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路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路的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三本院校;电路;教学方法

电路是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自动控制等领域。该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程为基础,是后续的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等课程的非常重要的先修课程,其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强,定理概念多。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笔者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谈一下如何提高三本院校学生“电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电路定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路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的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及动态电路的分析。而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很难去理解一些推导过程,不仅对理解概念性质无益,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应以分析简单电路为主,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电路定理,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计算,着重讲解概念、各种分析方法及电路定理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应用。

通过对电路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定律和定理,如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以及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等,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如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以及用于分析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等,具备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并尽可能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部分,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并把学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例如在讲授戴维南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运用该定理解题的目的,此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个例题,运用网孔分析法或节点分析法求出该电路负载的电流,然后变换负载电阻值,让学生首先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不用重新列写方程来求解,由此引出戴维南定理。并可结合实际工程, 使学生明白实际中电源部分参数一般是不变的,如果负载发生变化时,如何能快速有效地求出变化负载的电压电流。另外在求解含源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时,可通过讲授例题的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来求解,例如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以及叠加定理等,从而把教材已经讲授的知识尽可能融和在一起。既复习和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使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电路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正确应用类比法

在电路课程中,电阻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是需要分析的主要对象。按照先直流、后交流的顺序,先以直流电路为分析对象,讲清讲透电流、电压、功率等基本概念,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等基本电路定理,为整门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正弦稳态电路来讲,在建立电路相量模型的基础上,前述的各种分析方法、各个电路定理都是适用的。因此,在讲授正弦稳态电路部分时,重点讲解相量法和相量模型。在具体讲解时,指出两种电路分析方法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其不同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突出了这些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可以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相关内容,同时也解决了学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4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电路课程具有内容琐碎、课程信息量大、电路图多且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授有机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步一步地展示教学内容,辅以图片或动画演示,既帮助学生获得了直观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又加大了课题教学的信息量和趣味性。而对于公式的推导计算或教学重点的介绍,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可以方便学生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理顺知识脉络,加强理解和记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所授课程的具体特点制作和使用课件,注意把握课程进度和课堂节奏,否则学生要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要么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此时可采用课堂随机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回味、思考、整理和再加工的过程。因为提问时学习扎实的同学就会感觉回答起来轻松自如,使自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大脑放松下来, 而听课不是很认真的同学则会紧张起来,及时追上课堂教学的进度。

5 多讲例题, 适时总结, 并上好习题课

电路课程主张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是指对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及相关知识点要讲深、讲透, 多练是指在解题思路上要勤于练习,要学会创造性作业,学会一题多解 。为此,教师必须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在课堂上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例如在讲解网孔分析法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网孔方程其实就是每一个网孔的KVL方程。与网孔分析法对偶的是节点分析法, 列写节点方程其实就是列每一个节点的KCL方程。由此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节点分析法有关的题型。另外,要想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还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课,它是讲授课的延伸和拓展,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澄清错误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习题课中,选择一些较典型的题目、学生询问较多的题目以及作业中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和难点,加深对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掌握本课程内容。

6 加强实验环节教学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另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应合理地选择实验项目,除验证性实验外,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通过实验环节教学,一方面促进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的初步培训。

7 结束语

笔者针对三本院校“电路”课程的特点,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探讨了课程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电路的基本概念范文2

【文章一:稳恒电流】

稳恒电流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电流、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电阻、电压、电动势、内电阻、路端电压、电功、电功率等基本概念,以及电阻串并联的特点、欧姆定律、电阻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等规律。

二、基本方法

本章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运用电路分析法画出等效电路图,掌握电路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结构特点,进而分析能量分配关系是最重要的方法;注意理想化模型与非理想化模型的区别与联系;熟练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分析局部电路与整体电路的关系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不对电路进行分析就照搬旧的解题套路乱套公式;逻辑推理时没有逐步展开,企图走"捷径";造成思维"短路";对含有电容器的问题忽略了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

【文章二:动量守恒定律】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动量、冲量、反冲等基本概念和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冲量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一段时间的结果,动量是描述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某一时刻的状态量,物体受到冲量作用的结果,将导致物体动量的变化。冲量和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加、减运算都遵守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基本方法

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维的矢量运算方法,其中包括动量定理的应用和动量守定律的应用,由于力和动量均为矢量。因此,在应用动理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时要首先选取正方向,正规定的正方向一致的力或动量取正值,反之取负值而不能只关注力或动量数值的大小;另外,理论上讲,只有在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系统的动量才守恒,但对于某些具体的动量守恒定律应用过程中,若系统所受的外力远小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内力,则也可视为系统的动量守恒,这是一种近似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只注意力或动量的数值大小,而忽视力和动量的方向性,造成应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一列方程就出错;对于动量守恒定律中各速度均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认识不清。对题目中所给出的速度值不加分析,盲目地套入公式,这也是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

【文章三:质点的运动】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位移、路程、时间、时刻、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注意准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特别应该理解位移与距离(路程)、速度与速率、时间与时刻、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不同。

二、基本方法

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这是将复杂的问题利用分解的方法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像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方法,这也是形象、直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些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在整个物理学研究问题中都是经常用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加以体会。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特别是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

【文章四:原子原子核】

原子原子核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α粒子散射、能级、天然放射性现象、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核子、中子、质子、原子核、核能、质量亏损、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等,以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半衰期、核反应方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等规律。

二、基本方法

本章所涉及的基本方法,由于知识点相对分散要加强物理现象的本质的理解。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根据已有的规律和事实、条件作出新的判断。核能的计算对有效数字的要求很高。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各个概念、现象混淆;对多种可能性的问题分析浅尝则止;计算不过硬。

【文章五:电磁感应】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现象、感应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等基本概念,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等规律。

二、基本方法

本章涉及到的基本方法,要求能够从空间想象的角度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用画图的方法将题目中所叙述的电磁感应现象表示出来。能够将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直流电路的问题;能够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电磁感应问题;会用图象表示电磁感应的物理过程,也能够识别电磁感应问题的图像。

电路的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作为很多专业课程的前续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高频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电路,并且能较深刻地理解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及特点,进而初步建立起信息传输系统的整体概念。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高频电子线路作为一门集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概念抽象、内容多、知识结构体系繁杂的特点,是一门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 教学模式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一条主线

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授课过程中应以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单元电路原理及功能应用为主线。首先介绍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之后分章节详尽讲解各单元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实现的功能。在讲解各单元电路时,应关注其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对系统指标的影响。最后,在了解各单元功能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再次将其统一为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并对各种系统结构的优缺点进行点评,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和单元功能电路原理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1.2 五个环节

目前,我院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整体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培养、毕业设计五个环节组成。根据每个环节的教学特点、教学方式及学时安排的不同,有目的地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践技能、实验方法、开发系统电路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的技能,进而获得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1.3 两种能力

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考核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考核环节和实验考核环节。整个考核体系要突出对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在课外实践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利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两种能力”的培训和锻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开发。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本课程从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系统整体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地介绍无线通信系统的各部分功能电路;以通信电路的“功能”为基点,从信号传输与电路实现的角度出发,分析各个通信功能电路,从理论上讲解组成各个通信功能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功能电路在信息传输系统中的作用,增强对系统各部分内在关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想法

2.1 换位思考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单要考虑如何“教”,也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根据学生如何更好的“学”来设计如何更好的“教”。即教师换位为学生的角色,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所具备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感受和分析学生的“困惑”和“疑难杂症”,考虑讲解的技巧,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攻克知识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 目标清晰法

在授课时,首先通过介绍相关的实际应用背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目的”,明白“为什么要学”以及“在哪里可以用”等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为了宽其心、扣其情、启其智,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用疑问的形式巧妙合理地提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深浅程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

2.4 理论实践结合法

课堂上讲授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课下设计与此配套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把所授课程内容,设计成几个具体的项目,使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既学会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各种能力,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电路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 定量计算 工程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电信以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不仅要为今后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课程本身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1]。然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而繁杂,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只是了解一些专业术语,掌握了一些基本电路的原理以及计算公式,但理论知识运用不灵活,稍微复杂的电路图就看不懂,也不会分析和调试电路,更谈不上设计和制作电路。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1.定量计算的工程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在基础课之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理论课的精确计算上面,不理解该课程所谓的更接近工程实际的真实含义,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法:一方面,在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时要紧紧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在分析计算时,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很多同学刚开始会不习惯,甚至认为"不严格"。实际上,由于工艺制造上的分散性,各种电子器件的实际特性曲线与电子手册上的参考特性曲线之间一般都存在差别,而电阻、电容等元件的误差通常为?5%??20%[2],所以在分析和计算电路时过分追求精确是没有必要的。关于误差计算这点,在上课前就有必要跟学生解释清楚。但是,这种近似计算方法对于习惯了数学和物理课程精确计算的学生而言是很不好理解的,他们不明白在什么时候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什么时候又不能忽略。

实际上,近似计算是在一些基本概念清楚的情况下,为避免电路的分析过于复杂、繁琐而采取的一种分析方法,将电路中某些无关紧要的数据和元件忽略掉,从而简化分析和计算的过程。当然,采取近似计算肯定会带来一定的误差,但只要这种误差在工程应用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就是可取的。而学生之所以不好理解,一方面没有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清楚,更多的则是没有建立起工程实际的概念,为此,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尽快建立这种概念。

2.发展迅速,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课程内容现在已经非常丰富,而且还在不断更新,新的器件和应用电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因此,在教学计划规定的短短几十个学时要求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考虑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时数少但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等问题。需要重新整合课程内容结构,删减部分陈旧知识,融入新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的构成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更加新颖,信息量增大,具有先进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的矛盾,同时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起来,发挥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法的各自优势。对于典型电路的分析方法、典型的应用电路等我们采用板书教学。教师能够发挥个性化教学,学生也有时间思考和做笔记,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多种方式提问。提问法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实践经验,有目的、巧妙地提出问题。例如,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制造悬念,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类比法进行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内容相近的知识点,利用类比法将它们总结在一起进行讲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譬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和双极型三极管放大电路就是可以根据两种放大元件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同为非线性的放大元件,可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分析。

(四)善于总结,巩固知识。每一章节讲完之后,对该章节的内容要善于做一个归纳总结。总结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对知识梳理和加工的过程。对于模拟电子技术,适当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各种实验技术和测试技术,具备借助各种设备仪器进行综合实验、测试和设计的能力。然而现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数量少,内容陈旧,而且基本上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而导致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不高,理论和实践脱节,综合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开展第二课堂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深化和补充第一课堂知识的重要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为此学院建立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并在学生团队中成立了E栈电子协会,每年有计划地从学生中招收第二课堂活动小组成员。在课余时间先学习焊接线路板,逐渐进行到用EDA技术设计实用模拟电子系统。学生不仅学会了设计制作电路原理图,而且学会了运用Protel软件进行印刷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近两年来,我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大赛,为学校争得很大的荣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总结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近似计算的工程性思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做到教与学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华中理工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康华光主编,陈大钦副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4版[M]

电路的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电类基础课程;考教分离;教风;学风

作者简介:闫慧兰(1965-),女,河南禹州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雷飞(1972-),男,安徽桐城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78-02

电类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骨干课程。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大量地被应用在后续专业课程中,是支撑各专业学习的基础。因此,基础课程的学习非常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此重视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学院自2008年开始在电类基础课程的考试中实施考教分离,即任课老师不参与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命题,而由其他非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生成的试卷再由非任课责任教授负责审核,试卷的批阅则采用集体“流水”阅卷,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考教分离实施近6年,在促教风、改学风方面收效很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探索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考试模式。

一、实施考教分离的优势及收效

1.教师层面,规范了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考教分离是由非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命题考核学生,最大限度地排除考试的主观随意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减少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好地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教学要求、讲什么考什么以及考前圈重点、定范围甚至“漏题”行为的发生。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涉及学院4个专业共12个班级,所有班级按同一要求同一张试卷考核。考试的结果更客观地反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无形中形成的横向比对有利于任课教师间互相借鉴经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激励并督促教师注重教学研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之间展开了比教学促教风的良好竞争氛围,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持续提高。

2.学生层面,端正了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风气

一直以来,高校中许多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阅卷。考试内容完全取决于任课教师,随意性很强,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考前“画范围,定重点”,甚至透漏考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变得功利性很强,他们并不关注“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只要能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学生答疑问最多的问题是“这个考不考”。实行考教分离后彻底打破了学生依赖任课教师圈定考试范围的幻想。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唯一的途径就是平时认真学习。因此,考教分离有效地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明显的进步是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大幅提高,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提出问题,踊跃讨论问题,与教师互动教学的学风已蔚然成风。课下答疑更多的是难点知识的解惑、疑难问题的讨论。随着学习风气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表1为考教分离前微电子专业(2005级)三个班的成绩分布。表2为实行考教分离几年后微电子专业(2010级)三个班的成绩分布。

比较可见,随着考教分离逐渐成熟,学生的成绩分布出现了可观的变化。成绩优秀的比例由5%提高到18%,良好的比例由19%提高到32%,而不及格率由24%降到了13%。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动力被激活,加大了平时对学习的投入,加深了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考教分离存在的问题

考教分离在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方面确实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考试方式。但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这类“实践性”和“工程型”较强的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几年来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暴露的问题愈发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质的试题库是保障考教分离的关键。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目前的试题库内容上不够全面,题型不够科学合理。试题内容主要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几乎没有关于电路方案分析、元器件选择以及实际电路设计的题目,也没有电路故障判断、故障分析及故障排除的题目。而这些内容正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试题类型还是常规的选择、填空和计算题,过分渲染了电路的定量计算和分析,且每道题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没有给学生留有发挥空间的发散题目,不能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性和思维的灵敏性。

其次,目前基础课的考核还是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占主导(占学期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实行考教分离,表面上看学生成绩确实大幅提高,随之而衍生出来的现实问题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提高的同时却又陷入了另一种误区: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陷入到题海战术的可悲境地,甚至有个别学生考前背答案来应对考试。其结果是必然造成学生知识贫乏,视野狭窄。长此以往,培养出的学生就是只会做题、没有任何能力的“高分低能”的无用人才。

三、推行多元化考试,强调理论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手段、方式。考试的方式有很多,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缺陷并存,只有采用合适的考试方式才能扬长避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归根到底取决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1],转变那种以理论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唯一标准的考试制度。很显然,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试方式都不能全方位展示学生综合能力,而只有最大限度发挥每种考试方式的优势,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并存互补的多元化立体化考试模式,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考核学生,才能全方位、全视角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2]

以“模拟电子技术”为例,该课程作为电类各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培养目标之二是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下面主要介绍“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考试中推行多元化考试的一些具体举措。

考核理论教学内容比较适合闭卷笔试,学校仍采用考教分离的方式。但针对试题库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试题库的建设。对试题库进行了精炼和补充,例如从内容上弱化了分立元件放大电路的定量计算,删除了模型电路及功率放大电路的计算,增加了已知性能特点选择元器件,已知电路选择电路参数以及实际电路综合分析等内容的题目。从题型上增加了故障判断、故障分析以及电路设计等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题型。同时,为了便于及时掌控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分阶段多次考核[3],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分为“分立元件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期末综合”三次考试,学期总成绩由三次考试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构成。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具备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教师采取软件仿真和硬件电路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单管放大电路采用软件仿真的形式,利用仿真软件可以随意改变电路参数,借助检测仪器能观测到静态工作点的变化,通过输出电压波形的变化能直观看到静态改变对动态特性的影响。目的是巩固并强化理解静态是动态不失真放大的基础;进一步认识到合理选择电路参数的重要性,考核结果以分析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硬件电路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熟悉电子电路设计的一般原则,掌握设计电路的一般方法,掌握调试电路的手段和方法,逐步建立起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和创新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求学生设计的硬件电路不过分追求难度,突出实用性和典型性。有一个设计题目是扩音机的设计,其中包括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及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基本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的核心内容。结果以实物展示和设计报告的形式提交。设计的电路只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不追求性能指标的完美。因为归根到底,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和潜在能力的具备。

四、结束语

针对在基础课考试实行考教分离后出现的问题,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考试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证明,只有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参考文献:

[1]周治淼.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2):41-43.

电路的基本概念范文6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电流、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电阻、电压、电动势、内电阻、路端电压、电功、电功率等基本概念,以及电阻串并联的特点、欧姆定律、电阻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等规律。

二、基本方法

本章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运用电路分析法画出等效电路图,掌握电路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结构特点,进而分析能量分配关系是最重要的方法;注意理想化模型与非理想化模型的区别与联系;熟练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分析局部电路与整体电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