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 多元化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

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 in music education)衍生自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论及音乐课程内容的规划需要走向多元性。许多学者认为,音乐原本就是多元的,各民族都拥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因此,音乐教育更应该落实其多元文化特性。2002年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初中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音乐课程的性质,初中音乐新课程在不同方面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反映了音乐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创造性和显著的综合性。

一、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音乐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以音乐本质为主体,将音乐与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初中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音乐与文学综合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初中的音乐教材中,不乏出现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作品,例如歌曲《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在演唱过程中,伴随着古典韵律的诗句,优美古朴的音乐曲调慢慢呈现,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思的、富有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2.音乐与美术综合

音乐与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两个主要途径,二者都是通过教学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如德彪西的印象派交响诗《大海》中第二部分《海浪的嬉戏》就是与美术紧密结合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课中加入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学生在欣赏这幅世界名画的同时学习歌曲,更直接地理解音乐形象,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3.音乐与历史综合

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把历史知识及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融入在音乐教学内容中,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如学习

《义勇军进行曲》一曲时,我就贯穿了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

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的大无畏精神。在学唱

这三个加强递进时,学生会油然而生民族的责任感、紧迫感。通过歌曲的学唱,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争的紧迫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大家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既能掌握音乐知识,又能复习历史知识,还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二、音乐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音乐教学手段必然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更生动多彩。以歌唱和音乐欣赏两个模块为例:

1.演唱教学的多元化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存在不同性质、风格、特点的歌曲,如歌曲《江河万古流》可以引导学生将声音竖起来些,寻找美声演唱的感觉;《青春舞曲》等民歌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声音靠前,用偏向民族化的唱法演唱;《茉莉花》等用自然的、有表情的声音演唱即可。初中的演唱教学提倡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歌曲的特点和风格对三种唱法进行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种唱法的共同点以外,也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不同点,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各自特点,对三种唱法进行因材施教。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习并掌握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表现力。同时,在注意三种唱法的基础上,音乐教学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上的理解和音乐特征的把握。

2.欣赏教学的多元化

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在以往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初中音乐课改的深入,欣赏课更多的是结合音乐的特点和所表达的意境,从朗读、画画、舞蹈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对非语义性、非可视性的音乐有更直接、更具体的感知,从而更完整、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

3.创作教学的多元化

许多音乐教育家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倡导音乐创作教学,初中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旨在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创作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进行单独创作之外,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使每一位创作者都充分发挥优势并体验到只有集体合作才能实现的默契的审美愉悦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作,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要多样性,同时还要提倡即兴创作。并引导学生运用电脑音乐系统,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三、音乐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初中的音乐教学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其内容和要求都是从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发,不作过高过难的要求,因此,以往那种把演唱、演奏、读谱视唱割离开进行评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指出,音乐教学评价应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初中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特点。

1.音乐学习情感的评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新课程将情感态度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学生的音乐情感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学习情感的评价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2.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音乐知识技能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多元化的特点,综合演唱、演奏、读谱视唱、音乐欣赏等内容进行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避免了单纯的技能技巧考核。

3.音乐创造能力的评价

初中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创造是指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新课程认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创造能力作为初中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三个方面,其评价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积极性。

纵观《音乐新课程标准》,其教育目标主要是从学生本体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又有个性地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步骤正是从学生本体考虑,通过音乐学习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化的初中音乐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学生 音乐灵感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让学生在全方位的联想中提升创作能力,完善人格,丰富感情。而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寻找音乐灵感,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是新课标下对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音乐老师需要认真完成的音乐教学任务。那么究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从而教育学生寻找音乐的灵感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钱学森曾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灵感学,那么创造力将普遍地极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成为了‘天才’。”在音乐教育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在教育中掌握了灵感学,那么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的综合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音乐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灵感培养的教育,是一种能力的教育,也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教育。但是一直以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将灵感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而仅仅是把时间花费在对音乐歌曲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寻找极为不利,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中寻找音乐的灵感,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造诣[1]。

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应该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思想,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音乐灵感的培养,寻求各种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灵感,寻找音乐灵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科学地运用教材,扩大课堂的音乐容量,让每一堂课中都有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唱歌的训练和自我创造。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这个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有关春天的音乐作品,教学生学唱,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于春天的脚步的讨论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与学生交流,从而感知音乐中的灵感。

二、巧设音乐论题,激发音乐灵感。

巴普洛夫说:“争论是思想的最优媒触。”的确如此,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才能够迸发出来,那些创造力和灵感才能够喷涌而出。所以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引导学生寻找音乐灵感,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音乐的论题,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中激发音乐灵感,从而感知灵感,寻找到灵感,并且掌控灵感。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需要结合所要学习的音乐课题,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紧密联系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音乐论题,来组织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灵感应运而生。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六单元《绿色的呼唤》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课题的设置来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在这节课程中老师可以专门设置这样的一个有关环保的讨论课题:绿色从哪里来?给予学生一到两分钟的时间讨论,让他们集体创作这个课题。在这关键的一两分钟时间内,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灵感在短时间内迸发。可能在讨论的时候学生就会想到绿色是从森林里来的,也有的学生会想到绿色是从原野里来的,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绿色是从我们的手中创造出来的,等等。在讨论完毕之后,老师将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与组合,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音乐灵感,然后在音乐的欣赏中体味那些灵感,提高自己的音乐造诣。

三、贴近生活自然,寻求灵感足迹。

自然跟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想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加深学生对音乐更深的感知,则离不开对生活对自然的贴近。因为只有在大自然的色彩斑斓与伟大力量中学生才能够感知生命的强悍,也才能够感受到能量的巨大;而在生活的纷繁复杂与多姿多彩中学生才能够感受生活的多样,才能够明白人生的涵义。而这些往往都是创造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学生如果能够探寻这些源泉,必然会寻到灵感的足迹,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其音乐的创造力。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生活,从而感知音乐。

例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发第二课堂,设置活动课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灵感的寻找。在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去看大自然,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大自然的美好,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邻近学校的田野,让学生观看美丽的鲜花,互相嬉闹的蜂蝶,感受田野中的微风,从而通过倾听有关田野的音乐曲目来感知音乐。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观察身边的人,感受父母的爱,然后通过对爱的音乐的倾听,来感受音乐里面的灵动的旋律和令人陶醉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通过自己的感知与实践来寻求灵感。

总之,灵感是想象力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更是自然和生活的产物。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育学生寻找音乐的灵感,就不得不让灵感的追寻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目标。在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讨论设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实践的感知与体会来让学生寻求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综合技能水平,让学生真正地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3

【关键词】流行音乐、初中音乐;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当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知欲,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在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更是对中学音乐教学形成强烈的冲击,而中学生正处在花季的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如何把握流行音乐的教学尺度,转化为我们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外资源,值得我们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

流行音乐是当前一种较为时尚前卫的音乐,在电视、电影、网络媒体传播较广,深受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的追捧,通常带有较强的商业表演性。在当前媒体发达的今天,流行音乐相比民乐、古典音乐等影响更广,带有很强的时代元素、社会背景、成人思想,但是由于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学校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工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不可分割

以前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时常回避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我感到疑惑的是:“流行音乐进课堂会导致课堂内容紊乱、会导致学生追星吗?”于是在以往教学需要时,我往往会以“通俗歌曲”来取代正在网络、电台热播的流行歌曲。但下面的教学案例说明:如果教师一味回避处于时代前列的流行音乐,只能拉开与学生的距离。

案例:一次我在授课中欣赏《黄河船夫曲》,我让学生“抢答”的方式导入新课,问题为:“说出你所知道的歌曲演唱形式?”活动开始后,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歌曲演唱形式为合唱。

之后,我对作品《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及词曲作者进行简单介绍,课堂环节进入了对于重难点内容的教学:“结合欣赏作品《黄河船夫曲》,听辨多声部合唱形式。”

我对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了名词解释,并配以《黄河船夫曲》中几个乐章的片段欣赏:

教学环节按预设进行着,当我正在继续讲解演唱形式中 “合唱”的概念时,听到教室角落有两个男生很不合时宜地在争论着什么:

生1:“《吉祥三宝》就是对唱!”

生2:“有什么了不起!我也知道。”

生1:“有本事你再来说首别的歌曲?”

师:“……”(我觉得自己的头“嗡”了一下,顿时说不出话来)

生3:“哈哈,《不得不爱》也是对唱呢……”

全班哗然。

我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批评那两个目中无人的小家伙”,但转念一想,这样做的结果也许只能回到预设的课堂教学顺序,使课堂秩序回复平静,可学生的心里可能不会平静?想到这儿,我的心中突然有一灵感闪过,既然学生身边就有能为这些演唱形式举例的歌曲,我何不顺水推舟,尊重学生意愿,让他们大胆地来举例、甚至来表演熟悉的歌曲呢?经过权衡之后,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思路: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谁还能像他们一样来举例,并能唱几句呢?”

生:“好耶!同意!”

接下来的课堂是生动、热烈的。我听到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生1、2:“演唱歌曲《不得不爱》”。

师:“独唱是另一种演唱形式,由一个人单独演唱一个旋律,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老师知道《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就属这种演唱形式。哪个同学还能来举例其他歌曲?”

生3:“《同一首歌》是独唱”。

生4:“我来唱几句‘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全班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身边的歌曲,就包含了许多演唱形式,大家以后在欣赏时也可以多加关注。”

师:“接下来我们讲讲齐唱,指的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

生:“老师,我们可以在自己演唱时改变歌曲原来的演唱形式吗?”

师:“很有创意,当然可以。”

生(4人小组):“演唱齐唱版《宁夏》。”

看着同学们高高举起的手、认真的面孔;听着他们并不完美却又出奇动听的歌声,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喜悦。下课铃声响了,虽然我预设的教学内容并没完成,但课堂教学氛围和学习效果非常好,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意犹未尽,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课后我在反思:当今的流行音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决定了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广泛,流行音乐文化逐步由原来的边缘地位趋于音乐消费者的主流地位,其领域与空间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所以对于流行音乐的研究更加该客观对待,教师可以把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促进学校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使用。

三、流行音乐的应用感悟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初中音乐;师生互动;课堂

音乐教学的课堂形式较为灵活,音乐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音乐艺术作为教学载体,以审美情趣作为教学核心。音乐原本是充满艺术灵动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感受不到音乐之美,反而觉得音乐课枯燥乏味,这是因为缺乏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互动。怎样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呢?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引入弹性教学机制

教与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差异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课堂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出现变化,除了需要教师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大纲控制好课堂教学进度外,还需要引入一定的弹性教学机制。因为初中生已经具备“成人感”的心理特征了,循规蹈矩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宜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

首先,教学大纲设计不再是一呈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活跃的,根据时事、环境、学生情绪等因素随时进行调整。如北京奥运会期间,主题曲《我和你》北京流行,但教学大纲中没有这首曲子,教师在考查歌曲的词典风格后,将曲子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其次,运用因势利导的教学方针,营造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于音乐这样对教学互动要求较高的学科,更需要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如上面的案例,正是教师充分利用时事环境,在学生中间引起共鸣的教学创意的结果。

二、增加互动交流

音乐是交流的艺术,音乐跨越了地域限制、语言限制,是人类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接受程度,以便安排下一环节教学工作。学生对于一首歌曲或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而盲目进入一环节的学习,只会使问题越积越多,最后使学生丧失了音乐学习的兴趣。

首先,因材施教,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工作。初中生已经脱离了模仿学习阶段,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接触不同音乐种类与艺术门类的机会。

其次,转换角色,调整教师自身的本位主义。音乐课教学中,有很多学唱、跟唱的环节,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乐感,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把握总体学习进度。但这样的方式很容易使教师陷入本位主义,对学生的跟唱水平刻板地品评,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三、平等沟通相互包容

体育界有一句名言:“好球员未必是好教练”。音乐教学也是如此。一些教师拥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过分苛求学生的学习领悟力,反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并非像音乐专修学校的学生那样拥有超凡的音乐天赋,领悟力良莠不齐,音乐学习仅仅作为她们提升审美情趣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包容学习的错误,站在师生平等的角度上,本着教学相长的宗旨,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少于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中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的资源。音乐课对学生的动口能力要求较高,尤其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来讲,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唱歌,需要鼓起很多的勇气,而出现错误时,教师的一句责问,也许会令学生再也不敢开口唱歌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与学生沟通的心态,容纳学生的错误,变“错”为金。

四、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对于互动性要求较高的音乐课来说,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如要《黄河颂》一类的经典曲目教学中,可适当加入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讲解曲目创作的背景、作者资料以及时代背景,便于学生融入到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里,搞一些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完善自我人格。通过音乐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以及音乐创作的乐趣。如在活动中以每位学生演唱一句的歌曲接力形式,提升性格内向的学生开口演唱的勇气,教师在适当时候领掌,用掌声给内向的学生以激励。

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除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外,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从传统的授业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是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之势,而弹性教学方式、互动交流方式、平等包容方式和创设情境方式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加速了初中音乐教学与新课标标准的接轨,充分展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5

【关键词】音乐欣赏 音舞结合 途径方法 注意事项

一、问题缘起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就落在“表达”阶段,但是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说清楚音乐的涵义,使人感到满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恰当地采用音舞结合的教学方式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在要求。奥尔夫教学思想认为,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是音乐活动,人们“有感于悟,有动于心”,就会情不自禁地用喊叫、动作和敲击等行为表达感情,使音乐成为人们自发的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乐舞”之称,可见音乐和舞蹈形体动作是密不可分的。《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教师把握了音舞结合这个契合点,就有把握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欣赏的主体,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更有活力和实效。

二、音舞结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途径和方法

1.音舞结合,愉悦学生身心

由于初中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在启发学生表演时: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表现乐曲。

2.音舞结合,表达音乐情绪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发现当学生听到热烈、欢快、富有激情的音乐时,他们的情绪就很兴奋,身体也会随着音乐动起来。根据学生好动、好自我表现的特点,我便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加入自己的身体语言来传达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和体验。在欣赏乐曲《马刀舞》时,学生感受到充满激情的音乐后,不由的产生了动感。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他们感受到的音乐的情绪,他们将生活中骑马奔驰、挥刀拼杀、扬鞭前进的动作活灵活现的表演出来,在学生们兴奋表演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并让他们很好的表现出了音乐的情绪。例如学习《我的祖国是家乡》,首先让学生在聆听乐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感知音乐,并让学生了解高山族音乐的特点。然后,带领他们随着音乐的起伏拍打节奏,教师以舞蹈动作编排成律动表演给学生看,恰当地教学生一些简单的高山族舞步,鼓励他们随韵律再创造,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绪,这样教学活动进入,“听”和“动”,“感受”和“表现”就密切地结合起来。教师及时请个别动作好的学生示范,让学生分析他们动作所代表的意思,对他们的动作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老师吸取和提炼学生的动作,进行舞蹈动作示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自豪感,同时借助打节拍和舞蹈很好地感知和表现了音乐律动。

3.音舞结合,理解音乐要素

儿童智力、技能的形成,最初借助于外部的动作,音乐欣赏可在动态中进行,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力度、缓急交错的速度以及不同的情感变幻,都能激起儿童形体动作的反映,使儿童自然的舞动起来。舞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这也是学生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再到创造音乐的手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力。例如欣赏《龙船调》这首湖北民歌的时候,在第一遍聆听之后便将这首歌配以清新活泼、生活气息很弄的舞蹈动作,并示意学生跟着这首歌的节奏,按歌曲的内容大胆地参与加入。沉闷的教室顿时活跃起来,有男生扮艄公、女生扮过河,直至全班学生都融入进来。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活跃的气氛中有效互动,创建了无权威的学习机制,学生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

4.音舞结合,拓展想象空间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阶段,用音乐打开学生心灵闸门,才能使学生从万千世界中感受到非凡的美感。新课标也非常明确地指出:初中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比如在音舞结合的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要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进而创造性地表达音乐。

例如在欣赏教学《空山鸟语》中,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鸟、树木、月亮、等不同形象,又根据音乐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的展现了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故事的理解。比如在人教版十五册《走进》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我结合藏族传统舞蹈动作特征:含胸、垂臂、前倾、卸胯等进行教学,这些体态“源”于藏族文化,是在漫长的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的统治下,人们那种压抑的精神和虔诚心态在舞蹈中所形成的表现特征,同时也与藏民的生活、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服饰特点有关系。通过以上讲授加深学生对藏族文化的理解,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走进》表演作了很好的铺垫。有的学生一反传统中前倾的体态,以上身后靠迎头挺胸的姿态,展现当今藏族人民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的以牧区锅庄为动机,一群学生上身后靠,双手搭前,昂头挺胸,好似迎着朝阳,迎接希望。可见,只有了解音乐“源”,才能体味音乐“意”,也使学生动作表演更丰满,更有表现力。

在每节音乐课的最后,我总是留有一段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表演。每次都让两三个学生给全班同学表演节目,演完后让他们来邀请下一个表演者,被点到的同学有一两天的准备时间,下一节音乐课就由他们为全班同学表演。对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节目,我都给予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小结。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太喜欢表演的学生,我总是多加表扬、鼓励,以培养他们表演的兴趣,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对那些有一定表演基础和表演能力的学生则是提出更高要求,让他们自编节目,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交给学生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

三、音舞结合的注意事项

1.注意摆正主次地位

如果把音乐课堂40分钟当作一道菜,那舞蹈就好比一盘很好的“佐料”,她将使音乐欣赏这道菜变得更加丰盛可口。但是,如果“佐料”太多,那将使“主菜”变得华而不实,令人难以下咽。因此,教师应该辩证地处理好音舞结合与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依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的需要,精编舞蹈,突出其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在该运用的时候才运用,要用得恰如其分。同时,要讲究品位和层次,讲究艺术性、知识性和启迪性。所以,运用音舞结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把握好适度性原则,要慎之又慎。学生在学习舞蹈之前,先让他们充分听音乐,对音乐有整体的把握。我通常是引导他们根据音乐的不同节奏、不同情绪分出乐段来,那么学生学习动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底、目标正确,也容易动作到位。动作的到位也进一步印证学生对音乐节奏把握的准确,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增强音乐学习的自信。

2.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男生特喜爱摔跤、骑马,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蒙古舞与藏舞等,针对男生来进行特别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音舞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渴望欣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

3.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一节课40分钟显得尤为珍贵,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既要教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教学一定的舞蹈知识技能,只有合理地分配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出5~8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形体基本动作的教学,可以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学习舞蹈知识或欣赏舞蹈技能技巧。也可以在学期中安排一些课时进行集体舞的教学。

4.注意民族舞经典动作儿童化

学习和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深刻理解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尽管初中生对很多少数民族缺乏了解,但只要教师认真地去研究、去提炼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动作,都可以把它变为学生易于接受与模仿学习的动作。也就是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地位上去学习挖掘民族民间舞的经典动作,使之简单化、儿童化。例如配合蒙古民歌教学蒙古舞时,教师就应抓住硬肩、笑肩、骑马、挤奶等经典动作,把它简单化、儿童化。在教学硬肩、笑肩时,用儿童化的语言告诉学生:挤奶桶放在身前,向前看看满了没有,再看看身边的人(硬肩教学),嗬!我能干多了(笑肩教学)!因此对于各种风格的舞蹈,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抓住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基本动作,教学时既利于学生学习,又方便组织教学。例如教学《走进》,我抓住了一个最基本的弦子平步,让学生掌握体态动律特征后,再在歌曲的震撼下,熟练地脚踏平步,上身摇摆,即兴发挥长袖挥舞的手臂动作,沉浸于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之中。

总之,音舞结合的美好不仅仅是为了音乐本身,她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含义,值得每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去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 蔡觉民. 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锐淼.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霍霄云. 谈中学音乐课中的舞蹈教学[J]. 黄河之声,2007(5).

[4] 朱晓明. 音乐舞蹈的相融[J]. 音乐时空,2013(5).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6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音乐心理辅导 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