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范文1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废物;通过不断的完善各类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医疗废物的管理,保护了医院及周边环境,杜绝了有害物质的流散;现将管理的措施报告如下。
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规章制度
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要求,成立了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为组长,医务处、护理部、院务处领导及医院感染办专职人员为成员的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并成立了由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监控员为成员的科室医疗废物管理小组,各自在管理范围内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1],根据国家和本地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规、条例,医院感染办负责拟定全院医疗废弃物处置规定,具体组织实施、督查[2]。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防护水平
为提高大家对医疗废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制度、医疗废物分类制度、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理方法及要求、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知识的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制定张贴医疗废物收集流程图,要求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防护手套、口罩、工作服、靴等防护用品,如有液体或熔融物溅出危险时,还须配戴护目镜。并对收集站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消毒方法、管理方法、防护技术的培训,要求其工作时切实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认真交接,登记完整。每年1次进行健康体检,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对其进行免疫接种。
落实医疗废物的管理措施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处理规定实施细则。
要求做到:①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规定的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②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废物必须分类收集,不得混合收集。③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紧密、严密的封口方式。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帖标签,注明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重量或数量以及经办人等警示标识。④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传染性排泄物,按照规定严格消毒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使用双层黄色包装物及时密封并做明显标记。⑤药物性废物应由药剂科统一回收、集中处置。⑥病原体的培养基、微生物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应先采用耐高温塑料袋打包,放入灭菌器后,打开袋口或在袋上多处戳洞,以便蒸汽穿透,在实验室内采用内循环式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⑦保洁公司指定专人专车专线每天下午4时负责收集各科室医疗废物,与科室负责的护士进行交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交接时并实行双签名。⑧禁止各科室和个人转让、出售医疗废物(如输液器、药瓶等)。⑨保洁公司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与医疗废物回收公司认真交接登记,并负责医疗废物周转箱的使用保管。
组织督查,及时整改
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定期检查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医院感染办负责医疗废物日常监督、检查。个别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认知不够,如为了图方便,随手将医疗垃圾丢弃在生活垃圾袋内或进行医疗操作后未将医疗废物分类放置,造成医疗废物混放等现象。对科室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主任及护士长,要求督促整改。并将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类纳入绩效管理方案,不符合要求每次扣0.5分,与当月科室收入挂钩(每增减1份暂按60元计算),做到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减少了医院交叉感染,避免院内、院外环境污染。
医疗废物因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其他有害物质,因此如果对医疗废物不加以严格规范化管理,可能发生污染性物质、有害化学物质的流散,因此科学管理医疗废物,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是保护医院环境不受污染,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范文2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调查 分析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各种护理管理因素。结果控制医院感染有效方法之一,是抓好护理管理工作,结论 加强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护理管理 控制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与护理工作有关,医院感染控制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医院感染伴随着医院建立和发展而存在,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同时也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1]现将新病房楼建成以后,我院院赶控制工作中的各项护理管理措施汇总如下。
1 提高认识 加强管理
1.1 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卫生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1.1.1 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提高其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的责任感,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1.2 医院的保洁人员文化程度低,未受过专业培训,缺乏科学的清洁卫生理念。因此,对保洁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从基本的消毒液配置 使用 消毒灭菌概念,物体表面的清洁,处理排泄物,分泌物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如何洗手,医院废物的收集处理等,使他们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对清洗 消毒制度执行的依从。
1.1.3 临床中发现护士的预防医院感染,自我防护意识谈薄,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我们重视对刚毕业的护士,进修人员,实习生的培训和管理,在上岗前进行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增强他们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意识。
1.2 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重点部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中心。在发挥护士长管理职能的同时,尤为注意与重点部门护士长的联系与沟通,
根据对重点部门制定的具体措施,重点科室对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都做了明确的分工,做到日有安排,周有重点,专项专管,落实到人,安排到时。根据各科特点,重点科室都有自查自检项目,每月重点监测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剂使用,医护人员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护士长及时组织可是监护小组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落实措施。这样以来提高了全体护士的感染管理意识,也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保证了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监控质量。
1.3 加强环境物品的管理:规范病区的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的布局,室内坚持每日清扫2次,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存放,专人管理,使用的盘,罐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消毒后干燥保存,使用后的血压记计,听诊器,体温计都要严格消毒,病房环境以及病房卫生,按规定进行管理,要求晨间护理湿式清扫,扫床刷套没床1套保持床铺清洁,床单污染及时更换,认真做好出院患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规定不准在病房内清点污染物品,病区拖把分室使用,标识清楚。加强对保洁人员预防感染知识的教育,保持病室环境整洁。
1.4 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医疗废弃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护士每天接触大量的医疗废物,各种污染的针头,纱布等,这些医疗废弃物是传播艾滋病,乙肝病毒肝病毒的 重要途径。为此,我院制定了严格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损伤性废物置于防渗耐刺的利器盒中,盛装医疗废弃物的专用桶贴有警示标识,废弃物装满容器的4分之3时扎口密封,贴上标签,运送至制定的医疗废弃物暂时储存点,各科室设有专用的登记本,每日对医疗废弃物处理情况进行登记,并签名,落实到人。
2 医院感染部位与护理管理措施
医院感染部位多见于;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输血等相关因素的感染,以下着重分析第3种感染。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时,可以通过口腔科治疗,外科手术,内镜检查等造成患者感染,库存血的污染,血液在进入人体之前,有关环节如采血器材,输血器材,注射器。治疗环境,医护人员手消毒剂浓度以及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均可造成患者感染。
总之,医院感染控制是护理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医院感染贯穿于整个护理管理程序中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所以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关系密切,只有做好护理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赵勇,张建勇,崔霞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836
[2] 张友惠,王琴君,金贵等,导入ISO质量标准全名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313-314
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范文3
两组患者均根据原发病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如下护理管理措施:¹加强制度管理:对现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同时规范各项无菌诊疗操作规程,明确消毒隔离的制度,同时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的考核制度与医院感染其管理的责任制度,量化考核的细则,使各项感染防控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章可循,使护理人员执行更加切合实际。同时各项制度应责任到人,目标明确,层层落实,护理部负责统一监管,科主任及护士长层层监督,形成三级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工作模式。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全院范围内的各级护理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强化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尤其应加强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医院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讲座,在医院内开辟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栏,制作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手册,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认识,科室内部定期组织讨论,提高科室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派出护士长及年轻的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的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方法以及实用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医院感染防控队伍。
加强对院感重点环节的控制:对手术室、供应室及ICU病房等重点科室,从布局及洁、污流程均据各专科消毒隔离管理规范要求,使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布合理,病房应定期打扫,保持清洁干净,每日使用“84”消毒液擦拭消毒诊疗器械,并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防止交叉感染。消毒灭菌关必须严格把关,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的各环节必须加强管理监督,确保灭菌物品合格率为100%。
对医疗废物要进行分类收集,损伤性废物必须置人锐器盒,存放医疗废物的专用桶器皿务必张贴警示标志,同时科室及医疗废物处理部门应做好登记工作,以便利于管理。¼加强对院感防控工作的监测:要求每个临床科室都要制定出定期、定时的院感防控工作监测制度,每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检测室内空气菌落数,消毒液浓度每周检测1次,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监测1次/月,紫外线灯的监测每季度1次。
采用sPss16to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脸验及才检验,以尸<0t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管理后我院20H一2012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5%(4/170),显著低于2010一2011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12.94%(22/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沪<0t05)。
3讨论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决定了医院的医疗服务及护理水平。在整个医疗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医院感染防控的护理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医院 口腔 医院感染 管理
由于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牙科器械与口腔组织接触频繁,污染机会多,更容易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1],因此口腔科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口腔医学界和牙病病人重视。为此我院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使口腔科工作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现就我们在2007年―2011年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口腔科的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1 合理布局,配备专职护士,增添必要设备
口腔科有独立的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候诊区和诊疗区设有实际屏障,采光通风良好。设置了足够的洗手池,配备了小型快速压力蒸汽灭菌锅、牙科手机养护仪、超声清洗机、封口机,增添了相应数量的手机及口腔器械等。配备专职消毒护士,及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2 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完善了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口腔科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操作流程等,进一步修订了《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检查评分标准》,使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室监控小组随时做好自检,控感科每月检查、监测及不定期抽查、市疾控中心每季度做重点监测。每季度将检查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科室,并与科室奖惩挂钩。要求科室针对存在问题,做好整改,从而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3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及自我防护意识
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医务人员与患者近距离的接触,器械运转造成的气溶胶,容易使医务人员成为HIV、HBV、HCV感染的高危人群[2]。为此我院利用岗前教育、业务学习、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行全员培训,定期对医院感染知识进行考试考核,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及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4 加强管理,切实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4.1 加强诊室环境管理①每日做好诊室清洁工作,加强通风换气②诊室按标准要求安装紫外线灯,每日2次用紫外线照射③对治疗区的操作台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④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清洁消毒。
4.2 落实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应养成戴手套和勤洗手的习惯,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佩戴防护镜,诊治每一位病人后认真洗手。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治疗过程中避免戴着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对于照明灯开关使用一次性覆盖物。
4.3 重视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手机是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口腔器械,手机表面和机头内部涡轮组件及管道系统在使用后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原体污染,具有高度的传播危险性[3],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一人一手机,用后的手机严格按《手机消毒灭菌流程》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其余手术治疗器械以及其他各种接触伤口和血液、口腔软组织或骨组织的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其他口腔诊疗以及检查器械,应做到一用一消毒。
4.4 做好监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科室每月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压力蒸汽灭菌锅要做好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定期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监测。含氯消毒剂化学监测每日1次,保留监测试纸一个月,监测细菌含量必须
5 切实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及贮存工作。
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内的器械,用后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废弃的针头、手术刀片等锐器,用后应置于标准的锐器盒中,密封后运送到医疗垃圾暂存点,统一运至医疗废物处理厂处理。
6 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以上管理方法,严格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三年共采样监测24次、166项,其中不合格仅3项,合格率达98.2%,无菌物品合格率达100%。
参考文献
[1] 陆玉娣。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基层医学论坛,2005,9(12):1129-1130。
[2] 卢爱工,李莉莉,刘东玲,李亚华。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192
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范文5
1 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解决措施
乡镇卫生院是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一级医院,医院内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控制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
2各乡镇卫生院院内感染控制现状
基层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控制知识缺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但对卫生院检查督导过程中,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式调查发现,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很少接受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对医院内感染概念不清,不知道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控制具体工作不了解。
医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机制和制度不健全:无规范的操作流程,无菌管理薄弱,无菌技术不规范,病房消毒隔离不严格,医疗废物销毁不符合流程。消毒技术规范执行不力:淡忘无菌观念,忽略了无菌操作原则,如无菌操作前不洗手、配置液体时不戴口罩、更换输液瓶时瓶盖不消毒、静脉穿刺不成功二次穿刺不更换针头、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等因素造成医院内感染。在隔离技术、消毒、灭菌原则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化学消毒剂品种少,要用乙醇、碘伏,这些消毒液配置、使用浓度是否准确也从未监测。
基础设施及环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门诊输液房间拥挤,各种疾病患者同处一个房间输液,病房无自来水设施,医护人员操作前无法常规执行七步洗手法,厕所没有水冲洗,患者提输液瓶上茅厕。所有经消毒的区域和高压灭菌锅均没有进行微生物检测。
滥用抗生素现象现象很普遍: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各级医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而在乡镇卫生院则更甚,其使用率>65%,二联以上抗生素平均使用率>21%,如过度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的使用昂贵抗生素等。这不仅增加了细菌的耐药菌株,而且也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解决措施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控制标准: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病例报告制度、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医用废物管理制度及处理流程等。
进行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医护质量考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危,因此控制和预防医院内感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应该高度重视。举办医院内感染学习班和知识讲座,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充分认识院内感染的危害性。在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医疗垃圾处理流程。 在门诊大厅、输液室、病房张贴健康教育宣传画、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洗手的学问、戴口罩的益处、流行病的传播途径、怎样防止院内感染等知识。
安排专职人员督导检查:指定专人承担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对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信息上报并作动态分析,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室环境空气、各种无菌包、高压灭菌锅等检测取样,标本送上级医疗卫生部门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本院医护人员。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每月统计、通报抗生素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切实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①加强重点区域管理:对于产房、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部位应重点管理,严把出入关、随时清洁,三氧消毒机消毒每天2次,并做空气采样细菌培养,详细记录培养结果。换药包、手术包、产包要求一人一包一用,用后24小时内以消毒-清洁-灭菌的流程处理。凡经高压灭菌的包,均要求一包一卡一监测,保证灭菌质量,保障患者安全。②采用科学的检测手段:紫外线灯管定期用紫外线强度指示卡监测其强度,强度
改善基础设施,保障患者安全:改善就医环境,扩大医疗用房。隔离治疗传染病患者,设置儿科门诊输液室,保护易感群体。保障医院流动水供应,减轻医院环境空气污染。设置专门物品消毒供应室,按流程消毒灭菌,保障无菌物品的供应。
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范文6
第一部分 医疗质量管理(医、护、技人员掌握)
一、医疗质量管理的概念:
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医疗质量管理三大要素:
1.是由符合质量要求,满足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构成,是医疗服务的基础。其要素包括:人员、技术、物资、时间、制度等。
2.环节质量:指医疗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又称过程质量。包括: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关键环节。
3.终末质量:指医疗质量管理的最终结果,主要以数据(即诊断质量、治疗质量、工作效率、医院感染等指标)为依据综合评价医疗终末效果的优劣,是评价质量的主要内容。
三、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四、医疗质量控制内容
包括医疗指标、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培训与考核、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监控六个部分。
五、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十八项)
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查房制度3.会诊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值班和交接班制度6.疑难病例讨论制度7.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8.术前讨论制度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病历管理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六、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2.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3.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4.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5.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6.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7.提升管路安全8.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9.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10.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中国医院协会2019年5月31日)
第二部分 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掌握)
一、优质护理内涵及目标
内涵: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
总体目标:服务好、质量好、态度好、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我院内一科、内二科、妇产科、外一科、外二科、重症医学科、儿科、感染科8个科室已被评为优质护理科室。
二、科室管理:
患者“十知道”,患者一定能说出责任护士、主管医生、主要用药。
三、药品管理:(医疗、护理、药剂人员掌握)
(一)急救药品管理:
急诊科配备32种,其他科室配备19种。有急救药品、物品登记本,班班交接,有记录,用后及时补充,管理人员每周质控,并按日期调整使用(按左进右出摆放),效期在三个月内的应提醒护士长及时与药剂科更换,护士长每月检查,药品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五定”(定品种、数量、定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
(二)毒麻、精神药品管理:
1.毒麻药品和第一类精神类药品:实行“五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用帐册,专册登记。临床各科室应做到专人,专柜管理,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每班交接有记录,做到帐物相符。使用后的空安剖和贴剂的废贴应核对批号及数量,做好记录,退交药房。未用完的注射剂余药,两人在场销毁,并在处方后签名。
2.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白色处方,右上角在“二精”字样后的方框内打钩,普通处方每张只能开3日量,特殊慢病每张处方最多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住院患者口服实行单剂量配发,严格按医嘱使用,严禁外借或私自使用。
(三)固定备用药品、高危药品管理:
1.固定备用药品:指科室根据日常工作需要申请备用的常规药品。由科室向药剂科、护理部提出申请,经审核备案后科室配备,药品要求:品名、数量、剂量与申请表一致,高危药品有标识,按左进右出、近效期先用的原则管理,班班交接,科室管理人员每周质控,护士长每月检查并记录。
2.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高危药品引起的差错可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高危药品应设置明显标识(警示标识)。药品标签采用红色,标签上加高危药品字样(红底黑字)。
(四)口服药发放:
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长期口服药时,应按照给药时间发放,并进行用药交代,亲视服药。临时口服药需双人核对无误后发放,并交代用法、用量、注意事项。
四、病区管理要求:
病区安静、整齐、无异味,无过多物品,床下无杂物。落实晨晚间护理,湿式扫床,一床一巾。护士做到及时入院宣教、评估、介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相关知识。患者做到“六洁、三短、三保持、四无、四及时”
六洁:口腔洁、头发洁、皮肤洁、手足洁、会阴洁、洁。
三短:头发短、指(趾)甲短、胡须短。
三保持:保持引流管通畅,固定妥当、定时更换;保持床铺清洁、平整;保持病人卧位舒适,符合治疗、护理要求。
四无:无压疮、无烫伤、无坠床/跌倒、无液体外渗。
四及时:及时巡视;及时观察病情;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抢救、处置。
五、不良事件上报及管理(医、护、技人员掌握)
1.发生安全(不良)事件后48h内,当事人或其他发现人员按照要求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至医务部。
2.不良事件分级
Ⅰ级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六、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及专科:
1.危重患者管理:
接收危重患者时,护士应通知医生,准备好病床及抢救用物,并做好患者病情交接。认真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2.危重患者转科制度
2.1 危重患者转出时,护士应提前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告知患者姓名、年龄、诊断、病情、特殊要求及转出时间等。
2.2 转出前做好病情评估并记录;建立静脉通道、人工气道、吸氧等抢救治疗措施。
2.3 由主管医生及护士共同护送患者至转入科室,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 转入科室按需求做好接收患者的各项准备工作,呈待用状态。
2.5 交接患者病历及检查资料,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病情、诊断、手术名称。根据病情妥善安置患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2.6 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清点整理用物,交接双方认可后签字。
七、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流程(医、护、技人员掌握)
所有仪器设备都要有运行标识、管理信息牌、使用流程。
1.定位放置:
各种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等放在易取放的位置,并定位放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动位置。
2.定人保管:
各抢救仪器有专人负责保管,所有护理人员均应具备识别主要报警信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定期检查:
每班专人清点记录,开机检查保持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管理人员每周检查一次对仪器上时间进行校准,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设备科定期巡检并记录。
4.定期消毒:
一般仪器设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再擦拭一次;监护仪屏幕等较精密仪器用75%酒精擦拭。
5.仪器不得随意外借,经相关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出借院外。
八、护理人力资源情况:
(一)全院
护士总数:190人 ;总床位数:300 张;床护比:1:0.63。大专及以上学历:173人,占全院护士比:91.05%。在编护士:56人 ;聘用护士:134人; 聘用护士占比:70.53%。高职:20人(聘16人),中职:21人,护师:45人,护士:104人 持证率:100%。临床护士182人,临床护士占比:95.79%。
护理管理人员:副院长:1人,护理部人数:2人;护士长人数:13人。
九、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输血制度(见十八项核心制度)。
十、病区动态,科室进入监控的高危患者。
十一、护理质量控制:
我院护理质量为三级控制,护士——科室——医院,护士时时质控(核对、核查),科室每周质控,护理部每月对科室进行质控。
第三部分 感染控制管理(医、护、技人员掌握)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一)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是什么?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院感办)、各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二)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其主要的职责是:
1.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并按要求做好职业暴露后的处置工作。
6.做好对清洁员、陪护人员、探视者的卫生宣教及管理工作。
7.配合感染管理科做好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按时参加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三)医务人员为执行具体工作的医院感染管理直接责任人,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履行以下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执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6.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积极治疗病人,控制蔓延。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并积极协助调查。
(四)医院感染管理十项核心制度有哪些?
1.感控分级管理制度2.感控培训教育制度3.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4.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5.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6.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7.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8.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9.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10.感控风险评估制度
二、手卫生
(一)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指什么?
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目的是去除暂居菌,减少常居菌,防止交叉感染,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机会。
(二)什么叫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三)卫生手消毒剂消毒可以减少常居菌还是暂居菌?
减少暂居菌
(四)什么是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五)外科手消毒可以减少常居菌还是暂居菌?
清除或者杀灭暂居菌,减少常居菌
(六)速干手消毒剂的特点是什么?
作用迅速,但不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七)外科手消毒剂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作用缓慢,但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八)有效的洗手设施包括哪些必备要素?
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洗手流程图。
(九)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十)哪些情况必须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预计被特殊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特殊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十一)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十二)对医务人员手有哪些特殊要求?
1.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2.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3.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
(十三)洗手不可以忽视的环节有哪些?
掌心、手背、指缝、大拇指、指关节、指尖。
(十四)六步洗手法是指哪六步?(内、外、夹、弓、大、立)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注:整个揉搓过程不得少于15秒。
(十五)如何保证卫生手消毒的效果?
1.速干手消毒剂要足量,确保湿润揉搓;
2.速干手消毒剂要全覆盖,确保不留死角;
3.揉搓步骤像洗手步骤一样,确保消毒效果;
4.揉搓直至彻底干燥,确保消毒时间。
(十六)WHO提出的手卫生的“5个重要时刻”是指什么?
二前三后;
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血液、体液和污染物品后。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
(一)什么叫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含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或者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
(二)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三)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对哪些耐药菌加强目标性监测?
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实施目标性监测。
(四)发现多重耐药菌后如何报告?
临床微生物室发现后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临床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应如何处置?
1.无论是感染还是定植病例,医生都应下“接触隔离”医嘱,做好登记,并上报院感染管理科;
2.感染病例还应填写“感染病例调查表”;
3.护士根据医嘱采取相应措施。
(六)什么情况下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七)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进行检查、转科时如何处理?
1.离开隔离区域进行诊疗时,应先通知该诊疗科室,以便及时做好感染控制措施;
2.转科时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四、医院感染、感染暴发与处置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分几类?
可分两类,即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三)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四)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五)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第一责任人是谁?
1.医院对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应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法人为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院感染科负责人为医院感染暴发的责任报告人;
2.各科室应及时向院感染科报告医院感染病例,经管医生为医院感染暴发院内责任报告人,科主任为本科内感染暴发事件报告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八)医院发现哪些情况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九)医院发生哪些情况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十)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
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上报分管院长上报院长
(十一)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措施是什么?
1.积极救治病人,控制感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4.对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感染,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5.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十二)医院感染暴发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1.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及早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趋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3.加强消毒、灭菌工作的管理;
4.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5.加强病人的探视和陪护管理;
6.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位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
7.及时反馈临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8.积极参加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十三)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及隔离。
(十四)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五、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的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认真执行手卫生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水围裙、防水鞋或鞋套、帽子等;
3.及时正确处理使用后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和布类,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4.小心处置锐器;
5.注意环境控制,对环境进行日常清洁和卫生处理;
6.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三)什么是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以及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者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
(四)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边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应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评估和确定。
5.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预防,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进行评估和确定。
(挤、冲、消、包、报、医学追踪观察)
(五)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报告流程?
职业暴露发生后局部处理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院感办检查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定期追踪随访
(六)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梅毒等。
(七)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
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其中针刺伤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八)个人防护用品指的是什么?
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九)戴手套的指征是什么?
1.进行无菌操作之前。
2.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前,不管是否进行无菌操作和接触非完整皮肤与粘膜组织。
3.接触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的患者和患者周围区域之前。
(十)更换手套的指征是什么?
1.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患者要更换手套;
2.戴着手套从同一个患者身上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3.接触污染部位后、接触清洁部位或周围环境前要更换手套;
4.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避免重复使用手套。
(十一)怎样正确使用口罩?
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
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4.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六、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若无禁忌证,患者床头应抬高30°~45°。
2.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5.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严格执行手卫生。
2.最大限度的消毒屏障,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3.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
4.静脉穿刺点无菌敷料: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专用贴膜7天更换一次,有潮湿、污染随时更换。
5.每日评估是否能拔除导管。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手术备皮: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时,可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进行,避免使用刀片备皮;
2.血糖控制;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2天6AM血清血糖应≤200mg/dl,即11.1mmol/L;
3.预防用药:有预防用药指征时,首次用药应在切开皮肤或黏膜前0.5~1h内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若手术时间≥3h而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或失血量≥1500ml,术中应追加一个剂量,必要时可再次追加;清洁和清洁-污染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h)的清洁手术室,术前使用一剂即可。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4.术中保温: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温度为37o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四)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3.保持导尿系统的通畅和密闭;
4.断开导尿系统时,包括,应做手卫生;
5.尽早拔除导管。
七、消毒与隔离技术
(一)什么是隔离?
隔离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wujun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二)什么是消毒?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三)什么是灭菌?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四)接触隔离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行单人病房或床边隔离、手卫生、手套、隔离衣、仪器/设备专用。
(五)安全注射包括哪些内容?
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害;注射产生的废弃物对他人无害。
(六)隔离标识有哪些?
蓝色:接触传播的隔离;
黄色:空气传播的隔离;
粉色:飞沫传播的隔离;
(七)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有什么规定?
1.已打开过的无菌包内的物品在未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24小时。
2.无菌盘需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
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4.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5.小瓶装的碘酒、酒精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
6.无菌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使用中一旦污染,应立即废弃。
8.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h更换1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八)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必须灭菌?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2.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
(九)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必须消毒?
接触完整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
(十)体温表如何消毒?
75%酒精消毒:每周更换2次;含氯消毒剂消毒:每天更换;容器须加盖,更换消毒剂时消毒。
(十一)次性吸氧管应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在连续使用期间并不需要常规更换,保持清洁即可。
(十二)吸引系统如何消毒?
1.吸氮管一用一换。
2.连接管每天更换,用后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min,洗净后晾干备用。
3.吸引瓶使用过程中,瓶内液体不宜超过2/3,应及时倒出,并清洗吸引瓶。
4.吸引瓶停止使用时应清洗消毒后干燥备用,备用情况下应保持外观清洁,并每周清洁消毒1次,瓶外注明消毒日期及责任人,罩防尘罩。
(十三)隔离的目的是什么?
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播途经,保护易感染者,最终控制或消灭感染源。
八、医疗废物管理
(一)什么是医疗废物?
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括使用后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器、棉签、敷料、棉球、纱布、手套等)、使用后一次性医疗器械、各种传染病人用品等。
(二)医疗垃圾分为哪几类?
主要为五类。损伤性废物、感染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病理性废物。
(三)医疗废物载运送过程中应注意哪些?
1.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2.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3.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4.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
5.有陆路通道的,禁止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没有陆路通道必需经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方可通过水路运输;
6.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7.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工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四)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多少时应进行封口?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五)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该如何处理呢?
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六)怎样正确收集医疗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