降趋势。从长时间看,我国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老龄人口的抚养上升幅度快于少儿抚养的下降幅度,使总抚养比重增加,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新时期人口结构的变化。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下,人口转变的过程自然而然引起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状况,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和少儿人口较小,但由于出生率持续下降和人均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人口年龄结构正逐步迈向老龄化阶段发展。在人口转变的不同过程中,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2.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负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将在近年内逐步显现,受生育率降低并可能维持低生育水平以及预期寿命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老龄化、人口负债将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对社会产生持久的影响。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并且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所能提供的保障能力还十分有限,社会养老能力亦十分欠缺。多方面因素共同对养老保障体系形成综合冲击,社会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潜在问题存在极大的忧虑。老龄人口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老龄化社会对我国的医疗卫生设施及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出现较大转变。老龄人口的增多会使更多人从劳动状态变成退休状态,使我国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就会造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降低等现象。在老龄化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老龄化观念,避免将老龄化视为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态势,回避现实,一味寻找避免老龄化的对策,而应正视问题,在既有条件的约束下积极解决问题。
三、未来人口年龄结构隐患的治理策略及建议
1.积极老龄化策略的实施。“积极老龄化策略”强调人应在一生中始终能发挥身体、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与照料。鉴于老年人丰富的经历和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方面是初入职场的年轻劳动力难以比拟的,因此我们要
树立老年资源观,公共政策应灵活定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而不是把他们一律视为需要被供养、被照顾、被救助的对象。为充分发挥老年人这一资源财富,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发展适合老年人就业的产业。此举还有利于避免老年人卷入同年轻劳动就业者竞争的局面。当然,老年人再次就业还可能需要进行必要的少量教育投资。
2.对人口进行优化的政策。为了解决老龄化这个问题,不少研究建议提高生育率,关键的解决措施是何时、以何种方式提升总和生育率。在时机选择上,为避免少儿抚养负担和老年抚养负担的叠加,应尽可能避免在旺盛期育龄妇女(20至29岁)人数高峰期改变生育率政策。在提升生育的方式选择上,可先“双独生二”,然后“单独生二”,最后过渡至一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左右,使总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
3.实施生产效率的提高政策。全要素生产率单位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因此,为应对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挑战,采取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各种公共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重要政策安排之一。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创新型发展道路的主要因素,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关键依赖于教育投入和健康投入两个方面。在加强和改善教育方面,要继续增加教育公共投入,并提高教育投入效率,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直接提升是促使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战略政策方面,就要采取一系列鼓励创新的财政政策、补贴政策、金融政策等公共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还应通过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四、总结
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在学术界已经形成基本共识,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因此充分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的三个疑问[J].当代经济,2010(19).
[2]蔡.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
[3]姜健飞,胡良剑,唐俭.数值分析及其MATLAB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