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风险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风险应急预案范文1
1工业生产技术提升中的环境风险因素
笔者因关系经手的一个项目比较有代表性,此处引用做分析。该项目为造纸类项目,建厂已有近40年的历史,拥有麦草化学制浆(碱性亚钠法)生产线1条,公司利用自产纸浆并外购部分成品纸浆生产生活用纸。公司在距造纸厂20km的腾格里沙漠风沙口兴办了生态治沙林场。为保证林场生态绿化水源,公司在林场用地范围内建设污水处理厂,并铺设了生产区通往林场的污水输送管网,把生产区造纸废水通过污水输送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的废水用于林场灌溉。公司采用废纸脱墨制浆取代蒸球间歇式麦草制浆工艺,漂白工序用双氧水(H202)代替原来的次氯酸盐,通过提升制浆工艺生产生活用纸。
工业生产技术提升过程存在的主要风险源及风险物质有:
1)造纸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中间体原纸以及成品纸均属于可燃性物质,其存放场地可能引起火灾事故,由此引发二次污染;
2)锅炉脱硫除尘设施事故状态排放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3)双氧水泄露可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
4)泄流的双氧水遇到烧碱可能引发爆炸;
5)污水输送管道泄露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6)污水处理厂不达标废水排放可能对周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7)污灌区过量接纳污染物对区域地下水及周边土壤可能的污染。其中(5)、(6)、(7)项由于地缘因素引起,其他均有工业项目本身引起。
根据风险源项及风险物质,按照约定俗称的500m为界划分风险单元,将原料库、成品库、锅炉烟囱、双氧水库、存放烧碱的化学库、污水输送管道、污水处理厂、污水灌溉林地定为风险单元。
2环境风险分析
1)原料及成品库发生火灾事故风险。项目原料及成品库均存放可燃性物质,如不加强管理,容易发生火灾事故,火灾引发的火焰气体引起热辐射伤害以及烟雾气体危害人体健康及周边环境。灭火消防废水直接排放引起污水处理厂悬浮物含量增高,超过污水处理厂设计负荷,造成废水不达标排放,加大污灌区环境风险。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有无意或有意点火引起火灾;场内电器设备的绝缘损坏和性能不良形成的漏电、触电、短路引起火灾;外来人员管理教育不及时,带进火源等;冬季取暖火花引起火灾等。
2)项目生产区锅炉烟气事故排放风险。项目锅炉废气事故排放主要是脱硫除尘设施不正常工作,包括达不到工艺设计的处理效率及开停车,大量的烟气未经除尘、脱硫就直排大气,造成短时间污染物浓度过高,环境空气质量恶化。事故发生的内部因素主要有管理不善、技术水平低、意外超负荷跳闸等,外部因素主要有:意外停电或检修。
3)项目双氧水泄露事故风险。双氧水采用塑料桶包装。双氧水在贮存过程中因包装桶挤压、破裂等造成泄漏事故;双氧水在取用过程中因搬运不善等都可能造成包装破裂泄露;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和易燃物品接触极易发生火灾事件;泄露的双氧水遇烧碱反应比较剧烈,引发火灾爆炸的几率比较大。
4)项目污水输送管道泄露事故风险。项目污水管线沿古浪河干河床右岸自南向北布设,延伸20km以自流方式进人污水处理厂,污水输送管道发生泄露事故对管道沿线地下水及土壤均可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5)项目污水厂废水事故排放风险分析。生产区事故排放或者污水厂处理设施发生故障未能正常运转时,可能导致废水处理未能达标排入污灌区,增加污灌区环境风险。
6)污灌区环境风险分析。主要是污染物富集超过土壤纳污能力引起污灌区及周边土壤污染,污染物下渗进人含水层污染地下水。
3环境风险事故预防措施
工业生产技术提升须重视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分类别采取措施,对工业生产自身存在的环境风4事故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事故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须明确企业职责,建立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开展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微观实施层面)和应急决策体系建设(宏观决策层面),构建事故环境风险的急响应机制。
1)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微观实施层面针对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污染事件级别从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的相互支持系统、充裕的救灾物资保障供应体系、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等5个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通过应急预案绩效评估,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内容及管理体系,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有效对接,建立服务于应急快速响应、灾情动态跟踪、数据分析、对策生成、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的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及指挥系统。
2)应急决策体系建设(宏观决策层面)。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应急管理体制的重要支撑,包括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四大块,从泄露控制与污染清除、应急救援与受体保护、风险信息沟通等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起典型环境风险源的控制、管理技术与预防技术(事前)以及环境风险源应急处理技术(事中);及时让公众通过官方渠道了解事态的进展、原因和结果(事后)。
5结果讨论
本技术提升案例分析了甘肃内陆河流域建厂比较早的某造纸企业技术提升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因素,分析了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类别及缘由,强调因地缘优势引起的环境风险,重视风险预防,推行“早期规划一制度保障一管理措施”环境风险预防模式;6)创新监管的方式,强化监管力度。随着民众和各级政府对医疗器械监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监管难度的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成本会进一步增加,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下更有效、更有力地实施监管,加大监管力度,保障民众安全有效用械,将是与管部门今后急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医疗器械实施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追溯的全过程监管,可以分门别类,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程度差异,采用不同的监管方法。有区别、有重点的监管模式既可节约行政管理成本,也能有效地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7)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市县(区)级监督机构是执法监督的第一线和最基层部门,承担着繁重的监管任务,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器械监管执法力量,对确保器械产品的安全有效极为重要。必须做到:加强基层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增强基层执法力量。
8)强化检测机构建设,充分其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医疗器械具有专业性、政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涉及到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学科。因此,强有力的检测能力是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保障。先进的设备条件,高素质的检验人才队伍检测机构的设置、检测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先进检测设备的配备是目标实现的必要基础和切实提高监管工作的有力保障。
9)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促进医疗器械监管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对医疗器械监管水平提高的要求,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国家间监管机构交流,充分借鉴别国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髙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水平。
10)加大宣传力度。结合本区域实际,采取多途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电视、互联网络等新媒体优势,大力加强对国家相关医疗器械的规定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只有广泛宣传、公众支持、公开透明方能保证和树立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和地位。
医疗风险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针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应急预案是在国家卫生部、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基础上,针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所造成的风险而制定的有效措施和处理流程。我院实施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旨在通过模拟现场实地训练,培训及提高护士面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帮助护理人员增强责任感,掌握相关急救知识,提高其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为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分4个病区,现有病床265张;护士92人,学历:本科10人,大专68人,中专14人;职称: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5人,护士65人。科室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小组,由总护士长担任组长,病区护士长担任组员。
2方法
2.1培训方法
2.2.1以往由病区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师进行授课来巩固理论知识护士往往专科护理知识累积量不够,因此,要求护士在掌握急救流程的同时,必须结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2.2.2改变惯有护理晨会学习模式:在既往科室晨会中,常用学习方法是:提问作答总结方式,我科在原有晨会提问基础上,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
2.2.3情景模拟式培训: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让被训练者按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2]。在每月的业务培训中,由高年资护师做指导老师扮演患者角色,进行应急病例病情描述,要求培训对象不仅要正确评估,并要立刻应用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结束后指导老师对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行讲评。
2.2.4情景模拟式考核:由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考核时间、地点、形式及内容,原则上演练时间选择在下午,此时是治疗护理相对较少的时段;选择风险隐患易发的患者,每周针对本病区1例危重患者组织1次应急预案为主题的情景考核。考核开始后,让家属按铃告知护士患者突发的风险情况,由专人记录演练过程及所用时间,观察护士对患者突发病情的处理能力与速度。通过考核,使护士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由此所获得的知识是在思考、观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来,记忆牢固。
3效果
3.1构筑主动护理平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巩固了护士的专科急救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模拟演练,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全体护士参与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得护理人员在有关护理理论和技术、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呈报制度的相关内容及国家重大法律、法规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3.2增强了护士面对应激源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在需要急救的应急事件中多数表现为紧张、恐惧、惊慌,甚至不知所措,定期的情景模拟式培训可为今后类似的情景处理积累经验,把突如其来的急救变成一定的操作流程,并在演练中逐步锻炼了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适应力,保证了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稳定性发挥[3]。
3.3保证医疗环境安全,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 随着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做好护理安全工作以外,对住院期间影响患者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处理得当。
参考文献
[1]魏杰,吴健.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声音[].西北学学报,2006,36(3):13~19.122
医疗风险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JCI;临床工程;循证管理;风险管理;监测指标
引言
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是美国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的国际部,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评审机构。JCI标准的最大特点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全方位合理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其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以鼓励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规范医院管理,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2],由于医疗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人,其会直接影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是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技术监测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3]。因此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是临床工程的首要任务。我院是一个综合性三级乙等县级医院,开放床位1800张,年门诊量330万人次。全院医疗设备8000多台,总价值3.2亿元人民币。2013年我院决定引用JCI评审标准,创建医院质量管理新体系,经过1年多的努力,于2015年7月以9.8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首轮JCI认证。在JCI迎评工作中,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流程,工作整体思路清晰、计划性强、具体工作有条不紊。下面就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两方面的转变做介绍。
1医学工程建设的实践
1.1工作理念的转变
1.1.1循证管理循证管理就是依据证据进行管理决策。临床上早就广泛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治病,我科把循证的方法应用到医疗器械的管理中来,并做了如下改进:(1)加强法律循证。合法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此前设备管理的制度只是书面框架,员工无法依照流程与制度办事,只能请示领导或凭感觉走。因此首先是收集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医院层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等相关制度,然后修订维修工程师、仓管人员、临床科室日常使用人员等岗位职责,最后将相关内容进行全员培训。(2)用客观数据评价绩效。如在对厂家设备保修的评价中用设备配件送达超过24h的次数、同一故障重复出现次数等指标替换原先的反应迅速、维修质量等项目;用维修台数、维修工时、未完成任务次数来评价员工工作能力,而不是按原来“团队精神强,维修技能强,工作努力”等评价。(3)从系统中找原因。有研究表明事情做错更多的是制度和流程的缺陷,只有系统安全了,个人才安全。如在手术室发生价值10万元的设备附件被护工丢弃事件,通过设备科、手术室等多科协作,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医院虽然有培训制度,但未涉及护工且缺乏完善的器械交接制度,随后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流程,并对相关护工进行了培训而未予以处罚,培训后再无类似事件发生。郑焜等[4]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循证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构架。孙麟等[5]从收集、分析、评价证据和开展循证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医院后勤循证管理。循证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但在构建循证管理新模式时,循证数据的收集是个庞大的工程,越细的数据与证据越能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成本的投入还在进一步平衡中。1.1.2风险管理我院以往只是机械地对省质控规定的8类设备做预防性维护和质量控制。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作了如下改进:(1)针对全院的医疗设备(包括新购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且按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方式。(2)通过评估发现一些新的重大风险医疗设备,如人工心肺机等,并对在评估中发现的风险点做了及时的改进。(3)打破传统的按价格高低管理设备的模式,规定重大风险、高风险设备在采购前需做技术评估,而不按价格在20万元以上才做技术评估;对呼吸气囊等价格低但风险高的设备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按固定资产管理等。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对设备做不同等级的维护,不同风险等级的设备应该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更应该包括技术认证、采购评估、使用培训等管理流程。为此医院引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这种防范于未然的前瞻性风险管理方法,用在设备管理的全周期,在关键、高风险流程中找出并矫正失效因子,防范事故于未然[6-7]。1.1.3应急管理以前我院应急预案不全,操作流程、应急物资储备不明确,大多员工不清楚如何响应,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1)制定并且学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2)开展大规模创伤急救、集体食物中毒、台风登陆、消防、全院停电、全院停氧气等全院性的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现有的应急预案。通过制度及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明确了应急预案何时由谁启动、如何实施、应急物资的储备、不良事件的处理及召回。(3)全院配备除颤仪、AED除颤仪、喉镜,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在5min内开展高级生命支持,给患者、家属、员工及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功能齐备的环境。应急响应的前提必需有一个完整的灾害脆弱性分析,然后要依据上级相关制度与应急流程来明确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启动与执行,最后通过演习来改进预案、提升全体人员的应急能力与应急物资的完整,来保证医疗设备及管理人员在常态化的工作过程中具备应急能力[8]。
1.2工作方法的转变
1.2.1持续改进成为工作的基础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借助持续改进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制定符合国情、院情和JCI标准的医疗设备管理计划、制度和工作流程,并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且通过对医疗器械的全周期管理的实时监控,持续改进制度、流程,改善系统整体功能,预防错误发生[9]。例如我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巡检制度》在制定后,通过实施、反馈、修改已经循环了10多次,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中。医院还完成检验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降低内镜故障率等5个PDCA案例。JCI质量要求建立在持续质量改进这一根本理念的基础上,并提供了质量改进的方法,即计划、落实、评估和改进的循环,只要坚持此模式就能不断改进管理质量。目前此模式已落实到医疗设备全周期的管理中,所有的制度、方法、流程都在不断改进。1.2.2建立标准化体系JCI认证准备工作的初期,医疗设备管理由于工作复杂、范围广,科室工程师任务完成的结果千差万别,给总结与统计带来了巨大麻烦,为此建立了医疗设备申购、安装验收、巡查等一系列的标准操作流程。例如:①在资产核对中,在清点单上只提供2个选项“台账多”“实物多”,其余所有需说明的情况填写在备注栏中,这样资产处理时的筛选就显得简洁明了;②设备的定期巡查中,设计了巡查项目表与标准操作步骤两张表格来防止工程师巡查时重复劳动与遗漏关键项目;③科室内部实行5S管理,医疗设备维修间井然有序,维修工具现在实行上墙定位管理,并提供正确摆放的照片给大家参考。JCI评审标准就是一个完善的医院标准化体系,但是医院还要建立一套用于日常建设与常态化管理的操作体系[10]。医疗设备管理标准化还需科学地研究与探索。1.2.3完善工作计划及任务布置方式原来的工作模式是遇到事情去解决,完全没有任何计划性,布置的任务都达不到自己预先的效果,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任务布置没有明确的完成日期、结果报告等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了如下工作流程:①建立年度医疗器械管理计划,整个计划是医疗设备的申购、质控、维护、维修、培训等的规定,是全科室员工年度任务目标与行为准则;②月末制定下月具体工作计划,如完成某些制度制定、印刷表格更新种类、固定资产清点数量、预防性维护(PM)数量、科室巡查数量、内部学习以及其他临时需优先改进任务等;③每个计划制定与任务布置的同时规定项目的负责人、完成时间、报告周期及时间、报告内容;④制定报告内容标准,按报告周期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申购计划管理,使医院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分配,避免了重复购置与闲置的问题;设备科日常工作任务的计划管理,保证了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按期完成,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学习培训计划管理,激励工程师加强学习,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医工队伍。1.2.4监测指标的收集通过监测项目的实时监测、定期报告,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及时纠正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失效原因。监测指标可分成日常监测和持续改进2类:①通过PM完成率、外包保修合同监测、24h维修受理率等指标监测日常工作;②通过检验类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人为故障率、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的实时监测数据来优先改进相关项目。经科室多个周期的持续改进,使PM完成率维持在90%左右,24h维修受理率维持在99%以上,外包保修合同保养等条款不再遗漏,设备的维护合格率从55%提升到95%,时钟准确率达到100%,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达到95%,通过对医务人员与工程师培训,人为故障率从12.4%降到2.6%。监测指标是打破经验管理的开始,是循证管理的基础,是持续改进的重要过程,只有完善的、正确的数据收集才能为医疗设备管理质量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2总结
经过1年多的努力,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根据实情制定符合自己的制度与改进计划,按步骤实施,通过记录、监测来改进制度与计划,最后提高服务质量。在持续质量改进中,思维有了转变,会用客观数据与依据分析事物;在分工上更加合理化了,行之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任务清晰,职责明确到人;在设备的台账管理中,其账物相符的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只有把PDCA理念应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实施、反馈、修改不断循环来建立完善的和全面的数据采集体系,才能使工作持续进步。要把JCI标准里面的质量标准扎根于日常工作中,还需做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磷基.国际医院管理标准(JCI)中国医院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2]刘延祥.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8,12(29):74-76.
[3]张博,李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105-106.
[4]郑焜,谢松诚.医疗设备的循证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8):41-44,49.
[5]孙麟,唐羽,谢磊,等.医院后勤循证管理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2013,17,(11):6-7.
[6]毕玉,田袁,唐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医疗差错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0):739-740.
[7]GreggH.Claycamp,FaiadRahaman,etal.Urban.Thereliability-qualityrelationshipforqualitysystemsandqualityriskmanagement[J].JPharmSciTechno,2012,66(6):512-517.
[8]辛衍涛.美国医院的应急管理模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9):588-590.
[9]李辉,康祥顺.PowerBuilder10.0设计师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3-204.
医疗风险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天津港;爆炸事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X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60-01
引文:在2015年8月12日22时51分46秒,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吉运二道95号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165人死亡。其中,公安消防人员24人,天津港消防人员75人。天津港事件的l生令人震惊,而100余名消防员的牺牲则更是令人痛心。
危险化学品的应急救援工作专业性强,“8.12”天津港事件应急工作备受质疑,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救援队伍非职业化,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迟迟不明确,救援方式缺乏科学性,应急舆情管理不到位,谣言四起等问题,让我们加深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企业承担着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企业应急体系,对于提高企业应急能力,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尤为重要。
1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对象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核心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前的隐患管理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隐患管理是指通过事故发生前对危险源的分析与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应急管理主要是为了控制生产事故的势态进一步恶化和减少事故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应急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①信号侦测。识别危机发生的警示信号,并采取预防措施。②探测与预防。查找、探测影响危机的隐患,并尽力排除或减少隐患。③控制危害。在危机发生时,努力使事故不影响周边运行的其他部分或外部环境。④恢复。尽可能快地让组织运转正常。⑤学习。回顾和审视所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并整理、固化,使之成为今后的运行基础。
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应急的生命周期,应急管理包括识别风险、预防隐患、控制危机、事后恢复、学习提高5个阶段。简单而言,应急工作就是要在事故发生前做好预测、预警、预防,制定好应急管理制度和编制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要控制范围,尽快恢复生产,即要开展预案的实施、应急资源的配置和调度、事故现场的指挥和事后的应急绩效管理。
2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从众多事故不难发现,导致我国重大事故,乃至特别重大事故频发,伤亡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形成健全的应急体系,应急功能和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够完善等。
2.1 没有制订应急预案,未进行风险评估
不少企业缺少风险意识,没有对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辨识和评估,不了解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没有编制应急预案,未提前制订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旦事故发生,现场极其混乱。
2.2 未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和教育
很多企业在培训工作中注重生产技能培训而忽视安全生产应急知识培训。事故发生时凭借更多的是本能意识。这就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当前,部分企业应急意识淡薄,一旦事故来临,职工容易陷入恐慌。
2.3 应急救援演练不够,应急装备不足
很多企业虽然按照地方政府要求编制了预案,但仅仅停留在纸质文本上,不组织开展预案的演练工作,不进行应急工作投入,导致应急组织磨合不够,应急方法未得到实战演练,应急装备与事故类型存在偏差。
2.4 应急决策系统不足
事故发生时,危险危害程度都是瞬息万变的。一旦决策不对,就容易造成事故扩大,导致群死群伤。现阶段,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应急专家队伍或决策辅助系统,决策时靠感觉、拍脑袋,容易把小事化大。
2.5 缺少科学的企业应急管理评估
目前,企业普遍缺少应急体系的评估考核办法,管理者可以以此来准确把握应急工作中的不足,进而建立一种科学的长期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3 应急体系建设改进方向
3.1 开展风险分析,做好预案编制
通过工序、设备、人员分析方法辨识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后果类型,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个完整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9大要素,即总则、事故风险描述、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信息公开、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在制订应急预案的应急响应分级标准时,要做好与企业所在地区应急预案的衔接;在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方面,要制订制度来明确各级各类预案的编写内容、评审要求、演习周期要求、修订要求等。预案工作小组宜设置通讯组、治安组、消防组、抢险抢修组、医疗救护组、运输组、物资供应组、对外联络组等应急救援专业组,分工、高效地开展工作。
3.2 建立应急工作运行机制
企业每年要将应急工作纳入全年工作安排中,编制年度应急培训、演练计划,定期采购必要的应急物资、器材,落实应急管理责任,从而使应急工作常态化。演练要定期组织,将演练环节的设计做好,对接近事故状态进行模拟,真演真练,务求实效。要将预案演练后的评价、总结工作做好,对预案及时根据演练情况进行必要的完善,从而提出改进措施。
3.3 应急预测预警手段要加强
“防”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要对事故预测预警工作加强。要在重点部位通过危险辨识来对应急预警装置安装。比如,在重点防火部位对有感温或感烟的探头进行配备,将可燃气体浓度报警仪配备在易燃、易爆场所,将有害气体浓度监测仪配备在可能存在急性职业中毒的场所,在压力容器、工业管道上对超温、超压装置等进行配备,并使对预测预警装置的检验加强,从而进一步确保其有效性。
3.4 对完善应急体系评估机制建立
企业要对应急工作的管理要素梳理,并且根据各要素的完成情况,对一套科学的评估制度和流程建立,对应急工作的薄弱环节不断找出,将改进措施提出,进而使应急工作持续发展得以推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一定要将企业应急建设工作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企业应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履行好,从而对应急管理工作抓好,坚持预防与应急工作相结合,做好防范和预警工作,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将常态下的危险源监控、风险评估、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预案演练等工作积极做好,使应急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亚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之我见[J].安全与健康,2008(12).
医疗风险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风险 应急管理 问题 方案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035-01
一、引言
为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在保障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生产职责,构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应急管理的多个手段,避免、减少事故的发生,挽救人员生命,降低事故损失。
要防范事故的发生,必须认真进行风险分析和管控,应对事故,“救援”只能是事故后必须采取的而又无奈的行动,“预防”才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核电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工艺复杂、建设人员繁多,面临的风险种类、基础风险点也很多,同时还需要应对多变的气候,可以说是形势严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核电建设期间存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提出核电建设期间事故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方案,以期做到预防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应急管理的高效反应、科学决策、快速应变,对保障核电建设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二、核电建设期间存在的风险及应急管理的现状
1、存在风险
核电建设期间主要存在三大类别的风险,一是生产事故,二是自然灾害,三是环境污染。
(1)生产事故
核电建设期间的主要生产事故类别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触电、坍塌,除此之外也可能会发生中毒、窒息等伤害类别的生产事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动火作业,加之核电厂的设备设施贵而精,一旦过火后果十分严重,因此火灾事故也是核电建设期间需要面临的一大风险。
(2)自然灾害
中国的核电大部分都是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海南等地区,每年5-10月份为台风高发季节,核电建设期间防范台风灾害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大风、大雨、大雾、雷暴等气候也会对建设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另外,核电建设期间存在大量的露天施工,在炎热的夏季,钢筋混凝土表面温度往往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加之工人剧烈的体力消耗,中暑也成为核电建设期间需要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
(3)环境污染
核电建设期间难免会产生噪音、施工垃圾、粉尘等,施工过程中的油漆、废油等以及调试期间还会涉及的危化品等等,如果不进行控制或者不按规定处置,也会产生环境污染。
2、核电建设期间的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部分核电建设的企业均建立了本单位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对突发的事故、自然灾害等作出应变处置,能够有效的降低受到的损失,但是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着几个方面的不足,主要如下:
其一,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系统危险性评价缺乏有效的依据,核电建设企业目前主要采用LEC法(生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但在评价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人员的工作经验,加之很多为强化安全管理的力度,对LEC法的标准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评价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进而影响评价结果和应急预案制定的针对性。
其二,应急管理体系的应急指挥系统不够完善,核电建设期间往往都是多家单位共同协作建设,但多家单位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衔接不足,指挥系统之间的沟通仍然通过会议、电话、或者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单个的指挥系统,其内部也缺乏高效迅速的沟通平台。
其三,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处置措施缺乏针对性,可执行性不强。相当一部分现场处置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依然套取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模式,为能有效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致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相关依据,只能凭处置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
其四,应急救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目前核电建设期间均与地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甚至在核电现场设有专门的医疗小队,核电现场也均有消防队,能够满足需求,但是现场发生生产事故后,周围的作业人员,第一时间赶来的兼职救援人员,其应急救援能力仍然不足,仍然有因不正确救助造成二次伤害的事情发生。
三、福清核电建设期间的应急管理建设方案
1、成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核电建设期间要以总承包单位为核心,建立延伸至所有参建单位的组织机构,连同现场各个单位的组织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针对各单位施工专业方向的不同,由总承包单位统一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应急管理资源,已达到合理高效利用的目的。各单位组织机构中,除指挥系统外,还应当建立专业行动小组,单位之间行动小组相互保持接口关系,以促进相互之间协同合作关系。
2、建立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核电建设期间要从两个方面完善预警信息监测工作,一是建立突发事件报警平台,设立包括消防、治安、工业安全等方面的报警专用电话,以便报警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至决策层;二是建立日常监测系统,包括水文气象、消防报警、视频和网络监控等等,对于尽早获悉预警信息提供便利,进而为提前做好应变措施准备充分。
3、构建组织内部沟通平台和渠道
目前常用的手机、电话、邮件、传真等平台,存在沟通时效性不足,且受办公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应急工作指令。在上述情况下,构建新的沟通平台和渠道,提高时效性、便利性显得尤为重要。在3G/4G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施,借助“QQ”、“微信”、“易信”等平台,构建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实时指令,点对面迅速响应的沟通平台。
4、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定期的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的应急应变处置能力。尤其要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因为一线人员临场处置对于第一时间的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还需要通过对预案进行演练,磨合应急组织机构,检验处置措施的有效性,锻炼应急人员的能力。
5、总结评估持续改进
总结评估应急响应和应急演练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有适应性、有针对性,使应急处置措施有效可行,指导实际工作。同时通过经验反馈,使现场各单位应急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共同提升。
四、结束语
应急管理本身是一个循环管理模式,从事故预防到应急准备再到应急响应最后是应急恢复,在循环中不断提升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安.应急管理的机理体系[J].安全.2007年06期.
医疗风险应急预案范文6
对患者感知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对日间手术的益处认同,如节约时间、节约费用等,但仍有近一半的患者担心出院后的风险。
1.1患者对日间手术的满意度情况对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就医过程,治疗效果,医患沟通和服务态度均有很高的满意度。
1.2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日间手术患者手术后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伤口疼痛和出血,个别病人有排泄障碍和头晕头痛等反应。
1.3出院后28天再就诊和再住院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后再次就诊18例,占2.9%,再住院3例,占0.5%,住院原因主要是伤口感染。
2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是日间手术得以实施的重中之重
制约日间手术在国内发展的原因一个是患者接受程度、认知情况,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如何保证日间手术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日间手术模式在我院开始实施之初,我们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日间手术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保证措施,它包括:3个准入制度(医生准入制度、病人准入制度、手术准入制度),3个评估标准(入院前麻醉评估标准、出复苏室评估标准、出院评估标准),两个应急预案(住院期间应急预案、出院后应急预案)和出院后随访计划。同时建立了日间手术住院社区医疗护理一体化服务模式,进一步保障了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的安全。本次随访调查结果显示,术后28天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为3.4%,且主要是伤口疼痛或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再次就诊率为2.9%,低于国外的报道的5.7%[2],就诊原因主要是伤口疼痛和出血的问题;再次住院率0.5%,与国外报道的0.28~1.5%[2-4]相近,原因主要是手术部位感染或发热。由此可见,只要对日间手术进行规范化管理,日间手术模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模式
2.1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对日间手术的价值感知本次调查患者对日间手术的价值感知结果显示:64.9%的患者意识到日间手术模式较住院手术具有更高的便利价值,缩短了住院等待时间和治疗时间,日间手术就诊过程较住院手术更方便;49.1%的患者意识到日间手术模式的货币价值,即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57.0%的患者意识到日间手术的社会价值,即能较早回到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康复,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