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生本对话;策略;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47-03

[作者简介]葛长林(1979―),男,江苏扬州人,本科,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教师。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可见,阅读教学活动应聚焦文本,以文本为依托,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文本作者对话,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后走出文本。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即生本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那么,如何提高生本对话的有效性,让学生享受阅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一些名家名师的教学案例,总结出一些策略。

一、补白:让生本对话有广度

文本的开放性使得它留有许多的空白处,这些等待读者去诠释。不同的经历和基础知识让学生在阅读时发生了差异,有时甚至是“矛盾”。如果这样的矛盾得到解决,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哲理,从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文本的“空白”是指文本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教师可借助文本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把“空白”补出来,并有意制造“矛盾”,让学生在争论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如王亚红老师的《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中: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觉得“逼近”一词用在这儿不太恰当。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习惯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显得不合常规。

生:据我了解,只有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才用“逼近”。作者是坐小船去“鸟的天堂”,所以这里根本谈不上“逼近”。

生:“逼近”有时还含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在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丝毫没有快的意思。

师:是啊,小船走得并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好,可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靠近”和“接近”,看来,值得推敲。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用“逼近”非常准确,因为,河面变窄了,而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枝干多而密,以至于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显得非常高大。相对于小船上的人来说,大榕树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可以说,大榕树在“逼近”我们,我们也在“逼近”大榕树。

师:有道理,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生:我们以前读过《小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现在想想,山崖和巨石高大,可以说成是“逼人而来”。同样,高大而充满生机的榕树离“我们”越来越近,不也可以说成“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大榕树吗”?

生:从前面对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巴金爷爷游玩时的心情很好,虽然小船离大榕树还比较远,但他内心却有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逼近”反映了作者想尽快见到“鸟的天堂”的迫切心情。

生:我认为用“逼近”更富有人情味。因为此时,作者亲眼看到的不是一株大树干,而是枝多叶茂、满眼绿色、充满生机、“卧在水面上”的一个生命,作者好像已进入榕树的内心,正在与榕树对话,与榕树交流感情。

师:你能抓住这个词语,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很不错。

生:(先前质疑的学生)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我终于知道,如果把“逼近”换成“靠近”和“接近”,那就太平淡了。因为这样不能突出榕树之大和作者心情之急。

本案例中,教师巧借“逼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其巧妙之处表现在:一是教师能主动创设质疑情境,提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是教师能利用补白的契机,拓展生本对话的广度,让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阅读的乐园。

二、品读:让生本对话有深度

作为母语课程的语言素质训练,教师需要从品读文字入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之产生自主的情感体验,在情感融合中感受语言的真谛,从而提高语言素养。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的教学片断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实践的参照。

(课件出示带有“悄悄地”一词的三句话。)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谈第三句。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

生: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说得再具体一点吗?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生: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现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

生:的确,母亲出去了又进来,进来又出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也就是同学们说的“耐心无比”啊!

生: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地出去,根本就表现不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融进去再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要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窦老师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抓住三个“悄悄地”,引导学生体会慈母的一片爱心,体验母亲的良苦用心。窦老师通过精妙绝伦的品读指导,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语言中深层的情感,这种情感又通过自己的语言自然地流淌出来。在理解与感悟中,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和文本的“对话”。

三、批注:让生本对话有效度

“批注式阅读”旨在引导孩子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对文本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下自己的感悟体会,从而获得自我发展。

批注阅读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本质上则是学生与文本由浅入深地进行不同层次的对话。如一位名师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①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②学生交流,相机板书:

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③请选取其中的一幅画面,自主批注,放飞自己的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所以,面对文本,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批注式”阅读――在语文书上圈点勾画,并静思默想,像品茶一样品出文字的甘甜芳香,然后动笔在语文书上批写注解,并在老师的组织下互动、交流、分享……学生的阅读、批注、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老师的教悄然“退居二线”。学生用自己对文本文字的解释和品评,用相互的交流、讨论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引起课堂生命体的和谐共振,实现生本教学和《新课程标准》都提倡的有效自主式阅读。

四、移情:让生本对话有温度

移情就是学生将情绪、情感及理智上移位到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移情性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起一致反应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专心致志地咀嚼着语言文字的时候,把自己当成文本的主人公,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环境、场面、意境及人物的语言、动作之中,从而多了一些感动,使真情实感从内心流淌出来。

例如特级教师卢雁红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引导学生“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等待”的感受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①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

②细读推论: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③想象:阿曼达害怕过吗?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

④移情体验:我们可以想象,在漆黑的废墟底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后来他又是怎么战胜恐惧、饥饿与干渴,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学呢?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学说些什么?请把自己当成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再现出来。

“情有所感,理有所悟。”重感悟的课堂,首先要有“情”的震撼。课堂上,卢老师引导着学生一次次地阅读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主人公当时的所感所说,使学生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一过程使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学生心中的精神丰碑也自然高耸了许多,这样的“对话”也有了情感的温度。

参考文献: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范文2

一、技术促进阅读的探究与建构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习技术的有效设计,形成支持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系统,更好地构建帮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1.准确把握与理解文本

学生阅读一个新的文本往往要揣摩大意,遇到不认识的字、陌生的词语可以用自己熟悉与擅长的方式理解,还会产生一些问题,希望与他人交流阅读后的感受。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探究、积极建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可以选择的工具、资源、平台,而电子词典、搜索引擎、语音录制和分享等工具让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成为可能。阅读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先思考,然后查找专题学习资源或各种社会化的搜索引擎,分析比较各种不一样的理解,甄别、选择、完善自己的理解。这些可以及时搜索、随时互动的学习技术,通过教师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准确把握与理解文本。

2.促进多元解读

即使最善于倾听的教师也无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更不要说不同的理解在课堂上即时互动。当具有学习技术设计能力的教师把即时交流工具引入课堂,并创设一个支持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专家的交流平台,那么,技术在支持这些多元、多向互动对话的同时,还获取了准确的过程性评估数据,这些数据转换成可有效推动教学的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很快汇聚信息,促进学生个体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3.激发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二度创造。我们一直认为,这种创造更多地存在于个体的内部,更多的是阅读者的内部语言,很难呈现与共享,即使有也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阅读文本的数字化呈现,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除了和纸质文本一样具有即时批注的功能,还能够把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媒介形式如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插入,并根据事先设定把学生在阅读中创造的火花进行分类、汇聚和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进行创造和分享,因为技术的参与变得非常简单,Word、PDF等各种常用技术都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无限可能。

4.支持个性化阅读

除了关注阅读个体的独特感受之外,数字技术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不仅阅读内容精彩纷呈,而且呈现方式丰富多样。同样的一个主题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不一样的文本,也就可以获得多样化的体验;一样的文本,可以用数字故事、视频、音乐等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多样化、选择性,因为技术的支持成为普通常态。技术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使每位学生得到更多阅读尊重。

二、技术增加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与可能

对于学生而言,在习作的课堂更多获得的是作文练习,提升书面表达的技能。而要真正达成语文课标中提出的“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社交通讯技术可以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互联网和手持终端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技术增加个体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与可能。

1.激发主动表达的欲望

微信用户群在近年内的爆炸式增长,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每个人都渴望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家人朋友、身边的新鲜事等都可以随时观察、记录、分享,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也可以及时表达。21世纪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观察者、记录者、者,QQ空间、微博、微信、云笔记等工具正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提供最好的支持。

2.丰富自主表达的形式

当多媒体技术像笔和纸一样,成为每个学生基本的学习工具后,多形式表达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原有的认知,除了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语言和多样化的文体,更可以让图文结合、数字故事、微电影等更生动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更现代的表达。新的表达样式可以让学生丰富认识世界的角度,激发每一个生命体创新的意识。比如一个普通的家庭话题习作,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介质和不一样的交流方式,丰富的表达形式为支持每个学生呈现独特的感受起到了促进作用。

3.促进习作与自我表达的融合

网络为个体与世界对话提供了路径,各类终端就是对话的工具。当每个学生能够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与他人进行自由对话时,习作教学就与学生的生活达成高度融合,教与学也模糊了界线,语文课程真正走向了生活。因此,社交互动平台可以解决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技术的参与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练习作文技能的空间,而是激发并创造学生与他人、与世界对话的真实情境。

三、技术增强了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为增强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创设真实的、具体的交际情境做过很多尝试,如模拟情境、小组活动、实景演练等,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模拟、演练、活动的组织,让口语交际主体难以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课堂中学生更像是被教师安排下的交际演员或技能操练者。技术可以灵活地把各类真实情境引入课堂,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支持口语交际活动随时随地发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引导交际中多元互动的发生。

1.提升现代公民的人际交流素养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交流的范围、方式、习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通讯技术的普及让远程通话随时发生,利用语音通讯工具使交际对象突破空间与人数的限制。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人际交流素养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的支持,利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陌生的对象、熟悉的人员进行沟通,借助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飞信等进行语音交流的方式,都帮助学生在参与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现代公民的人际交流素养。

2.提供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

借助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但一般这样的引入只是支持教师的教,并不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网络与终端到每个学生的桌面,就为学生个体提供了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并能够按照教与学的需求记录真实的口语交际过程,利用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帮助学生反思、调整与构建。这样的交际活动跨越时空,激发每个学生交际的需求,让真实的对话互动提升口语交际的经验与水平。

3.创造贴近生活、灵活的组织方式

最好的口语交际课堂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口语交际模糊了课堂和生活的界线。由于技术使学习资源具有无限可复制性与广泛通达性,从而可以极大增强人们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工具根据任务实时进行真实情境的交流,如利用电话、微信转达一个通知,借助视频或音频记录工具捕捉生活中文明的交际现象并进行分享。各类技术的参与,让口语交际的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生活化,真正让学习无处不在。

四、技术提高了识字写字的兴趣与效率

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第一道关口,而汉字难写难认一直以来都是识字写字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刚刚进入小学,汉语拼音学习容易让一年级新生产生畏难情绪。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关注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主动识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的教学建议,而巧妙地利用各类技术可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1.注重兴趣,方式灵活

根据学生的游戏心里,结合识字规律设计的各类拼音与识字的应用软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学生利用识字软件产生的数据,还能形成准确的过程评估,帮助教师作出适合的、个性化的指导。

2.主动识字,识用结合

便携终端的及时捕捉功能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数字时代的学生――“数字原著民”,从小就养成了利用终端进行交流的方式,极好地促进了识用结合。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也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识字,最大程度上支持学习者的自我需要。

3.形象生动,帮助建构