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范文1
摘要:学生爱好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需要我们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运用教育智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
关键词:兴趣;关爱;体育教学;专业成长;终身体育
古希腊有句颜语“孩子天生就爱玩”,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活动的群体,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厌学”,爱体育不爱体育课。在课堂上也会出现:学生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时全身心地投入,课间同学们之间玩起来也是忘乎所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我们教师在体育课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而“厌学”。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可能有坚持的自觉性。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值得我们体育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专业成长是前提
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教学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魅力的显现。教师的教学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艺术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后,让同学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导演、策划,但主角的表演都是在按照导演的设计意图有序进行,戏演的效果取决于导演的水平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组织教学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思我们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也有了很大改变,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专业成长主要停留在学校组织的新课标学习或者自我理解、自我尝试的形式。这种单一、实效性不大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体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我们需要通过更多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在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专业培训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现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会定期进行教师培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这些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互动交流可以是与外地的,可以是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也可以是本校体育教师之间的。通过与同行们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教学经验。
3.在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形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不是新事物,但对学校的体育教研组,特别是对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一所学校只有几个体育教师,甚至只有一名体育教师,教着不同的年级,在校内进行集体备课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可以以其他方式进行集体备课,比如:相近的几所学校、同年级或近年级的体育教师定期集中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学中的问题。
4.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我们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以问题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核心因素”,要对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课堂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可以是课堂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或是某个问题,只要反思,就有收获,就会进步。通过反思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改进、借鉴的资源。
5.在案例剖析中获得专业成长
通过案例学习和研讨,可以促进每一位体育教师研究他人或自己体育教学的策略和行为,并且可以分享他人成功的经验,积累反思体育课堂教学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策略和行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技能,是个人专业素质成长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关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必须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调整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是天生的。我们要关注学生年龄差异、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就要运用教学手段和策略通过课堂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范文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湖北省民办高校“1+X”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期刊网检索了大量相关的文献,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为搜集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本文共设计出教师和学生的两份不同问卷。
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等相关地统计软件,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归纳与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1+X”体育课程模式的定义
“1+X”体育课程模式是指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外多元辅助,且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纳入其学分管理中的模式。
三、结果与分析
(一)湖北省民办高校“1+X”体育课程模式的具体内容构建
1.报名方式与管理办法。首先由学校组织,统一开设项目,每个项目有至少一位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同时,制定该项目相应地管理办法和措施,每个项目为一个项目班级,确定总人数并明确各学院的具体名额分配,报名条件不予限制。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的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堂教学可采用传授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进行。
3.课外体育锻炼。课外锻炼活动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及要求,各项目班级独立开展该项目的课外活动内容。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锻炼情况,适当地安排。
(二)湖北省民办高校“1+X”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湖北省民办高校“1+X”体育课程分为“1”的第一教学课堂和“X”的第二教学课堂。
1.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情景学习是由Jean Lave教授提出,强调在应用情景中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体育课程首先呈现的是实践共同体的特征,体育课程呈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特征,即任意一个班或圈子中的成员都愿意接收彼此(合法性),也乐于围绕技能强的体育课程学员开展活动(边缘性),技能强的体育课程学员也会组织大家参与一些竞技类比赛或文体活动(参与性)。
2.“1+X”体育课程的情景设计
情景学习强调“学和用”的融合,可以开发一些适合体育教育的场景等,即第一学习课堂,科目参考国家《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类别“X”,即第二学习课堂,科目参考调研内容和学生需求。湖北省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需求,合理开设“X”对应的课程。
3.“1+X”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法设计
情景导入:首先确定授课内容和达成目标,结合“1”和“X”科目的“第一学堂”和“第二学堂”的特点,设计科目的达成目标;然后结合授课内容确定情景,并设计。
情景活动:情景活动构建主要是根据情景导入,设计教学策略,根据构思的情景和教学内容,布置体育教学场地。通过团队演练、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情景中反思隐性知识,实现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科目学习:指导教师根据反思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通过达标和非达标动作的导入,结合案例,讲解体育科目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指导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图画在现、实物演示等的情景学习,完善学生的动作和技能。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范文3
关键词:体育课堂 实效性
一、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在一节水平三《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调节高度;良好学生高度适当,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学生高度适当,巩固动作;技术还没有掌握的学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良好的课堂常规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前提保障
体育课堂有别于其它学科,其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中,且学生在是在不停地身体活动参与学习。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再加上学生天性天真好动的个性使然,很容易使教学组织松散。所以在课的开始部分或者主教材的练习,教师可以适当的适当地渗透课堂常规教育,这是保证体育课堂动作学练的重要基础。
案例:在一节水平三《小篮球》的体育课堂中,课的一开始,学生们人手一球,教师带领学生击打球入场同时约定好常规:一声哨,教师出示手势1,学生持球拍击球一下;二声哨,教师出示手势2,学生持球拍击球两下;三声哨,教师出示手势3,学生持球拍击三下。然后,快速持球于左手边,停止一切活动,双眼看着教师。在后面的各种练习结束后,教师都以“三声哨”的信号提示学生,学生马上做出规定的动作,学生能够快速的完成从练习状态到听讲状态的转换。这样可以少了很多无效的组织时间,保证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和质量。
三、突出教学的重点和体现练习的层次性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核心所在
在一堂课当中,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教学必须定几个课时的教学才能达成,而每个课时必定有其教学重点所在。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了然于心。然后,根据教学目标、重点来设计练习形式。这样的练习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有效的,才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领会动作方法,掌握动作要领。教师所设计的练习不是原地踏步的内容,而是应该体现层次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推进。这种层层推进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是动作要求在前一要求基础上的提高,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点一点的提高。因此,有效的课堂应做到:一是教学重点明确,二是练习体现层次性。
案例:在一节水平三《50米跑――途中跑》中,本课的教学内容是50米跑中的途中跑技术,目标是让85%以上的学生掌握高抬腿跑动作并能在途中跑中做到“脚蹬地有力、大腿积极前抬”。在途中跑中做到“脚蹬地有力、大腿积极前抬”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在高抬腿的练习中,充分地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原地摆臂复习――原地高抬腿(手不动)复习――原地高抬腿练习过度――原地高踢腿+20米快速跑――高抬腿跑+20米快速跑,不仅在大的练习环节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而且每一个小的练习环节也注重练习形式的变化和递进。以原地高抬腿练习为例:先让学生在原地体验慢抬腿的练习,感受抬腿和蹬地的动作,熟练之后,逐渐过渡到快速的高抬腿练习,最后再到手脚配合的原地高抬腿练习。练习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就是动作要领的不断提高,随之学生的运动技能也在不断的提高。学生每一个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领会、掌握和提高的,而这一次次的练习不是走过场式的练习,也不是低水平的重复,更不是毫无目的的乱玩一通,它是仅仅依据课的教学目标,又将其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将这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落实在每一次的练习当中,最终达到技能上的提高、体能上的锻炼、心理上的愉悦。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范文4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 技术性实践教学 体育教师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一道理解教学的内容、发现其意义,同时也一道理解并发现隐藏在教材背后的社会现象的意义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 [1],对研究在实践性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积累体育素养。引导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地思维,来建构终身体育学习的过程。体育课程实施应联系学生的经验,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是改革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一步。
一、实施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策略
首先在90-110分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中,在最后的20-30分钟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对话讨论课形式为主,对重大国际赛事、争议的判罚、出人意料的结局等体育赛事,组织对话讨论,拓宽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和对体育精神的积极追求,启发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与实际体育生活中发生的联系。
其次,通过专门主题、问题、议题在教学周内开设3-4次理论课程,主要以规则与裁判法教学、案例分析课为主,借助书面、口头、头脑的反思,使学生将普遍化的技术技能与特定的体育情景和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效果。正确分析自己存在的技术缺陷,学会利用规则和裁判法来指导自己技战术的提高。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要提供案例――组织讨论――教师评述――原理分析;与此相适应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体验情境――分析材料――掌握原理――锻炼技能。解读每一个技战术的应用特征、揭示每一个体育技能的意义、形成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实践性智慧,让学生透过外在的体育技术技能从深层次来看体育本质,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体育观念、融合到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积极探求,从而真正从学生内心建立起终身学习体育、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体育观。
最后,通过微课(MOOC)设计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作为很好的课后辅导课程和课后作业,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思,对提高和巩固技术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斯腾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和“引导”。所谓“训练”,就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知识的本质”的过程[2]。根据该定义,笔者在西南林业大学2012-2013-2学期(2013年2月-6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实验。
实验班采用在技术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反思性实践教学,实验对象为周一至周五的五个篮球班大一学生,共计210人,为保证教学实验的信度与效度,笔者在开学前一周对问卷做了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调查,P
1.西南林业大学公共体育课实验前后篮球课所占学时对比
2.2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满意情况
学生对对照班体育教学策略非常满意的人数只占 10.00%,满意的人数占42.63% ,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超过了 25%。而实验班满意人数接近61.8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只有7%。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运用反思性实践教学策略,正确地选用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教师投入的精力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动作技能畸形,教学效果低效,有的不当教学方法甚至会导致学生伤害。
2.3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方式的满意情况
将反思性实践教学引入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并重视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鲜活的情景和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解决体育问题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技术性实践体育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学生处于被动的状况。
3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
教学学术是一种机制,通过它,教师的教学能够得到提高,通过它, 教学就不仅仅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坐在椅子上的操作”[3]。
不可否认,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教学与科研相分裂、学生与教师相分裂的问题,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学术流。在有些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枯燥无味。在职称评定时总是埋怨没有把教学工作量作为评定条件中最重要的指标,觉得科研对自己实在是很难,因而把生活重心转移到教学工作之外的兼职工作,以此作为谋生的第二职业。从传统的技术实践教学不难看出,缺乏反思性的教学,无法提升体育教师对大学教育的本质认识和创造性的开发体育课程。如若大学体育教师忽视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把教学当成负担,就会失去很多发现问题的机会。
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而是一个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性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是反思性实践教学基本的要求。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学习。大学教学学术通过将教学融于学术之中,将教学与科研一起视为学术统一体中不同的组成部分,试图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实现教学的反思、探究,研究教学成果的交流, 使教学成为教师学术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共同财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3]。笔者认为,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应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体育教师教学学术小组,将所有对教学学术感兴趣的教师联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为各教学学术项目活动提供信息,并根据需要加强大学体育教学学术的支持。其次,在校园网建立教学学术板块,为了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学术性探究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在大学校园网系统增家教学学术性探究的实践知识板块,推动校园在教学学术方面的实践。最后,为教学学术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学校和体育部门对教学学术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对已经落后的体育教学学术发展来说显得重要,没有持续资金的支持,要实践和推动教学学术只能是一句空话、套话。
4体育教学设计由“教案”向“学案”转变
从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的重心转移,求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案设计往往容易陷入告知式、训练式的权威控制的教学,而不是对话式、修炼式的平等协商的教学[4]。传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目标和评价是教学部门已经制定好的固定下来的教学文件。在教师教学行为中,可以做出灵活处理的仅仅是教法。
高校体育教师应由教案设计转变成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话讨论、案例分析、微课、理论教学等,提高学生内在的体育观。因为学生有自主的思维能力,有着与教师不同的体育情感体验、体育审美标准、体育欣赏角度。所以,在反思性实践教学中,学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笔者通过聆听钟启泉教授讲座时提出的――新的基础学力观,很赞同这样一个观点: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课程固然包含了知识这一核心要素,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课程就是知识。
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评价是传统技术性实践教学的特征,要想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体育的权利,激励教师自主寻求创造性课程模式,使课程实施过程由预设走向生成,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融入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西尔伯曼在他的名著《课堂的危机》中引述了杜威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值得我们倾听。他说:“真正的危机在于,表面上呼唤改革,骨子里却在一味地包庇旧的一套,走回头路。” [5]高校体育教师应赋予课程决策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评价权、课程开发权[6],同样大学生体育课程权力赋予主要表现为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这就要求高校教务部门、体育教学部门认真对待体育课程教学,赋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教学设计的自由度,真正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6建立多元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要改变学生一直以来被评价的状态,建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建议在建立和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时,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单一技术技能成绩评定,重视综合学力的评价
重视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对体育精神把握、体育素养的提高、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掌握、体育文化观、终身体育意识、课后体育锻炼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改变期末终结性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
不能以标准的运动技术规范来要求学生掌握,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技战术应用和理解的程度和效果。
第三,改变量化取向的评价,重视描述取向的评价
描述取向的评价以倾听与观察、理解与解释、研究与改进为特征,能够有效地弥补量化取向课堂评价的不足,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策略。[7]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应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价值判断为主。
最后,笔者认为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作为体育课程决策受体,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尊重传统不等于全盘接纳传统,传统必须改造或重建。改革就是对于传统的扬弃。”
参考文献:
[1] 高垣麻由美.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56.
[2] 赵 兴,郭洋波. 斯腾豪斯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黑河学院学报,2012(8):72-75
[3] 王玉衡.让教学成为共同的财富――舒尔曼大学教学学术思想解读[J]. 比较教育研究,2006(5):51-54.
[4] 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5] 西尔伯曼.课堂的危机[M].东京:萨依玛尔出版会,1973.520.
[6] 王威,温恒福.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权力与赋予策略[J].教育探索,2012(5):26-27.
[7] 安桂清,李树培. 课堂教学评价:描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 2):48 -52.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范文5
情境一:
××学校的体育教师办公室,一位体育教师正在做各项课前准备。下课铃一响,四(2)班的体育委员就带领着几名同学出现在体育办公室,向老师询问体育课的课前准备内容。询问好后,体育委员回到班级准备带队,剩下的学生跟随体育教师来到操场,帮助老师一起布置场地、器材,预备铃响后,体育委员将队伍带领到上课地点,整好队、点好名、安排好见习生等,等待上课铃响。
体育委员整队、点名、安排见习生等这些最基本的体育课课堂常规,通常情况下都是安排在上课铃响后教师组织进行。新课改后,体育课上课时的整队集合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有的教师上课干脆就不让学生集中,上课时学生只要围着教师就行,这些常规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得更近了,看似是一种创新,但却违背了体育课最基本的常规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备铃响后自己做好准备,改变了在课堂上进行常规准备的习惯做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集合整队是确保有序、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正如毛振明教授所说,“要使我们的体育课首先做到像体育课”。要做到课前常规不摒弃,又不占用课堂上太多时间,如何化解好这一矛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
1.明确新要求。接手新班级后,利用开学第一课对全班学生明确体育课着装要求、课堂常规、安全防护以及身体健康常识、相关纪律等各项注意点。对第二天有体育课的班级,体育教师要提前一天通知体育委员做相应的准备求。
2.培养好助手。教师必须培养好得力的体育委员和体育小组长,让他们知晓体育课的流程、基本模式和注意点,让他们懂得自己要配合教师所做事项。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让学生形成提前整队集合等待的行为习惯,上课铃一响立刻进入课堂的准备状态。
情境二:
××学校的操场上,三(1)班的学生们小脸通红,满头大汗,认真练习着肩上屈肘投掷羽毛球的动作技术,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纠正动作,听到教师口哨声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教师两侧。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完毕,在口令下学生又迅速分别到各自的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体育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放的体育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和习惯。“小眼放光、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是特级教师孙双金评价一节好语文课的标准,这个标准在体育课堂中同样适用。情境二中的体育课堂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养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习惯,关键在于努力提升体育课的魅力。
1.编出好教材。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国家层面出台了体育课程标准,但各地对于每堂课到底教什么内容,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要符合课程标准即可。这给体育老师充分发挥才智、自主编排课堂教学教材提供了舞台。体育教师可根据课标编排好本校各W段、各年级、各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科学合理,富有针对性。同时,还可根据地区实际、学校场地现状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编出适合实施的体育校本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备好优质课。备好课是高效自主课堂的关键环节,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以高效优质课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体育学科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紧密结合,杜绝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怪象。备课既要独立思考,又要集思广益,要通过听课、评课、议课、教学问题研讨、同课异构、教学沙龙、现场指导、集体案例分析、主题研究等教研活动,认真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范文6
关键词: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调整;实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2-0031-02
我们要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去提升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有针对性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关注两个关键词,一是“个人化”,另一个是“针对性”。如果我们的体育课都是从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而且是针对每个学生突出的问题和特殊需求来开展教学的,那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既然要实施个人化、针对性的教学,那很自然的问题便提出来,如何实施?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如何才能熟悉学生学习中突出的问题,这就是笔者要阐述的主题,如何精准分析学情。
一、学情的现实处境分析
笔者遴选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份实践课课时计划中的学情分析,且不去讨论写的质量高低,而是关注内容,涉及到学生体育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等。
学情分析案例一:水平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一年级时,他们已经学习前滚翻、坐位体前屈等技巧内容,在实际练习中手臂腰腹力量薄弱,在仰卧推起成桥技术学习中,不能积极展髋、反撑推垫,教学中,我以情境教学为主,搭配反应性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体会各种顶髋的练习,发挥教材的价值功能。
学情分析案例二: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学生,体育的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学生总体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各种新颖的教学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的。
学情分析案例三:高二年级足球选项班的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对足球这项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同学是足球运动的爱好者,但也是足球运动的初学者,足球运动水平相对较低,尤其在教学比赛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对于高空球的处理不尽合理,即使顶到球后也绵软无力、方向无法控制,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惧怕高空球,其原因是学生用头顶球时,把眼睛闭起来或是对球的路线判断不好,导致顶球部位不对,头顶球让学生感觉非常的疼痛,从而出现了不争抢,甚至躲闪的现象。
三则学情分析从内容上看,一方面是分析了学段学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另一方面是分析了学生在上本堂课之前的学习基础,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基础和心理基础;再有是单元前课次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所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预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对学情分析大致可以分为课前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而对课中学情分析则容易忽视,课中学情分析恰恰是实施针对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对课前学情分析也只是涉及到学段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和班级普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对“个人化”学情进行有效关注,或对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或将会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预设。
二、课前学情的精准分析
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培养他们管理体育课堂和负责任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支持学生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观点、需要和才能。在教学前要汲取学生的反馈,并对反馈做出反应,大的时间节点是期初、期中;中的时间节点是一个运动技能单元开始教学前;小的时间节点是一堂课的课前。要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了解学生的需求,问问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问问他们:最想从你的体育课中得到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活动使体育课更有趣味性,更有锻炼价值;问问体育学困生们,他们想让老师给予怎么样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上需要什么样的关照。一旦你用问卷、学生代表或个别交流的形式收到这些问题答案之后,就要和学生讨论哪些想法是可行的。然后制订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及整个教学的行为规范。如果教师愿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和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活动的话,学生会更加自愿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活动。我在教学中经常参与学生的比赛,和学生一起锻炼,在一起打球时,学生的心声会自然流露,我从中获得原始的学情,能知晓学生的个体情况,以及他在学练中的问题。期初、期中和单元学习前的学情了解可以采用问卷形式,把握学生大致的倾向性,具有普遍性的需求、喜好等。课前的学情询问这是常规动作,和学生交流时要做到点面结合。“点”是基本固定的学困生,“面”是各个层次的学生,点要固定,面要经常换,因为随着课次进程的深入,面会动态变化。学困生在交流时,教师要讲明这堂课学习的内容,具体对于他们的重难点可能会是什么,对于每位学生身体基础、运动基础、心理基础等不同,提出的针对性的策略和目标,也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提出适宜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提供原始、基础的资料,比如动作要领口诀、图示提示、辅助器材等,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有必要时固定场地,并提供帮助一起学习的学生骨干,教师有必要参与其中,给学生心理暗示,他们受到教师的关注。
三、课中的学情精准分析
通常一线教师认为学情分析都在课前或课后完成,其实真正的学情分析却在课堂,为了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指导和引领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验,教师需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认识、理解、疑惑、体验和整体学练的深度与广度,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或任务。这样一来,学情分析不再是课前和课后的事情了,而是贯穿于教学中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它是与教学指导唇齿相依、彼此间不断转换的。课中学情来源于哪里?首先来源于学生的课堂练习表现,练习情况的获得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光,能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特别是容易出现错误的倾向性状况,或直接表现是动作错误。同时要立即闪现和判断错误发生的原因,因为学生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学生产生同类错误的原因可能不同。这时需要教师快速分析和判断学情,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笔者在指导一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时就发现类似情况,参赛教师未能发现学情而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练情况。上课内容是水平四(八年级)上手传球技术单元第一课次,在基本部分环节中设计一个用固定手型在地面进行反弹球的练习,此练习的要义在于用快频率地手指弹击排球,前提是用正确的排球传球手型。在上课过程中,多数学生的手型是正确的,但在击球的过程中出现手指、手腕下压拍球的动作,导致错误动作的发生。课后,我们分析,一是上课教师对于设计练习环节的真正目的不是很清晰;二是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巡回,转换视角,最好在学生发生错误之前进行诱导和干预,这才是精准分析课中学情的要义。如果参赛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用力错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改变练习的手段和方法,这样就不至于接下去的教学环节都受制于之前的错误伏笔。
上述是针对学练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排查、分析和应对,这是从教学细节上作学情分析。如果按照课中学情的精准分析观点,除了抓住细节的“点”,还要关注课堂的“面”。上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体育课堂内重要的并不是能否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而是在学练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理解和体验技术动作过程,是否获得科学的方法,是否在学练过程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我们是否全程关注、掌握学情、精准分析、分层指导、及时调整,做到方法有的放矢。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恰当的“课堂观察记录表”,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或教师可以带上备课笔记本,在课后反思一栏中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个反思记录学情比通常我们所抄写的教案要高效得多,可以建议教师多记录上课学情,少抄写无用的常规教案;或让某个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练状态、讨论情况进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