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教育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教育教学案例范文1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音乐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结构是高校师资调整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统计结果(表1)来看,吉林省高校的音乐教师整体质量较高,但各项指标比例差距明显。7所样本院校中,执教“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女教师居多,占71.42%,男教师占28.57%;教师的年龄分布表现为:以青年教师为主,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71.42%,40-4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28.57%;教师的教龄低段化明显,1-5年教龄的教师占42.86%,6-10年和11-20年教龄的教师均占28.57%;教师的学位多为硕士,占85.7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4.29%;教师的职称层次以讲师为主,占71.42%,助教和副教授分别占14.29%和14.29%;所有教师为专职“音乐教育学”教师,没有兼职教师,但却有50%的教师兼任管弦乐课程,25%的教师兼任教史论,25%的教师兼任教视唱练耳。由此可见,各项指标都有集中点,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建设应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应时而出,对音乐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课程名称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不尽相同。但从名称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类课程内容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特点,这也显示出吉林省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逐渐趋于理性、成熟。课程数量。在所调查吉林省高校中开设1门“音乐教育学”类课程的院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42.86%,这类院校多分布在综合类高校或者音乐艺术学院;开设3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4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5门及以上课程的院校有2所,占28.57%,分别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省级重点师范。课程学分数量。学分的数量能够反映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必修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学分规定为6学分。样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达到或超出6学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学分,最低的高校仅对这门课程分配2学分。由此可见,各高校应切实提高音乐教育学课程学分比例,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素养。实践课程。样本高校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并未开设“微格教学”课程,有4所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缺少“教育见习”的环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校均要求实习作业反馈,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实习教材。有71.43%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课时不足,有60.3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微格教学”这门课。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环节基本能够满足师学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两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显示薄弱。
三、教材选用方面
教材是教学系统化开展的工具,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导向与社会需求。如今的音乐教育课堂已不拘泥于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传授知识,教师经常参考多本教材,结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50.6%的教师使用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音乐教育学必修课程,选取尹爱青编著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其参考教材的比例最高,为85.71%,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响还不可知。《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的使用率皆为14.29%,《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使用率为28.57%,《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使用率为42.86,《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二版的使用率为28.57%。此外《音乐教学论》(陈玉丹)、《新版音乐教学论》(吴跃跃)、《音乐教育学导论》([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著;余丹红,张礼引译)等也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学”教师中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或教参。由上可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学教材的选定还是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文化、社会、时展相适应,以反映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
四、教学方式方面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乐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能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音乐课堂,并从优秀教学案例中学习直接经验;音乐活动是最能体现音乐课堂生动性特点的方式,音乐律动、音乐游戏是如今基础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这样教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学研究方面
音乐教育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教学方法;参观感知;实习感知
根据当代教育研究成果归纳,将教学方法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根据师生活动方式的特点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第四类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欣赏法、博物馆参观法等);第五类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包括探索法、研究法等。《声乐表演》教学方法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参考行知合一理论以及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主要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有:参观感知法、实习感知法等。
一、参观鉴赏感知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参观器乐音乐会、戏曲音乐会、歌曲音乐会、综合性质晚会等,对学生音乐视野的开阔、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音乐听觉、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了解乐音组织的结构与运动规律,掌握乐音传到的听觉系统,以及分辨音高、音强、音色等的听觉功能,分辨不同乐种的声音特征,包括与声乐升学共性与个性。这样就对音乐在表演艺术中如何调控声音的有机、和谐变化奠定了基础。从构筑音乐艺术的声音材料来看,它属于声乐范畴,是械厮邓属于音乐音响学或音乐声学。则更应该综合乐律学、乐器发声特点、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戏曲等)混音特效等,帮助演员在声音表现能力上训练提升。
A:教学案例《音乐欣赏》
教学主题: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表现力。
教学目标:感受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态度;重视艺术歌曲的表现过程与方法;掌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与独特,观摩学习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技能。
教学内容:吴碧霞“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歌曲音乐会”鉴赏教学(现场聆听)。
A:《红楼梦》的故事背景。
B:词(曹雪芹)曲(赵季平)作者的创作背景。
C:歌曲旋律的特点:抒情性、旋律性、大量使用大付点音符、长音、连音、椅音。
D:歌曲词的特点:诗歌性。
E:吴碧霞的演唱特点:民族腔为主、声音甜美、高低音落差分明、一唱三叹、深情专注。
F:交响配乐的特点:民乐民族性、渲染性等。
教学设计与方法
A:故事导入、作品简介:讲授法(10分钟)
B:音乐欣赏:欣赏参观法(80分钟)
C:歌曲鉴赏:讲授法、问答法(20分钟)
D:学生讨论:讨论法(10分钟)
音乐欣赏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通过具体的作品音乐会的观摩,了解作品背景、学习艺术家的表演手法、聆听乐队的渲染力等,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模仿能力,帮助学生在聆听中掌握较难掌握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
二、实习践行感知法
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进行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实习与练习都是为了运用知识于实际,但实习的实践性、独立性、创作型更强,能使学生学到课本学不到的知识。
音乐表演是一个综合的表演形式,音乐表演艺术与心理学有着必然的直接联系,演奏演唱中乐器、嗓音表现、音高高低、顿挫、连续,节奏的力度......实际上音乐表演的外在生理表现,其实是内在心理情感的发挥。我们所谓的‘声情并茂’其实声指生理的外在表现,情势心理的内在速发......也可以说这是音乐表演的艺术辨证观。
B:教学案例:《音乐表演实习(声乐)》
(1)教学主题:声乐表演的舞台表现力
(2)教学目标:通过舞台表演的实习,熟悉舞台灯光音响设备、掌握舞台情感表现力、实地演出的声音掌控能力,以及表演的心理战术等。
(3)教学内容:感受不同场地演出的音乐表演实习
A:露天舞台演出场所的通俗歌曲表演
B:露天舞台演出场所的民美声表演
C:音乐厅(大礼堂)的通俗歌曲舞台表现力
D:音乐厅(大礼堂)的民美声舞台表现力
E:教室教学中声乐示范教学的表现力
教学设计与方法:
A:实习计划与方案设计,讲授法、讨论法(40分钟)
B:开展实地实习,教师演示法、学生实习练习法(四周)
C:实结,讨论法、论述法(一周)
音乐教育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高师院校 音乐教育专业 创意 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质的飞跃,尤其表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上。所谓的素质教育,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培养人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素质,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而从目前的形势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实现教育的转型的必要途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专业音乐教师的摇篮,培养创新型的教学人才成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尤其是对研究生的培养,由通俗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变,成为“创意”转型的突出表现。高师院校音乐教育通过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课程内容的设置、创新思维的运用等,来达到“创意”转型的实现。与此同时,培养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成为当前院校音乐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培养现状、培养体系以及转型途径三个方面,来分析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创意”转型。
一、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目前国内的教育形式来看,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上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需要进行创新型的转型。
首先,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存在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课程设置牵涉多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国家教育的发展状况,还是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教师学生的成长情况,都会对课程的设置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来看,目前仍主要采用原苏联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先按照核心学科设置专业,在根据专业内容设置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模式过分注重单一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了全面发展的创新意识,很难实现培养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使音乐教育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表现出极大的不足。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各专业课程之间不能融会贯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创新性思维能力差;另一方面,课程分配的问题也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够协调,专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过多,忽视了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其次,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研究生的培养上,还表现出了“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我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在教学上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和变化,但是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仍存在很多不足。第一,重知识、轻素质。从对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调查来看,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设置所依据的仍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存在专业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的现状,课程设置的专业性相当突出,而在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课程的设置上远远不够。而且,从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来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培养的关注度不高,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等性。第二,重理论、轻实践。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最基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中小学培养专业的音乐教师,师范性的特色对其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不仅要保证专业课的学习,同时还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教学之中。因此,在培养师范生的时候,重视实践的训练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我国各高师院校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应当引起极大的重视。
二、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原则和体系
v观高师院校发展的体系可见,音乐教育专业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音乐教育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而且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贡献了不可低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性转变,更是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提供了新的借鉴。
首先,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意”转型,要坚持正确科学的原则。只有在一系列科学原则的指导之下,才能保证师范专业的音乐教育按照“创意”的道路进行转型。因此,要实现这一转型,必然要遵循以下两条科学的原则。第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和不断进步,实现研究生教育思路的转型,就必须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借鉴、继承音乐专业类院校在研究生培养上的体系设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保证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第二,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任何一门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特定的联系。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不仅能够拓宽音乐专业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而言,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单一的专业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而是要融合多个学科的内容,培养复合型的综合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
其次,对于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形势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如何确定改革的发展方向,把握改革的发展机遇,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成为关系高师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实现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创意”转型,必然要对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其一,要注重培养研究性的音乐教师,增强师范性学生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教师,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来说,除了要注重突出师范性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样才能符合高师音乐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其二,要注重创新性的培养。要实现“创意”的转型,必须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有更多创新内容,还要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上有所进展。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多采用课堂讲授或者导师指导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主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开放型创新思维。除此之外,要构建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添设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培养音乐人才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三、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转型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创意”转型,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首先,要实现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创意”转型,既要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创建,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理论,二是音乐理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一方面,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理念也不断更新,各类音乐教育方法更是层出不穷,而传统的音乐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既然是针对师范类学生的培养,其目标自然是要培养教师,所以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原则等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院应该有计划地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小组比赛、演出观摩、专家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能力。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型教学模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基础音乐教育提供师资保证的重要任务,其所培养的教师直接影响着未来音乐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的创新使其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建立完善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是实现“创意”转型的重要保证。第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有着实施因材施教的数量优势,因此要充分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增强学生的新意识。第二,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课堂上的“满堂灌”转变为业余的自主探究,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创新性的思维培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总之,作为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培养,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在表现国家核心竞争力上发挥着标志性的作用。只有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创意”转型,使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获得新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玉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03(04):140-141.
音乐教育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师资培养
现阶段特殊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岗位上,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老师大多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本科生。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培养特殊教育音乐师资的机构和体系。笔者以世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趋势为中心,参考、吸收先进国家培养特殊音乐师资的优秀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1 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特殊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设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为我国各类学校培养音乐教师,这也应该成为我国培养特殊音乐师资最佳渠道。在已有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下,开设课程培养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应该是解决我国目前特殊音乐教育师资短缺的最理想的方式:一是师范院校可以在音乐教育系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或选修特殊教育方向的教育理论,又或前两年学习音乐专业的教师技能,后两年专门开设有关特殊教育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相关的教学实践。这样扩宽了音乐学科的专业领域,丰富了学生特教技能,缩短了学习时间,培育出的音乐老师更加全面。二是各师范院校的音乐系设立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专门培养特殊音乐教育教师。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生不仅音乐专业技能是必修课,特殊教育的理论与技能也必须是必修课。
2 在专业音乐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
高等音乐学院有作曲系、声歌系、钢琴系等,学生都具备良好的音乐专业基础,在音乐专业上的学习条件是优于师范院校的,各大音乐学院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是毋庸置疑。各大音乐学院专业起点高,我们的师资培养放于音乐院校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院校教授学生特教理论与技能,我们培养的特殊音乐教师不仅能够胜任特教教师工作,并且是拥有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音乐老师,在保证了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师资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保障。目前各大音乐院校不一定有条件开设特教专业,但可以开设特殊教育的选修课程,聘请专家给同学们上课或讲座学习。让学生在校能接触到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拓宽专业领域。
3 设立特殊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高学历、高层次的研究型音乐教师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特殊教育硕士点,直至今天,全国范围内已有14所高校开设硕士点。这些学校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他们具教学、科研、康复、管理于一身,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美国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学士或学士以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校和部分的本科学校,师资的学历水平低于美国,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继续学术的研究。在我国,特教专业拥有硕士点,但更多的特教专业硕士毕业后并不愿意走向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在特殊音乐教育硕士点的建设中,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现阶段学士学位的特殊音乐专业的设置与探索,将现有的特教专业硕士典进行细分与发展,对已有的儿童艺术教育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对教学重点进行研究,效仿国外专业细致化,培养师资的学科专业化,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国家培养特殊音乐教师师资的优点,运用我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方案,建立起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有实际教学能力,有高学历层次的特殊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4 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实践与职前培训
在我国特殊教育师资主要采用非定向培养方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特殊教育学等课程,从大方向把握特殊教育,有理论基础。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地区实行了“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特教学校的老师大多只有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上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主,试教面试也只有短短数分钟。学校培养模式和证书考试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特教专业知识,但都缺少职前的实践,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缺少了解。开展或丰富已有的教学实践活动,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要有定点的中小学接受学生进行普通教育实践,又需要有特殊学校或医院接受学生进行特教实践、临床实习,了解特殊儿童、特殊病人的学习方式、心理问题等。要聘请特殊教育的骨干老师,优秀老师来学校定期开展讲座,短期培训,实践指导,给在校生们带来生动的教学案例,实际的教学方法。抓住职前实践的环节,在职前完成对特殊教育理论与技巧的熟练运用。
5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英国詹姆士彼得提出:“教师教育则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一个人教育环节,二初步训练环节,三在职继续教育环节―这是前两个环节的补充和继续,它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1]职前实践以及入职后的进修与学习都是一个整体,我们要把教师的培养转变成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模式,不再是一次性、终结性的,这才是教师一体化的体现。继续教育:对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从事第一线教学工作的特殊教育老师,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1965年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提出。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终身教育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基础。特殊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可抓住以下几点:一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二是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经常举办、组织特殊教师交流活动,委托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教师资源丰富、教师质量优秀的学校对其他特殊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工作。三是远程学习:又称为网络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线,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非实时的授课系统,让受训教师能方便,快捷的接受到来自全世界优秀老师共享的丰富资源,获得更多最新的教育讯息。让特殊教育资源能够在地区之间能够实现互通,实现教育的共享。
现阶段需要改善、需要学习、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特殊音乐教育发展困难重重。在偌大的中国,在无数特殊音乐教育学者的一起努力和研究下,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将会有更好的模式,在优秀的特殊音乐教育的师资带领下,特殊音乐教育将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音乐教育教学案例范文6
创建于1842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汇集了当时极为优秀的演奏家,“爱乐”这个名字已成为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特殊的标志和符号。用“爱乐”作为奉化市首个音乐教师音乐俱乐部的名字,其实想传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该班成员共有20名,所有的成员都是音乐学科的名师、骨干,也有新起之秀、后备人才。如何将爱乐俱乐部的学员打造成为真正的学科骨干力量呢?笔者拟从课堂以外的四大途径,来多方位地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
一、“读书交流”,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
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需要强化阅读。实践也证明,音乐教师要在专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必须潜下心来阅读,研读教学专著、悟透课标教法、修炼读书习惯,等等。那么怎样的读书活动才是有成效的呢?
1.读书因“点滴记录”而深刻
在读书活动中,国家指令性文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两本专业期刊《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俱乐部每位学员的必修读本,几年来这几本书刊已然成为了学员们的良师益友,也成为了学员们教育教学的方向盘,让学员们时刻紧跟教学改革的新步伐,了解课堂教学的新动向,以及领会“课改”精神的新理念。因此在阅读的同时倡导学员们记录书籍中的关键词、语句或段落。诸如此类的阅读与摘记,不仅能掌握最前沿的教学信息,还能多方面地提高学员们的教学专业理论素养。
2.读书因“智慧分享”而感悟
在“点滴记录”后我们爱乐俱乐部还开设了“读书报告,智慧分享”这一活动专栏,分学期为学员们精心挑选教育经典、教育教学专著。一年来,我们先后组织阅读了维克多・伍顿的《音乐课》、戴维・埃利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柯达伊《柯达伊教学法》、李欧梵的《音乐札记》和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关于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体验音乐》等书籍。每一次的阅读我们都组织学员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开展“我的读书感悟――智慧分享”活动。最近一次读书报告会上,俱乐部学员给大家做了精彩的读书报告,从不同书籍、不同视角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品经典、亲大师、悟其道、促成长”的感悟与智慧,近两小时的读书报告会,在学员间的交流碰撞中萌发了新的思考,深化了对阅读的认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给予了大家极大的理念上的指引与教学上的启示。
二、“音乐沙龙”,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人文素养
“音乐沙龙”是我们爱乐俱乐部的又一个活动平台,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后,学员们围坐一圈,泡上一杯咖啡,播放一段音乐,确定一个话题,畅谈自己的教学得失,发表自己的教学建议,在分享思想与智慧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1.“沙龙”因“话题式随聊”而获知
沙龙活动以“聆听天籁之音、共享心灵律动”为话题进行,交流音乐名家、名曲。其中围绕一个话题,学员们谈及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以及音乐家鲜为人知的音乐故事、创作风格,以及谈及崇拜他的理由和对自己的影响。从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乐派,从巴赫、贝多芬到聂耳、冼星海,华彩乐章一一呈现。我想,这些大师用自己的一生倾注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引导我们将对音乐的喜爱融入到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之中!从古典到流行,从激昂到抒情,让我们沉郁的心情变得轻松,让我们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让我们干涸的心情变得湿润,让我们平静的心情掀起奇妙的波澜。在这美丽的聆听之旅中,学员们倾听到了音乐家灵魂深处的声音,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力量。
2.“沙龙”因“主题式剖析”而释疑
俱乐部学员的专业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个体反思,更需要专业引领。回顾2011年6月14日,奉化市音乐教师“爱乐”俱乐部开展了以“关注音乐本体,优化教学设计”为主题的俱乐部音乐沙龙活动。此次主题式音乐沙龙我们邀请到了宁波市名师、宁海县音乐教研员印滢斐老师为学员们做了题为《独特的音乐独特的课堂》欣赏教学模块的主题讲座,以主题式的阐述与剖析来解答我们在欣赏教学领域中遇到的阻碍与困惑。活动中印老师紧抓关键词“独特”,从独特之音乐气质、独特之音乐要素、独特之创作手法和独特之体验感受这四个维度,结合各种课例做了非常细腻、深入和翔实的解读。启发我们可以从多种音乐要素上去介入与展开,找准符合音乐本身且最能触及到学生和听课者脉搏的关键点,教学设计才能更加贴近音乐本身的气质。以此,通过沙龙中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同伴的研讨互动与观点碰撞,有效破解了学员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
三、“欣赏采风”,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艺术素养
为了能让青年骨干教师有机会现场聆听与欣赏经典音乐,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爱乐”俱乐部每学期组织成员教师走进大剧院、音乐厅等艺术殿堂,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
1.“采风”因“走进高雅殿堂”而宽阔
“人音版”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音乐大师的经典之作,其音乐体裁、音乐流派、音乐风格及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涉猎也极为广泛。俱乐部的教师虽然在音乐沙龙活动中也谈及自己“心中的音乐大师”及“大师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教学流程“公式化”、作品解析 “教参化”、内涵挖掘“浏览化”等现象,以至于学生喜欢教材里的作品不多,更别说能哼唱部分音乐主题、听出乐曲的主奏形式及演奏乐器。因此,俱乐部还开辟了“采风”路径,即组织俱乐部学员前往宁波大剧院欣赏与聆听各种音乐会,此举不仅开阔了俱乐部教师的音乐视野,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更具纵深,还能将文本中的音乐解读与舞台上的作品演绎在现场音乐会中得以交融,全身心地浸润于音乐音响中,真正实现穿越历史的音乐对话,用自己最直接、最真实的音乐感受去架构更灵动的欣赏课堂,唤起学生也能与作品对话的音乐思绪。
2.“采风”因“寻找音乐足迹”而凝厚
“采风”的第二条路径就是以课题为领航,一路寻找音乐驻足的痕迹。其中俱乐部以多个教研课题为研究主题,以《奉化吹打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为例,我们在课题实施阶段就以“寻找布龙音乐的特色”进行了“采风行动”。第一步,前往奉化布龙的集中地,从老一辈的口中得知了 “奉化锣鼓”和“奉化吹打”的相关历史。第二步,上网搜索并观看了浙江省歌舞团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世界的民族器乐节目《丰收锣鼓》,与奉化九韶堂的《十番锣鼓》进行对比。第三步,俱乐部学员还前往奉化市萧王庙中心小学实地考察了该校“奉化吹打”学生社团的开展情况,并共同参与了奉化民间艺人给学生做行奏、坐奏等表演形式的授课活动。第四步,组织观看了奉化吹打的代表曲目录像。以上的“实地寻找四步走”为俱乐部的课题组成员对所研究的奉化吹打的历史、形成、特色、代表曲目及当地学生的学习传承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做了较好的指引,通过以上实践,证明了“采风”行动是俱乐部学员对于研究相关课题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基本功切磋”,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
技能素养
扎实精湛的音乐技能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石,更是音乐教师提升自己向专业化发展的必修课程。在“爱乐”俱乐部中,学员们定期举行音乐技能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1.“技能”因“演绎课内作品”而广博
技能的广博不仅仅是各项技能的程度有多高,更是各项技能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有良好的示范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体会作品的情绪与情感。为了实现音乐课堂中教师“范唱美”的目标,我们也尝试在爱乐俱乐部中开展“唱响教材、精彩演绎”等表现课内作品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老师们结合“人音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艺术表现的形式:自弹自唱、重唱、独唱、组唱、合唱、表演唱;用钢琴、竹笛、手风琴、单簧管或口哨等来演绎各欣赏作品的主题音乐等,所演绎的课内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果说作曲家对音乐作品是一度创作,演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就是三度创作,因为教师用自己巧妙的构思与扎实的音乐技能,对作品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处理与表现,在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赋予了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与艺术魅力。
2.“技能”因“实现修炼自觉”而精深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有:声乐、键盘、自弹自唱、舞蹈及合唱指挥等,扎实、精湛的音乐技能不仅是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更是音乐教师得以长足发展的软实力。所以我们“爱乐”俱乐部也经常开展青年教师音乐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有效搭建各种平台让音乐教师在各种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中来促使教师提升音乐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比赛与展示总是带有阶段性或时效性的突击与偶然,并不能代表所有教师的真实水平。另外,当比赛或展示结束后,教师对于练习基本功的动力与热情就会稍纵即逝,当需要再次参加比赛或展示时,时隔已久的现象只会令音乐技能水平逐渐退化且难以突破。因此,俱乐部学员根据自身现阶段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制定了有关音乐技能发展方面的个人规划与技能练习安排表等,俱乐部也适时邀请专家指导俱乐部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只有实现修炼音乐技能的自觉性与持续性,才能真正触动教师们的音乐神经,用自己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与热情来激发自己、监督自己、进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